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古代汉语研究论文《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 资源ID:3927194       资源大小:3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汉语研究论文《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定稿)古代汉语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常用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今人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常用现代汉语去套用古代汉语,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问题,毕竟古代汉语与今天的现代汉语是有差异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可以这么说,古代汉语是源,现代汉语是流。作为古代汉语常用句式之一的判断句,是今人阅读文言文最易忽视甚至发生理解偏差的句式之一。因此,笔者在此就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之定义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常见有以下几种:一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二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三是“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四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表示的人或物进行断定的句子”,五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这五种解释都有合理之处,其中第二三四种定义大同小异,都是从语法来定义的,第五种是从事理的角度定义,第一种采用描述的方法来定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定义是较易于理解的。那么,究竟如何给古代汉语判断句下定义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像“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他不是北京人”“马明宇是足球运动员”一类句子就是判断句,用判断词“是”来连接主语和宾语,若要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从语法来看,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什么,常用名词或代词表示,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用“是”来表示。人们常把现代汉语判断句的理解停留在“A是B”的这一表层上,未进一步去探求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地推导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含义前列举的第二、三、四种定义。波铁尼布亚早就一再指出,不可能给句子下一个适用语言发展一切阶段的定义,因为句子的性质、句子的内在特点是变化着的。我们在给古代汉语判断句下定义就必须考虑这一点,也就是要考虑句子属于历史范畴、句子为民族形式、句子类型和形式在各个历史阶段有不同变化。这样看来,我们很难给其下一个准确而科学的定义,因此笔者认为还是描述性定义较妥。二 古代汉语判断句之特点·不用判断动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而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用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表示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冯谖客孟尝君)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嘉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韩非子·二柄)123翻译时,都要添加上判断动词“是”字,如“臣本布衣”,当译为“我本来是平民”,“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当译为“杀戮刑罚是百姓所憎恶的”。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主语和谓语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但有的并不这样简单,而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压缩了的内容,是判断句的活用,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战”不是“勇气”,战争要靠勇气才能取胜,这是经过压缩,用一个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读古书时当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谓语前有状语。在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常常有状语。按一般规则来说,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不应该有状语,但他们在古代汉语中是用作谓语的,在谓语前有状语,就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了。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子吴起列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魏公子列传)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许于郑,仇敌也。(左传·昭公十八年)这里的“必”“诚”“亦”“乃”“即”“非”都是副词,“于郑”是个介宾短语,在这里分别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作状语。语译时,都要在状语后加上一个判断动词“是”字,如例一可译为“夺取项王天下的必定是沛公”,例五可译为“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将领项燕”,例七可译为“许国对郑国是仇敌”。译文中的“是”字是现代汉语判断句不可缺少,不能误以为是“必”“即”等译出的,也不能误以为用于判断句谓语前的副词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语气助词常参与其中。判断句常常在主语后面用语气助词“者”字表示提示,在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字煞句。主语是“者”字短语的,“者”字不是语气助词,而是代词,是主语的一部分,从表达效果看,也有提示的作用。“者”“也”的使用相当灵活,有同时使用,有只用“者”字的,有只用“也”字的,有“者”“也”都不用的,还有在平行的两个判断句之后用一个“也”字的。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论贵粟疏)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赤壁之战)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管晏列传)其中,例一、四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示;例二、五、七的“者”是代词,同它们前面的词结合成“者”字短语,用作主语,也有提示作用。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不仅可以用语气助词“者”,在句尾,不仅可以用语气助词“也”,往往由于表达的需要,也有用别的语气助词的。如: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韩非子)白起,小竖子耳。(毛遂自荐)·主语可以省略。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在文言中是很常见的。其主语有时根本不出现,也有时承上文而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句末的“也”就必不可少了。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子路从而后)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晋灵公不君)其中例一是叙述承前省略主语,例二是对话承前省略主语,例三是对话自叙省略主语。三 古代汉语判断句之常见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用法灵活,形式多样,笔者将其分为四类:一是谓语前不带副词的判断句,二是谓语前带副词的判断句,三是带判断词的判断句,四是句末带语气词“耳”的判断句。·谓语前不带副词的判断句。借助“者”“也”来连接主语和谓语达到判断,常见的有这样几种情况。 ··是有“者”也有“也”,结构形式是这样“者,也” “者也”,如: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种形式前面用“者”表示提顿,后面用:“也”加强语气,在判定人物的姓名·身份等时,常用这种“者”“也”俱全的判断句。··无“者”有“也”,其结构形式为“,也”,如: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夫水,智者乐也。(愚溪诗序)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主语后常有一个停顿,用来代替“者”,“也”在此同样起加强语气作用。··有“者”无“也”,其结构形式为“者,”,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使用的极少,“者”仍然是起提顿作用,常用于判断人物身份、籍贯,事物的性质、特点等。·· “者”“也”均不用的判断句,其结构形式为“,”,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这种形式只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因此读这种句子,在主语后总有或大或小的停顿,再重读谓语来表示断定。在文言文中,以“者,也”和“,也”的形式多见,有人说这两种是判断句的标志,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因为判断句不只是这两种形式,而这两种形式也并不都是判断句,如: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淮阴侯列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画蛇添足)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劝学)这几个例子,从表面看,都是“者,也”“,也”的句子,但从内部成分看,它们都不是判断句,而是叙述句和描述句。因此不能简单地根据表面形式确定是否是判断句。· 谓语前带副词的判断句。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加上各种副词,构成具有各种不同语气的判断句。··谓语前加上“乃、即、则、亦”等表示的语气比较肯定的判断句。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过孤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生亦我所欲。(鱼我所欲也)这类判断句中的“乃、即、则、亦”有肯定语气,但肯定语气又不是特别强。3·2·谓语前加上“必、固、诚、真”等表示的语气更加肯定的判断句,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游黄山记)这几个副词表示了更加肯定的语气,因而这种判断句的语气更加肯定。··在谓语前加上“盖、殆”表示推测语气,“盖、殆”可以译成“大概”,如: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在谓语前加上“非、未、弗、无、莫”,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3 ·2· 5谓语前加上“悉、皆、徒”表示范围或加上“既、素”等表示时态,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将军既帝室之胄。隆中对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3· 3带判断词的判断句。在先秦的汉语究竟有无判断词存在,目前还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在先秦就有判断词,如“为”字,也有人认为“为”在先秦只是一般动词,还不算判断词。从句法结构考虑,我们把放在判断动词这个位置上的“为”看作判断词,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判断词。如: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两例中“为”是动词,“晋为盟主”译作“晋作为盟主”,“孰为夫子”译作“谁算作夫子”,显然不是真正的判断词。但仍然有一部分句子中“为”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如: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3· 4 句末带语气词“耳”的判断句不多见,“耳”相当于“罢了”“不过”之意,因此,这种判断句表示对判断范围的限制。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四 古代汉语 "是" 字句之分析古代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是”字句,在翻译时很多都翻译成判断句,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仿佛古代汉语中所有“是”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的用法含义是一样。这是不对的,古代汉语的“是”字句和现代汉语判断句“是”是有联系的,但区别是很大的。古代汉语“是”字句常翻译成“是”,但这不一定是“是”翻译。古代汉语“是”常用作指示代词(常译成“这”),也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翻译格式为“这是”),如:王笑曰:“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同上二)这几个“是”都该译为“这”。例一“是”指代王自己因不忍而以羊换牛的矛盾心理,例二“是”指代颛臾。后两例的“是”分别指代上文“吾不能早用子”和“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是指示代词,用作分句的主语,和“此”的性质相同,这两个分句各与其前的分句组成复句。在先秦,“是”虽然有时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下面举几个例子作一下分析:至攘人犬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粗一看,“是何故也”似乎可以理解为“是什么缘故呢”,其实“是”在这里仍然是指示代词,作句子的主语,和“此”的性质相同。“是何故也”等于“此何故也”。在墨子·非攻中,紧接上面几句话,就说:“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此何故也?”语法结构和前面几句话完全相同,仅将“是何故也”换成了“此何故也”,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又如: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这个“是”所处的地位,也很像判断词。但它实际上仍然是指示代词,用来复指“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等于“此禹桀之所同也”,意思是“这些都是禹桀所共同的”。荀子·天论接着说:“繁启蕃长于冬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是又”等于“此又”,意为“这些又”。如果“是”是判断词,就应该说成“又是”,而不能说成“是又”。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八年)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以上两例都是在叙述一种情况后,用“是”来复指,并以“是”为主语构成一个判断句。这种用指示代词“是”作主语来复指上文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都是“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判断词。“是”在上古文献中用为判断动词是很少见的,或者说是极个别出现的。“是”作为判断动词来使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看,判断词“是”就是由上述的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但在书面语中很少使用,东汉以后使用渐多,发展为口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改变了汉语判断句的结构。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子,如: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韩非子·外储说)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这些句子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以先秦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是”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判断句仍采用先秦的形式。如:夫殷、周之不幸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前一例“是不得已也”应理解为“此不得已也”,即“这是不得已”。后一例更是典型的先秦判断句的形式(者,也)。文言文阅读中,见到“是”,怎样判断它是表示“这”的指示代词还是判断动词呢?一般 都表示“这”, 极少作判断动词。作“这”时常处在句首句尾,作判断动词常处在句中。比较面两组句子就可明确。A 组巨是凡人。(赤壁之战)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B组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是年谢庄为团。(冯婉贞)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前一组三个“是”都是判断动词放在句中,后一组三个“是”都做指示代词“这”放在句首或句尾。五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活用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并不表示判断的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是判断句的活用。这种情况有三种类型:5· 1 表示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苏轼日喻)这两例就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种修辞手法,整个句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建构内容,用判断句的结构进行表示,前举例“夫鲁,齐晋之唇”也是如此。5· 2 表示压缩。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例一意为“作战是要靠勇气的”,例二是“带着百辆车乘的是显赫的使者”,例三是“佩带朱绂的都是大夫,佩带紫绶的都是将军”。这种用判断句形式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的方法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必须灵活地理解。5 ·3 表示因果关系。古代汉语判断句还有一种常见的灵活用法,就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后来说明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轻辞天子,非离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五蠹)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例一“割也”和“折也”是说明“良庖岁更刀”和“族庖月更刀”的原因。例二是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轻辞天子”和“重争土橐”的原因。例三较复杂,但稍加分析,就能看出“位尊而无功”以下三句是解释“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原因的。这种用法还有下面两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阿房宫赋) 结 束 语综上所述,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是很大,尽管它们有很密切的联系。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灵活用法,但其中的规律让我们可以从容面对古代汉语判断句。同时,本文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古代汉语是能够学懂的,途径之一就是判断句。今天,很多中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要改变他们的认识,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判断句给我们了解、学习文言文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透过例句来探索文言文规律,再用更多的例句来丰富规律,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这样,中学文言文教学既可让学生读懂相当数量的文言文,又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参考文献中学语文教育学翟启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年月第版古代汉语(上)郭锡良北京出版社年第版古代汉语(下)朱振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16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 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汉语研究论文《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