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analgesicsand课件.ppt
,第二十章解 热 镇 痛 抗 炎 药antipyreticanalgesics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制作:肖 逸,目的要求:了解解热镇痛药的临床意义。掌握解热镇痛药基本作用;阿司匹林的作用与应用、不良反应和应用注意。熟悉其他药物的主要特点与应用。,一概述:慢性疼痛、发热。解热镇痛是对症处理;多数药兼有抗炎抗风湿作用。非甾体抗炎药。,【作用基础】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生物合成;PG是调节局部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PG合成过多可出现一系列病理状态,如发热、疼痛、炎症等。抑制环氧酶(COX),减少PG产生:抑制COX-2产生治疗作用 抑制COX-1引起不良反应,【共同作用】1解热:(1)发热:外热原内热原体调中枢合成PG调定点提高产热增加、散热减少。(2)解热:抑制PG合成酶;中枢性退热、增加散热、对正常体温无明显影响。(3)应用注意:发热是防御反应;确诊前不宜用;为对症治疗;防止解热过度。,2镇痛:组织损伤或炎症与PG有关;PG有致痛作用和痛觉增敏效应。镇痛特点:外周性镇痛;强度中等;应用广。,3抗炎抗风湿:抑制PG和致炎物质合成、减少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等抗炎。抗风湿主要与抗炎有关;对风湿和类风湿病疗效肯定;不能根治和改善器质性损害。,解热镇痛药分类:水杨酸类 苯胺类 吡唑酮类 其他有机酸类等,二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水杨酸钠。阿司匹林(aspiring),【体内过程】1吸收:胃肠道吸收迅速;易被酯酶水解为水杨酸;阿司匹林、水杨酸均有药理活性。崩解速度、胃排空、胃肠道PH等影响。2分布:穿透性强,可广泛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高。,3代谢:主要经肝代谢且有饱和性。一般剂量按一级动力学代谢,半衰期23小时;大剂量时按零级动力学代谢,半衰期长达1530小时,易致毒性反应。4排泄:碱性尿利于药物解离,排出加快。剂量宜渐增,注意用药反应及调整剂量。,【作用与应用】1解热、镇痛:适用于慢性钝痛及多种原因引起的发热;临床常用其复方制剂。2抗炎、抗风湿:风湿和类风湿首选药;可作鉴别诊断参考;一般需用至最大耐受量。,3影响血栓形成:小剂量可抑制血小板PG合成酶,减少TXA2合成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延长出血时间、防止血栓形成。大剂量能抑制血管壁内前列环素(PGI2)合成,可能促进血栓形成。防治冠状动脉血栓、脑血栓及术后血栓等。,【不良反应】1胃肠道:直接刺激胃粘膜: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诱发或加剧胃溃疡及胃出血。可能与抑制胃粘膜合成PG有关;胃内pH降低也可引起胃粘膜损害。饭后嚼碎服、同服抗酸药、肠溶片、缓释片;溃疡患者禁用。,2凝血障碍:影响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引起出血倾向,维生素K可防治。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维K缺乏、血友病等禁用;常规术前、产前一周应停用。3水杨酸反应:头痛、恶心、呕吐、耳鸣及听力减退等。一般可逐渐减轻;重者呼吸加快、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4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致死性哮喘与白三烯增多有关;过敏及哮喘史者禁用。5瑞夷综合征:肝脑损害,国内罕见。6.肾脏损害:老年人易发生。,三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易吸收,主要被肝代谢。外周作用弱,无抗炎抗风湿作用;用于一般解热镇痛、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能耐受者。偶见皮疹、药热等;肝损害、高铁血红蛋白症、溶血性贫血;药物依赖性和肾损害。,四其他有机酸类:吲 哚 美 辛(indomethacin,消炎痛)抑制PG合成酶强;止痛效果明显;一般解热镇痛不用。副作用多:消化道反应;血小板减少、再障;变态反应等。孕妇、儿童、精神异常、癫痫、肾病和溃疡病等患者禁用。舒林酸作用弱于吲哚美辛。,布 洛 芬 作用不如阿司匹林;胃肠反应少,可作替换药治疗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非诺洛芬、酮洛芬、氟比洛芬等,胃肠道反应常见,可作替换药。双氯芬酸,五吡唑酮类:保泰松及羟基保泰松 保泰松98与血浆蛋白结合。抗炎抗风湿作用强而持久;可缓解急性痛风;对顽固性长期发热有一定解热效果。不良反应严重:胃肠道、水钠潴留、变态反应、肝炎、肾炎、甲状腺肿等。与血浆蛋白结合、药酶诱导可影响其他药。,尼美舒利 新型COX-2选择性抑制剂,不良反应轻。美罗昔康和吡罗昔康 对COX-2有选择性抑制作用;T1/2长(20和3645小时);用量小、不良反应较轻。其他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E N D!,前一章,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