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doc

    • 资源ID:3961786       资源大小:108KB        全文页数:8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doc

    目 录中医诊疗技术名称页码基本诊疗技术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01.1-1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01.2-1 皮肤针技术操作规程 01.3-1 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 01.4-1 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01.5-1 水针技术操作规程 01.6-1 头针技术操作规程 01.7-1 耳针技术操作规程 01.8-1 艾柱灸技术操作规程 01.9-1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01.10-1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01.11-1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01.12-1推拿法技术操作规程 01.13-1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01.14-1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01.15-1换药技术操作规程 01.16-1吹药技术操作规程 01.17-1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01.18-1药熨技术操作规程 01.19-1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01.20-1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程 01.21-1中药化腐清创的技术操作规程 01.22-1中药熏药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 01.23-1针灸康复科“补肾健脑”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技术操作规程 02.01-1“面三针”透刺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技术操作规程 02.02-1点刺放血配合围针治疗带状疱疹 02.03-1电针配合艾盒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操作规程 02.04-1浮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02.05-1健脑调神针法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技术操作规程 02.06-1穴位埋线配合耳穴压籽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技术操作规程 02.07-1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2.08-1药物走罐疗法治疗肌筋膜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2.09-1阴阳对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技术操作规程 02.10-1针刺“咽四穴”为主治疗急慢性咽喉炎的技术操作规程02.11-1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技术操作规程 02.12-1电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技术操作规程 02.13-1芒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技术操作规程 02.14-1芒针治疗胃下垂的技术操作规程 02.15-1推拿科邵氏三步推拿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技术操作规程 03.01-1对抗牵引下的后扳拔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技术操作规程 03.02-1四指推法配合针刺阳陵泉治疗落枕的技术操作规程 03.03-1四指推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03.04-1推拿配合伤痛停喷涂剂外治软组织损伤的技术操作规程 03.05-1运动推拿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技术操作规程 03.06-1四指推法配合芒针透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技术操作规程 03.07-1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技术操作规程 03.08-1上病下治推拿法治疗肩周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3.09-1四指推配合改良斜扳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0-1三步推拿法治疗颈源性肩周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1-1推拿配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2-1推拿配合中药熏药治疗腰椎退行性脊柱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3-1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4-1龙氏整脊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5-1辨证施治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6-1三部十法推拿治疗小儿夜啼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7-1五步法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8-1四步十二法推拿治疗失眠的技术操作规程 03.19-1推拿配合整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0-1推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1-1推拿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2-1推拿治疗型糖尿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3-1推拿治疗慢性胃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4-1推拿治疗便秘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5-1推拿治疗腹泻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6-1推拿治疗胃下垂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7-1推拿治疗月经不调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8-1推拿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技术操作规程 03.29-1推拿治疗冠心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03.30-1推拿治疗闭经的技术操作规程 03.31-1推拿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3.32-1推拿治疗颞颌关节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3.33-1关节错缝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3.34-1刮痧的技术操作规程 03.35-1肛肠科保护肛垫悬吊缝合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技术操作规程 04.01-1保留括约肌挂线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技术操作规程 04.02-1低位切开高位虚挂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的技术操作规程 04.03-1消痔灵注射治疗慢性肛窦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4.04-1药捻式置管引流法治疗肛瘘、肛周脓肿的技术操作规程 04.05-1硬化注射疗法结合Parks 肛后修补术或前修补术治疗直肠脱垂伴肛门失禁的技术操作规程04.06-1痔注射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04.07-1前修补术或/和肛后修补术治疗肛门失禁的技术操作规程 04.08-1肛周脓肿根治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4.09-1黄芩油膏消炎消肿的技术操作规程 04.10-1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4.11-1血栓性外痔切除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4.12-1直肠前突经阴道修补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4.13-1直肠脱出复位的技术操作规程 04.14-1硬化注射疗法结合Parks 肛后修补术治疗直肠脱垂的技术操作规程 04.15-1痔瘘熏洗剂治疗痔瘘疾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04.16-1骨伤科骨折小夹板固定术的操作规程 05.01-1可加压式小夹板的技术操作规程 05.02-1伤1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扭伤的技术操作规程 05.03-1伤2外治亚急性软组织损伤扭伤的技术操作规程 05.04-1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内固定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5.05-1骨折闭合复位经皮钳夹固定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5.06-1骨折复位撬拨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5.07-1骨折手法整复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5.08-1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5.09-1手法复位治疗关节错缝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5.10-1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5.11-1手法治疗关节粘連的技术操作规程 05.12-1麻醉下腰椎间盘突出症大手法治疗的技术操作规程 05.13-1外固定架固定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05.14-1眼科点眼药技术操作规程 06.01-1敷眼技术操作规程 06.02-1洗眼技术操作规程 06.03-1熏眼技术操作规程 06.04-1浴眼技术操作规程 06.05-1海螵蛸棒磨擦法技术操作规程 06.06-1毫针刺法治疗干眼症的技术操作规程 06.07-1毫针刺法治疗眼底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06.08-1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眼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06.09-1中药热敷眼罩治疗麦粒肿的技术操作规程 06.10-1中药雾化治疗外眼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06.11-1中药增视敷药治疗视疲劳、假性近视的技术操作规程 06.12-1放血疗法的技术操作规程 06.13-1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病变的技术操作规程 06.14-1针刺治疗早期白内障的技术操作规程 06.15-1普外科“疮灵液”换药技术操作规程 07.01-1生肌玉红胶原海绵配合创面负压法促进慢性缺血性巨大溃疡愈合的操技术作规程 07.02-1抑胰合剂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07.03-1“青敷膏”外治疔疮的技术操作规程 07.04-1“烫伤药水”治疗烫伤的技术操作规程 07.05-1体表瘘管搔爬术换药的技术操作规程 07.06-1药线引流治疗换药的技术操作规程 07.07-1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乳癖)的技术操作规程 07.08-1针刺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瘿痈)的技术操作规程 07.09-1皮肤科中药药浴疗法治疗皮肤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08.01-1中药汽疗仪技术操作规范 08.02-1中药蒸汽浴治疗银屑病、皮肤瘙痒证的技术操作规程 08.03-1整形外科中药面膜配合OPT 治疗黄褐斑的技术操作规程 09.01-1耳鼻喉科养阴生肌散治疗口腔溃疡的技术操作规程 10.01-1人迎、水突穴推拿及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 10.02-1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10.03-1“升清开窍”针法治疗耳鸣耳聋的技术操作规程 10.04-1儿科孙氏针法治疗小儿遗尿的技术操作规程 11.01-1温肺化痰敷贴治疗小儿哮喘的技术操作规程 11.02-1小儿退热滴肠液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直肠滴注法给药的技术操作规程 11.03-1殷氏推拿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技术操作规程 11.04-1殷氏刮痧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技术操作规程 11.05-1殷氏推拿法治疗婴幼儿厌食的技术操作规程 11.06-1割治疗法治疗小儿疳积的技术操作规程 11.07-1妇科拔罐法治疗妊娠呕吐、痛经的技术操作规程 12.01-1红归芎注射液行输卵管通液术的技术操作规程 12.02-1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技术操作规程 12.03-1针刺配合耳穴压籽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的技术操作规程 12.04-1针刺调理冲任法治疗闭经的技术操作规程 12.05-1生殖中心中药灌肠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的技术操作规程 13.01-1中药滴注保留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技术操作规程 13.02-1补肾活血针法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技术操作规程 13.03-1男科针灸低频脉冲穴位电刺激疗法治疗男性疾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14.01-1中药水疗负压吸引气动按摩治疗前列疾病和性功能障碍的技术操作规程 14.02-1中药熏蒸法气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14.03-1消化科灌肠结合口服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15.01-1中药糊剂治疗酸相关疾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15.02-1中药外敷(丁桂散、芒硝)治疗腹痛的技术操作规程 15.03-1感染科肝舒贴外敷治疗慢性肝病胁痛技术操作规程 16.01-1穴位内注射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16.02-1肾科高位灌肠灌注透析的技术操作规程 17.01-1蒸汽药浴经皮透析的技术操作规程 17.02-1中药经肾俞穴激光导入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技术操作规程 17.03-1电针治疗尿频尿急尿痛的技术操作规程 17.04-1电针治疗水肿的技术操作规程 17.05-1急诊科通脑灵灌肠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技术操作规程 18.01-1针灸辅助治疗厥证、脱证的技术操作规程 18.02-1升降散擦浴操作规程 18.03-1青敷膏的技术操作规程 18.04-1心脏科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技术操作规程 19.01-1中药敷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技术操作规程 19.02-1针刺治疗心悸的技术操作规程 19.03-1针灸治疗眩晕的技术操作规程 19.04-1呼吸科穴位外贴防治哮喘的技术操作规程 20.01-1中药雾化吸入治疗肺系痰热症的技术操作规程 20.02-1血液科艾灸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技术操作规程21.01-1贴敷疗法治疗巨脾证的技术操作规程 21.02-1风湿科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寒痹等关节病的技术操作规程 22.01-1中药外敷治疗痛风的技术操作规程 22.02-1神经内科刺络放血法治疗恢复期脑梗死的技术操作规程 23.01-1肿瘤科 消瘤止痛膏外用治疗肝癌疼痛的技术操作规程 24.01-1如意金黄散外敷防治PICC 置管术后机械穿刺性静脉炎的技术操作规程 24.02-1老年科大蒜素雾化吸入治疗老年肺部真菌感染的技术操作规程25.01-1药剂科膏方调配的技术操作规程26.01-1煎药机的技术操作规程26.02-1人工煎药的技术操作规程26.03-1附件江苏省中医院中医特色诊疗科目收费目录AF1-1 江苏省中医院中医特色诊疗科目与相关科室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AF2-1文件编号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诊疗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文件批准实施日期20061027 修订者吴荣华 文件分发部门 审定者熊宁宁 医生办公室,护理部,科技处,医务处版 本版本日期复 审 本规程2年复审1次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 ,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 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收费编码】430000001文件编号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诊疗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文件批准实施日期20061027 修订者吴荣华 文件分发部门 审定者熊宁宁 医生办公室,护理部,科技处,医务处版 本版本日期复 审 本规程2年复审1次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1. 腧穴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 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 刺络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 散刺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4. 挑刺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3. 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收费编码】 430000021文件编号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医诊疗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文件 批准实施日期20061027修订者 吴荣华 文件分发部门审定者 熊宁宁医生办公室,护理部,科技处,医务处版 本版本日期复 审本规程2年复审1次皮肤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以57枚钢针集成1束,固定在针柄的一端,形如小锤,用之叩刺某些穴位的一种疗法。通过叩刺局部皮肤,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达到防治疾病之目的。适用于头痛、胁痛、脊背痛、皮肤麻木、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斑秃、神经性皮炎、牛皮癣、小儿麻痹后遗症、近视眼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皮肤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1. 叩刺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及局部叩刺三种。 1.1 循经叩刺:循经络路线进行叩刺。 1.2 穴位叩刺:根据穴位主治症进行叩刺。 1.3 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处(患处)进行叩刺。 2. 叩刺方法2.1 点刺:在局部较小面积进行叩刺。 2.2 片刺:在较大面积进行叩刺。 2.3 条刺:呈条状移动进行叩刺。 2.4 环状刺;在病变区域作环形叩刺。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叩刺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 检查针具后,手握针柄后段,食指直伸压在针柄中段,针尖端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刺在皮肤上,并迅速提起,反复进行,一般每分钟7090次。4. 刺激的强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叩刺部位的不同,分弱、中、强三种刺激强度。4.1 弱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及头面部肌肉浅薄处。4.2 强刺激: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于身强体壮、实证患者及肩背、腰臀等肌肉丰厚处。4.3 中刺激:用力介于强弱两种叩刺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感疼痛。适于一般疾病,除头面外,身体大部分均可使用。5. 在叩刺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 6. 叩刺完毕,消毒局部皮肤,以防感染。 7. 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叩刺躯干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 皮肤针针尖必须平齐、无钩、无锈,针柄与针尖连接处必须牢固,以防叩刺时滑动。 3. 叩刺时用力须均匀,针尖要垂直而下、垂直而起,避免斜、钩、挑,以减轻疼痛。 4. 循经叩刺时,每隔1 cm左右叩刺1次,一般可叩刺816次。 5. 皮肤有破溃、疤痕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收费编码】 430000009中医诊疗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文件 批准实施日期20061027修订者 吴荣华 文件分发部门审定者 熊宁宁医生办公室,护理部,科技处,医务处版 本版本日期复 审本规程2年复审1次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皮内针又称“埋针”,它是将特制的图钉型或麦粒型针具刺入皮内固定留置一定时间,给皮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某些需要较长时间埋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胃痛、哮喘、痹证、不寐、遗尿、高血压病等。【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菌皮内针、0.5碘伏、棉签、镊子、胶布、弯盘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患者取合理体位,松开衣着,选定穴位,注意保暖。 3. 术者消毒手指后,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4.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皮内针刺法。4.1 麦粒型皮内针法:用镊子夹住针身对准穴位,沿皮肤横刺入皮内,针身埋入0.51 cm左右,然后将留在皮肤表面的针柄用胶布固定。4.2 图钉型皮内针法: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表面,用胶布固定。5. 埋针时间视季节而定,天气热时,一般埋针12天;天气冷时,可埋针37天。埋针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指按压埋针部位1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进疗效。6. 埋针期间,如患者感觉疼痛或肢体活动受限,应立即起针,进行适当处理,必要时改选穴位重新埋针。7. 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局部加强消毒。 8.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局部皮肤有炎症、溃疡外伤或有出血倾向及水肿的病人禁用。2. 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 3. 埋针时间视病情及季节不同而定,夏天出汗较多,不宜留置时间太长。埋针处不可着水,以防感染。4. 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 【收费编码】 430000011中医诊疗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文件 批准实施日期20061027修订者 吴荣华 文件分发部门审定者 熊宁宁医生办公室,护理部,科技处,医务处版 本版本日期复 审本规程2年复审1次电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 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 按毫针刺法进针。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收费编码】 430000016中医诊疗基本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doc)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