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35226
资源大小:210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毕业论文.doc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目录第一章绪论21.1研究背景21.2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41.3研究的方法,思路,创新之处51.3.1研究的方法51.3.1.1文献研究法51.3.1.2问卷调查法51.3.1.2比较研究法51.3.1.4德菲研究法(Delphi)51.3.2研究的思路61.3.3本文的创新之处61.4本研究选题的意义6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72.1 国内情况72.2.1 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背景7第三章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分析133.1核心概念界定133.1.1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133.1.2信息技术概念阐述143.1.3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143.2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比较153.3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的特征203.4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213.4.1终身教育思想213.4.2成人学习理论223.4.3建构主义理论233.5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凸现了三大培训理念253.5.1凸现了开放培训的理念253.5.2凸现了终身培训的理念253.5.3凸现了主体培训的理念253.6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建构的原则25第四章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培训模式建构264.1培训分析264.1.1受训者分析264.1.2培训者分析274.1.3需求分析284.1.4培训目标284.1.5培训内容284.2.模式建构的技术环境294.2.1公共电信网294.2.2有线电视网304.2.3卫星电视网314.2.4计算机互联网络324.3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总模式图324.3.1卫星电视344.3.1.1实时网络课堂344.3.1.2非实时网络课堂354.3.2 Internet辅助教学354.3.2.1授课系统354.3.2.2作业354.3.2.3辅导答疑系统354.3.2.4个性化学习系统364.3.2.5在线考试364.3.3教学和教务管理系统364.3.4远端教学中心管理系统374.3.5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模块374.4全员(普及层)教师培训模式图374.4.1模式图374.4.2模式的实施(对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384.4.3模式的组织和管理394.5骨干级教师培训模式图394.5.1培训模式图394.5.2.模式的实施404.5.3模式的组织与管理414.6领导层培训模式图(在这里应该有培训者分析)414.6.1培训模式图424.6.2模式的实施434.6.3模式的组织和管理43第一章绪论“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提出的新挑战,特别是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对教师的需求由“量”的急需逐渐被“质”的需要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职业专业化很快进入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之间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最终归结于创新性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素养将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最早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教师作为信息素养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能力以及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与阅读、写作、计算能力一起共同成为信息时代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其次,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从观念、内容和方式等各方面引发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由此可见,信息时代不仅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给予了许多新的诠释,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促使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由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世界各国都把基础教育的改革作为国家的战略措施来推行。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教师,随即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教师教育的质量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国家发展的持续动力;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教师教育的改革,缺少教师参与的任何教育改革都将归于失败;教师教育应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育,是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党中央十分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1999年6月13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在1999年9月13日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也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考核的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的依据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强调,贯彻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校长和教师。要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教育部已决定把优化教师队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5年内对现有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基本轮训一遍,形成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继续教育网络。“九五”期间中央师范教育补助专项主要用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中央投入跨世纪园丁工程1.3亿元人民币,用于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时代的高度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社会的到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谁能胜任21世纪的教育?是高质量的教师。什么是高质量的教师?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具有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怎样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需要从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怎样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笔者以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就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2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借助信息技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并在终身教育思想、成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文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出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本论文围绕三个方面去谈:(1)现有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2)构建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是什么样的?其构建过程是怎样的?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什么?;(3)怎样去实现模式?主要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培训项目、培训需求、培训的预期结果来实现。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模式、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概念,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等相关概念的阐明;2 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对比,总结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的特征;3 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依托的理论基础;4 模式建构中具体依托的信息技术;5 信息吸术条件下新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6 模式的实施,实现的方式;1.3研究的方法,思路,创新之处1.3.1研究的方法对模式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大体相同,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性,一般社会科学都要运用;定量分析是一种数理分析方法,它要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公式以及数量指标,说明模式内部及外部的数量关系,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还涉及了以下一些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 1.3.1.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中国期刊网、Internet上的Google及Baidu等搜索引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 1.3.1.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的形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现有培训模式的态度,希望拥有什么样的培训模式,并与一些学校的教师座谈,其中有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安市长安区韦曲二中,太乙宫三湾小学,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初步建构了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1.3.1.2比较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笔者对中外教师培训现状进行比较,对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培训模式的比较都是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1.3.1.4德菲研究法(Delphi)一种科技整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针对设定的议题,透过专家匿名,不断书面讨论方式,诱导专家一起进行专业知能,经验与意见,建立一致性的共识,进而解决复杂议题。本论文建设初期,笔者提出基本的模式,随后访谈了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李新成副教授,修改后再次与李新成老师、新闻与传播学院傅刚善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张举范院长等教师培训方面的专家利用远程技术进行了探讨,从而确定了现在的培训模式。1.3.2研究的思路本论文是按照现状分析相关研究;自己思路-提出模式;模式各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组织的。研究的思路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教学需求,需要建构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实施的环节、方式这样的思路。1.3.3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的立足点就是针对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建构出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我国目前教师培训任务严峻,然而现有的培训模式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的培训工作,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构建新型教师培训模式,本论文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综合利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建构出一个总的教师培训模式,并结合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层培训,领导层培训建构出了3个子模式图。在实际运用该模式时,培训工作者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教育培训。1.4本研究选题的意义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教育方面的改革却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综合国力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面对国际上如此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提高担任基础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再加之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在课程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实践领域等方面给全国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培训、以考代训、校本培训等模式综合运用,一定意义上能缓解教师培训的工学矛盾,但也存在诸多矛盾。为高水平、高起点地进行教师远程培训,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师培训模式,以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发挥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师教育培训的质量。笔者基于现有的技术因素,整合进教师培训,形成一套较为完成的教师培训体系,初步建构出一个能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文化环境的教师培训模式,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和教育现代化创新型教师的要求。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高质量教育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师资,提高师资素质的关键是搞好教师教育”一一摘自袁贵仁在全国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都是倍受关注的重要环节。我国近20多年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也证明,没有配套的师资培训,不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改革就无法深入,也不可能取得持久的成效。经验和教训都提醒我们,在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培训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造就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新理念的高素质教师,是推动和确保当前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面对这种形式,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外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关研究进行梳理,认清国际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同时还需剖析我国现行师资培训的种种利弊,由此才能构建出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更好地配合当前的课程改革。2.1 国内情况2.2.1 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背景1990年,我国正式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国务院1999年1月31日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部署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全方位实施的新阶段。为了给“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999年9月14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签发了教育部第7号令,正式发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了立法保证。1999年-2003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效,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意见”指出,2003-2007年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目标是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方针,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组织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高。九十年代以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主要表现为以补差补缺为主要特征的教师学历培训,九十年代以后,禀承国际成人教育中的终身教育理念,我国教师培训开始向教师继续教育转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逐步由试验走向规范,在继续开展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进行了骨干教师培训、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短缺学科培训以及教学基本功培训等。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学历补偿教育已进本完成,高学历教育也已进入新阶段。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重心正在由学历培训向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修养的转移。1996年,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师资培训工作要在完成部分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同时,及时转向面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此为契机,教育部师范司制订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草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等指导性文件,正式拉开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帷幕。1997年7月教育部确定在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选择45个地区进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区域实验,对继续教育的法规、管理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教研、电教等部门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了“跨世纪园丁工程”,规定在3年内,以不同的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在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基础上,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于1999年6月正式出台,对继续教育的类型、教育教学机构与形式、教学时间、条件保障、行政管理以及奖惩措施等作了具体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 时伟 。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分为两类: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对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的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非学历教育包括:(1)新任教师培训(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应少于120学时。);(2)教师岗位培训(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3)骨干教师培训(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和对现有骨干教师按更高标准进行的培训);(4)计算机全员培训(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普遍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不同程度地掌握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5)对培训者的培训(面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通过培训,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学术水平,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规律,能够胜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2.2.2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现状及缺失)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NH(薛老师学位论文)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教师参加培训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而我们的培训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把教师的需求单一化,培训模式整齐划一,培训是自上而下的。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级领导布置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把任务分派下去,不结合实际,缺乏针对性;在培训内容上未能体现不同学习类型、不同学科、不同职务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差异性,缺乏自主性。 徐金明,杨瑾,余艳:我国高校教师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载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二是培训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开办了许多名目的培训班,仍然沿用教师培养的模式,还是“老三门”,缺乏新鲜感和实用性。三是以会代训,以令代营,容易流于形式。四是缺乏长远规划和安排,“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如有的地方开展新课程培训,就是收一点费,发一部分教材让教师自学,又不辅导,最后搞一次大型的考试,考试时老师们去抄一抄了事,这种“假、大、空”贻害无穷。这种不估计教师和学校的需求又没有任何特色的培训,就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造成培训“一次性的消费”,后劲不足,这本身是对教师培训的失职,对教师培训的长远发展的危害很大。笔者在与一些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对当前这些培训的认可度比较低,同时还指出了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现在我国采用的主要教师培训模式是一种外在的强迫式的培训,因为这种培训与评职称、评优挂钩,所以教师只能参加,但许多教师只是把培训费交上,上课时去签个到就走了,有时甚至整个教室只有培训教师自己。培训快结束时由培训中心划题、考试,基本上每个教师都可以拿个60分,一轮培训结束了,留下的只是一堆教材,而教师的素质并没有因为培训而提高,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整个培训流于形式。然而,中小学教育却又存在着培训的必要。就拿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来说,那里的中年教师(缺乏考证)有许多来自长安师范,他们上的是中师,然而毕业后却在中学当教师,相当于高中生教初中生,他们也接受过学历方面培训,由于这两轮培训都是传统的面授培训,需要教师专门抽出时间接受培训,并且又沿袭了传统的培训形式,把教师等同于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和“放羊式”的说教,培训完了就万事大吉,忽视了反馈环节,欠缺跟踪服务。对教学任务本来就重的中小学教师来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对拥有重要教育任务的农村来说,集中式的教师培训需要到指定地点参加,每个老师代课任务很重,他们根本没有条件参加。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培训方式,培训模式单一化,方法手段传统化,继续教育的功能被窄化,仍停留在“补偿式”继续教育状况中,与教师所需要的多种培训模式相背离。在相当情况下教师素质的全面性培养被忽视,可以说,人们想到了“继续教育”,却忘却了教师,使继续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相背离。突出主体性,引导提升主体价值的生长,是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现代生长点。太多的外在价值约束与框限,太多的规范教育、责任教育、实际上异化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因,我们在提倡学生主体的氛围里几乎淡忘了教师的主体。在弘扬主体精神的现时代,我们必须既重视作为继续教育的教师们的“学生”主体,也同时慎重地保护和激励“教师”主体。教师是主体,有充实的内在价值需求,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满足这种需求,把他们的继续学习、研究、创造、发展从外部需要、社会价值、职业规范,引导向主体自身的人格建设、真善美的终极目标、主体价值的实现上来。总结我国以前的教师培训的成败得失,主要问题有三点:第一,经济的严重匮乏,集中的教师培训与工学矛盾,是教师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学校的校本培训虽然减少了集中培训时间,但很难解决培训质量问题。问题的核心是资源匮乏,教师集中培训不仅要交纳培训费,而且要交出一笔不小的往返交通费。而培训的效果又如何呢?教师大规模的集中给本来就严重赤贫的农村中小学也造成了新的压力,这是主要问题。第二,低水平的重复与高水平的专家引领之间的矛盾。校本培训是为了缓解工学矛盾和经费投掷,但是不少的农村中小学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难以开展,没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没有必要的专家引领,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第三,培训与教师实际需求的矛盾。集中培训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制约,只能安排在暑期集中进行,而一个县至少有上千中小学教师,短短的暑假要培训上千人,无法保证培训的质量,无法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建设现代远程教育中心,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讲话,王辉。教育部远程教师培训工作会)培训资源的匮乏,培训点的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难以满足受训者的需求,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反思和探索,构建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师培训新模式。2.2 国外概况国际上在60后代末,教师在职进修称为在职培训(In-Service Training),既包括在职教师参与的一切旨在拓展其知识、兴趣和技能的课程与活动,也包括在职教师在接受职前教育后再谋求学位、证书以及其他资格所作的准备教育活动。70年代,在职培训主要是指教师参与的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活动(英国教育和科学部,1970)。后来,在职培训又指为一切设计好的有组织的旨在改善专业工作的活动。80年代以后,人们对在职培训(In-Service Training)的概念发生了质疑,认为其不能正确地反映教师在职进修的内涵与外延,应称为在职教育(In-Service Education),意思是指通过提供完整的连续的学习经历和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后来又提出一个折衷的概念把两种名称合并使用,称为在职教育与培训(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eachers)。随着国际教育形势的发展,1976年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九届大会所通过的有关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中确立了成人教育概念,但自1996年德洛尔报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后,成人教育的概念趋于弱化。英国比较教育学家、大学教育系主任彼德·詹姆斯(Peter Jarvis)教授撰文指出,在发达国家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开始让位于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 李玉娟从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1999(1)2于是,教师在职进修也被赋予了新的称谓,即教师继续教育。2关于教师培训问题研究从70年代起国外就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系列培训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微格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行动研究式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采用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引进先进的培训模式并使之本土化,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信网络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各国教师培训目标:(1)提高任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2)拓宽任职教师的知识领域,提高其工作能力并为其提供一切必要的工作条件;(3)使教师正确的认识社会上发生的新情况并作好应付的准备,进而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面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4)帮助教师取得新的资格,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特有的才能;(5)提高整个教师的文化素质,发扬教师的革新精神和创造性。教师培训已经走向序列化,已经不是缺啥补啥,而是依据一定的目的进修系列课程。2.3 教师培训发展趋势以前的教师教育仅仅局限于职前教育,即师范教育,并认为这种“一次性的师范教育”可以使得教师适应未来的整个教学生涯。至于在职进修的提高则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然而,在知识的迅速增长和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分化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认识到师范院校在短短几年内是不可能将全部知识传授给师范生的,师范院校学生毕业后不能依靠学校的知识工作一辈子,他们面临着一个知识的更新和补充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拓宽了师范教育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将“终身教育”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继续教育将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现阶段我国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实际任务是:(1)优化中小学教师结构;(2)能力要求教师的专业化;(3)学历要求各级教师走向高等教育化;(4)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根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4年5月,全国共有1027.2万中小学教师,专任教师合格率,小学、中学、高中分别是:97.85%、91.98%和75.7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教师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已经转移,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增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外语水平将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和使命,也就是重视教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全方位发展,信息社会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必须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由于现有的培训形式单一,一般都依托师范院校或教师进修学院,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习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不可避免得产生工学矛盾的问题,尤其对边远地区的教师进行培训,这种问题更为突出。这就要求培训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即淡化把教师集中起来,让他们作为“学生”而加以培训的理念,而是要把培训送上门去,把培训随时随地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和教学过程中去。那么结合网络技术的教师远程培训就可以很好的实现这种培训。积极开发和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实现全员培训提供有利条件,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效益。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的电信网、卫星电视网、有线电视网,并结合计算机互联网,形成多种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并且大力发挥信息技术在农村、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保证这些地区教师同样接受高水平的培训。因此,要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出新型的、开放的、能够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教师培训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阻隔,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接受教育,终身学习真正成为现实。在国际国内背景下,充分依托信息科学技术的成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多种形式、多种技术的教师继续教育新型模式,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的水平,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章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分析“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一定的物质办学条件下,教师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中国能不能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今后15年能否初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根本上是教师现代化。另外,从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来看,教师这个群体最有资格和条件作为终身学习的表率。 周济3.1核心概念界定3.1.1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模式,是指客观事物系统的整体运动形式和方式。模式比理论要具体,它是根据观察所得,加以概括化的框架和结构,围绕某一主题涉及的各种要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完整的结构,一般还包括可供实施的程序和策略。培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培训观念、培训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培训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培训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培训教材和媒体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被称为培训模式。 (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上海,华东师大,教育技术通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取得了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训练活动的方式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与一般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相比,前者首先明确了培训模式的适用范围,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即小学和中学,并非泛指各行各业;其次,明确了培训模式的适用对象中小学教师。这一社会群体在全社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鲜明的特点,这就使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在推行使用上有独特的操作方式,界定边缘“刚硬”,与其他领域的培训模式能够断然区分。3.1.2信息技术概念阐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以上面信息技术的定义为出发点,笔者认为,可以对它作如下理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凡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信息处理和加工中的问题的一切技术(包括实际的应用和理论上的方法、技巧)都可以归属于信息技术。如果简单地来理解的话,还可以这样给信息技术下一个粗略的定义: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用的极大发挥是在计算机诞生开始的。几千年前发明的指南针、烽火台、印刷术、纸张,18世纪的光学望远镜、19世纪的电报和,推动社会与文明前进的事物虽然都是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但是使信息产生质的变化,这些往昔焕发新事物风采飞跃,是我们的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使我们真正进入“信息时代”还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前沿技术的突破所产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在20世纪后半期,信息技术是指3C(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的混合物,到21世纪,信息技术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更强调数字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硬件设备、软件工具及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本论文研究的教师培训模式就是基于最新的信息技术定义建构的。3.1.3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学习不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师范毕业生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经过考试和适用期即为合格教师,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门学科的知识迅速更新,要求每位教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不断自我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使自身知识层次提高以维持教师资格的延续。这也使得教师职后培训成为广大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学习的强烈动机,进一步形成教师的在职培训制度。如何更好的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笔者认为应该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师进行培训。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中心,依托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络“三网合一”的技术网络,与教学管理网络有机结合与有效配合,注重学习的效率和知识的实用性,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指导的学习、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培训模式。3.2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比较我国传统培训模式主要是通过面授或函授进行教师培训,在培训的目标,内容,资源,过程,方法,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学习时间,学习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实际进行访谈,整理出传统培训模式与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对比表,见下表1 :表1 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与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对比表特征传统培训模式信息技术条件下培训模式培训过程间断性的培训过程持续的培训过程教育系统封闭性,只能固定在教室,不易跨越时空进行培训开放性,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形式多样学习方式学员不能选择学习内容,只能被动接受培训内容学员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一次性培训终身教育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必须集中时间,在指定地点学习,易产生工学矛盾可以选择学习时间,也可以选择学习地点,能解决工学矛盾学习资源学习资料由培训者提供,学员获取知识的途径单一,学习内容更新速度慢可以汇集全国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学员可以自己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学员可以从书上,网上获取知识,途径多,学习内容更新速度快。反馈反馈方式单一,只有面对面交流反馈方式多样,网上实时,非实时答疑,电话答疑3.3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模式的特征从表1可以看到,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具有很大的优势,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和学员能够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这也是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培训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最大区别。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培训可以促进终身学习与全民教育的发展,时间,地点灵活,符合现代生活要求,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在及时传递教育信息、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个性化和协作学习优势方面有独特作用。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就地就近参加继续教育,能缓解工学矛盾,节省开支;可以提供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可以集中优质课程资源,保证培训质量;可以使农村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同样接受高水平的培训。因此,要高质量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的目标,必须转变传统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手段和方法,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培训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现代远程教育赋予教与学以新的内涵,将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3.4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3.4.1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英语名为Lifelong education,它的涵义是指一个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是不间断、连续的,即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一生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是局限于青少年时期;教育也不仅限于学校,而是扩展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把他们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并使之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形成遍及全社会的教育网络。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最初形成于2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1965年12月,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朗格朗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数百年来,个人的生活被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从生到死一生中继续着的过程,因此,要有一体化的组织。今后的教育应当是,随时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 刘捷 教育科学出版社(标注出版年代) “终身教育”这个词的涵义很广泛。在某些情况下,其狭义是指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