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就业政策与就业信息课件.pptx
第三章 就业政策与就业信息,第一节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一、大学生就业形势,我国高校自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749万人,较2014年增加22万,较2013年增长50万。2013年被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季”称号,但2014届毕业生就业趋势再创新低,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专家预测,在未来五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更难就业季”会不断刷新。,(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以下特点:,(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大学生就业形势,1客观原因,(1)总量失衡,全社会大学生总量的扩张与需求的相对不足既是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近年来,我国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再加上往年积压未就业毕业生的存在等因素,使得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全国性的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必然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挤压,而巨大的就业岗位缺口将使我国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这对未来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来说,仍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过去30年里,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劳动、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迅速,而像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能够大量吸纳高层次人才(即大学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育明显不足。相对新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来说,传统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相对比较小的。我们知道,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同时劳动力素质较低,因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依靠发展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经济的总量规模跃上了新台阶。相对而言,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普通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更大。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有知识、有素质的高层次人才;与之对应的,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型的就业岗位相匹配,才能做到人尽其才。而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大量供给和社会产业的较少需求,就造成了结构性的不匹配问题。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劳动力市场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技术工人和体力工人就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不需要雇用高成本的大学生来工作。,(2)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另一个表现是空间结构的失衡,包括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从区域发展情况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层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北京、上海、东部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比较大、生存环境比较好、经济回报也比较高,而广大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但一方面是适合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不多,另一方面是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经济回报相对低得多。这样,东部发达地区就成为主要的人才输入地,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出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景象。从城乡发展情况看,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从地域上可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招工就业待遇比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招工就业待遇要好很多:不仅收入高、劳动条件好,而且机遇多、社会地位高。所以,大学生一般都选择城市,而鲜有问津农村劳动力市场。此外,社会保障政策的差别限制了大学生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增加了大学生由城市流入农村的成本和代价。大学生即便在城市里,特别是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去西部、去农村寻找工作。,(3)空间结构失衡,有调查表明,我国近年来的人才市场供给需求情况是,有关技术岗位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甚至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毕业后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后才能顺利就业的情况。再如,目前国内银行业发展较快,各家银行都在大量招人,而银行业现在的内部培训跟不上,造成了业务较全面的人才缺乏。但同时,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及留学生回国就业的人士虽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低端和高端两头,中端的技术型人才如金融工程师、精算师等缺乏。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方面金融机构高薪招揽人才,许多职位虚位以待,而另一方面高校财经、金融类专业的许多毕业生还是就业无门,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反差巨大。,(4)人才结构比例失调,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规定,但很多还没有得以落实。不少地区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依然存在,例如,就业落户和人事档案流动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导致毕业生落实了单位而无法落户或单位不接受人事档案,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人事制度、用工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配套,使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就业、西部就业、自主创业有后顾之忧,影响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另外,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使得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道路变得障碍重重。有些基层单位对大学生重视不够,甚至让其为自己“打杂”,极大地挫伤了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热情。目前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政策虽然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来看,离形成一套完整的、覆盖面广的政策保障体系,对大学生构成足够大的吸引力还有相当长的距离。,(5)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不够完善,求职企业类型、求职区域选择偏好对就业的影响,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力度,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高校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方式,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艰苦的地区、到艰苦的行业去建功立业。建立了“进入”机制,同时还要建立“退出”机制,来去自由,允许退出,理解退出,只有这样才能够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我国毕业生就业实行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但由于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很多高校存在着“本位主义”,人为制造信息“壁垒”,使得毕业生在就业信息的获取上严重不对称、不公平。目前,教育主管部门逐渐重视毕业生需求信息填报机制,加大投入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将就业工作信息化,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从而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统筹运作,通过联网,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一个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6)大学生的就业机制不健全,在目前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更多地把毕业生视为其产品,从而充当供给主体的角色。例如,国家已经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作为供给方,很多高校仍然有派遣大学生到一些地区或者跨省的指标名额。各高校设置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以及毕业生就业仲裁机构是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三个中介组织。这三个层次的中介组织虽大都已经建立,但其沟通供需双方市场信息、维护供需双方合法权益、促成合法交易有效形成和调解双方争议等功能还远未得到落实。此外,毕业生的就业权益也因为市场不规范而缺乏保障,经常受到损害。例如,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行为不受劳动法保护,缺乏相应的法规解决有关纠纷;用人单位拖延签约时间或单方解除协议时,毕业生权益得不到保障。另外,用人单位对部分大学生存在歧视现象,如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这种歧视使很多毕业生失去了很多机会,有的连面试的机会也被剥夺,这对高校毕业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摧残,使某些毕业生就业更为坎坷,也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极大影响。,(7)就业市场不规范,就业指导是高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不可或缺的常规性工作。目前从总体上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学生由于得不到来自学校的更全面、更具体的帮助,因此只能自己在实践中摸索,自己去了解信息、去调整目标和心态,这难免会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尽管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专职指导人员不足,达不到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校专职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的人数之比为1500的比例要求,同时还存在着就业指导队伍专业素质不够高,对就业政策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就业指导经费缺乏等问题。不少高校将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混同在一起,认为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是签合同盖盖章,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或组织供需见面会等。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也仅限于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偶尔开设几次就业讲座、就业咨询或举行就业形势报告等。由于就业指导的方法一般比较简单,就业指导内容不充实,不分专业、学历,针对性差,往往只提供一些一般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常识,指导意义远远不够。,(8)就业指导力度不够,2主观原因,(1)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择业期望值偏高是近年来一直困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将自身价值定位过高,而实际能力又偏低,由此产生的矛盾导致找工作时困难重重。同时,大多数的毕业生都渴望到沿海城市去挖金,却缺乏投身中西部的吃苦耐劳精神。有调查显示,在理想择业地区的选择上,有37.6%的毕业生首选沿海开放城市,而愿到中西部边远和贫困地区的仅占7.3%;在月薪的要求上,选择2 0004 000元的毕业生占58%。这些都说明众多毕业生的要求偏高,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有关调查显示,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到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而2003年的统计显示,大学生所学知识只能用3年。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后的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为11.5年,也就是一年半后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23个月。有关机构对2 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需要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等途径来补充新知识。因此,知识结构是否能够不断更新,知识是否能学以致用,都事关大学生的就业。,(2)知识结构陈旧让大学生学无所用,和过去几年相比,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自主创业的人有所增加。2011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联合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等在北京共同发布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八成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同时认为,资金、人脉关系、市场环境是影响创业的主要因素,希望能够参加创业有关的辅导课程或相关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渴望获得更多的创业辅导和实践机会。被调查者中,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并有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但只有14%的大学生参加过创业辅导课程或创业大赛;48.8%的被调查大学生希望能够提供创业相关的专业培训。而谈及创业指导课程内容时,大学生最需要的是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62.4%),其次是开展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和市场营销活动。虽然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已经慢慢地被社会认可,但是大学生的创业还涉及资金投入等问题。因为贷款难申请,致使很多大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创业梦想。,(3)大学生创业面临困难,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一)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2014年6月,教育部公布2014年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政策内容:,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二)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定向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定向生在招生时就已经确定了就业动向。因此,原则上,定向毕业生时要到当年国家计划规定的定向地区或单位工作。定向生如遇家迁、升学、留校、参军或原定向单位破产等特殊情况时,可申请办理定向改派的定向毕业生要出具下列相关材料:个人的改派申请;关于上述某种情况的证明材料(户口迁移证明、录取通知书、破产证明等);原定向地区(单位)的主管部门出具的退函;所到地区(单位)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的意见;与新的接收单位签署的就业协议。将上述材料汇总后报给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经学校初审后,报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审查批准,才允许改变就业动向。定向毕业生因家迁需改变就业去向的,须向学校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原家庭居住地和现家庭居住地户籍管理部门迁出和迁入的证明材料,并提供现家庭居住地居民户口簿。学校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依据以上材料,根据就业政策和审批程序办理就业报到证。对于回到贫困县就业的定向生,当地政府有义务做好就业安置工作。贫困地区的定向生原则上不能改变其就业去向。,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二)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应届毕业生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政策国家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从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中录用国家公务员(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考试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被录用为公务员的毕业生与组织、人事部门签订就业协议书,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凭就业协议书将其纳入就业方案,并予以办理就业派遣手续。,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二)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应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政策参加考研的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前,原则上应向用人单位报告本人已参加或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在征得用人单位同意后,可以在就业协议上注明“如果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本协议无效”。如果用人单位不同意此项,那么毕业生原则上不应签署此协议。如果已经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在当初签协议时有意隐瞒考研情况,而本人又要求读研的,则按违约处理。毕业生离校前需要出具原签约单位同意读研的退函。,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二)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应届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学生将获得机会到国外深造或到境外企业去工作。符合国家规定申请自费留学的毕业生,不参加就业,也不再缴纳教育培养费。凭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学校规定时间内提出申请,经教务处和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同意后,不列入就业计划。集中派遣时未获批准处境的,学校可将其档案、户籍关系转至生源地,毕业生继续办理出国手续或自谋职业。,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二)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患病毕业生和残疾人毕业生的政策毕业生离校前应进行健康检查,因病不能工作的,应回家休养。一年以内、半年以上治愈的(须经学校指定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半年内治愈的,可到原就业单位就业;一年后仍未治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籍关系转至生源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办理。毕业生报到后,接收单位应组织复查。单位在三个月内若发现毕业生因健康问题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经县级以上医院检查确属在校期间的旧病复发,报主管部门批准,可将毕业生退回学校,按照有关规定处理;若属新生疾病,按在职人员病假期间的有关规定处理,不得把上岗后发生疾病的毕业生退回学校。对患有精神病(需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的毕业生,见习期内复发的,用人单位可将其退回学校,由学校退回家庭所在地。对残疾毕业生的就业,仍按教育部、国家纪委、劳动人事部、民政部(85)教学字004号文件精神处理,即学校录取的残疾考生,毕业后应按其所学专业,由学校帮助推荐就业,确有困难的,按有关规定由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负责安置。,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二)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国家规定,在校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修业期满,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原则上按第二学士学位推荐就业。这和普通高校招收的本科生的就业基本一致,即一是服从国家需要,二是坚持学以致用。在职人员攻读第二学士学位,修业期满,不论是否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均回原单位安排工作。已获得第二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工作后的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未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仍按本科生对待。,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二)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委托培养、联合办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委培生是指用人单位(或地区)委托高校培养的学生。委培生要按委托协议派遣,确因委培单位关、停、并、转不能接收的,应由委培单位主管部门出具证明,经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就地就近安排就业,跨市安排就业的要报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批。学校与地方联合办学培养的毕业生原则上回联办地区就业,如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就业去向的,须由联办地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报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改变就业去向。,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二)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毕业生二次择业政策毕业生二次择业是指截止到毕业生集中派遣时,仍未落实接收单位的毕业生,要派回生源省、市、区参加二次就业,原则上由省、市、区推荐就业,毕业生也可继续选择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可以为其办理二次派遣手续。,第二节就业信息,一、就业信息的收集,二、就业信息的处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就业信息很多,但要分清主次轻重。对于那些重要的就业信息,毕业生应通过正规的渠道来获取。如就业政策就应从政府机构和学校就业主管部门获取,并且应时刻关注最新动态;就业方法与技巧就应从优秀教材、就业指导课、权威专家处获取,并且注意活学活用;综合信息就应通过对比、测验、咨询等方式获取,并且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加以调整。这几类信息的变化幅度比较小,因而应有相对深刻的记忆和随时调用的意识。,(一)科学地掌握就业信息,二、就业信息的处理,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真伪难辨,尤其是就业政策中的特殊规定、社会需求信息中的特定要求、用人单位信息中的工资福利待遇及进修培训部分,应特别注意并准确地理解,否则会使你作出错误的选择或使你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二)准确地理解就业信息,二、就业信息的处理,在处理就业信息时,应舍去不适合自己的信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保留或者寻找适合于自己的社会需求信息,以节省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一则较好的就业信息应该包含以下要素:,(三)有针对性地筛选就业信息,三、就业信息的科学利用,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