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现状、问题、理论方法与解决方案毕业论文.doc
本 科 毕 业 论 文题 目:探讨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现状、问题、理论方法与解决方案学 院:学 生 姓 名:专 业:班 级 学 号: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二一二 年 六 月 十 日目 录1引言.4 1.1研究切入点.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5 1.3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62概念阐释.7 2.1土地与土地资源.7 2.2城市土地与城市土地评价.7 2.3城市土地优化配置.8 2.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83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8 3.1城市土地利用现状.8 3.2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8 3.2.1城镇建设用地结构性供需矛盾尖锐.9 3.2.2城市人均用地水平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低.9 3.2.3开发区建设“泛滥”, 城市土地闲置,浪费严重.10 3.2.4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城市功能.114探索、实施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的必要性.125构建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与对策.125.1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建设用地指标.135.2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35.3合理规划开发区建设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提高土地利用率.145.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高效合理配置土地资源.146结语.15参考文献.15谢辞. 16 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问题、理论、方法、技术、实证摘要城市土地在各部门、各行业的分配比例关系形成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与否,对于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至关重要。城市发展的过程表明,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空间上,落实到一定的土地利用结构上。城市经济发展伴随着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既是城市经济运行的结果,又是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核心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目标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及发展的统一,并使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研究,不仅能认识城市职能在一定地域内分布和组合的一般规律,而且有助于理解整个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在城市空间配置的变迁过程中,优良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使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益最大化,社会资源最有效地被利用。因此,如何最佳、最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形成合理而有机联系的城市空间结构,就成为各个学科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是在解剖一个城市的土地配置和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一套符合我国城市特点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手段。关键词: 城市土地 社会效益 土地配置 集约利用 技术手段 City land optimal allocation 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problem,theory,method,technology,demonstration-with Ji'nan city land utilization as an exampleAbstract City land inthe various departments,industries distribution ratio between the formation.city land use structure.Land use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or not,for the city of economicbenefit,social benefit and environmental bnefit,crucial.City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city,various economic activities will eventually be implemented into space,tofulfil certain land use structure.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e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 use structure change.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 use structure is a city the result that economy runs,it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also is the city one fo the root causes of the problem.City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core to achiev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the goal i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benefits,social benefits,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and the unity of development,and make them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rengthen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 use structure research,not only can recognize city functions in a certain region distribu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common law,but also help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city social economy activity mechanism.In the city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vicissitude process,excellent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 use structure will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social benefit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make the city land resources benefit maximization,social resources most effectively used.Therefore,how to best,the most effective use of city land,form a rational and organic connection of the city space structure,becomes an inportant issue of discipline.This article is in the anantomy of a city land allocation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aluation based on the discussion,accord with our country city features the technology route and technology.Key word: City Land; Social results;Land allocation;intensive utilization;Technical means1引言1.1研究切入点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具活力、增值潜力最大的国有资产,更是政府可以直接经营运作的高效资本载体。城市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差异,及其在各行业的分配不同,给城市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土地无偿使用和行政划拨,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过大,生活、商业、公共建筑用地偏少,道路、广场、绿化、体育等用地不足。同时,城市各功能区布局混乱,生产区、生活区、商业区交错分布,党政机关拥挤在商埠黄金街道,住宅包围工厂等,给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限制了城市中心商务功能的发挥。这样的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一方面严重影响到城市快速步入现代化,另一方面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在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压力下,通过技术手段,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是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之一。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可以以等量的土地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率和最佳综合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21世纪全球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城市土地利用一方面受城市规划的影响,一方面受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0%以上。目前城市面临4个大的变化: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到2000年,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城市和集镇,其余人口的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镇。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世界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现代城市不再是过去货物网络中的交汇处,而是信息网络中的节点。人们希望把非人性化的城市变成人性丰富的城市,也就是至少要做到健康、安全、公平和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城市未来的规划。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会涉及到不同的层面。在国外,城市与区域规划已经密不可分,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原因就是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要研究城市土地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应该首先在一定的区域内对城市进行定位,并对其规模等进行战略规定,然后才能研究其内部的土地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问题。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2.1文献综述1995年以前,主要是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现状调查、土地定级评估等方面的应用较多,且多数属于试用。发表的刊物多集中在地理科学、测绘科学和土地科学的期刊上。1996-2000年,继续深入研究以前的内容,且专用的信息系统开始出现,研究范围开始拓展,从地理学、测绘学、土地科学拓展到计算机、土地规划、城市规划、GIS的算法优化。对土地的空间布局开始研究,研究区域也从小范围拓展到一个流域等。同时还出现了遥感与GIS的结合应用。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研究中从起步就引入了GIS的应用,土地监测则将遥感与GIS结合进行,得到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GIS在土地利用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也越来越深入。1.2.2综合评析 1.2.2.1理论:从城市空间理论到生态城市到复杂系统理论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必然要涉及到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因为城市空间形态和演化规律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土地利用的空间表现。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由来已久,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规划学、生态学、环境学、信息学、管理学等,但不同学科在关注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地理学和社会学、规划学、环境学等强调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子系统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以人为主体的人得社会行为、经济和生活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演化、机理规律以及调控措施等。建筑学主要关注城市的实体空间和建筑格局。经济学更多地研究和揭示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的经济机制和变化规律。管理学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在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如何通过人为的干预使城市向更有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信息学尤其是空间信息学则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上述各学科中进行仿真模拟、可视化等,让人们更好地研究和解释城市空间结构。1.2.2.2方法:从城市模型到城市系统模型到空间仿真模拟城市模型研究通常指各种理论模型,如中心地,区位论、扇形理论等。随着城市定量化研究的发展,城市规模开始出现数量化的模型,其中典型的是城市人口模型、城市交通模型、城市景观模型等。城市系统模型的研究主要是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筹学模型等,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无论是城市模型还是城市系统模型,主要是对属性信息进行研究,其计算过程及其结果的空间表达显得不足。于是,城市空间仿真模型应运而生。城市空间仿真模型的出现,使原来的计算模型和GIS结合,达到了计算模型化,结果空间可视化。1.2.2.3技术:从数量分析道空间分析到数字城市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学中的数量革命汹涌而至,主要集中在城市重建和住宅问题、土地利用、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社会科学的定量分析等。计算机出现后,随着定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应用,用数学方法将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新方法来解决城市问题。到了20世纪末,城市地理学的呢过相关学科的定量化研究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新的方法、模型、技术等在城市研究中得到应用与发展,为城市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应用平台,使城市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分析起始于城市规划研究,之后从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1.3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1.3.1研究目标探讨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的基本理论;探讨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的融合与结果共享的途径;构建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融合模型;设计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GIS实现技术;城市土地优化配置、集约利用评价及其融合评价的大规模实验。1.3.2主要研究内容建立一套城市土地集约优化配置的技术路线;构建城市土地集约优化配置原理;构建城市土地集约优化配置的理论体系;提出城市土地集约优化配置的建模框架;进行较大规模的实证实验,验证上述理论、模型和方法技术;提出对实际工作有建设意义的应用方案。1.3.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具有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制约、机制多元化等特点,对其研究的方法要采用多种方法的耦合和融合,如生态模型、CA、GA、景观指数、数据包络分析等。2概念阐释2.1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幅度的四维空间及其中的自然物、经济物、社会物、时间物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综合体。土地资源就是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2城市土地与城市土地评价城市土地指城市范围内的土地,这个范围虽有不同理解,如建成区、规划区、城区等,但它属于建设用地,是多种建筑群体组成的物质设施的综合体。关于土地评价,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土地评价的定义主要有4中:土地评价是指特定目的之下,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土地评价是估计土地用于不同目的的潜力的过程;土地评价是当土地用于特定目的的时候对土地性状进行估计的过程;土地评价是估价土地生产力和适宜性的过程。2.3城市土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配置的问题,是针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而提出来的。土地资源配置是一种过程和手段,目的在于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的适宜性、社会经济性进行比配,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优化是相对于土地不合理利用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期望目标。在土地资源有限供给的前提下,如何在时空上有效地把土地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种用途,并与其他资源达到合理组合,以使这些资源生产出更多为社会所需的产品和提供更多地服务,又不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为完成这些任务和目标,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是一种重要手段。2.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借鉴而来,其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便捷,达到了集约便捷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反之,未达到集约便捷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粗放利用。3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3.1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稀缺,根据国土资源部2004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37%,不到美国的1/6。并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国内很多城市仍然实施“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大量占用郊区和农村土地,土地浪费严重。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土地增值收益,“圈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一些城市征购或者征收后不供地的土地面积占全市新增建设用地的40%-60%,土地闲置十分严重。 许多市县的国土部门违法授予园区土地供应审批权,园区用地未批先用、非法占用、违法交易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产业的重复建设,浪费土地。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开发区3887家,其中经国务院批准的只有232家,占6;省级批准的1019家,占26.6;其他2586家都是省级以下开发区,占67.4。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产业用地比例过高,生活用地比例偏少。城市人均用地水平偏高,目前我国的城镇人均用地为133平方米,超出国家标准(100平方米)33%,已有建设用地强度偏低,容积率不高,土地经济效益产出偏低。基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面临人多地少的和土地利用中的许多问题,集约发展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3.2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3.2.1城镇建设用地结构性供需矛盾尖锐近二十年来, 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全国设城市668个, 建制镇1.9万个左右。19781998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30.40%。全部城市建成区的面积由9 386平方公里增加到19 264平方公里, 平均年递增7.5%。19851996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5%提高到29.4%, 城镇建设用地则从191万公顷增加到441万公顷, 城市化水平仅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而建设用地则增加了130%多。据19872003年间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扩大162平方公里,耕地相应减少44.8万公顷。国土资源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62003年的7年间,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另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提升率明显滞后于耕地面积减少率,这说明我国城市化的提升是在大量“侵蚀”耕地基础上的提升,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存在着惊人的土地浪费, 这个势头至今未得到有效抑制。3.2.2城市人均用地水平高,城市土地产出效率低我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城市人均用地呈增长趋势,且人均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过快。20世纪80年代, 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10年增加了6平方米, 每年平均增长0.6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10年中增加22平方米,人均用地增幅是20世纪80年代的3.5倍。目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不仅超过我国城市规划部门推荐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13平方米,且大部分地区城市人均占地量远远超出了这一标准),超过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用地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下表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在1999年的人均占地面积和国外几个城市1992年的人均占地面积的比较。 从人均占地看, 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粗放用地现象明显。另外,我国城市的土地产出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较低。以经济较发达的深圳市为例,1998年单位建成区面积的土地产出为8.3亿港元/平方公里,而1996年香港特区的单位土地产出为74.2亿港元平方公里,相当于深圳的9倍,与其他内地城市比,倍数还要更高。3.2.3开发区建设“泛滥”, 城市土地闲置,浪费严重由于某些地方领导寄希望于“以地引资”,盲目地追求招商引资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建大项目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各地纷纷兴起了保税区、高科技园等各类开发区。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最新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有916个,批准规划面积达158万公顷,已建成面积17万公顷。其中,我国现有国家级开发区140个,省级开发区776个;批准规划面积国家级21万公顷,省级173万公顷;已开发面积中,国家级9万公顷,省级75万公顷;已建成面积中,国家级5万公顷,省级12万公顷。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率为55%,省级开发区的利用率为16%。这些还不包括各市、县以各种名目建立的开发区性质的工业园区。我国很多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不注重实际,盲目扩张,既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利于配套设施的建设。而且在有的开发区内存在行业性质混乱,各种不同的工业企业混杂,配套设施不完善,污染严重,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差,直接影响企业发展、调整和利用外资。另外,一些开发区内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农民住宅用地和乡镇企业用地,造成区内容积率低,不能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价值。3.2.4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难以发挥城市功能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城市各用地单位用地的比例关系,直接关系到土地的利用效果。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状态,党政军机关、大专院校、工业等一些土地利用效益较低的单位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区和高地价区,城市土地级差地租得不到体现,以致城市土地产出率低。另外,我国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工业用地比重偏大,城市绿地和交通用地比重偏小的现象(合理的城市用地结构是生活居住用地占40%50%,工业用地占10%15%,道路广场用地占8%15%,绿地占8%15%)。由于城市工业用地比重大,许多工业企业占据了市区重要地段,造成土地资产的严重浪费;城市交通用地、绿化用地偏紧,造成我国城市存在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差等严重的“城市病”。4探索、实施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结构调整,注重 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 城镇化战略,都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建立和逐步 完善阶段,宏观调控不力和经济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可能进一步激化用地供需矛 盾。如近期出现的“开发区”热、房地产开发升温和大学城雨后春笋般涌现,造 成供地总量失控。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中央采取了拉大内 需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实施了城镇化战略、西部大开发战 略及生态退耕工程等重大措施, 非农用地的扩展与农用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 的被占用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如控制不力,可能继“开发区热”之后掀起 新一轮占地浪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地方牺牲粮食 生产搞土地招商引资,搞重复建设,这一势头如得不到遏制,对耕地稳定仍构成 很大威胁。中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农副产品需求的数量在进一 步增加,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年人口以 1000 万的速度递 增与耕地以数百万亩的速度递减的事实,将使中国的人地矛盾变得更为尖锐。土 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将使未来的土地形势更为严 峻,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针对经济过热、用地膨胀的形 势,近期国家把土地供应和金融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 随着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针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 中的不合理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为土地科学领域前沿的重要问题。土 地资源配置包括各类用地之间的数量分配和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实质上就是土地 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耕地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由于中国编制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只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在理论和方法上还不够完善,土地利用规划 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目前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是一种 自上而下指标控制的方法,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基本农田保护 指标、增加耕地指标和净增耕地指标等。指标层层硬性分解,分解基本上是一个 行政的过程,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其结果是各个乡镇都有控制性指标。由于 指标的分解没有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自然资源察赋的差异性, 导致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低下。如根据测算,东部发达地区建设用地增加对于 GD 增长的贡献率是中部地区的 1.24 倍,西部地区的 1.39 倍;中部地区在农业土 地利用上最具比较优势(陈江龙,2004)。但我国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并没 有充分考虑到这种区域的差异,没有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功能分区,土地非 农利用效率高的地区得不到充足的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 土地农业利用效率高的 地区不能形成专业化的生产集聚,总体上降低了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提高了 经济增长的土地消耗成本。 合理利用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它是 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 大和强度的加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全球性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数量的有限性及其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与 土地社会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区域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引起世界各 国尤其是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国家的普遍关注 90 年代以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 略主题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Maclaren 1996;黄 秉维等 1996)进入 21 世纪人们已经感觉到人类社会将要经历一场如何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的变革和挑战因此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 研究课题同时也成为面向 21 世纪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应用性 研究课题。5构建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与对策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由于其供给总量的制约,使得城镇发展用地依靠征用耕地作为空间增量用地的方式已达底线,土地供需矛盾尖锐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制约,从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任务就显得非常艰巨。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城市土地集约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城市定位、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空间集约利用度(容积率)、土地产出(单位土地产出利润)等。用来衡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指标很多,一般来讲,土地投资强度越大、容积率越大、土地利用强度越大、土地产出效率越高,则土地集约利用度就越高。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从土地利用结构、产业升级、统筹区域布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合理利用新增建设用地以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等方面考虑。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良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 为了切实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应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过程中综合运用包括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制度等在内的多种手段, 并且根据地方特点在实际运行中有所偏重。结合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具体生产实践中,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土地集约利用:5.1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建设用地指标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欧洲空间规划等等),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以土地利用为调控主题,整合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强化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利用空间控制作用,在编制时间、调整范围、用地规模等方面进行协调,重点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城市发展控制区规划,并明确其界线,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总量,遏制城市规模的盲目膨胀与占用耕地的势头。其次,是按照建立集约型社会的要求,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用地指标和面积定额,建立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并加强管理,对各地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如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对各类项目用地明确和细化用地标准,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工业产值和税收等集约利用指标以及开发进度等要求。5.2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土地置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的关键在于进行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以使用等量的土地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或者以尽可能少的土地投入取得等量的产出,亦即通过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使用,形成一个土地利用空间布局适当,土地使用结构合理,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最高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优化土地利用的目标,目前最佳的途径是在企业改制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转换土地使用功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将利用率低和综合效益差的土地置换出来,重新配置。通过土地置换,把企业外迁与盘活企业资产和引进资金、发展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结合起来,并与企业自身扭亏、改造相结合,发挥市中心“寸土寸金”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土地置换可以重新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不仅有利于促进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而且也有助于盘活企业资产,救活企业;同时,还有助于改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促进旧城改造和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合理重组与战略性结构调整。特别是市区内的第二产业用地,应该逐步置换为第三产业用地,实现市区土地的“退二进三”。另外,通过对城区集体土地的置换,还可以有效地解决“城中村”的问题。5.3合理规划开发区建设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区用地规划。将开发区的用地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范畴。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经过合理的论证,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区位特点、环境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开发区的性质和规模。通过合理的布局与规划,提高开发区内可出让用地的比例。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合理布置区内道路和铺设地下管网,在不降低道路网密度的原则下,提高了可出让比例,使起步区土地出让比例由原来的64.3% ,提高到了69%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要合理地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在存量土地未充分利用之前,绝不新征新占用地。在引进项目时,加强对用地项目的审批、审核。确定项目用地规模时,可以聘请相关专家,根据项目的性质、规模、项目投资量的大小、项目的土地产出率等各项指标,综合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在用地供给上应首先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以及交通能源等基础建设用地的需求。用地项目选址时,应正确处理好项目用地需要与严格执行规划的矛盾,在满足规划总体要求的条件下,尽量满足项目用地要求。5.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高效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及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针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应通过规划手段,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提高居住、交通、公用设施等用地比例,优化用地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鼓励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商业向城市中心集中,发挥土地资源聚集利用的效应,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6结语关于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在经历了发展限制再发展的循环后,城市形态从单中心发展到多中心,研究视角从单要素静态分析发展到多要素的动态分析,研究方法从定性分析、统计分析发展到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多要素动态仿真,从理论、方法、技术、实践等方面正在向纵深发展。此篇论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指出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并初步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的对策和途径,为如何进行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参考文献1周颂红。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J.国土资源,2006,(4):26-27.2刘伯恩。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国土资源,2003,(2):25-27.3崔莹。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6,(1):58-59.4吴旭芬,廖元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48-49.5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8,(3):68-74.6万剑华,花向红。1999.城市三维景观像片写真模型的建立。测绘科技动态,(4):38-437王思远,刘纪远等。2002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地理学报,57(5):523-5308朱德举。1996.土地评价。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9陈友华,赵民。2000.城市规划概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0刘彦随。1999.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北京:学苑出版社11何芳。200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12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