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毕业设计(论文)我国低碳技术的环境约束.doc

    • 资源ID:3982437       资源大小:58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毕业设计(论文)我国低碳技术的环境约束.doc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本 科 毕 业 论 文 我国低碳技术的环境约束学院名称: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 应用化学120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2015年 5 月目 录第一章 低碳技术11.1 低碳技术的定义11.2 低碳技术的分类11.3 发展低碳技术的必要性11.3.1 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要求11.3.2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双重约束21.3.3 产业转型的必然要求31.3.4 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不容乐观3第二章 我国低碳技术面临的环境约束42.1技术积累薄与创新风险大42.2 设备、技术与制度的三重锁定52.2.1 设备锁定52.2.2 技术锁定52.2.3 制度锁定62.3 国际技术引进困境62.4 市场失灵与政策制度支持力度不够72.5 企业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薄弱8第三章 对策与启示8结 论9致谢10参考文献75 我国低碳技术的环境约束专业班级:应化1201 学生姓名:李筱芸 指导教师:倪时平 职称: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摘要 本文简介了低碳技术和我国本行业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自主创新研发低碳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指出目前在技术引进、锁定效应、市场失灵、政策法规、企业意识等方面的环境约束与困境,简单提出了相关对策。关键词:低碳技术 环境约束 技术创新 研发 第一章 低碳技术1.1 低碳技术的定义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一般认为,低碳技术就是指可以使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CO2减少的技术,低碳技术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因素,其创新和应用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1.2低碳技术的分类关于低碳技术的分类,学界一般认为其包括三类:一是减碳技术,包括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二是无碳技术,指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三是去碳技术,主要指二氧化碳的捕获、埋存和利用 家闪电.低碳技术_百度百科EB/OL .2015-05-14.。从工业领域来看,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两种主要方式。“结构型减排”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对低碳产业扶持发展以及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有所限制的方式来降低整个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主要涉及减碳和无碳技术。“技术型减排”是通过构建技术减排体系等实现温室气体的根本减排,主要指后两种低碳技术,特别是去碳技术的使用。1.3发展低碳技术的必要性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来自于国内外自然环境与政治经济的需求与国内低碳技术产业落后的现状。1.3.1 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要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认知状况、气候变化原因、潜在影响和应对策略的综合评估后指出了当前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他们在气候变化2014决策者摘要中指出,气候变化对淡水资源、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粮食资源、人类安全与健康等方面造成的相关风险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气候变暖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哥本哈根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更是直接提出了对各个国家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今进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的压力与日俱增,我们面临的形式将更加严峻。1.3.2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的双重约束几乎所有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粗放式增长的转变,我国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强度,数据表明 金碚.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4):5-14. DOI:10.3969/j.issn.1006-480X.2005.04.001.,中国目前的发电装机能力已超过英、德、法三国的总和,其中工业耗电占了74%,城乡居民用电只占11%,第一产业用电5%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是,中国仍然缺电。与能源高强度开发和大规模消费相对应的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依靠大量的能源消费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2005年1 月27日,根据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发布的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全球144个国际和地区中,中国排在133位,位居倒数12,而在2002年,ESI第一次发布时,中国位居倒数14,结果表明,中国的环境质量已经相当恶化。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总量上看,目前中国CO2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0年,排放量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32倍,到2025年前后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五年内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目标提出了约束性指标新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合物排放分别减少10%。我国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为: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长期来看,在节能减排的条件下,环境质量提高与企业利润率增加的双赢结局是可能的,但就短期而言,我们不可否认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根据马涛等利用Weaver-Thomas模型对“十二五”期间四种情境下节能减排效果的模拟分析 马涛, 东艳, 苏庆义等. 工业增长与低碳双重约束下的产业发展及减排路径J. 世界经济, 2011, (8):19-43.,即历史值外推模拟、加入碳强度约束模拟、经济结构调整减排模拟和综合性减排模拟,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仅仅依靠结构性减排,盲目追求低碳并不一定能降低工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因为有可能过多地放弃一些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但碳排放强度仍低于平均值的行业。只有政府在对战略产业调整的同时加大技术减排的粒度,才可能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如果引入高减排技术,则有可能保证工业增长并超额完成任务。由此可见,均衡地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3.3产业转型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产业结构从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自然会带来工业生产从高污染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变革,而转型的必要性来自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接近刘易斯拐点,正处于微笑曲线利润空间较小的的中间部分,利润的扩张依赖单纯的规模扩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必然转入低污染的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规模扩张到生产率的扩张,这必然对产业技术尤其是高生产率低污染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1.3.4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从工业领域来看,我国当今低碳技术尤其是减碳技术的发展现状让如下:电力行业:目前我国每发一度电要排放二氧化碳0.80.9kg,如果每度电的耗煤量降低1克,全国每年就可减排二氧化碳750万吨。因此,应集中精力加快技术改造,推进火电减排,实施“绿色煤电”计划。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已经初步掌握,而且这两年进步很快,但仍不太成熟,产业化还有一定问题。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高性价比光伏电池、燃料电池、生物质能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不小差距。交通领域:先进交通工具相关技术是指能够显著降低交通工具尾气排放以及能够提高燃料利用效率的技术,例如:混合动力汽车、车辆燃油效率问题,我们虽然掌握一些,但短时间无法达到产业化的水平。建筑和工业领域:目前城市碳排放的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相关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建筑物节能技术;建筑物照明、通风、供热和制冷方面的节能技术;建筑材料工业中的节能技术;纺织、造纸以及石化、化工工业中的节能技术;以及冶金工业中的节能技术。2000年以后,我国该领域专利开始增长,到2005 年迅速增加,使得在该技术领域我国专利申请数量较多。这些专利申请多集中在科研单位,企业专利申请零散,这说明了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领域研发能力不足,系统控制性差,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由此可见,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技术领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势差。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广阔的低碳技术需求,但是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导致技术供给远远不足,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的突出矛盾使低碳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不足。从不同低碳技术应用及其生命发展周期 王文军, 赵黛青, 陈勇. 我国低碳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1, (12):84-91. DOI:10.3969/j.issn.1002-9753.2011.12.010.来看,现状如下: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 CCS) 技术研发示范阶段:研究起步晚但发展快,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相比国外用于油气领域,我国主要用于可乐罐装。风电和光伏发电技术产业规模大,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风机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制造大国,但是风能方面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较弱,关键技术与主要设备仍然依靠进口,由于专利保护与商业竞争,我国风电企业通过转让得不到最新的技术;太阳能的基础材料、关键生产设备和测试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生产的光伏产品 95% 用于出口,这种“两头在外”的格局说明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的市场支撑力,企业并没有成为发明专利的真正创新主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加工组装环节,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还远未形成。绿色照明技术(LED)有望掌握核心技术, 占据国际市场:我国LED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全球第一,产值全球第二。当今国内LED产业集中于封装、散热器等下游应用环节,利润很低,对上游的外延片、芯片两大关键领域尚未掌握核心技术。低额利润加上国内市场需求不旺,使得企业难以获得大量资金用于芯片研发与创新,无法摆脱“组装车间”的地位。然而这些核心技术目前并不成熟,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引领此项技术上面临着相同的机遇,如果有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国完全有可能占据这一产业的科技制高点。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技术的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快、涉及面广、关键技术稀缺、研发成果产业化不足等特点。低碳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其本身具有研发投资规模大、技术生命周期长、投资收益不确定性较高的特点。低碳技术薄弱的供给现状和战略型需求的深层次矛盾,制约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结果,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低碳技术的发展途径有内生型和引进型两种。考虑到低碳技术门类众多以及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安全,低碳技术不能够全盘依赖技术转让,因此我国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这条道路上面临着一定的问题,自主创新提高技术的需求迫在眉睫。第二章 我国低碳技术面临的环境约束2.1技术积累薄与创新风险大中国工业的发展需要因循西方工业发展所决定的技术路线,然而在西方工业发展中所形成的既定的技术路线,同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工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石油,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基本资源情况,决定了当我们转移和模仿西方工业技术的同时,面临着能源禀赋结构不相适应的情况,从而导致或加剧了工业发展的能源和资源供应约束。与此同时,我国缓解这一矛盾的技术与产业都很薄弱,特别是煤炭高效利用和低碳技术方面缺乏一定的积累。而如果实行同西方既定技术路线根本不同的工业技术路线,仅从现实可行性而言,我国的经济安全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活动,面临着不确定性风险,创新程度越高,创新技术面临的风险就越高,低碳技术尤其如此。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主体的低碳技术相对于传统化石技术能源技术而言是一种突破性创新,这使得中国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技术不确定风险远高于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利于是一个依赖高研发高依赖的技术领域,从事低碳技术创新的企业创新活动一旦失败,将面临巨额的研发投入损失。技术基础薄弱同时还引发另一个问题:缺乏配套技术和装备。由于我国基础科学发展失衡,在材料、控制、系统集成等基础技术方面差距显著,即使某些领域出现高端技术创新但由于缺乏共生技术支持,仍难以形成系统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经济困难。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在风机与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部分低碳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分布式储能技术、智能电网规划与可靠性技术、系列光伏并网网发电逆变器及控制系统、分布式储能技术等,但是由于这些技术研发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化和工程化,这些先进技术成果短期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可能性较小。2.2设备、技术与制度的三重锁定2.2.1设备锁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大的影响。我国多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以及高碳的技术现状,使得我国企业一直以来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几乎所有常规用能技术都是在高碳能源为主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甚至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都要必须使用。然而用落后技术建成的这些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使用其年限都在15-50年以上,期间不可能轻易废弃重建,这就造成了设备上的锁定。2.2.2技术锁定同样的,技术、经济系统是具有正反馈机制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系统一旦为某种偶然事件所影响,就会沿着一条固定的轨迹或路径一直演化下去,即使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既定的路径也很难发生改变。一旦具有正反馈的技术投入使用,易获得的规模经济和边际效应将会形成良性循环使其在市场上的地位不断强化,形成一种“技术范式” 陈文剑, 黄栋.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20):21-24.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1.20.006.,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一种高碳技术范式。这种技术范式一旦形成,不管其是否先进,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技术选择,难以进行变迁,技术系统不得不走入一个特定的路线而难以返回,这就形成了高碳的技术锁定。2.2.3制度锁定现有的政策制度滞后于新经济模式的出现,能源得不到可靠的保障会阻碍投资和工业化进程,因此我们也面临着原有的一系列政策和运行模式带来的阻碍,这就形成了制度锁定。2.3国际技术引进困境当前发达国家掌握了全球80%以上的现金低碳技术,但是普遍存在的技术垄断现象阻滞了低碳技术的扩散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并不能利用全球最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行减排。京都议定书规定了清洁发展机制(CDM) 潘家华, 庄贵阳, 马建平. 低碳技术转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4(4):85-90.来灵活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合作,然而评估结果显示,通过CDM项目合作转入中国的技术十分有限,技术转让方(发达国家)和技术接收方(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均存在技术转让的障碍:技术转让方:基于国家战略利益考虑,发达国家缺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政治意愿;掌握低碳技术的企业缺乏转让低碳技术的经济动力,它们更希望以知识产权为由提出昂贵的价格要求,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技术转让。然而,高昂的知识产权费用使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从而失去获得更多低碳技术的机会,且传统的基于市场的商业性技术转让机制无论从规模、范围和速度都远不能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难以有效缩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人为地设置技术转让与扩散障碍极大地拖累了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接收方:中国自身的接受消化能力不足客观上影响着对先进低碳技术的吸收和应用,这主要体现在:锁定效应造成的基础设施和技术项目的容纳能力不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储备,缺乏公共资金支持负担高额技术转让成本和适宜的经济激励制度,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观念滞后。在CDM合作过程中,转出方重视资金支持而非技术支持,我国企业亦然,更注重资金的引进,导致真正的核心技术引进较少。此外,即使成功引进境外高新技术,某些企业利用国内低价资源和运行成本,形成规模化生产,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扰乱整个行业秩序,并且严重削弱和打击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导致自主低碳技术积累愈加薄弱。有些企业简单模仿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未考虑我国现实情况,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引发水土不服问题,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这两点都影响了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2.4市场失灵与政策制度支持力度不够市场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技术市场上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对技术创新拉动作用的减弱。这一失灵主要来自技术成果的公共性和技术知识的外部性效应5,影响了创新者的积极性,破坏力技术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线性关系。如果单纯依靠市场作用,很多新技术很可能在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应用的过程中夭折。其次,我国低碳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本身不够完善,技术交换平台的缺乏导致大量信息流通不畅。这将造成低碳技术自主开发方的技术不能迅速推广应用,生产企业也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整个系统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资金和资源形成阻滞或过剩,这一点在能源高效利用和碳捕获埋存等重大关键技术方面造成的影响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市场的不规范和不健全,特别是竞争中存在的不平等不规范现象,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低碳技术侵权行为,致使技术开发方普遍缺乏创新动力。由此可见,单纯依靠市场作用无法使低碳研发达到市场最优,政府相关政策的弥补对于推进新能源技术的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低碳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2009年7月15日,英国发布了低碳能源国家战略白皮书英国低碳转变计划,提出了减排目标及措施,将清洁能源纳入了国家战略范畴 刘胜. 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困境及对策J. 财经科学, 2012, (10). DOI:10.3969/j.issn.1000-8306.2012.10.010.;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研发到2013年为止,欧盟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加强了能源效率和替代燃料的研发。我国低碳技术项目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或者是国际机构的贷款或者捐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由于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的政策倾斜也不明显,贷款数量有限甚至不支持低碳项目融资,无法满足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需求。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阻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有限,部分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随着体制变革和机构变化名存实亡,未能真正实施。我国相关立法在体系上并不完善,如在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缺少能源公共事业立法,导致了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同时,现有的能源和环境立法还不够详细,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政策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执法主体不够明确,这亦是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障碍。对低碳技术的制度支持不足同时还体现在对高碳技术的过度容忍上。环境破坏的经济学实质是环境资源成本的高度外部化,也就是滥用环境的经济个体一定程度上并不付费,也就是环境资源对于他们可以是免费或者及其廉价的,然而环境资源的再生成本非常之高,甚至不可再生。价格机制的失效必然导致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这也体现在高碳技术的的大量使用上,国际上碳排放权的交易也是出于这一原理。然而,令人可喜的是,我国正在为此做出努力。中国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已经对节能和清洁资源、可再生资源、核能、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的开发进行了部署并加大投入力度,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史上最严格的环保法已经通过并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2.5企业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薄弱当今世界,人类的价值观普遍把金钱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历史地看,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权衡,必须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实际上,欧盟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用于环保的投入约为欧盟整体GDP的2.2%,直接用于治理空气污染的投入小于GDP的0.2%euro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nditureEB/OL.2015-05-15 http:/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Environmental_protection_expenditure,这表明环境保护的确会增加成本,但不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再考虑到溢出成本 王doug.结合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在哪里?作为个体能做些什么?EB/OL.2015-05-15,低碳技术给GDP带来正面影响也未可知。如前所述,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是产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发展的方向,高碳企业终将逐渐被淘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来企业领导者环保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感缺乏;二者必要的环境和经济学知识薄弱,对行业发展动向认识不足,忽视企业长远利益;三则环保观念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舆论及教育开展较少。只有企业领导者视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为己任,自觉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约束企业的行为,推进低碳经济宣传教育,才能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地开发应用低碳技术。第三章 对策与启示影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要全力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使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逐步降低,需要科研单位、政府、企业、市场在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发挥恰当的作用,综合协调共同发展。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低碳技术的环境约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来缓解这些矛盾:1.加大力度组织开展低碳技术研究2.建立完善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3.完善促进低碳技术的法律体系4.培育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5.建立引导与激励机制,加快人才培养6.积极开展国际低碳技术交流合作7.重视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结 论低碳技术是指能够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对低碳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来自国际的气候变暖的环境压力、我国工业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产业转型的技术需求以及国内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迫使我国必须自主创新研发技术,然而这面临着一定的环境约束,如我国技术基础薄弱和锁定效应的历史原因,先进技术引进困难的外部阻碍,低碳技术投入高风险大的本质特点,市场失灵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社会现状和企业社会责任感薄弱的主观因素。我们要从技术研发、政策法律、市场培育、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下手,综合治理这一问题。致 谢感谢倪时平老师为论文选题与答辩的付出,感谢菁英学校的培养,感谢组长传递消息多方沟通,感谢参考文献作者的研究成果,感谢顾迎月学姐参考文献著录、闫龙龙学长论文查重方面的指导。参考文献:1 家闪电.低碳技术_百度百科EB/OL .2015-05-14.2 金碚.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 (4):5-14. DOI:10.3969/j.issn.1006-480X.2005.04.001.3 马涛, 东艳, 苏庆义等. 工业增长与低碳双重约束下的产业发展及减排路径J. 世界经济, 2011, (8):19-43.4 王文军, 赵黛青, 陈勇. 我国低碳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1, (12):84-91. DOI:10.3969/j.issn.1002-9753.2011.12.010.5 陈文剑, 黄栋.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31(20):21-24. 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1.20.006.6 潘家华, 庄贵阳, 马建平. 低碳技术转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4(4):85-90.7 刘胜. 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困境及对策J. 财经科学, 2012, (10). DOI:10.3969/j.issn.1000-8306.2012.10.010.8euro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nditureEB/OL.2015-05-15 http:/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Environmental_protection_expenditure9 王doug.结合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痛点在哪里?作为个体能做些什么?EB/OL.2015-05-15

    注意事项

    本文(毕业设计(论文)我国低碳技术的环境约束.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