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ppt课件——安徽省中考二轮复习.pptx

    • 资源ID:3946980       资源大小:8.41MB        全文页数:574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ppt课件——安徽省中考二轮复习.pptx

    ,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语 文,2021,中考总复习优化设计,ZHONG KAO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第1篇 论语十二章,考情搜索10年未考。,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文章中心,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写作特点,(1)在记言中兼顾叙事;(2)言简义丰,富于哲理。,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内容图示,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yu,yn,w,xng,chun,y,wng,di,dn,pio,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kn,ho,gng,f,d,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2.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意思:。(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意思:。,说悦愉快,有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冷水,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吃,按时,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以为快乐,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5.一词多义,了解得到快乐乐趣,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6.其他重点实词子:时习:谋: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温习,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谋划竭尽自己的心力,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命令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制成的,能忍受,喜爱,爱好,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好的方面,优点学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河流往、离去,指军队改变,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坚定志向,恳切,仁德,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代词,的人,介词,对,对于于此,意思是在其中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二、重点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几个人一起走路,在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2.“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这一问题,请说说二者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交友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态度:以与朋友交流学习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为乐事。,前者强调“时习”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后者强调通过“温习”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即思考。,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3.孔子极力赞赏颜回哪一种品质?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什么?包含了什么道理?,安贫乐道;“不改其乐”是因为颜回安贫乐道,对生活的清苦、困顿毫不在意,执着于对“道”的追求。道理:人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得其乐。,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 课件安徽省2021年中考二轮复习,4.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统编教材思考探究),示例(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温故”和“知新”并不是平列的两件事,关键是要“知新”,要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2)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学习的态度,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对点训练,(2019安徽中考导向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迴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祗迴:徘徊,流连。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同“悦”,愉快仰望,敬仰离开停止,消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儒生们按时到孔子家中演习礼仪。,4.请结合【甲】文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宽厚大度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敬仰他。,第2篇陋室铭 刘禹锡,考情搜索本篇目2017年与论语子罕选文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写作特点,(1)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表达自己的志趣。(2)运用类比手法,以“山不在高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3)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内容图示,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mng,lu,xn,hn,lin,r,tio,d,l,sh,出名,有名,蔓延到,神异,这,只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映入,大博学的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弄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指弦乐器指管乐器,指官府文书形体、躯体,二、重点句子翻译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孔子云:何陋之有?,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与“案牍”各指什么?2.文中写诸葛庐、子云亭的用意何在?,丝竹:世俗的乐曲。案牍:官府文书。,用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主旨情感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4.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5.本文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借陋室表达自己高雅的志趣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写作特色6.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托物言志。作者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说“陋室不陋”,从而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对点训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第14题。【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指山色聚集这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3.“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尤其传神,请你进行赏析。4.陋室铭中,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第3篇爱莲说 周敦颐,考情搜索本篇目2014单篇考查,2020与白居易的咏菊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写作特点,(1)以花喻人,托物言志。(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加深立意。以“牡丹之爱”“菊之爱”衬托“莲之爱”,以突出“莲之爱”者的境界之高。(3)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4)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内容图示,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fn,y,zhu lin,mn,xi,y,xin,y,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蔓”原意:藤蔓。在句中的意思:。“枝”原意:枝茎。在句中的意思:。,横生藤蔓旁生枝茎,(2)形容词作状语原意:远处。在句中的意思:。,从远处,3.一词多义,4.其他重点实词,清澈清芬,多只,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沾染(污秽),洗水波艳丽,更加,耸立的样子竖立,亲近而不庄重靠近赏玩,认为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少,应当很多,语气词,二、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我则只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生态度?2.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的人生态度,“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作者感慨世上像他一样爱莲花的人很少,也感叹生活中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分别写出了莲的哪些品质?4.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的高洁、庄重的品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从体态、香气的角度写出莲正直不苟、行为端正、美名远扬的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气质的角度写出莲庄重不可轻慢的品质。,洁身自好,正直质朴,豁达大度,保持独立人格,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主旨情感5.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写作特点6.本文写莲花,为什么开头先写菊花和牡丹?7.文中三次写到菊和牡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写菊、牡丹是为了用古人对花的不同喜好作为比较和陪衬,来衬托作者对莲的情有独钟。,三次写到菊和牡丹,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一次,表明自己爱好的与众不同;第二次,突出了莲的“君子”形象;第三次,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态,赞美了如莲一般洁身自好的品质。,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选自李盛仙夏日赏荷),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艳丽更加一会儿起,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甲】段点明世人甚爱牡丹原因的句子是:;【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荷花尽作飘摇之态,4.【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2)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第4篇河中石兽 纪昀,考情搜索10年未考。,文章中心,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写作特点,(1)用词准确,语言简洁。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抓住了事件的要点,不做过多的修饰。(2)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是在于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了最后深刻的思考,促使读者自省,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内容图示,河中石兽寻找石兽的四种途径:第一种: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第二种:到河的下游寻找第三种:到河底沙中寻找第四种:到河的上游寻找道理:实践出真知。,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gn,p,m,zho,y,p,fi,xi,yn,din,ni,kn,zh,s,y,y,事物的道理、规律,划(船),4.其他重点实词临:河干:山门:圮:,临近,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一起,一并经过,经历 寻找,终了,最后,拖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设馆教书,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这削下来的木片,埋没颠倒,错乱,信服正确的言论,听闻,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坑洞不停止,于是逆流,固然,根据道理主观地判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看法?2.文段(第3段)讽喻了什么现象?,寺僧按照常规思维,认为石兽应该在原地;寺僧又根据水流的情况,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讲学家认为石兽沉于河沙中;老河兵根据实践认为石兽应该在上游。,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致“主观臆断”的现象。,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中“笑”的具体原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河沙中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主旨情感4.文章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主旨?5.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统编教材思考探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写作特点6.本文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拓展探究7.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统编教参问题探究),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如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乙】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选自愚公移山),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B解析 A项,“杮”应读“fi”;C项,“匮”应读“ku”;D项,“亡”应读“w”。,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颠倒,错乱 坑洞 指草木顽固,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笑”,请说说两文中的“笑”有何异同。,翻转不停止,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子子孙孙无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两文的“笑”都是嘲笑,只是对象不同。【甲】文中的“笑”,一是讲学家笑寺僧等“不能究物理”,二是老河兵笑讲学家认识错误,不切合实际;【乙】文是智叟嘲笑愚公的“不惠”。,第5篇三峡 郦道元,考情搜索本篇目2013年以单篇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文章中心,文章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夏天、春冬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写作特点,(1)先总后分,有分有合,结构严谨。先写三峡概貌,总体勾勒;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描写,特点鲜明。而春冬两季,特点相似,故合写;夏水湍急,秋气萧森,景象不同,故分写。(2)次序分明,文脉贯通。先写概貌,强调三峡之雄伟;次写四季景象,首先写夏水襄陵之雄伟峻急,接着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3)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起首写山;夏天和春冬两季,重点写水;最末段写秋,又以山为主。,内容图示,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qu,zhng,x,s,y,tun,yn,sh,jn,jin,zh,2.通假字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同,意思:。3.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或者。(2)属引凄异古义:。今义:归属。,阙 缺 空隙、缺口,有时,连接,飞奔的马,急流,下霜,在空旷的山谷中,5.一词多义,于。这里是“在”的意思,如果,假如,断,极,停止,清波,清澈,6.其他重点实词,完全没有,遮蔽,如果不是,正午半夜,日光,这里指太阳,冲上、漫上山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驾着快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的清波,极高的山峰,飞速地往下冲荡茂盛甚,很,天刚放晴下霜的早晨,肃杀,凄寒,延长凄惨悲凉,回声声音悲凉婉转,二、重点句子翻译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6.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两岸山势的特点。2.文章第段写山,第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或:山高岭连(岭连山高)。,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做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促。,3.第段写了秋景,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凄”“哀”两个字,表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4.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每至晴初霜旦。表现了三峡秋景凄清、萧瑟、肃杀的特点。,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5.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统编教材思考探究)6.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景物的。(统编教材思考探究改编),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猿鸣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写作特点7.本文在写作时运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句,并说说其作用。,示例(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8.为了突出景物特征,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示例(1)“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三峡的高峻、连绵。(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拓展探究9.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示例 我会在夏天去。那时江水漫上山陵,江面更显宽阔,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对点训练,(2017福建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逆流而上延长看,回头看 就是,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A,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第6篇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考情搜索10年未考。,文章中心,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写作特点,本文带有骈文的特点,骈散兼行。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内容图示,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xi,yun,tu,yu,y,2.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今义:消沉,萎靡。,消散,坠落,辉映,奇丽的景色,4.一词多义,5.其他重点实词,快要,欲望,美丽交相辉映,四季都,将要,此起彼伏,指水中潜游的鱼争相,争着,实在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二、重点句子翻译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与“青林翠竹”)。晨昏变幻之美(如“晓雾”与“夕日”)。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2.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统编教材思考探究),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主旨情感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统编教参问题探究改编),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美景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美景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则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拓展探究4.说说这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方面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其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对点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C解析 A项,“歇”应读“xi”;B项,“跃”应读“yu”;D项,“佁”应读“y”。,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交相辉映四季翠绿的藤蔓忽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实是欲界之仙都。(2)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清澈、透明、纯净。,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考情搜索10年未考。,文章中心,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1)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2)映衬得当,修辞精当。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写作特点,内容图示,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梳理1.注音,ji,xn,su,qn,y,xng,清闲的人,散步,4.其他重点实词,门,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睡觉,共同,一起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只是,二、重点句子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三、文意理解内容理解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2.结合本文,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空明、澄澈。,示例 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友情之乐:有友人相伴,更有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乐从心来。情趣之乐:作者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主旨情感3.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统编教材思考探究节选)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包括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等。,写作特点5.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的句子: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的寂寞之心,“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拓展探究6.说说这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统编教材思考探究改编),本篇短文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对点训练,注饣甫糟啜醨(chu l):吃酒糟,喝薄酒。,(2020云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大概是吃饱(使饱,让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如果有可以观赏(观看)的地方,都可以获得快乐。,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示例(1)景物特点鲜明,“积水空明”等句传神地写出了月色的澄澈透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2)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3)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4)“交横”(“空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宁静、喜悦)。,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在苏轼的眼中,月色(竹柏影)是可观(美好)的。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中)与友人一起漫步中庭(欣赏月下美景),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第8篇富贵不能淫 孟子,考情搜索10年未考。,文章中心,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当: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写作特点,

    注意事项

    本文(第四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课标文言文知识梳理及训练ppt课件——安徽省中考二轮复习.pptx)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