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销售物流的现状分析毕业论文.doc
我国农产品销售物流的现状分析目录第一节 绪论1 对我国农产品销售物流的分析与研究。2 通过分析与研究、探讨我国农产品未来销售物流趋势第二节 本论1 我国农产品销售现状2 我国农产品销售物流现状2.1我国现有农产品的模式2.2农产品流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我国农产品销售物流的对策 3.1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立 3.2构建农产品销售绩效的评估体系 4我国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4.1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 4.2农产品物流外包 4.3以物流服务商为主导第三节 总结参考文献第一节 绪论1、对我国农产品销售物流的分析与研究。农产品销售物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发生地的实物流动过程,及伴随这一个活动过程的信息流动。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农产品从生产、采摘地开始,通过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过程,统一归为农产品销售物流的范畴。农产品销售物流的特点农产品物流具有明显不同于制造业物流的特点:一是其季节性较强。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南北、东西气候与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农产品生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性,因此,建立在此前提下的农产品物流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二是农产品物流的难度大。农产品中的水果、蔬菜、鲜奶、禽蛋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易腐特点,要求保鲜程度高,从而对物流过程中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环节的器具使用、温度控制、卫生安全要求较为严格。三是农产品物流的品种杂,数量大。农产品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到畜禽产品、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品种相当复杂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性的消费性食物来源,产销数量大,物流规模大。2、 通过分析与研究、探讨我国农产品未来销售物流趋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当季和反季节农产品品种丰富,加之13亿多消费人口和出口贸易等需求,迫使我国农产品流通和物流要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我国不同农产品销售物流模式都具有物流节点或提高物流效率的功能与作用,同时形成了多样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全国性物流、区域性物流、地方性物流和产地物流等。本文主要是根据对我国农产品销售和销售物流现状对我国农产品销售趋势提出了几点向往:一是:农产品供应链整合一体化趋势二是:农产品的物流外包趋势 三是:以物流服务商为主导的直销模式第二节:本论一、我国农产品的销售现状分析与比较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保质期各不一,所以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也有很多种,但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这是在中国较为普遍的一种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中占中介位置,即农产品批发市场收购生产者的农产品,再将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分销出去。其销售流程如图1所示。该销售模式的优势往往体现为销售集中、销售量大、市场信息反馈快,便于集中运输、储藏和保鲜等。但是,在这种销售模式下,农产品流通渠道较长,物流成本较高,不易于管理和控制。另外,批发市场在从事购销经营活动中,一手压低收购价,一手抬高销售价,这不仅使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往往也会造成当地市场价格信号失真,管理混乱。从“三流”角度来看,其属于“三流合一”,这使信息的共享性变得很低,市场与农户不能良好地进行沟通,导致信息扭曲,产生巨大的牛鞭效应。图1:生产者 . . . . . 生产者批发商消费者 . . . .消费者 货物流 信息流 (二)销售公司销售销售公司销售即通过区域性农产品销售公司,先从农户手中收购产品,然后外销。农户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契约界定,也可以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这种销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引。这种销售模式,在有效地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同时,实现合理的分工让农户可以专心搞好生产,销售公司则专职从事销售,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做好产前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农民生产。同时,因为销售公司由从事同类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自愿参加,具有较强的集中农产品的能力,这就使得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保鲜和加工等增殖服务成为可能,为农村产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这种模式的风险却是很高的。尤其是对现在更为流行的期货农业来说,通过契约和合同来确立农户与公司关系的模式,由于组织结构相对复杂和契约约束性弱等原因,使得这种模式具有较大风险。比如当农产品供大于求,合同价格大于市场价格时,公司不按合同价格收购契约户农产品。反过来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格,农户不按合同向签约公司交售产品,导致公司利益受到损失。(三)供销合作组织销售模式供销合作组织销售即通过综合性或区域性的社区合作组织,如流通联合体、贩运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供销合作组织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主要采取委托销售的方式。所需费用,通过提取佣金和手续费解决。供销合作组织和农民之间是利益均沾和风险共担的关系。供销合作组织是组织农产品流通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在衔接农产品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能够把分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为农产品的再加工、实现增殖提供可能,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合作组织普遍缺乏作为市场主体的有效法律身份,不利于解决销售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纠纷。各类合作组织的形成动因主要是行政力量的撮合,农民参加合作组织的自愿、自主意识不强。由于合作组织普遍缺乏资金和动力,很难有效开拓市场。(四)销售大户销售模式“销售大户”指许多靠贩运和销售农产品发家致富的“能人”。他们把农产品收购集中,然后源源销往各地;也有的是联系外地客商前来农产品生产地直接收购。从实践来看,这种销售渠道具有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的特点。但作为个体农产品销售主体,在市场操作过程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信息不畅。由农户转化而来的“销售大户”,很难在市场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对市场信息进行有效地搜集、分析、处理和预测。(2)风险较高。对于进行农产品外运的大户来说,会遇到诸多困难,如天气、运输、行情等,从而影响其销售。另外一点就是“大户”对市场经济知识缺乏较深了解,销售能力有限。(五)农户直接销售模式农户直接销售即农产品生产农户通过自家人力、物力把农产品销往周边地区。这种销售模式较为原始,在各地的各种集市中很常见,作为其他销售渠道的补充也发挥着重大作用。这种销售模式属于直销范畴,具有销售灵活、农民获利较大等特点。这种销售渠道的不足则在于其销量小、销量不稳定、没有价格约束等,且其销售组织模式不完善,难以获得消费群体的高度信任。(六)网络销售模式网络销售即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销售。这种销售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在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得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可以预见这种销售渠道会显得越发重要。在农产品的销售上有着其独有的优势。现阶段来看这种销售渠道具有以下优点:(1)覆盖面广。可以使更多的供需双方交换产品的相关信息。(2)时效性高。由于其及时更新的特点,可以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在较大的范围里传播信息。作为有保鲜要求的农产品的销售手段,更为适合。(3)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网络的共享性使得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通过互联可以从不同角度和渠道了解产品信息,防止了伪造信息等现象。(4)交易费用低。供需双方在网上搜索信息,没有特殊要求不必统一谈判地点。(5)销售环节少。更加靠近生产者,能为初级生产者创造更多利润。总之,在现代网络时代,应提倡大力借助信息技术,形成新型交易方式,不断促进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以此提升流通效率,推动流通产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但从大范围来看,在现阶段网络销售还有以下困难:(1) 网络基础薄弱。至今很多地区都没有一家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信息网站。(2)网络知识普及率低。在一些地区有很多农民经纪人对电脑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3)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销售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网上交易行为。同时在很多县区缺乏有良好信誉的销售主体。(4)缺乏良好的物流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二、我国农产品销售物流的现状(一) 举例介绍我国农产品的几种销售物流模式 根据四川的农产品销售物流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种销售物流模式(1) 直销型物流模式。这种模式是最原始和最初级的物流形式,有农户或农产品基地自营配送,将农产品送到批发商或用户手中。这种形式的流通使用于流通范围较小、流通数量较少的状况,目前在大流通的格局下,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 契约型物流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公司与农户或合作社之间通过契约形式加以联接,农户提供农产品,由合作社或加工企业负责进入市场。产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也可以加工后进入市场。公司既可能是运销企业,也可能是加工企业。事实上加工性公司大多数属于农业化的龙头企业,这种专业化的公司与农户之间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农户提供原料,只生产单一的或几个产品,加工后由企业或公司负责销售。这是当前在大城郊比较普遍的农产品销售物流模式。这种模式有四种形式:一是:“农户+运销企业”模式;二是:“农户+加工企业”模式;三是:“公司+农户+保险”模式;四是:“公司+合作社”模式。契约型物流模式主要的优点有:一是:对加工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批发商来说,克服了原材料来源不稳定的问题,是公司拥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提高了资源的控制能力和生产稳定性。二是:为农户销售产品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渠道;三是: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一是:农户同企业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二是:企业直接面对的是分散的农户,在采购方面的费用会随之而增加。三是:公司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松散,常常出现违约现象。(3) 联盟型物流模式。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参与者是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等。通过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形成了战略联盟。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村集贸市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来的,有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农产品集散地分布在农村乡镇的农产品集市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批发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二是:作为农产品批发零售地分布在城市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产品批发商、加工者、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建立一个交易平台。这种模式的优势,首先在于能够带动各方参与,连接了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等;其次是节省了交易成本,各方面的参与方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专业化分工趋势逐渐明显,提高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第三是为物流主体建立了公共交易平台,使交易双方有了更多的可选择性。其缺点在于:一方面由于处于一个战略联盟下,随着交易量的扩大,管理效率比较低;另一方面中间批发商仍然会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4) 第三方物流模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农产品储运和流通加工的中间组织,它们不从事任何直接的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而是专门承担连接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系统服务,这就是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化。这种模式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方向。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的范围非常有限,而且这种模式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二)农产品流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自1978 年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在过去30 年的时间里虽然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反复,但总体上来说流通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农产品物流也为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涌现出多种农产品物流主体,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进,交易方式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多层次循环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循环的最低层是自循环或微循环, 也就是农民的自留消费和使用及周边城镇居民的消费,是农产品消费的主体。第二层循环是县域、传统区域范围的小循环和省域范围的中循环。这是由流通成本、边际效益和信息局限所决定的优先级循环, 它保证了区域内城镇非农居民和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给, 是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循环的主体部分。第三层是省际间的大循环,是全局性的循环,具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要求和信息驱动性, 是保证大中城市和非农产区的供应和农产品战略性调配的循环。第四层是国际市场大循环,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品种和数量均较以往大幅度增加, 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这种多层次循环为促进农产品流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本上形成了从生产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虽然农产品物流系统获得了较快发展, 但现有农产品物流系统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和效率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仍然落后,从而导致了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效率低下。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的, 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在运输的过程中,保鲜、包装、再次加工技术比较落后,而且运输工具不能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要,农产品在物流的过程中损耗严重。第二、 现有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体现出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经济、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在交通极为发达的地区,而在广大乡村物流业的发展较缓慢。东部沿海省份由于经济发达程度高,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迅速,流通体制完善,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农产品物流市场发育滞后。第三、 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低下。我国农产品生产主要是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由于小农经营的原因,我国农户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 其他诸如来自当地市场发布、政府部门发布、传播媒体及网络的都很少。当前,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在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另外,虽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但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中介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趋高。虽然农产品储藏加工业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也偏低。虽然我国农产品物流从业主体绝对数量大, 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竞争力。三、加强对我国农产品销售物流的对策农产品销售物流的发展目标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从某种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在城市,农产品销售物流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 大范围多循环的农产品物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流通形态。(一)建立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善主要是提高物流的现代化程度的同时平衡区域物流的不平衡现象。所以可以有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公路运输。加快农村场站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村运输网络的通达深度和覆盖密度,是目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第二、 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2006 年底,农业部启动实施“十一五信息化村示范工程”,计划实现“十万村庄建站、百万村官在线、千万农民上网”的建设目标。这为农村物流向现代物流标准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与发达水平相比较,差距在于网络的利用水平不足。今后,各地政府应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引导信息的利用上来,让成千上万的农民通过充分使用物流信息,把呆板的信息变成订单、生产指令,直至变成五颜六色的钞票。第三、 鼓励和规范中介组织的发展中介是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影响流通的速度和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扶持中介服务组织,让农民可以对不确定性需求信息共享、快速决策,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农资的供应、农品的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销售等的增值配套服务,这样才能使整个供应链取得最理想的目标效益。第四、 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物流园区,通过建立物流园区进行集约化经营是农村物流发展的一条路径。农村物流是典型的双向物流,通过物流园区,将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物资配送到广大农村地区,配送到农民手中,再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粗加工,配送到城市的超市、商店,配送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使现代物流成为联结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渠道。第五、组建多元物流模式在现阶段以“公司+ 农户”和“协会+ 农户”的模式下,实行订单生产的农业单位,可以自营物流,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而对于小规模的生产单位则需要创新物流运作模式,采用协同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来解决面临的问题。第六、加强对农产品物流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要加强对农产品储运专用设备的研究和生产,鼓励科研院所进行大宗农产品储运技术研究,积极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满足农产品物流多样化需要。加快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进程,实现农产品物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现阶段主要是进行农产品保鲜技术、包装技术、品质动态监控技术、鲜活水产品长距离物流技术、果蔬预冷技术、肉品冷链技术等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第七、制定政策培养物流人才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发展物流的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供应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整体规划水平和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政府、院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来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大中专院校应根据区域特征、自身优势开设物流专业,培养符合当地物流运作要求的物流人才,或者通过国家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满足农村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二)构建农产品销售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产品销售物流活动绩效进行判断、评价,从而改善现行的农产品销售物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保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在建立该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原则。基于上述原则,本文从5个方面构建了农产品销售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物流内部流程、物流信息化、管理及客户服务水平、人力资源状况和经济效益5个一级指标,下设33个二级指标(见表1)。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物流内部流程物流网点仓库类型、面积仓库利用率仓储成本运输成本运输设备运输车辆利用率汽车空使率配送准时率运输费用搬运设备单位物品的平均装卸搬运成本订单处理周期物流系统柔性物流信息化信息化水平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硬件投入信息化软件投入管理及客户服务水平客户追讨率客户退货率客户投诉率客户反馈质量管理管理费用人力资源状况取得大专以及以上学历员工比例取得行业组织物流师论证员工比例员工平均物流工作年限员工培训状况总体效益资产总额农产品销售物流成本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物流损耗率1、物流网点“运营网点”指在经营覆盖范围内,由本企业自行设立、可以承接并完成企业基本业务的分支机构,包括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配送服务点等。物流网点布局是否合理、数量和规模是否适度将直接影响物流成本、物流速度以及物流的效率。2、仓储活动评价农产品物流仓储活动的指标主要有“仓库类型、面积”、“仓库利用率”和“仓储成本”等。“仓库类型、面积”主要衡量仓储活动相关的硬件设备设施,包括白有仓库和租用仓库,尤其专门针对农产品物流的特性设计了调查内容调查仓库的情况;。仓库利用率”是指库存农产品实际数量占仓库库存容量的百分比,从定量方面来衡量仓库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仓储成本”从仓储总成本和仓储成本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例两方面来考察仓储活动的支出情况,包括仓储费用、流通加工费用、包装费用、信息及相关服务费用。3、运输配送评价农产品物流运输配送活动的主要指标有“运输设备”、“运输车辆利用率”、“汽车空驶率”、“配送准时率”和“运输费用”。以上指标从质量和数量双方面进行评价,“运输设备”衡量运输配送活动相关的硬件设备设施,特别是针对农产品物流特点选择的调查内容;“运输车辆利用率”、“汽车空驶率”、“配送准时率”评价农产品物流配送环节的效率,配送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表现;“运输费用”衡量运输活动相关的成本费用,具体包括年均支出的运输车辆日常耗费、新运输设备年购入费用、年租用车辆支出和年配送费用等。4、装卸、搬运评价农产品物流装卸、搬运活动的指标主要有“搬运设备”、“单位物品的平均装卸搬运成本”和“装卸搬运损失率”。在整个农产品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各种物流活动,同时每次装卸搬运都要占用很多的时间和消耗很多的劳动。在这个环节,笔者既设计了定性指标又设计了定量指标,既考察了总量方面又考察了比率方面,既考虑了设备设施情况又考虑了成本费用情况。5、订单处理订单处理是企业销售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评价农产品物流订单处理活动的指标主要有“订单处理周期”和“物流系统柔性”。“订单处理周期”指的是销售部门接到订单到完成发货收款的时间,反映了产品销售部门的整体效率。以顾客为导向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柔性”的简单度量法为:农产品物流系统柔性=同一时间段内按照客户要求完成的特殊订单数量同一时间段内系统收到的所有来自客户的特殊订单数量,其中的特殊订单包括客户有特殊要求的,需紧急处理的,超出预期的各类订单等。引起特殊订单的事件主要有:修改基本服务安排,如一次性改变装运交付的地点;供给突然中断;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履行产品的定制,如产品的组合或包装。柔性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可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提升消费者满意度。6、物流信息化衡量物流信息化水平现状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定性指标,衡量信息化投入方面则多采用定量指标,与成本费用相关联。本级一级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包括“信息化”、“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硬件投入”和“信息化软件投入”。7、 物流信息化水平现状评价物流信息化水平现状的主要指标有“信息化”和“物流标准化”。“信息化”主要从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控制水平以及网络的建设等方面衡量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的信息化水平;“物流标准化”是一个定性的指标。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主要涉及物流设备的标准化,数据信息的标准化,物流技术与术语标准化三个方面。提高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是一件急迫的任务,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农产品物流的发展。8、物流信息化投入程度信息化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物流的质量与速度。在评价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投入时,主要指标是“信息化硬件投入和“信息化软件投入”。“信息化硬件投入”用“支出营业额”这个比率来衡量,便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信息化软件投入”也包括在信息化方面对员工的年均培训费用等。同时在问卷设计中,也考察了以上两者投入之和与企业年均总投入的比例。9、管理及客户服务水平高低评价农产品物流管理及客户服务水平活动的指标主要有“客户追讨率”、“客户退货(索赔)率”、“客户忠诚度”、“客户投诉率”、“客户反馈”、“质量管理”和“管理费用”等7个。10、客户服务客户服务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客户追讨率”、“客户退货(索赔)率”、“客户投诉率”、“客户反馈”。前3个指标主要从定量方面来考察客户服务满意度或者说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客户反馈”主要衡量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一种服务客户并接受客户监督反馈的体制,从而长期受益。11、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方面的指标主要有“质量管理”和“管理费用”。“质量管理”主要用企业是否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来评价;“管理费用”评价企业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员工年平均薪酬支出和企业年日常管理费用支出两部分。12、人力资源状况衡量人力资源状况方面的指标,常规的方法是分别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但是笔者认为单独衡量数量和质量的哪个方面都不能全面、完整的衡量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更不便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所以本文采用整体指标和比例指标,定性指标确定量指标相结合进行衡量。评价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比例”、“取得行业组织物流师认证员工比例”、“员工平均物流工作年限”和“员工培训状况”4个。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13、整体指标整体方面的指标主要有“员工平均物流工作年限”和“员工培训状况”2个。“员工平均物流工作年限”关注的是员工的专业程度,以及员工对物流行业的忠诚度;“员工培训状况”主要考察员工在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从深层次检验企业是否能吸引入才、留住人才。14、 比例指标比例指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比例”和“取得行业组织物流师认证员工比例”,便于大量样本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比例”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状况是不是从“粗放型”转变到了“集约型”,同时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具体考察了和物流相关专业的员工学历构成状况;“取得行业组织物流师认证员工比例”从三个层次(助理物流师、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衡量物流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比例。15、总体效益从理论上讲,任何物流活动都是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反映出来,但单单通过财务报表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绩效评价还缺乏客观性和系统性。本研究遵循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体现于经济效益指标(物流产出)和其他指标的结合上。具体评价主要采用“资产总额”、“农产品销售物流总额”、“农产品销售物流成本”、“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物流损耗率”6个指标来衡量,具体操作参照国家标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中对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评估指标和等级设定。16、整体指标“资产总额”指物流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全部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递延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等,全面考察企业的经营规模;“农产品销售物流总额”反映企业农产品销售物流整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衡量企业在农产品销售物流方面对全社会的贡献;“农产品销售物流成本”指从确定销售对象开始,直到商品送交到用户为止的物流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是农产品在进行实物运动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如采购、包装、装卸、运输、存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包括农产品物流总成本及物流成本占农产品总成本的比例。17、比例指标“资产负债率”指物流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是评价物流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是指物流企业承担的各项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总和。资产总额是指物流企业拥有各项资产价值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不高于50,按照国家标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的要求为不高于75;“流动资产周转率”指物流企业在一定时期营业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是评价物流企业流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100,其中,营业收入净额是指物流企业当期提供服务等主要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减去折扣和折让后的数额。它不但能够反映出物流企业本年度流动资产的运营效率及其变化,而且可以发现与同类企业在资产利用上存在的差距,促进物流企业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农产品物流损耗主要由“物流损耗率”来评价,是指农产品物流过程的损失总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百分比。除此以外,在问卷中,笔者还特别设计了一些关于损耗原因、损耗环节等定性评价的问题,作为以上定量评价的补充。四、我国农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物流发展的滞后会严重阻碍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国务院在2009 年3 月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农业物流。目前,新农村建设脚步进一步加速,正是农业物流发展的最佳时机,而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大力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运作、农产品物流外包,以物流服务商为主导的直销模式是促进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一)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就是供应链的整合,它要求企业具有生产规模、经济实力、技术优势、整合能力等更为严格的先决条件。所谓供应链一体化是指大企业承担起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零售等诸环节的主要任务,对农产品供应链实行企业化运作管理。 可以出现的是由政府控制的寡头垄断,即:由几个大型的国企对农产品的供应链进行整合一体化(如图1)。这样会出现三个总体:生产者、大型企业、消费者。信息由大型企业收集和发布,即以大型企业为中心。图1 生产者大型企业消费者生产消费监督加工收购运输零售信息收集与处理(1)其具体做法是:1、 农业集团通过地方政府向农民有偿租赁土地建设农业基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由农业集团完成;2、 农业集团以合同方式雇用农民为基地进行农业生产,农民在基地的技术指导下负责农产品生产,获取劳动报酬(2)依据此构想,农业集团运作流程包括:1、 依靠信息网络获取市场销售信息;2、 根据所获信息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3、 按照生产计划组织基地生产;4、 按标准适时跟踪、监控整个农业生产活动全过程;5、 依据农产品品牌标准,在收购季节对农产品进行相关检验;6、 依据客户订单要求,由专业人员到田间收集农产品,选择性提供预冷、分类、分级、分拣、包装、冷藏处理及运输服务。(3)这种由三个主体构成的供应链有以下优点:1、供应链节点少,节约社会物流成本。2、市场的反应迅速,信息畅通3、 规模效应,节约了生产成本。4、提高了农产品的利用率,减少了有物流环节带来的损耗。随着农产品在个环节中的消耗变大,减少中间环节已经是迫在眉睫。所以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是必然的结果。(二) 农产品物流外包所谓物流外包是指组织为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职能交给外部服务提供商履行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企业把价值链中原本由自己完成的物流活动委托给外部物流供应商来完成,以期达到优化价值的效果。将物流外包的对象定位在农产品领域,则形成了农产品物流外包。由此,农产品物流外包就是指农产品生产或销售企业为集中精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农产品物流业务以合同(契约)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方式。它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模式口。农产品物流外包模式下的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升农产品经营者的核心竞争力2、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 降低物流成本4、 提高产品质量和满足消费者现代化需据调查,我国农产品物流外包除在烟草行业发展较快以外,其余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农业生产经营者中自营物流仍占主导地位。我国农产品物流外包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它将随着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而更快更好地成长。尽管我国农产品物流外包还不够成熟,但推动它前进的时机已经孕育成熟,也为其成长奠定了基础。从而我国农产品物流外包的可行性有以下几点:1农业经营者农产品物流运作分散,具有强烈的资源整合的愿望。为实施农产品物流外包奠定了社会和物质基础农业生产中种子、农药、化肥及农用设备的采购、农产品销售等,多是生产联队、家庭农场主、私营业主等自行分散运作的方式。没有整体、独立的物流系统作为依靠和支持,难以满足市场对产品小批量、多品种和紧急性的需求。这种分散采购和销售的方式类似于自营物流,或者说是对整体物流的肢解,物流成本过高。据调查,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占农业总成本的3040,鲜活产品则高达6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都控制在10左右,这说明我国长期分散于各个经营者之间的采购、运输、储存、田间作业与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自营物流活动隐性支出与浪费很大。自营物流不仅没有起到降低总成本的作用,反而在直接成本之外增添了物流成本负担。同时,几十年来,中国农业地区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已经积累了足以支撑物流这一新兴产业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2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现代化倾向为农产品物流外包提供了客户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日趋向系列化、方便化、安全化、休闲化及有益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现代人的消费也呈现出快速化、休闲化、绿色化、保健化的倾向,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实时性与环保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系列涉及加工、包装、储运的物流业务只有通过物流外包才能满足消费者现代化的需求。3第三方物流业的兴起为农产品物流外包的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模式。农产品物流外包与第三方物流本质上是利用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作物流业务,第三方物流业的兴起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外包的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运行模式。同时,巨大的物流需求和宽松、协调的内外部环境对国内外投资商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激发了他们兴办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投资热情。4政策的导向作用为农产品物流外包的实施提供保障。“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也为农产品物流外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顾当农产品供应链实行一体化,则利用物流企业的飞速发展运输、存储费用的有限降低,所以大型的农产品企业可以利用物流企业的优势资源完善自己。即物流外包,以达到最优。(三)以物流服务商为主导销售模式通过供应链的一体化整合、物流外包服务解决了大部分农产品从农民到销售者这一过程中的成本,以及效率问题。但对于那些保质期较短的农产品(如:肉,鸡蛋等)则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消费者对此类的产品的时间要求很高,所以常规的农产品销售模式难以完成如今的消费者要求,也难以保证此类农产品的质量。由此未来对此类产品的销售可能会异于其他的农产品,即推行物流服务商为主导的农产品直销模式。所谓的直销就意味着在较短的时间将农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因此该直销模式的主体是物流,客体是网络。在物流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的发展,继而形成物流服务为主导的直销模式。其流程如图2:图2:网络信息农产品产地消费者质检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物流服务是此种销售模式的主导。而根据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的要,易变质的农产品销售必然会像直销发展。而且物流服务商是物流企业的外延,本身具有较强的物流功能,将其作为农产品销售渠道中的承运商自然很合适。在销售方面,主要是采用直销的方式将农产品运达所需客户手中,一般选择学校食堂、超市、饭店等。该模式的特别之处是可以通过网上服务,与个体消费者建立长期供应关系,从总体上实现农产品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