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治理探讨财务管理毕业论文.doc
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治理探讨摘要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信用不足出现了一些诸如融资难、贷款难、担保等问题,鉴于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从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背景入手,以企业信用治理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信用管理的现状及原因,探讨了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途径等若干问题。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管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SME CREDIT PROBLEMS GOVERNANCE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due to poor credit, such as difficult financing, loans, guarantees difficult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start from the corporate credit management backgrou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rporate credit management,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credit management and the reasons to explore a number of issues to build a credit system for SMEs to establish ways. Key words: SMEs; Credit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System building目录1前言 12 中小企业信用治理理论分析 22.1社会学角度2 2.2经济学角度 3 2.3行为学角度 3 3 中小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4 3.1中小企业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 4 3.1.2 信用法制措施没有建立起来 4 3.1.2 信用法制措施没有建立起来5 3.1.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育不完全5 3.1.4 中小企业征信服务体系建设缓慢5 3.1.5 企业自身信用管理机制欠缺 5 3.2.1 融资信用不足 6 3.2.2 商业信用缺失 6 3.2.3生产信用缺失6 3.2.4财务信用缺失7 4 中小企业信用治理途径 74.1 明确政府职责 8 4.1.1制定企业信用管理目标8 4.1.2建立起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8 4.2 建立信用担保风险管理体系8 4.2.1明确政府职责8 4.2.2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8 4.2.3完善风险防范机制8 4.2.4完善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9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融资体系9 4.3.1 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9 4.3.2 建立和完善经济金融政策体系9 4.4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产权制度改革10 4.4.1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10 4.4.2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105 结束语11参考文献 12致 谢 131 前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企业总数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为社会人材输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国民财富。以我国为例,目前,经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户,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0%以上, 工业增加值占76%,销售收入占57%,实现利税约占43.2%。2004年底,全国1.5亿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就有1.1亿分布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在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成为吸纳就业再就业的“蓄水池”。同时中小企业也还存在着跟他们社会地位不对称的缺陷,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粗放,信用不足等;现如今,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更是信用经济。信用同资金、品牌、技术、管理、信息等一样,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守信是市场经济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经济伦理。这些企业的市场信誉尚未形成,作为企业信用基础的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导致信用秩序相当混乱,信用缺失。就目前我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现状来看,基本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部门、以工商为主的政府部门和民间资信等级评价机构“三足鼎立”的状态,其中民间资信评价已认证为主,企业信用开展较少。而且存在着几大信誉阻力,一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不放心”,如中国建设银行分行认为“中小企业科技含量低,生产管理落后,产品销售前景黯淡;部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对银行的“不满”,普遍认为“银行对企业经济效益和资金占用作为主要审察对象,缺乏对企业发展前景及企业内部的深入分析。因此,要全面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发展状况,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有助于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2 中小企业信用治理理论分析 什么是信用?信用一词极其抽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处于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更有不同的解释。信用媒介论者的代表人物约翰·穆勒强调信用的前提是相互信任,他认为这种信任主要来源于“较好的法律及较好的教育改良人的品性”,有了这种品性就可以担保自己不会侵占或占用别人资本同样,信用创造论者麦克劳德等也认为银行能够创造流通工具授人以信,这种授信是离不开受信的,即银行要先接受社会成员提供给它的信用,具备一定存款准备金,才有能力授予其他社会成员以信用。信用调节论者主要侧重于资本信用,而撇开信用对个人品质方面的要求。下面也主要从社会学、经济学和行为学角度对信用进行分析:2.1社会学角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不开信赖。信赖,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信”作为人的重要属性,古今中外莫不视之为大。论语中“信”作为描述品德的词汇,其出现的频率(38次)虽低于“仁”(109次)与“礼”(74次),但高于其他。有学者认为,即使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其本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信”之于一个社会的重要,可以见诸社会学家齐美尔下面的这段话:“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确切了解之上的。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一样,或更为强有力,几乎一切关系都不能持久现代生活远比通常了解得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之上。”一旦破坏了相互信任,那么,所有合作势必崩溃,势必倾向于中断,因为在合作中,一个人能够做,或者有理由去做的事,要取决于他人已经做和正在做,或将要去做的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信赖,就没有交易交易及以交易为本质属性的市场,则是人幸福、繁荣与进步的基础。所以人们发现,信任的存在与社会经济的繁荣有着不解之缘。从90年代开始,“社会资本”在决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社会资本”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能力。社会资本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即社会成员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预期。2.2经济学角度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用已被人们公认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地应用于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行业内外竞争的秩序化。信用实际上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一笔钱的预期”。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一种“借贷”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信用就是承诺和兑现的总和。信不仅属于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也属于经济范畴。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并借鉴西方管理制度的一些经验形成的全新的理念,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保证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自己的利益,从而达到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态势。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在经济学理论中,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即信用是借贷双方凭借契约,以借贷形式实现货币、商品或服务单方面转移的交易,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2.3 行为学角度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行为学角度看,讲信用是维持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而企业的文化是由它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政策和行为所决定的。因此,组织中的人类行为已经成为组织成功的关键,劳动者不像机器那样是不可替换的部件组成的,在此起作用的不是物理定律,而是别的因素,即相互关怀和讲信用。查普曼说:“人际关系是脆弱的,需要细心呵护。即使在它稳固的时候,也不要视之为理所当然,那些善于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人,在事业上会更成功,在个人生活中也会更幸福。”可见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要维持人际关系,彼此之间要讲信用则是基本条件。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学意义的信用具有商业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信用既是义务也是权力;经济学意义上的信 用是一种交换手段,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而行为学意义上的信用是维持人际关系影 响企业文化,进而决定组织的成败。 3 中小企业信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3.1中小企业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 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的时间并不长,计划经济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对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的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管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还是还很不健全,既有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规制上的原因,也有自身信用管理和规范上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 3.1.1 经济体制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信用行为是建立在尊重私人产权的基础上,而我国当前还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完全,我国未建立起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在过去计划经济中,信用问题很容易被掩盖,但是随着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往来频繁,商品交易的流动性增大,但是信息的传递却出现了相对的滞后,这些情况的发生导致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很多的短期投票行为的出现破坏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用环境,而这种行为需要一个真正有效的制度来约束,而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制度。 3.1.2 信用法制措施没有建立起来 法律措施是社会信用机制赖以运行的保障。转型时期我国的信用法制建设还处于摸索与模仿阶段,社会没有完全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国家及各地方政府推行的信用法规都很不完善,收效甚微。相比之下,在信用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等项生效的信用管理法律。在我国,因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缺乏强制性约束,诚信成本高,反之失信成本低收益大,也就造成一些中小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收益远比付出的代价大,从而出现了守信的市场主体退出市场或者自动放弃守信原则现象。 3.1.3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育不完全 信用担保体系是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担保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行业,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国家经贸委、人民银行等相继出台了如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的通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和法规。因为信用担保是一项政策性和业余性很强的工作,我国目前普遍存在政府干预担保项目选择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选定担保项目,因而造成担保失误,代偿率较高,而且后续资金补充不足,银行方面也对担保机构失去了信心;另外因一些担保对象范围很宽,违规经营的现象大有存在;面对快速发展的担保行业,熟悉担保业务的专业人才却相对缺少。3.1.4 中小企业征信服务体系建设缓慢 征信服务体系是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中介平台,是建立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征集和评价功能的体系。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都很不健全,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1、征信管理制度的缺失; 2、已建立的制度滞后于业务水平的发挥;3、信用信息网络和动态建设没有建立起来,同时征信系统内容的真实性无法保障,信息的安全也很难有保障;4、征信工作没有实现商业化操作,信用获取成本高。因此这种现状造成了供需信息不通畅,不及时及有效性不足,在这种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的环境中企业失信的成本依然很低。 3.1.5 企业自身信用管理机制欠缺 自身信用管理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我国企业管理还存在严重的信用管理与风险控制缺陷,企业的管理层自身对企业的信用机制的建设不重视;同时也没有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来防止管理层出现盲目决策而出现的信用风险;另外企业内部也缺少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及信用管理人员。3.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如下 3.2.1 融资信用不足 有很多的中小企业投资不足10万却自称“集团公司”,企业名称与注册核准名称相差甚远;有的企业注册时千方百计把资本金搞大,显示虚假实力,以此骗取投资者、银行等对企业融资。据调查我国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仅占到大中型企业的0.5左右,但在业务审批时,每笔业务的流程是完全相同的,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不愿意守信还贷;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没有还款能力,信用风险偏高,银行不愿意放贷,这种现象后面埋藏着严重的信用问题。3.2.2 商业信用缺失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也是交易最频繁的信用关联方,大量的商业、商品往来都发生在中小企业之间,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和扩大销售,常常利用信用合同、协议、授权、承诺等信用交易方式。但是实际上,信用交易的背后是大量的违约行为。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坏账率高达1%至2%,且呈逐年增长势头,而相比之下,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坏账率通常为0.25%至0.5%;我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3.2.3 生产信用缺失 早期,北京市质监局针对质量问题向消费者发出的警示,主要提醒消费者在返修品,产品标识,食品保质,掺杂注水等方面加强注意。这些都是生产信用缺失的具体表现。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认证,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劣质、有害的原材料,采用非法生产方式。企业以隐藏事实,欺诈消费者,来追求暴利。3.2.4 财务信用缺失财务信用缺失是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一个突出点。大量的中小企业都曾提供过虚假的财务报告,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失真。粉饰或隐瞒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巧用”会计准则,随意改变或调整会计核算方法、确认标准及计量方法等;有些企业甚至通过虚设分公司,开设多个不同的账户,以达到其套利的目的。逃债、逃税、骗税、恶意透支现象严重。困扰着经济发展的除了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及企业与百姓之间的资金拖欠和三角债之外,还有企业的逃债、逃税、骗税和恶意透支。大批逃债、恶意透支的企业使银行吃足了苦头。4 中小企业信用治理途径 信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业务环节,单靠个别人或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的上下各方面做好配合工作。从外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验来看,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建立企业征信数据库,将各个企业的信用信息收集起来,与哪个企业进行交易就去购买该企业的信用信息,以推测该企业会不会失信。治理对策应该就是建立完备的企业征信数据库与个人数据库,使每个交易对象都能够透明。同时建立起信用法律机制,是信用纠纷能够有法可依。总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此问题。4.1 提高对商业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4.1.1 制定企业信用管理目标 信用管理目标是指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应该达到的目的和价值,它是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活动的基本宗旨,是中小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广泛宣传信用的重要性及其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在企业内部树立诚信的公德意识,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诚信即财富”的共识和理念,来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4.1.2 建立起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 即根据管理者和职工的诚信经营业绩、诚信经营行为和诚信经营信仰情况提拔、奖励管理者和职工,而当企业管理者和职工违反企业诚信经营准则并给企业形象和企业利益带来损害时,应当给予必要的处罚。中小企业内部有关的职能部门各自正确的角色需要有统一认识和完美的内部协作。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管理目标统一协调共同工作,进而实现信用管理的总体目标。所以,中小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必须使有关部门职能人员具有正确的角色定位。4.2.3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担保准入机制,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必须在资信等级、企业治理和发展前景上达到标准,担保项目则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并能确保有稳定的归还资金。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担保行业应加大宣传教育,加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坚决违规操作与暗箱操作的发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通过培训、从业资格考试、人才互动机制等挑选合格的担保人才。根据自己的实力,科学设定担保指标,按 “先小后大、先短后长、先流动后固定”的原则提供担保。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后,需要加强担保项目监督,担保机构有权对受保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4.2.4 完善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 推动银、保、企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贷款银行与担保机构应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合理设定风险分担比例。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在为担保机构注入启动资金外,还要明确补偿损失的重要地位,只要中小企业满足担保标准并且担保机构操作规范且风险可控,那么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越大,中小企业能够通过信用担保获得的融资额度也就会越大4.3 建立科学合理的融资体系 4.3.1 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 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处理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事宜,提高中小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和专业性。同时还要加快金融网点的铺设,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虽然目前我国内地的创业板市场还只是雏形,但是相对传统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在内地的创业板来上市融资。4.3.2 建立和完善经济金融政策体系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体系,发挥中小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利用政府资金向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及经济布局的中小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向高科技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投资基金。同时鼓励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向中小民 营企业提供承兑、贴现、转账、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等新型金融服务,使其享受与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 4.4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4.4.1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新的证券法对包括股市和债市在内的直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准入采取核准制,为中小民营企业打开了通道。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使中小民营企业有了一个特定的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使其股权得以便利流动场所,为一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股权中小企业融资、股权交易和流动提供方便。为此,中小民营企业要加强自律,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营能力,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增强企业运作透明度,促进企业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 4.4.2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明晰的产权,才会产生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塑造企业诚信形象应当认识到,表层的信用危机实质上是深层的制度危机,是制度的缺损导致诚信的缺损,很多反映在诚信层面的问题,都与体制转轨和制度的不完善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由于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经营者和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不足,对包括信用在内的企业资产缺少关切动力,从而失去对企业信用资产的有效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产权这一内在约束力,企业往往为了短期的利益抛弃信誉。因此,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建立企业信用的根本途径。产权是信誉的基础,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讲求信誉才会带来长远的利益。为什么很多的企业领导人看不到长远的预期,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产权不清晰。因此,重塑企业信用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将中小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5 结束语 总之,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的摸索改革,并适应经济形势的需求,改变观念,开拓创新。只有政府、企业、全社会的通力配合与努力,中小企业才能真正受益,市场经济才能长期稳定发展。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在交易博弈中追求功利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经济根源。而要扼制“经济人”的不诚信就要强制性建设有效的制度进行外在约束。在制度设计中一是要加大不诚信的机会成本,同时要建立全国性的旨在信息共享的诚信体系。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必须强化信用意识,形成全社会讲信用、守信用、重信用的舆论环境,要坚决摒弃互补信任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信用观,使各经济主体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应当依托现行的企业代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档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监督,把不履行合同的企业和个人列到黑名单上,并对守信的行为大力进行正面宣传,使全民认识到诚实守信的意义,最终形成互守信用的好风气。 参考文献 1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82; 2乔瑞.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3); 3李秀萍.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法律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4张明珠.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05); 5王士伟.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今日科苑.2009(22); 6王晓玉.关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10); 7张爱军. 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广场.2008(11)。 8刘新来,信用担保概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 9梅强,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 10孙厚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1孙启,信用担保与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2周忠民,中西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比较及我国担保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致 谢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和院里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搞好毕业设计,在此郑重的向各位领导和老师表示感谢! 在本课题的设计过程中,我的朋友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本课题的设计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和设计技巧,在此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