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产业化现状的分析毕业论文.doc
我国肉牛产业化现状的分析摘要产业化不是“产供销、贸工牧”的简单拼凑 ,而是一 个 由“产供销、贸工牧、经科教”有机结合的整体 ,是完整的、开放的系统。肉牛产业化 ,是由良种提供、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疫病防治、屠宰加工、销售及信息、服务各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顺利实施 ,必须具备区域基础、动力、服务及容量等各方面的条件 ,这些条件体现独立 ,又联合作用于肉牛产业化 ,推动产业化的发展。肉牛产业化是指肉牛产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诸环节产前、产中、产后结合成的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合作制等中介组织为纽带,对一个区域的肉牛产业实行饲料、饲养、加工、产供销、牧工商、牧科教紧密结合的一条龙生产经营体制。核心是形成牛肉产品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格局。 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肉牛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退耕还林还草,建立新的草业基地;二是在治理荒漠化中加大了治理草原三化(沙化、退缩化、碱化)的力度;三是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技术的推行;四是健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推广优良品种;五是建立疫病防疫体系,确保安全;六是扶持龙头企业,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实体。这些措施,都是发展肉牛产业化的东风,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发展肉牛产业化的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肉牛产业化 、发展、国家产业政策 我国肉牛产业化现状的分析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食品结构的变化,涉外饭店和高级宾馆的蓬勃发展以及国际肉牛业生产、加工和贸易向着纵深及横向发展,推动了我国牛肉市场的变革。要进一步发展肉牛业,必须实行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地连接起来,使肉牛业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一、国外肉牛生产现状 6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对牛肉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肉牛饲养管理所需劳力和建筑设备较少,成本低,获 利大等原因,世界肉牛业蓬勃发展,肉牛头数急剧增加。2004年牛肉产量6222.6 万t 是1961年牛肉产量的85.25倍,世界肉牛生产一直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在肉牛的经营管理上目前多实行集约化、工厂化。一些发达国家将犊牛在草地上放牧饲养到l岁左右、体重达300350 kg时出售给专业化的肥育场,利用谷粒饲料进行短期肥育,肥育期约120150 d,达到一定年龄(一般不超过2岁)和市场要求的体重时进行屠宰。这时牛肉质量好,成本低,又可增加周转次数。美国得克萨斯州有一大型肉牛场,同时可肥育4.8万头肉牛,每年周转2.5次。从西部草原地区或国外(主要是拉美国家)购入犊牛,喂给配合饲料(在肥育期每头每日喂 9 kg左右),平均日增重1.2 kg,每kg增重约需7.5 kg饲料。加拿大为了适应工厂化饲养,原来利用草原进行肉牛的放牧肥育,很少补饲精料,现在肥育后期多采用室内催肥的方法,各种精粗饲料根据要求,按比例定时、定量自动地由传递管道送到牛舍(棚)饲槽内。这样,既节省劳力,缩小了肉牛活动范围,缩短了催肥期,又可避免饲料浪费,便于肉牛饲养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有利催肥1、国外肉牛产业化模式许多发达国家的肉牛产业化经营都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实践,都受到一套保障政策的支持,包括法律保障、养殖贷款政策、牛肉价格支持政策和科研政策等。国外肉牛产业化模式主要包括合作社模式、农工一体化模式、市场化营销模式等几种基本模式。1.1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是非盈利性的,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对股金红利实行严格管理,服务对象是农户,为了给农户争取最大利益。各国的合作社类型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供销合作社,在一些国家也称为农场主合作社,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为了提高销售牛肉和购买肉牛和饲料等生产资料过程的效率,降低购销差价,减少农户支出,主要为肉牛生产提供各种产前和产后的技术、信息和信贷服务;信贷合作社,是在政府的参与或干预下组织经营的,如法国肉牛产业信贷合作社是一种区域性农业互助银行,在中央一级则是半官方信贷银行;服务合作社,以最低的成本为农户提供尽可能有的服务的合作社,是适应肉牛生产社会化需要,专门为农户提供肉牛生产服务的合作社;生产合作社,是以养殖户和生产资源联合为特点的合作社,为在小农户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生产而组织起来的。1.2农工一体化模式农工一体化是当代发达国家肉牛产业化的一个普遍形式,随着私有企业、公司分工越来越细,为肉牛业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服务面越来越广。农场主根据需要可以得到优质高效的各种服务。为获取更大效率,降低各种费用,把农场与牛肉加工、运输部门和超级市场结合起来,组成利益综合体。美国的农工一体化有三种:一是垂直一体化,即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之下,组成农工商联合体;二是水平一体化,即不同企业通过必要的合作连接,如通过合同,建立产、加、销企业;三是大农场自己建立加工增值和销售企业等,实行产业化营销。美国一个高效率的肉牛场,首先通过饲料厂、饲养、育肥、加工四个层次的水平一体化来完成,饲料厂、饲养厂、育肥厂和加工厂联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肉牛联合企业垂直一体化。德国巴伐利亚肉类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肉牛屠宰加工为龙头,经现代科技支撑,以合作社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以农民家庭饲养为基础,形成垂直一体化的现代化大型企业。该公司除拥有肉类加工厂外,还有12个子公司,年屠宰和加工牛达100万头,产品品种上千个,年销售额20亿马克,该公司的垂直一体化按照预定方向,从肉牛饲养、检测加工,直到供应市场,形成养、产、加、销自动循环调节系统。该公司在全德建立了35个经销网点,向250家肉店供应鲜肉及肉制品。该公司还在意大利、巴西、埃及、日本、东欧、俄罗斯设立销售店,出口量占全公司总销售量45,该公司还有8个活畜交易所。1.3市场化营销模式发达国家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肉牛业市场化营销日趋完善。日本牛肉批发主要形式是批发市场,它们能提供综合服务。由养殖户把牛运到指定的屠宰场,集中屠宰,农协负责加工包装后送到批发市场,农协收5的集货手续费;头道批发商在批发市场接受牛肉以后以叫价方式进行拍卖,头道批发商拍卖给二道批发商,批发差一般为8;由二道批发商卖给零售商,批发差率10,或再向下批发,批零差一般为3540。虽然日本流通费用比较高,但经农协通过批发市场出售的商品,销售有保证,价格较稳定。美国农业一体化组织中,3/4的组织运用合同制进行连接,牛肉市场一般由农场主通过拍卖市场或中心市场出售给屠宰场,加工分割包装后,经批发供应给零售商,或加工成白条后出售给食品厂。大约有93.2的活牛是农场主与屠宰场直接签订合同,定期直送。二、国内肉牛生产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肉类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猪肉的比重明显下降,牛肉比重大幅度提高,2004年比198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使其产量超过了羊肉产量,但仍然低于鸡肉的产量。1980年我国牛肉产量仅26.9万t,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0.6;1990年增加到125.6万t,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2.7;2001年增加到548.8万t,占世界的8.8,成为世界第四大牛肉生产国;2004年牛肉产量达到682万t,占世界牛肉产量的10.96,位居世界第三位。牛肉产量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牛肉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比重也快速上升。但是,世界牛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24. 0,中国只占8.7,中国牛肉占肉类的比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喜的是,我国人均牛肉保持正增长,而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人均牛肉却出现负增长。世界肉牛平均每头胴体重204 kg,日本每头406 kg,以色列每头353 kg,美国每头329 kg,德国每头318 kg,澳大利亚每头230 kg,阿根廷每头219 kg,巴西每头211 kg,中国每头只有178 kg。中国肉牛平均每头胴体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近几年,由于政府的推动和经济利益驱动,全国形成了三个新的肉用牛养殖区,即中原区、东北区、西南区,加上传统的西北牧区,四个产区产量合计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90左右。中原产区是增长最快的产区。2004年上半年我国牛肉产量为328.38万t,有9个省区出栏牛超过100万头。主要分布在中原带和东北三省,分别为河南 (390.95万头)、河北(298.08万头)、山东(273.39万头)、吉林(180万头)、黑龙江(129.5万头)、安徽 (124.22万头)、湖南(123.02万头)、辽宁(117.03万头)和新疆(104万头),分别占出栏牛总量的15.84、12.07、11.07、7.29、5.25、5.03、4.98、4.74 和4.21,合计占全国的70.49。2004年上半年有11个省区牛肉产量超过10万t。其中河南(51.65万t)、山东(43.05万t)、河北 (42.20万t)、吉林(24 .45万t)、黑龙江(19.40万t)、辽宁 (17.81万t)、安徽(16.51万t)、湖南(15.01万t)、新疆(12.25万t)、四川(12.14万t )和内蒙古(10.48万t),分别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15.73、13.11、12.85、7.5、5.91、5.42、5.03、4.57、3.73、3.70 和3.19 ,合计占全国的80.68。在世界牛肉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已达到 9 %, 仅次于美国和巴西 , 位居世界第三位。 但我国人均牛肉量为 4 . 05 kg , 远低于美国 41 . 36kg 及世界平均水平 9 . 93 kg 。特别是个体的平均生产水平、胴体重和存栏牛的平均产肉量均大大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 我国还没有专用的肉用牛品种 , 改良比例仅 30%, 个体小 , 产肉量低 , 平均胴体重仅 147kg 。因此必须加速牛的改良 , 提高养牛业的生产水平。农业部在“全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规划”中提出 : “肉牛的良种覆盖率从 30% 提高到 35%, 良种在畜牧业增产中占技术进步作用总贡献份额 由 20% 提高到 25% 30% ”。“规划”还明确指出 : “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 保存、培育和提高我国地方优良牛种 , 推广应用引进优良品种 , 逐步形成优势牛种的繁育体系”。1、 国内肉牛产业化模式根据中国国情,通过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来带动广大养牛户的积极性;使政府领导的产业心、科技专家的事业心和公司老板的企业心形成良性互动。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司联户、小群体大规模养牛模式是肉牛产业化开发的必然趋势和成功之路。在当地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下,以种牛场作为“龙头”,以饲养户作为“车间”,使家家户户都以小群体饲养二头、三头或五头、六头,并使之形成村百、乡千、县超万的大群体饲养规模。这样可以提高一家一户饲养的质量,汇千家万户饲养的数量,成产业化发展的规模。公司联户、小群体大规模养牛模式有许许多多的做法,现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模式。1.1订单养牛陕西省某秦川牛养殖加工企业现正在向全省各地示范推广“政府协调、专家领衔、公司承揽、农户经营”的订单开发养牛模式。典型做法是:公司按成本价给农户提供健康的怀孕1个月龄后的秦川牛,农户按市场价给公司交回体重达70 kg以上的犊牛及其母牛;犊牛不分公、母,一律同价交回;公司按成本价给农户提供健康的怀孕2个月龄后的秦川牛(用安格斯牛配的种);怀孕牛产犊后,农户给公司交回体重达70 kg以上的杂交一代犊牛及其母本秦川牛;回收价为:成本价+350元×所饲养的月数;犊牛不分公、母,一律同价交回;公司按低于市场价20的优惠价给农户提供安格斯牛的冷冻精液,用于秦川牛的配种;秦川牛产犊后,农户按高于市场价20的厚利价给公司交回体重达400 kg以上的“安秦”一代杂交牛;公司再按国际标准将回收的商品肉牛加工成高档分割牛肉后供应给市场。1.2借一还二养牛陕西省某秦川牛养殖企业现正在采用“借一还二、三年一轮、技术跟踪、滚动发展、签订合同、让利于民”的借一还二养牛模式。即:牛场给农户每借1头繁殖母牛,则农户给牛场应归还2头断奶犊牛;每三年为一个“借还”周期,3年以后原借的牛只及其所繁殖的牛只归农户所有;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供给精料补充料;牛场将还回的牛只再重新借给其他农户饲养;牛场与农户签订合同,以便互相负责和互相制约;牛场既节约了饲养成本、又扩大了牛群规模,农户既不花钱、又可有牛。1.3租母还仔养牛山东省某牛场的做法是:农户给牛场交一定的押金后领养母牛,母牛所产犊牛销售后,农户同牛场按除本五五分成法分红,在领养合同终止时,农户向牛场缴回与原租借时等量等龄同性别的母牛,牛场给农户退回押金。1.4除本五五分成养牛山东省某鲁西黄牛养殖场,将自己牛场中的鲁西牛按除本五五分成法,贷给周围农户来饲养,一方面间接卖出了牛只,另一方面又能从他人养牛发展中获利。农户则不花购牛钱,也可发牛财。1.5“公司农户”合同养牛陕西某秦川牛养殖公司采取了“公司投资,农户饲养,增殖回收,统一外调,除本付款”的“公司农户”的养牛开发模式。即若公司给某户投放了1只牛,而农户增殖后交回了3头牛,则公司扣除原投放的1头牛后,按2头牛给农户结帐。这一合同养牛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稳定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能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1.6公补私助养牛引牛款由县政府补助1/3,乡政府补助1/3,个人出资1/3,农户饲养,统一调拨。若私售一头,除追回补贴的2/3牛外,还有追罚4000元。陕南与陕北一些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三、肉牛产业化条件“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新概念已经11年多了,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之一。肉牛产业化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是使产品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促使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或形成新产业。所谓肉牛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肉牛产品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把分散户的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及流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重组,实施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成产业的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和产业商品化。肉牛产业化强调肉牛产业的时代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产业,是肉牛产业不断现代化的过程。肉牛产业化的使命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不同的行政部门分割成条条块块的肉牛产业的各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构成肉牛产业的各种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最终提高产业效率。肉牛产业化本质是平均利润规律在肉牛业中的应用,核心是产供销、贸工牧、经科教的一体化,与传统肉牛业相比,扩大了肉牛业的内容和范围,有效地解决了小规模个体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接轨问题,实现有组织的专业化、系列化、工业化、规模化的社会生产过程。这样既保持和发挥了农户养殖的生产积极性,又克服了小农户生产所带来的信息滞后、盲目决策、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科技含量低等种种弊端,是解决个体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和生产方式。同时,实行化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标准化要求、一体化经营,延长了生产链,就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的附加值及效益。1、肉牛产业化的必备条件1.1促进肉牛品种良种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条件我国黄牛数量很多,但多数产肉性能低,在培育肉牛新品种的问题上,为了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虚心地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育种理论和经验,在加强保护我国优良品种的同时,引入国外良种肉牛进行适度杂交改良,促进本地黄牛良种化,使肉牛业产生明显的经济益,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以提纯复壮和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开展肉牛良种工程建设将是提高我国肉牛良种率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重视黄牛改良体系的建设,确保原种场、良种繁育场、人工授精站三级之间的有机联系,为我国肉牛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品种基础。1.2培育和拓展市场,提高养殖效益是推进产业化的前提条件市场是实现商品交换的场所,效益是肉牛产业化开发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效益就没有生命力,肉牛产业化效益的实现,必须依靠市场,依靠科技,依靠政策,依靠良好的运行机制。没有可靠的市场,肉牛生产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为此要加速肉牛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在培育和拓展市场上下功夫,办好肉牛交易市场,为生产者提供流通环境,通过拓展市场有效地牵动肉牛生产,使其不断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而传统养牛业之所以缺乏生命力,除农户商品意识淡薄,把牛当生产资料外,还有市场机制不完善,效益驱动不明显等原因。肉牛产业化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户经济效益,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组织生产,引进良种,改善肉质,加工销售,提高经济效益。尽可能地减少因流通环节繁琐而造成农户经济效益低下,提高市场参与主体收集、分析、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养牛经济效益的目的。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1.3科学技术和配套政策是肉牛产业化的先导条件肉牛产业化要淘汰高消耗、低效率的传统养牛,就必须依靠科技。切实推行良繁杂改,引进国际高质牛种,改良品种退化的地方牛种,提高其经济价值。切实推广益生素饲料、青贮饲料、配合饲料等,降低养牛成本,能有效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制度,保证牛只健康快速发育,减少死亡率。同时,开展产品深加工研究,保证产品多样化,能有效提高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肉牛产业化需要良好的流通政策来规范、刺激市场,需要良好的金融、财政政策来支援、启动市场,需要良好的科技政策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养牛科技含量,需要适当的政策来保证杂交改良和疫病防治的顺利实施。可见,肉牛产业化的政策条件包括了涉及肉牛产业的各级、各部门系列的配套政策,也只有在具备了这一系列配套政策后,肉牛产业化开发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科技含量提高了,配套政策跟上了,分散的农户被集中起来,以一定的方式将肉牛养殖、加工、销售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高效、灵活为准则,切实解决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间的联系,明晰产销关系和责权关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能有效推动肉牛产业化的发展。 1.4完整服务体系的建立是肉牛产业化的外部条件传统养牛业经济效益低下,进入市场难,主要因为农户必须兼顾养牛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良繁品改体系、饲料加工体系、疫病防治体系、产品加工流通体系等没有建立或完善,各体系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在肉牛产业化条件下,应当建立完整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一旦运行,就能够解决农户养牛中的技术难题、减轻劳动强度、化解养牛用地时间与空间的矛盾;而且还可以解决良种引进、饲料生产、生物饲料制作、圈舍占地、牛只销售等问题。同时,把农户从参与养牛生产全过程中分离出来,只参与牛只饲养管理这一环节,就能够保证专业化生产。四、建议针对以上内容,我觉得想要加大我国肉牛产业化模式,应该:1、 完善肉牛良繁体系目前我国肉牛的良种覆盖率只有 30% , 大多数是引进国外的专门化肉牛品种的杂交一、二代杂种牛。到现在为止 , 几乎引进了世界上所有的优良肉牛品种 , 进行品种改良 。但 我国还没有培育出属于自已的专门化肉用牛品种。我国在农耕时代培育的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等役肉兼用型品种在产肉率方面存在着不如外国专门化肉牛品种的缺陷。同时我们在肉牛的改良繁育体系及饲养技术等诸多方面与国外肉牛产业发达国家差距十分明显。2、 建立优质牛肉的安全生产体系由于,我国现在已加入了WTO,因此,食品的安生性要符合WTO 原则 ,所以肉牛业也要建立符合WTO原则、适合中国国情的肉牛、牛肉及其产品的标准体系;牛肉及其产品的品质检测体系 ; 安全、无公害牛肉及其产品的生产体系 ; 建立肉牛产品加工的品质控制体系。应用优质的饲料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及GMP 、SSOP 、 HACCP 等品质管理体系进行牛肉和牛肉产品的生产,只有规范地按照这一体系的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 , 才能达到品质控制的目的。3、 提高牛肉产品的加工品质与现代的加工技术应用电刺激技术、钙离子注射嫩化技术等先进技术降低牛肉的冷收缩 , 加快牛肉的成熟过程 , 提高牛肉的食用品质是必须的。应用现代的加工技术 , 改良已有的牛肉产品 , 综合利用不同部位的牛肉 , 开发研制牛肉产品 , 增加牛肉产品的品种 , 提高牛肉产品的品质。4、增加投入,优惠政策是推进产业化的保证近年来,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肉牛业,所以增加了对肉牛养殖的投入和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可利用农业发展基金,国家财政肉食补贴、消费基金、屠宰税的一部分,或其他专项基金,筹集肉牛发展基金,成立基金会,主要用于扶持生产,建立基地,加工企业的贷款贴息等等,增加市场和自然风险抵御能力,保护企业稳步发展。对加工龙头骨干企业,在初创阶段,可适当减免或缓期纳税等予以支持。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的注意并开始养殖肉牛,推动了肉牛产业化的发展。5、建立肉牛业综合性防疫体系,确保牛肉质量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工业化程度不高,比较接近自然,特别是我国的肉牛大部分是以放牧饲养为主,可以说我国生产出的牛肉是绿色和安全的,但不能忽视防疫体系的建立。肉牛业综合性防疫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兽医流行病学、家畜传染病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兽医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养牛生产的规律性,在肉牛生产过程中全面系统地对牛群实行保健和疫病管理。该体系主要有:消毒、免疫接种、药物预防、驱虫、诊断与检疫、隔离、疾病治疗和疫情扑灭等措施。 按国家规定的疫病示范区建设标准,加强动物疫病控制及产品质量监督检测,逐步净化饲养环境。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一批疫情测报站及兽医诊断室,配置专门的冷链设施,建设一批区域性的牛肉质量检测中心,加强肉品质量的检测和监控,确保肉牛产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