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精编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本.doc

    • 资源ID:3947635       资源大小:437.50KB        全文页数:8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编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本.doc

    xxx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目录3一、总论71.1项目概况71.2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101.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1.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1二、项目背景和建设必要性132.1项目建设背景13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5三、需求分析173.1需求现状173.2需求分析17四、项目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204.1 建设场址及周围情况204.2 自然资源及社会状况214.3配套条件234.4施工条件23五、 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255.1项目建设原则255.2建设规模255.3建设内容26六  建筑方案306.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306.2项目总体方案316.3建筑设计316.4结构设计366.5公用工程设计37七、  节能、节水措施437.1节能437.2节水措施447.3耗能情况457.4节能措施分析评价467.5节能效果分析48八  环境保护498.1环境现状498.2执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及标准498.3项目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508.4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518.5 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18.6 项目施工对在居民生的影响分析528.7环境保护结论与建议52九、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539.1劳动安全及卫生539.2消防设施53十、  组织管理5610.1  组织机构5610.2 工程管理5710.3 资金管理5810.4 运行管理5810.5 人力资源配置5910.6 招标方案59十一、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6111.1建设工期6111.2进度安排61十二、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312.1工程概况6312.2编制依据6312.3投资估算6412.4总投资及资金筹措64十三 、 社会效益65十四、  风险分析及保障措施6714.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分析6714.2保障措施68第十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7115.1结论7115.2建议71一、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xxx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1.1.2 建设性质:新建1.1.3 建设单位:xxx民政局1.1.4建设地点:xxx3村内。1.1.5 建设年限:建设期1年 1.1.6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本项目占地面积为6062.7m2,项目总建筑面积799.37m2,建设内容主要为物资储备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值班室办公用库房、办公室、会议室、财务室等办公用房,其中物资储备库房为2层框架,建筑面积为565.50:加工用房、卫生间;生产辅助建筑面积为197.49;配套晾晒场、停车场、值班室及库区道路绿化等。1.1.7 项目总投资与资金筹措工程总投资为248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22.62万元,占总投资的89.77%;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6.58万元,占总投资的6.69%;预备费8.8万元,占总投资的3.55%。 资金来源: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1.1.8建设单位概况 xxx民政局是县人民政府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职能部门,现在其主要职能是: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民非、社团、地名区划、勘界、婚姻登记和殡葬管理、收养登记、流浪乞讨管理等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建设工作;双拥、优抚、安置等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工作;社会组织工作。xxx民政局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民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民政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全市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县民政法制建设工作。 (2)负责管理全县性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和年度检查工作,监督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活动,查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和未经登记以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组织。 (3)组织、指导全县拥军优属活动;负责办理全市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承办革命烈士、因公伤亡人员的审核、报批和褒扬工作;负责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工作人员及参战民兵、民工的评残报批工作;负责全市烈士纪念建筑物的管理以及新建和扩建的审核报批工作;承担“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4)负责退伍义务兵,转业志愿兵的接收安置工作,配合参与义务兵的征招工作。 (5)组织全市救济救灾工作,及时组织核查灾情,拨发救灾救济款物,指导灾区生产自救;组织指导全市救灾捐赠活动,负责接收分配市内外救灾捐赠和上级主管部门分配的救灾款物,监督、检查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 (6)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调查核准保障对象,拟定各类保障对象的保障标准及措施,并监督实施;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 (7)贯彻实施村(居)委会组织法,调研、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村(居)委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推动村(居)务公开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指导城镇社区居委会建设,负责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培训工作;制定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管理办法,推动社区建设。 (8)做好婚姻登记服务工作。及时办理符合婚姻登记规定的当事人的登记服务工作。 (9)贯彻有关收养的法律法规,管理全县收养工作。 (10)负责全县行政区划工作。承办乡(镇)、村的设立、撤销、更名和界线变更的调查和报批工作,县、乡(镇)政府驻地迁移的审核,报批工作。 (11)承担老龄工作管理、服务职能,宣传贯彻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法规,研究全县老龄工作发展规划,并拟定实施方案。 (12)负责殡葬管理工作。宣传贯彻殡葬法规,推动殡葬改革,查处违法丧葬活动。 (13)贯彻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指导协助搞好救助工作。 (14)负责民政事业计划财务和统计工作,负责全县民政经费的拨付、核销工作,指导监督检查乡镇民政事业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15)对社会福利企业进行管理、指导、协调,负责福利企业的审批和年检工作;拟定全县性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规划,管理好全县社会福利工作。 (16)对社会进行有关募捐、慈善工作的政策法规宣传,并组织实施开展此项工作。1.2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1.2.1编制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发展条件和经济现状,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及建设计划,正确处理规划与现状、新建之间的关系。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确定工程技术标准,并积极慎重、切合实际地采用先进技术、新材料,以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1.2.2研究范围: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本报告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项目选址的建设条件、建设规模与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与节能、抗震、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和定员、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万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工程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建设的内容、方案、投资、资金筹措。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依据。依据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建议书的内容和要求,重点研究如下:1、分析研究储备库建设项目规划、建设、资金投入的可行性。2、项目储备库建设的环境和实施配套条件。3、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实施方案。4、估算项目建设投资和安排资金使用情况。5、评估效益分析。1.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1625号;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人民政府令第202号;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4号令);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及相关数据;国家公布的相关工程建设标准。1.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1-1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 单位数值备注1规划用地面积6062.72总建筑面积799.371栋、2层、框架结构2.1建筑占地面积799.372.2新建储备库房565.5值班室36.38生产辅助用房197.492.3绿化面积1862.28绿化率:30.72%2.4容积率0.132.5建筑系数%15.082.6停车位辆123能耗指标3.1电力万kWh0.00550.007tce3.2热力GJ150.955.15tce3.3水t40.150.0034tce3.4合计5.16tce4投资估算4.1总投资万元248全额申请中央预算4.2工程费用万元222.6289.774.3其它费用万元16.586.694.4预备费万元8.83.55%5建设周期5.1建设周期年12017年4月-2018年4月二、项目背景和建设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力的破坏性因素和人类过失行为造成人员和物资资源的损失,并使社会发展倒退的现象。 自然灾害可分成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原生灾害是致灾因子直接造成某类承灾体的破坏与伤亡,如地震、洪水,这些起主导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或直接灾害;次生灾害或间接灾害是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如地震引起房屋倒塌,由此引起间接发生的火灾,再由火灾造成的灾害。衍生灾害是致灾因素破坏了社会的结构物、功能,物资流和信息流,造成了人群和组织的伤亡和瓦解,都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的停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的危害还大。因此,防止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的发生与蔓延也是减灾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风险加剧的关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灾害风险分布和发生规律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强台风将更加活跃,暴雨洪涝灾害增多,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增多;北方地区出现极端低温、特大雪灾的可能性加大;降雨季节性分配将更不均衡,北方持续性干旱程度加重、南方出现高温热浪和重大旱灾的可能性加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几率增加;北方地区沙漠化趋势可能加剧;农林病虫害危害范围可能扩大;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发生可能性加大。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风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震、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臵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 中央多次强调“保持清晰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经济发展了,不等于灾害减少了,要防止灾害将已到手的成果化为乌有。必须提高警惕,采取必要的措施,做好充分准备减轻灾害损失。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活,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服穿、有住处、有病能医、灾区的孩子有学可上这是对救灾物资储备的基本要求。民政部要求受灾后24小时之内灾民得到救助,这对于在当地能解决的方便面、大米、蔬菜、清洁水等轻便救灾物资是不难做到的,但对于帐篷这类重型物质来说,需要从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中央级救灾物资仓库运来,时间就是考验,这就需要当地能有就在物资储备库来储藏这些应急物品。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xxx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并加大抵御、抗灾、救灾工作力度,并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中7.2中保障措施的要求执行,要求合理规划、建设中央和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仓储条件、设施和功能,形成救灾物资储备网络。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应统筹考虑各行业应急处置、抢险救灾等方面需要。本项目拟建xxx救灾物资储备库一座,便于县域内救灾物资统一管理,减轻各类灾害对县域人民生活造成的危害。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有利于确保社会稳定 xxx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天山南麓,多发生雪灾、冰雹、风灾、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随着近年气候变化频繁的影响,风雹灾害时有发生。相对而言救灾物资储备远远不足,一旦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物资调运就会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救灾应急工作的开展。 通过本项目建设,可以满足县域救灾应急基本物资需求,增强当地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物资保障能力,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2.2.2、有利于完善突发性紧急救助体系 近年来xxx针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健全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了紧急救助行为,提高了紧急救助能力,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特别是从资金上给予了充足的保证。但是在物资储备方面略显不足,仍然需要依靠外援,不能及时在县域内调运物资。 为此,有必要建设物资储备库,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完善突发性紧急救助体系,保证物资及时供应。 2.2.3、有利于救灾物资监管 项目建设完成后,可以实时掌握储备库物资信息,随时补充和更新储备物资,满足当地救灾应急物资需要,完全保障县域救灾物资需求,对区域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三、需求分析3.1需求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区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度高、损失严重等特点。特别是近年,风雹灾害等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xxx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受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全县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多年来,风灾、雹灾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3.2需求分析近年来,为增强政府调控救灾能力,确保县内人民安全需求,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国家救灾局的一系列方针和要求,把加强地方物资储备库管理工作作为救灾工作的重点,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合理测算物资储备库规模并确保落实到位是建立地方储备体系的基础和首要问题。 新疆省地处祖国西北部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自然灾害主要以洪涝、风雹为主,地震、雪灾、低温冷冻等灾害不同程度发生,灾害给当地农牧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仅2016年上半年,乌鲁木齐、石河子、伊犁、塔城、阿勒泰、昌吉、哈密、博州、吐鲁番、巴州、阿克苏、克州、喀什、和田14个地、州(市)66个县市(区)相继发生了洪涝、风雹、地震、雪灾、低温冷冻等灾害71次,其中:洪涝灾害34次,风雹灾害25次,地震5次,雪灾5次,低温冷冻2次。其中:乌鲁木齐、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昌吉、博州、喀什、和田、克州、石河子11个地、州(市)39个县(市、区)发生洪涝灾害;乌鲁木齐、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州、哈密、吐鲁番、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11个地、州(市)31个县、市(区)发生风雹灾害;伊犁、巴州、阿克苏、喀什4个地州9个县发生地震灾害;乌鲁木齐、吐鲁番、巴州、克州4个市(州)4个县(区)发生雪灾;阿克苏、克州2个州2个县发生低温冷冻。 经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疆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53.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人,因灾失踪1人,紧急转移安置4.51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3万公顷,其中农作物绝收面积4.62万公顷,倒塌房屋9077间,严重损坏房屋2.41万间,一般损坏房屋4.8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4.97亿元。 xxx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南麓,托什干河上游地带。xxx东连温宿县和阿克苏市,西接阿合奇县,南与柯坪县交界,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xxx东西长139.5公里,南北宽124.5公里,总面积9082平方公里,总人口22.1万人,辖2个镇、7个乡。据统计,过去几年里xxx风雹灾害频发,受灾面积可达568公顷,粮食作物绝收面积达25公顷,成灾人口达4300多人,减产粮食190多吨,灾害发生区域广,受灾面积大,灾情严重,由于xxx四周为山,中间为谷地,山地占总占地的59.9%,地形环境较差,给县域救灾工作开展带来极大的不便。救灾储备库的建成,将进一步提高我市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为使发生灾情时,灾民能尽快得到物资救援,近年来国家在一些地方建立了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代储单位,储备物资在紧急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民政部门救灾和安置灾民的工作水平。灾害发生后,民政部门的救援工作能够以省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为依托,以自治区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县级当地拟建的储备库为重点,以辐射边远地区进行物资储备,形成覆盖全地区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一旦灾害发生,保证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调拨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发挥了救灾应急物资的时效性。 救灾储备库的建成,能起到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加强灾民生活救助工作:持续开展以灾民紧急转移安置、灾区民房恢复重建、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多灾贫困地区防灾安居为主要内容的灾民生活救助工作。确保灾民及时得到救助,要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临时的住所,有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切实保障灾民生活,完善灾后重建机制,协调各方力量,切实搞好灾后重建。四、项目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4.1 建设场址及周围情况4.1.1选址与规划布局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中选址与规划布局的要求,本项目选址布局应遵循以下要求: 1、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遵循储存安全、调运方便的原则,并满足以下要求:地势较高,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市政条件较好;远离火源、易燃易爆厂房和库房等;交通运输便利,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质储备库宜临近铁路货站或高速公路入口;地势较为平坦,视野相对开阔,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质储备库的库址应便于紧急情况下直升飞机起降。2、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功能要求,做到布局合理、流程通畅。3、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质储备库应单设仓储区,其它功能区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库房宜与生产辅助用房毗邻,并与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隔开。4、救灾物质储备库内外道路应通畅便捷。省级及省级以上救灾物质储备库对外连接市政道路或公路的通路应满足大型货车双向通行的要求。5、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用地应根据节约用地的原则和总平面布置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确定,并应包括建筑、场地、道路和绿化等用地。建筑系数宜为35%40%,其中专用堆场面积宜为库房建筑面积的30%。4.1.2建设场址 该项目建设场址位于xxx根据项目的性质和任务,其建设项目在选址时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市政条件和周边环境等因素。项目选址在xxx3村内,项目用地为新建用地,位于热斯太街南部,毗邻空台路,空台路与热斯太街相连,项目的北面和南面是居民区,西面是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周边环境安静,地势平坦,且不存在带有污染源工业企业等条件,选址符合城市规划要求。4.2 自然资源及社会状况4.2.1地理位置及土地资源xxx,隶属于新疆阿克苏地区,位于阿克苏地区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天山南麓,托什干河上游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78°2341至80°0109,北纬40°4308至41°5112。xxx东连温宿县和阿克苏市,西接阿合奇县,南与柯坪县交界,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截至目前,xxx有可利用的耕地、林地、草地面积87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6万亩,林地面积114.5万亩。4.2.2人口及行政区划 xxx辖2个镇、7个乡:乌什镇、阿合雅镇、亚科瑞克乡、阿恰塔格乡、依麻木乡、英阿瓦提乡、亚曼苏柯尔克孜自治乡、奥特贝希乡。县境内有:兵团一师四团,县人民政府驻乌什镇。xxx有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等19个民族,其中汉族占5.4%,少数民族占94.6%,xxx总人口22.1万人,城镇化率为16.96%。4.2.3气候资源条件xxx属温暖大陆半干旱气候区,年均气温9.4,极端最高气温35.5,极端最低气温-26.6。乌什年日照时间2750-2850小时,河谷平原区年降水量为70120毫米,河谷平原全年平均无霜冻期为183206天。河谷平原10的活动积温平均为3 2003 600。4.2.4水资源 xxx境内大小河流8条,天然水资源量38亿立方米。塔里木河上游的托什干河年均径流量26.6亿立方米,其他河流及山泉支流年径流量共计6.12亿立方米,地下水贮量12.6亿立方米以上。托什干河流经县中部并与两旁的南、北山构成谷地平原。地表水:xxx主要地表水资源包括托什干河、库马力克河以及北山泉水,年径流量26.4亿立方米,占阿克苏河总径流量的33.7%,库马力克河年径流量46.1亿立方米,占阿克苏河总径流量的58.7%,两条河在阿克苏西大桥以上16公里处卡拉都维汇合后称阿克苏河。北山泉水主要发源于北部山区,年径流量1.79亿立方米。地下水:xxx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10.769亿立方米,排泄量为10.769亿立方米.其中河谷潜流量1.22亿立方米,河道补给量1.13亿立方米,洪流及泉水入渗补给量2.71亿立方米,渠系渗漏补给量3.77亿立方米,田间渗漏补给量0.82亿立方米,天然补给量1.14亿立方米。核定可开采量为6.14亿立方米。4.2.5社会经济状况2015年,xxx完成地方生产总值达25.6亿元,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8.87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3.19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13.54亿元,增长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亿元,增长21%;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亿元,增长28.9%;完成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1.95亿元,增长14.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1967元,增长8.5%;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6719元,增长2.6%。4.3配套条件 1、给水: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距离市政给水管网太远,考虑经济实用,采用给水井取水可保证项目用水需要。 2、供电、供暖:用电接入xxx国家电网,完全能够保证用电需求。采用电供暖,可以满足该项目供暖需求。 3、 通讯条件:通信方面,程控电话已开通,信息网络能够满足项目需要,能够满足工程施工条件。 4、消防:按照消防部门的规定,项目建成后,消防系统完善,布局合理,各消防通道畅通,建设项目完工后符合消防法的规定。5、交通条件:项目所在位置门口有乡镇道路空台路,满足项目的施工期间材料机械运输和物资运输要求。4.4施工条件工程所需的建设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电缆等均可由xxx建筑材料市场供应,通过汽车运输到施工场地。综上所述,项目的各项建设条件成熟,建议项目在施工前期,认真落实项目施工的各项条件,与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五、 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减灾工作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各地区、个部门、各行业减灾资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1项目建设原则1、坚持重本地区实际需求出发的原则,满足县域布局要求,保证群众受益,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贡献。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3、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基本原则。4、分级负责,专项管理,提高救灾效率。5、加强监管,严格坚持标准、规范运作,确保工程质量。5.2建设规模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中第二章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章节内容:救灾物资储备库分为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类,其建设规模由储备物资所需的建筑面积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储备物资规模应根据辐射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确定。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规模应符合表5-1规定:表5-1 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分类表规模分类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万人)总建筑面积(m2)中央级(区域性)大72862180025700中54651670019800小36431150013500省级122050007800市级4629004100县级0.50.7630800注1:使用本表时每类规模上限取大值,规模下限取小值,规模的中间值采用插入法取值。注2:建设规模小于县级库下限的,宜设置救灾物资储备点或与其他民政设施合建;建设规模因实际需要突破本建设标准的,另行报批。本项目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按规模上限取值为0.7万人,本项目建设规模为799.37平方米。5.3建设内容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从我国备灾、救灾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前,兼顾发展,统筹规划,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应满足灾害救助和应急指挥的物资储备和管理的需要。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建筑设备和基本装备。 5.3.1房屋建筑房屋建筑是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存、保管、整理、回收救灾物资,确保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各类用房的总称。救灾物资储备库房屋建筑包括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各类用房构成和建筑面积详见表5-2、表5-3。表5-2 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类用房构成详表项目类型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县级大中小库 房生产辅助用房加工用房合建清洗消毒用房管理用房办公室合建会议室财务室档案室合建监控室合建合建警卫室活动室值班宿舍附属用房车 库变/配电室水泵房锅炉房食 堂浴 室合建卫生间注:“”表示应具备该用房;“”表示可具备该用房。表5-3 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类用房建筑面积表 m2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县级大中小库房19563 2336814673176619781 116843985664122133321394552生产辅助用房61661646230827777管理用房101510938569336787504224952282857395附属用房56360954355250651829230417919285合计取值2180025700167001980011500135005000780029004100630800库房:用于储存救灾、应急指挥及实施救灾工作所需物资的用房;生产辅助用房:用于设备维修、清洗缝补救灾物资的用房;管理用房:日常工作中处理大量的物资接收、调运等工作,包括(经费预算与支出、文件处理与保管、安全保卫和会务等);附属用房:为救灾物资储备库职能的正常发挥和工作人员的后勤提供保障,包括(车库、变配电室、水泵房、食堂等)。本项目拟在xxx3村内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一座,房屋建筑工程建筑面积为799.37m,建设内容主要为储备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储备库房建筑面积为565.5:库房、办公室、会议室、财务室等办公用房;生产辅助用房建筑面积为197.49:库房、加工用房、卫生间;配套晾晒场、停车场、警卫室、值班室及库区道路绿化等。5.3.2 场地救灾物资储备库场地包括室外货场、观察场、晾晒场、停车场等。5.3.3建筑设备救灾物资储备库采用给水井供水系统,如自备水源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污水应采用管道收集,排入化粪池;救灾物资储备库防洪、防涝排水应根据库址地形及城市防洪、防涝规划确定流向,宜采用排水沟或排水管道等有组织排水方式。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按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敷设线路,预留接口。5.3.4基本设备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本设备可分为:装卸设备、技防设备、信息化管理设备、通讯设备、物资保管维护设备、交通工具。  装卸设备包括叉车、液压搬用车、托盘搬用车、手动推车、托盘、货架、货运电梯、货物滑梯等。  技防设备包括监控设备、自动报警装置等。  信息化管理设备包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等。  物资保管维护设备包括清洗设备、消毒设备、缝补设备、维修设备等。  通讯设备包括移动电话、对讲系统电话。 交通工具包括应急调度车、救灾物资转运车。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设备包括电气、给排水、采暖通风、安保、通讯、消防、网络等设备。六  建筑方案6.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6.1.1 指导思想 1、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上报2004年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总结和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市和县为推进各自的经济,政治发展保证灾后人民的生活而建。 2、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趋势,增强忧患意识,保证灾难发生时自己有足够的物品可救,提高全民族素质和自救能力。 3、通过加载储备库建设项目的实施,完善当地的救灾物资储备情况,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大救灾储备库的规模,推进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4、在全面巩固和提高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救灾物资储备库质量高层次的提高,使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6.1.2 建设原则 1、救灾物资储备库设计遵循“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2、注重协调发展,项目的建设应按照所在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做到功能适用、经济合理。3、妥善处理储备库工程建设与生活服务区的关系,将储备库建设施工所到来的不便降到最低点,避免影响生活服务区的日常生活。 6.2项目总体方案 项目建设应按照有关标准执行,在平面布置宜按生产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辅助用房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合理布置,力求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救灾物资储备库应独立建造,不宜同其他部门、单位合建于同一建筑。 2、总平面布置应根据近远期建设计划的要求,立足于一次性规划,大时可分期建设; 3、储备库与生活区建筑应分区布置,避免互相干扰;根据功能要求,应单设仓储区,其他功能区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4、储备库内道路布置应便于物资的搬运、转移,并符合消防要求; 5、储备库建筑不宜临近城市干道布置; 6、总平面布置应有适当的绿化用地。 6.3建筑设计 6.3.1设计依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0)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版;(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12)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15);6.3.2设计原则1)指导思想:以“强基惠民”为目的,按照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要求,在现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基础上,突出务实管用原则,坚持新建与改扩建并重,整合农村公共资源,统一形象标识,努力把村民中心建设成为基层组织活动的阵地、强化公共服务的窗口、宣传教育群众的平台、村民共建共享的家园和党在农村的地标性建筑。2)基本原则:体现特色,增强认同。按照“庄重、朴素、亲和”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对村民中心的建筑外观形象和外观标识进行统一,便于群众识别,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逐步增强群众对村民中心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吸引群众到村民中心开展活动;项目的建筑装修和环境设计,应体现简洁、温馨、自然的行业特点及当地的民俗特点,并具有统一标识,便于识别;平面功能分区要科学、合理、适用,做到功能完善、设施完备、通风良好、采光充足,能满足设备运行、生活、服务等不同功能的综合要求。6.3.3建筑方案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可知,本项目包括库房,生产辅助用房、管理用房、附属用房,室外货场及辅助工程。1、 库房:库房是救灾物资储备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救灾库房里放置包括帐篷、棉被、棉衣裤、睡袋、应急包、折叠床、移动厕所、救生衣、净水机、手电筒、蜡烛、方便食品、矿泉水、药品和部分救灾应急指挥所需物资以及少量简易的救灾工具等。其它储备物资包括毛毯、毛巾被、净水机等,其所需库房面积根据主要储备物资所需库房面积的一定比列确定。 (1)工程建设技术指标:建筑标准应因地

    注意事项

    本文(精编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本.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