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传统文化论文“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doc

    • 资源ID:3927388       资源大小:27.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统文化论文“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doc

    “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 “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李汇群提要:从晚明到嘉道,文人社会中流行着关于“才女”和“名妓”的种种书写。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薄命才女和名妓,不见得有如此之高的比例,“才女”和“名妓”,更多只是文人社会中的流行书写,而这种流行书写的缔造及文人对这种流行书写的投射,更多折射出来的是文人内心深处的寄寓.毕业论文关键词:才女名妓晚明清中叶流行书写一“才女”与“名妓”:文人社会中流行书写的缔造(一)薄命才女“宜秋汪玉轸女士穷老瘦吟金逸女士亡,神仙劫到修难避。闺阁才多命亦妨,似此人间夸福慧”。(吴珊珊夫人琼仙见和题赠之作自愧前诗率尔辄别作二首奉答并呈山民)在这首诗中,郭麈对汪玉轸和金逸这两位清中期著名才女表达了深切的惋惜之情。她们都是随园女弟子,聪慧多才,身世坎坷。郭鏖此诗原是设立汪金二人作为反例,说明吴琼仙的幸运,孰料吴琼仙不久后旋亦亡故,郭鏖的这首诗可谓“诗谶”,文字对人生,似乎有着奇特的昭示作用.从晚明到嘉道,从冯小青、叶小鸾、贺双卿甚至到虚构黛玉,薄命才女在文人笔下屡屡出现,然而,真相是否就是如此呢?清人陈兆仑在紫竹山房文集卷7中对“才女福薄”说提出了质疑。又如潘世恩曾为恽珠作传,以为“女士以才艺得高名而膺繁祉,获大年者,不数觏焉。世遂以有才为非女子福,夫岂然哉!观于恽太夫人,可以知处才之道矣。”又陈文述曾题其堂姊陈长生绘声阁集,以长生为“福慧双修”,足见在现实生活中,有福之才女,数目亦为不少。文人何以偏好写作福薄之才女?“薄命才女”的语言符号是通过何种书写方式得以形成?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透视诸多才女的人生,福才双全者如恽珠、陈长生等,无非是在礼教设定的限制内圆满地度过一生。这样的生活,固然简单美满,却因为平淡无奇而不会成为文人书写的首选。所谓才女,自然要有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才值得文人将之纳入书写体系,从而实现垂世的目的,“薄命”是才女引起文人注意的重要因素。将薄命才女的一生与普通女子区别开来,通过书写的方式,将现实中薄命才女这种边缘性群体的存在,转化为文字体系中的中心,从而在文字符号的体系中形成薄命才女的流行书写,是晚明至嘉道以来,文人一直乐此不疲的文字游戏.(1)制造疏离现实的氛围在文人的笔下,薄命才女的人生一开始就涂上了种种幻美的色彩。才女的与众不同首先在于出身。如冯小青和贺双卿,一为塾师的女儿,一为普通农户之女,在芸芸众生中原本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在文人笔下,她们普通的身世背后似乎都有几分神秘的意味:“小青姓冯名元,广陵人也。二分明月,解认前身;一树琼花,自怜小影。淑妃芳姓,熏炉粉镜之妆;蒋妹同乡,盘石金钗之曲。生来识字,已种愁根,幼解诵经,聊参慧业。济尼之言,其智仙之宝筏欤?”客观来讲,小青不过是当时江南地区一个早慧的普通少女,晚明及嘉道文人对小青普通的出身一笔带过,却着力渲染其种种不凡的“宿命”,从而为普通少女的人生添加了灿丽的光彩。再如贺双卿,从史震林及同时文人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她本为金坛地方农户的女儿。但史震林这样介绍双卿的身世,“双卿生有宿慧,闻书声,即喜笑.十余岁习女红,异巧,其舅为塾师,邻其室。听之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学小楷,点画端妍,能于桂一叶写心经。”通过“宿慧”,文人将普通女性从世俗生活中抽离出来,将之与璀璨的文字世界联系起来,从而开始了缔造“才女”神话的第一步.才女的神化不仅表现在出身的不同凡响上,更表现在种种生活细节中。如小青“时时好与影语,斜阳花际,烟空水清,辄临时自照,絮絮如问答”;叶小鸾“性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这里通过文字的抽象和疏离,呈现出来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女”,“她们”与生活中普通少女的原型已经相去太远。又如贺双卿,在文人的审美观照中,她的举动充满了美感,种瓜时的双卿“眉目清扬,意兼凉楚”,洗衣时的双卿为“浣衣汲水,娟然坐石”,割稻时的双卿则“俯仰疾徐,皆有风韵,纤眉若画,耳环的烁,映日如星。反襟拭汗,颜愈韶丽”。通过这种华丽文字的点缀,双卿已经远离了生活中农妇的身份,而成为文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女”.(2)委婉曲折的身世因缘文人缔造“薄命才女”神话的第二个步骤是委婉曲折地讲述才女的身世因缘.即以冯小青为例,对于冯小青拒绝杨夫人为她提出的改嫁建议,后人一直颇感诧异.晚明文人根据小青本事改编的作品中,有不少都为小青安排了嫁给良人的美满结局,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本事中小青行为的乖戾。小青意识到了自己处境的岌岌可危,却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自己拯救出来,这种以自虐为抵抗的人生态度,令人深思:在这个常见的妒妇迫害侍妾的故事中,实际上包含着更复杂的意蕴,因为小青并非是为了争宠而使得自己抑郁不堪,虽然身居下尘,对于处处提防自己的大妇和懦弱无能的丈夫,她表现出了相同清陈文述兰因集之小青墓志,清丁丙辑武林丛书刊本.清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卷3,清刊本.明支如增小青传,陈文述编兰因集,清丁丙辑武林丛书刊本.明沈宜修季女琼章传,叶绍袁编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2页.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3,清刊本.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3,清刊本.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4,清刊本.的轻屑。潘光旦曾撰文分析小青的心理,以为她是因为影恋和对性的厌恶而导致轻生,点出了小青性格中关键的一点:自恋。盖以才貌双全的少女,虽然出身社会底层,幼小的年龄和阅历的缺乏,使得她对自我的人生往往会高自期许,一旦落人生活的罗网,只会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中但求速死,于生命的决绝中体现出来的是对人生强烈的热情和热情得不到满足的幻灭,也可以说是一种未能面对真实人生而选择的逃避。将小青传记中写到的种种反常行为稍作理性分析,心高气傲的青春少女(小青被记载的年龄为十六岁到十八岁)在逼仄婚姻生活中的不适应则是这个故事给人最直接的感受,而通过文字的掩盖,种种年龄、社会或者说阶级差距造成的人生悲剧被淡化,事实上它们或者更能够说明小青故事中的真相.又如叶小鸾,以现代观点来透视她的传说,作为中表通婚产物的叶氏子女,在先天上就存在着体质孱弱的问题,叶绍袁和沈宜修共育有子女七人,而多数天亡,这明显显示了近亲通婚的弱点。这个家族中的女性,尤其是小鸾,更由于父母的爱惜和良好文学氛围的熏染,在精神和体质上都呈现出纤弱的一面。这样的才女,其长姊不幸的婚姻无疑会使她未来的婚姻充满了怀疑。事实上,她的二姊曾作有杂剧鸳鸯梦,以她们姊妹三人为剧中主角,流露出了强烈的逃离婚姻和尘世的想法。高彦颐曾提出叶小鸾和叶纨纨及她们的一个兄弟先后逝世,应该和当时流行的某种疾病有关。很可能由于对婚姻的恐惧和修道的向往,她于不自觉中放弃了对疾病的抵抗。不可否认,叶小鸾身边的文人都真诚地相信小鸾是仙人转世,但在这种以文字为媒介的悼念活动中,通过文字的包装和渲染,使得生活中朴素的常态被遮蔽,奇异突兀的表象被突出,关于薄命才女的书写符号遂得以渐渐形成.冯小青和叶小鸾的故事,在文人圈子中,一直影响甚大。从嘉道文人对“薄命才女”的书写来看,他们对之采取的包装方式,基本和晚明一脉相乘。如随园女弟子金逸,她和秋水渡的传说在清代中期风行一时。又如嘉道时期杭州才女夏伊兰,正始续集中记载她“道光六年六月朔,沐浴更衣,拜母前日,儿欲去,母问何往,女日,儿谪限已满,仍归雷庙天上差乐,毋以为念也。母泣下,反劝慰百端。遂于初四日殁,年仅十有五岁”。再如苏州郭佩芳在嫁前数日而卒,时人悼念云,“前身供奉玉皇家,小谪红尘也足夸。淑女声名自贤孝,汾阳家世况清华。千秋劫火悲遗草,一夜春风冷笔花。为忆仙山急归去,碧云留送紫鸾车”。亦是运用华丽的词藻,将普通闺阁少女的人生描绘得无比奇幻。值得注意的是,晚明冯小青、叶小鸾等人的传说,到了嘉道时期,已经成为文人和才女竞相模仿、比照的对象。如冯小青“絮果兰因”的典故屡屡被文人闺秀征引于笔下,连冯小青本人的行为也成了一种模拟的对象。如陈基的继妻王倩,在临终前就日饮梨汁,绝命诗中更云,“半杯梨汁半瓯浆,精气销磨那得长”,仿佛她在临终前已经领悟到了自己和冯小青之间宿命的联系。又如陈文述的继室管筠,曾作诗提到自己是小青后身,时人亦以之和小青潘光旦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美高彦颐闺塾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页.清:完颜妙莲保正始续集卷9,清道光11至16年红香馆刊本.清:蒋坦题郭慧瑛女士佩芳遗照,花天月地吟卷5,清道光24年刊本.清j郭虐灵芬馆诗话卷8,清嘉庆光绪间刊本.相比,以为一为薄命,一为有福。通过这些比拟可以看到,从晚明到嘉道,文人缔造的“薄命才女”已是如此地深人人心,“她们”甚至引起女性的膜拜和效仿.(二)名妓中国文人向来喜爱渲染“名士”与“倾城”之间的惺惺相惜。然而,青楼的本质在于商品交易。换言之,无论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如何渲染青楼的风雅和名妓的风采,却到底也掩饰不了它钱色交易的本质。吴敬梓曾在儒林外史中生动记述了所谓“名士”与“名妓”交往的场景,无论妓院的布局,还是文人与妓女的交往,可以说都毫无美感。类似的场景在嘉道时期捧花生所作的秦淮画舫录中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秋槎公子由楚赴吴,迂道白门,偶与韵仙相值,两情眷眷,有若夙缘。⋯⋯逮公子解缆,韵仙又买舟送至三十里外。倾城名士,相得故相悦耶.相比较而言,儒林外史中的描述显得通俗平实,而秦淮画舫录中的记录则更雅致。其中固然有文体,以及虚构与真实记录的差别,但秦淮画舫录的文字存在着较强的美化倾向,则是显而易见的.从余怀的板桥杂记开始,晚明到嘉道的青楼文学,文字上存在着强烈的美化倾向,而文字的美化,是文人将“名妓”从一般青楼女子中抽离出来而采取的常用手法。这种文字的美化,首先表现在对“名妓”居住环境的修饰,如:近更缀以铜丝,幻成鱼篮飞鸟,可以悬诸帐中。比及昏黄,则雪花齐放矣。酒醒梦回,芳馨横溢,和以气肌芗泽,如游众香国中。中国文人历来有游仙的情结,美妙娇好的神女,居住在洞天深处,轻易不与凡俗中人觌面,要见到她们往往是由于偶然阑人仙境,于恍惚迷离中见到真容。这样的叙述,在中国文学中比比皆是。此处,文人将青楼叙写得如同仙境,无疑是游仙情节在此又得到了一次搬演。事实上,儒林外史中零乱肮脏的情状在青楼中也应该存在,而文人往往不会将之采入书写范围.进入游仙世界之后,文人往往会见到面容姣好、谈吐文雅的神女即名妓,这是文人在第二个层面上对名妓进行的“包装”。名妓之所以楚楚动人,首先在于美丽的容貌和得体的修饰,如:史文香,行二,居上塘,颀身玉立,如灵和杨柳,袅娜临风,丰度为诸姬所罕媲。宫雨香,名福龄,桃花颊浅,柳叶眉浓,离合神光,不可迫视。从中可以看出,在文人的笔下,名妓们娟然美好,一如传说中可闻不可见的神女,而在一定程度上,文人有意无意地在进行着将名妓神女化、文人化的包装过程。如:王秀瑛,小名爱儿⋯⋯其性情矜尚如此,⋯⋯是盖青楼中最有品者。参看管筠颐道主人为菊香小青云友修墓于孤山葛岭问,营兰因馆合祀之赋诗纪事,余既为<重修三女士墓记>并和四律和辛丝颐道夫子重修菊香小青云友三女士墓,诗用鸥波夫人韵,均见陈文述编兰因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34、437438页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清乾隆57年酉酉山房刊本.清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清嘉庆11年红树山房刊本.清捧花生秦淮画舫录,上海有正书局民国3年刊本.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清乾隆57年1792酉酉山房刊本.张宝龄,⋯⋯,沉默寡言语,往往偕客对坐,寒暄外,寂不发声,客亦不病其冷也。3 青楼以赢利为本质,青楼女子更应该以卖笑为掏干客人囊袋的手段,何以文人的笔下,却屡屡出现矜持沉默的名妓形象?不可否认有部分名妓会出于沽名钓誉的考虑,故意自高身价。但从文字记载来看,文人对名妓这种矜持自守的风格是非常欣赏的。名妓们不仅具有文士的清高,还具有文人好学的品质,如:毕业论文沉素琴,⋯⋯,喜诵唐人诗句,对客无寒温语。惟借扇头书约略读之,可以想其风趣矣。名妓们不仅姿容美艳、雅好诗文,还表现得风度雅致、落落大方,颇具闺阁女性风范,这是文人醉心二F名妓的另一种缘由了:许寿子本郡人,⋯⋯,俨如闺阁中人。朱静兰,⋯⋯,慧心沉默,妆束雅素,绝不类平康中人。于妓家的泥潭之中,拔出青莲几许,在花天酒地之间,却将赞许的眼光投向有良家风范的妓女,文人这种矛盾的心态颇值得玩味。在文人笔下,通过对青楼女子容貌情态、文人习气和良家风范三个方面的强调,文人建构了文本中的理想青楼。与此相对照的,是文人对不符合他们标准的妓女的贬斥,首先遭到贬斥的是青楼中部分贪财好利的妓女。如:童桌官⋯⋯。有甲乙争购之,姬绐甲日,持若干来,如言脱付,以掘挡家计。约时日,至期往,则归乙已数日矣。⋯⋯甲固不足惜,若姬者,亦太狡矣哉。其次,文人对不通文墨的妓女也颇有微辞,如:徐素琴,⋯⋯同人课集诗舫,邂逅姬,迎之来⋯⋯,如紫云捧砚,效水绘园故事.而姬不知许事,且食蛤蜊。未几,将脱稿,递为欣赏,举坐吟哦,姬睥睨良久,不复可耐。夺片纸接碎之,投诸流,姬固玉溪生所谓杀风景者⋯⋯虽然对腐气腾腾的书生不无讽刺,但文人的落笔处,却还在于对因为不通文墨而破坏文人韵事的妓女的嘲讽.在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青楼女性的同时,文人往往以文化权威的口吻,肯定他们所缔造的“名妓”神话。如:河亭设宴⋯⋯至于名妓仙娃,亦各娴法曲,非知音密席,不肯轻啭歌喉。若寄生草、剪靛花淫靡之音,乃倚门献笑者歌之,名姬不屑也。可见,文人在其青楼书写中有意无意地树立了一种“名妓”典范,或者他认为值得记载的妓女的标准。以文人社会的标准来衡量,或者说建构理想的青楼秩序,应该说是文人为名妓作传时暗持的尺度。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举例中提到的妓女,在青楼中是绝大多数,还是少数另类,这是分析文人态度的关键。在吴门画舫续录中,作者提到:清捧花生秦淮画舫录,上海有正书局民国3年刊本.清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清嘉庆11年红树山房刊本.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清乾隆57年酉酉山房刊本.清个中生吴门画舫续录,清来青阁刊本.清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清嘉庆11年红树山房刊本.清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清嘉庆11年红树山房刊本.清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清乾隆57年酉酉山房刊本.程月娥,行二,⋯⋯,兼善刷印碑版坊刻,命作校书,实不负名矣。惜狭斜中重歌舞而轻文墨者十八九也.从中可以看出,尽管文人以书写的方式缔造了青楼中的名妓神话,他本人对之却有清醒的认识,即文人笔下构建的青楼世界,与现实世界其实相差甚远.从上述分析中,还可以发现,晚明至嘉道文人的笔下,很多时候是在用同一副笔墨描写才女和名妓。嘉道时期的青楼笔记中,亦有不少将名妓类同于才女的叙述,如:待觅着仙山返生香,好天上人间,离愁偿了。延年女弟风情甚,更与挑灯诉小青。这里的“返生香”,很明显是借用叶小鸾的典故,她的诗集即名返生香。在名妓的书写中,不仅会借用才女的典故,在嘉道文人的笔下,甚至对于名妓的书写方式都和才女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秦淮画舫录的“征题”中,收有大量诗文,都将名妓比作神女下凡:忆从姑射醉流霞,小谪人间阅岁华。岂有名葩植溷藩,移根还竖护花播。对比陈文述笔下对才女的形容,如“天上彩鸾原小谪,台前碧凤竞长离”(题曹澧香女史兰秀书画遗册),“玉女谪来星证果,素娥归去月为轮”(吊屈宛仙),“玉人只合仙山住,小谪红尘又十年”(题阆仙女士墓铭后)等,可以发现,嘉道文人往往将才女和名妓等而观之,在对“才女”和“名妓”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的书写中,却有不少相似之处:如文字的美化、对女性深切的同情、对“才”的爱惜和尊重等,这其中折射出来的是文人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换言之,“薄命才女”和“名妓”的书写,在文人社会中大行其道,是因为文人在这两类女性身上,有着深深的投射和寄寓.二“自怜”与“惜花”:文人的投射和寄寓(一)自怜:“青山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文人,尤其是落魄不得志的文人,往往容易与薄命女子,尤其是青楼女性产生共鸣,这是中国文学中屡见不鲜的题材。青衫红粉的文学典范,使得流连于花场的文人往往会于此种典范中投射个人的际遇和感受。从这点上来讲,有学者认为嘉道时期青楼笔记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人无行,科举失志,往往以青楼美名相风雅”,的确道出了部分文人乐意于书写青楼笔记的内心动因.晚明以来,文人在青楼游戏中往往将花场文人化、科举化,“神圣”的科考被拿来和妓清子尊洞仙歌•题宫雨香校书折梅小照,见秦淮画舫录“徵题”.清石舟春波楼宴集赋赠主人陆绮琴,见秦淮画舫录“徵题”.清梅隐尉迟杯,同题秋舱声声慢•余为袖珠作水仙花册子并属同人题之,见秦淮画舫录“徵题”.清持在秦淮杂诗赠曹素琴,见秦淮画舫录“徵题”.清陈文述颐道堂诗选卷17,续修四库全书本.清陈文述颐道堂诗外集卷6,续修四库全书本.清陈文述颐道堂诗外集卷6.清吴伟业琴河感旧-其三,梅村集卷1l,四库全书本.侯忠义、刘世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1页.女等而狎玩,又何尝不是一种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反弹呢?文人以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来观照妓女,并以文人社会的等级来结构妓女社会,花榜的选举、名妓的评点,由妓女为求进入更高等级而作的努力追求和于追求不遂后产生的痛苦中,文人实际上将自己在社会中的失意转嫁到了妓女身上,如:安徽许春池进士跃鲤为京江教授,工于时文,诗有风趣,赠吴素云“最是此情难遣处,百花榜下有刘蒉”。盖以秦淮花略中素云未入品题故也。可谓善谑。文人于妓女的处境中,投射并感受到自我的失落,由他人相似的遭际中,观照自我的不幸,故而文人的“怜妓”其实就是“自怜”.这样的微妙心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文人孜孜于“薄命才女”书写的缘由。史震林撰西青散记中才子曾云,“人生须有两副痛泪,一副哭文章不遇识者,一副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而西青散记全文的结构,也基本是以不得志的才子和不如意的佳人互为参照。才貌双全的双卿只有在以史震林为首的文人的观照中才呈现出真金的本色,而以双卿为代表的佳人对才子的仰慕,则使得史震林笔下的这批“边缘文人”获得了心理上无比的满足;又如侍儿安香,在众多豪家子弟的追逐下,却宣称“宁为才子妾,毋为俗人妻”.女性对才子、文人的渴望,毋宁说是生活中的真实,不如说是以史震林为代表的文人的愿望在文本中的反映,在西青散记的封闭文本中,只有这样的女性才能入选并被放大,归结到底,书写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文人笔下,女性对“才”的渴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众社会对文人之才蔑如而带来的心理缺憾,同样,也只有透视文人对“才”所感到的遗憾和伤痛,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人对“薄命才女”的惋惜.文人对才女的惋惜和哀悼,往往一开始就套用“才能碍命”的模式,听起来多少和他们对自我的感慨有些吻合,如陈文述哀悼其仲弟不得意的一生,“少日文章已出群,可怜薄福是聪明”,又如王昙曾作诗赠陈文述,感叹才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厄,“名士心肝轻呕尽,英雄年岁易消磨”。文人之“才”不仅没有带来期待中的功业,反而导致了人生不幸。所谓“似此仙才赋仙子,教他那得久人问”,“才多每损福,嗟实颇有之。女子抱慧心,难与白发期”,文人感慨才女福薄,正是以之为观照对象,将伤心点落在“才”之上,借才女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3

    注意事项

    本文(传统文化论文“才女”与“名妓”:晚明至嘉道文人社会的流行书写.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