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教育论文浅析修辞意义上隐喻的程度性.doc

    • 资源ID:3927525       资源大小:2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论文浅析修辞意义上隐喻的程度性.doc

    浅析修辞意义上隐喻的程度性 浅析修辞意义上隐喻的程度性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析修辞意义上隐喻的程度性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析修辞意义上隐喻的程度性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格,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隐喻有隐喻性高低之分,但对隐喻性的考察没有一种确切的测量标准,只能建立在人们对隐喻的主观审美感受上。隐喻性高的隐喻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困难,但也带给人们比较愉悦的审美享受,它们通常属于不常见的新鲜隐喻。而隐喻性低的隐喻带给人们的审美享受就不很明显,它们通常是被人们经常使用的死喻和一般隐喻。关键词隐喻 隐喻程度性 陌生化一、引言人类历史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可以上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其中亚氏对隐喻学做出的贡献尤其巨大,他的隐喻理论影响了自他以后的隐喻研究者。但他们在研究中都将隐喻作为一种微观修辞技巧来看待。进入20世纪以后,隐喻研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隐喻的修辞学研究扩展到隐喻的主体性研究,学者们认为人类思维根本上是隐喻性的,从而隐喻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承认。研究者对隐喻的研究也从词、句的层面扩展到了人类话语的层面,同时隐喻研究也从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发展到对认知现象的研究,从修辞学的隐喻研究发展到了多学科综合研究。二十世纪许多语言学家都研究过隐喻,比如方达尼尔(Fantanier)、理查兹(Richards)、雅各布森(Jakobson)、利科(Ricoeur)、雷科夫(lakoff)等人。人类对隐喻的研究也必将继续深化和发展。本文从人的大脑对隐喻的主观感知入手,通过比较三类隐喻的理解难易程度,分析隐喻程度性的高低。二、隐喻的本质及分类 隐喻是通过某一事物来理解另外一事物。结构上隐喻由本体、喻体和喻底构成。喻底通常情况下并不出现。隐喻打破正常的语言规范,用互不相同领域的一事物和另一事物相替代,即“范畴错置”(category mistake),从而增加了理解的困难。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是差异中的相似。所以相似性是理解隐喻的关键,但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是在不同领域的相似,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隐喻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显性隐喻即明喻。明喻与隐性隐喻的区别是明喻包含了指示比喻意义的喻词,比如英语中的like和as,汉语中的像、似等等。按认知功能角度可以将隐喻分为“根隐喻与派生隐喻”。根隐喻指的是一个作为中心概念的隐喻,如人生是一种旅途(life is a journey),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隐喻,如人生的起点或终点、生命的车站等就叫做“派生隐喻”。根据隐喻的新鲜程度和使用的频度,隐喻可以分为新鲜隐喻、一般隐喻和死喻。 三、隐喻的隐喻性考察为什么有的隐喻平凡无新意,而另外一些隐喻却能让我们拍手称绝呢?这就涉及到隐喻性的问题。隐喻性高的隐喻通常能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而隐喻性低的隐喻往往难以在我们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隐喻性的鉴别主要依靠我们的想象力,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肖福寿指出:隐喻是由词汇的运用所构成的梦境。要造就梦境,就牵涉到一定的想象力。不论是作者的创作,还是读者的诠释,均离不开想象力。必须指出的是,想象力不等于是头脑的空想,其根源应追溯到现实世界的生活经历。正是由于这种经历,我们才得以知道哪些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但不同类别的隐喻其隐喻性通常是不同的。下面我就分别讨论一下死喻、一般隐喻和新鲜隐喻的隐喻程度性。1.死喻的隐喻性考察死喻即词的隐喻义以广泛为人们所接受而成为词的基本义之一,人们已不再视其为隐喻。这类隐喻已融合入人类话语的基本组成成分,人们能毫不费事地理解其意义,而不需要去寻找喻义和本义之间的相似性来理解词的意义。这些死喻最初是活的隐喻,并且在一定语境中还能复活为活喻。现代英语中很多词汇都存在多个基本义项,其中很多义项最初都是靠隐喻而获得的。只不过这些义项由于广泛地被接受和使用而失去了隐喻性成为基本义的,已经看不出其隐喻义了。比如table 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其基本义项就有五条,除了“桌子”这一义项外,还有“一桌人”、“高原”、“目录”、“表”等其他意思,可以想到:这些义项之间能够找到一些相似性,也就是说他们最初都是从一个基本义演化而来的。2.一般隐喻的隐喻性考察一般隐喻指一般大众已普遍接受的隐喻,人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其意义,但人们仍然要依靠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才能理解其意义,只不过这种相似性极容易辨认罢了。这种隐喻有时候接近死喻,在一些内容比较全面和细致的词典里面,他们的常见比喻义也常常被标注出来。这类比喻有时候与文化联系得比较紧密,它们有时富含深刻文化意蕴。处于不同文化的人理解起来往往会有很大的困难。这类比喻的隐喻程度性比死喻高。通常我们用羊羔来比喻无助的容易受伤害的人,而用猛虎来比喻有权势力量无穷的人,对这类隐喻的理解我们要联想到羊羔与猛虎与这类人之间的相似性,只不过这种相似性比较明显。如果我们谈到某位女士的苗条身材我们有时会说蛇身。苗条和蛇所共同具有的相似性清楚易辨。这类隐喻在人类话语中占比较大的部分。3.新鲜隐喻的隐喻性考察新鲜隐喻指第一次使用或刚刚开始使用的隐喻。这些隐喻实例出现在人类话语中的次数较少,通常这类隐喻大量的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作家调动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许许多多新鲜的隐喻,从而扩展了人类的认知经验。下列诗句来自于John Gould Fletcher 的诗歌Irradiations:Flickering of incessant rainOn flashing pavements;Sudden scurry of umbrellas;Bending recurved blossoms of the storm. (选自Understanding Poetry)初读以上诗句恐怕不能理解其妙处。通过仔细揣摩我们发现使人这里运用了一个新奇的比喻。暴雨疾下,人行道上出现了许多雨伞,诗人把这些雨伞看作花冠朝下正在绽放的花朵。通过对花朵和雨伞两者部分形状相似这一特点,我们便能理解其意思,也给我们的想象空间以极大的满足感!隐喻与诗歌是同质的现象,这说明了诗歌与隐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中存在大量的隐喻,而诗歌的陌生化功能许多时候是借助隐喻来完成的。陌生化这一概念来自于文学理论,它的意思是艺术家为了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打破习惯思维方式把熟悉的事物转换成比较奇特和不常见的事物。这一概念首先出自于俄国的形式主义流派。陌生化功能所带给人们的是巨大的想象空间,而想象力是诗歌的灵魂。隐喻打破正常的语言规范,用互不相同领域的一事物和另一事物相替代。对隐喻的理解依赖于相似性,而相似性只有通过发挥主观想象力才能辨识。因此隐喻是诗歌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这些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对人们的想象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有些隐喻的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极难辨认,给人们对这些隐喻的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隐喻的隐喻性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某一新鲜隐喻的传播和使用频率的增加,它的隐喻义逐渐被人们接受而成为一般隐喻,最后成为该词汇的基本义而成为死喻,在这一过程中,这一隐喻的隐喻性逐渐减弱。所以,隐喻性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四、结束语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隐喻性是一种比较主观的特性,它没有可以确切测量的量化标准。隐喻性只是一种审美经验。当人们对某一隐喻的理解需要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并且可以获得比较深刻的审美享受,那么,这一隐喻的隐喻性就必较高;反之,某一隐喻比较普通,给我们带来的审美享受比较弱,这一隐喻的隐喻性就比较低。参考文献:1Brooks.Cleanth and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肖福寿.隐喻的意义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4).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0-121.4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和联系J.外国语,2004,(3).(作者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论文浅析修辞意义上隐喻的程度性.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