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 论文.doc
分院名称:汉语言文学学院学生学号:0902140338长春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社科类)题 目:浅析德伯家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因素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姓 名: 姜 霜 指导教师姓名: 寇 洋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2013年5月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因素摘要:德伯家的苔丝(1891)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哈代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描写的是农村姑娘苔丝为了帮助家庭摆脱经济困难出外做工而遭遇的不幸和悲剧。对于苔丝遭遇的不幸读者众说纷纭,我们可以通过苔丝一系列不幸事件的背后看到苔丝的悲剧是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所导致的,下面我将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 悲剧命运 原因一、 外在因素1、社会因素(1)社会环境造成了苔丝的悲剧 人是属于社会的人.那么就是说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制约着每一个人,规定着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创造出每一特殊类型和个性的人。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制约着人,这是人没有办法逃避的,更是无法选择的客观规律。1苔丝所生活的社会背景,是19世纪末期,即使在农村,机器大生产也已成为主要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占有主导地位,决定了其经济基础的性质只能是以机器、雇工为主的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方式,小说中提到的牛奶场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代表。所以,如果说苔丝背后有一种力量的话,那就是经济基础的力量,以苔丝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已经不可能在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上继续生活下去了。哈代作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敢于批判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的资产阶级以“自由、平等、民主”的口号而实则大肆欺压掠夺、愚弄下层劳苦大众以及法律只为上层人士服务的虚伪本质,给读者展现一面活生生的下层人民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生活,通过其细致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下层人们表示深切同情的同时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卢那察尔斯基指出,哈代“非常敏锐的观察了小土地所有者和自耕农生活在阴森惨淡的解体过程,他根据这些观察做出了极其广泛的概括,而且体现出一种坚定的世界观。而苔丝就是哈代通过观察概括出来的艺术典型之一,她命运的毁灭是不可避免的。她赖以生存的那块土地已经完全被资本主义占领,农民已经丧失了其原先的经济基础,到了最后毁灭的阶段。” 2这就是历史的进程,就是苔丝命运的主宰。苔丝的悲剧的因素首先是社会因素。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经济结构已经完全改变,对于依附务农为生的下层农民来说无疑是个毁灭性的的打击,很多人都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作为19世纪末英国下层农民阶级代表的苔丝,她的毁灭只不过是这一历史过程的具体体现。苔丝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是她无法选择的,同样作为贫穷、愚昧的德伯尔家庭的一员也是无法逃避的。苔丝一家具有典型性。苔丝在小说中是以一个贫困家庭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出现的,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级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势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莱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社会又是属于人的社会,也就是说,人是社会唯一活的元素,是社会的主体.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维持现存社会或选择和形成新的社会。人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这个社会。苔丝虽然没有办法去选择不生在那个没落而又黑暗的宗法社会里。但她至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选择适合她生活的环境。虽然作者哈代一直对没落下的农村生活有着无比的留恋,并且把这种思想加之于小说主人公苔丝的意识中,但是原本生活的经济基础却早已失去,而且他对新兴的社会资产阶级有着敌对的排斥心理,这同“人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又有着客观的,物质的原因,受社会本身客观必然性的支配”的哲学原理又是相背道而驰的。3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苔丝虽然也为自己的命运做出过反抗和斗争,但由于苔丝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农民家庭,还残存着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念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出现了软弱的一面。她在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用这一道德观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被侮辱的事实,这就使得苔丝的反抗和斗争看起来似乎总是那么不彻底,而是事事都是天意,是命中注定的,这是与作者所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和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分不开的。 苔丝悲剧的直接原因,即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破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力,而更主要的是有新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庇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一生都被逼得逆来顺受,忍辱偷生,不能自卫,而当她有使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证明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平,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2)社会道德因素造成了苔丝的悲剧传统的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是苔丝悲剧的又一主要原因。如果说是亚雷毁坏了苔丝肉体,那么克莱带给她的则是精神上的毁灭打击。苔丝的美貌让亚雷垂涎三尺,在苔丝去认亲戚的那一刹那就对苔丝产生了邪恶的想法,在多次诱骗下终于占有了苔丝的肉体,贞洁的丧失带给苔丝深深的痛苦,但还未能彻底毁灭她求生的欲望和对未来的希望,克莱的出现让她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克莱确是传统势力的代表,带给苔丝更可怕的是精神的摧残,克莱是资产阶级传统伦理道德的化身。他也被苔丝的美貌所吸引,他也很爱苔丝,苔丝也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爱,但是克莱对苔丝的爱确是模糊不清的,把苔丝当做自己的私有品,他不喜欢家里给安排的婚姻,更不情愿娶富家娇气的大小姐为妻,想娶善良质朴的女子为妻,这可以看出克莱的品性是高尚的,然而,他与苔丝的爱情可以说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是个悲剧,他的确是爱苔丝的全部,不容有半点的污点,当苔丝把自己悲惨的遭遇如实相告的时候,克莱像五雷轰顶一样,感觉一切都变了,他对苔丝说:“你以前是一个人,现在又是一个人了,我原来爱的女人不是你,而是另一个模样跟你一样的女人。” 4让人听起来的确很心痛,但是换位想想,一个受了愚弄的老实人一旦明白过来往往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残酷的对待,克莱此刻这种感受正十分强烈。这对于克莱来说是个不能接受的事实,是个极大的侮辱,这场悲剧完全是克莱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所造成的,他的放荡得到了苔丝了原谅,而苔丝的遭遇却遭到克莱的否定和抛弃,打断了苔丝重新生活的勇气,最终将苔丝送上了断头台。如果说苔丝第一次受到亚雷的欺骗和凌辱是由于她年幼无知,贫困的家庭没有依靠,那么第二次又被迫回到亚雷身边,则是克莱的冷酷无情和根深蒂固的思想使然,从而也就更加深了苔丝的不幸。因此,有人说,苔丝的悲剧,其实还是和当时的贞节观有密切关系的,而这种贞洁观则是那些残忍的鬼伦理道德,因为,在威塞克斯,“我们归根结底必须活在尘世间自我生存的这个巨大体系里。”如果不是因为克莱重视贞节和受伦理道德支配,克莱不可能会在新婚之夜抛下苔丝而远走巴西;克莱不远走巴西,苔丝也就不会再次与亚雷在一起;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一连串悲剧。因此,归根结底,苔丝最终还是死于当时的社会道德与贞节观。2、命运因素 苔丝的悲剧也是具有神秘莫测的命运作祟的因素。哈代认为在强大的宇宙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在同环境冲突中,软弱无力,受命运的支配。受哈代自身命运悲剧意识的影响,在苔丝中,许多关键时刻的神秘力量就像上天一样掌握着人们的命运,无情的把人一步一步的逼上悲剧的陷阱。无论主人公怎样挣扎,终究难逃厄运。在苔丝生活的那个年代,文化教育的落后和意识的禁锢造就了宗教对民众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苔丝生活在闭塞的乡村,人们很无知,对传统思想的信奉更是无法改变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注定了苔丝的遭遇和命运必定是悲剧的。首先是苔丝生活的社会背景,也是苔丝的命运,如果苔丝不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英国,不是资本主义侵袭农村,不是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不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仿佛一切可能都不会发生,苔丝可能就不会有这场悲剧。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小说苔丝那个年代正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与世袭道德观念发生冲突,社会物质供求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急剧恶化的年代,维多利亚时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道德的伪善面具不撕自破。男人主宰着社会,妇女社会地位地下,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苔丝心目中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给克莱。她因失身而自卑,失落,即使后来被丈夫抛弃,她还认定是自己罪有应得的。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残留着许多封建道德观念,至死都没能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她的不幸不仅得不到社会的同情,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她虽然是为了全家人毁了自己的一生,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而是受到所有人的蔑视。克莱和她都曾有过与异性的经历,但当他知道苔丝失身之后,克莱内心深处顽固的道德偏见、男女不平等思想都暴露无遗,他甚至使用他两个哥哥可能使用的话来辱骂苔丝:“你让我不得不说,你是个乡下女人,不懂什么叫体面,从来就没明白过世事人情。”这种来自心爱人的冷漠无情,给苔丝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苔丝是这个没有健全的道德观念的世界的牺牲品。正如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特所说:“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完全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公的贫困和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虚伪风习这些情况都直接决定了这个女人的悲惨命运。”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她的一生都是在强迫和暴力下生存,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丝的都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在作品中,哈代试图把苔丝和克莱平等,他们同样在年轻时候都“陷入了罪恶”。但是,这个有着先进文明思想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小市民特性。因为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这种事并不认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会制度下的奴隶吃亏。而最后,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时,从那个同样的“刑律”观点看来,“一个纯洁的女人”就变成罪犯了。因为苔丝不属于资产阶级,从她出生之日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剥夺了她和别人一样的生活的权利,现在又剥夺了她所残余的唯一的东西她的生命,命运对她的“戏弄”算完结了。5 苔丝一生追求幸福,对亚雷恨,对克莱爱,但是尽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躲避不了当时普遍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克莱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克莱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克莱的文明轧得粉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亚雷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而没有从此甘于认命,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克莱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克莱守身如玉,在临死前,她请求克莱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凡是我的长处,她一样地不短,可是我的坏处,她却一点没有”她一直在旧有的道德圈边缘徘徊,在她这种不断地抗争、妥协、堕落到最终的坚决反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被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6。苔丝的失贞主要是亚雷的责任,她第二次落入亚雷之手是她的父母、克莱和亚雷共同的责任,而她终于杀死亚雷则是一位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本性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挣扎。苔丝是一个单纯的乡村姑娘,对这个黑暗而可恶社会了解太少,对爱情还没来得及有清醒认识就轻信受骗,造成了爱情悲剧的第一步。后来在流离失所的为难时刻,她又违心地跟了亚雷,当然家庭所迫是主要原因,但她还是轻信了亚雷的谎言,以为丈夫永远也回不来了,是对爱情的绝望和对克莱的失望才走向亚雷,继而迈出了悲剧的最后一步。苔丝这位自然的女儿,敢于大胆反抗传统道德,却无力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却不自觉用同样的道德标准来审视自我,使自己更加不能原谅自己的罪过,苔丝本是受害者,她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时,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苔丝的内心追求幸福,同时也屈服于所谓的“良知”。虽然她在蒙受失贞耻辱之后能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却一直被某种自责的情绪所支配着。她在爱情面前踌躇犹豫,迟迟不敢接受克莱的求婚,以为自己不配克莱,不敢把自己的遭遇如实相告,新婚之夜倾诉实情,苔丝以为把自己从无望的内心痛苦中解脱出来了,却又把自己投入到了更深重的灾难之中。苔丝的悲剧是其在走向毁灭途中心灵痛苦挣扎的整个历程。命运悲剧贯穿苔丝悲剧的始终。二、内在因素苔丝的性格苔丝的悲剧与她性格的弱点也是分不开的。苔丝敢于大胆反抗社会的不公平,但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苔丝的“善良和执着”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悲剧,她很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很爱自己的家人,认为家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无论什么家务都要干,甚至赶着马车去送蜂蜜她都敢去,可没有想到的是,意外发生了,家里唯一的生活劳动力“王子”死了,这成了她悲剧命运的一大导火索,就这样为了能帮家里维持生活,去认一个毫不相干的亲戚,牺牲了自己的身体和一生的幸福,如果一开始苔丝不听从父母的话去认这个亲戚,也许苔丝的命运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在苔丝看来家人的幸福和快乐比自己幸福更重要,在自己完全陷入困境的情况下都毫无怨言,都忍气吞声的不想让家里人担心。她的善良还体现在对克莱的身上,在她决定要嫁给克莱的时候就犹豫是否要将自己失身的事实告诉自己的丈夫,她的母亲一再嘱咐她不要将事实告诉克莱,说了很可能会失去他,可是苔丝认为如果不告诉克莱是对他不公平的,于是在结婚当晚她将自己的遭遇完完全全的告诉了克莱,苔丝却没想到克莱的反应是如此的大,没想到因为自己的善良和虔诚却遭到克莱对自己一生的遗弃,但是苔丝并没有怨克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而是把责任完全归咎于自己,还是那样的爱自己的丈夫,丈夫就是他的一切,哪怕克莱抛弃她,她还是那样执着的爱着克莱,最后一刻还是选择和克莱在一起。她的善良还体现在对夭折的孩子身上,当她在麦场里刚刚恢复快活起来,而且她在道德方面的悲痛正在渐渐消失,突然,一个新的悲痛她那对于社会法律一无所知的天性所感受到的悲痛却又产生出来,就是触犯了社会的一个过错的婴儿夭折了,她之所以悲痛,并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了这个婴儿,而是她的孩子尚未受过洗礼,苔丝早已处于一种逆来顺受的心情,认为自己过去做错了事,如果应该被烧死,那就烧死吧,。她请求上帝,“发发慈悲吧,怜悯我这可怜的孩子吧!把你所有的愤怒都加到我的头上吧,我心甘情愿接受你的惩罚。”请求牧师为自己的孩子做洗礼,但是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和制约,牧师不可能为这个孩子做洗礼,在孩子身上苔丝也是一样,将所有的罪过都归咎于自己,让自己来承受一切。苔丝,这个悲惨故事的女主人公,从骨子里还是一个天真无邪、思想纯洁的乡村姑娘。这是与她生活的地域环境是分不开的,当亚雷在路上对她非礼的时候,作为女孩子的苔丝,就应该意识到亚雷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应该尽量的避开他,但是她没有,正是她的“天真”“纯洁”让她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她能具备这样的意识,她就不可能失身于亚雷,最后的悲剧命运可能也不会那么容易发生有可能她对每个人都是没有任何戒备心理的,因为在她骨子里每个人可能也都像她一样天真,善良。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对丈夫的信任和崇敬,而将自己不幸的过去和失身告诉了丈夫,她天真的以为丈夫不会怪罪,会得到丈夫的安慰与原谅。因为她纯真的性格告诉自己绝对不能欺骗她的真爱,在她被丈夫新婚之夜抛弃后,苔丝仍然坚贞不渝地深爱着他。她不但没有责怪丈夫,而且还把不幸全部归在自己身上不能原谅自己,对丈夫仍表示歉意,宁愿以死来洗清自己的这一罪孽。她对克莱的这种爱情不仅仅是令世人同情这么简单,更是一种伟大精神的体现。克莱悄无声息地突然离去,音信全无,苔丝在家里苦苦等待,盼望丈夫的归来,然而当她想起是因为不能挽回的痛使克莱离她而去时,这份希望又被毁灭掉了。苔丝不但胆小而且很乖巧,甚至有点盲目顺从。这是大多数女性所具备的性格特点。她虽不愿到德伯家去,但是为了顺从母亲的意愿,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她答应了,然而这一次顺从同时又拉开了她人生悲剧的序幕。在亚雷家工作的时候,由于苔丝盲目顺从的性格弱点,她经常顺从亚雷的使唤,她的顺从促使了亚雷冒犯的脚步。苔丝是一个脱离现实,较为虚幻的姑娘。她总是“思绪万千,对外界充耳不闻”,甚至迷迷糊糊地被亚雷诱骗,也从来不想想是什么原因,又没有解决的办法;在和克莱去教堂结婚的路上,“苔丝如腾云驾雾一般,对这一切并不了解,她只知道克莱在她身边,其余的一切只是一片被照亮了的迷雾”,在婚礼上,只有十二三个亲朋好友就像是“远离她的世界,就像天上的星星”,就是在这样整天如梦随影的日子里,苔丝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悲剧深渊。叔本华指出,个性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每一刻不停地工作,它使我们在面对生命中不同的问题或抉择时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7苔丝的命运就是这样的,当她选择去亚雷家的时候就已经告诉我们她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了。除了善良之外,苔丝的“软弱”也是造成她悲剧的个人原因,由于她从小的社会背景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所以在她意识里还是那些传统的思想。所以在她受到亚雷的迫害之后,遭到社会和邻里的舆论时,她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认为是自己错了,是自己侮辱了当时的社会自然规律,自从她失身于亚雷之后,就永远怀着一种负罪感,内疚感,自卑感,却从来不去想事情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只会归咎于自己,而不是去和迫害自己的势力做抗争,却是无条件的顺从,所以每当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使她畏缩退让,正是这种心理让她迟迟不敢接受克莱的求婚,一再拒绝克莱的爱。当克莱知道她的遭遇,她精神恍惚,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更加的自卑,不断的解释请求,当克莱不能原谅她时,她说“克莱,是不是我太邪恶了,所以我们俩不能生活在一起呢?”甚至表示愿意做他的奴隶。这都是她的软弱使然,苔丝本来是一个坚强的农村姑娘,但是在被亚雷玷污,孩子夭折后,“她认为自己是一个闯入圣洁者殿堂的罪人”,“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作淫妇、坏女人、堕落的女人”。8这种痛苦让她不能自拔,不断的折磨自己,直到遇到了克莱,并且和克莱坠入了爱河,但是在和克莱甜蜜的同时,更多是恐惧,害怕,不安和愧疚,认为自己是个有罪的人,没有资格和克莱在一起,甚至没有资格享受克莱的爱,所以面对克莱的多次求婚,她都屡次推让,明知道这是自己的爱情,却不敢接受,因为她的软弱,不敢面对社会对她残酷的不公平,苔丝明白自己是社会暴力和伦理道德的受害者,但在乡里人非议的同时,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当她按照传统的贞操观来衡量自己的清白与否时,她比别人似乎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参 考 文 献:1丁世忠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2哈代还乡M王守仁,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8.3英美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 引文:德伯家的苔丝 5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于东云外国文学研究1998.6 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张中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7哈代文集郑大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8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高继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n the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 ' urbervilles Tess's tragic fate JIANG ShuangSummary: Tess of the d ' urbervilles (1891) was a United Kingdom one of the critical realism of novelist and poet Thomas Hardy's most famous novel, novel is rural girl, Tess in order to help families out of economic difficulty to go out to work and suffered misfortune andtragedy.Yu Taisi encounters such an unhappy reader, we can see behind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by Tess Tess's tragedy is a variety of complex intertwined factors as a result of, I will from both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for Tess's tragic fate.Key words: Tess of the d ' urbervilles; causes Tess's; tragic fate;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