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电子化政府现状及其对策初探.doc
目录中文摘要与关键词2一、“电子化政府”的概述3(一)何谓“电子化政府” 3(二)中国“电子化政府”的历史3二、中国“电子化政府”存在的问题4(一)政府自身的问题41.与“电子化政府”相关的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42.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和政务资讯平台发展严重不足43.公务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54.公众参与问题55.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尚未配套5(二)网络技术的问题5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52.网络对人的情感的忽视6三、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6(一)政府自身问题的应对方法61.争取政府的支持62.借鉴发达国家“电子化政府”的成功经验63.政府公务员的素质亟待提高64.考虑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75.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建设7(二)网络技术本身局限性的应对方法71.保障网络安全72.解决网络对人的情感及价值忽略问题7参考文献8摘要目前, “电子化政府”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立透明政府的热点和趋势,我国自1999年推进“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各地政府电子化已有所推进,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较低,为社会提供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过少,程序方面缺乏保障和救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政府电子化的发展。21世纪是资讯时代,“电子化政府”已经成为政府发展的方向,面对世界各国兴建电子政务的浪潮,中国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说明,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应对来自多领域、多层次的挑战。通过对我国“电子化政府”的涵义、特征及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电子化政府”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和网络技术两个大方向上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关键词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公众参与;网络技术“电子化政府”的现状及对策初探一、“电子化政府”的概述(一)何谓“电子化政府”?“电子化政府”(E-government),简单地说就是用电子方式提供政府服务,其主干建基于Internet,类比于电子商务(E-commerce)。世界银行组织认为,电子政府可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G2C);政府和商业间的互动(G2B);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动(G2G)。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曾把推进发展中国家政府信息化作为1999年的重点,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而在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被列为第一位,其它四个领域分别是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可以说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中国有学者认为所谓“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virtual government),即跨越时间、地点、部门的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本人认为,“电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主要是互联网络)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取用政府的信息及服务,而不是传统的要经过层层关卡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而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是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二)中国电子化政府历史从世界范围看,“电子化政府”的历史其实非常短,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1996年全球的政府网页不少于50个,但到2001年,政府网页已经超过5万个。就电子政府发展阶段而言,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是电子政府发展的早期较为普通的一种 形式,表现为政府发布法规、指南、政府机构等种种静态资讯,政府与用户在网上互不联系。此时,政府上网除了提供取得资讯的电子渠道之外似乎并没有给公民什么好处;第二阶段是单向互动阶段,是政府提供某种程度的服务,用户可以下载一些政府表格等,并向政府提出建议或发出询问,但政府部门不一定要通过电子方式与用户沟通。第三阶段是双向互动阶段,是政府与用户在网上完成互动。例如,在网上下载表格,撰写后将表格发送到相关部门、企业和居民还可以与政府在网上沟通。第四阶段是成熟阶段,是网上事务处理,政府与用户在网上完成一切事务处理的全过程,俗称“无缝隙政府阶段”,政府和用户可能跨越行政边界完成一体化的操作。中国政府于1999年1月22日宣布正式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和导向站点()也正式开通。至此,我国的“电子化政府”实现从计划酝酿到走向全面实施阶段,我国的各级政府相继走向网络化之路。以结层的政府域名总数从1998年145个,剧增到2002年初公布的5864个,8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了办事窗口,这标志着我国电子化政府的发挥开始转入第二阶段,即可以开始实现政府与用户的单向互动。如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发布政务通告,提供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电话,提供各种办事程序以及问题解答;进行在线“一站式”服务;外经贸部门通过互联网办理进出口资格申请,申报出口退税,三资企业审批;人事部门进行网上公务员考试录用,劳动人事政策公开等。二、中国电子化政府存在问题 日前浏览了国内部分政府网站,发现大多数网站在1个月中没有更新更有甚至还是建站时的新闻。有数据表明:国内政府70%的网站只有部门介绍等“死”栏目和少量的活动发布,基本上可以说是以宣传为主的简单页面构成,很少涉及政府日常公务活动。其中也有一些部门机构进行了网上办公或民众参与的尝试,例如海关的网上报关、“两会”期间的网上讨论等。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电子化政府”实质性内容缺乏,对原有组织机构和办事方式的改革触动不大。(一)政府自身的问题1.与“电子化政府”相关的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利用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前提。目前,由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的资源整合力量不足,为建立政务信息数据库建设所需要投入的人、财、物不充分,导致了政府信息采集渠道不通畅、信息利用效率不高、信息管理复杂的现状。同时,因为缺乏建立统一信息化标准(信息化标准主要涉及到信息编码、网络通讯协议、操作系统、网络结构等),造成众多部门各开小灶闭门造车。电子化政府发展急需加快基础投入,规范统一标准。否则,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无法真正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大网”不见有,“小网”遍地开花的现将不会得到根本改变。2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和政务资讯平台发展严重不足 导致资讯的“公开”如同资讯的“空开”。 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独立分割到共享集成,从“一站式”到“一网式”、“一表式”。网络硬件设施和政务资讯平台是电子政务的资讯载体和资源中心,作为网络的基础设施,政务资讯平台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架起桥梁。但是,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普遍存在带宽偏低,资讯堵塞的现象,无法满足政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政府网站出现了“三多”现象“空站”多、“老站”多、“死站”多,具体表现为“三不”建设“不合格”、更新“不及时”、资讯“不完备”。3公务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公务员大多不懂得自己在部门里怎样做好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务员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公务员掌握现代的通信技术的网络技术,而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使得多数公务员难以跟上知识和技术发展的步伐。从公务员的文化知识来看,经过1998年的机构改革,国务院近1.7万名公务员虽然有65%以上的人具有本科学历,但在地方政府,则相对较低,近500万名公务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10%。即使一些学历较高的公务员,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所以,政府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急需能熟练掌握电脑和其用途的公务员,也急需培训出能专门从事网络维护和信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4公众参与问题 “顾客导向”的现代公共行政理念,要求政府管理要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为目标。政务电子化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程度并不令人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缺乏。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电脑对于广大的老百姓尤其是中西部的老百姓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政务信息化更无从谈起。二是硬件及网络设备的匮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电脑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还是难以负担的奢侈品。因此,硬件和网络设备的缺乏成为了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又一大障碍。5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尚未配套 政府的运行机制缺乏法理依据。电子政务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为保障政府信息化的发展,世界许多国家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而我国在电子化政府的立法方面严重滞后,目前只是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认证网上政策、邮件、审批的效力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电子化政府的发展。同时,对网络犯罪的预防、监督和责任追究没有完整的法律依据,因此,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的欠缺成为电子政务实施的瓶颈。(二)网络技术的问题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目前对信息安全构成威胁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有火灾等自然灾害、硬件故障、严重误操作、数据泄露、盗用、伪造、假冒、故意对数据或程序破坏、病毒、错误指向、黑客、特洛伊木马、搭线窃听等。一旦网络受到攻击,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全部瘫痪时,整个社会将陷入危机。国家机密难保,致使某些部门不敢使用互联网。2网络对人的情感的忽视 电子政务的一大特点是虚拟性,这是由互联网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进行电子政务的活动中,往往会使人际关系淡化,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似乎面对的只是电脑,而常常忘记他们也是和人进行交往。例如时下兴起的在城市公共场所安装的“电子眼”监控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交通,降低了犯罪率,但这种“倒洗脚水也将孩子一块儿泼出”的做法也对公民的隐私权和其他方面的权利造成了严重侵犯,其对人化和人本管理的背离也是显而易见的。三、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一) 政府自身问题的应对方法1.争取政府的支持 这是电子化政府成功的原始动力。政府是电子政务的主体,是支持、计划、设立和实施电子化政府的主要推动力。缺乏政府和领导的重视,电子政府建设也是“空喊口号”。取得中国电子政府的成功,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科学可行的电子政务建设总体策略,理顺电子政务建设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关系。政府部门必须认识到电子政府是新世纪中国政府发展的方向,明确树立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络上的新形象,促进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建立管理扁平,决策科学、民主高效的现代化“网上政府”是中国政府发展的目标。因此,政府要积极开展网上会议、网上办公、网上缴费、网上咨询、网上信息披露等一系列为公众服务的现代化办公手段。由于资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人类已经进入资讯社会,资讯成为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同样重要的资源,便利的和充分的资讯更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前提。面对挑战,电子政府是政府适应知识经济和资讯社会的必由之路。电子政府不仅本身能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而且直接为知识经济和资讯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支援从而有助于持续繁荣。2.借鉴发达国家电子化政府的成功经验 是中国电子化政府成功的直接动力。从一些发达国家电子化政府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电子政府只是政府和迎接未来挑战的工具之一,电子政府要取得成功,还必须有政府全面的改革做后看,这就要求政府首先从指导思想上改变传统的仅注重过程,以专业分工各自为政的作法,要向民营机构学习,注重具体成效,打破各部门的藩篱,以公民为焦点,提供便民的“一站式”和“三位一体”的多方面服务(“三位”指公民、顾客和纳税人;“一体”指一体化),实现全面质量管理(TQM)。其次在技术上要解除各级、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网页,建立统一的门户网站,提供在线申请和可供下载的申请形式,以便顾客访问;还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运作,解决在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中,电子政务带来的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新情况和新矛盾。这也是需要政府支援的原因。3政府公务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80年代国内盛行的“办公自动化”口号最后造成的是OFFICE软件的流行,现在如果要进行网络化虚拟办公,中国目前的公务员队伍素质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对公务员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迫在眉睫。4考虑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 为公众提供方便各级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大厅,为公众参与政务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免费服务。公众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计算机设备,浏览政务信息、与政府对话。不过,要有技术支持,使得电子政务服务大厅的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设置只能被用于电子政务建设,而不能用于其他事项。5.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建设 是电子化政府成功的重要保障。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必然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主要包括:涉及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如信息公开法;涉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涉及个人隐私的法律,如隐私保护法;涉及商业交易的法律,如网络交易法、商业秘密保护法;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涉及信息安全的法律,如信息安全服务法;涉及政府信息化的其他法律的修改,如行政法、刑法、档案法、保密法,等等。就目前来说,我国加快电子政务的法制化建设内容是,建设与政府信息化相关的基础法律,如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同时,调整一些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法律,如行政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刑法等。(二)网络技术本身局限性的应对方法1.保障网络安全 是中国电子化政府成功的智力源泉。网络自身的缺陷、病毒入侵和黑客攻击构成了对电子政务的最大威胁。在实行在线网上交易服务时,安全已成为最重要的挑战。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信息的保护,而且涉及国家安全、全球竞争和公民权利。所以,要坚持安全至上的原则,努力做好防范措施,要充分利用物理隔离、网络防火墙、数据加密、权限设施、电子认证等安全技术、确保网络安全。但在安全和效率的博弈中,如何保障系统的安全,又不失电子政务的真正内涵应用方便、实施高效,是政策制定实施策略中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在具体设计方案的时候,应根据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设定不同的安全级别,平衡安全和效率的关系,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对于安全的要求各不相同。人们常说,一个门需要几把锁取决于门里面放了什么东西。显然,锁设得越多,安全成本就越高,使用效率就越低。2.解决网络对人的情感及价值忽略问题 一是改进和普及多用途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MIME),使政府公务员与公众之间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和影视进行交流与沟通,促其将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融为一体;二是采用如专题调研、座谈讨论、听证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促使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消除相互之间的情感隔阂,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参考文献1刘文良主编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2宋军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理论探索,2003年第2期3王辉主编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4徐晓林主编 电子政务导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版5张成福 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