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毕业论文.doc
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为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提供了反面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引起人们对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潜在风险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成因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的相关措施。关键词:金融监管 次贷危机 金融风险防范 Inspiration Of Sub-prime Crisis Abstract: U.S. mortgage crisis provided negativ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or our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risks , particularly in drawing attention to China's housing mortgage loan market potential risks of great concern. This thesis from the U.S. sub-prime crisis cause analysis, a detailed set of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on the U.S. and the world economy, far-reaching impact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supervision. Key words: financial regulation; sub-prime crisis; financial risks' prevention一、美国次贷危机概述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直接原因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利率的持续上升。2000年前后美国网络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13次降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购房热情急剧上升,直接促成了2001年至2005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前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经济的反弹和通胀压力增大,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启动了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时间内17次加息,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25%上涨到5%。由于此前市场预期利率长期走低,借款人比较偏好浮动贷款利率,加息后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特别是次级贷款的借款人主要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低收入人群,很多人在此情况下无力还款,房贷违约率上升。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二)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间接原因分析。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间接原因,一是盲目为房贷者提供宽松的抵押贷款条件。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阶段,美国金融机构为招揽次贷客户采取了一些新措施,低首付甚至零首付的贷款方式,加速了美国次贷市场的过度膨胀。二是高风险房贷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使得次贷市场的债务链过长,导致市场风险向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转化。三是信用评级机构在次级贷款的评级问题上不够审慎,对许多债券给予了AAA级评级,促使了许多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的大量购买,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三)美国复杂的金融监管模式。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奉行自由贸易主义、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限度的竞争。在监管结构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纵向的分权监管,即所谓双层监管体系。同时,各监管机构实行分业监管,但是该分业监管既不是纯粹的“机构性监管”,也不是纯粹的“功能性监管”,而是两者的结合。美国现行的这套监管机制在历史上确保了金融市场享有金融创新所必备的民主与自由,同时,可以使得每一个监管机构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并且它们之间的竞争可以形成权利的制衡,这些都对美国金融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支持。但是,随着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快速发展以及风险的快速传递,这样的监管体制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现有监管体制造成的监管重叠、监管冲突、监管疏漏、监管恶性竞争、信息交流不畅、高昂的监管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三、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分析(一)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业萎缩2008年1月在金融机构频频发布巨额亏损的财务报告后,美国股市大跌。1月22日,美国道琼斯指数跌破12000点大关,比年初下降了大约8%,比2007年10月创出的14164历史性高点下降了大约15%。受美国股市拖累,世界其他主要股市也表现不佳。英国金融时报指数和法国CAC-40指数等欧洲股指在近期和美国股指走势雷同,明显受到美国股市的影响。由于对美国经济的担忧以及受日元升值的双重打压,日本股市也出现大幅下跌。股市下跌使投资者对高风险资产的偏好下降,弱化了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加剧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二)美国经济降温降低全球消费需求 近期美国经济走势显示次贷危机影响已传导到实体经济部门,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大。近年来,美国消费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刺激了借贷消费,使借贷消费增长占到消费增长的65%,2007年美国家庭债务达到了可支配收入的133%。房产和股票价格双双下跌后下,美国家庭财富缩水,消费必然受到影响,并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三)次贷危机并没有减轻全球通胀压力 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经济降温,造成流动性紧缩和需求下降,但却并没有减轻全球通胀压力。2007年12月美国CPI同比涨幅为4.1%,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欧元区CPI涨幅为3.1%和3.2%,继续向上大幅攀升。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居高不下。 为什么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上涨同时存在呢?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供需不对称,即发达国家金融类产品的过度供给及需求不足和新兴市场国家初级产品的旺盛需求及供给不足。 2001年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中央银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利用这次机会获得了一次在业务规模和利润水平上的大飞跃。房地产、股票以及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华尔街的实力空前壮大并获得了巨大的会计利润。但是,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时无原则的进行信贷扩张和毫无顾忌的进行金融创新,最终导致资产泡沫破灭,各种金融产品也变成无人问津的废纸。所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是资产类产品过度供给和需求下降的结果。 (四)世界经济将继续温和增长 次贷危机及其带来的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必然放缓,但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大小不一。在各国经济表现不一的背景下,出现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欧洲的银行持有大量的美国次贷产品,所以在次贷危机中损失较大,加之美元贬值对德国这个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影响很大,所以欧元区经济已经放缓,今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日本金融机构相对保守,投资于美国次贷产品的资金不多,所以金融系统受到的冲击要小于欧美。虽然日本对美国出口已经开始下滑,但由于2007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未来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抵消美国市场的不景气,所以预计出口仍将是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柱。 由于亚洲新兴国家金融机构购买美国次贷产品较少,目前为止次贷危机对亚洲经济的直接影响还很有限。世界经济减速必然降低亚洲的出口,不过在外需减弱时,内需将为2008年的增长提供动力。亚洲新兴经济体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内部需求旺盛,有助于亚洲地区承受外部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石油输出国和初级产品出口国来讲,世界经济减速必然导致出口下降。除此之外,美元贬值也会推动初级产品价格维持在高位,对这些国家有利。四、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一)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次贷危机表面上是美国房价走低、利率走高所致,根本原因是资金供应方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反复抵押融资。尽管这种风险基本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已经分散了,但是这些风险并没有消失,一旦条件具备,风险就会暴露出来,而且风险通过证券化的渠道影响更为广泛。著名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中国按揭贷款实际上比美国次级债券的风险要高。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必然会暴露出来,国内银行所面临的危机肯定会比美国次级债券出现的危机要严重。可以说,完善房地产信贷及其证券化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是中国避免重蹈覆辙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门槛。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规定,90平方米以下的首套自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90平方米以上的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 ,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且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在紧接着的补充通知中明确“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在次贷危机阴云密布的背景下出台上述严格住房消费信贷管理的措施,表明我国监管层已经意识到了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高风险,显示了监管层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决心。 其次,要完善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风险防范法律制度。金融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与理论研究的热点。经济学界广泛探讨了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如交易结构风险、信用风险、提前偿还风险和利率风险。法学界则重点研究了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所面临的主要法律障碍,如资产支持证券性质界定的模糊性、SPV(特殊目的公司)运作模式所存在的法律问题、“破产隔离”与“真实出售”以及实质性风险转让的法律依据等。目前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法律是2005年央行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和中国银监会颁布的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以上法律对信贷资产业务的市场准入和风险管理做出了专门规定,专门设立了“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一章,对资产证券化的各个参与主体提出了统一的风险管理要求,强调了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隔离和风险揭示问题,要求参与证券化交易的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隔离机制。以上法律属于部门规章,法律层次较低,难以解决现存的一些法律问题。应当借鉴国外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的经验教训,尽快制定专门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处理好外部监管和内控制度之间的关系,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二)强调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次贷危机表明,要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以存款保险为核心的金融安全网在强调金融安全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经营上的道德风险,也许激励结构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使所有方都明白,即是管理良好银行也可能倒闭,因为银行业务涉及风险承担的问题。而监管当局将允许那些偿付能力不足的银行倒闭。不幸的是,监管当局不可能做出一个完全可信的、不救助破产银行的事前承诺,但是,可以建立一个增加承诺难度的体制。新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也强调监管不能够代替市场约束。 加强市场化监管要求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必须根除金融领域“不破产、无风险”的传统观念,并充分认识到金融破产制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第一,可以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第二,存款人的破产观念转变必然带来风险意识的提高,进而自觉对银行通过“用脚投票”等方式来监督银行的监督管理,从而加强市场约束的力量。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等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是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企业法人,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完善。2006年制定的企业破产法第134条规定:“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已进入立法进程。它对于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提供银行经营风险的激励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危机发生,它能够为政府干预危机措施的效果提供威慑力,同时也有利于确定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防止政府过度干预破坏市场约束机制。 (三)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分权型多头监管模式,被称为伞式监管+功能监管的体制,实际上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混合体,监管机构形成横向和纵向交叉的网状监管格局。这种监管体系存在的明显不足是容易造成重复监管或监管真空,从而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规定由美联储作为综合监管的上级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总体监管,其它监管机构负责功能性监管,OCC、FDIC等监管机构负责对银行进行监管,SEC和州保险监管机构分别对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即美国在原有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加强了各金融机构的协调和综合。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联储以及美国财政部联邦住房局等监管机构采取了干预措施,但收效甚微。这引发了人们对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反思,最终引发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革命。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2008年3月31日宣布,美国政府将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第一,扩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监管权限,除监管商业银行外,还将有权监管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他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的商业机构。第二,新建“金融审慎管理局”,整合银行监管权。把目前由5个联邦机构负责的日常银行监管事务收归“金融审慎管理局”统一负责。第三,新建“商业行为监管局”,负责规范商业活动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主要行使目前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职能。此外,还新建了“抵押贷款创设委员会”和“全国保险管理局”,将抵押贷款经纪人和保险业监管权从各州政府分管逐步收归联邦政府统一管理。美国媒体称,这将是美国自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次级按揭贷款债券涉及到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个金融行业,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甚至养老基金都是次级债的重要投资者。次贷危机的发生表明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对投机风险产生了监管真空,最终引发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爆发。此次金融大改革中美联储的监管权力进一步扩大,作为“市场稳定监管者”不仅可以监管银行、金融控股公司,还可以有权监管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其他可能给金融体系造成风险的商业机构。这表明其加大了金融监管协调的力度。另外,减少多头监管者,整合金融监管机构,为协调金融监管清除了障碍。 美国的经验教训警示中国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003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也成为我国近年来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在立法上,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5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6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在实践中,2004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正式公布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以制度形式赋予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配合,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的使命。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实践效果不尽人意,而且作为重要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主体的中国人民银行被排除在外。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国际金融论坛第三届年会上透露,我国正在尝试建立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 另外,我们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的成本意识。不仅要考虑到新增监管机构增加的直接费用以及采取金融监管措施的必要费用,还应当考虑这些措施可能导致的市场损失,这是政府监管替代市场调节的一种机会成本。这是我们过去往往容易忽略的。例如我国是否真的需要建立一个凌驾于“一行三会”之上的机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还是通过扩大中央银行的权力赋予其履行金融监管协调的最终职责?这取决于不同监管方式之间的成本比较以及边际监管成本与边际监管收益之间的比较。一般而言,金融监管协调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这是进行金融监管协调的经济学基础。增设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的成本大于通过扩大中央银行权力增加的成本,就成本最小化而言,应赋予中央银行以协调金融监管的最终职责。 (四)保持高度的金融风险意识,加强国际合作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影响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中国金融机构及监管层应当谨慎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 为了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的机制主要包括信息交换、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机管理、确定合作的中介目标以及联合行动。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1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J.人民论坛,2007(17):32-33. 2付敏.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4):75-79. 3大卫·G·梅斯.改进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90-107. 4徐孟洲 徐阳光.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32. 5祁敬宇.金融监管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105-120 6巴曙松.美国“次贷危机”的三大悬念J.人民论坛,2007(17):28-30. 7雷曜.次贷危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1:60-808理查德·比特纳.美国次贷危机真相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9:45-739罗伯特·希勒.终结次贷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11:122-13710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EB/OL.2009年0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