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3.doc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论词类划分的标准院 (系)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 现代汉语 学 生 姓 名 岳雪 学 号 200801020549 指导教师姓名 李冬梅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2012年5月19日摘 要汉语词类划分标准一直存在争论,本文以本意义标准、形态标准、语法功能和多重标准为纲,对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指明每一标准的内涵、采用该标准的代表学者,该标准在汉语中的适用性等,以期通过这一梳理明晰各个标准的优缺点,为深入认识词类本质奠定基础。 关键字:词类;划分标准;意义标准;形态标准;语法功能标准AbstractKey words: parts of speech;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criterion of meaning; morphological criteria; grammatical function standard 目 录前言词类问题是语法学的基本问题。前苏联语言学家龙果夫在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序中论述到:“词类问题有巨大的理论和实用意义,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本质反映在词类上。离开词类,既不可能理解汉语句法的特点,也不可能理解汉语形态的特点,因而也就不可能说明汉语语法,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但汉语词类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具体说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二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就是语言学术界关于词类的看法很多,但实际上对词类的基本情况没有真正的了解清楚。客观原因就是汉语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汉语既没有形态上的标志,也没有形态上的变化。其次,汉语词的多功能现象普遍存在。最后,汉语词的句法功能和语法功能复杂。所以,词类问题成为了汉语语法研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一、词类划分概说 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分类。分类的问题中,所采用的标准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言研究亦是如此,根据不同的分类的标准,可将词划分出不同的类别。1.词类划分的本质关于词类的本质,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袁毓林等认为词的本质是分布类。即不同的词类既是由不同的分布决定的,也表现为不同的分布。 而郭锐则认为词类的本质即是词类的表述功能。词类上的异同显示了词在表述功能上的异同。在句子中,能够出现在同一语法位置上的词具有相同的内在表述功能,而不能出现在同一语法位置上的词则不具有相同的内在表述功能。也就是说,词的内在表述功能决定着词的语法分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处于相同语法分布位置的词多数是同一类词。因此,只有那些能反映词的内在表述功能的因素才能成为划分词类的标准。本文基本同意郭锐的意见,词的语法功能只不过是词的表述功能的外在表现而已。2.关于词类标准要想划分词类,必须要选择一定的标准。一个合适的实用的标准,一般认为需要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可以观察。所谓可以观察,指作为划分词类标准的某种因素有明显的外在形式,或者本身就是某种外在形式,因而可以明确把握。这样才能避免“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二是具有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指作为划分词类标准的因素对于所有词或大部分词都要用。只有具有全面性因素的标准,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变准,不具有全面性的因素至多能作为划分词类的辅助标准。辅助标准对主要标准起补充作用,在主要标准不能控制的个别词的划分词类中起作用。在汉语研究史上,词类的划分人们以往采用的标准主要有三类: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功能标准。也有采用多标准的,例如,“词汇/语法范畴”双重标准,“形态、意义、功能”“形态、意义结合双重标准”。本文以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功能标准以及多重标准为纲,以前人研究为依据,根据自己的看法,对词类划分进行进一步阐述,力求使词类划分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二、意义标准(一)意义标准概述意义标准即依据意义或概念标准划分词类。该标准最早可追溯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 。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中也认为:汉语里的词的分类,基本上都是凭着意义标准来划分。当我们看到某个具体的词语时,通常会想到这个词的词汇意义,但同时该词也具有一定的语法意义。例如,“车”词江意义是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同时它抽象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一种“事物”。我们就可以说,“车”是名词。 而“坏”词汇意义指品质恶劣,有害或质量差,不完美,跟“好”相对,语法意义是指一种性质,据此可以说“坏”是形容词,同理,“打”就是动词。 关于词类划分问题,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是在以意义作为词类划分标准上,各家的观点较为相同。意义标准较符合人们的感性认识和思维的习惯。它对刚刚接触语法的人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启蒙教育作用,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由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这也是不科学的。在给词进行划分时,不同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具体的词类划分不一致。例如“战争”和“打仗”,在意义上是相同的,都是“斗争,作战”义。但“战争”是名词,而“打仗”是动词。通常我们将名词定义为表示任何事物名称的词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变化;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这些说法都是按照词的语法意义来概括的,但我们不能将其反过来说表示任何事物名称的词类是名词,表示动词、行为、变化的词是动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是形容词。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性质、行为、事物之间具体界限到底在哪里。因而从前文关于词类划分标准需要具备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词的词汇意义虽具有全面性,但是不可观察,因此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所以,意义标准一般认为只能作为词类划分的辅助标准,补充主要标准,不能作为主要标准。三、 以形态为标准的词类划分(一)什么是形态标准高明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他的“形态说”,并把形态看作是词类的本质得出了汉语无词类的结论。张斌先生一再强调区分词类应以形态为标准,在谈词的分类中说:“词类,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类,是语言本身表现出来的类。语言自身怎么表现出类来了呢?就是从形态上表现出来。” “如果着眼于形态,把形态归纳起来,给各类词定出一个界限,不只有它的实用价值,就是悬而未决的词类的区分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3(文中凡是类似这样直接引用的地方都要加上这种上角标,并与后文文献一一对应)所谓形态指的是一个词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变化系统,语言谱系中有些语言会根据所属不同的词类,变化出相应的词语形式,即通过不同的词尾或特定的形态标志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印欧语系中的许多语言具有较丰富的形态变化。形态显示出词类的两种区别:一是词的词形本身有成系统的差别,显示出词类的差异。例如俄语中用词尾-代替词尾-的名词,表示复数;英语中在动词词尾加-er或-or表示与该动作相关的人,英语名词后加s、es表示复数,英语的多音节的形容词用前面加上more、most表示比较级、最高级。二是词有成系统的词形变化,显示出词类的差异。例如,英语中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的变化。只有这些显示出词类的差异的词形差异或词形变化具有系统性时,才能划分词类。(二)形态标准对汉语的适用性汉语中词的形态变化与印欧语系中的形态变化有很大的不同,汉语中的形态变化主要有重叠,词缀。双音节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式,例如,“轻松”的重叠形式是“轻松轻松”;“研究”的重叠形式是“研究研究”; “雪白”的重叠形式是“雪白雪白”。双音节词的重叠形式还可以是AABB式,例如,“干净”的重叠形式是“干干净净”;“摇摆”的重叠形式是“摇摇摆摆”。汉语中某些词缀也能起到区分词类的作用。例如,表示事物名称的词一般可以跟词缀“子”、“儿”、“头”组合,如“棍子、凳子、花儿、盖儿、扣儿、木头、石头”。还有一些词的词性是两可的,如“剪、钻、锄”等,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当它们跟词缀“子”、“头”组合成“剪子、钻子、锄头”以后,它们就被确定为名词,不再作为动词。按照前文中提到的词类划分标准的条件中,词的形态可观察性最高,也最简便,但是在汉语中缺乏全面性,无论是重叠还是词缀,毕竟只是少数词具备的特征,而且多数虚词不具备这些形态特征,因而形态在划分词类上只能作为参考项,而不能作为主要标准。四、语法功能标准(一)什么是语法功能标准陈望道先生最先提出了以功能来划分词类。功能标准源于词类的性质和词类划分的目的。语法功能标准即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划分词类。词的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一个词能否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以及能充当什么成分,按照这一标准,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二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即一个词能与哪些词组合,不能与哪些词组合;例如,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可以放在名词后作谓语,可受程度副词“很、非常、太”等修饰。三是词重叠的可能性、重叠的形式及表达的意义,即语言中的词其重叠的可能性、重叠方式以及重叠后的意义差别。例如,单音节词动词、形容词可以用AA式重叠,“说说”、“玩玩”、“圆圆的”、“好好的”等。双音节动词可以用ABAB式重叠,“轻松轻松”、“研究研究”、“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等”。用作划分词类标准的组合能力,不是指在某个词语结构中已经表现出来的组合能力,如果只是指某个词语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组合能力,就会陷入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的“凡词,依句辩句,离句无品”的理论中。这里的组合能力是指一个词在各种句法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组合能力的总和。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中讲到:“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它所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要是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指词的(语法)分布(distribution)。”(二)语法功能标准对汉语的适用性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同一类词可以作不同的句子成分,同一个句子成分可以由不同类的词来充当。例如,“我”是代词,它可以用作主语:“我来了”;也可以用作定语:“我的书包”。再如,作主语的可以是名词,“春天来了”;也可以是动词,“来是对的”;还可以是数词,“九是三的平方”;形容词也可作主语,“谦虚是一种美德”。如果根据句子成分来划分词类,“春天、来、九、谦虚”都是主语,就成为一类词了,而实际上这些词在语法功能上是不同的,不属于一类词。比如,“来、谦虚”都可用否定副词“不”来修饰,组成“不来、不谦虚”,但是,“春天、九”就不可以用“不”来修饰,不能组成“不春天、不九”。又例如,“忽然”和“突然”,尽管语法意义相似,但是它们的句法分布不同。 谓语 补语 状语忽然 +突然 + + +由例可见,“忽然”和“突然”是两种不同的词类,“忽然”是副词,“突然”是形容词。因此,在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是可以观察的,又具有内在表述功能。按照语法功能划分词类,使每个词都有各自不相同语法功能,因此它适用于每一个词。这使语法功能标准具有全面性,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五、多重功能标准如前文所述,也有语法学家采用多重标准。在多种多重标准中,主要影响较大的就是意义与功能并重的标准。黎锦熙在新著国文语法中主张运用意义标准和功能标准结合的方法来划分词类。首先以意义为基础确定各词类的范围,再运用语法功能标准进行词类划分,既具有合理性,又可操作。对一些词分类,先运用意义标准把语言中具有共性的词类从大的范畴内划分出来,例如:名词:云、雨、车、马等动词:跑、跳、走、飞等,形容词:高、矮、胖、瘦等。将这些词划分出来后,再运用语法功能标准将这些词的语法共性进行归纳,用于其它有争议的词语进行划分等。双重标准本身其实会产生矛盾。例如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归属于实词还是虚词本身一直争议较大,主要是存在于大家是按照意义还是语法功能标准。如果按照意义标准,副词中很多副词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相比,意义相对较为虚化,如“这间房子还挺大的”中的语气副词“还”,意义较为空灵,因此很多人据此认为副词应归入虚词。但是如果按照语法功能标准中的充当句法成分标准来看,副词都能充当句法成分,即在句中充当状语,很多人据此认为副词应归入实词。如果两条标准并行,在这一问题上就会显现出矛盾来。结语本文按意义、形态、功能、多重标准四个方面对现行的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进行了逐条分析,各家对采用哪种标准差异较大,如王力、吕叔湘看重意义标准,认为意义标准是更为本质和直觉的标准;高名凯采用形态标准;而朱德熙更注意语法功能标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普遍采用的是语法功能标准,但在具体操作时,意义标准并未完全排除。而且有少数语言学家认为,完全采用语法标准容易陷入定义循环,如什么是名词,可以定义为在动词前,能充当主语的词类。但这一定义中包含了动词,即确定名词前,先要确定什么是动词;同时还要确定“主语”的概念,而“主语”的概念也往往要依靠词类概念来确定。而采用意义标准,则完全不会陷入这种困境中。同时同样采用语法功能标准,在对同一个类词进行划分时,具体使用哪些分布标准,不同学者采用的具体标准也不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希望以后能有机会继续研究。参考文献1 文炼.关于分类的标准和依据M./胡裕树,张斌.20世纪现代汉语语文八大家胡裕树、张斌选集,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马建忠.马氏文通M.商务印书馆,1983.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51.4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9.5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83.6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2.8金清子.关于划分此类的标准J.吉林: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基础部,2007.9王丽晗.刍议词类划分的标准J.语言研究,2011.10苏培成.汉语词类划分M.语文建设,1995.1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2熊英.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10.13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