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蒜素﹑田状元对棉花田间枯黄萎病试验对比毕业论文.doc
专业: 种子生产与经营 班级:2011高职种子1班 学号:201111388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科技分院毕业论文乙蒜素田状元对棉花田间枯黄萎病试验对比学院: 生物科技分院专业: 种子生产与经营姓名: 班级: 11种子生产与经营(1)班指导老师: 二一四年五月目录摘要.11 前言.22材料与方法.3 2.1实验材料32.2 实验方法.33结果与分析.43.1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5 3.1.1乙蒜素不同喷施方法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比较.53.1.2田壮元不同喷施方法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比较.53.1.3乙蒜素田状元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比较.53.2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53.2.1乙蒜素不同喷施方法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比较.53.2.2田状元不同喷施方法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比较.53.2.3乙蒜素田状元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比较.64结果与讨论.6 4.1结论.6 4.2讨论.6参考文献6 致谢.7摘 要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预防和减轻棉花枯黄萎病,实验用田状元乙蒜素采用叶面喷施和滴灌的不同次序对乌苏市石桥乡棉花进行实验效果对比,结果表明:田状元、乙蒜素分别先叶面喷施后滴灌比先滴灌后叶面喷施对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好;乙蒜素对棉花枯、黄萎病防治效果比田状元好。关键词:枯黄萎病;田状元;乙蒜素 前言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始发于1963年莎车县农科所个别棉田,1979年前棉花枯黄萎病基本被控制在56个植棉县(团场)的少数棉田内,并且发病面积逐年减少。但80年代以来,棉田面积增加,棉花枯黄萎病发病面积迅速增长,石桥乡属于老棉区,棉花枯黄萎病较严重,以前农民不是太在意,更是无处下手,随着近几年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民大多用甲基托布津、恶霉灵、多菌灵等药物叶面喷施或滴灌来防止,有些农户采用拔出发病较严重的病株,但棉田发病率仍屡增不减。新疆地区是我国棉花的主产区之一,由于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强,适合棉花生长。但由于农户一直追求经济忽视田间病菌、真菌对棉花的危害。没有及时对土地进行处理与倒茬,导致枯黄萎病大面积传播,棉花枯黄萎病病菌破坏棉株维管束,致使水分和矿质元素难以向上运输,最后出现黄叶、枯叶现象,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影响棉铃对养分的吸收,最后出现畸形桃甚至掉铃落铃。长期以来农民想尽一切办法与棉花枯黄萎病做斗争,但很多农户乱用药,导致棉花枯黄萎病的抗药性增强。由于治枯黄萎病的药剂种类多,因此选择合适的药剂对于大田棉花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新疆乌苏市石桥乡大田棉花进行了初步研究。枯萎病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在黄萎病之前,枯萎病在地温低湿度大时,菌丝生长快,枯萎病的发病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 地温在20左右开始显症,地温上升到22-25时形成发病高峰;当地温上升到33以上病菌受抑,出现暂时性隐症,入秋后待地温下降到25左右,又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夏季暴雨后或多雨年分,因地温下降,发病严重。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偏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带菌粪肥、棉地连作和耕作粗放以及根线虫多的棉地重发,一般在出苗15d左右出现病株,症状随着棉株成长逐渐出现,症状主要有黄色网纹型紫红型黄化型、青苦型皱缩型。 黄色网纹型:是棉花枯萎病早期典型症状.棉株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而叶肉部分仍保持绿色, 叶片局部出现黄色网纹,叶脉变黄多由叶缘或顶部开始,逐渐向内扩展,形成块斑.最后叶片凋萎、干枯、脱落,植株死亡。 黄化型:子叶或真叶多从叶缘开始,叶片的局部或全部变黄,但不呈现网纹,叶片最后枯死,脱落,叶柄和茎导管变褐。紫红型:早春气温偏低且不稳定,棉株的子叶或真叶局部或全部变成紫红色,大叶片上形成块斑或全叶变为紫红,随之叶片枯萎,脱落,棉株死亡.紫红病部的叶脉也呈现出红褐色。 青枯型:幼苗或子叶突然失水,叶片呈现失绿,变软,下垂,植株青枯、死亡.但叶片并不脱落,植株仍保持青绿色。 皱缩型:受病植株在5-6片真叶期有些叶片往往出现皱缩、畸形,叶色深绿,叶片变厚,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和紫红型的病株,都可出现皱缩型症状。黄萎病菌丝体为白色,分生孢子梗直立,长110130微米,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22,发病缓慢,35以上时,症状暂时隐蔽。棉田连作,土壤中病菌数量累积愈多,病害愈重;水愈大,病传播愈快;营养失调也是促成寄主感病的诱因,氮、磷是棉花不可缺少的营养,但偏施或重施氮肥,反能助长黄萎病的发生。黄萎病在播种后40d左右出现症状,主要在78月份出现连续数天平均地温在25时,导致黄萎病落叶型菌系的大量繁殖侵染,使棉株在短时间内严重发病,叶片,蕾铃脱落成光杆,最后棉株枯死。一般在花铃期达到高峰,症状为,黄斑型叶枯型萎蔫型落叶型。 黄斑型:多在现蕾期表现症状,发展较缓慢。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步向上发展,发病初期,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发生淡黄色不规则病斑,叶脉附近仍保持绿色。随着病势的发展,淡黄色斑块部分的颜色逐渐加深,成黄色至褐色,病叶边缘向上卷曲,继而发展为掌状花斑,类似花西瓜皮状,叶片不脱落,早期不枯死。 叶枯型:叶片表现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叶片枯死后即脱落,但一般不形成光杆。萎蔫型:在结铃期,每逢大雨过后,可出现一种畸形黄萎,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淡绿色斑块,叶片很快萎蔫下垂。落叶型:受病植株一般表现为上部叶片先出现症状,迅速脱落,植物枯死,即成光杆。在一般情况下,很多时候枯黄萎病在同一植株上出现,并且共同表现为棉株根茎维管束发黑。 枯黄萎病的防治是综合治理的,但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研发出彻底根治的药剂,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在局部地区出现不稳定,土壤枯黄萎病病菌积累过多,枯黄萎病已逐渐成为棉田生产上的隐患及根治中的主要难题。为了减少乱用药剂,降低成本,抑制棉田中枯黄萎病病菌,采用两种药剂,田状元乙蒜素,采用先滴灌后叶面喷施和先叶面喷施后滴灌进行试验效果比较。2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该实验地在乌苏市石桥乡的四亩种植棉花长达十三年的棉花地中,该地块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较严重,在六月十八号对该棉地进行调查 ,本实验对泗杂棉八号枯黄萎病进行试验防治,泗杂棉八号属于长江流域品种,生育期125d,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实验药剂体积分数为80的田状元,80的乙蒜素,田状元中主要成分为恶霉灵和乙蒜素,乙蒜素和田状元是杀菌剂,低毒。2.2实验方法 该地块属于长方形地块,将其按两边中位线分成大小相同的四块,田状元0.5亩,用于随滴灌水流到地里,0.6亩用于叶面喷施。乙蒜素稀释2000倍用于叶面喷施,25ml亩,20ml亩用于滴灌。用于叶面喷施和随水滴灌,按不同顺序施药均两次,中间隔7天,叶面喷施需要水50亩,六月二十二日在每个实验区采用三点取样法,每个点连续取20株棉苗,分别对棉花枯、黄萎病进行调查,并对各实验区三个点的棉株绑绳子做标记,施药后10d,30d继续对做标记的点进行调查。在六月二十三日第一次施药,七月一日施第二次药,观察棉株生长情况。棉株同株有三片叶以上单叶感病60为重病株,其余感染病株为轻感染棉珠,没感病的为无感染病株。A代表田状元先滴灌后叶面喷施,B代表田状元先叶面喷施后滴灌,C代表乙蒜素先滴灌后叶面喷施,D代表乙蒜素先叶面喷施后滴灌。调查情况:枯萎病见表1,黄萎病见表23结果与分析通过在六月二十二日、七月十一日、八月十一日对棉花枯萎病的田间调查得出数据,见表1,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调查得出数据,见表2表1石桥棉花枯萎病发生情况调查表药剂施药前施药10d后施药30d后及次序重感染轻感染无感染重感染轻感染无感染重感染轻感染无感染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株)(株)(株)(株)(株)(株)(株)(株)(株)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A1356474958471.75.093.3%6.7%11.7%81.6%8.3%13.3%78.4%C1455455135521.7%6.7%91.6%6.7%8.3%85.0%5.0%8.3%86.7%B035734533552D05.0%95.0%5.0%6.7%88.3%5.0%8.3%86.7%1356235513561.7%5.0%93.3%3.3%5.0%91.7%1.7%5.0%93.3%表2石桥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调查表药剂施药前施药10d后施药30d后及次序重感染轻感染无感染重感染轻感染无感染重感染轻感染无感染(株)(株)(株)(株)(株)(株)(株)(株)(株)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百分数()A2355914371015353.35.091.2%15.0%23.3%60.0%16.7%25.0%58.3%C155461044611431.7%8.3%90.0%10.0%16.7%73.3%10.0%18.3%71.7%B1356674771043D1.7%5.0%93.3%10.0%11.7%78.3%11.7%16.7%71.6%2454455136513.3%6.7%90.0%6.7%8.3%85.0%5.0%10.0%85.0%3.1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3.1.1乙蒜素不同喷施方法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对比施药前重感染棉株相同,轻感染C (乙蒜素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比D (先叶面喷施后滴灌)高出1.7,施药后,乙蒜素先叶面喷施后滴灌与施药前相比轻病株没有变化,但10d后重病株增加了1.6,30d后期恢复正常。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感染病株明显增加,10d后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比药前重感染增加了5.0,轻感染增加了3.3。30d后重感染病株相对10d后减少了1.7,轻感染没有变化。且施药后,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比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在10d30d后重轻感染分别高出3.43.33.33.3。因此乙蒜素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较好。3.1.2田状元不同喷施方法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对比施药前轻感染棉珠相同,重感染A (田状元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比B (先叶面喷施后滴灌)高出1.7,施药10d后,田状元先叶面喷施后滴灌与施药前重轻感染分别增加了5.01.7,先滴灌后叶面喷施与施药前重轻感染病株分别增加了5.06.7。30d后,先滴灌后叶面喷施与10d后比较重轻感染病株分别增加了1.61.6,而先叶面喷施后滴灌与10d后比较重轻感染病株分别增加了01.6。且10d30d后先滴灌后叶面喷施重轻感染病株比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分别增高了1.75.03.35.0。因此田状元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较好。3.1.3乙蒜素田状元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对比施药前乙蒜素重感染病株比田状元高1.7,轻感染病株相同。10d后,施田状元比施乙蒜素重轻病株增加了1.71.7,30d后重轻感染病株分别增加了3.33.3,且施乙蒜素在30d后棉株重轻感染率没有增加。综上可知乙蒜素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花枯萎病防治效果较好。3.2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3.2.1乙蒜素不同喷施方法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对比施药前,重感染C (乙蒜素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比D (先叶面喷施后滴灌)高出1.6,轻感染高出1.6,施药10d后,乙蒜素先叶面喷施后滴灌与施药前相比重感染增加了3.4,棉株轻感染增加了1.6%,30d后比10d后重感染降低了1.7,轻感染增加了1.7。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感染病株明显增加,10d后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比药前重感染增加了8.3,轻感染增加了8.4,30d后重感染病株相对10d后无变化,轻感染增加了1.6%。施药后,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比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在10d30d后重轻感染分别高出3.38.45.08.3。因此乙蒜素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株黄萎病防治效果较好。3.2.2田状元不同喷施方法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对比施药前轻感染棉珠相同,重感染A (田状元先滴灌后叶面喷施)比B (先叶面喷施后滴灌)高出了1.6,施药10d后,田状元先叶面喷施后滴灌与施药前重轻感染分别增加了8.36.7,先滴灌后叶面喷施与施药前重轻感染病株分别增加了11.718.3。30d后,先滴灌后叶面喷施与10d后比较重轻感染病株分别增加了1.71.7,而先叶面喷施后滴灌与10d后比较重轻感染病株分别增加了1.75。且10d30d后先滴灌后叶面喷施重轻感染病株比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分别增高了511.65.08.3。因此田状元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较好。3.2.3乙蒜素田状元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比较施药前,未喷施乙蒜素比未喷施田状元重轻感染病株分别高出了1.6%1.7。10d后,施田状元比施乙蒜素重轻病株增加了3.33.4,30d后重轻感染病株分别增加了6.76.7,施乙蒜素在30d后与施药前相比棉株重轻感染率分别增加了1.73.3,田状元增加了10%11.7%。 综上可知,乙蒜素先叶面喷施后滴灌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较好。4结果与讨论4.1结论枯黄萎病传染速度很快,乙蒜素在叶面喷施八天后滴灌一次,对棉花枯黄萎病防治效果较好,控制棉花枯黄萎病传播和阻止棉花轻病株转向重病株。枯黄萎病传播速度极快,田状元综合预防较好,控制棉花枯黄萎病先滴灌效果没有先叶面喷施效果好,且乙蒜素药效持续时间比田状元长。防治枯黄萎病应先治标,通过叶面喷施,让棉株大面积吸收药剂,杀除植株维管束内病原体,进行水分和矿质元素的运输,促进叶片变绿,进行光合作用,然后滴灌,杀除地表病菌,控制枯黄萎病传播,植物根系相对茎叶比较敏感,因此滴灌时,应控制稀释倍数不大于叶面喷施倍数。4.2讨论通过对棉花枯黄萎病的初步试验,了解了棉花枯黄萎病病情,但对于棉花枯黄萎病病菌的存活条件及其病菌在土壤中的深度还的作进一步调查。参考文献1李锐.棉花种植管理及疫病防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2姜存仓,陈防.棉花营养诊断与现代施肥技术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3崔金杰,马奇祥,马艳.棉花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4傅和玉.棉花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992 5汪若海.棉花M.北京: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冯志超,奎屯垦区棉花枯、黄萎病对产量的影响及防治策略J.新疆农业科学,2004,41(5):367-369致谢 感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给我们提供实习平台,感谢刘永刚老师的耐心指导,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刘永刚老师多次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感谢班主任李翀老师在这三年里对我的照顾,感谢在实习期间用心帮助和指导我的老板、师哥、学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