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对渐开线齿轮传动某些传统观点的不同看法.doc

    • 资源ID:3928924       资源大小:5.48MB        全文页数:16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对渐开线齿轮传动某些传统观点的不同看法.doc

    对渐开线齿轮传动某些传统观点的不同看法周万峰 子虚乌有出版社主 要 内 容本书都是关于齿轮方面的学术文章,共35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变位齿轮能减小机构尺寸问题,公法线长度计算的表述问题,跨齿数计算公式合理性问题,公法线长度合理性的问题,公法线长度合理性的判定以及齿轮传动的某些基本概念问题等等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变位齿轮能减小机构尺寸的问题,本书与传统的观点大相径庭。文章提出的不论是学术问题还是学风问题都值得琢磨,耐人寻味。七 律 困 惑2007年10月 龙蛇笔走二十年,撰写诤文多少篇! 本为教材除弊论,孰知编审讲悬言。 呕心沥血昼宵苦,废寝忘餐日月艰。 学术当今风不正,是非寄望众人谈。五言古绝无 奈2005年5月满纸是非言,一肚窝憋气!不知原委者,孰解其中意?卜算子自 述 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韵 2012年4月岁月不饶人,眼看八旬到。 已是行将就木年,耳目心仍俏。 俏不为峥嵘,只把心得报。 欲与专家论短长,不恤他人笑。 我是怎样写起科技论文来的?(代序) 本来我没有写科技论文的念头,我认为科技论文可不是那么好写的。然而一件偶然的事情使我写起科技论文来了:1984年7月的一天,一位同事的桌子上放本北京出版的科技杂志;我随便翻了一下,看到有篇关于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文章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但读后觉得文章的有些说法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将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点(量具卡脚与齿廓的切点)说成“应在分度圆上”;在高度变为齿轮中给出Z=19(=0.15)和Z=20(=0.3)这样的例子等等。因为基本概念不正确,所以文章的结论肯定是有问题的。于是我对文章中不妥的说法、做法一一进行评论,然后寄给了这家杂志。这就是我有生以来写的第一篇科技论文。然而文章寄出一年后杳无音信。写信问及此事也不回音。后来给杂志的领导写信这才回信称“稿件丢失了,表示歉意”。并说“觉得文章很重要,还复印了两份”云云。既然丢失了,就该及时告知作者,以便补救。既然还复印了两份,那么连同原稿就是三份了,难道三份都丢失了?其实“丢失”是借口,不登才是实情。因为文章登出来会使该杂志很尴尬的。于是我有生以来写的第一篇科技论文就这样夭折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对教材上关于“变位齿轮机构尺寸的减小是由于所致”的说法就产生了怀疑。当年也曾研究了一番,但因工作忙没能继续下去。一晃十数年过去了。我想:今天研究、探讨一下,如果那种说法确实有问题的话,何不写成文章进行争鸣呢?于是我于1985年5月写出了论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一文。由于文章与教材上的观点大相径庭,故该文从1985年5月投稿始,至2003年11月最后一次投稿止,历时18年,投稿整整十家杂志,(有些杂志还不止投过一次),哪家杂志也没推倒文章的论点,但哪家杂志也不承认文章是正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该文后面附录的实事求是说来易,真要做时何其难谈一篇科技论文稿的遭遇等三篇文章。看了它们您就一切都清楚了。此外还写了关于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应如何正确计算,应如何正确表述,应如何判断其合理性和跨齿数计算公式的正误、优劣以及齿轮传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应如何正确理解等文章。它们只有少数几篇发表了,绝大多数未能发表。其实,发表了的也不见得是好文章;未能发表的也不见得不是好文章。由于种种原因,有好多好文章不能发表。特别是对传统观点提出异议的文章往往是难以发表的。为何会这样呢?请看“附录(5)”科技期刊编辑部及其审稿人的种种心态一文,看了它您就知其大略了。我认为我的这些文章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笔者年事已高,如不趁有生之年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章集之成册,公之于众的话,那么用不了多少年,笔者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写出的这些文章就会付之一炬的。这实在太可惜了。集之成册的目的有二:第一、这些文章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既然有学术价值,就该叫它发挥效用,不然写它何用?再者就是文章有争议。但这争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争议。比如有的审稿人连齿轮的某些基本概念尚不清楚,能不有争议吗?有些审稿人也明知文章是有理有据的,但文章是对教材上的观点提出异议的,他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怕麻烦等等,因而就在“审稿意见”里,写上几句“言不由衷,语不尽意,无关痛痒,似是而非”的话退稿了事。这就是文章不能发表的两个真正的原因和争议的由来。所以我将文章公之于众,是非曲直由大家评判。第二、通过这些文章和文章后面附录的杂文,让学术界的领导和知名学者以及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今天有些科技期刊和它们的审稿人在学术上是如何不负责任的;他们是如何不能面对事实、面对真理实事求是的;他们是如何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把棘手的学术问题当成足球,你踢过来,他踢过去的;他们是如何“抱残守缺、墨守成规”扼杀新观点的;有些审稿人的观点是如何令人咋舌和贻笑大方的等等,等等。我这样做的最高目标就是想“发聋振聩”,以期使学术有个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别无他意。本书全都是关于齿轮方面的学术文章。除有几篇是说明性质的文章外,其余都是论文,共35篇。不少论文后面都有“附录文章”。写“附录文章”干什么?因为有些事无法写进文章里去,为了让读者了解“文章背后的文章”,“是非之外的是非”,因而写了它们。读者诸公:论文后面附录的文章是不能不读的,因为令人咋舌和贻笑大方等等之事都在这里面。有人说:“你这样做会得罪人的,他们看了你的文章能高兴吗?”是的,我知道。那这事怎么办呢?“明知不对,不说为佳”?如果都抱这种态度的话,那些假药、假酒、注水肉、伪科学、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等等都不该揭发、揭露、处罚和批评了。因为这样都会得罪他们的,他们都会不高兴的。请问:这是什么逻辑?我这样做对学术是“利”还是“弊”?只要他是抱着客观公正态度的话,正确的答案是不难做出的。诚然,书上有不成立的论点,错误的概念,不合理的说法等等,书的编著者没有造假的故意。这跟假货制造者,搞学术腐败者和搞伪科学者是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是故意造假,坑骗消费者,欺骗人们。而书上的错误是编著者认识上的问题。尽管如此,但在客观上误人子弟,给莘莘学子和人们错误的知识和概念,这对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是有害的。因此应该澄清和纠正:使人们知道这样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对作了澄清和纠正工作的人本应予以肯定才是,然而20多年来笔者到处碰壁:科技期刊以种种借口不登这样的文章,出版社以种种理由不出版这样的书。难道我写的这些科技论文成了21世纪不能刊登的科技禁文和不能出版的科技禁书了?!在无可奈何之下,笔者在年近八旬,不知电脑如何开、如何关的情况下,买了电脑练习打字;目的是准备将文章上网,是非曲直让众人评说,不能由某些杂志的审稿人说了算。当然我这样做在客观上就具有了挑战的性质。可能伤及某个或某些学者、专家、权威、教授等人。如结果真的是这样了,那也只好请他们谅解了。其实我不想这样做,这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如果当年有限的几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哪还会引出今天这样多的文章呢?因为今天我必须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否则读者不明白:一篇文章为什么投稿18年不能发表?文章的论点是否有理有据?审稿人到底是怎么说的?等等这些都应该让读者知道。这样一来就必须涉及一些杂志和它们的审稿人。这样做实在是出于无奈。这是一部科技论文集,每篇文字大都独立成篇;读者从头看下去当然更好,但也可以任选一篇来读。由于笔者学识浅薄,孤陋寡闻,且无人审稿,故文章中的谬误、错讹、不妥、疏漏等等肯定不少,敬希读者批评指正。作者 2012年10月。打油诗一首年近八旬一衰翁,学术是非要争鸣。不知冥路天天近,望乡台上打棱棱。目 录开篇词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 1论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15 附录(1)就论证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一文作者对“评审意见” 的不同看法22 附录(2)实事求是说来易,真要做是何其难谈一篇科技论文稿的遭遇29 附录(3)从专业杂志的两次“退稿理由”看该杂志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平 34高度变位齿轮传动不能减小机构尺寸问题的研究 36硬齿面齿轮减少齿数就能减小机构尺寸吗?42对负传动齿轮也能减小机构尺寸问题的质疑47变位圆柱齿轮跨测测齿数的简便计算53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测量点在轮齿上的合理部位58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合理性的判定62 附录(4)文章背后的文章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合理性的判定 一文的作者评述 67斜齿轮公法线测量点所在圆直径的计算 69变位斜齿轮满足公法线长度测量的有效齿宽的正确计算 76 附录(5)斜齿轮齿廓任意圆上螺旋角计算公式的推导80 附录(6)科技期刊编辑部及其审稿人的种种心态82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85 附录(7)是作者“杞人忧天”,还是审稿人对文章讨论的问题不甚了了? 就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一文作者对 “审稿意见”的评述90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95 附录(8)何必在毫无意义的问题上下大功夫呢?就变位齿轮跨齿数 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一文作者对“审稿意见”的评述 99 附录(9)圆柱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推导 101从斜齿轮齿宽能否进行公法线长度的测量的验算结果看跨齿数选择合理的重要性 104对齿轮传动几个概念问题的质疑 108 对某部学术著作上关于齿轮传动几个概念问题的看法 113压力角的大小对齿轮传动质量的影响 116 附录(10)渐开线齿轮模数、分度圆和压力角的概念121对研究一文的不同观点 124 附录(11)轮齿上没有分度圆的渐开线齿轮传动132谈谈对机械设计手册上“公法线长度表”的看法 138 附录(12)科技期刊审稿人应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就谈谈对“机械设计手册”上“公法线长度表”的看法一文 作者对“审稿意见”的评述 142 附录(13)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态度都令人堪忧146斜齿圆柱轮跨齿数计算方法合理性的研究 150圆柱齿轮跨齿数的精确合理计算 154圆柱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合理性的研究 160 附录(14)字字句句都带血,卅年辛苦不寻常谈谈我的科技论文稿的遭遇 166开篇词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中煤北京煤机公司退休职工 周万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是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大都具有这种作风和品格,所以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和建树,从而受到国人的尊敬和尊重。袁隆平教授,王选教授(已故)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然而有些学者、专家、权威、教授等人的治学态度、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平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比如在他们的著作中还有错误的概念,不成立的论点,不合理的说法、作法等等。当然这些也是难免的,大家都能理解,谁能保证自己的认识都是正确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当有人对他们著作上的某个论点、概念、说法、作法等等提出异议时,有些杂志和它们的审稿人(审稿人本身就是学者、专家、权威、教授)不是“闻过则喜”,能面对事实,面对真理的认真对待,看看人家的说法是否有道理;而是“闻过则怒”,想方设法否定人家的看法。甚至采取推托、搪塞,东拉西扯,“王顾左右而言他”,给作者出难题等等办法进行应付。实在应付、否定不了时就干脆来个“不承认主义”,其奈我何?还有些学者、专家、权威、教授等人,他们对某些问题只是表面地、孤立地进行分析和理解,并没有弄清楚问题的实质就著书立说了,因而出现了原则性、概念性的错误。这从它们的编写的教材、手册和学术著作中都能反映出来。下面举几个例子,请读者看看是不是这样。例1. 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这样计算是不合理的大家知道,凡计算公法线长度,首先应该计算出跨齿数k ,然后才能计算跨k个齿的公法线长度,否则公法线长度是无法计算出来的。然而在一本教学参考书(3所高校合编)上却是将公法线长度计算出来之后,再来确定跨齿数。由于计算方法本末倒置,结果跨齿数与公法线长度并不匹配。现将该书的这个例题全文抄录于下,看看它是怎样计算的。“例19 试计算例14一对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已知,、;、,。(1)计算非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根据表122(表122正是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表笔者)查得值计算 ,。(2)确定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的附加量由表123查得当时, ,当时,。(3)计算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按式(1109)计算为 , 。(4)确定跨齿数由图181查得 。”从该例题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几个问题:第一、该例题的计算顺序是本末倒置的。它是算出公法线长度后再来由图查出跨齿数 k。然而事先没有跨齿数k,公法线长度和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题中的“4.6383”和“13.9008”是什么意思?这两个数是怎么来的?看来书的编者们是不甚了了的。其实这两个数就是根据跨齿数计算出来得公法线长度(“4.6383”是 时跨两个齿的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13.9008”是 时跨5个齿的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没有跨齿数,公法线长度是无法计算出来的。那么既然公法线长度已经算出来了,那就说明跨齿数已经有了;既然有跨齿数了,怎么最后一步还来个“由图确定跨齿数”呢?应该第一步就来确定跨齿数才是正确的嘛。第二、公法线长度与跨齿数并不匹配。小轮的公法线长度,它是按跨两个齿测量计算的,然而确定的跨齿数却是。但是,按跨两个齿测量计算出的公法线长度怎么能跨得上去3个齿测量呢?小轮确定的跨齿数是合理的,但公法线也应按计算才是(跨3个齿的公法线长度应为)。这样,公法线长度与跨齿数才是匹配的,原来计算的是两张皮了。看来书的编者们还不清楚“跨齿数”与“公法线长度”是怎样的关系。第三、这样计算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还不止是本末倒置的问题,它也是计算方法不合理的问题。其实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方法不只该书是这样,不少教材、手册和科技书上也是这样计算的。有的教材、手册对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的计算方法是这样表述的:“变位齿轮的公法线长度,等于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加上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的附加量(直齿)或(斜齿)。”给出的计算公式为: (直齿) (1) (斜齿) (1)并且指明公式中的和为“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有些教材、手册虽然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但计算方法却是这样的。该书的例题正是按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不合理的。这种不合理的计算方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文章指出过,但有些人不以为然。为此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写了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一文,对这种表述的不合理性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并给出公法线长度计算的合理表述。然而由于审稿人的学术水平令人咋舌,再加上有人怕承担责任(因为文章改变了传统的说法),怕得罪人等等原因,因而以种种借口不予发表。欲知详情,请看拙作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和“附录7”是作者“杞人忧天”,还是审稿人对文章讨论的问题不甚了了?就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计算的研究与探索一文,作者对 “审稿意见”的评述两篇文章。例2、齿轮传动啮合角的大小与强度无关吗?1985年笔者写的论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一文由于与教材上的观点大相径庭,故该文从1985年5月第一次投稿始,至2003年11月最后一次投稿止,历时18年,投稿10家杂志;哪家杂志也没推倒文章的论点,但哪家杂志也不承认这篇文章是正确的。传统的观点认为:变位齿轮之所以能减小机构尺寸是由于它能制造的小齿轮所致。也就是说是由于齿数的减小所致。而拙文的论点是:只有正传动齿轮才能减小机构尺寸。但机构尺寸的减小并非由于齿数的减小所致,而是啮合角增大使然,与齿数多少无关。两种观点大相径庭,针锋相对。该文还请某著名教授评审过。我感谢教授的评审,但我对教授的观点实在不能认同。下面对教授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看法。拙文的论点前面说过了:正传动齿轮能减小机构尺寸,但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是由于啮合角增大使然,与齿数多少无关。教授却说:“正传动与提高啮合角是纯几何的啮合关系,与强度无关,即与机构尺寸减小无关。正传动与提高齿廓的综合曲率半径直接相关,这才是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和理论根据。因此文章不正确。正确的观点是:在等接触强度前提下,正传动实现机构尺寸减小的方法之一是提高齿廓的综合曲率半径,这时可降低啮合点的接触应力,提高接触强度。”云云。教授认为提高齿廓的综合曲率半径可降低接触应力,这样可减小机构尺寸的观点是正确的。但综合曲率半径是怎样增大的呢?教授没说。其实齿廓综合曲率半径的增大就是通过增大啮合角的方法实现的。请看赫兹公式(弹性力学公式): (2)从公式(2)看出,当载荷()和材料(E)确定后,接触点的应力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因此欲降低接触应力则应增大。但从的计算式( ,)知,欲增大则应增大啮合角;但从啮合角的计算式)知,欲增大啮合角则应尽可能地选用大的总边位系数;总变位系数增大了,啮合角就增大了;啮合角增大了,就增大了; 增大了,接触应力就降低了;接触应力降低了,机构尺寸就减小了。拙文的观点正是这样,为什么不正确呢?教授只知道增大可降低,但是怎样增大的,似乎还不甚了了。教授认为“正传动与增大啮合角是纯几何的啮合关系,与强度无关,即与机构尺寸减小无关”,但从上述笔者的分析可知:啮合角与强度不是无关,而是有关;不仅有关,而且还是因果关系。因此教授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其实拙文对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已经有理有据地阐述得清楚、明白了。只是由于拙文是对教材上的观点提出异议的,一是有些人对这个问题的确并没有弄明白;二是有人怕承担责任;三是还有心态、学术态度等等问题;故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否定它。但真理终究是真理,真理可不是随便可以否定的。为了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拙文的论点,我再以教材上接触强度的计算公式说明拙文论点正确性。公式为: (3)(该公式见西北工业大学编的机械设计修订第五版教材一书)其实公式(3)与公式(2)是一回事,只是公式(3)更能直观地说明问题,故再以该式进行分析和论证。众所周知,两对齿轮比较,它们的k(载荷系数)、(主动轮扭矩)、(齿宽系数)、(齿数比)、(弹性系数) 和(许用接触疲劳应力)都是相同的。不同处只在节点区域系数上。但从的计算式()知,啮合角大则小;从公式(3)知,小则小。这不就是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和理论根据吗?拙文的论点正是这样,为什么不正确呢?然而教授却认为“正传动与增大啮合角是纯几何的啮合关系,与强度无关,即与机构尺寸减小无关”。孰是孰非,本专业的人一看便知。即便不是本专业的人,对此也能理解。从公式(3)可明显看出,的大小与啮合角有关,与齿数多少无关(接触强度与齿数多少无关,这是齿轮强度计算的基本概念)。然而当笔者对教材上的说法提出异议时,有些人(他们都是学者、专家、权威、教授)不能以事论事,不能面对事实,不能面对真理,而是想方设法否定拙文的论点,目的是使文章不能发表,这就不是正确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态度了。欲知详情,请看论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就论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一文作者对“评审意见”的不同看法,实事求是说来易,真要做时何其难谈一篇科技论文稿的遭遇,从专业杂志的两次“退稿理由”看该杂志的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平等4篇文章。看了它们,您就知道有些学者、专家、权威、教授的治学态度、学术态度和学术水平是怎样的了。例3、“在同模数条件下,减少齿数可以减小机构尺寸”的观点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论正传动齿轮机构尺寸减小的原因实质和高度变位齿轮不能减小机构尺寸问题的研究两篇文章于1990年前后笔者曾与某杂志的几位审稿人争鸣了一年半的时间。后者文章说:高度变位传动不论按接触强度还是按弯曲强度计算,也不论齿数多少,机构尺寸都是不能减小的,并给出例题进行验证。然而有的审稿人的说法却让人瞠目结舌。比如,一位审稿人说:“在同模数条件下,减少齿数可以减小机构尺寸。”他引用教材说:“采用正变位可以制造的小齿轮,当传动比一定时,如采用等移距变位传动,两轮的齿数都可以相应地减少,因此也就减小了机构尺寸。”他接着说:“要达到上述目的还需模数相同。如标准出动;变位传动,由知,变位齿轮的尺寸小。这里有个问题,怎样才能保证模数相等呢?从强度的观点出发,在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要使两对齿轮的模数相等,则两对齿轮的材料和热处理方法应不相同,否则正如作者例题所证明的,减少齿数不能减小体积。”审稿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两个概念性、也是常识性的错误。第一、他认为欲减小机构尺寸,两对齿轮的模数应该相等;为使模数相等,则两对齿轮的材料和热处理方法应不相同。这是他第一个概念性、也是常识性的错误。因为没有这样比的,也不能这样比。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用好材料能减小机构尺寸?第二、既然两对齿轮的材料和热处理方法都不相同了,还要模数相等做什么?无需模数相等,也不论齿数多少,就能证明材料好的那对齿轮的尺寸小。这是审稿人第二个概念性、也是常识性的错误。这样普通的常识性的错误竟出自某著名高校的一位老师之口,实在令人目瞪口呆。其实两对齿轮比较,它们的模数应该相等,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是个别的:教材、手册、科技书和不少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都有这样的观点,只是他(它)们没有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和写出来罢了。但持这种观点的书和人,他(它)们都只是泛泛地议论,并不具体谈他(它)们是怎样使齿数不同的两对齿轮的模数相等的。因为这位审稿人实在没有办法使齿数少的那对齿轮的机构尺寸减小了,所以他才道出使两对齿轮模数相等的具体办法。众所周知,这种办法是贻笑大方的。例4、基圆弧长与公法线长度不能混为一谈基圆弧长与公法线长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在手册上的“公法线长度表”中多年来都是将它们混为一谈的。众所周知,公法线长度必然是基圆弧长(这是渐开线性质决定的),但基圆弧长不一定是公法线长度。所以公法线长度具有双重身分,即:它即是公法线长度,又是基圆弧长;而不具备公法线长度功能的基圆弧长,它只是基圆弧长,而没有公法线长度的功能(因为基圆弧长不能测量,公法线是能测量的)。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然而手册上的变位齿轮公法线长度表,几十年来都是将不是公法线长度的基圆弧长称为公法线长度的。请看表1(该表是从2002年化工出版社修订、出版的机械设计手册上节选的)。Z=50这个齿轮有6个跨齿数K对应着6个数值,手册称这6个数值都是该齿轮的公法线长度(见表1)。表1 公法线长度, 齿数跨齿数公法线长度50411.0327513.9849616.93707 19.8891822.8413925.7934表2 基 圆 弧 长 ,齿数变 位 系 数跨(含)齿数基圆弧长500.7451.8044 11.03270.2990.745513.98490.2990.266616.93700.26600.936719.88910.9361.808822.84131.8082.823925.7934 注: 表2是笔者根据表1改造的,这样一是合理,二是使用方便。 绝对值符号内的 数字是负变位系数的绝对值。负变位系数按绝对值选取跨齿数。如则取;如则取,如此而已。 变位系数的范围是由下 面的 的公式(4) 计算的。 那么他们是否都是公法线长度呢?笔者验证了:从理论上讲 k=4、k=5、k=6、K=7对应的都是公法线长度。尽管它们的测量点(量具卡脚与齿廓的切点)除k=6外,并不在齿廓的合理部位,但他们毕竟还在渐开线齿廓上;而k=8、k=9对应的和这两条线段的测量点并不在渐开线齿廓上(在齿顶圆之外),不能测量,怎么能称为“公法线长度”呢?所以这两条线段不是公法线长度,而是这个齿轮含8个齿和9个齿的“基圆弧长”。明明不是公法线长度,而教材和手册称它们是公法线长度,这不是“指鹿为马”又是什么呢?此外,表1中只有跨齿数k而没有变位系数与之对应出现在表中是不合理的。因为的有无和大小(指绝对值)直接影响跨齿数k的多少;而k的多少直接影响公法线长度的合理性及其合理测量。而公法线长度的合理性及其合理测量直接影响齿侧间隙和齿厚精度,故与是一根绳上拴着的两个蚂蚱,谁也离不开谁。如果离开了(就像表1那样),一是不合理;二是给表的使用者增添了麻烦。为什么不合理呢?因为:如表中没有,则这个齿轮合理的跨齿数只能是,其它k及其对应的之值都是不合理的。如表中有,则该齿轮k=4、k=8、k=9等等才是合理的。须知,表1中的那些k是怎么来的?它们是由公式计算出来的。公式为: (4)请看:如果公式(4)中没有x(即x=0),那表1中怎么会有k=4、k=8 、k=9等等之值呢?它只能是k=6嘛。所以表1中没有x是不合理的。那么表1中没有x怎么会给使用者增添了麻烦呢?因为:如表1中有x,则表的使用者根据x的大小,马上就可查出k和它对应的之值了;如表1中没有x,则表的使用者需从“x与k的线图”中由查出k,然后再回到表1中查出k和他对应的之值,这是不是给表的使用者增添了麻烦?为此笔者不揣冒昧,将表1改造成表2的样子(见表2),将“公法线长度”改成“基圆弧长”,使与对应出现在表中。这样有对应就合理了,这样就没有“指鹿为马”的弊病了;而且这样表的使用者也大为方便了。可谓一举三得,何乐不为?然而2005年笔者将谈谈对机械设计手册上“公法线长度表”的看法一文寄给一家创刊很早的杂志时,该杂志认为文章不正确退稿。笔者不服,与之争鸣了两个回合,终因该杂志对问题不理解(有争鸣信为证)作罢。之后笔者又将文章投另家杂志。该杂志对文章的是与非只字未提,只说版面费800元,称将稿件退回,但并未退稿。笔者并不死心,于2006年7月又投一家杂志。该杂志认真负责,请著名高校一位研究齿轮的老教授和某研究所的一位齿轮专家审稿。那位教授的态度还是平和的,他首先承认文章的两点说法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但他又讲了两点站不住脚小理由,不同意文章发表。而另位审稿人他对文章的主要论点避而不谈,而只是下断语:什么“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那样做“是不可取的”等等,但他讲不出道理出来。我不服气,提出与二位审稿人争鸣,并寄去了两份争鸣材料。由于刊物的原因,不了了之。欲知详情,请看谈谈对机械设计手册上“公法线长度表”的看法和附在该文后面的“附录(12)”科技期刊审稿人应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就谈谈对“机械设计手册”上“公法线长度表”的看法一文作者对“审稿意见”的评述两篇文字。这里就不赘述了。例5、如此表示齿侧有间隙、如此减小、消除齿侧间隙是否有悖于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近年由几位教授合作出版了一部机械学的理论专著。专著上说:“齿轮传动的各种基本型都存在齿侧间隙。减小、消除这些齿侧间隙要靠附加的各种调隙装置来实现。”接着,该书讲了两种调隙方法:即径向调隙(轮齿径向位移,即微量减小中心距)和轴向调隙(即采用变齿厚齿轮)。在讲径向调隙时,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径向调隙的实质,该书给出调隙示意图(见图61渐开线齿轮副的侧隙及消除方法)。但这个图不论从哪方面说,从哪个角度讲,它都是说不通的。众所周知,齿轮传动分度圆有3个位置: 分度圆相切(这是标准传动,也是高度变位传动); 分度圆分离(这是正传动,即正角度变位传动); 分度圆相交(这是负传动,即负角度变位传动)。图61的左侧显然是标准传动,因为分度圆相切(该书指明r为分度圆半径)。但是,分度圆相切齿侧是不能有间隙的,因为这样不符合齿轮传动的“无侧隙啮和条件”齿轮传动的理论分析和计算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谓“无侧隙啮和条件”是指轮齿在啮合区的工作齿廓和非工作齿廓都处于接触状态。而图61的非工作齿廓显然没有处于接触状态,这是不合理的。当然,“无侧隙啮合”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齿侧是有间隙的。但这间隙很小,是用公差保证的。尽管齿侧实际上是有间隙的,但在理论分析和计算时仍需满足“无侧隙啮合条件”。因此,分度圆相切表示齿侧有间隙是不合理的。另外,众所周知,标准齿轮分度圆齿厚(S)与齿槽宽(w)相等,即S=W;而变位齿轮的SW,这是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根本区别。而图61的分度圆齿厚显然与齿槽宽不相等了,因此这显然不是标准齿轮了。然而明明是一对标准齿轮传动,并未进行变位,怎么由于调隙,一下子就成了变位齿轮了呢?所以这样表示齿侧有间隙和这种调隙方法都是不合理的。当然,齿侧间隙是可以表示出来的,但不能是分度圆相切,而是分度圆分离。分度圆分离表示齿侧有间隙是合理的,分度圆相切表示齿侧有间隙式不可以的,因为这样,问题就说不通了。再看图61的右侧分度圆相交了。分度圆相交是什么传动?是负传动,只有负传动分度圆才会相交。然而明明是一对标准齿轮传动,并未进行负变位,只是由于调隙(微量减小中心距),一下子就变成负传动了,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通的。所以,图61不论从哪方面说,从哪个角度讲,他都是说不通的。而且微量调节中心距的距离在技术上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齿侧间隙很小,企图微量减小中心距来达到减小、消除 齿侧间隙的目的谈何容易!就算理论上可行,结构也太复杂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将齿轮报废,从新制造齿侧间隙合适的齿轮来得合算;何必用“爱国者”打蚊子呢?还有,就算用减小中心距的办法减小、消除了齿侧间隙,那齿顶径向间隙(标准值c=0.25m)怎么保证呢?所以这种方法不论从理论上还是技术上讲都是难以行得通的。欲知详情,请看对某部学术著作上关于齿轮传动几个概念问题的看法一文。例6、对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如何解释?大家知道,对变位齿轮跨齿数的选择,教材、手册大都给出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公式计算,一种是查图表。但不论用公式计算也好,还是查图表也罢,它们的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比如对同一个变位齿轮而言,用公式计算k=5,那么用查图表法确定的跨齿数也应该是k=5才对。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就在同一本教材或同一部手册上,用它给出的公式计算和它给出的图表查取,它们的结果有时是不一样的。有的相差一齿,有的则相差二齿,有的甚至相差还多;这说明不是公式不合理,就是图表有问题;或者它们都有问题。然而教材、手册的编者们似乎尚不知在他们编写的教材、手册上竟有这样的事发生。于是就在同一本教材或同一部手册上出现了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有人可能问了:“你举例说明哪本教材和那部手册上有这种情况?我不用举例,只要你认真看看教材和手册就知道了。教材、手册是经常修订、再版的,但这种情况却多年存在于教材、手册上。然而当有人对教材、手册上的某个论点、概念、说法、作法等提出异议时,有些审稿人往往不能面对事实,不能面对真理,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而是想法设法否定他人的文章。有时甚至用给作者出难题的办法达到文章不登的目的。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了。欲知详情,请看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和附在该文后面的“附录(9)”何必在毫无意义的问题上下大功夫呢?就变位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合理选择一文作者对“审稿意见”的评述两篇文字。看了它们,您就知道有些审稿人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了。下面谈谈感想。上面举了6个例子,其实例子是很多的。有人对我写这些东西是有看法的:“这个人怎么这样不谦虚呢?”何谓“不谦虚”?有些人认为:“你一个 马尾儿穿豆腐提不起来的人物竟敢指出教材上的某个观点不成立,这就是不谦虚嘛。”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对专家、学者的观点谁都可以质疑。问题是首先看看质疑者的观点有无道理,而不是先看他的学术地位如何。只要质疑者的观点是对的,不管他是什么人都要承认。陈景润院士原来只是个厦门大学的图书管理员,他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写的数论里边有不妥之处,因而写信给华老。华老认为是个人才,于是调入“数学研究所”,结果陈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要按世俗之见:你一个图书管理员(虽然是学数学的),还敢指出著名数学家的著作有何不妥之处,太不自量力了吧?“不谦虚”的另一种情况是说自己错了也不承认,强词夺理地进行诡辩。笔者并不是这样。笔者对问题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是一说一,是二说二;实事求是地,源源本本地摆事实,讲道理,怎么能说是“不谦虚”呢?再说,既然两种观点截然相反,针锋相对,那么争鸣的一方就要向对方的论点发起攻击,驳倒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其实这跟打仗的性质是类似的。战场上厮杀的目的是消灭对方的生命,学术争鸣是要将对方的论点驳倒,使对方张口结舌,无话可说。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使对方反感那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有学术地位的人更是如此)。既然要讲理嘛,那就不能讲客气。有人假谦虚:什么“我对某某不懂啦,水平不高啦”等等虚假套话。既然不懂,怎么还说人家的观点不对呢?这是虚伪嘛。过去有句名言叫:“当堂不让父。”是说父子对簿公堂时,儿子对父亲都不能谦让,否则就别对簿公堂。父子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社”的郭沫若,郁达夫等与鲁迅打口水战时,双方都没有什么谦虚可言。要说不谦虚,的确有些人是不谦虚的。笔者对教材上的某个论点提出异议的一篇文章

    注意事项

    本文(对渐开线齿轮传动某些传统观点的不同看法.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