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网际网路与民族志学课件.ppt

    • 资源ID:3968106       资源大小:210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网际网路与民族志学课件.ppt

    網際網路的民族誌學,報告人:唐士哲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系(所),大綱:,民族誌學的認知轉變CMC意涵的特殊性與普遍性 民族誌用於觀察網路的技巧與問題 田野觀察的時空條件 身份建構的真實性 研究價值與倫理的兩難 現象的微型與鉅型意涵的掌握,I.民族誌學的認知轉變,民族誌學,異域的科學(science of the exotic)或是人(種)的圖像(pictures of a people)(Hakken,1999:38)。研究者藉由自身的行動參與,觀察一個陌生的人類社會狀況,並藉由記載、詮釋、歸納整理出此社會狀況的意涵。具有反思能力的、且較具系統性的針對特定的生活方式或文化形式作長時間的觀察。,民族誌學的研究步驟:,包含了觀察與紀錄。觀察研究者進入一個異域,摒棄原有的文化與教養包袱。在長時間觀察中,體驗並學習此異域特殊的語言、宗教、生活作息、言行舉止、風俗習慣,以及社交禮儀。紀錄研究者以書寫詳細記錄自己的觀察,並透過合適的語言敘述還原現場,以對於一個社群生活產生全面性的瞭解(holistic understanding)。,Malinowski的功能主義觀點,專業與科學的民族誌學:人類學家應透過詳細的日誌,以盡量貼近異文化主體的觀察與書寫方式,提供特定族群所有文化的層面意涵的專論(monograph)。進入場域、互動、資料蒐集、記載日誌、退出場域、由瑣碎的日誌中抽絲剝繭找出具有普遍性意涵的文化實踐,並藉以達到理論深化的目的。目的:平衡研究者的主觀意識與報導客觀性,並建立詮釋的科學性與中立性。,民族誌學的想像危機,對異域的研究旨趣愈來愈與實體世界破碎而多元的文化經驗脫鉤。(民族意識抬頭、身份政治、旅遊、移民、媒體)Arjun Appadurai:我們生活在一個包含許 多種類寫實性的世界中,有一些是虛幻 的,有一些是社會主義的,有一些是資本 主義的,還有一些則尚未被命名。,質疑天真寫實主義(nave realism)式的報導文體。正視再現的偏差(the bias of representation)之必然。Clifford Geertz:所謂田野觀察記錄,究竟是本於對現實的銘記(inscription)?或是虛構的文本化(textualization)?,方法學上討論的核心問題:誰在書寫?如何書寫?寫給誰看?省視在民族誌學的寫作過程中,報導者的語言如何再現了報導者與被報導者,或者描述主體與被描述客體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知識產出的代表性問題:對全然符合科學性語言的可及之質疑。,Clifford將民族誌書寫比擬為一則寓言(allegory)在再現文化的同時,同時也再現了 詮釋的行動本身。研究者捨棄將文化描述視為這 個代表了、或象徵了那個,而應視 為這是一則講述那個的(且充斥道德意 涵的)故事。(Clifford,1986:100),Tyler:視參與觀察為對話(dialogue),書寫成了展現民族誌情境中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合作與協同的關係。,四點與網際網路相關的認知轉變:,面臨浮動中的生活世界(lifeworld in a flux),田野觀察的場域打破定點迷思,場域可能是多重且多變的。分析主體,不再只是言行一致、且受既有物質環境影響的人。(例:主體遁入娛樂形式建構的想像世界中)社會生活或文化存在的場域,除了實體社會空間(如家庭、村落、部落、博物館等)外,有更多是在虛擬的的網絡(network)中成形。,4.研究者的角色,介於權威冷靜的客觀者與積極主動的介入者之間,亦即Marcus所言依狀況而定的主動者(circumstantial activist)。,II.CMC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特殊性意涵:,網路所型構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非視覺所能直見,空間是發生 的,而非存在的。-空間的意涵建立在關係與連結 性上。網路所型構的身份-使用者在不同的介面中遊移,且可創 造多重身份。-藉由化名(pseudonym)或匿名(anonymity),人不再只能被緊鎖在特定的身份或 社會關係中。-言詞互動中逐漸發展出特定身份。,網路的社群型態-網路使用者的網上行為,雖是出於自由 意志下的選擇,然而網路並非完全沒有 社群規範。-Smith意向社群:社群的歸屬感,建立在使用者的委身使用中(dedicated use),普遍性意涵,中介的傳播型態,並不始於電腦。遠古的人使用手語、簡單的圖畫溝通時,就已經是使用特定的器具或方式在進行中介傳播了。(Hakken,1999)新科技由出現到普遍使用,其結果常是傳播/溝通形式的普遍化。此普遍化意指新科技或快或慢的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與舊科技或舊的生活習性相串連或融合,然後以眾人熟悉的方式對個別行動賦予意涵。(如收音機、電視)虛擬空間與真實的社會空間之間,並不是截然的分離;人們在網路上的行為,與現實生活的行為,常是互通且相互影響的。(Etzioni&Etzioni,1999),III.民族誌學用於觀察網際網路的技巧與問題,一、田野觀察的時空條件,問題:研究者與田野觀察場域間的關係如何界定?傳統的民族誌學:-場域在時間、空間上的一致性。-投入研究場域常常有脫離/進入不同地理疆 域的儀式性意涵。網際網路的民族誌:-研究者進入與退出並沒有確切的空間 轉換或時間延續。-研究的場域構成的條件,是網民的行動實 踐與承諾(Eichhorn,2001;Jones,1997)。,-每次上網及離開,都代表一次觀察的開始與 完成。因此網路民族誌的觀察,顯得片段而不定 時。既然研究者不可能全天候緊盯著電腦螢幕全時 間投入,觀察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完整性因此也 可能遭質疑。-田野的意涵,只存在於研究者蒐集大量 網路溝通文本的完整性上。-匿名、沈默的潛伏觀察(lurking),究竟符不符合 參與的條件,也頗受訾議。,Marcus的多元地點策略:-田野觀察的場景轉換(landscape changes)已成為民族誌方法面臨浮動生 活世界所必須有的新思維。長時而單一定 點的田野觀察策略,無法捕捉日益渙散的 社會行為與想像。-強調研究者由不同場域的連結、串接、並列中建立 民族誌的論證。研究者在觀察的階段,應是在不同 的場域中靈活的調整不同的身份與觀察的策略。只 有在寫作的階段,作為研究者的權威性才毫不 模糊的由論證中彰顯出來。,Christine Hine(2000):-網路的場域不是界線清楚的地點(bounded location),而是研究者經由追蹤連結所逐漸 拓展的動態網絡。-強調由關連性所建立起的場域,重點不是 在那裡(being there),而是到那裡(getting there)。-所謂網路上的田野,存乎觀察者藉由連結所逐 漸拓展的關係場域(field of relation)。,二、身份建構的真實性,民族誌的浪漫遺緒:見面三分情-民族誌學者與田野中的消息提供者(informant)以 及群眾之間的關係建立,通常是坦誠相見。-被研究對象的衣著、身上的特徵、所處的環境,與 一舉一動都是幫助研究者拼湊出其人格特質的蛛絲 馬跡。-身體不但是身份認同的線索,更是培養感情,進入 被觀察者複雜內心世界的管道。,網路民族誌學的身份建構:文本交會(textual encounter)的代表性究竟有多少?-參與者的身份顯現,憑藉的是斷續的書寫往 返所串連成的線(thread)。-網路文化中,身份並不止於內容的彰顯,網 路身份更是一個過程。-網路的交談文本,構成社會互動中的身 份。,Sherry Turkle:在電腦中的身份是你虛擬現身(virtual presence)的總和。網路身份的真實性取決於語藝行動。,三、研究價值與倫理的兩難,網際網路既公開又私密的矛盾特質,暴露了觀察資 料的獲得與轉載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問題。盲點:可近用(accessible)的公開資訊,是否包括可閱讀以及可公開轉錄?如何界定知情同意?如何降低因研究而造成的可能傷害?,Finn的BBS案例(觀察性虐待生存者的網路支持群組):一旦採不介入的旁觀者,注意交談資料的引述是否造成當事人的困擾。Baym的新聞群組案例(觀察肥皂劇迷):一旦扮演觀察者/參與者,兼顧研究目的、動機公開化,以及角色的扮演上多強調一些同儕的情誼。但退場呢?補救之道:主動架設網站,讓上網者自行找到研究計畫;或者將參與觀察蒐集到的資料、日誌、筆記,與訪談謄本在自行架設的網站上公開,以昭公信。達到研究目的過程甚至結果的透明化。,四、對詮釋巨型與微型意涵的掌握,網路溝通/傳播行為的系統性意涵,在於資訊流動過程所牽涉的不同社會型構間複雜的互動或衝突關係,有些關係是跨越國界的,有些則是在地的。Marcus:民族誌學應走出單一情境的地方主義(localism)思維,對於人、商品、物件、特定敘事情節、隱喻、甚至衝突在不同場域間流動所構成的意涵帶入政治經濟學的關懷視野。網際網路作為資訊流通的通道與儲存的場域,除了觀察使用者的使用行為與溝通方式之外,對於網路資訊因流通於不同社會空間所展現的社會系統性意涵亦是網路現象亟待探索的課題。,網路的集體性意涵:部落格(blog)在作為社會動員的工具性 角色。國家機器對於網路資訊流通的管制。(網 路警 察、老大媽)資訊作為一種智慧財產權,在網路的 世界中也常因使用者的流通與下載,而成 為跨國媒介集團與網路個別使用者間衝突 的導火線。,結語,CMC的社會意涵:有延續有顛覆,猶如Turner所言的儀式過程中的中間階段(liminal stage):既不完全在傳統社會規範之外、也不完全在其掌握中。在此階段,規則可以被打破、角色可以被顛覆。正視多元地點策略下的虛擬民族誌經驗。,報告完畢謝謝。,

    注意事项

    本文(网际网路与民族志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