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doc
汉语学习2002年12月第6期7-13页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王红旗(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14)关键词语义特征;组合关系;聚合关系;语法形式;语法意义摘要在同样句法位置上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些实词密切相关的语义因素,如义素、感情色彩、预设意义、情状意义、语用意义、推断意义等对这些实词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会产生影响,借助这些语义因素可以对有关的语法形式做出解释,这就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分析。这种方法的客观基础是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客观基础决定了这种方法是静态的、离散的,只能解决句法结构内部的问题。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6-0007-07Semantic Feature and the Objective Base of Semantic Analysis WANG Hong-qi(College of the Humanit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Keywords: semantic feature; syntagmatic/paradigmatic relation; grammatical form/meaningAbstract: A group of content words in the same syntactic position have similar meaning, such as semantic features, figurative meaning, presupposition, situation, pragmatic and inference meanings. These meanings influence the grammatical form of the content words and the phrases involved in content words. With these semantic factors, we can explain some grammatical forms. That is the seman tic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This method relies on the dependency of syntagmatic and paradigmatic rel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rammatical form and meaning. These two kinds of relationship make the method static and discrete. It can only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yntax.语义特征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汉语语法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作用:(1)解释相同的句法格式何以有不同的变换式,比如“台上坐着主席团”可以变换成“主席团坐在台上”,而“台上演着戏”却不能变换成“戏演在台上”1参见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9号;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2)解释具有同样句法格式的句子何以在句义表达上有差异,比如在“动词+了+时量宾语+了”的格式中,时量宾语的语义所指可以做不同的解释2参见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3)解释具有相同语法性质的实词何以在分布上有差异,比如在“送给他一本书”这种格式中,“递”、“交”、“还”等可以出现,而“买”、“要”、“领”等却不可以出现3参见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4)解释同样的词类按同样语序排列的句子何以有不同的层次和语法关系,如“V来了”这种格式的句子可以有“V/来了”和“V/来/了”两种可能的层次,也可以有述宾、述补和连动三种可能的语法关系4参见陆俭明“V来了”试析,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语义特征分析揭示出了语法形式背后的语义基础及其在句法中的作用,也促使人们在句法描写时注意语义解释,这就突破了美国描写语言学只研究语言形式而回避意义的研究范式,使更多的汉语语法事实和规律得以发现。因此,这种方法不仅过去为汉语语法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后还将会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作用。但是,“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目前尚缺乏理论总结”5参见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比如语义特征的性质、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语义特征分析的特点、语义特征分析的局限等问题还不清楚。一种研究方法不能从理论上做出说明,就不能自觉地、有效地、恰当地得到使用,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语义特征分析这种方法进行理论总结,以期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在这几个问题中,语义特征的性质、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是最重要的,只要把这两个问题讲清楚,其他几个问题都可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给出回答,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两个问题。一、语义特征的性质1.1在汉语语法的文献中,“语义特征”这个概念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用于聚合,针对在某个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而言,如本文引言中所列举的语义特征的几种作用都属于这种用法;第二种是用于组合,指某种句式的意义;第三种是用于某个词,指某个词的意义。“语义特征”的第一种用法最普遍,本文只在第一种用法上讨论这个概念。1.2目前,语法学界尚未给语义特征一个定义,根据我们的理解,语义特征应该这样定义:语义特征是在同样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实词的词义密切相关的、且对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或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制约作用的语义因素。这个定义有两个要点:(1)语义特征是特定句法位置上一组实词所具有的或与这组实词密切相关的;(2)语义特征对特定句法位置上的实词的语法形式或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有影响。语义特征分析就是从在同一句法位置上出现的一组实词中提取出它们共同具有的语义因素,并且以此来解释这些实词的语法形式差异、这些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形式差异、这些实词所构成的句法结构的意义表达上的差异。1.3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涉及多个层面,我们逐一分析这些语义特征的性质。1.3.1语义特征是词义的义素义素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区别特征,是在词义系统中通过对比提取出来的。词的每个理性意义,也就是义位,从理论上来说都可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即义素,那些可以对实词的语法形式或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语法形式产生影响的义素,都可以成为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文献中很多常见的语义特征都是词义的义素,我们也将重点分析这类语义特征的性质。下文先分析名词的语义特征,再分析动词的语义特征。 众所周知,名词最常见的义素有以下几对:±具体、±生命、±动物、±人。具有这几种义素的名词在分布上是有差异的,比如非具体名词不可以在表示感觉的动词如“看见、听见、摸到”之后作宾语,而具体名词都可以,无生名词不可以在动作动词如“走、跑、跳、吃、睡、爬、游”等之前作主语,而有生名词都可以,动物名词不可以在“批判、表扬、鼓励、嫉妒、猜测”等具有智力意义的动词之前作主语,而指人名词都可以。再如,+顺序或+推移义素也是名词的语义特征,如“小姑娘-大姑娘”、“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都具有顺序义或推移义。在这些名词中,除去表示起点的名词外,其他名词都可以在“NP了”这种格式中出现,不具有顺序义或推移义的名词则不可以在这种格式的句子中出现6参见邢福义说“NP了”句式,语文研究1984年第3期;马庆株顺序义对体词语法功能的影响,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商务印书馆,1991年。动词的某些语义特征也是词义的义素,是可以从词义中分析出来的。例如,可以在表示“存在”意义的“处所词+动词+着+名词”格式中出现的动词都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如“挂”、“贴”、“坐”、“趴”、“蹲”等;可以在“动词+给+名词1+名词2”这种格式中出现的动词都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如“送、寄、让、扔、递”等;可以在表示具体的趋向义的趋向动词前出现的动词都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如“跑”、“爬”、“走”、“扔”、“搬”等;可以带小句宾语或动词宾语、在“V来了”中出现时与“来”或“来了”构成述宾关系的动词都具有+心理的特征,如“认为”、“怀疑”、“同意”、“希望”、“决定”等。上述语义特征是动词的义素,是可以通过义素分析法从动词的词义中提取出来的。下面我们仅仅分析几个表示身体姿势的“坐”、“跪”、“趴”、“躺”、“站”、“蹲”几个词义的义素:身体姿势臀着地膝着地身体着地两脚着地胸朝下腿弯曲坐+-跪+-+-趴+-+-+躺+-+-站+-+-蹲+-+从这个义素矩阵中可以看出,“着地”,也就是“附着在地”,是这几个词义共同的义素,其他义素的差别,则是附着方式的差别。只有具备这个义素的动词才可以在表示“存在”意义的“处所词+动词+着+名词”格式中出现,可见,这个义素对动词的分布产生了影响,也对这个句法格式的变换产生了影响,因而可以成为语义特征。义素也是词义所蕴含的意义,具有某个义素也就是蕴含某个意义。义素的有无与语言的使用者的看法有关,有的词义中并不蕴含某个意义,但说话人却认为其中有该意义。以“去除”义(也有人叫“致失”)为例,文献中所说的去除动词包含以下三类:(1)表示“使消失”义的动词,如“擦”、“吃”、“咽”、“杀”、“埋”、“扫”等;(2)表示“使位移”义的动词,如“搬”、“挪”、“牵”、“赶”、“撤”、“扔”、“卸”、“还”等;(3)表示“使变形”义的动词,如“切”、“剁”、“砸”、“撕“、“染“、“劈“等。“使消失“就是去除,而“使位移“是使动作的客体从说话人的视野中消失,“使变形“是使客体的一种形状变成另一种形状,原来的客体也从说话人的视野中消失,因此,(2)、(3)两类动词在说话人看来也有去除义,与(1)类动词在“去除”的意义上是相同的。1.3.2语义特征是词的感情色彩词义由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两部分构成,不仅词的理性意义的区别特征,即义素对词的语法形式有影响,词义的感情色彩也对词的句法形式有影响。在“还(算)A”、“还比较A”、“蛮(满)A”、“不够A”、“非常/十分/特别不A”这几种格式中,褒义的和中性的形容词可以出现,而贬义形容词不可以;在“有点儿A”、“有点儿A了”这两种格式中,贬义的和中性的形容词可以出现,而褒义形容词则不可以;在“A了点儿(了)”这种格式中,褒义、贬义、中性的形容词都可以出现,但褒义形容词构成的这种格式表示状态的变化,贬义形容词构成的这种格式表示偏离标准,中性形容词构成的这种格式有时表示状态的变化,有时表示偏离标准7参见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如:还(算)A:漂亮、大方、干净、舒服、谦虚、宽敞、结实、凉快、不错、好吃、安静 *笨、*臭、*丑、*脏、*刁、*懒、*聋、*刺耳、*罗嗦、*落后、*娇气、*固执有点儿A:*漂亮、*大方、*干净、*舒服、*谦虚、*宽敞、*结实、*凉快、*安静笨、臭、丑、脏、刁、懒、聋、刺耳、罗嗦、落后、娇气、固执A了点儿(了):明白、轻松、舒服、大方;罗嗦、固执、落后;旧、小、胖、大、长再如,只有褒义形容词才可以加上“一点儿”后构成祈使句,而贬义形容词则不可以;只有贬义形容词才可以与“别”一起构成否定的祈使句,而褒义形容词则不可以。8参见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3.3语义特征是动词的情状意义如果把动词所刻画的真实世界的情景看做一个随着时间展开的、具有起点-续段-终点的过程的话,不同的动词刻画的情景是有差别的,根据这种差别分出来的动词的类型是动词的情状类型,动词的这方面的意义可叫做情状意义,如±完成和±持续这两对语义特征就是动词的情状意义。众所周知,动词的情状意义对动词的语法形式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只有+完成特征的动词不能前加“在/正在”,不能后加“着”,所带的时量宾语表示变化完成后经历的时间;只有+持续特征的动词可以前加“在/正在”,后加“着”,所带的时量宾语表示动作延续的时间;既有+完成特征,又有+持续特征的动词,可以前加“在/正在”,后加“着”,所带的时量宾语既可表示动作延续的时间,又可表示动作完成后经历的时间。1.3.4语义特征是词的预设意义±自主和±述人是动词最常见的两对语义特征9参见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商务印书馆,1989年;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但它们都不是这些动词词义的义素,而是这些动词的预设意义。通俗地说,预设是说话人信以为真的知识。对动词来说,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变化、状态出现的必要条件。例如,“说”、“买”、“痒”、“扭”、“跌”等这类动词都预设了动作者人的存在,“飞”、“啄”、“飘”、“渗”、“化”、“流”这类动词则不能预设动作者人的存在;“唱”、“端”、“拆”、“寄”、“洗”、“批评”等这类动词都预设了动作者是人,而且预设了人是有意识的,而“跌”、“扭”、“崴”这类动词都预设了人,但预设人是无意识的;“飞”、“啄”、“孵”这类动词预设了动作者是动物,“死”、“病”、“灭”、“忘”、“属于”、“显得”、“等于”这些动词或者预设了变化、状态的主体是人,但是无意识的,或者预设变化、状态的主体是动物、无生物。1.3.5语义特征是词的语用意义词本身具有的意义属于语言系统内部的意义,而有些意义却是涉及语言符号与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意义是语用意义。在下面的三组例子中,A组句子中的形容词是贬义的,句子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偏离;B组句子中的形容词是褒义的,句子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C组句子的形容词是中性的,句子既可以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偏离,又可以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10参见崔永华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九),商务印书馆,1982年。,有歧义:A组:脏了一点儿B组:干净了一点儿C组:高了一点儿乱了一点儿 整齐了一点儿 低了一点儿臭了一点儿 香了一点儿 深了一点儿值得注意的是C组句子,中性形容词构成的这种句子却可以像贬义形容词构成的句子一样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偏离。这是因为,中性形容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示不如意的意义,这是临时产生的贬义,是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这些形容词的,显然是语用意义。“把+NP+V+了”这种格式的“把”字句有一种表失义的倾向11参见吴葆棠一种有表失义倾向的“把”字句,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表示去除义的动词都可在这种格式中出现,但有些不含去除义的动词也可在这种格式中出现,例如:破、裂、断、塌、崩、淹、涝、伤、败、糊、烂、锈、蛀、霉、病、疯、瘫、瘟、瘸、哑、聋、瞎、秃、肿、害、坑。这些动词都有违愿义,动词表示的变化或状态都是违背说话人的意愿的,在说话人看来这些变化或状态的出现就意味着原来存在的客体已经失去。因此,这些动词也可以构成“把+NP+V+了”这种格式的“把”字句,如“把庄稼涝了”、“把桥塌了”、“把儿子死了”、“把腿瘸了”等。违愿义是语用意义。1.3.6语义特征是词的推断意义有的词本身并没有某个意义,但人们可以根据某些线索推断出某个意义。例如:把鸡蛋踩了把盒子压了把书淋了把瓶子摔了把电视砸了把衣服烧了这些“把”字句都表损失义,但句中的动词并不含有去除义,然而我们却可以根据动作与其客体之间的关系推断这些动作是去除性的,因而客体发生了受损的变化。动词的去除义不是动词直接表达出来的,客体的受损义也不是句子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语言的使用者推断出来的。在动趋式述补结构中,如果趋向补语表示具体的趋向意义,则述语动词一般都具有位移的意义,但有些不具有位移义的动词也可以与趋向动词构成述补结构。例如:A组:住进来、躺上来、站过来、坐上来、睡进来、趴过来B组:端过来、扛上来、抱出来、摘回来、背上来、驮进来、提过来A组和B组的述语动词都没有位移的意义,这可以从词典对这些词的释义中看出来12参见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例如“住”的意义是“居住;住宿”,“端”的意义是“平举着拿”,“抱”的意义是“用手臂围住”。这两组例子中述语动词的位移意义是推断出来的。A组述语动词都表示固定于一个点的动作,这个动作本身并不位移,但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人们做出这个动作之前要先向这个固定点运动,这个运动过程是伴随性的,所以尽管A组的述语动词本身并不含位移义,但只要这样的动作发生就可以推断有位移的动作发生。B组的述语动词都表示使物体处在身体某个部位的动作,这个动作本身并不位移,但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人们做出这个动作之后就要运动,这个运动过程是伴随性的,所以尽管B组的述语动词本身不含位移义,但只要这样的动作发生就可以推断有位移的动作发生。1.4以上的叙述显示,语法研究中概括出的各种语义特征性质是不同的,它们来自不同的层面,但都对句法结构中某个实词的语法形式或实词所在的句法结构的语法形式有影响,只有这样的语义因素才可以成为语法学中的语义特征。二、语义特征分析的客观基础语言分析的方法并不完全是主观的,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每种语言分析的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事实,都有语言事实作为它的基础。语义特征分析也不例外,它有以下两个客观基础,正因为这两个客观基础的存在,语义特征分析才可以具有文章开篇所述的四个作用。2.1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组合关系是呈线性排列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聚合关系是具有相同特点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从语法方面来说,聚合关系就是可以在句法格式的某个位置上出现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在语法上,这种依存关系可以表述为:组合关系为聚合关系的形成提供了赖以实现的位置,无此组合位置,聚合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聚合关系为组合关系的实现提供了词汇项目,没有一组特点相同的词汇项目,句法结构就无法构成,组合关系也就无从实现。这两种关系舍弃任何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由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才可以依据聚合关系方面的相同点或相异点来解释组合方面的相同点或相异点。例如,下面A、B两组实例属于狭义同构,即句法格式以及相对应的直接组成成分的词性都相同,但A组实例可以有右边括号中的变换式,而不可以有B组实例右边括号中的变换式;B组实例可以有右边括号中的变换式,而不可以有A组实例右边括号中的变换式:A组:小李和小王是军人(小李是军人,小王是军人)小冯和小杨是农民(小冯是农民,小杨是农民) B组:小李和小王是同乡(小李是小王的同乡)小刘和小张是仇人(小刘是小张的仇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聚合方面。尽管A、B两组实例是狭义同构,但这两组实例中的关键词,即“是”后的名词在语义上是不同的:A组实例中“是”后的名词表示人的身份,可记为+身份,这样的名词使得前面并列词组中的两个指人名词之间没有社会关系;B组实例中“是”后的名词表示人的社会关系,可记为+社会关系,这样的名词使得前面并列词组中的两个指人名词之间有某种社会关系。因此,两组实例各有各的变换式。变换,归根到底是组合关系的转化。某种结构格式能否有某种变换式,实际上是能否具有该种组合关系。借助结构格式中关键词的语义特征来解释该结构格式在变换式上的差别,实质上是用聚合方面的差别来解释组合方面的差别,因为语言符号聚合方面的异同往往要在组合方面表现出来。语义特征分析正是建立在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之间的依存关系基础之上的。2.2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句法结构是由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的,这两方面的要素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尽管这种对应关系不是整齐的一对一的,而往往是参差的错综对应。语法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这两个层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描写清楚,具体说来就是揭示语法意义如何影响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如何体现语法意义的。正是因为句法结构这两个层面之间对应关系的存在,才使得在语义上有共同点的一组词在语法形式上也有共同点,相反,在语义上具有不同点的两组词在语法形式上也可能有不同点。例如,下面A、B两组实例的句法格式完全相同,属于狭义同构,但A组实例可以有右边的变换式,却不能有左边的变换式,而B组实例可以有左边的变换式,却不能有右边的变换式13参见朱德熙句法结构,中国语文1962年8-9号;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A组: *台上正在坐主席团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床上正在躺病人床上躺着病人病人躺在床上B组:台上正在演戏台上演着戏*戏演在台上外面正在下雨外面下着雨*雨下在外面众所周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B两组实例中动词的语义特征,A组实例中的动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因而A组实例表示客体的存在,而B组实例中的动词不具有这个语义特征,句式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因此,A、B两组实例并不是真正的同构,所以会有不同的变换式。具有不同语义特征的实词不仅有不同的变换式,而且在组合上也有差别,上文已述。2.3根据语义特征分析的两个客观基础,我们可以概括出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1)静态的。所谓静态的是就语言而研究语言,不涉及语言与外部因素的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内部两种根本性的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句法结构的两个层面,这些都属于语言内部的构成要素,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是在组合和聚合两根轴上作业,作业的内容就是沟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尽管有的意义涉及说话人,但意义起作用的范围仍然没有超出句法结构。如果把就语言而研究语言这种范式作为判定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标准的话,语义特征分析显然是结构主义的方法,但由于语义特征分析很好地处理了语义问题,因而又比结构主义语言学前进了一步。(2)离散的。所谓离散的是指语义特征的选择是二值的,即有或无,两个特征之间的界限是截然的,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状态。比如,名词分具体的和非具体的、有生的和无生的、动物的和非动物的、指人的和非指人的;动词分完成的和非完成的,持续的和非持续的,有给予义的和无给予义的,有附着义的和无附着义的等等;形容词分褒义的和贬义的,中性的是既不是褒义的又不是贬义的,特征之间的界限也是截然的。三、结语任何理论、方法都在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语义特征分析也有自身的作用与局限。静态的这个特点决定了语义特征分析只能在句法结构范围内起作用,只能解决与句法、语义有关的问题,文章开篇所述的语义特征分析的四个作用就是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的四种问题,都属于句法结构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以外的问题,这种方法就无能为力。例如,“盛碗里鱼”不可以说,而“盛碗里两条鱼”可以说,“吃了苹果”不可以说,而“吃了一个苹果”可以说,这些需要从认知上做出解释14参见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再如,”看病人两趟“不可以说,而“看两趟病人”可以说15参见方梅宾语与动量词语的次序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第1期。,“中国出了毛泽东”不可以说,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就可以说,这些需要从语用上做出解释16存现句的话语功能是引入新的话语参加者,这个新的话语参加者是不定指的,由存现句中的宾语名词来表现,所以要在“毛泽东”前加“(一)个”,把定指的变成不定指的。离散的这个特点决定了语义特征分析只能解决与典型的语义特征有关的问题,对处于过渡状态的语言事实则不能很好地分析,描写失之于粗疏。例如,“认识”、“知道”、“产生”、“离开”四个动词都不能与“着”和“正在”组合,应该具有+完成的语义特征,但是它们所带的时量宾语表示的意义却并不相同,“认识/知道了三天了”中的“三天”表示状态出现后延续的时间,而“产生/离开了三天了”中的“三天”则表示状态消失后经历的时间。这是因为,“认识”、“知道”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前限动词,而“产生”、“离开”是只有终点没有起点的后限动词,它们的过程结构并不相同17参见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这样的差别是语义特征分析所不能揭示出来的。再如,“别病了”、“别死了”、“别化了”有提醒防止出现某种状态的意义,这些句子中的动词都是表示状态的非自主动词,但是自主的去除动词也可以在这样的句子中出现,如“别踩了”、“别摔了”、“别砸了”等。这是因为对未然的动作可以清楚地分为自主的和非自主的,而对于已然的动作或状态有时就分不出自主的与非自主的,这样,“踩了”、“摔了”、“砸了”就有了表示非自主义的可能,可以转化为非自主动词,又因为这些去除的动作发生后客体就改变了状态,所以由自主的去除动词构成的这些句子可以表示提醒防止出现某种状态的意义。不是所有的自主动词都可以转化为非自主的,如“包围”、“比较”、“商量”、“批准”、“逮捕”等在已然的意义上仍然是自主的。以上事实表明,自主与非自主是连续的,不是离散的,有的动词,如上面提到的“包围”等自主度最大,永远是自主的;有的动词,如“淹”、“涝”、“化”、“锈”、“渗”、“塌”等非指人动词自主度为零,永远不可能成为自主动词;而具有去除义的动词自主度居中,在未然的意义上是自主的,而在已然的意义上就可以成为非自主的18参见王红旗动词的特征与“别V了1”的歧义指数,语文研究1999年第3期。显然,语义特征分析不能把动词的这些差别揭示出来。参考文献:1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2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陆俭明.十年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管见J.国外语言学,1989.(2).4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瑞士).岑麒祥,叶蜚声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四)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五)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六)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