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毕业设计 论文 精品]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doc

    • 资源ID:3932736       资源大小:93.50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毕业设计 论文 精品]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doc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题目: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完成日期:2011年5月18日一、 题目来源:苏轼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他是我国词坛上的大家,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气冲天,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一改当时词坛香罗旖旎之气,换之以超旷清远,豪放豁达的风格,他反对“诗庄词卑”的观点,引诗入词,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开拓了词的写作领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词作在当时掀起一阵改革之风,对后世文人的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读他的词作,你会发现不论是描写思念情怀,手足情意的,还是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词句都透着一股旷达之气。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选定主题。二、论文(设计)要求,设计参数:1.论文选题具有创新性、专业性;2.结构层次分明清楚、富有逻辑性;3.论证方法严密,论据就有说服性;4.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5.字数、体例符合规定,达到规定要求。三、 个人重点:本文重点是分析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通过具体的词作来详细分析旷达词风具体表现的三个方面:淡化自我,物我合一,以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为例;充实自我,抵抗外界一切侵扰,以定风波为例;淡泊明志,求得超脱,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蝶恋花等作品为例。四、各阶段时间安排,应完成的工作量:第一阶段:3月16号3月26号,讨论系统要实现的总目标和总框架,划分具体工作,安排工作进度。写开题报告,任务书。第二阶段:3月27号4月18号,查找资料,根据论文的不同部分找到相关文献,按照大纲明确重点,明确相关理论,定出论文初稿。第三阶段:4月19号5月10号,修改论文初稿,改进不够完备的地方。分析各章的情况,进一步改善。根据程序撰写论文,确定论文的书写规范。第四阶段:5月12号5月18号,后期进一步完善论文,做出论文定稿,准备论文答辩。五、应阅读的基本文献目录:1中国古代文学史【M】,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2中国文学史【M】,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3苏东坡传【M】,林语堂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4苏轼评传【M】,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5文人的理想品格:从陶渊明到苏轼【M】,张亚新著,济南出版社,2000年6月6苏轼传【M】,王水照著,天津人民出版,2008年1月147苏东坡:旷达人生【M】,范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8 寄悲慨于雄放飘逸之外 寓旷远于清丽婉曲之中苏轼词风之我见【J】,曲景毅,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04年2月9论东坡词的主要风格-旷达【J】,赵仁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二期10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作看其人生态度【J】,赵爱梅,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11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J】茹剑飞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12旷达飘逸,物我两忘论苏轼由儒入道,由道入禅的心路历程【J】,杨建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第4卷第二期,2004年6月13疏放旷达的苏词【J】,关晶,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三期14论苏轼的诗性人格【J】,马银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04年7月15苏轼新评【M】,朱靖华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12月指导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长(系主任):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检查记录情况第一周检查项目:确定论文题目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了论文的研究题目。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3 月16 日第二周检查项目:搜集相关资料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与指导老师讨论并初步确定了资料范围,进一步确立了论文研究范围。 指导教师(签字): 2011年 3 月 18 日第三周检查项目:整理所搜集的资料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精选与选题论文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认真研读。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3 月 20 日第四周检查项目:分析整理好的资料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已经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析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3 月 24 日第五周检查项目:撰写并完成开题报告。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提取分析整理好的论文资料,在老师指导下撰写并完成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3 月 26 日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检查记录情况(续)第六周检查项目:撰写初稿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继续搜集论文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筛选,开始撰写初稿。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4 月 2 日第七周检查项目:撰写初稿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就初稿撰写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沟通,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解决。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4 月 5 日第八周检查项目:撰写初稿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撰写过程中请老师知道其中的细节与不足之处。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4 月 12 日第九周检查项目:完成初稿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上交初稿,请指导老师审核。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4 月 18 日第十周检查项目:修改初稿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指导老师就初稿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指导,并要求改正与完善。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4 月 23 日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检查记录情况(续)第十一周检查项目:继续修改初稿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根据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完善初稿。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4 月 27 日第十二周检查项目:定稿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再次完善论文,修改细节内容及论文格式。 指导教师(签字): 2011年 5 月10 日第十三周检查项目:装订、交稿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完成所有论文内容,按正规格式要求进行排版、打印并上交老师。 指导教师(签字): 2011 年 5 月 18 日第十四周检查项目: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第十五周检查项目: 完成情况:指导答疑内容: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本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的总体情况及需要说明的有关问题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论文题目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题目来源自拟一、 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苏轼是历史罕见的全才,他在绘画,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是我国词坛上的大家,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气冲天,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一改当时词坛香罗旖旎之气,换之以超旷清远,豪放豁达的风格,他反对“诗庄词卑”的观点,引诗入词,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开拓了词的写作领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词作在当时掀起一阵改革之风,对后世文人的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研究苏轼的词作,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可以深入探讨这位历史奇人在面对苦难挫折时的心态和历经磨难后的思想,为后世的人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苏轼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由于苏轼的词作与当时以柳永为首的婉约词作风格大相径庭,他推陈出新的风格深受大家关注,后人对其豪放风格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各抒己见。因苏轼的性格直率,不外饰,他的政治道路坎坷不平,其受的政治打压也是前所未有的,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其他的文弱书生那样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是采取自杀的方式解脱,而是坚强地挺过来了,所以对苏轼性情和人生态度的研究也是众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自身的修养、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儒道释的影响都是他闯过难关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苏轼的性情毫无遗漏地体现在其词作中,无论是他立志报国的豪放词,还是他缅怀妻子的婉约词,整体的都透露着一种清旷超远的意蕴。他将自己真实的性情毫无遗漏,酣畅淋漓的寄寓于词作之中,苏轼的词就是一部思想发展史,其主线就是旷达。二、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创新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苏轼对词的革新及系统地阐述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分别分析苏轼对词的内容、创作形式和风格进行的革新,然后介绍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影响因素:性情、儒道释思想和作者的思维模式。词风是作家人格和情怀的一种外在表现,苏轼的词风就源于他旷达的情怀和乐观的性格。儒家思想引他为仕,却屡遭打压,使得他陷入迷茫,佛道思想的指引,使他在迷茫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苏轼的旷达词风还因他能把人生经验和遭遇转化为理性的总结与反思,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本文研究的另一部分内容是,过详细分析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及其与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来研究其旷达词风的发展。 结合具体的词作来详细分析旷达词风具体表现的三个方面:淡化自我,物我合一,以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为例;充实自我,抵抗外界一切侵扰,以定风波为例;淡泊明志,求得超脱,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蝶恋花等作品为例。然后系统地论述了苏轼的旷达词风与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之间的比较。“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词体现了一种超功利境界,轻快,洒脱,积极向上,显露的是一片天风海雨的才人旷世的逸怀浩气;而辛词则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功利境界,大多沉重,浑雄、粗犷、顿重,显示的是一种质朴刚雄而多苍凉悲壮的的风情。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将为后人提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以苏轼的旷达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旷达词风的表现,继而从整体上了解了苏轼的性情、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史。三、 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理论依据,技术路线)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阅读法,认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内容,研读苏轼的传记和词作,通过对其词作地细读,发现苏轼本人性格率真、胸襟旷达,而其词作则是通体透着一种清远旷达之气。然后结合前人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理论,对苏轼词作的旷达之气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学史探究、词作细读、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四、 研究计划2011年12月:确定论文选题,并认真阅读作品。2011年3月:按照老师要求,查阅有关文献资料。2011年4月中旬以前:完成提纲,请老师帮助修改,提出修改意见。2011年4月中旬下:撰写论文初稿2011年5月中旬以前:完成论文初稿,请老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2011年5月下旬:修改初稿。2011年6月初:完成论文二稿,请老师提出意见,并修改。2011年6月上旬:定稿,打印,准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史【M】,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2中国文学史【M】,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3苏东坡传【M】,林语堂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4苏轼评传【M】,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5文人的理想品格:从陶渊明到苏轼【M】,张亚新著,济南出版社,2000年6月6苏轼传【M】,王水照著,天津人民出版,2008年1月147苏东坡:旷达人生【M】,范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8 寄悲慨于雄放飘逸之外 寓旷远于清丽婉曲之中苏轼词风之我见【J】,曲景毅,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04年2月9论东坡词的主要风格-旷达【J】,赵仁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二期10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作看其人生态度【J】,赵爱梅,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11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J】茹剑飞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12旷达飘逸,物我两忘论苏轼由儒入道,由道入禅的心路历程【J】,杨建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第4卷第二期,2004年6月13疏放旷达的苏词【J】,关晶,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三期14论苏轼的诗性人格【J】,马银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04年7月15苏轼新评【M】,朱靖华著,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年12月毕业论文(设计)评语表学院: 专业班级: 年级: 姓 名设计(论文)成绩设计(论文)题目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指 导 教 师 评 语评定成绩: 签名: 年 月 日答 辩 小 组 评 语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答辩成绩: 组长签名: 年 月 日目录前言1一、苏轼对词的革新1(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1(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2(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2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3(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3(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4(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5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5(一)苏轼词风的分界5(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6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6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7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8四、苏轼词风之我见9(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9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92、旷达与豪放10(二)旷达背后的悲慨10(三)我见苏轼之旷达11结语12谢辞13参考文献14前言苏轼,字子瞻,后来谪居黄州自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他在书法、散文、绘画、诗词等方面都造诣很深,尤其是对词的贡献。 浅谈苏轼词与柳永词的历史地位刘季,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词坛第一人。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香罗旖旎之态,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试论苏轼词小黄做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熙庭,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05年5月一、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以往的词就是描写儿女情长,表达思念情怀,抒发抑郁感慨的突破口,词意含蓄,风格以清丽婉约为主。当时的诗人都认为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趣,只适合用来打发时间,发发牢骚,他们将有社会意义,意境开阔的内容都写进诗里,而词这种被视为“小道”的体裁就仅限于写些男欢女爱,情感相惜的内容。这使得词的题材、内容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语调软弱无力,严重地阻碍了词的发展。苏轼大胆地进行以诗入词的革新,将一切可以写入诗里的内容都写进词里。他认为诗词同源,本为一体。他用宽阔的视角来写词,将自己看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时、物都入词,如他的咏物词卜算子黄川定慧院寓居作和水龙吟次韵张质夫杨花,他将自己体悟到的人生哲理也入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的词有表达护卫祖国山河豪气的,有立志为国立功的,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有表达兄弟情义的,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有悼念亡妻的,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还有描绘农村风光的,如“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他的这些作品冲破了以往词的狭隘范围,大大扩大了词的创作领域。苏轼认为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周融,文学评析他的这一革新使词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词一直是作为一种曲词,供大家玩唱的,所以它受到音乐的束缚,需要逐字逐句按平仄、韵数填写文词,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句法格式,在字法和读法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在整体表现词人志趣和情怀方面,词体分为上下两片,内容要分段。 苏轼词风解读魏永贵,集宁师专学报,第2卷第2期,2003年6月而苏轼则将诗的创作手法广泛地入词,继承“诗序”的习惯,大多数词作都标有“词序”,而且苏轼经常把古人的诗化用入词,还经常把前人的诗和自己的诗囊括成词。他在词中运用书卷典故,列举凡经、子、史和佛家语,发议论,阐理说道。广泛运用俚语、口语,一反温庭筠、韦庄以来花间词人的雕琢文风,以表达词意为主,以音乐为辅,恢复了曲词的质朴本色,使得词更加地群众化、通俗化。 “以诗为词”析兼评苏词对词体革新的意义何凤奇,齐齐哈尔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苏轼的词冲破了某些刻板格律的束缚,语言流畅,语意饱满,全篇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他的许多诗都与其词混淆难分。他对词的革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词更为自由,更为直抒胸臆地表达生活。(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这也是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尤以清新旷达、大气磅礴、豪迈奔放最为突出。词最早产生于民间,反映百姓多种多样的生活,题材广泛,既是乐歌民歌,又是诗,诗和词没有明显的区分。但是到了晚唐五代,词传到文人手中,他们将词中的艳体部分刻意加大,而柳永将艳词发展到了高峰,他极尽淫靡婉约的词堪称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苏轼则逆流而上,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以旷达豪放的语调、场面横扫狭隘的儿女情长、香软妩媚格调,使词脱离女子气、脂粉气。苏词一出,豪气冲天,荡气回肠,给人以鼓舞,振奋人心,让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苏词的风格虽是多样的,但是所表现出来的旷达情怀却是始终如一的,他的这种旷达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也是可以探寻的。(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词风是人格和情怀的一种外在表现,作家的性情决定其词作的风格。苏轼词风的旷达之气源于他旷达的情怀和乐观的性格。那么苏轼何以有此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至?修养所致?皆非也。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性情之表现也。林语堂先生评价苏轼:“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而作,或有所不满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论苏轼的诗性人格马银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4期,2004年7月苏轼在与杨元素里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苏轼文集卷55)我们从“非随时上下”、“然多不随耳”可以看出,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 试论苏轼词风与其性情的关系张伟,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第3卷第3期,2001年9月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 (曲洧旧闻)其性格真是率真得可爱。苏轼在政治上,其率真的性格使得他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境地。但苏轼即使倍受打击也不放弃原则,他的这种耿直和直率,让他的敌人都敬佩三分。苏轼胸怀坦荡,心怀博大,即使遭遇了“乌台诗案”这样沉重的打击,他也没有万念俱灰,心灰意冷,仍能吟咏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闲适的词句。苏轼宅心仁厚,极富同情心,对敌人也是如此。他宽恕甚至同情陷害过他的小人章子厚,真是一幅仁者心肠。这样的苏轼,试问还有什么可以牵绊住他。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笑对人生的沧桑。苏轼为文,是他率真性格、旷达情怀的自然流露,备受后人追捧。(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儒道释思想对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轼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小就受到儒家封建思想的熏陶,他认为“学而优则仕”是他唯一的出路,所以苏轼儿时便“奋厉有当世志”。从政时苏轼的文学作品大都以儒学为宗,以实用为务,折中于贾谊和陆贽的政论。 佛禅意趣与苏轼词风段永强,西安教育学院学报,第19卷第2期,2004年6月他积极进取,积极入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深受百姓爱戴,但也正是这儒骨铮铮的锋芒,使他一生尝尽人间的辛酸苦辣。苏轼一生一次入狱,差点丧命;两次被贬,长达12年之久;两次任职地方,都是在两党斗争的夹缝中讨生活。 疏放旷达的苏词关晶,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三期在看透了政治斗争中的阴暗险恶之后,他转向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和解脱。虽然佛老思想奉行消极出世,清静无为,但是苏轼并没有照本宣科,照单全收,而是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疏放旷达的人生哲学。天生英才的苏轼,由儒入道、由道入禅,他把外在世界既不当作要执着的实在,也不再当作要追求的虚空,而是虚怀若谷、心无旁骛地体验和感悟人、社会、历史、自然和宇宙,终于达到了禅宗的第三种境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就是苏轼体悟到的禅的境界,一种平淡简远、宁静庄严的心境,一种对所有时空因果的解脱和超升。他对儒道释思想的融会贯通,形成了后人仰慕的旷达飘逸、澄明无滞、从容淡泊的人格和风格。 旷达飘逸,物我两忘论苏轼由儒入道,由道入禅的心路历程 杨建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第4卷第二期,2004年6月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反映了苏轼遭遇苦难后随遇而安、随心而动的生活态度,豁达、洒脱、知足长乐的胸襟,形成了他清远超旷的词风。(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还在于他能把人生经验和遭遇转化为理性的总结与反思,苏轼善于将对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酣畅淋漓、毫无掩饰地表现在他的词作中,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茹剑飞,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这是思想旷达所产生的文思的自然畅达、挥洒如意。再如“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用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将哲理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通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得出结论。苏轼善于在逆境中寻找光明,当现实强烈地冲击了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时,他选择在老庄和佛教思想中寻找解脱。苏轼面对苦难采取的是冷静、旷达的态度。他的思维模式不是古代文人的那种泥古不化,死钻牛角尖,只有一条大路通罗马。而是善于转换角度,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磨难。这是对苦难的傲视,对痛苦的超越,这种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他在逆境中仍是笔势飞腾、词采壮丽,而无衰疲颓唐之病。对苏轼来说,旷达是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达胸怀的思想体现,旷达情怀就是人生的价值。 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作看其人生态度赵爱梅,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一)苏轼词风的分界苏轼的词风以“乌台诗案”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诗案之前,苏轼思想仍然以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为主,积极为民造福,无所畏惧,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是指向仕途、官宦人生,言辞无畏,大气磅礴,挥洒自如,具有深厚的政治忧患情节,抒发了作者的政治豪情。诗案之后,苏轼由政治转向人生,他的词作开始具有深厚的人生忧患意识。他利用佛老思想来解答儒家思想给他带来的疑惑。诗案的入狱差点让他丢掉性命,130天的牢狱生活,给苏轼的人格和尊严带来了极大的侮辱,给他的那颗赤子之心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真的是“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出狱之后,苏轼在黄州贬谪生活期间,言词的讽刺与苛酷、笔锋的尖锐与刻薄以及情绪上的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状态,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论苏轼词风发展的四个阶段欧明俊 金奇超,绍兴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他的作品已少有尖锐苛酷,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大自然的宁静,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态和处变不惊的潇洒超旷的气质。(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他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自然中去,让人生的痛苦和磨难在美好的自然中得以净化和解脱。在这一方面最为典型的是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词人醉酒骑马夜归,明月笼罩着原野,天空中有淡淡的云,在此等美景中,词人欲与芳草同眠,怕马儿破坏了月色下的溪水,便解鞍在桥头睡下,等听到杜鹃的叫声时,已经天明。这一首词充分地展示了词人欲与自然融合的心情,尤其是“我欲醉眠芳草”一句,不仅仅是指躯体融入自然,更是指精神,强调的是精神的净化。苏轼在黄州时经常醉酒,理想的破灭,人格的侮辱,使他痛不欲生,只有在面对如此天然美景时,他才能抛却所有不快、烦闷,才能使他觉得生活是美好的。所以他想融入到这美好纯洁的自然之中,他极度地想得到净化和解脱。人生是复杂、痛苦、充满磨难的,人的世界充满了算计,暗箭。人与人之间相互争斗,相互浸染,利益可以使手足相残,挚友反目。苏轼想要保持自己那颗纯然的心,那颗只为百姓着想、不受世俗玷污的直率、单纯的心。可是现实不允许,已深陷泥潭的人们不允许自己身边存在那样高洁的圣人,那是他们不能企及的,那显得他们更加肮脏,所以就只好将他拉拽进自己的行列。但是苏轼的性格却是那样坚毅,拒不低头投降,故而只得将其毁灭,所以苏轼一生饱经磨难。而与人类相比,自然更加的透明、易懂,故而在深谙世事艰险后,苏轼更加愿意与自然相处,没有利益的纷争,没有勾心斗角,带来的只有无尽的宁静和安详,洗涤心灵上所有的污垢和尘埃。慢慢地,苏轼迷恋上了这种纯然,在一片祥和中获得精神的解放,将自己慢慢的与自然融合,淡化自我,遗忘那个饱经人世沧桑和磨难,已残缺不全的躯壳。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苏轼崇拜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认为人只要有浩然之气,坚定自己的意志,那么外界的所有打击、挫折、诬陷、荣辱都可以被阻挡在强大的心理防线之外,生活就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就可以做到处变不惊,随遇而安。即使是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况下,也可以坦然处之。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当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生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候所作。烟雨迷蒙,黄州沙湖道上急急奔走的人群中,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赫然映入眼帘。他冒着暴雨,不撑伞,也不躲避,任凭雨水击打着身体的每一寸肌肤,一边闲庭信步般地悠游,一边缓缓吟咏着随遇而安、旷达洒脱的词句。他就是我们的苏子,一个刚从死亡线上爬回来。这是怎样的一种旷达心境,是怎样强大的心理素质。这首诗写的本是生活中的一件极普通的小事:道中遇雨,雨具先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无奈的风雨中人读苏轼<定风波>王林晚,宜宾学院学报,第5期,但是其中却蕴含着诗人的处世态度:处变不惊,淡然处之,任天而动,随遇而安。词的上片写词人冒雨前行,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词人却说“莫听”,这表明外界的一切对他已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了,即使铺天盖地的暴雨引得身上旧疾复发,即使雨打树叶那簌簌的响声,也不能影响他吟诗长啸的好心情。他仍是那样的安闲自若,泰然自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个“轻”字,不仅体现了词人着装轻便,更是表达词人现在无官一身轻的轻快心情。只要心境旷达,超然无物,那么不管是政治上的风雨,还是人生中的风雨,或是自然界的风雨,都是无意义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更加突显出了他超旷的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风让词人觉得有些寒意,但是夕阳却给他带来了温暖,回头想想走过的路,晴天、风雨天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真切地体现了词人即使在逆境坎坷中也能看到曙光,找到精神的慰藉,获得心灵的解放。在磨难面前,苏轼是洒脱的、旷达的、无所谓的。经过“乌台诗案”这样九死一生的磨难,他的心已平静了,这是一种火山爆发后的平静,一种从死亡线上逃回来的平静,没有哭泣,没有抗争,只剩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随遇而安。 苏词旷达词风之具体体现李芹香,今日南国,总第145期,2009年1月这样的旷达心境,使词呈现出了更加明显的超旷风貌。苏轼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他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受到的磨难最多的文人,而且每一次的打击对于一些心理脆弱的文人来说都可以说是致命性的,可是苏轼活下来了,以他坚定的意志,坚毅的心性以及佛老思想在精神上的拯救。苏轼自幼就博览群书,为他的治世抱负努力,虽然仕途多舛,未能实现他的远大理想,但是这些知识却充实了他的精神世界,坚定了他的心性。只有自己拥有强大的心里防线,才能抵抗外界的一切侵扰,才能在几近毁灭的磨难中获得重生,才能在词作中自然地透露出那随遇而安,悠闲自适的心性。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苏轼一直很崇拜陶渊明,欣赏他的洒脱不羁,随性而为的品格和性情,向往他“欲仕则仕,欲隐则隐”的处世态度。苏轼一直想要归隐,但是却是从未真正的归隐,所以陶渊明的那种生活就是他的一个梦,一个一生都未曾实现的梦。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篇幅地描写前人的光辉历史,旷古功业,但是最后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结。不论生前做过什么丰功伟绩或者是臭名昭著,到了人生的尽头,都会发现那只不过是梦一场,最终都会烟消云散,随君而逝。面对着已别于昨日的人事,慨叹前人的功绩难以企及,词人只得对世事万物采取淡然静观的处世态度。再如“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蝶恋花)体现了词人已经厌倦了官场的种种丑恶的勾当,词人已不以做官为乐,不认为做官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词人看来,那已变成一件让人痛苦的事,词人向往过那种躬耕田亩的生活。苏轼本有“奋厉当世之志”,但是现实的重重打压,使得他开始思考并向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的生活,超然自适,洁身自好,淡泊明志,与世无争。冷眼静观世事,保持自己旷达超然,直率的性情。四、苏轼词风之我见 (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苏轼、辛弃疾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轼和辛弃疾遭遇着同样的惨淡人生,从政时是饱含一腔热血,立志报国,积极入世,但是却总是受到打压诬陷,远大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只得通过作词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们的词作饱含着浓烈奔

    注意事项

    本文([毕业设计 论文 精品]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