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岩爆研究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42308       资源大小:3.24M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岩爆研究毕业论文.doc

    1 绪论1.1引言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同时又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为了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在向空中发展的同时,隧道和地下空间的开发也不断地向深部发展。在西部各省区,隧道和地下空间的发展更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迫切需要,西部交通条件的改善、丰富水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隧道和地下空间的开挖和修建以及有关这些地下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评价研究。其中,深埋特长隧道工期长、造价高,施工难度大,且多为穿越山岭等地质构造复杂区域,有深埋特长隧道特有的高地应力、硬岩岩爆、围岩大变形、高压涌水等关键问题。随着岩体力学、地下工程、结构工程等多学科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在卸荷岩体力学、工程岩体破坏机制、深埋岩体热力水的相互作用、非线性科学及其它软科学理论方面虽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随着交通建设、水电工程建设、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地下交通和地下空间的快速发展,隧道和地下空间的开发也不断地向深部发展,埋深增加、跨度和长度增大,能量场逐渐由保守场转为耗散场,地应力、温度和地下水渗透压将进一步增加,岩爆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另外,还可能出现塌方、岩溶塌陷、有害气体及瓦斯突出、活断层等地质灾害。这些问题是当前国际岩石力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况且,深埋隧道围岩破坏是一个复杂的非平衡、非线性的演化过程,由于岩石材料的非均匀性,理论上很难对其构成特征作准确的描述,目前更多的工作停留在应力状态和破坏判据的研究上,对深埋隧道围岩破坏过程的理论研究工作并不多见,国内外虽然通过大量岩石(体)破裂的相关实验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深埋隧道围岩破坏的相关机理仍然缺乏深入的认识,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由此可见,开展对深埋隧道围岩破坏过程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从岩石力学角度讲,大深度开采诱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岩爆,岩爆问题就是脆性围岩的破坏问题,脆性围岩的破坏规模就是岩爆发生概率的表征52,随着深度的增加,岩爆问题日益突出124。自18世纪30年代末英国锡矿岩爆被首次报道以来,世界范围内已有前西德、南非、中国、前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奥地利、美国、意大利、瑞典及挪威等国家的岩爆记录最多。近20多年来,我国天生桥水电站引水隧洞、岷江太平驿电站引水隧洞、锦屏水电站勘探平硐、二滩水电站引水隧洞、西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II线平导及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等一大批长大隧道工程相继发生突发性严重岩爆,使得隧道施工防不胜防,爆裂破坏所造成的岩块(片)则可以爆裂松脱、爆裂剥离、爆裂弹射或抛掷等不同方式脱离母岩体,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和地下工程的安全,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125,126。南非金矿的开采深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均在2000m以上,本世纪计划开采到45005000m深度。何满潮123(2002)等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定义的硬岩发生软化的深度(一般为500m)作为进入深部工程的界限,并将深部工程分为较深工程(5001000m)、超深工程(10002000m)和极深工程(>2000m),深部岩体形成历史久远,留有远古构造运动的痕迹,其中存在有构造应力场或残余构造应力场,二者的叠合累积为高应力,在深部岩体中形成了异常的地应力场。根据南非地应力测定,深度为35005000m时,地应力水平为95135Mpa,在如此高的应力状态下进行工程开挖,作为深部工程岩体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铁质或硅质胶结的砂岩类、结晶岩类在浅部状态时基本无变形,处于线弹性工作状态,在深部状态下表现为猛烈的岩爆和片帮破坏,确实面临严峻挑战。1.2国内外岩爆研究现状岩爆是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一种非正常破坏现象,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岩体突然破坏,破裂围岩的动力抛掷,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爆炸、撕裂声,围岩释放大量能量,使几米至几百米的硐室瞬间破坏,严重的岩爆可将巨石猛烈抛出,甚至一次岩爆就能抛出数以吨计的岩块和岩片,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岩爆不仅使人产生恐惧感,而且直接威胁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严重的会诱发地震,造成地表建筑物的破坏。所以对岩爆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险程度的预测是隧道设计、施工企业在高地应力区岩质隧道建设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岩爆预测预防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利用强度、刚度、能量、扰动、稳定、断裂、损伤、突变、分形、微重力和声发射等诸多理论和方法对岩爆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多种岩爆预测方法和判据。强度理论是最早的岩爆发生理论,但存在诸多缺陷,库克在总结南非15年岩爆研究与防治的基础上,提出了能量理论,提出了以解析式表达的开挖能量释放率(即开挖单位体积矿体所释放的能量)。能量理论考虑了岩爆时大量能量释放的现象,但未涉及岩体突然破坏及能量突然释放的条件,冲击倾向理论认为,可通过一种或一组指标衡量介质产生冲击破坏的潜力(即介质的冲击倾向),由于开采方法和地质条件对岩爆的发生影响很大,仅靠对岩石自身性质的测试来判别是否发生岩爆是困难的。岩爆失稳理论是在近代关于岩石介质变形、破裂机理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岩爆发生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岩爆是从非稳定平衡状态迅速移到新稳定平衡态的动力失稳过程。失稳理论包含了以前各种岩爆发生理论的合理部分127。 但是,岩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动力失稳现象,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这些预测方法和判据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存在片面性和难以实现多指标判别等不足,在一些假设和判据中仅考虑个别影响因素,会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而考虑所有因素又会使问题复杂化。另外,岩土工程中的有关因素,其本身通常只具有相对的准确度,它们与岩爆的关系往往不能以简单的是与否进行评价。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多种因素,实现多指标判别的预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非线性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正适合解决此类非线性问题,它不要求岩爆与各影响因素间有明确的函数关系,只需要选取必要的、容易确定的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进行正确的学习和预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岩爆是一条有效的研究途径,关键在于选取必要的、容易确定的影响岩爆的主要因素,进行正确的预测128。2深埋隧道岩爆的含义和分类2.1岩爆的含义2.1.1岩爆现象的认识岩爆是岩体具有高地应力的一种重要地质标志,一般在隧道开挖后来不及作初期支护或初期支护加固强度不够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围岩失稳现象,一般二次衬砌完成后,较少再有岩爆现象发生。学术界从多方面对岩爆的进行定义,概括起来,岩爆的概念包括有以下几种观点:(1)伴随有地震发生并以突然或猛烈发生方式对地下开挖的破坏1;(2)只要岩体破坏时有声响,产生片帮、爆裂剥落甚至弹射等现象,有新鲜破裂面即可称为岩爆2;(3)认为只有产生弹射、抛掷性破坏才能称为岩爆,而将无动力弹射现象的破裂归属于静态下的脆性破坏2。 岩爆是开挖诱发的、开挖空间周围岩体的突然破坏,并伴随着受压岩石应变能的突然释放。岩爆往往是以岩片弹出、大量岩石坍塌或矿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动力现象,并造成开挖工作面的严重破坏、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岩爆的定义,各国学者均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冠以不同的名词,包括岩爆、煤爆、冲击地压、岩石突出、矿震、煤和瓦斯突出等,但它们都包含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围岩体的不可控制的突然破坏和高应变能的突然释放。岩爆一词在我国多用于金属矿山、隧道和水电洞室的硬岩中,而在煤炭矿山则多称为冲击地压。2.1.2岩爆的定义广义岩爆作为一种多出现在完整硬岩中的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包括围岩的动力破坏(dynamic failure)和静力破坏(static failure),片剥(spall or slab)是静力破坏的基本形式;狭义的岩爆(rock burst)只包括围岩的动力破坏,岩爆通常的破坏模式有岩石弹射、岩石冒落和岩石突出,见图5-1、5-2和5-3所示按破坏程度可分为低程度破坏、中等程度破坏和严重程度破坏,见图5-4、5-5和5-6所示132。岩爆作为高地应力区的地下工程在开挖过程中或开挖完毕后,围岩因开挖卸荷发生脆性破坏而导致储存于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且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它直接威胁人员、设备安全,影响工程进度,已成为世界性的地下工程难题之一。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尤其是超过600m1000m时,岩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会显著增加,尤其是花岗岩、石英岩、一些片麻岩,和非常致密、呈玻璃状的火成岩等。岩爆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岩体处在能使其变形和破裂的高地应力场的作用之下;二是岩体本身要坚硬、完整且强度高,能储存高的弹性能。岩体在变形破坏过程中由于变形和破裂所消耗掉部分弹性能后,剩余能量转化为动能,并以岩体弹射或突然飞崩的形式释放,形成岩爆130。可以看出,人们对岩爆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尚无一致认识,大多侧重于产生岩爆的特征进行描述。总体可以认为,岩爆的定义应包含岩爆的原因,可以将岩爆定义为:岩爆是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围岩在高地应力条件下,因开挖卸荷导致岩体内储存的弹性应变能大于因克服岩体产生新的裂隙而消耗的应变能,使岩块脱离母体甚至产生弹射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的地质灾害。2.2岩爆的分类2.2.1岩爆类型分类岩爆分类是岩爆预测和防治的基本依据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岩爆划分方案各有侧重,差异较大,尚未达成共识。有的研究侧重于从岩爆特征进行划分,例如有汪泽斌根据国内外34个地下工程岩爆特征,将岩爆划分为破裂松脱型、爆裂弹射型、爆炸抛突型、冲击地压型、远围岩地震型和断裂地震型六大类3;武警水电指挥部对岩爆分类有两种标准:一是按破裂程度将岩爆分为破裂松弛型和爆脱型两大类,二是按规模将岩爆划分为零星岩爆(发生岩爆段长(0.5I0m)、成片岩爆(发生岩爆段长(1020m)和连续岩爆(发生岩爆段长>20m)三大类4;王兰生教授等将岩爆类型划分为爆裂松脱型、爆裂剥落型、爆裂弹射型和抛掷型四大类5;郭志也根据岩爆岩体破坏方式,将岩爆划分为爆裂弹射型、片状剥落型和洞壁跨塌型三大类6。而有的侧重于从岩爆的应力作用方式进行分类,例如谭以安2和左文智、张齐桂7从形成岩爆的应力作用方式出发,将岩爆类型划分为水平应力型、垂直应力型、混合应力型三大类和若干亚类。徐林生将岩爆类型划分为自重应力型、构造应力型、变异应力型和综合应力型四大类和八个亚类8。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岩爆分类最终是为岩爆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根据岩爆的特征进行分类更容易与防治方案对应,因此更倾向依据岩爆特征进行分类,不论分成几大类,关键是需要与防治方案设计能够很好地对应。2.2.2岩爆烈度的分级 至今为止,对岩爆烈度划分做过研究工作的国外学者有苏H.M佩图霍夫(1972)、苏H.M屠尔昌宁诺夫(1979)、挪威拉森斯(1974)、德国G布霍依诺(1981)等等。德国学者G布霍依诺1981年根据岩爆发生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将岩爆烈度划分为轻微损害、中等损害、严重损害三级;挪威岩爆权威人士拉森斯(B.F.Russeness)根据岩爆发生时的声响特征、围岩爆裂破坏特征等将岩爆烈度划分为03四级。我国谭以安博士依据岩爆危害程度及其几何形态征、发生时的力学和声学特征、破坏方式及破坏过程、破坏程度将岩爆烈度划分为弱、中等、强烈、极强四级9;交通部第一公路设计院、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则在谭以安博士划分方式基础上将围岩条件和应力条件(/比值)引入后将岩爆烈度划分为微弱、中等、剧烈三级;王兰生教授依据岩爆危害程度及其发生时的声响特征、运动持征、爆裂岩块形态特征、断口特征、岩爆发生部位、岩爆时效特征、影响深度及/比值)比值等,将岩爆烈度划分为轻微、中等、强烈、剧烈四级5;王兰生教授的划分依据考虑了岩爆特征及岩石特性及环境应力条件等,划分依据比较充分,但是/比值与岩爆烈度的对应关系在不同区域需要进行适当修正。3岩爆的发生机制、特点、影响因素3.1岩爆的发生机制由于岩爆的严重破坏性,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陶振宇等1进行了岩爆的物理过程、形成条件和判别准则的研究;谭以安2从岩体结构效应分析了岩爆特征;李悼芬等3分析高水平地应力对岩石工程的影响;为了建立岩爆的力学模型,潘一山等4,5,6提出了岩爆的稳定性动力准则、岩爆的突变理论模型;周瑞忠等7,8,9,10探讨了岩爆的断裂力学机理,建立了岩爆的损伤断裂模型。这些研究都是把岩爆问题作为在无限介质中的孔洞问题来分析、讨论洞室围岩的整体稳定性,或是基于岩爆的形成是由于高地应力区的地下洞室工程在开挖过程中(或开挖完毕后)发生应力调整而形成的二次应力场作用于围岩,使裂纹发生、扩展、连接以致失稳扩展,从而导致围岩发生宏观脆性断裂的结果基础上的。以上研究为揭示岩爆机理奠定了基础。由于隧道通过地层岩性的不同,高地应力在深埋硬岩隧道引发的灾害主要为岩爆,岩爆作为一种机理十分复杂及其影响因素的千变万化的自然灾害,由于其复杂性,给传统的岩爆分析和施工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岩爆作为一种围岩失稳破坏现象,尽管其发生过程短暂,但仍然经历了孕育、发生和发展这一岩石破裂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研究岩爆的发生过程将为岩爆预测、预报理论提供依据。岩爆研究从提出至今尽管经历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国内外岩石力学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坚硬岩体中,卸荷将引起临空面附近岩石内部应力重新分布、造成局部应力集中效应,并且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还会因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岩爆是高地应力的产物,其机理一般描述为11,12,13:岩爆是具有大量弹性应变能储备的硬质脆性岩体,由于洞室开挖,径向约束卸除,环向应力骤然增加,能量进一步集中,在集中应力作用下,产生突发性胀剪脆性破坏,伴随声响和震动消耗部分弹性应变能。同时,剩余能量转化的动能使围岩急剧向动态失稳发展,造成岩片(块)脱离母体,获得有效弹射,猛然向临空方向抛(弹)射的特征,经历了快速“劈裂一剪折一弹射”渐进破坏过程的动力破坏现象。因此岩体内储备有足够的弹性应变能和引起破坏的应力集中部位是岩爆发生的两个主要条件。对岩爆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最常用的理论依据有14:(1)强度理论观点:岩爆是重分布应力达到岩石强度时而产生的破坏。用格里菲斯理论解释,岩爆为拉伸破坏;用摩尔一库仑准则解释,岩爆为剪应力作用产生的剪切破坏。陈宗基教授提出的扩容理论也可作为解释岩爆发生机制的一种理论。(2)能量理论观点:从能量的观点来看,岩爆的形成过程是岩体中的能量从储存到释放直至最终使岩体破坏而脱离母岩的过程。因此,岩爆是否发生及其表现形式主要取决于岩体中是否储存了足够的能量,是否具有释放能量的条件及能量释放的方式等。岩石在破坏前积聚的变形能We与破坏后消耗的塑性变形能Wp之比Wet是衡量岩石是否在破坏时产生冲击以及冲击程度的重要指标,岩爆倾向指数Wet是波兰A奇代宾斯基于六十年代最先提出的。(3)刚度理论观点:岩石的刚度是变数,在强度极限以前的刚度(Km)为正值,超过强度极限以后为负值(Ks),如果Km<| Ks|则试样便发生突然而强烈的破坏,提出了刚度冲击性指标():=,当<1时有冲击的危险存在。刚度理论在六十年代中期由库克和霍杰姆提出。3.2岩爆发生的主要特征3.2.1岩爆的特点根据已经发生岩爆的地下工程经验可知,发生的岩爆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点126:(1)围岩坚硬、质脆,岩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50 MPa;(2)岩爆活动既不发生在非常完整的岩体中,也不发生在节理很发育的II、III类围岩中,主要发生在IV、V类围岩中,具有明显的岩体结构效应;(3)岩爆洞段岩体表面较为干燥,有地下水存在或断裂部位不发生岩爆;(4)掘进过程中,掌子面至3倍洞径范围内岩爆活动一般较为频繁,且多发生在断面周边不圆顺处及壁面凹凸不平处等洞室周壁应力易集中部位。距掌子面3倍洞径之外的范围,岩爆则逐渐减少;(5)岩爆洞段的埋深可大可小,埋深不是判定岩爆发生与否的重要依据。例如,秦岭隧道埋深77m就有两次岩爆发生;(6)岩爆发生的时间迟早不一,有的开挖爆破稍后就会发生,有的则要滞后若干时日或一个多月才会发生;(7)岩爆随时间的延续有向深部累进性发展的特征,因而岩爆地段应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喷锚初期支护措施,否则后患无穷。3.2.2岩爆发生时的物理力学特征现有的岩爆特征及其物理过程研究表明了岩爆的物理力学特征主要有:(1)岩爆多发生在高地应力区,尤其是高水平地应力区。(2)岩爆的形成主要是应力调整的结果。在高地应力区的地下工程开挖中引起应力集中和应力释放,应力集中系数与洞室横断面几何形状有关,应力释放不会立即完成,有可能持续很长时间。(3)岩爆的形成与岩体结构有关,既不发生在很完整的岩体段,也不发生在节理发育的破碎段,而是发生在节理不多也不少的岩体段。(4)岩爆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即岩爆虽然在地下工程开挖时可立即发生,但也常常延迟发生,有的连续一年或好几年而时断时续地发生。(5)岩爆发生部位与地下洞室形状有关。一般在洞室转弯处的弯道内侧或洞室断面的角脚处,易发生岩爆。若以水平地应力为主,则洞室的顶底板易发生岩爆;若以垂直地应力为主,则隧洞两侧墙易发生岩爆。(6)岩爆破裂面与主应力方向平行。(7)岩爆的强烈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有的仅发生膨胀和剥离现象,有的大块岩片坠落,有的则表现为岩片碎块弹射出去。3.3岩爆发生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产生岩爆的原因很多,其影响因素有岩性、隧道初始应力状态、埋深、地表地形、开挖断面形式及开挖方式等,但在诸多因素中,地层的岩性条件和地应力的大小是产生岩爆与否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岩爆是岩体内积聚的弹性应变能的突然释放。岩体中储存的能量,通常是以弹性变形的形式储存于围岩内的高应力集中区内,弹性变形越大,储备的能量就越多,因而岩体内某些地区就形成了高储能体。高储能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岩体能储聚较大的弹性应变能;二是岩体内应力高度集中。岩体内储能越多,应力集中程度越高,岩爆越容易发生,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因素对岩爆发生的影响:(1)地应力地应力是影响岩爆的关键因素,岩爆是发生在高地应力地区的地质灾害。在高地应力环境下岩体中会储存较多的弹性应变能,这是岩爆发生的基本条件。对于判定高地应力的标准,由于不同学科与不同工程对高地应力问题的表现和理解不同,判别标准也不同。以地应力的绝对大小划分,国内岩体工程界一般以初始地应力达到2030 MPa时即可认为岩体处于高地应力状态。采用单轴抗压强度()和最大初始应力()的比值来划分地应力的级别:=47为高地应力;<4时为极高地应力。在高地应力地区开挖地下工程时,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受到扰动,引起应力重分布,形成应力集中,从而可能引起岩爆的发生。洞室开挖后的应力状态也是影响岩爆的重要因素,的值常被作为评判岩爆的标准5。可以认为的值高于0.3时会有岩爆发生,0.2<<0.3时发生岩爆的可能不大,但也应引起重视。>035时即发生了中等岩爆,由此可见=035可作为弱岩爆和中等岩爆的分界点,即:<02,无岩爆;0.2<<0.3,可能发生岩爆;0.3< <0.35,弱岩爆;0.35<<0.7,中岩爆;>07,强岩爆。(2)岩性从储聚弹性应变能的能力分析,弹性岩体在受力变形时,常能储聚较多的弹性应变能,大部分高强度块状脆性岩体属于这一类。弹塑性岩体在受力变形时,也能储聚一定的弹性应变能,但储能的能力次于弹性岩体,一些层状沉积物属于这一类。储聚弹性应变能的能力最差的是塑性岩体,在受力变形时,由于变形全为塑性变形,没有储聚弹性应变能的能力。因此在前两类岩体中修建地下工程时有发生岩爆的可能。可见,岩石力学性质对天然应力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耶格曾提出天然应力与岩石抗压强度成正比的概念3。从工程实例中可以知道,发生岩爆的工程中岩性多为花岗岩、闪长岩,岩石的抗压强度大多超过了110MPa,为高强度岩体;但是<110MPa的时候岩爆常发生在沉积岩中,这说明高强度岩体有利于岩爆的发生,但对于沉积岩,抗压强度>60MPa的坚硬岩石中也可能发生岩爆。当岩石的脆性程度也是影响岩爆的因素之一。关于岩石的脆性程度,可用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之比进行说明,称为脆性度。有研究表明5,>40时无岩爆,26.7< <40时为弱岩爆,14.5<<26.7时中等岩爆,< 14.5时为强岩爆。(3)岩体结构岩爆通常发生在完整岩体中,这是由于完整岩体有利于弹性应变能的储存。岩体的完整性指数可用弹性波测试方法确定:= (1)式中岩体完整性系数;岩体弹性纵波速度;岩石弹性纵波速度。根据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岩体完整指数>0.55时岩体为较完整岩体是岩爆发生的有利条件。一些有裂隙发育的岩体也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岩爆。岩体中存在有各种不连续面,力学试验表明,优势裂隙面和最大主应力的夹角𝛃会显著影响岩体的储能能力。当𝛃=时,岩体的弹性变形最小,即弹性应变能积累最少,积累和释放能量的能力最差,因此,不容易发生岩爆,而是沿节理面发生剪切破坏。当𝛃时,𝛃值越小,岩体储存的能量较多,岩爆最容易发生,且岩爆程度强烈,当𝛃=时常发生较弱的岩爆。当𝛃时,由于应力与优势裂隙面近乎垂直,这使岩体微裂隙趋于闭合,稳定性增强,一部分能量被结构面本身的永久变形所消耗,存储的弹性能量相对较少,即使产生岩爆,强度也不会高。(4)埋深与地形由于埋深与地应力关系密切,埋深也是影响岩爆的因素之一。通常,埋深越大,地应力就越高,越有利于岩爆的产生。岩体天然应力的垂直分量,一般认为等于该点的上覆岩层的重量𝛄h。有人总结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料得出,随深度的增多呈线性关系增加,大概相当于按平均重度为27 KN 计算出来的重力𝛄h。而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k的变化范围基本上介于下述不等式的范围:100H+0.3k1500H+0.5 (2)式中 H 实测应力的深度,m。从我国国内的一些发生岩爆的工程来看,埋深一般大于150 m。对于以重力作用为主,=𝛄h,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小于0.5的地区,岩爆的产生有一定的临界深度4:=0.318(1-)/(3-4) (3)式中:𝞵 岩石泊松比;𝛄 岩石重度,KN;岩石抗压强度,KPa。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都随深度线性增大,但二者变化的梯度是不同的,在岩体中存在有一个临界深度,在临界深度以上,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是最大主应力,超过临界深度后,垂直应力就会大于水平应力成为最大主应力。测量地区不同,临界深度也不同。最大主应力的方向会影响到岩爆发生的部位。当水平应力为最大主应力时,地下洞室的顶拱和底板会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发生岩爆,而当垂直应力为最大主应力时,地下洞室的边拱则会容易发生岩爆。地形对岩体的初始应力状态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斜坡地形,最大主应力平行于坡面方向,而近于斜坡表面的垂直方向上应力则几乎为零,和的差值很大。在斜坡上的局部上凸部位,应力值急剧减小,而在斜坡下凹地方则应力增大。在山谷的尖槽底下,会出现很大的应力集中现象。因此在坡脚和河谷地区,即使埋深不大,由于会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也有出现岩爆的可能。(5)人为开挖产生岩爆灾害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围岩体内存在有局部应力集中。应力集中不仅与岩体的初始地应力有关,而且与洞室的形状、施工方法等工程因素有关。人为开挖是岩爆发生的外因。圆形洞室的周边部位应力集中程度相对不大,而非圆形洞室周边部位的应力集中程度不一。以侧压力系数=l为例,考虑围岩为弹性岩体,经计算可以看到,圆形洞室的应力集中系数c(c=,其中为切向应力,为垂直初始应力)为2,而椭圆形洞室的长轴与洞室的交点以及矩形洞室的四角的应力集中系数相对很高,且洞室越扁平或狭长,应力集中系数越高,岩爆也就越容易发生。此外,平行洞室间厚度较小的岩柱,隧洞从两头开挖接近贯通的部位,洞线转弯处等也都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易于岩爆的发生。综上所述,由于影响岩爆的因素较多,迄今为止人们对其形成机理的认识还没有统一。但是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岩爆的机理研究从力学特性方面来看可以分为静力学机理和动力学机理。从岩爆破坏形势上来看分为剪切破坏和张拉破坏。通过对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看出引起岩爆最根本的因素是岩石的强度及地应力量级和开挖等外荷载的扰动,因此岩爆的机理可以概括为处在一定应力环境中的硬脆性岩石,在外力扰动下使得围岩中积聚的应变能大于克服岩体破坏吸收的能量后使岩石以张拉或剪切破坏或张剪复合破坏的形式脱离母岩的一种动力破坏。岩爆的预测应该根据岩爆的机理主要从岩石的特性及地应力大小及能量转移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4岩爆的预测方法(判据)目前,已有许多岩爆理论研究,其中主要的包括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理论、刚度理论和失稳理论。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唐春安、潘岳、徐曾和、费鸿禄、潘一山、傅鹤林和李玉等学者对突变理论在岩爆中的应用和发展,做出许多贡献6。此外,我国岩石力学工作者还运用分叉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等研究了岩石变形的局部化问题以及岩石力学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推动了我国岩爆及其岩石失稳理论的发展。谢和平7则利用分形几何学的方法研究了岩爆发生的机制及其预测预报的手段。谭以安8提出了岩爆预测的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除理论研究以外,唐春安等研究开发出具有中国自主版权的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 数值计算工具,并开发了ESG 微震监测系统,配置了可视化RFPA-View 软件,为岩爆等岩石破裂过程失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葛德治和卢基锋9应用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进行岩爆行为之不连续数值模拟,对于脆性岩体隧道开挖,能合理地模拟围岩破裂及岩块飞出行为。近期,在岩爆预测方面,杨莹春和诸静10提出了可拓评判法;X. T. Feng 和L. N. Wang11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姜 彤等12提出了灰色系统最优归类模型的应用;冯夏庭和赵洪波13提出了岩爆分类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宫凤强和李夕兵14提出了距离判别分析(distance discriminant analysis)方法的应用。这些方法给岩爆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在理论和施工现场探测相结合基础上,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岩爆判据和岩爆分级,而且总结出较好的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自1738 年世界采矿业首次报道岩爆发生在英国南史塔福煤田的莱比锡煤矿起,岩爆研究工作就一直未停止过15。但是,由于岩爆现象的复杂性,岩爆问题至今仍是岩石力学世界性难题之一。为了判断洞室或隧洞(隧道)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岩爆以及若可能发生岩爆时其严重程度如何,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岩爆判据和岩爆分级。4.1E. Hoek 方法Hoek等总结了南非采矿巷道围岩破坏的观测结果,提出对岩爆分级的判别式:0.34(少量片帮,级)0.42(严重片帮,级) 0.56(需重型支护,级) (1)>0.7(严重岩爆,级)=式中:为隧洞断面最大切向应力, 为岩石单轴抗压强度。4.2 Turchaninov 方法(T方法)Turchaninov 根据科拉岛希宾地块的矿井建设经验,提出了岩爆活动性由洞室切向应力和轴向应力之和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之比确定:(+)/0.3 (无岩爆)0.3<(+)/0.5 (可能有岩爆)0.5<(+)/0.8 (肯定有岩爆)(+)/>0.8 (有严重岩爆)(2)4.3 Kidybinski 方法:弹性能量(应变能)指数 判据(主要根据煤的试验) 为弹性应变能与耗损应变能之比,即= (3)式中:, 分别为试块的弹性应变能和耗损应变能,均由试块加、卸载应力应变曲线中的面积求出。 判据如下:5.0 (强烈岩爆)=2.04.9 (中等岩爆)<2.0 (无岩爆)(4)能量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总结为:围岩系统在其力学平衡遭到破坏时,如果岩体所释放的能量大于岩体破坏所消耗的各种能量,即认为产生岩爆。能量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爆的实质,评判依据简单,作为定性预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能量理论考虑到在岩石的破坏过程中还伴随着有其它的能量释放(如声能、热能等),因此用此观点得出的结论往往放大了岩爆的烈度。另外采用的评判依据是室内岩石单轴加卸载试验得到,因岩石为各向异性,试验数据的离散性很大,往往不易得到理想的卸载曲线,加上岩石处在三向应力环境中,采用单轴试验与实际工作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也注定了其应用的局限性。4.4 Russense 判据Russense 岩爆判别法是根据洞室的最大切向应力与岩石点荷载强度的关系,建立了岩爆烈度关系图。把点荷载强度换算成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并根据岩爆烈度关系图判别是否有无岩爆发生。其判别关系如下:/<0.20 (无岩爆)0.20/<0.30 (弱岩爆)0.30/<0.55 (中岩爆)/0.55 (强烈岩爆)(5)4.5秦岭隧道判据方法谷明成16通过对秦岭隧道的研究提出以下判据:15 2.00.3(5) 0.55 (6)式中:为岩石的单轴抗拉强度,为隧道洞壁最大切向应力,为岩体完整性系数。只要同时满足式(6)就会发生岩爆。考虑发生岩爆的条件比较完善。4.6二郎山公路隧道判据方法徐林生和王兰生17根据二郎山公路隧道施工中记录的200多次岩爆资料,提出了改进的“判据法”。的求取是先在现场采用点荷载仪测定岩石点荷载强度,然后利用公式= 22求得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而的求取是先在现场采用改进型现场应力恢复测试法,测定出洞壁浅表层钻孔岩芯应变恢复时点荷载仪压力表读数F(MPa),然后用下式求出:=Fa/(LH) (7)式中: 为点荷载仪千斤顶活塞面积(取15.5 ),a为等效系数(取1.324),L为受力垫片的弦长(取3.3cm),H为岩芯试样长度(cm)。徐林生和王兰生17根据测试结果与围岩实际破裂情况,得出以下岩爆分级: 0.3 (无岩爆活动) = 0.30.5 (轻微岩爆活动)(8)= 0.50.7 (中等岩爆活动) 0.7 (强烈岩爆活动)从强度理论表达式不难看出,它主要是考虑的是岩石的力学特性和地应力的关系,表达式简单,并在工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该理论并未考虑能量的积聚和转移,即是只能阐明岩体是否破坏,不能回答岩石的破坏是稳定破坏还是失稳破坏。岩石的抗压强度主要是通过室内单轴试验得到,离散性很大,特别是当有微裂隙发育影响岩石的抗压强度时从公式可以得到抗压强度越低岩爆烈度反而越大,笔者认为强度理论应该限定岩石的抗压强度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者说应该考虑岩体的结构面的影响,再进行岩爆烈度预测会更接近实际情况。4.7侯发亮临界埋深度判据侯发亮临界埋深度判据为=0.318/(3-4) (8)式中:为岩石泊松比,为岩石容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临界埋深并不是岩爆发生的唯一条件。在某些埋深较浅,但地应力、尤其是水平地应力较高的地区也会发生岩爆。例如,在瑞典,附属于Forsmask 核电站的两条水工隧洞,埋深仅15 m 左右。在开挖过程中就发生过岩爆,弹射出的岩块尺寸大约为10 cm 左右。这种现象可能与岩石中的封闭应力突然释放有关。此判据适用于地应力主要由岩体自重产生的岩爆,不适用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应力所产生的岩爆。4.8陶振宇判据及其岩爆分级陶振宇在前人(Barton,Russens,Turchaninov 等)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工程经验,提出当/14.5,则不会发生岩爆;当/14.5,则会发生岩爆,并将岩爆分为4 级18,如下表:表1 陶振宇提出的岩爆分级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rockburst,submitted by Professor TAO Zhenyu岩爆分级 /说 明类>14.5无岩爆发生,也无声发射现象类14.55.5低岩爆活动,有轻微声发射现象类5.52.5中等岩爆活动,有较强声发射现象类<2.5高岩爆活动,有很强的爆裂声注:为最大主应力。4.9对岩爆判据和岩爆分级的商榷国内外众多岩爆研究成果和大量岩爆实际资料和试验数据表明:发生岩爆,除了岩体应力(地应力或初始应力)必须大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某一百分数之外,岩石还应该是脆性的、坚硬和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同时岩石的弹性应变能需要比岩石破坏耗损应变能大很多。反之,不会发生岩爆。分析以上有代表性的判据可看出:谷明成16提出的岩爆判据满足上述发生岩爆需要具备的诸项条件。但是,其0.3是根据秦岭隧道围岩片麻岩强度高的具体情况所得到的,其发生岩爆的条件偏高。陶振宇提出的/14.5就发生岩爆,是很例外少有的情况,是偏低的,已被我国工程实例证实19。但是,大多数判据都是以洞室围岩的环向应力和径向应力来表达的,在使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时需要进行坐标变换,因此十分不便5。陶振宇提出了基于最大主应力的判据,是其优点。根据国内外大量岩爆统计资料表明:最大主应力(0.150.20),则极易发生岩爆3。为克服上述两判据判别发生岩爆的条件偏高和偏低,把两判据结合起来,去掉两者不足之处,形成修改后的谷陶岩爆判据和岩爆分级如下。修改后的谷陶岩爆判据为0.15 (力学要求) 15 (脆性要求) 0.55 (完整性要求) (9)2.0 (储能要求)修改后建议的岩爆分级如表2所示。 表2 修改后建议的岩爆分级表Table 2 Suggested rockburst classification after revision岩爆分级判别式说 明类<0.15无岩爆发生,无声发射现象类=(0.150.20)低岩爆活动,有轻微声发射现象类=(0.200.40)中等岩爆活动,有较强声发射现象类>0.40高岩爆活动,有很强的爆裂声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非线性学科的发展,有限元计算、模糊综合评判、人工神经网络等近现代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岩爆预测预报工作中,如谢和平的分形预测法,冯夏庭(2002)等人提出了岩爆预测的支持向量机,徐则民、黄润秋53(2003)从应力波传播角度研究了岩爆与爆破的关系,认为P波和居于支配地位的Rayleigh波对围岩具有显著的扰动作用,孙海涛(2005)等人提出了基于非线性混沌理论的岩爆预测方法分析。梁志勇52(2005)采用平行杆模型模拟地下深埋洞室脆性围岩,推导出了不同应力条件下岩体损伤的表达式,再利用损伤变量来表征岩爆发生概率,从而实现岩爆预测,这些基于岩爆理论和岩爆破坏机制而提出的各种理论预测方法,目前都不成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还存在困难。4.9.1判据的适用范围但遗憾的是,现有的应力判据均只涉及到影响岩爆的某个(或几个)因素,由于岩爆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形成与发生跟岩

    注意事项

    本文(岩爆研究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