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语言文学论文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doc

    • 资源ID:3928316       资源大小:24.50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言文学论文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doc

    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 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吕军伟(广西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4) 摘要:名量式合成词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来源各异,主要有三种:一是上古汉语“名·量”式发展的结果;二是N-N式偏义复词后N量词化的结果;三是类推作用的结果。量词的典型程度及不同的来源造成了名量式合成词内部共时层面的种种差异。 关键词:名量式合成词;词汇化;类推作用中图分类号:H146.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0)02-0103-05名量式合成词是现代汉语语汇系统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作为名词的一个次类,通常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典型名量式合成词由单音节名词和单音节量词按照“名(N)+量(M)”方式构成,且功能上仅表名词中心语所在类的总称,如:船只、马匹、枪支等;非典型名量式合成词形式与前者相同,但表总称只是其功能之一,如:书本、事件、房间等。 对名量式合成词的研究,前人就其性质、特点、结构类型归属、具体范围等进行具体探究,但存在争议,且在涉及名量式合成词来源、成因问题时,大多仅将名量式合成词的产生粗略归结于汉语词汇的复音化。然而,汉语从古至今,领属语、修饰语以及关系小句一律前置于名词中心语。3在这样一种语言中,名量式合成词不可不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现代汉语量词本身尚且是个较为复杂、分歧较大、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词类,4而量词又是名量式合成词问题的关键所在,故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决不是词汇复音化所解释的那么简单。 一、名量式合成词的三个来源从汉语不同时期的用例情况看,名量式合成词的形成及发展并无清晰脉络。上古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已有同名量式合成词极为相似的“名·量”式,但并不意味着现代汉语中的名量式合成词就是从上古时期的“名·量”式发展而来,名量式合成词的产生存在着多种来源。 1.上古汉语“名·量”式发展的结果汉语量词主要有两种5272: 1)度量衡单位词,如“寸、斗、斤、两”等; 2)个体单位词,如“个、只、匹、颗”等。前一类各语言中都普遍存在,在汉语中起源很早,殷墟卜辞中已产生。而后一类为汉藏语系所特有,汉语早在先秦已萌芽,但仅有“匹、乘、两、张、个”等极为少数的几个,5274-275甲骨文、金文中已出现了“名·量”式:(1)懋父赏御正卫马匹(马一匹),自王。(御正卫簋)(2)锡守宫丝束马匹(马一匹)琜朋(琜一朋)。 (守宫尊)(3)报口氏帛束(帛一束)、磺。(召伯虎笠)(4)锡克甸车、马乘(马一乘)。(克钟)需注意的是:上古汉语出现的此类“名·量”式,从形式上虽与现代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相同,但所表之意却差异很大。上古时期的“名·量”式是“名·数·量”结构中数词为“一”时,即“名·一·量”的常用缩略形式。但上古汉语中的“名·数·量”有两种性质:计量性和描写性。计量性“名·数·量”结构中,“数+量”可看做句子的述语成分,两部分间是主谓关系;而描写性“名·数·量”结构中,“数+量”则应看做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成分,二者间当属修饰关系。67从历时角度看,上古汉语中计算性“名·数·量”,至今依旧存在,且前后用法基本相同,一般皆仅用于记账、罗列清单,如小菜一盘,猪两头等。可见,其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而描述性“名·数·量”则不同,其已基本消失,现代汉语主要采用“数·量·名”形式,与前者相比语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计算性“名·数·量”而言,“数+量”整体作句子谓语成分,是句子核心和焦点,而数词则又是“数+量”核心中的核心。故,无论是出于句法还是语义的考虑,谓语成分中的数词,哪怕是“一”都不能省略,省略谓语“数+量”中数词的用法,汉语从古至今都没有,上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倒是省略“数+量”中的量词,5273-274如:(5)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尚书·召诰)(6)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尚书·舜典)描述性“名·数·量”的核心是名词中心语,“数+量”地位相对较弱,而当数词为“一”时,一般默认,省略后对结构整体意义影响不大(此用法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如“我买只鸡”)。上古汉语“名·数·量”省略数词“一”的用法很常见。由此可推断,计算性“名·数·量”与本文要讨论的对象无关,而“名·量”式当是描写性“名·数·量”的省略形式。 上古时期,尤其西周以后,汉语开始了由以单音词为主向以复音词为主的转变,即通常所说的“复音化”。8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大趋势,其势必对“名·量”这一特殊形式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形式上看,“名·量”式由两个单音节词组合而成,符合复音化趋势。更为重要的是:上古后期,与“名·量”式具有相同表意功能的形式除了“名·一·量”外,还不止一个,如:“一·量·名”(7)一箪食,一瓢饮(论语·雍也)(8)或取一编菅焉,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27年)(9)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左传·昭公29年)(10)为仁者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告子上)与“名·量”式仅语序相反,作为“一·量·名”的常用省略形式的“量·名”式:(11)用匹马束丝。(留鼎)(12)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虢季子白盘)(13)角弓其觩,束矢其搜。(诗·泮水)(14)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15)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仪礼·觐礼)“一·量·名”和“量·名”式在结构稳定性、使用频率等方面,都优越于“名·量”式,更符合描写性质的要求。“量·名”式出现后,二者表意作用基本相同,从用例考察结果看,与“量·名”式相比,“名·量”式使用频率显著降低,但并未完全消失,可见“名·量”式受到很大影响。 上述四种形式,表意功能都基本相同。这并不符合语言的明晰性、经济性和区别性的最基本原则和语言交际的基本要求。9在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语言形式,必然会产生差异,引起分工。“一·量·名”、“量·名”两种形式较“名·一·量”和“名·量”更具优势,更符合汉语“修饰语、领属语一律前置于名词中心语”的语序原则。其中“一·量·名”最为稳定,也最符合汉语的特点,以致后来逐渐成为了主流形式。“名·一·量”和“名·量”式则相对处于劣势,使用频率较低,但从不同阶段的用例中可见,这两种形式后来的用法发生了变化,“名·一·量”意义未变,但在适用范围上,有了较为严格限制,一般仅在记账、罗列清单等情况下使用,以突出焦点数量,其他情况下,一般只用“一·量·名”或“量·名”形式。“名·量”式则变化更大,最初“名·量”式既没有语序优势,作为缩略形式也不及“名·一·量”稳定,且还较容易与“修饰语·名词中心语”关系的N-N式混同,如将“帛(束)”一束帛,理解为“(帛)束”“帛之束”。628但双音节“名·量”式功能逐渐分化,产生了新用法:量词意义更为虚化,此结构由原来无需借助语境不定指名词中心语所在类中的某一个,发展为专指名词中心语所在的整个类,既而,与上述其他形式逐渐区别开来。一种语言形式只有与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其他形式产生差异,形成对立,才会有其存在价值。任何一种语言系统中,都不会存在两种功能完全相同的形式。上述四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至今依旧可见,但各司其职。 需注意的是,由上古“名·量”式发展而来的名量式合成词,因其量词本身处在语法化斜坡的不同阶段,且发展较为缓慢,故,每个词语产生、成熟的时期都不尽相同,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一些处于变化中的N-M结构,用法不够成熟,可能出现两可现象:既可看做表总称也可看做表有定或无定的单称,对二者的区分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特定语境,功能上与单复同形的单音节名词中心语区别不是十分严格,如:(16)临阵次,马匹(单称/总称)忽然惊。(易静兵要望江南)(17)又过几日,陈大郎雇下船只(单称/总称),装载粮食完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18)季旅,收拾车辆(单称/总称),到来日傍晚,送貂蝉小姐到太师府去来。(锦云堂暗定连环计·第三折)“名·量”式随着量词意义虚化程度的提高,量词从形式上逐渐分化了单复同形的单音节名词中心语兼表单指和泛指的功能,且整个“名·量”式在使用中逐渐凝合,最终词汇化为专门表示总称的名量式合成词,与其他形式严格区别开来。到了清末,这样的名量式合成词已经为数不少。现代汉语中典型名量式合成词绝大部分是通过这一方式发展而来。3 2.“N-N”式偏义复词后N量词化的结果在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多种复合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联合式和偏正式两种结构形式。名名联合构成名词,即“N-N”式是联合式中最为常见的三种形式之一。10能够联合的两个单音节名词在意义上大多存在某种联系,或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当意义原本独立实在且有联系的两个N复合后,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意义偏指现象,即其中某个词意义逐渐虚化,整个词的意思偏向于或前或后的某一个部分,如:“国家”,“国”原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家”原指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复合后,“家”的意义逐渐消失。 古代汉语语汇中有一类“N-N”式,符合偏义复词形成的规律,构成此类“N-N”式的两个单音节N,最初意义相同或相近,复合后语义中心前移,后N意义逐渐虚化,较特殊的是后N虚化到一定程度后,词性转移,多由名词变为表示前N单位的量词,如:“花朵”,“朵”即“朶”,本为象形字,作名词,本义即花朵。在宋元之前所出现的词汇中,“朵”已开始虚化,但依旧是名词,如:(19)钗朵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庾信春赋)(20)百里油盆镜湖水,千峰钿朵会稽山。(元稹送王十一郎游剡中)(21)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白居易新春江次)(22)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薛涛鱼离池)受复音化趋势影响,“花”和“朵”从单音节词变为“N-N”式偏义复词,词义中心前移,“朵”意义虚化,用来表示“花”的单位,“花朵”在形式上,由原并列结构变为正偏结构。此变化以及“朵”由N向M的转化,大约发生在宋元之前。到了宋元时期,“花朵”已发展为仅用以表花的总称,且普遍使用,几乎没有例外,如:(23)烟灯岂不胜花朵(总称),踏歌何人增坎坷。 (上元陈丞相宅观灯有作)(24)簇蝶花,花朵(总称)簇一蕊,如莲房。(太平广记·草木四)(25)柳丝花朵(总称)垂帘下,绿莎茵铺着绣榻。 (西厢记)(26)花朵(总称)几枝柔傍砌,柳丝千缕细摇风。 (二刻拍案惊奇)对此王力先生也认为,中古时期有“钗朵、钿朵、梅朵、莲朵”的说法,但是这些“朵”字都是名词,非单位词。直到宋元时期,单位词才用作词尾5283。 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与“花朵”相对立的“一朵花”(数·量·名)、“花一朵”(名·数·量)的成熟形式,可见,“花朵”到宋元时期已是“N-M”式。 又如:“书册”,“册”本为象形字,象简册形,也是名词,本义即书简。“书册”大约也在宋元之前,发生了类似于“花朵”的变化,虽“册”虚化程度远不及“朵”,但到宋元时期也已仅用于表总称,如:(27)后来区区人,谁復掛书册(总称)。(查元方查公山诗)(28)岁暮更宜深燕养,莫理书册(总称)动风旛。(蔡格山居十三首)(29)赖是官清饶暇日,忍教书册(总称)与人疏。(程公许移住郭婆井官廨二绝句)(30)十岁铅丹事书册(总称),岂徒新丰困寒厄。(晁补之长安行赠郭法曹思聪)通过对“N-N”式用例的考察,由上述方式形成的“N-M”结构最早见于宋元时期。此后,由这一形势形成的“N-M”结构数量有增长的趋势,如书本、灯盏、房间、人口、土块等,且具有相似的演变轨迹。由此类“N-N”式发展而来的“N-M”式典型与否,与后N量词化典型程度密切相关。 由这一方式构成的名量式合成词大多是非典型名量式合成词,因后N的量词化程度不高,还可受由其他个体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支花朵”“一个土块”“一个房间”等。上述由“N-N”式向“N-M”式演变的方式有一定的生命力,因量词是一个开放的词类,一些有量词化可能的名词随着其意义不断虚化,遵循“典型名词名量兼类词典型量词”发展,势必存在如下可能:一些符合上述情况的“N-N”式,发展为非典型名量式合成词,进而成为典型名量式合成词。 3.类推作用的结果由上文可知,较之同类形式,“名·量”式并无太多优势可言,这也使得其使用频率明显下降。但“名·量”式又有其自身特点。“N-M”结构的关键在M,先看上古时期能够进入“N-M”结构的早期M,如:“匹”:会意,四丈为匹,后衍生出:成对、成双之意;“束”:会意,从囗( wéi)木,动词,本义表捆绑,后作量词,表:把,小捆;“朋”:象形,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乘”: shèng,作名词,用以指车兵,四马一车为一乘,后用作量词,古时计物以四为乘;“两(辆)”:会意字,从一, ,平分,亦声,二十四铢为一两;“辆”为后起形声字,从车,两声,古代的车一般有两个轮子,故车一乘即称一两,后来写作“辆”;“亩(畮、畝)”:形声字,六尺为步,百步为畮。秦田二百四十步为畮。畮或从十久(即:畝)说文,本义:中国土地面积市亩的通称。 上述量词从其本义看,绝大部分表示“复数”概念,故其本身就有表复数的意义和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名量式合成词发展为表总称,提供了词义的可能。而上古保留下来的多是由“匹、束、朋、乘、两(辆)、亩”等构成的“名·量”式。通过语料考察,“名·量”式表复数的用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萌芽,如:(31)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复数),越其罔有黍稷(尚书·盘庚)(32)畜马乘(复数)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宁有盗臣。(大学·传十章)(33)坚白无厚之词章(复数),而宪令之法息。(韩非子·问辩)上述用例从形式上已很难再看作“名·一·量”的缩略形式。此类用例虽极个别,但可能是从缩略形式的“名·量”式逐渐发展成为表总称的名量式合成词的一种过渡形式。 通过语料考察发现,表总称的“N-M”合成词最早出现于中古时期:中古时期的名量式整体并不活跃,但个别名量式较为常见,均表总称,如上表中的“田亩、车乘”,可以认为是名量式合成词:“田亩”:(34)春夏不得不趋田亩(总称),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汉书·循吏传第五十九)(35)馀粮未可以宿於田亩(总称):人事未备,至於此也。(三国志·文帝纪第二)(36)是岁,野谷渐少,田亩(总称)益广焉。(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表1中古时期的名量式用例考察时期所选典籍用例田亩车乘词章马匹车辆帛束东汉论衡汉书太平经汉代诗文选等7 2 魏晋乐府诗集魏晋诗选穆天子传三国志搜神记魏晋文选郭璞诗全集等3 71 南北朝隋朝世说新语后汉书搜神后记魏书南北朝、隋朝诗文选文心雕龙水经注等10 8 2 总计(例) 20 17 2 1 “车乘”(37)所以然者,自行恶无一善时,但贪好衣车乘(总称),相随自得,(太平经合校)(38)获车乘(总称)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三国志·诸葛恪传)近代汉语中,由于复音化趋势的作用,能进入名量式的名词和量词,有所增多,在使用频率明显上升:表2唐元时期的名量式用例考察时期所选典籍用例词章马匹船只银两车辆纸张矢束唐宋时期全唐诗全唐文/拾遗/续拾全宋诗全宋词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册府元龟大宋宣和遗事隋书等114 6 11 1 1金元时期全金元词全元曲(散曲/戏文/杂剧)元诗别裁集元人小令选宋史辽/金史续资治通鉴辽/金/元诗词选等35 11 18 21 2 1总计(例) 149 17 19 21 3 2 1到了明清时期,这一趋势更为明显,使用频率急剧上升:从名量式的发展来看,明清以前的名量式合成词,大多单个出现。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名量式表总称的用例增多,用法日趋成熟,表总称的名量式已具有一定类推性,如:“只(隻)”:会意,从又,持隹。本义:鸟一枚;“支”:会意,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表3明清时期的名量式用例考察时期所选典籍用例车辆马匹船只银两布匹纸张矢束马乘明代三国演义7 37 35 西游记3 72 5 1 水浒传14 52 96 881 其他:封神演义明清词选列朝诗集八段锦明词综三言二拍杨家将元史等14 14 24 74 6 清代红楼梦6 1 4 17 1 三侠五义3 25 24 88 儒林外史 1 5 21 镜花缘417 6 其他:明清词选聊斋志异晚晴簃诗汇官场现形记明史孽海花恨海老残游记等9 42 29 53 6 7 总计(例) 60 242 239 329 13 9 从“只、支”本义上看,并无表复数、集合概念之义,而由“只”构成的名量式“船只”,最早出现于宋代,由“支”构成的“枪支”则更晚,最早出现在清末,但从“船只、枪支”的用例看,从一出现,绝大部分便表总称,尤其是“枪支”。由此,可以推测,“船只、枪支”与“田亩、马匹”等不同,其应该是“名量式表总称”这一用法类推之结果。3

    注意事项

    本文(语言文学论文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