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失范现象浅析.doc
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失范现象浅析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语言学家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试图从语言学视角的层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以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为切入点,从网络语言语言规则运用不规范和语言表达内容不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及内容、符号等方面着手,通过研究语料,浅析网络语言失范现象,使其有助于语言文化的发展探索。关键词:网络语言;失范现象;语言规则运用;语言表达内容Analysis of the anomie phenomenon with network language 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he network language,as a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get more and more linguists and public atten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ace of network language from th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to the layer,by using the network language anomie phenomen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o analyze two aspects of the content which including the non-standard using in the rules of language and expression.Through the study of corpus, respectively from the aspects of phonetics, vocabulary ,grammar, content and symbol,to analyze network language anomie phenomenon, and then contributes to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Key words:network language; anomie; 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the content which use language express 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失范现象浅析引 言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是指网民在网络活动中交流的一种媒介,它包括图像、文字、符号、字母等组合而成的在广泛的网络交流中约定俗称的各种信息符号。1类型可分为谐音类、缩写类、符号类、词语新解类等。网络语言自产生以来,其利弊就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方面,网络语言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给人新奇的感觉;另一方面,网络语言的核心特点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快速口语”,很多情况下既不注重语法,对遣词造句也缺乏精心考虑,一味地追求简便、快捷。因此,网民们在汉语中添加符号、字母、数字,更改字词、语句,还有繁体和中西方语言的结合,致使网络使用的语言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语言变异现象,即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新的语言现象是其必然,但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其中不规范和不稳定的网络语言,清醒认识到其对汉语言文化的污染。任何一种语言必须有其规范原则,语言应“源自语言实践,服务语言实践”。2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语言学家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从语言学角度系统地研究网络语言,应是语言学研究的新生长点。“加强对网络大量真实文本的研究,及时归纳、总结、提炼、概括其内在规律,提供一套网络语言规范标准,及早建立起网络语言规范化大厦”。3网络语言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规则运用的不规范和语言表达内容的不规范两大方面,对此要加强收集整理,注重语料研究。一、语言规则运用的不规范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构成。其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构成材料,语法是语言材料之间的结构方式。网络语言从根本上说是从属于现代汉语系统的,它也需要遵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因此,网络语言规则运用的不规范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一)网络语言语音失范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化的口语性语言,网络交际者利用文字等书面符号来表现有声语言时,往往只取其音而不论其本义的汉字词用法,与汉字词的规范用法相矛盾,对汉语的规范字词系统产生了冲击和影响。网络聊天有很强的时效性,随意性,因此谐音滥用的现象随处可见。谐音的滥用是网络时效性影响下的负面产物,网民为了追求速度,在聊天过程中倾向于选择用数字或出现在输入法最前面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体现一种时尚、风格和个性。所谓“谐音词”就是不用原有的词语,而是将它们的读音略加改变而使用另一个词形所产生出来的词语,这种“新词”因为它们比谐音的原词更为形象生动、更俏皮亲切、更有生活气息,一旦得到网民的认可,就可能借助网络传播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但如果这样的字词层出不穷,势必对汉语的语音构成负面影响,造成日常用语的混乱,造成表达上的牵强附会和理解上的障碍,错别字太多,网络语言语音失范。1、汉字谐音失范在聊天中网络主体彼此隐去真实身份,为了增加幽默效果,常常会出现大量的谐音替用现象,同音汉字的交错运用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一片混杂。例如:“神马”(什么)、“内牛满面”(泪流满面)、“杯具”(悲剧)、“鸭梨”(压力)、“可耐”(可爱)、“帅锅”(帅哥)等。如:“斑竹”,即“版主”,BBS管理员。因过去的词库中没有“版主”一词,用拼音输入法后,显示的第一个词就是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的“斑竹”,为了省时省事,就选用了“斑竹”这个词。同时,在网络中,网民们来自不同的区域,却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难免在语言中掺杂着地方话。受到方言的影响,具有地方色彩的谐音现象层出不穷,如东北话“银们”(人们)、陕西话“额滴神啊”(我的神啊)、山东话“肿么了”(怎么了)、河南话“有木有”(有没有)、闽南话或粤语方言“偶”(我)等等。目前我国的通用语是普通话,它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语言,这就给一部分人理解网络话语含义带来了障碍。故意使用错误的读音可以突显出词语的幽默可爱,但谐音错别字太多,让不了解网络语言的人难以理解,也造成语音的失范。2、数字谐音失范网民通常会用一连串数字的谐音或转意来做数字密码表示一定的意思,随意排列组合0-9之间的数字,为数字赋予了新的含义。如:用“520”代指“我爱你”、“7456”代指“气死我了”、“3344”代指“生生世世”等。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3、英语拼音谐音失范网络语言常常会出现很多英语、拼音甚至数字之间杂糅的现象。(1)英语谐音失范。“中式英语”用汉字谐音代替英语读音,例如:“粉丝”(fans)、“伊妹儿”(e-mail)、“嗨皮”(happy);英语字母缩略词,例如:“OIC”(Oh,I See)、“BB”(bye-bye)。英语谐音词的运用,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不然很难理解词语的意思,也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使用。(2)拼音谐音失范。一个字代替两个音节,例如:“酱很不错啊”(这样很不错啊)、“0表嘛”(不要嘛)、“酿怎么行”(那样怎么行)。用字母谐音代替汉字读音,把难以说出口的语言用拼音谐音代替,例如:WBD(王八蛋)、TMD(他妈的)、JJWW(唧唧歪歪)。(3)混合谐音失范。混合谐音把数字、字母、汉字混在一起使用。例如:“3Q”(thank you)、“B4”(before)、“Re文”(附文)。4、叠音谐音失范例如:“漂漂”(漂亮)、“亲亲”(亲吻)等等。儿童发音虽然可爱,但并不是所有人愿意接受和使用的。(二)网络语言词汇失范从语言系统来看,语言词汇的变化发展较快,词汇中基本词语是核心部分,是词汇系统中最为稳定的,新词新语(包括网络语言)以及外来词语、专业术语等同属于外围部分,是比较活跃、多变的。网络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网络词汇,因而其失范现象也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创造新词、改造旧词、滥用错别字三个方面。1、创造新词一些网络用语粗制滥造,胡拼乱凑,词不达意,出现很多新词。网络上出现很多生造词,典型的病词泛滥,如“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等,这些流行的“网络成语”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用杂糅的方法或者完全不符合语言规律的方法生造,打破语法常规而组合在一起。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而不是所含汉字意义的简单相加。但网络上的“四字词”不但没有语言文化的延续性,而且表意含混,无一不是硬性缩略、强行拼装的结果。例如:“喜大普奔”就是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简化而成的,通常表示高兴喜悦的心情;“人艰不拆”出自于林宥嘉的一首歌曲,表示“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这种网络流行语是部分人群生造并在网络中传播的一种即兴语词,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从应用来看,新造网络词语的做法破坏了汉语言的规范化,破坏了原有词的词形,很多生造的词汇在汉语中原本就有对应的规范词汇,人们耳熟能详,现在却让读者费尽心机、难以琢磨,让人们产生混乱感觉,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同时也破坏了其社会性,这些语言一旦在互联网上流行,很快就会影响到年青一代的用语,甚至还影响到传统媒体以及书刊。2、改造旧词网络求新求变求奇的心理,促使网民们不但大量创造新词新语,而且大胆改造旧词,试图通过改造旧词的方式,增加语言的新鲜感。具体方式表现有:(1)词形不变,词义转移。词语的外表形式未发生改变,词义指称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原来指称甲事物,现在则变成指称乙事物,即肆意曲解词语,造成“一词多意、一语双关”。一些传统词语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如:“可爱”在字典中解释为“令人喜爱”,如今被赋予了“可怜没人爱的意思”;“蛋白质”在网络中指“笨蛋+白痴+神经质”。一些形象特别的合体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大量增加,例如“皕、甡、赑、槑”等。这些汉字在网络中失去原本意义,人们界定它的主要依据就是其新鲜、奇特的构字形式。但网民们在创新的同时又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生僻字本来就不被人们所熟知,滥用字义,不仅会脱离了原本的意思,更破坏了语言文字规范立法。例如:“囧”是一个古汉字,读jiong,本意是“光明”。流行于网络后,“囧”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囧”的“口”被看做人脸的轮廓,口里的“八”是两道因沮丧和悲伤而下垂的眉毛,八字下面的“口”则是受委屈而张开的嘴。于是,发音和“窘”一致的“囧”字,成为表达沮丧、悲伤和无奈心情的代名词。还有一些流行的所谓网络成语,如“不约而同”,网络新意变成了“因太久没有被异性约而变成同性恋的简称”,意义被完全曲解。这些词义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词语的内涵,以词的简单形式表达短语的复杂内涵,并利用正语反用、庄语谐用的手段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但这是对词语定义的歪曲,只能看作是网友之间相互娱乐的一种形式,在沟通交流方面则给不了解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的人们造成了语言障碍。(2)词形改变,意义不变。将旧词形式稍加改造,但意义不变。如儿童音,将“东西”写成“东东”,“坏蛋”变成“坏坏”等;拆字,将“超”写做“走召”,“强”写做“弓虽”等。对网民来说,这样改后词义并未改变,但因词语外形与语音的稍加变化,平添了不少附加意义,变异的表达效果新鲜有趣。这种词形改变从语用上看是正常的,能表达出原词难以表达的心理感受和特殊含义,但它仍不符合语言规则。3、滥用错别字在网络世界里,网民们往往习惯于运用同音、谐音等手段创造新的网络语言,催生了大量的别字。有些汉字字形相似或读音相近,在键盘上稍不留意就会打错字。例如“坚苦”(艰苦)、“鬼计”(诡计)、“决对”(绝对)等。同时,在网民们追求新奇的心理刺激下,也有故意地选择别字组成词语,使规范词语产生变异,从而以其貌似错误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因变致奇的表达效果,增添语言的生动幽默,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理发广告“顶头尚丝”改自“顶头上司”,“晋善晋美”取自“尽善尽美”的同音。另外,有的网民喜欢使用方言的同近音替代字,如“泥(你)说的偶(我)都去过”,“泥”、“偶”用的是谐方言读音的汉字。这些别字、错词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一些使用文字的法规,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对社会通用的母语词汇造成伤害,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也是不规范的。(三)网络语言语法失范语法是语言符号单位的通用组织规则。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网络语言是网络语境下的一种特殊的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口语形式,是网络语言中和BBS语言、电子邮件语言等并列的一种变体形式。网络语言中有大量不合语法的现象存在,或受外语的影响,或受方言的影响,或为了追求表达效果任意缩减词语,网络使用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违背语法规范,造出许多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在网络中,原有的语法规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语法变异。它们既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又破坏了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网络语言语法失范。1、部分语汇语法变异(1)词性变异。如: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电话”名词用作动词;将“你是哪里人”说成“你是哪人”,“哪”疑问代词代替疑问句;将“我来了”说成“我来乐”,助词“了”换成动词“乐”。名词用作动词。汉语名词不直接充当谓语,更不能带宾语在网络语言中,名词作谓语、带宾语随处可见。如:“你百度一下”。“百度”作名词时,指代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这里由名词转为动词,意思是你上网查找一下。再如“别忘了伊妹儿我!”“伊妹儿”是E-mail的音译,即“电子邮件”,是名词,在此处作了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汉语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更不能用于被动结构,但由于网民们习惯简单的表示,将句子简化地说出来。如“有事短我”,其实际意思是“有事给我短信息”,这里的形容词“短”充当了动词。这些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句在网络交际中随处可见。(2)搭配不当。如副词“很”一般不用来修饰名词,但在网语中,“很”加名词很常见,甚至有滥用的倾向。如“很女人”、“很军人”、“很克林顿”等。网络语言与日常用语相比,用来表示强调程度的副词多,例如:“巨可爱”、“超漂亮”、“非常中国”等等。再如中英文结合:“请勿打扰,我睡觉ing”(请勿打扰,我在睡觉)、“Q我吧”(发QQ留言给我)、“O了”(完成了)等,给语言贴上时尚标签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语言的规范使用。(3)符号、图形充当语法功能现象。有的符号、图形直接进入表达,代替文字,充当句法功能。如:数学符号或英文“N”被用来表示一个未知的,或不确定的但相当大,有时是夸张的数字。“N”可作为形容词或副词来使用。例如:“今天N个人迟到了”;“N久不见了你了”。2、部分语言句法语序失范汉语标准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式,而网络语言出现部分语序变化或变异,产生许多不规则语序现象。如:随意倒装句。“怎么了这是?”、“忙啥呢你?”,这类倒装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也表现了网络语言口语化、随意性的特点。还有一些状语后置的句式。如:将大话西游中“给我一个理由先”式的句子作为标准句大量参照使用,产生“你们怎么不工作了都”、“给个理由先”、“今儿个,天儿晚了,小弟走先一步”等语句。这样只是为了倒装而倒装,在交际内容上并没有产生新的信息内容,属于零语值。既没提高打字的速度,还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3、部分语言语法范畴失范规范汉语中没有像屈折语那样的利用词形变化来表达语法范畴的形式,但在网络语言中,网民将屈折语中的形态变化手段运用于汉语词形上,使汉语词语在网络语言中通过词形变化添加了数、时的语法范畴义。如“小伙伴s”(小伙伴们)、“同学s”(同学们)等,网民模仿英语名词“数”的变化,在汉语名词后加复数词尾“s”,以此来替代汉语中表复数的词缀“们”。动词/动词短语+ing句式。例如:“A:你在做什么?B:看电影ing。”“晕ing,你表酱紫嘛!”这两个句子都是受英语的影响,借用英语的现在进行式的表现形式。赘语附加。常用“的说”式结尾,如:“这个MM蛮漂亮的说。”“偶很稀饭这首锅的说。”在完整的句子后面加上“的说”,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赘字“有”。如:“我有说过这样的话吗?”“你有去过西安吗?”这两句话的意思应该分别是“我说过这样的话吗”和“你去过西安吗”,受港台语言的影响,分别加了一个赘字“有”,加重了语气。二、网络语言表达内容的不规范 这主要是指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不文明用语现象和符号化倾向。(一)网络语言的粗俗化 现阶段网络上频繁出现的网络脏话,“TMD”(“他妈的”三个音节的第一个字母)、“BT”(“变态”两字的第一个字母)等,在网络交际中已成为语言的安全隐患。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用语在网络交际中不断地变形翻版,呈有增无减的趋势,给网络蒙上了一层“俗气”的阴影,同时对汉语的规范使用造成危害。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4在网络虚拟世界,网民往往以隐匿的身份出现在聊天室或 BBS里,匿名身份使网民拥有了充分自主的话语权和释放社会压力的机会,而且对自己说过的话不用承担责任,这无形中给一些素质不高的网民以可乘之机,一些网民在网上借机发泄内心对他人的仇视和不满,一时网上脏字满天飞,国骂、不伦不类的口语,方言,令人脏不忍睹。在网络中,恶言秽语大肆泛滥,其特点一是蛮不讲理,二是自我发泄,三是危言恐吓,四是哗众取宠,五是黄色下流,总体呈现出粗俗化的特征。5例如“WBD” (王八蛋)、 “TMD”(他妈的)、“NND” (奶奶的)等。在网名命名方面粗俗化的倾向。有些网名以骂名为美,以自骂寻开心、以臭名张扬个性。例如:“疯子”、“杀人”、“包藏祸心”等;有些起黄色网名,例如:“性感男人”、“裸奔”、“给我一夜情”等等。此外,在网络的留言板上到处可以看到下流的帖子,挑逗、辱骂的行为。这些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严重影响了民族语言的纯洁和典雅。(二)网络标点符号失范1、标点符号的缺失。由于网络聊天对聊天的速度有要求,使标点符号省略现象普遍发生。在很多聊天记录中,可以发现完全不使用标点符号。被省略的标点符号以逗号和句号居多,被省略的标点符号多用空格键代替。例如:“我觉得(空格)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商量的(空格)”。2、标点符号的滥用。滥用的符号主要是感叹号和问号,加强语气的意思。例如多个问号和惊叹号的连用或套用,重叠使用:“真的吗?”、“天啊!”等等。如果这种网络特有的方式被运用到书面语中,将会导致语言的变异,破坏语言的规范化发展。 3、符号组合叠加。网民们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字母、数字和其他特殊符号组成了一系列具有感情色彩,生动形象的键盘符号图形,借助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居然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实在意义,成为情感符号。例如:- 表示眯着眼睛笑;< - > 表示醉了;Zzzzz 表示睡觉;一t 表示非常生气等等。表情符号定义难辨,这些不合文字规范的符号图形夹杂在汉字中,让没有接触过网络语言的人因为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而感到疑惑,增加了人们的理解难度,造成了一定的交际困难,破坏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一些符号词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不规范的现象,影响到人们的日常交际。三、关于网络语言失范的几点思考 1、造成网络语言失范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网络的随意性、虚拟性和“快餐”性,以及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致使网络语言语法错误、用语不当等失范现象频繁发生。主观方面,部分网民贪新骛奇、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以致往往哗众取宠、信口开河,使其语言表达带有主动失范的倾向。这些失范的网络语言往往艰深晦涩,难于理解,丧失了交际功能,导致语言传播失范。语言是网络进行交际活动最基本、最首要的手段,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明的工具。“缺乏明确规范的语言,难以充分发挥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语言规范的出发点是为应用而规范,决不是为规范而规范。语言规范不能脱离语言应用的实际,也不能脱离语言发展的实际。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这是语言规范必须遵循的原则;源自语言实践,服务语言实践,这是语言规范既定的方针。”6因此,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要容纳其变异,注重其发展,又要进行规范,积极引导。 2、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科技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存在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网络语言的规范也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在承认网络语言合理性的同时,必须时刻注意网络语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网络语言的创造和运用,我们需要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使其剔除糟粕,发扬精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3、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言失范现象,树立正确的规范理念。人类语言其实一直就处在规范与失范的对立统一中。它不断地受到失范语言现象的挑战,并在对各种失范语言现象的回应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自己7。失范的语言现象能否存在下去,需要经受时间检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阻止语言的发展,也不能对语言失范现象听之任之。网络语言有自我净化机制以及社会选择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作好分析、判断和引导。一是语言要符合语法、表意明确;二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过于格调低下,甚至带有侮辱色彩的网络语言,要坚决反对;三是看其是否反映时代精神,在整个社会交流当中是否有存在的价值。针对网络语言中破坏传统语言规范、有损汉语语言纯洁性、伤害汉语文化承载功能、特别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等的语言现象,应对其加以摒弃,以推动语言规范的健康发展。网络媒体应当自觉认同、主动遵守网络交际规范和约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示范引导规范的网络语言。对个体网民来说,也应自觉维护和谐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8结 语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现象是人们在与现实交际中所要求的语言规范相悖,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语出惊人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随着网络语言中的不规范乃至粗俗、不文明现象日益向现实生活和传统语言渗透,其失范问题逐渐突显。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视觉化的口语性语言,谐音滥用,语音失范;网络词汇发展最为活跃,失范现象也最为严重,新造网络词语、对汉语固有词赋予网络新义、随意地更改原词形、异形词混杂使用等,生造词、旧字形、错别字、异体字随处可见;同时,语法失范,违反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破坏了汉语的语言完整性和纯洁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表现出语言规则运用的不规范外,语言粗俗化、符号化等方面显示语言表达内容的不规范。然而,网络语言孕育于自然语言的母体,又与民族语言有着血脉的联系,它在语言形式上虽然会有所突破,但它又不能脱离现实语言的基本规律。我国网络语言从根本上说是从属于现代汉语系统的。它基本遵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规律,但是由于使用者、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的特殊性,网络语言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此,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要容纳其变异,注重其发展,又要进行规范,积极引导。我们要不断地关注网络语言使用的状况,通过研究敏锐地发现并探讨各种语言现象,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科学的规范,以助推语言文化的发展探索。注释:1中国网事.网络语言的现实之“囧”网络语言“入侵”中小学生作文调查N.新华网,2011年05月07日2徐紫仪.网络语言范与矫正策略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01期3赵 越.网络语言: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45耿 华.网络语言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05期,9-17,32-34页6詹伯慧.当前一些语言现象与语言规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04期7戴昭铭.规范化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A.规范语言学探索C.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55页8张颖炜.公民网络用语亟须强化规范意识N.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0日 参考文献:1郭 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9页2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年09期3李铁范、张秋杭.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J.修辞学习,2006年02期4李 梅.谈网络语言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规范J.语言研究,2004年03期5李 睿.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04期6杨振坤.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J.语文教学研究,2007年03期7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