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论文:浅谈民办学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oc
浅谈民办学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以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摘要:培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更是满足整个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学校课余训练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在学校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能为国家输送优秀的体育苗子。民办学校课余训练也是我市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民办学校课余训练的现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 现存问题 发展对策1、 研究目的为了使我市民办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就民办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以及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发展性、建设性的建议。 2、 研究方法利用长期在民办学校从事一线的体育课余训练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训练工作中收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课余训练的技术方面的研究;长期在课余训练队的组建、家长沟通、学校经费处理、教练员招聘、课余训练时间的协调、组织学生比赛等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以及每年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数据和广东省体质健康数据的统计上报和数据分析的多种方法,就当前我市民办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研究。3、 结果与分析目前我市的民办学校在体育课余训练中存在以下问题:学校领导不重视、学校投资力度不大、各部门分工不明确、文化课和课余训练有矛盾、师资力量不足、家长不够支持、场地建设等的问题,每个民办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以下现象: 3.1各个民办学校训练场地参差不齐良好的体育培训设施是进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前提,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校体育培训设施并不完善。有些学校场地有限,只能开展球类项目,一个学校只有两块篮球场可以使用:有些学校场地齐全,但存在一场多用的现象,可以用来停车,可以用做放学、表演场地;也有学校场馆设施比较齐全,但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在狠抓升学成绩上;更有小的民办学没有像样的体育训练场地。每个民办学校场地各不相同,各有各得特色。3.2民办学晓对学生课余训练经费投入不大,不能保证学生训练的系统性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民办学校的投入主要侧重于教学设施的改善,对体育训练的投入微乎其微。即使比赛获奖也不能引起重视。学校收入的经费少,重视程度低,导致训练老师的积极性不高,体育训练就很难有系统化、科学化。3.3一些民办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体育课余训练缺乏正确的认识体育与智育本来是不矛盾的,课余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应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由于不少学校领导、老师未能正确认识两者关系,因此还存在矛盾,主要表现是:凡学习好的学生,既便是身体素质出众,体育成绩突出者也不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而参加训练者大都是或被认为是无心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者,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妨作些分析,找出症结。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民办学校领导和老师对体育训练没有把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提高到发展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的高度上来抓,缺乏长远的培养目标,主观努力不够,对培养体育人才的态度与抓“升学率”的劲头相比,可以说是“顺其自然”。有些学校,急功近利,开展训练仅为了比赛和名次,没有比赛就不训练或是临到比赛才匆忙训练,导致训练不系统、基础不扎实,浪费了人才。用急功近利的方法去提高运动水平是不可取的。3.4民办学校对体育训练管理工作分工不明确、效率低民办学校内部体育工作管理机构一般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三级构成。学校体育工作由分管校长负责管理,再由教务处安排一名主任或副主任协管。由于各方面原因,有的是工作忙,有的是业务不熟悉,往往造成分而不管,兼而不顾状况,以致学校体育工作、课余体育训练没有科学长远规划,许多工作不落实,有些环节容易脱钩,对教学和训练工作无法起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工作难有起色。另方面,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涉及面很广,包括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年段、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等,需要做的协调工作很多,然而教研组因本身职能因素所限,在开展工作时就会感到许多困难与不便。而且训练对象缺乏稳定性。参训学生容易受到家长甚至文化课老师的阻挠。这与学生参训目的不明确,学生、家长、老师思想不统一有关。3.5教练员不专业,训练水平不高,训练质量难保证民办学校的课余训练教练员一般有学校体育老师担任,体育老师中有部分老师都不是训练专业的老师。学校没有专业老师,只能人让学校体育老师勉为其难了。平时训练只能靠高中、大学训练中积累的经验,更谈不上理论基础。根据运动训练学的规律,一个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运动成绩,除了自身具有的运动潜力、训练条件和环境之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是否有优秀教练员的指导。在运动训练系统中,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是运动员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没有专业的老师,就没有高的训练质量。3.6学校对教练员没有形成有长期的培养和竞争机制,教练员水平很难提高民办学校没有形成长期培养机制表现在:部分学校只是看重比赛取得的名次和荣誉,没有去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素质,没有花费财力去培训在岗的教练员;没有引进有效的竞争淘汰机制,每年都是那一个教练员,训练效果好坏就更不用说,没有竞争的压力就没有动力。3.7文化课老师和课余训练的矛盾学生在学校文化课学习是重中之重,不能占用和浪费他们的说有用来学习的一点时间,包括课余时间,这是一部分老师心里的想法。大多数教师都把体育训练误作是单纯跑跳的体力活动,怕训练耽误学生学习,他们认为学生只有把心都放在学习上才能取得好成绩,以后才能有好出路。大部分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叫去补习文化课,学生自己的课余时间自己不能自己支配,完全由文化老师支配。学生的课余训练就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有效组织训练。3.8整个社会对体育训练观念有有偏差体育被社会认为为是职业冷门,体育训练很辛苦。不少人还受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把搞体育看成是蹦蹦跳跳的体力活动,没出息。受此影响,不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参加训练,就连有体育专长的学生也会退避观望。3.9部分学校和家长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过深重智轻体的思想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老师和家长头脑中,唯恐训练挤占了学习时间,拖了升学后腿,于是便对组织训练敷衍了事,为训练而训练,为比赛而比赛,不能真正重视参加体育训练的重要性。4、结论和建议4.1家校密切沟通,共同促进学校课余训练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统一,制定科学合理地训练制度和竞争机制。一方面学校要督促负责训练的教练员认真抓好训练竞赛,另一方面学校要跟进参加训练学生的关心文化课程的学习。于此同时学校和教练员姚及时有效的和家长沟通,通过讲述学生近期的身体状况、心里变化以及参加体育活动表现出来的天赋等方面,向家长阐释课余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身体锻炼、心理调节、兴趣培养、意志品质、体育专业知识的增长等等各个方面带来的好处。学校也要适时的通过学校广播、集会时间宣传课余训练的好处,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表明学校对学生课余训练的大力支持的态度。痛过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努力,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使课余训练在家长方面没有后顾之忧了。4.2 学校要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购买和建设力度体育运动器材和场地是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等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目前,一些民办学校也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但总体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都不大。部分民办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建设、体育设施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地加强。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投入是很难取得效益的。一要逐步完善传统项目学校制度,加大投入的强度;把上级的每一分拨款用到刀刃上,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投入;三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偿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来已久的问题。学校投入会通过学生的体育竞赛表现出来,比如学校在知名度、品牌效益、学校文化宣传等等方面都会有丰厚的收益。4.3 注重培养实干的有潜力的教练员,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从事课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学校体育教师兼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体育课堂教学。他们的学历和训练经验都不可否认,但专业的训练和体育教学还是有区别的。学校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与进修的机会,才能适应运动训练发展的需要,促进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在招聘体育老师方面,侧重选拔一些有一定业务能力有敬业精神的体育教师充实到这一队伍中来,尤其是传统项目学校可考虑引进专业运动队退役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运动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训练经验,基础理论。学校还要建立竞争和奖励机制,使教练员在训练中爱岗敬业,认真负责,有危机感,更有收获感。4.4学校要分工明确,高效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学校各个部门要分工明确,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通力协作,每个部门不能拉课余训练的后腿。分管训练的部门根据学校的学制和课时安排,合理安排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的课余时间。由于课余训练有训练单元时间短,训练时间的自由度较小的特点,很难按照训练学的规律制定训练计划,安排训练内容,进行系统训练,学校各部门一定保证训练时间。同时后勤也要对学生的饮食质量有充足的保障。4.5学校协调豪昊文化课与课余训练的矛盾学校本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解决好老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大多数教师和家长误认为课余体育训练是单纯跑跳的体力活动,怕训练耽误学生学习,学生只有把心都放在学习上才能取得好成绩,以后才能有好出路。学校利用家校沟通解决好家长的疑问。文化课老师进行思想培训,把课余训练提升到关系学校门面品牌上来,统一文化课老师的思想,在实际行动上支持学生课余训练工作。为了课余训练顺利有效进行,学校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督促执行学校的制度,保证训练时间和训练的持续性。4.6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第一,“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是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在选材工作中,通过我们体育课烫得训练、早操、阳光体育活动中,只有经验和科学测试相结合,不断地跟踪观察,对那些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智能好有悟性,对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学生,才可选作训练培养的重点对象。训练一段时间可以进行小范围的测试,通过结果和平时的训练状态,反馈诊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做思想交流,建立第一手的基础资料。第二,注重启蒙训练。特别在启蒙教学中对运动员兴趣和爱好预先培养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青少年具有好动、好玩、好模仿、好竞争,易接受新事物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启蒙训练,引导学生关注体育运动,使之形成强烈的爱好。要完成这一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防止用简单的重复性练习而多采用游戏性的训练方法,多采用鼓励、表扬等手段来进行诱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教学训练中获得欢愉与成功,保持长时间的兴趣,形成真正强烈的爱好,为今后在成为优秀运动员的艰苦训练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参考文献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季浏主编. 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3吴贻刚,王健.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2):30,34.4郭经宙,倪湘宏,张志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