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优化导则.doc
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优化导则上海市交通委员会2016年2月目 录1 总则12 术语与定义23 基本规定44 公交线路新辟75 公交线路调整96 公交线路终止127 公交线网评价138 线网优化调整管理机制169 编制依据1810 本导则用词说明191 总则1.0.1 为服务上海“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全球城市和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为上海市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和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需要进一步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平衡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交通系统运行效率、提升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 1.0.2 随着本市轨道交通大力发展、城市空间布局不断调整,居民出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例已经超过地面公交。由于地面公交线路优化尤其是调整与终止的难度较大,公交线网与其功能定位仍存在不适应之处,线网功能层次不清晰,市中心部分路段重复严重,市区边缘线网稀疏,换乘衔接不便等。1.0.3 结合本市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与交通出行特征,公交线路应构建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三级线网结构,形成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相互协调、分担均衡的公交线网体系,实现便捷、可靠的公交服务。1.0.4 为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本市公共汽(电)车(以下简称“公交”)线网,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特制订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优化导则(以下简称导则)。1.0.5 本导则适用于本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以下简称“公交线路”)的新辟、调整和终止。2 术语与定义2.0.1 公交线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按照固定的线路、站点和规定的时间营运,用于运载乘客并按照核定的营运收费标准收费的公共汽车和电车线路。2.0.2 骨干线路骨干线路服务于城市主要客运走廊,提供较大运量、快速可靠的公交服务,主要承担中长距离出行。所经主要通道优先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运行的速度和可靠性;运营组织采取灵活的方式,如设置大站快车、直达快线等。2.0.3 区域线路区域线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服务于区域性主要客运走廊,通过加密公交线网提高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主要承担中短距离出行。2.0.4 驳运线路驳运线服务于居住社区、商务区等局部区域,通过与轨道交通站点、交通枢纽以及周边的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商场等公共活动区域相连接,填补公交线网空白区域或服务不便区域,满足居住区乘客换乘或生活出行需求,主要承担短距离出行。2.0.5 线路新辟线路新辟指交通运输管理机构根据公交实际客流需求以及道路条件新增开设全新公交线路的行为。2.0.6 线路调整线路调整指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对既有公交线路的线路走向、站点布局、运营组织模式等方案进行变更的行为。2.0.7 线路终止线路终止指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对既有公交线路进行评估并批准终止运营的行为。3 基本规定3.1 公交网络结构3.1.1 本市公共交通体系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基础、水上轮渡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通过综合交通枢纽紧密衔接,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低碳智能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综合体系”为目标。3.1.2 本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由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三级线网构成,各级线网应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相互协调、分担均衡。3.1.3 公交线路优化调整的手段主要包括新辟、终止、调整三种手段。表 31 不同功能层次公交线路的基本特征特征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主要运行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主要服务区域功能区之间功能区客运走廊功能区间功能区内社区内连接枢纽出行距离中长距离出行中短距离出行短距离出行线路形状弯曲少、迂回少允许适量的弯曲和迂回允许弯曲和迂回站距<800m<500m300 m左右主要运营车辆容量大,舒适性高8m以上的标准车7米左右车辆为主线路调度路线配车多,发车频率高部分路线发车频率较高依实际情况而定道路宽度24m以上7m以上7m以上3.2 公交线网优化原则3.2.1 应遵循出行便捷原则。外环线内两点间公共交通出行在一小时内完成,郊区新城可以通过一次乘车进入轨道交通网络或外环线内,新市镇与所属行政村(道路、桥梁符合公交车辆通行条件)之间通过一次乘车到达。3.2.2 应遵循区域差别原则。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实际,因地制宜,重点调整疏解内环线以内公交线网,不断补充完善内外环线之间公交线网,加快发展外环线以外新城区(新城、新市镇)公交线网。3.2.3 应遵循功能分级原则。在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根据公交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的功能定位与线路特征,明确其合理的网络形态与优化调整的策略,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布局。3.2.4 应遵循集约高效原则。协调整合各种公共交通方式,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合理分工;加强不同交通方式和不同线路之间的衔接,在合理的换乘范围内,提高公交的运营效率,形成运行高效的一体化公共交通。3.3 公交线网区域优化策略3.3.1 内环内区域,公共交通出行以轨道交通(中运量、骨干地面公交)为主。在轨道交通客流走廊,视客流情况削减与轨道相重复的线路,减少或缩短穿越性长线路;对部分轨道交通线路运能不足,规划在轨道交通重复路段上灵活设置大站车疏解、分担轨道交通的客流压力。对轨道交通未覆盖区域设置骨干线路,依托专用道提高骨干线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依托枢纽完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衔接换乘。3.3.2 内外环间区域,公共交通出行以“轨道交通(中运量、骨干公交)+公交接驳”为主。以轨道交通为骨架,调整区域线填补公共交通网络空白,优化切向线路,增加连接轨道交通站点、枢纽和居住区客源点之间的驳运线,便于市民出行换乘,为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路和公交骨干线路集散客流。3.3.3 外环外区域,郊区新城应形成“以中运量为骨干,地面公交为基础、步行为延伸”的公共交通网络;郊区新市镇形成“以公交骨干线为骨架,区域线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网络。3.4 不同层次线路优化策略3.4.1 骨干公交线应与轨道交通、中运量形成相互补的骨干公共交通网络。对骨干线路资源较多的主干道进行优化整合,开设或调整骨干线路覆盖主要客运走廊。3.4.2 区域公交线以均衡网络密度、提高公交网络效率为基本目标,通过对现有区域线路进行合并、撤消等优化调整的手段,既能满足公交覆盖的要求,也能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 3.4.3 驳运公交线路以实现对居住社区、商务社区等主要社区的全覆盖为调整目标,根据社区建设的情况,不断扩大驳运公交覆盖的规模,实现社区内部以及社区与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骨干公交线路之间的衔接。4 公交线路新辟4.1 一般规定4.1.1 公交线路的新辟,应符合城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4.1.2 公交线路新辟原则上以新开发区域为主要服务对象,内环内严格控制新辟公交线路;新辟线路以驳运线为主要形式。4.1.3 公交线路新辟主要填补公交服务空白,原则上不与既有线路过多重复。线路走向应与主要客流方向相一致,优先满足大流量的直达客流。具体站点布局应与需求点相匹配,形成线路上的主要连接点。4.1.4 公交线路新辟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已有轨道交通站点与公交枢纽、大型居住区等相衔接。4.1.5 公交线路通行的道路必须为双向路幅宽度达7m以上或单向通行达4.5m以上的市政道路,且符合安全行驶要求。4.1.6 公交线路新辟应进行客流预测,平均百公里客流低于200人次/百公里时慎重开辟,低于100人次/百公里时严格控制开辟。4.1.7 新开发地区应当编制公交专项规划,并按照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的要求落实相关配套设施。4.1.8 公交企业应做好公交线路新辟的方案公示和乘客告知工作。4.2 公交线路新辟的条件4.2.1 对于新开发地区,达到以下条件的应新辟线路:1、居住区人口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并具备设置公交中途站的,至少配套1条公交线路;人口规模超过2万人的,需按照每2万人至少1条的标准配置公交始发线路和相应的公交首末站,并配套规划公交线路;如暂不具备实施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先建设过渡站点设施,待基本条件具备后再实施永久设施建设。2、分片开发的较大规模住宅区,当开发超过1500户后,应当配套建设公交站点设施;如暂不具备实施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先建设过渡站点设施,待基本条件具备后再实施永久设施建设。3、开发园区岗位数达到4万个以上的,需按照每4万个岗位至少配备1条线路的标准安排公交始发线路和相应的公交首末站。有条件的应配置相应规模停车场,以满足周期性的潮汐客流出行需求。4、大型高教园区(高等院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建设一所高校以上,则应新辟一条公交线并设置公交首末站。5、中心城区以外区域,大型新建文化、体育和卫生设施应配套公交线路并设置首末站。4.2.2 对于已建成区域,根据轨道交通站点或骨干线的开通、客流需求及服务功能等因素决定是否新辟,主要以驳运线为主。5 公交线路调整5.1 一般规定5.1.1 公交线路调整包括延伸、缩线、调整走向等基本方法。5.1.2 公交线路调整应统一规划布局,与城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相协调,主要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进行调整。5.1.3 公交线路调整以均衡客流需求与服务供给为主,调整后应不产生新的服务空白区域。5.1.4 公交线路的调整不宜过于频繁,确需调整的应尽可能保持原线路的基本线形。5.1.5 公交线路的调整必须具备通行条件,符合安全行驶要求。5.1.6 线路调整后宜确保调整路段的客流可一次换乘到该方向的其他线路。5.1.7 所经主要路段无替代线路时,则不进行调整。5.1.8 公交企业应做好公交线路调整的方案公示、换乘方案公布和对乘客的解释工作。5.2 公交线路调整的条件5.2.1 公交客运走廊上,通过线网优化调整,宜逐步形成一条主干道上有一条规模化运营的骨干公交线路。5.2.2 与轨道交通同向连续共站3站及以上的公交线路,且轨道交通服务能够满足客流需求时,宜调整走向。 5.2.3 公交线路总长度50%以上与其他线路重复,且其余部分有其他线路覆盖的,宜对重合部分进行调整。5.2.4 为保障公交线路营运秩序,对超过以下长度且影响线路营运效率的,宜进行调整:1、外环线以内公交线路的长度超过13km。2、郊区区域内线路长度超过15km,郊区跨区线或市通郊线路长度超过50km。3、中心城区驳运线路长度超过5km,拓展区、远郊区驳运线超过7km。5.2.5 除环线、社区巴士外,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超过以下数值时,宜进行调整:1、骨干线非直线系数大于1.3时。2、区域线非直线系数大于1.5时。3、驳运线非直线系数大于1.6时(环线除外)。5.2.6 新建轨道交通、枢纽站投入运营时,周边公交线路应予以适度调整,使得驳运线、区域线、骨干线之间,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之间可衔接配套。5.2.7 道路新建、断头路打通等情况下,可通过调整公交线路优化区域内线网,填补服务空白。5.2.8 公交线路因配合市政建设、重大活动等,经交通管理部门批准采取线路调整的,公交企业应做好相应的营运调整和对乘客的告知解释工作。6 公交线路终止6.1 一般规定6.1.1 线路终止包括撤消、合并等基本方法。6.1.2 线路终止后应确保不产生新的公交服务空白点。6.1.3 线路终止后,分担其客流的主要线路应确保服务供应水平符合行业标准,满足市民正常出行。6.1.4 线路终止后,原有线路的客流最多增加一次换乘即可满足原方向的出行。6.1.5 公交企业应做好公交线路终止的方案公示、替代方案公布和对乘客的解释工作。6.2 公交线路终止的条件6.2.1 达到以下条件的线路宜采取终止:1、公交线路百公里客流低于100人次/百公里时,且所经主要路段有其他线路覆盖的。2、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复线路段达到70%且途经轨道交通运能充分区域时。3、 公交线路总长度70%以上与其他线路重复,或者经过其他线路主要客源段且首末站点相近的复线。7 公交线网评价7.1 公交网络评价指标7.1.1 公交行业管理部门定期对本市公共交通网络和重点通道线路进行总体评价。评价分为网络和线路两个层面。7.1.2 根据区域差别化的原则,可将中心城区分为三个空间范围:一类区域为内环内(市级中心与城市副中心),二类区域为内外环间(除一类地区外)、郊区新城及重点开发地区,三类为外环外其它地区。7.1.3 公交线网技术参数评价指标可参考下表。表7-1 公交线网技术参数评价指标序号指标一类区域二类区域三类区域优化策略1线路网比率>=80%>=70%60%低则加密,即新辟或延伸2线路网密度3-4km/km22-2.5 km/km21.5-2 km/km23站点覆盖率300米半径全覆盖500米半径全覆盖800米半径全覆盖4两网融合度新建轨道交通站点50m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汽车接驳不符合则改动站点位置,调整线路走向5重复系数1.252.5高则调整或撤消6平均换乘次数日出行平均换乘次数不应大于1.5日出行平均换乘次数不应大于1.5日出行平均换乘次数不应大于2高则对线路进行合并7.2 公交线路评价指标7.2.1 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条公交线路根据其类型进行评价。7.2.2 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等三类公交线路的评价指标可参考下表。表7-2 针对不同功能层次公交线路的指标阈值推荐值评价指标推荐值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线路长度1350km730km37km非直线系数1.31.51.6(环线除外)与其它线路重复度50%70%30%高峰满载率0.50.80.550.80.650.8平均站距800m500m300m表7-3 公交线路调整措施表涉及指标(大于或小于阀值)指标意义优化及调整措施新增或撤消线路调整线路走向线路延长或截短增加或删除站点调整发车频次线路长度反映运营线路规模,应在出行、运营、操作三者可接收范围内线路非直线系数反映了公交线路的曲折程度,满足需求情况下以小为佳与其它线路重复度反映了公交线路的重复程度,满足需求情况下以小为佳高峰满载率高峰期间被评价公交线路的公交车额定载客量与单车单次实际载客量之比平均站距被评价线路统计期内公交停靠站点之间的平均距离(注:“五”表示优先级最高,指标与调整措施相关性最强,应优先考虑;“四”表示优先级较高,指标与调整措施相关性较强,应当参考;“三”表示优先级一般,指标与调整措施相关性一般,可以参考。)8 线网优化调整管理机制8.1 责任主体与职责分工8.1.1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是本市公交客运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市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8.1.2 上海市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负责本市公交的日常管理工作,制定中心城区(浦西区域)公交线路新辟、调整、终止年度计划;具体推进实施线网优化;组织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方案的公示。8.1.3 各郊区(县)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本区域的公交线路新辟、调整、终止年度计划;推进实施本区域线网优化;组织本区域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方案的公示。8.1.4 各公交运营企业应配合交通运输管理机构进行线路论证和评估,按照新辟、调整、终止方案组织落实运营,监测和反馈运行情况及问题。8.2 公交线网优化工作流程8.2.1 行业管理部门每年年初制定公交线网优化方案,具体包括一至两次的公交线网优化计划。8.2.2 上海市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根据相关规划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市区(县)两级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上报的计划、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两会提案和意见、热线和信访的诉求等,结合对中心城区公交线路的定期评估监测,编制中心城区公交线路优化初步方案。 8.2.3 各区(县)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对本区域公交线路优化初步方案进行意见征询,包括公交公司、各街道和居委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市民等各方面的意见,并在规定时间内向上海市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反馈。 8.2.3 上海市城市交通运输管理处根据采集的征询意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制定公交线路优化方案,包括线路新辟、调整、终止等。并根据公交线网和公交线路技术指标进行评估优化。8.2.4 公交线路新辟、调整、终止方案确定后,在实施前应在公交服务市民互动平台、相关媒体和网络上公示具体方案和热线电话,公示时间一般为10日。公示征求沿线市民意见后,按确定时间实施线路优化方案。8.2.5 各郊区(县)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对本区域内公交线路的优化参照实施。图 81 公交线路调整决策流程9 编制依据9. 0. 1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264号9. 0.2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9. 0.3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的意见 沪府发201346号9. 0.4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沪府发201231号9. 0.5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十二五”规划沪府发201258号9. 0.6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9. 0.7交通工程手册 1998-5-19. 0.8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JJ193-20129. 0.9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服务规范 20159. 0.10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 CJJ/T 119-20089. 0.11“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客运服务规范(试行) 沪交客2011357号9. 0.12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15-20119. 0.13上海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总报告 201510 本导则用词说明10.1 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作如下说明:10.1.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10.1.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得”。10.1.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表示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10.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和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符合的规定或要求”、“可参见的标准、规定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