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廊桥遗梦》的叙事模式毕业论文.doc
小说廊桥遗梦的叙事模式摘要: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以倍受争议的婚外恋情为题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故事。鲜明的文体特征是这部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新颖的情节构架方式,独特的视角模式及叙事方法十分耐人寻味。本文意在通过拉波夫叙事结构的六个部分: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果、回应,对小说文本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我们更深入地领会其主题及艺术价值。关键词: 廊桥遗梦;拉波夫模式;叙事结构;叙事视点Abstract: American writer Robert James Waller's novel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with controversial extramarital love is theme, tells a touching love story poignance. Distinctive style characteristics is this work an integral part of success, innovative plot structure mode, unique perspective pattern and the narrative method is intriguing. This paper intends to Cardiff narrative structure by Labov.W of six parts: willing, pointing, progression, and appraising, results, respons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text, so that we can more in-depth comprehend the theme and artistic value.Keywords: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Labov.W Patter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viewpoint小说廊桥遗梦虽然只有八万余字,但在文学和社会等领域却造成了巨大的震荡。评论界已从其爱情主题及艺术魅力等方面作过精彩的分析,文体学方面也进行了部分探讨,小说的结构方面很少,不了解整部小说的结构、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色就无法深刻领会这部作品的含义及作者的匠心独运。本文试图运用拉波夫模式对小说的结构进行分析,并用简单的叙事视点转移相关的叙事学理论,加深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一、拉波夫模式拉波夫模式最先出现在1972年一篇名为“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 Narration Syntax”的文章里。在这篇文章中,拉波夫介绍并解释了叙事结构的六个部分。拉波夫认为叙事结构的每个部分都可以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分析叙事模式,并且帮助读者找出反复出现的主题和大意。拉波夫对于叙事成分的定义点题是在故事展开之前对故事所做的简要概括,告诉读者叙述者要讲的故事,同时还宣告作者有讲故事的权利,暗示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个好故事,值得一读。指向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背景。指向通常安排在开头,但也有可能在需要时穿插于故事其他地方。进展是叙事的中心,指故事的发生、情节的发展。评议指叙述者就故事的情节、人物、事件等方面所发表的评论,叙述者用评议来表明叙事的意义以及原因,评议强调说明该故事不同寻常之处,评议既表明叙述者的态度和立场,也可以用来制造悬念,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结局自然是事情的结果,包括各种冲突的结果,人物的下场等。回应在故事的末尾,叙述者常常用一两句话回应主题,以使故事结构显得更加完整。二、廊桥遗梦的叙事结构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一经问世就风靡全球。小说主要讲述了一段凄婉动人的婚外恋爱情故事。人到中年的弗朗西斯卡,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乡村家庭主妇,与丈夫和一双儿女在麦迪逊小镇过着平静、单调的生活,一次单独留守家中时,与罗伯特·金凯,一位以车为家的美国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邂逅,并被他的阳刚温柔、充满野性的魅力情不自禁地吸引了,在短暂的四天内两人相亲相爱,融为一体。然而小说的开篇并没有直接地进入故事情节,而是间接地利用弗朗西斯卡的一双儿女迈克和卡洛琳拿着母亲的日记找到作者,导出这个不能轻易被讲述出来的故事,赋予作者讲述故事的权利,并巧妙地将自己掩饰成故事的局外人。标题廊桥遗梦可视为这篇小说的点题。“桥” 这一意象,作为一种符号,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是沟通的隐喻,代表着联系、牵挂的感情寄托。正如再别康桥中,“康桥”是徐志摩对母校不舍情感的寄托;再如日本电影雏菊中运用了一座木桥作为道具,牵系着主人公朦胧的情感。这里文本中的“廊桥”也成为了这个故事的线索,男主人公罗伯特在寻找第七座廊桥罗斯曼桥(Roseman,意为玫瑰人)而迷路的时候,弗朗西斯卡出现了,于是故事就这样发生了。运用廊桥留下字条,催化情感的发展,以及最终将骨灰洒在桥下的无理要求,桥一直存在并牵引着。而“遗梦”又为小说罩上了一层白纱。“弗洛伊德在释梦中关于梦阐释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想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简而言之,由于在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因此佛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愿望被伪装起来的满足。”2在这里以“梦”为题,正是这段传统意识下不被认可的恋情的写照,隐去其故事的真实性的追寻,在对这段乡愿式情感进行充分表现后,又回到现实世界,面对现实,剩下的也只能是理想梦境的记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安排在地处美国中西部人们观念传统守旧的依阿华州的乡间,让我们联系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美国六十年代是个性解放的年代,七八十年代是一个自我的年代,九十年代是一个现代文明高度发展、一切以金钱为价值判断标准的物欲横流的年代,在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大背景下,人们对此已经厌倦,更加渴望人间真情,寻觅灵魂的归宿和精神的寄托。在小说的开篇之处,作者明确指出“在当今这个千金之诺随意打破,爱情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的世界上,他们认为这个不寻常的故事是值得讲出来的。我当时就相信这一点,现在更加坚信不疑,他们的估计是正确的。”“世界日益麻木不仁,而人们的知觉也已生了硬痂,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茧壳之中。”1人们渴望真情,渴望向传统回归,小说使人们想起从前,回到了从前,使人们在匆忙的现代节奏里,在为金钱和名利而相互倾轧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丝恬静,感受到一些古典的情怀和魅力。时间指向并不是唯一的,短短四天的爱却化为了永恒,天涯海角有穷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别后的二十二年里,彼此苦苦思念,魂牵梦萦。小说廊桥遗梦以极为严肃的写作态度,描写和剖析了爱情及其爱的心理情感,他对二十世纪末社会现实与人的精神状态,人类生存困境等,作了深刻的解析。廊桥遗梦的叙事框架很独特,小说分为九个章节构成,相互间并无紧密联系,故事的进展就像我在点题中以桥为题所论述的那样,因寻桥而起,在罗斯曼桥还是一片漆黑时,弗朗西斯卡独自驾车来到这个符号性的地点,“在桥左边入口处”,那一定是一个醒目的位置,谁都可以看得见,谁也都看不见,因为她知道只有罗伯特才会来到这里看见,只为罗伯特。空间上没有任何跨度,依旧是那座桥那个地点,只是时间的转变,虽说是“星期二的桥”,但也仅仅只有几个小时而已,视线定格在那座桥上,黑夜过去,太阳还未升起黎明前的一刹那,留在桥上的一张纸条,简单却不乏诗意的语言便将两个人的情感升华了一大步,这样便获得了“一片跳舞的天地”。问路、带路、鲜花、醇酒、音乐、晚餐、散步、沐浴、跳舞、四目相对、倾诉衷肠、孤独的远游客、寂寞的农家妇、两颗苦苦找寻“爱”的人,在古老的廊桥和宁静的乡间小屋的见证下,深深地爱着,为寻觅已久的灵魂找到了永恒的归宿,这就是故事情节的片段叙述。短短四天的相处成就了两个人的一生,一切似乎来的太快,理想化的美好占据了所有,但不时又有电话、广告、传统意识下的自我总有些东西不断把现实插到她们中间,她们不得不从梦境中走出面对现实。弗朗西斯卡内心的痛苦更为深刻,用自己的生命去追寻精神家园的本我与传统生活意识下的自我相碰撞,挣扎着想要撕裂一切现实,想要挣脱一切教养和文明人严格的规矩,精神情感与现实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撑点,理性的呼唤让她退出这一切,最终成为现实的俘虏。最终的结局是弗朗西斯卡背负起对家庭的责任,放弃了理想的爱情形式,罗伯特因为对爱情的理解和尊重选择了离开,两个人将这段短暂的火山爆发式的精神情感深深地掩藏在内心深处。这里作者恰恰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段,精神与情感上不能交融的人结为眷属,而情人却终未成为现实的眷属,如果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斯卡于现实中建立起与纯真爱情相统一、相重合的新的婚姻关系,那自然是人在精神和情感上相对于现实人生世界的一个理想建构。但是作者并未这样设置人物命运的结局,这样使得两个人物的形象和她们的爱情形式变得困难,增加了感觉的难度和长度,使得读者突破原有的审美认识,在审美感受过程中达到作者所预设的审美目的,打破了原有的期待视野,由批评转为对小说故事的接受。评议:在具有传统观念的人来看,弗朗西斯卡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这种感情是不被认可的。换句话说,小说选取的婚外恋题材,对于现实中的读者将面临不被接受的危机,而作者却大胆地将故事写了出来。从文本的解读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抱着认可的态度去写的,但他也不是无所畏惧的偏执一词。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读者起正面冲突,而是含蓄地向读者娓娓道来,表明自己的初衷与读者相同,但后来发生了改变,他在开篇中这样诉说:“准备和写作这本书的过程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使我的思想方法发生了变化,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我对人际可能达到的境界所抱有的愤世观。”1这样一个前景的交待,作者自我情感的表达,不由自主地就给这个故事增添了几分真实的可信度。作者还试图说服拉拢读者,“如果你在读下去的时候能如诗人柯尔律治所说,暂时收起你的不信,那么我敢肯定你会感受到与我同样的体验。”1这样一个假设的虚拟性话语充满意味,作者给予了读者相信的期望,并不要求读者去相信,尝试性的建议读者用相信态度去体会,语言上却用了“暂时收起你的不信”的否定的逆转,更能够使读者相信,阴谋性的话语成全了作者赤裸裸的目的,调动了读者十足的胃口。试想如果作者直接将婚外恋这个敏感的话题拿来美化赞扬,作者势必要遭到读者道德的批判,但如果作者采用这样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种虚拟而真实的氛围,设置情境让读者自主感受,这也不失是一个好的逃避谴责的办法,还能达到吸引读者以及引发读者共鸣的目的。最终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在面对爱情与责任的两难选择时,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作品一再强调她与罗伯特的爱情真挚,又试问在谈论爱情面前,作者又将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置于何地,这样一段婚外恋应该呈现的是一个三角关系,罗伯特作为个体,一个第三者的形象出现,介入弗朗西斯卡的家庭生活,展开爱情的攻势。作者却忽略了这些,一味地从弗朗西斯卡的角度,双向的去讴歌她们牺牲爱情成就的光辉崇高的一面,当我们跳出来重构这段恋情的原型,不难发现弗朗西斯卡作为女性的虚荣,贪婪地渴求爱的欲望,罗伯特充满诱惑的爱,丈夫理查德平静的爱,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她都想拥有。而在追求自己理想中真正的幸福时,又缺乏了一点勇气,将女性的软弱表露无疑。小说的最后通过后记的形式,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聚焦,从对主人公的描述转换到乐手“夜鹰”的自述上来,小说结尾处“我就站在那儿,在天擦黑的时候,把这老号弄得呜呜哭,那是我在吹那曲调,为了一个叫罗伯特·金凯的男人和他管叫弗朗西斯卡的女人”1作为回应,将整篇小说升华至零点,并给读者留下无限阅读和省视的空间。三、廊桥遗梦叙事视点的变动叙事视点的建构叙事的头等大事,叙事者必须选取一个特定的视角进行言说,叙事才能铺展衍生,视角的选择寄寓了叙事者的价值判断,情感取向和审美追求。“叙事视点在作品中有一个基本定位,但它也可以有变动游移,使叙事有一种更广角的摄取故事的角度”,2这也是廊桥遗梦所运用的一个叙事技巧和成功之处,大大增加了故事情节的可信度。在开篇中,以第一人称“我”出现,讲述故事的客观状况,作者以一个转述者的身份出现。到正文中时,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作者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出现,很好地躲开了读者的视线。“他”与“她”的叙述,似乎构成了小说主人公相互之间的一种解说,又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得读者能够对人物的内心和思维做到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透视。直至最后后记部分,“我”再次出现,回归第一人称视角。“作者巧妙又自然的一系列视角的转换,使得小说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又从以文本为中心到以作者为中心,再到以读者为中心的变动转换,赋予了作品逼真的真实感,加强了故事在读者心理上的真实性,给读者以充分的思维空间。”6作者这样的处理方法很高明,在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取得读者信任的同时,又把自己作者的身份掩藏起来,疏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来开脱责任,逃脱道德批评,从而收到理想的文学效果。四、文本意义说到这里,不禁又要追问这样一部充满争议的经典作品,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实质上,作者要开掘的并非这些,作者所思考的是人类生命的困境。人在生存过程中,其本身就有一种超越的欲望,让·华尔在存在哲学中这样评述“人在临界状态里,也就是在面临苦难、死亡、内心矛盾和真理信仰问题时就感到有超越存在”,3给人启示。人始终处于疑虑与困惑之中,这种疑虑与困惑,不仅来自于人在生存过程中,对于客观的大自然生存环境的认识及其关系,来自于社会及其社会形态的建构与发展,这一人文环境的矛盾与冲突。人生命本体在生存过程中,由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造成自我的迷失。以海德格尔之见,“艺术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展示了大地,在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中,作品描绘的存在者既显示又隐匿地出场,艺术作品也因此而成其所是。”2廊桥遗梦文本中建立起来的世界是两个主人公跳舞的一方天地,是她们理想的爱情追求,不时插入到理想世界里的现实因素呈现了现实的存在,现实即大地的承载。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婚姻、伦理与道德、感性与理性的不断碰擦所产生的张力带领读者经历多重的心灵洗礼,也许这就是文本的文学性所在。如果说廊桥遗梦诉说的是一个永恒的爱情的主题,倡导对真爱是追求,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对梦想的追求,对自由的憧憬和向往,不受任何组织化的规章制度、法律和社会化的约束,宣扬反传统,寻求一种理性与感性归于和谐回归自然的境界。罗伯特就是这样的一个化身,而弗朗西斯卡内心的意识是被他唤醒的。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五、结语通过廊桥遗梦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篇小说包括拉波夫模式的几个部分,并通过小说的叙事结构对完整的故事有一个线性的规划,从宏观上把握文本及整体结构,因为拉波夫的叙事结构更侧重与文本的关系以及各部分在表达主题时所起的作用。叙事视点与结构是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文学叙事学不等于结构主义文论,所以叙事视点的讨论是必要的,可以全方位的掌控小说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更好地了解小说文本如何被接受成为经典的,以及所体现的文学价值,还能帮助我们解除思想的枷锁,从而实现精神情感上的获得。参考文献:1 美罗伯特·詹姆斯·沃勒. 廊桥遗梦M. 外国文学出版社,1994.2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5); (64); (256).3 让·华尔. 存在哲学M. 三联书店,1987.4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高静. 小说林中之死的叙事结构J. 科技资讯,2010,(3).6 朱卫芳. 试析廊桥遗梦的叙事策略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3).7 胡亚敏. 叙事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