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硕士论文汉画西王母图像的民俗文化研究以山东地区为例.doc

    • 资源ID:3927984       资源大小:11.20MB        全文页数:7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硕士论文汉画西王母图像的民俗文化研究以山东地区为例.doc

    硕士学位论文(2013届)汉画西王母图像的民俗文化研究以山东地区为例作 者 导 师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二一三年四月江苏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江苏师范大学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苏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出版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年 月 日中图分类号: 单位代码: 10320 UDC: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汉画西王母图像的民俗信仰探析以山东地区为例Folk belief of Han Dynasty Xiwangmu imagetaking Shandong area as an example作者导师申请学位硕士学位培养单位文学院学科专业艺术学研究方向汉画像艺术研究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二一三年四月摘 要汉画像艺术中有很多西王母图像,它们深刻反映了汉代人的生死观,蕴含着汉代人对于生命的认识。本文以山东地区的汉画西王母图像为例来探讨西王母图像所体现出来的汉人的民俗信仰。在汉代“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对于西王母的崇拜体现了汉代人尊母,祈求得到升仙,追求长生不老等民俗信仰。这也是汉代人对于生命的一种美好愿望。汉画西王母图像反映了一种神话精神,成为神话创作的重要素材。论文以山东地区的西王母汉画为例来研究当时人们的民俗信仰。论文首先对山东地区的西王母汉画进行一个系统的图像志的整理,分析了山东地区西王母汉画像的分布及区域特色。其次,论文对于民间神话信仰影响下的汉画西王母图像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早期的西王母形象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的荒诞凶神到掌管瘟疫刑罚的大神的变化;从令人尊崇的美妇到被人敬仰的母神,从驱邪避害的吉祥神到掌管生死之药的大神的变化。最后,论文通过对汉画西王母图像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汉画西王母图像体现了汉人的母神崇拜和偶像神崇拜。人们崇拜西王母,在神话中将西王母作为主神来信仰。人们之所以如此狂热地崇拜西王母,在汉画像中刻画她的形象,是为了借她神力达到辟邪和升仙长生的目的。这是汉画西王母图像向我们传达的民俗文化内涵。关键词:汉画西王母;民俗文化;崇拜;神话精神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art images, which reflect the Han people'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contains the Han peopl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life. In this paper,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the Han Dynasty image area of Shandong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mage reflected the Han Chinese folk beliefs. In the Han Dynasty "regard death as life" the thought influence, it reflected the Han people to worship mother statue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for immortality, ever-young folk belief pursuit. This is the Han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Han Xiwangmu image reflects a spirit of mythology, become an important material creation myth.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study people's folk belief. Firstly, in the Shandong area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image of a systematic collatio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Shandong area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Secondly, the thesis for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image cues are discussed. That early Xiwangmu image through 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the original to the absurd man in charge sent punishment on God; from the awe-inspiring belle to be respected Mother God, change from Bihai evil auspicious God in charge of life and death to the medicine god. Finally, the thesi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Han Dynasty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mag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folk belief. Han Xiwangmu image reflects the Chinese goddess worship and idolatry. People worship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n the myth, Sinim as the main God belie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is deathless medicine in the mythology of the rules, and therefore more widespread belief of people. When used as a "mirror image" of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and the East princes appear when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Kunlun, formation of fairyland mythology system, a complete system for gods worship in the image of mother of god.Keywords: 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Han Dynasty; folk belief; worship; myth spirit目 录摘 要1Abstract2目 录3绪 论4一、选题意义4二、研究现状5三、研究方法9第一章 山东西王母汉画像的特色及分配11第一节 山东西王母画像的区域特色11第二节 山东西王母画像的区域分配12第二章 民间神仙信仰中的汉画西王母图像19第一节 神仙信仰与汉画西王母图像的产生19第二节 神仙信仰与汉画西王母图像的发展23第三章 汉画西王母图像的民俗文化内涵31第一节 汉代人的母神崇拜31第二节 汉代人的偶像神崇拜41第三节 西王母的民俗文化内涵48结 语54参考文献55正文插图索引59作者简历61一、基本情况61二、学术论文61三、获奖情况61四、研究项目61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63学位论文数据集65绪 论本研究从图像学角度入手,结合史料、文献考察、哲学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汉画西王母图像呈现出来的汉人的民俗信仰和崇拜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从历史资料、文化产物、风俗信仰中探寻人类成长之路上的共同思维方式和情感,寻求西王母图像所体现的汉代民俗信仰。一、选题意义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体系中一位大神,对她的信仰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汉代达到了鼎盛。汉画像石中有很多反映仙界生活的图像,其中西王母存在的仙境图像尤其独具特色。汉画像中的西王母形象的演化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最初西王母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经过岁月的积淀和嬗变,逐渐流变成温顺的女神。西王母居住在昆仑仙境,这里成了人们追求和向往的极乐世界。西王母的存在是人们对于生命无限延长并永远享受快乐自由自在生活所勾勒出的理想化图像,其追求的核心是长生不死,表现的特点是逍遥自在并且神通广大,可以完成人们祈求的愿望,并满足一定人群的美好理想。汉代社会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因而从西王母形象来分析这种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参考价值。对于西王母的独特崇拜受到特定宗教性质的影响,汉代人对于西王母的狂热崇拜是他们对于生命无限延续,长生不老的追求,体现汉人的思想、心理和信仰。首先,笔者对山东地区包括沂南汉墓、嘉祥武梁祠、滕州汉画像石馆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现有的汉画像石西王母形象按照地域不同进行了分类,以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图像为考察重点进行细致有序的研究,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西王母图像所反映的汉代人对于长生不老追求,力求探索汉代人崇拜西王母活动背后的深层意义。其次,在民俗学方面结合史料和文献的记载,探索汉画西王母图像反映出的大母神崇拜的文化内涵。结合不同地域西王母图像的不同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深刻把握汉代人对于西王母形象的认同感。再次,汉代人崇尚升仙、追求长生不老,这也直接推动了汉代人对于西王母形象的崇拜。汉代丧葬艺术的兴盛折射出对生命死亡以及对死亡的超越,因而汉画像石艺术就其美学特点是对整个时代的整体的感性反映,映射出对生命的高度重视。汉代亦是一个开放性的时代,这种开放性体现在整个民族都沉浸在西王母、东王公阴阳调和的世界里,这种阴阳相调为一的思想对汉画像石艺术西王母图像产生了影响。汉代对于西王母的崇拜达到了鼎盛时期,对于西王母的崇拜虽不能说是一种盲目的但是其带有一定的民间宗教崇拜性质,因而海外学者称其为“中国第一神”。山海经载这位传说中的女神职司灾疫和刑罚,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住在昆仑之丘的绝顶之上。这里的昆仑之丘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特指一个地点,可以理解为相对我国古代中原而言的西部广大地域。从这里我们可以说西王母是掌握生死大权的厉神。但是经过岁月流变,西王母的母性特质被无限放大,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繁殖和生长的代名词。不仅如此,她还掌管西方仙境,手握生杀大权,又可以使人长生不老,因而在汉画中一直被广为描绘。本文通过对汉画西王母形象的图像学、民俗学的考察,从图像上阐释汉人对于西王母的崇拜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汉人的民俗信仰。二、研究现状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以及考古报告的汇编,由大量关于西王母的实物图像及其史料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实物有画像石(包括墓室画像石、石祠、石棺)、画像砖、铜镜、铜摇钱树(陶座)、壁画、玉器及漆画等,范围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四川、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等汉代的核心地区,甚至以及内蒙古的乐浪(今朝鲜)等边远地区(如图1)。滕州地处鲁南苏北地区,受到社会、经济、地域特色的影响,呈现出来的西王母形象也独具特色。香港中文大学王苏琦指出,各种具有神性特征的图像要素与不具明显性标识的图像要素构成鲁南苏北地区既有内在统一性又具地方特色的西王母图像系统。结合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以及历史文献详实的记载给研究西王母图像提供了相平行的、较为直观的丰富的线索。图1汉代西王母图像主要出土区域 李凇著: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就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山东嘉祥武梁祠以西王母和东王公作为画像题材的主要内容,在山墙的顶部的三角形中,伏羲、女娲、黄帝、神农、尧、舜、禹等位置排列均在西王母之下,显示出了西王母显赫的身份和地位。不仅如此,在汉画像图像造型中,诸神和众帝王的肖像均是单独成型,而西王母和东王公不仅位置显赫,图像顶端以西王母和东王公为核心,辅以玉兔捣药、羽人、蟾蜍、九尾狐等次生的图像,这就构成了一幅独立的颇具汉代特色的西王母图像系统。在英国学者鲁唯一以及美国学者巫鸿眼里这套系统是汉代神仙系统中最为完善、最有意味的图像系统。关于西王母,山海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约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纹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辙人。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大荒西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海内北经)(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曰大鹜,一曰少鹜,一名曰三青鸟。(大荒西经) 牛天伟:试析汉画中的西王母画像,中原文物1995年版第3期。从山海经中不难看出,西王母的形象被界定为半人半兽型,到了西汉后期,一些艺术作品中对于西王母的形象描述为侧面跽坐的妇人形象,东汉早期西王母的偶像式形象才出现,表现为正面端坐的形象,直到东汉中期西王母和东王公才得以以对偶神的形象出现,这时候的西王母形象也发生了变化,羽翼丰满。西王母经历了由原始到完善、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是汉代其他神像所不具备的,这也许是汉代艺术中西王母特异和诱人之处。 李凇著: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针对西王母与东王公的神话传说以及仙境居所,西王母的神形流变过程,一些研究者已有很发表的研究成果。朱存明先生在汉画西王母的图文互释研究 朱存明,朱婷:汉画像西王母的图文互释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版,第36卷第2期。一文提到,西王母形象的嬗变有其审美意义存在,西王母由兽性逐步人性化,最终以人类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接受人类来自具体生活要求的膜拜,这个转变在本质上,形象地反映出汉代人思想的变迁与艺术接受的转折,西王母形象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审美能力生成、发展的过程。原始初民在劳动过程中,人类逐渐从人兽混同的状态分离出来。于豪亮先生在钱树、钱树座和鱼龙漫衍之戏 于豪亮:钱树、钱树座和鱼龙漫衍之戏,文物,1961年第11期。一文中说道:“值得注意的是钱树和钱树座上常有西王母和一些怪兽,特别是做三山耸立之状的钱树座,除了西王母坐于正中外,还有捧日月的羲和和鸟兽乐人。”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西王母的形象和钱树座上的雕塑是相合的。牛天伟在试析汉画中的西王母画像 牛天伟:试析汉画中的西王母画像,中原文物1995年版第3期。一文中通过对汉画中西王母的画像进行的分析,对西王母神话及其发展演变的轨迹有一个较为形象的认识。对于西王母形象的流变他认为西王母的仙人化并非是一种特殊现象,它是由我国农耕文化土壤上滋生出的一种重现实、重长寿观念影响的。从这几位学者的研究不难看出西王母的存在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引起诸多连锁反应,世人之所以如此崇拜和看好西王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人们思想深处生命永恒、富贵吉祥、子孙繁盛的人生追求。启良先生在西王母神话考辩 启良:西王母神话考辩,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版第3期。一文中重新释疑了西王母神话传说,他的学术观点不同于今年出现的将西王母当作中国东部女神的观点,认为西王母崇拜是一种女性的生殖崇拜,其神话原型为虎崇拜,这种现象多见于古代西北先民那里,对于昆仑之山而言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生命之山,并非自然之山。启良的观点是从西王母被尊为女性神的角度出发,其意义重大。对于涉及滕州地区西王母汉画像石研究的李锦山先生在西王母神话与西王母图像 李锦山:西王母神话与西王母图像,故宫文物月刊,第233242期。一文中谈到西王母题材图像在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的微妙差异,与文化分布的时空特点有关,反映了阶段性和地域性差异。他大量引用了山东地区西王母画像形象,这就说明这一地区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历史风俗影响了西王母形象,有别于其他地区而颇具地域特色。由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员会编的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 ·考古报告卷就全国发现的1126处有关西王母图像的画像石进行详实的报道,并且系统介绍国内外学术界和相关文学、艺术领域迄今大部分关于西王母记述与研究成果,特别对于一些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资料和著作进行了整理和汇编,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就山东地区的西王母研究来说,在19世纪晚期,山东武氏祠散存的汉画像石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傅惜华编著的汉代画像全集初编和二编主要就是以山东地区为核心来研究。当然他主要关注的是这一地区的汉画像石整体艺术效果,而汉画学会主席顾森先生将研究西王母的图像分为繁式、简式和象征式等三种,并分别讨论了西王母、九尾狐、胜、龙虎座等图式的意义。国外学者对于西王母图像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西王母与七夕文化传承一文,以文学史为线索,将文学与图像作对照,分别对牵牛织女故事、乞巧奠、七夕与西王母、人日与玉胜、昆仑山、阴与阳的交会等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对于西王母的深入了解不难看出他对于中国特色汉画资料掌握的非常透彻,尤其是他对于我国不同地区西王母出现的差异性的研究以及西王母头戴“胜”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除此之外,冈村秀典和森雅子对于西王母的形象也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日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孙昌武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对于西王母图像的研究不仅局限于亚洲,欧美国家对于西王母图像研究也别具特色,其中鲁唯一、马伯乐、徳效骞等人在汉代思想史和深化研究领域均取得让人可喜的成绩,他们注重中国汉代特色文化,试图厘清西王母这一母性神的流变过程,对于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帝故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西王母的研究也颇有心得,这其中鲁唯一的通往仙境之路中国人对长生的追求一书中大量引用汉代典籍史料,以此来论述西王母与长生不老之间的联系,在材料方面他更多的是以山东地区画像石为参考对象,这其中对于滕州地区有关西王母画像石的研究值得重视。除此之外,弗拉卡索、巫鸿、詹姆斯均对于西王母图像进行不同程度分区细致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西王母的研究由一般到具体,从文献到实物的研究,以及从文学、艺术学领域展开的研究。本文的特点就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山东地方民俗方面,对西王母画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三、研究方法汉代是我国大一统时期,而鲁南苏北地区又一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笔者出生在滕州,滕州汉画像石的风采从小就耳濡目染,因而借助这一优势,从文献资料和史料入手,将图片资料与文字相结合对汉画像中的西王母图像进行探讨。在资料收集和图文研究过程中,以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石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考证所著录内容的原石图像,掌握科学的材料,对文献内容进行考证、整理和汇编,以推动汉画西王母研究的发展。(一)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提出来以研究考古学的,所谓“二重证据法”是指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也就是说,笔者在进行汉画西王母图像的民俗学研究时,采取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汉画西王母图像互相诠释的方法,以便深刻挖掘其图像内涵。(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吸收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对西王母图像进行文化的解读。研究过程中注重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证据。通过对山东沂南汉墓、山东嘉祥宋山古墓、微山县地区、滕州汉画像石馆、徐州茅村汉墓旧址、徐州龟山汉墓、河南南阳汉画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山东临沂博物馆、等进行实地考察,对其收藏的有关西王母图象的画像石、拓片、书籍进行分析、观察和拍照,汲取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实物资料。全面考察与西王母图像相关联的问题,延展到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寻求人类原始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共同特性,进行比较性研究。(三)神话原型的方法神话原型批评起源英国的古典学界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到了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于1957年问世,神话原型批评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神话原型批评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本研究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对西王母图像原型进行解读、阐释和重构,研究它与当时文化以及原始思维的关系。第一章 山东西王母汉画像的特色及分配山东地区在两汉时期是经济、文化极为繁荣地区之一。自战国以来,山东地区的农业、手工业以及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的发展。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试图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而山东地区又是儒学的发源地和传播地,这为汉画像石在山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出土的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资料来看,西王母图像在山东各汉画区都有发现,成为流行的题材。这体现了在两汉时期山东地区的人们对于西王母的崇拜具有极大的热情。第一节 山东西王母画像的区域特色汉画像石是一门古老的石刻艺术,是汉代人以刀代笔刻在石头上的记忆。山东地区西王母画像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有着自己显著地区域特色。首先,对于西王母图像的刻画,均以正面图像为主,少有四分之三侧面或者完全的侧面表现。其次,祠堂画像的表现占据整个画像石中西王母图像的绝大部分。再次,整个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图像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这也说明其受到区域整治、经济的影响体现在这一石刻艺术中颇具韵味。最后,表现这一题材的汉画像石大都出现在东汉时期。李凇在其博士论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中认为不同地域的西王母图像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因而表现出来的图像风貌也因时间和地域的差异而形色各异。他将山东地区的西王母图像归为四类:“其一,从雕刻技法和样式看,主要是嘉祥样式和滕州样式,前者类似平面绘画,以物象的边缘和轮廓线表现对象;后者是浅浮雕,有体积的起伏高低。其二,若以西王母图像的样式看,则主要有嘉祥样式、滕县样式、沂南样式和徐州样式四种。其三,若从时间和西王母图像的关系看,则主要分为早期单独的戴胜西王母图像和后期的成对像(西王母、东王公)两个阶段。其四,四类是,以祠堂的图像构成分类,则有祠堂图像型、祠堂图像型和祠堂图像型。” 李凇著: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不难看出,山东地区汉画像石表现出来的西王母图像有其自己的区域特,也染指了齐鲁文化风韵。第二节 山东西王母画像的区域分配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区域特色随着年代不同呈现出各异的特点,山东省石刻艺术馆蒋英炬、吴文祺将山东汉画像石分为早晚两个阶段,以和帝即位为分水岭(公元89年),早期起自西汉晚期。 蒋英炬,吴文祺:试论山东汉画像石的分布、刻法和分期,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信立祥则按墓葬画像、祠堂画像石和阙画像石分别划分为三到四个时期,即早期为西汉末至东汉初,中期即东汉中期,后期即东汉后期。 信立祥:汉画像石的分区与分期研究,载俞伟超主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83页。早期西王母图像反映在汉画像石艺术中是单独的戴胜正面图像(图2),左面图像为西王母静坐于楼阁,西王母正面朝前,左右各一侍者,在西王母图像下面有五人朝拜,分别为鸡首人身者,马首人身者,两位人首蛇身者和一位站立的人。从画面可以看出人首蛇身者手持物件,应为伏羲女娲手持规矩。第二幅图刻画的是车马出行图,第三幅是驱鬼图。这一幅画面如果连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朝拜西王母图像,这也是山东地区西王母图像的独到之处。图2西王母 微山石椁画像 东汉 李凇著: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由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主编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对于山东沂南地区汉画像石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全墓画像石计42块,有的只是一面有画像,有的是两面均有,有的是周身覆盖(如擎天柱是),其中全部画像石分为73幅。 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编: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1956年版。在其中表现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的共计31幅。这是对于沂南地区的分类情况叙述。滕州地区位于山东省南部,东边临近泰沂山脉,西至微山湖,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在滕州汉画像石出现的年代早,分布较为密集,延续时间也比较长,因而滕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出土较多,且呈现出构图细腻丰满,雕刻气势磅礴的特征,被汉画学界誉为“滕州现象”。笔者走访滕州汉画像石馆以及滕州文史名人发现,滕州汉画像石之所以有其地方特色,是因其受到特定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清末民初滕州地区共出土31块汉画像石,被收入续滕县志、滕县金石志。 李世勇、颜道彩、陈庆峰:滕州汉画像石分布解析,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8年版。滕州汉画像石分布密集,特点鲜明,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如图3出土于滕州地区。 图3山东滕州官桥镇大康留出土 作者拍摄滕州地区的西王母图像表现出灵动性特征,在西王母与东王公没有成为对偶神之前,在滕州地区还有两幅图像属于西王母与东王公过渡图像,其中西王母的造型已经颇为完善。相对而言,东王公的造型就有点模糊,如图4、5正是对于这一特征的最好说明。西王母戴胜坐于正中且正面朝前,相伴在其左右的是尾部缠绕在一起的人首蛇身侍者,在西王母的周边还有捣药的玉兔以及羽人随从,以西王母为核心的图像性质很明显。图4的中央是一名正面朝前且端坐戴冠的男子,身边仅有几名侍者随从,从坐姿和角度出发它是与西王母在形式上对应而言的,但其并没有表现任何带有神性特质的标志。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墓主图像,但是就形式推论而言,它是与西王母对应的东王公图像。图4西王母 滕县西户口画像石 东汉 图5东王公 滕县西户口画像石 东汉山东嘉祥武氏祠堂名冠海内外,在离武氏祠十多里的嘉祥宋山发现的汉画像石中,颇具考古价值的有9块。这批画像石,雕刻极为精细,艺术价值很高。 嘉祥县武氏祠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发现汉画像石,文物,1979年第9期。如图6,此幅图藏于嘉祥县武氏祠文物保管所,属于凹面线刻,西王母端坐正中,神性威严。图6西王母画像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图7为山东嘉祥宋山发现的西王母汉画像石,长73厘米,宽67厘米,全图分为四层。第一层表现的是西王母图像,其肩生两翼,头部依稀可见残缺,右面可见二位仙女相伴在侧,前面有一人手持三株树。在第一层画面左面也有二位仙人相伴在侧。在图像的左面是两个玉兔在捣药,这就是长生不老药,在这幅画面中并没有看见蟾蜍的影子。在玉兔的后面清晰可见一羽人手持仙草。第二至四层画面均有数人出现其中,第二层和第四层表现场景相似,再次不一一赘述。从这幅画像石图像我们可以看出,山东嘉祥宋山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像,画像构图巧妙,表现手法十分细腻。 图7 西王母 山东嘉祥宋山 第8石 嘉祥县武氏祠文管所:山东嘉祥宋山发现汉画像石,文物,1979年版。 图8 嘉祥五老洼画像第五石 东汉 李凇著: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以上谈到的三幅有关西王母的图像均是墓室画像,随着小祠堂的出现,西王母图像由地下来到了地面。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山东嘉祥五老洼出土的一系列小型祠堂画像。这些在1981年出土的画像石共有15块,为三国或西晋墓葬再次利用的汉代画像石。 朱锡禄:嘉祥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一般小祠堂由三块主要的画像石组成。其来源不一,蒋英炬认为其中第三、四、五石为东汉早期的小祠堂。 蒋英炬:汉代的小祠堂嘉祥宋山汉画像石的建筑复原,考古,1983年版第8期。(图8)图像上我们清晰可见,在图像的最上方,西王母处在中央位置,凭几而坐,左右各有侍者陪同,且手捧仙果、嘉禾,表现为奉献状,在图像左端有一鸡首人身侍者。画像的下面两个分别是车马出行和狩猎图。微山县位于山东西南地区,地域狭长,处在山东江苏两省八县交界处,不仅有大片水域覆盖,东部还有层峦叠嶂的山峦丘陵。该县汉代画像石多有发现,已见著录者,微山岛7幅,两城37石38幅,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全集。名冠海内外。图9,藏于微山县文化馆的西王母画像,雕刻技法为浅浮雕,西王母正中端坐,头上栖一鸟,背后运气缭绕,可以看出西王母端坐正中,且独立存在。由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员会编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图像资料卷, 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员会编: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图像资料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涵盖了山东地区西王母与东王公图像共计58幅,其中山东省长清县孝堂山石祠西壁画像石1幅,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画像石共计7幅,山东省嘉祥县宋山小石祠画像石2幅,山东省沂南县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共计3幅,济宁市喻屯镇城南张出土1幅,微山县两城镇1幅,邹城地区出土6幅,山东省嘉祥县其他地区共计11幅,枣庄地区1幅,山东省滕州地区出土11幅与西王母相关的汉画像石图像,山东省临沂市出土7幅,山东省费县出土1幅,山东省苍山县出土1幅,山东省莒县出土3幅与西王母有关的图像史料。从这段逻列的数据来看,在山东省地区西王母图像出现的数量繁多、分布密集,且极具代表性,尤以山东嘉祥地区为最盛。图10山东省博物馆藏的西王母画像,雕刻技法为浅浮雕,画面两层:上层,左上角西王母树下端坐,面前是群兽率舞,祥云繚绕。下层,车骑出行。一軺车左行,前有导骑一,后有从骑一,不远处迎者躬身施礼,空间饰祥云。同类型图片如11。图9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图10西王母、群兽、车骑出行画像 山东滕州西南乡出土 图11西王母画像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此外,我国的其他地区西王母图像资料也较为丰富,这其中包括四川、河南、陕西、山西、江苏、安微、甘肃、云南、湖北、湖南等省市均出现西王母图像,在此不一一赘述。仅以山东地区西王母汉画像石为例来研究这一神性特质的偶像,以此来探索隐藏汉代人对于西王母图像崇拜背后的独特的崇拜与关怀。西王母画像体现了汉人追求子孙延续,渴求升仙长生不老的思想观念。这与西方的宗教崇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章 民间神仙信仰中的汉画西王母图像西王母信仰是从先秦的昆仑神话、蓬莱神话发展而来。神仙信仰是汉画西王母图像得以产生的土壤,并始终伴随着其图像的发展变化。昆仑神话是中国神话的主体部分,其信仰至晚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从西至东均有普遍的信仰。昆仑神话以西王母信仰为核心。昆仑山是传说西王母所居的仙山,有羽人、玉兔、蟾蜍、开明兽等陪伴西王母的侍者。西王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较大范围内和较长时间里流行、具有民间宗教崇拜性质的神,故又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第一神”。从早期西王母“载胜、虎齿、豹尾、穴居”到汉代雍容华贵的群仙领袖,以及其配偶神东王公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西王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蓬莱神话系统在中国神话系统中(尤其是东方神话)占有重要的地位。相传东方蓬莱有三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帝王的海上求仙活动的兴起,奠定了蓬莱在中国东方神话中的地位,致使“蓬莱”成为“仙境”,在人们的眼里“蓬莱”就是仙人的居住地。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对于“蓬莱”的推崇使得人们对于“蓬莱”仙境的信仰是既普遍又狂热。汉代的山东地区不仅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的发源地,同时也受昆仑神话和齐鲁文化(尤其是蓬莱神话)的影响。人们不仅热衷于儒家的“忠孝仁义”,以获得政治权力,同时在道家信仰的影响下,人们对于死后升仙也狂热不已。在这种思想背景下,西王母信仰逐渐进入人们的期待视野,成为人们升仙的理想境地。自西汉后期,汉画像石开始兴盛,西王母由此也就成了祠堂和墓室画像的重要题材。第一节 神仙信仰与汉画西王母图像的产生最早记载有关西王母的文献是山海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日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目西王母。”(大荒西经)西王母梯儿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海内北经)不少研究者据此推断此时的西王母属于半人半 ,是怪神。其实,这里的西王母,就是一个人而不是神。文中明确交待“有人”,而不是“有神”。还有“穴处”二字,表明两王母是居住在洞穴里的。而根据袁珂先生的研究:山海经所记诸神,均无作“穴处”语,可知所写足人而不是神。西王母图像出现受图腾崇拜文化的影响。在古代文献中,西王母被称为西方神“貘”。人们提到的“貘族”,也就是穆天子传中所谈及的“膜”及“西膜”。黄帝次妃的“蟆母”便应运而生。山海经·西山经提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而“貘族”将自己的祠堂设立在玉山之上,以供神灵安置。荀子赋篇云:“膜母,力父,是之喜也”540吕氏春秋·遇合篇云:“若人之于色也,无不悦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故摸母孰乎黄帝,黄帝曰:厉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虽恶奚伤”,淮南子·说山训云:“摸母有所美,西施有所丑”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皇甫谧云:“

    注意事项

    本文(硕士论文汉画西王母图像的民俗文化研究以山东地区为例.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