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儿童对电视节目的倾向性接受的表现、原因及后果分析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3935201       资源大小:828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儿童对电视节目的倾向性接受的表现、原因及后果分析毕业论文.doc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儿童对电视节目的倾向性接受的表现、原因及后果分析Manifestation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endency To Acceptance Of Analysis On Children's TV Program学院名称: 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 2009级广播电视编导1班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200908020055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讲 师 2013 年 5 月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安阳工学院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作者签名: 日 期: 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1英文摘要、关键词2引言3一、 倾向性接受的表现4(一)倾向性接受的定义41、倾向性42、倾向性接受4(二)儿童对于电视节目倾向性接受的主要表现41、儿童自身方面的表现为: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42、电视方面的表现为:少儿频道和少儿节目的迅速增长5二、 倾向性接受的原因6(一)儿童自身方面的原因61、儿童接受信息的“感性”特征62、儿童所处的特殊阶段:本能地吸取外界信息来扩充自身73、儿童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看电视是一种交往方式7(二) 电视节目方面的原因71、声音的魅力: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影响82、图像可以带给人们最直观的认知,具有认知功能83、电视的独特魅力:声画组合的魔术8三、倾向性接受的后果9(一)儿童思想的“成人化”和行为的脱节9(二)儿童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101、电视思维的零散化和片面化102、思维的惰性化11(三)电视暴力内容对儿童行为的负面影响11四、 中国电视节目应对策略12(一)健全电视法规,营造“绿色”收视环境12(二)优化少儿电视节目,增强可视性131、强强联手,打造精品132、做好加减法-划分等级,拓宽受众14(三)加强儿童的媒介教育14结论16致谢17参考文献18儿童对电视节目的倾向性接受的表现、原因及后果分析摘要:“儿童和电视”这一课题是电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孩子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电视节目,会选择倾向性的接受方式,跟着电视节目倡导的意识形态走。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接受模式的话,电视内容中的负面影响将会严重地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育、人格塑造和认知发展。在研究该课题的过程中,首先,总结儿童倾向性接受的表现。一是弄清倾向性接受的定义,二是总结这种接受模式的外在表现。其次,从儿童和电视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形成儿童倾向性接受方式的原因。再次,从儿童的思想、思维和行为三个不同的方面预测这种接受方式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最后,针对这些不良后果,提出改进策略。希望以此来完善电视节目的制作,进而减轻节目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关键词:电视节目 儿童 倾向性接受Manifestation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endency To Acceptance Of Analysis On Children's TV ProgramAbstract: The issue of "children and television"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television. Children will choose to accept the tendentious way to follow the TV ideology in their favorite TV show .If we neglect this acceptance model, negative effects of TV content will seriously affect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is research, firstly, we summarize the children's tendency to accept performance. One is to make clear tendency accepted definition, another is to summary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this acceptance model. Secondly, it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tendency to acceptance from two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ldren and TV . Again,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ldren's idea, thought and behavior predict the acceptance manner cause possible consequences. Finally, in view of these adverse consequences, I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to hope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of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rograms for children.Key words: TV programs;children;Tendency to acceptance 引 言当今的儿童是伴随着媒介长大的一代,电视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电视不需要印刷媒介所必须的识字能力,还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可以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但是由于儿童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处于成长期,在面对电视这一“万花筒”时,没有很多的反思能力,儿童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电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被动的倾向性接受。那么儿童对于电视节目的倾向性接受都有哪些表现呢?儿童形成倾向性接受方式的原因又是什么?这种接受方式会产生何种后果,对于这些结果我们该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把它的表现方式系统的总结出来,再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后果。西方学者很早就将儿童视为独立个体进行研究,比较重视儿童收视行为的差异性、主体性。我国学者在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倾向性接受模式方面也有相关的研究,但是研究相对滞后于西方。上个世纪80年代初,部分学者才开始注意到电视节目对儿童产生的巨大影响,90年代这方面的专业研究逐渐得到发展。总的来说,我国的研究多是从感性层面出发,更多地表达了对电视节目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的一种焦虑、呐喊和呼吁。该论文的研究思路是:我们认为儿童对于电视节目的倾向性接受方式会影响他们的成长。本文通过“文献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儿童对电视节目的观看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儿童和电视两方面找出形成这种接受方式的原因。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预测出儿童倾向性接受模式所产生的后果,并对于这些后果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随着我国电视节目的日益发展和推广,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倾向性接受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在理论方面上,本文通过研究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影响,一方面总结电视节目的影响因素,找出电视节目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另一方面,从儿童的自身角度出发,进一步总结儿童对电视节目的理解和反应,进而发展儿童与电视节目两者之间的理论研究。第二,在实践方面的意义,本文针对电视节目对儿童发展的现状研究入手,通过分析和总结电视节目对儿童的影响,找出造成儿童对电视倾向性接受方式的不良影响的原因,并提出新的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 倾向性接受的表现(一)倾向性接受的定义“倾向性接受”是用来形容受众对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的一种接受方式或态度。1、倾向性倾向性有三层含义:“文学家、艺术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爱憎情绪。泛指对于某方面的爱憎偏好。指对某一事物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爱与憎、褒与贬的趋向。”(出自百度百科2、倾向性接受结合对“倾向性”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简单的定义“倾向性接受”,即一种以自己的爱憎为主导的接受方式。喜欢一个事物的时候,给予的印象和评价会很高,并且保持一种稳定的接受状态。不喜欢一个事物的时候,就会对其产生厌恶感,进而表现为不愿接触。(二)儿童对于电视节目倾向性接受的主要表现1、儿童自身方面的表现为: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 电视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媒之一,对于人类的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原来有人称电视为“潘多拉魔盒”。现在它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了,尤其是对于当今的儿童来讲,他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和电视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所以,现在有很多儿童发出这样的感慨:离开了电视和网络,他们的生活将会变得索然无味。另外,据统计,在儿童的世界里,虽然他们可以接触到的媒介多达15种,但是最新数据表明:有56.4%的儿童认为最熟悉并且最常用的媒介还是电视,这一数据虽然比1998年北京媒介使用调查结果(儿童的电视接触率是89.1%)低了32.7个百分点。但是电视依然列居五大媒介之首,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 参考现代教育报一篇文章的报道,题目是五大媒介对青少年影响“排行榜”。本次调查共涉及中小学生400人,分别在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五小学和重庆市酉阳第二中学三所学校进行。调查的结果是:电视的媒介影响力最大,达56.4%,以下分别是,网络33.7%报刊7.75%手机3.18%广播1.82%,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喜欢看电视,对于电视有明显的倾向性接受。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当然也是世界上儿童最多的国家。中国目前的少年儿童大约有3.67亿。按照电视收视率的数据来看,4-18岁的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总数约为2.76亿,在电视观众的总体中占有23.61%。其中,7-15岁的观众数量是最大的,接近观众总体的1/6。 数据来源于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兰柱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中国电视收视年鉴。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2007年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4-14岁的少年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为144分钟,15-24岁的青少年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在所有的观众群中最少,但是也达到了142分钟。从进入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十几年时间里,儿童接触电视的时间长达一万多小时。这个时间远远超过了他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时间。表1 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情况看电视时间0.5小时以下0.5-1小时1-2小时2-3小时3小时以上%(频数)22.9(365)35.7(568)21.8(347)11.0(175)8.7(138)2、电视方面的表现为:少儿频道和少儿节目的迅速增长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供应。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角度来从侧面反映儿童对于电视的倾向性接受。儿童喜欢看电视,需要更多的电视节目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中少儿节目和少儿频道在近年来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状态。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为了配合这项工程的实施,2004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开办少儿频道的通知,要求各省级和副省级电视台3年内必须全部开播少儿频道。从这以后,我国儿童电视事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少儿频道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了,一跃进入频道专业化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08年1月,除了吉林、河南、湖北、陕西、西藏、安徽、青海和贵州8个省级电视台以外,已经有26个省、直辖市电视台开通了少儿(青少、少儿科教、妇女儿童)频道,有10个地方电视台开通了少儿频道,还有三个卡通频道。表2 我国儿童电视频道开播情况统计已开播少儿频道的省级电视台已开播少儿频道的地市级电视台已开播的卡通频道中央电视台、福建、浙江、河北、海南、宁夏、云南、山西、江苏、江西、黑龙江、四川、广西、内蒙古、新疆、甘肃、北京、上海、东方电视台、天津、南方电视台、重庆、辽宁、湖南深圳、福州、杭州、济南、大连、武汉、广州、南京、成都、宁波北京卡酷卡通频道湖南金鹰卡通频道上海炫动卡通频道合计26个合计10个合计3个二、 倾向性接受的原因(一)儿童自身方面的原因1、儿童接受信息的“感性”特征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在思考事情的时候,缺乏理性因素。他对周围事物的判断完全取决于自身感觉的好坏,让他感觉舒适的信息他就很容易接受,让他感觉不适的信息他就会本能地拒绝和排斥。所以说,儿童完全生活在一个价值观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即在他们的眼中,世界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他们的世界观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所谓的道理说教,而更多的是要动之以情。电视正好符合儿童接受外界事物的方式。前面说过,电视是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的工具来传递信息的,这样的方式可以给观众带来直观上的反应。也就是说,电视的诉求模式是感性的,并且力度很大,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非常有作用的。所以,电视能够很快地吸引住儿童的目光。美国的著名电视专家Gerald S. Lesser认为,儿童在看电视的时候是把电视和感性休闲完全等同起来的 参见Gerald S. Lesser:儿童与电视,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36-37页。这和我国著名的媒介与儿童教育学者卜卫的观点是一致的。她通过对当代中国儿童的调研得出我国儿童对电视的五种基本需要,分别是:情绪刺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消磨时间的需要。在以上的五种需要当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是和休闲相联系的。另外,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副台长陈力曾在2006年对402名小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娱乐需求”是小学儿童看电视的首要目的。表3 儿童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排序儿童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所占比例1娱乐放松84.1%2增长知识65.2%3训练思维38.4%4增加学习技能38.4%5培养个性31.5%6感受时尚22.5%7摆脱孤独19.2%8消磨时间6.6%2、儿童所处的特殊阶段:本能地吸取外界信息来扩充自身儿童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在孩子们的思想意识当中,并没有预定设立好的立场。他们会本能地从外界来汲取相应的信息来拓展自己的能力和视野,使自己能够立足社会。因此,他们很容易接受外界所传播的信息,特别是能让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来源,比如电视。儿童的这一本能早在17世纪就已经被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发现,提出了蜚声海外的“白板说”。洛克认为,儿童天生带着一个有点像“白板”的大脑来到了人间。开始的时候,白板上什么也没有,没有任何记号也没有什么观念。但是,经过后天的经验和阅历,这块白板上逐渐留下了痕迹。也就是外界事物对人的感官所引起的作用,把自己的形象、标记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洛克认为,因为儿童快速地吸收了知识和信息,学习各种各样的社会技能,养成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所以原来什么都没有的白板大脑上被刻上了这丰富多彩的内容。面对电视来说,儿童显得无知和惊奇,里面传递着太多他们所需要汲取的信息;与此同时,电视又是感性的媒介,它很容易就可以以孩子所认同的方式来传递各种信息,是感性的诉求而不是理性的教化。综上所述的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儿童对电视有着浓厚的兴趣。3、儿童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看电视是一种交往方式在人类社会中,人只有同他人合作才能够顺利地生存下去。这种合作表现在儿童身上的时候就是:他们迫切地想要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并且希望得到大人的认同。“孩提时代的每个人都有这种非常强烈的需求,与他人交往是儿童生死攸关的大事。陷于孤独势必是对儿童整个生存的最致命的威胁。” 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版,第13页。对于儿童来说,电视不但是“潘多拉盒”还是一扇窗户,是吸引他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通道,通过这里,他们可以逐渐地建立起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进而寻求外界对于自己的认可。对于外部的世界了解的越多,儿童的孤独感就会越弱。因此,电视是儿童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二) 电视节目方面的原因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电视是一种感性的媒介,它的传播方式比起其他种类的媒介,更能为儿童所接受。1、声音的魅力: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影响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图像的世界,也是一个声音的世界。在正常人的眼中,纯粹的无声世界是不存在的。在人类还没有学会用图像来传递信息之前,人类社会处于一个口语的时代。声音是人类最早用来进行传媒和交流的媒介。声音之所以可以改变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声音可以成为信息的载体而指涉一定的客观事物,即它可以成为符号的能指而表征相应的所指,人就此可以通过声音认知客观世界。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2页。能指和所指是语言学上的一对概念,能指意为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本身。按照语言学家或者哲学家们的划分,人们试图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叫"所指",而语言实际传达出来的东西叫"能指"。(2、图像可以带给人们最直观的认知,具有认知功能电视之所以能够如此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也是因为电视的图画魅力。电视是用流动的图像来传播信息的电子媒介,而图像就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传播符号,早在远古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就已经会使用图像来传递信息。可以说,运用图像符号来认知客观的世界并表达情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而且经有关科学证明,人的多数认知都是通过眼睛来完成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象形文字的产生,人类祖先在最早的时候并没有发明文字,文字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字的概念是由对日常生活的模仿而形成的。象形文字中的很多字和我们现在用的汉字并不相同,更多的看上去像是图画,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通过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正是因为象形文字的原因,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形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就是,任何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图像直观达到的。在认知周围的客观世界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我们的思维首先认知的是它的外观形象。3、电视的独特魅力:声画组合的魔术在电视节目中,声音和画面的组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声画合一,另外一种是声画对位。其中的声画合一就是说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声画合一将影视信息表达得更为真实和完整,更加符合人们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而声画对位指的就是画面与声音各有自己的内容并列推进发展。声音和画面按照彼此不同的逻辑、规律表达不同的内容,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超越了单独的画面或者声音所能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儿童喜欢看电视的原因如同成年人一般。因为画面同时辅以一定的声音、语言,就会以一种感性直观的力量直接诉诸于人们的感觉,更精准的说,就是人们的听觉和视觉,这种感官享受的背后孕育着人类对知、情、意三大领域把握的欲望。通过看电视,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世界现象的外形轮廓,还能认识它的本质属性。通过对画面和声音的感悟,我们还可以获得情感的震撼和宣泄。三、倾向性接受的后果(一)儿童思想的“成人化”和行为的脱节随着20年代的电影的普及和50年代电视的普及,儿童的命运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忧虑。电视和电影利用其形象的表现手段,将成人社会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儿童面前,这样会导致儿童过早地成人化,从而失去了宝贵的童年。一些社会学家、教育工作者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担心电视使儿童过早的进入成人社会。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Neil Postman)出版了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一书,提出了一个命题“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在北美地区的消逝。”在这本书中,波茨曼把电视对于童年的破坏分为三点:第一,在那时导致了个性的消失。当一个人居住在电子环境时,他接触的是经过了大量复制的信息。童年本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期,而这些信息消灭了个性,被消灭了个性,童年就不存在了。第二,电视提供的图像是感性的,它不能提供儿童成熟所需要的理性。与印刷文化相比,图画、图像是认知上的退化。印刷文化要求读者对内容是积极、主动地反应。而电视提供了一种相当原始又难以拒绝的选择,它取代了印刷文字的线性逻辑。第三,电视模糊了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印刷术隔离了成人和儿童。成年人社会的秘密包括:性、金钱、暴力、疾病、死亡和社会关系等。印刷术限制了儿童了解社会秘密的可能性。电视却使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它,就腐蚀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儿童思想的“成人化”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收视兴趣的成人化。据调查,儿童虽然爱看动画片,但是对于其他少儿节目的兴趣依然赶不上热播的成人电视连续剧。特别是对于已经上小学的儿童来说,孩子们对热播剧的主题曲、影星、人物关系可谓是如数家珍。第二,少儿节目的成人化。在少儿频道的所有节目当中,动画片是节目编排的重头戏,是拉动收视率的主力军。但是,目前国产动画片存在着供给不足、质量低下等情况。所以,少儿节目中的动画片主要以引进国外动画片为主。而引进的动画片中成人化的现象很严重。像被禁播的日本卡通片蜡笔小新中,成人化搞笑、成人化对白等。其实,就连国内目前最火爆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来说,也存在着明显的成人化现象,里面的红太郎和灰太狼就是典型的例子,每次回家灰太狼都会以“老婆,我回来了”为经典台词,这都是典型的成人世界的生活。这些不恰当的电视内容会使得儿童的思想意识容易过早地“成人化”,但同时孩子们还并不具备成人的心智和实际能力,也没有办法担任相应的成人行为所应负的责任。儿童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玩耍娱乐和学习,他们的成长应该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逐步地完成。儿童的心智和心理发育都还不成熟,他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会模仿电视中的情节,如果这里面涉及到成人事物的话,孩子从事了成人事物,但是却没有能力担负相应的责任,这就造成了孩子责任和行为的“脱节”,是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二)儿童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经过研究都认为:人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的分工是不同的,它们各自负责某些专门的活动,处理某些特定的刺激。左半球是处理言语信息,它主要是管人的语言、阅读、计算等方面的活动;而右半球则处理表象信息,它主管人的知觉、形状、艺术理解等方面的活动。 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第363-367页。而日本学者藤竹晓就表示过非常担忧电视对儿童思维方式的影响,担心儿童会全盘接受电视文化,从而形成图像性思维,即非逻辑、直观、被动的思维方式。 藤竹晓:电视社会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第56页。确实,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图像的。那么,在看电视的时候主要是右脑兴奋,而左脑相对会比较抑制。长时间的收看电视就会不断地影响“文字”和“图像”这两种思维的健康发展。这对于正在长智力的儿童来说,是不利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儿童不宜长时间的观看电视,看电视这一行为容易对孩子造成相应的伤害。1、电视思维的零散化和片面化首先具体来说就是会伤害儿童脑部的发育。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由经验构成脑中的结构。但是,电视屏幕上所呈现的图像和由喇叭传出的声音进行组合,这传递出来的信息会使得孩子脑中的结构发展的不清晰。在成长的这个时期,更好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综合地利用自己的感知器官,包括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等。儿童在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之前,他的信息接收具有明显的感性色彩,这和我们之前的结论是相吻合的。这个时候,儿童面对电视的语言-画面、声音、蒙太奇和长镜头等的运用,他们缺乏一种理性的思维将他们所感知到的东西联系为一个整体。德国伍尔茨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夫冈施奈德教授就验证了这一点。他领导的一个小组曾经对该市及附近地区330个家庭的孩子进行了长达6年的关于电视收看的观察。结果证明,看电视时间特别长的孩子,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明显会比其他孩子差(2、思维的惰性化看电视会上瘾,就是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沉浸在电视当中不能自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视瘾”。这个时候,电视就不再是帮助他们社会化的工具,而成了奴役他们的主人。当看电视成为一种行为,一种强迫性行为的时候,看电视就不再是被电视的内容所吸引了。因此,出现了“沙发上的土豆”这一称呼,它是用来形容看电视的人的,这类电视人思维是懒惰的。美国学者Robert Kubey曾做个一个实验:当人们看电视的时候,他们大脑的脑电波呈现出波,这说明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思想呈现出的是一种懒惰的状态。但是,当把电视关掉以后,人们大脑中的波并不立刻消失,而是要持续一段时间。 Robert Kubey and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电视瘾并非隐喻,载科学美国人2002年2月。 这说明,人的身体从本能上倾向于一种:“持续懒惰”的休闲状态,看电视恰恰可以带来这种休息的满足。孩子相对于大人来说,自制能力弱,所拥有的闲暇时间更多,压力也小,因此更容易患“电视瘾”。这种儿童会容易缺乏主动的生活态度和勇气。而且,这类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相比较少看电视的儿童会弱。研究发现,自称电视迷的孩子比没有电视瘾的儿童会更容易烦躁和分散注意力,看电视使得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乃至主动思考能力不断下降,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事情的能力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就会比较少。于是,他们容易进入一种被动的生活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他们会更愿意追求一种轻松和休闲的生活状态,进而使得思维陷入懒惰的状态。 (三)电视暴力内容对儿童行为的负面影响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电视以它的魅力和影响力占据着儿童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电视节目中,儿童却频频接触暴力内容。我国对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内容还没有分类,也没有因为其中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其观看。那么,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并且还缺乏道德判断和分析思考的能力。那么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经常接触的暴力场面对儿童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其实就这个课题的研究,国外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著名的格伯纳(Gerbner)教授所提出的涵化理论。该理论指的是受众在媒介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社会认知模式,其研究的主题就是电视暴力。格伯纳教授认为受众看电视的时间越长,所形成的对社会实况的认识和态度会越接近电视所呈现的景象。就暴力方面的内容来说,电视暴力节目会对社会大众发生潜移默化的涵化作用,它为受众构建了一个图像,即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只有是靠暴力。“涵化分析”最初的着眼点有两个。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就这个方面来说,在一些事例当中确实印证了电视暴力内容对于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芝加哥先驱报曾报道,两名男孩以制造一起爆炸事件胁迫一家公司交出500美元而被捕,这两个男孩供认,他们是从电视当中得到这个主意的。二是,电视节目暴力内容对人们认知社会现实的影响。就第二个方面的研究,他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对这种内容接触越多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就越强。该理论运用于儿童身上同样受用。电视节目中的暴力画面会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他们会认为:遇到对手,讲道理是行不通的,只有靠拳打脚踢才能解决问题。其次,动画片中的英雄大多是伴随着暴力成分的,这些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总是通过暴力将对手打的稀里哗啦,并且无所不能。这些被“神化”的英雄会助长孩子好高骛远,觉得英雄任务总是轻易地就能把对手打败。再次,电视节目中如果充斥太多的暴力场面会使得孩子失去“人之初,性本善”的怜爱之心,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同情心。上面所总结的这些负面效应都会对孩子的认知能力产生误导。我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卜卫也认为孩子们接触太多暴力画面的时候会产生错误的认知:“第一,社会暴力并不像电视上表现得那么普遍,电视上的暴力之所以多是因为电视要增加节目的刺激性,现实社会中,暴力行为是要受到法律、道德的惩罚和谴责的,在大多情况下,暴力行为是可以控制的。第二,社会中发生暴力行为的时候是要负相应的责任和惩罚的。第三,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我们有更多的更好的方法去解决,暴力行为是一种可耻的做法。”四、 中国电视节目应对策略(一)健全电视法规,营造“绿色”收视环境在电视媒介的整个传播过程中,由于儿童缺少判断能力,他们是处于被动状态的。因此,需要强化对不良节目(暴力、色情和反社会)的审查力度,从源头上来遏制不良影响的发生。目前,规范电视节目,特别是儿童节目已经成为了很多国家和政府的重要工作,目的是保证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很多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借鉴。第一部有关的法律是1990年儿童电视法。该法要求美国的商业电视要改善儿童节目播出状况,削减儿童节目中广告的播出时间,并有义务向儿童提供教育和信息类方面的节目。1996年,美国颁布了电信法(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规定,每台新生产的电视机必须设置一块V型芯片(V-chip),采用这一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父母限制儿童观看暴力节目。另外美国娱乐软件检查局和娱乐软件顾问委员会已经为电视游戏和计算机节目包建立评级系统。美国制片人、作家和导演决策会为电视中酒精使用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美国娱乐业制作实体还提出了有关性节目的制作原则,强调将性作为自然而又健康的生活组成部分来予以讨论。在巴西,总统卡多佐也曾签署了一项法令,规定从2002年12月29日开始,所有在巴西生产和销售的电视机必须在出厂时配置好“儿童不宜”节目电子控制器。而所有电视台都必须在节目开头发出只有控制器能够收到的节目分级信号,是控制器可以自动切断“儿童不宜”的节目。法令还规定,政府将在征询有关部门意见后制定电视节目分级指导标准。电视台必须提前公布节目表,并明确表明含有色情或暴力场面的节目,以便家长提前设置控制器。此法案还规定在2004年以后对违法者按照巴西电信法的有关条款进行处罚。从以上国家所建立的电视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机构对于电视节目在法律上所进行的硬性规定。这些法规都将在大环境下树立有利的空间给儿童受众。但是,目前在我国,相关的电视法规还只是停留在讨论中。我们的广电部门应该联合有关部门尽快立法,制定出对儿童有益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播放的法规。 (二)优化少儿电视节目,增强可视性1、强强联手,打造精品在之前对少儿频道的发展调查中,我们提到过有些省区目前还没有少儿频道的案例。考虑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电视台的综合实力,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在目前开办的少儿频道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窘境:有的资金不足,有的质量低下没有收视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意识到:专业化的少儿频道如果只是覆盖某一省或某一市,那么收视人群必定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将现有的少儿频道进行整合,建立区域性的少儿频道或者卫星频道,其收视状况必将大大改观。例如闽南地区这一块,观众的文化环境、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念都接近。因此,他们的收视心理和对节目的偏好也接近。这里我们就可以将这一地区的资源重新汇聚整合,形成独立的频道运行体系,少儿节目和制作人才的匮乏也能够得到解决。2、做好加减法划分等级,拓宽受众现在的少儿频道都是将0-18岁的儿童作为自己的受众。虽然不同的节目有着更具体的受众定位,但是根据分析,学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年龄划分还是略显宽泛。例如BBC的两个儿童频道婴幼儿频道和儿童频道,就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设的。婴幼儿频道主要针对的是6岁以下的儿童。而青少年频道则主要针对的是6-12岁的少年。将少儿频道进行细化,专门研究某一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细化受众,也可以为儿童打造属于他们的独有空间,更适合他们的成长。除了做好“减法”还需要在扩展受众上做好“加法”。以台湾的东森幼幼频道为例,他们的“亲子Call Call乐”节目就是很好的范例,抓住了年轻妈妈这一重要的收视群体。因为,少儿频道的核心受众是儿童,但是并不局限于儿童。儿童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少儿频道应该成为孩子和社会沟通的桥梁,也应该吸引成人的关注,加强亲子之间的互动。(三)加强儿童的媒介教育信息时代,儿童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们不能正确地解读媒介信息,就很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要保护儿童,除了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外,还需要让他们学会怎样解读媒介信息,如何使用媒介。学会解读

    注意事项

    本文(儿童对电视节目的倾向性接受的表现、原因及后果分析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