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毕业论文.doc
【标题】理智与情感电影与原著的差异比较 【作者】杨 钦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 小说与电影 比较 【指导老师】周 仁 成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 言简?奥斯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进入19世纪后英国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其作品语言精炼,结构完整,善于运用反讽艺术,塑造了许多经典丰满的人物形象。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这六部小说,1它们都是讲述当时英国乡绅阶层女性婚姻故事的爱情小说。简?奥斯丁用敏锐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描写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语言机智风趣,格调轻松诙谐,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理智与情感是其最早公开出版的小说,由她的书信体小说埃丽诺与玛丽安改写而成。作品以婚姻作为题材,通过叙述埃丽诺与玛丽安如何在理智与情感的不断挣扎,最终找到自己的幸福,来揭示当时女性的婚姻幸福受到了社会阶级观念的制约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反映出了作者女性意识的觉醒。这部著作以其理性的写实主义笔触和风趣的语言打破了当时英国感伤派小说沉闷的局面,被认为是文学口味翻新的开拓之作。1995 年,由米拉奇影片公司制作,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发行,中国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英国女演员艾玛 ?汤普森根据小说理智与情感改编并主演的同名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荣获第68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和第53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最佳剧本奖,并挣得1.4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同时由于其出色的剧本创作和拍摄,该片被认为是忠实再现原著精神和风貌的佳作,可以说是成功树立起了制作同类电影的标杆。本文试着比较小说和电影改编,来探讨改编的成就,通过比较小说与电影的之间的差异,分析改编电影作品在剧本创作中如何取长补短,忠实于原著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发挥影视媒介的独有优势获取更大成功。一、 情结的改变和加工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电影的表现时间的局限性,决定了由原著文本改编而来的电影,一定会对原著进行情节删减和改编,以适应电影的创作规律。引人注目的是该片的编剧艾玛?汤普森,这部电影虽然是由一位中国导演执导,但事实上本片编剧艾玛?汤普森更适合被称做本片的导演。能够写电影剧本的女演员在电影界很少见,不过艾玛?汤普森是个例外,她出身于戏剧世家,父亲是导演,母亲是演员,她本人毕业于剑桥大学文学系,曾经为自己的电视系列片“汤普森”编写过非常精彩的剧本,2我们知道一部好的电影离不开一本好的剧本,现在让我们看看为了拍摄出一部出色的改编电影,改编者在剧本创作中对原著做了哪些改编。原著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旁白和大段的争论,由于电影表现篇幅有限,编剧必然会删掉这些长篇大论式的心理描写和人物争论、转而重点描绘上流社会的人际交往,盛大的舞会等等,另外增加了一系列如调情、求爱之类观众喜闻乐见的浪漫场景,3使得作品内容更真实更生动。改编者在对原著进行情节改动时,基本出发点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下尽量选取最有代表性最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场景,原著中的主要人物爱德华性格谦逊雅静,为人腼腆,不太擅长言辞,可是他善良真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正视自己的缺点,他很真诚的对待身边的人,真挚的对待自己的情感,为了刻画爱德华的这种善良和体贴,影片增加了几个场景,爱德华刚刚来到诺兰庄园的时候小女儿玛格丽特躲了起来不肯见人,当爱德华和他的姐姐在书房里谈话的时候,他意外发现玛格丽特藏在书桌下面,于是立刻去通知埃丽诺,看到埃丽诺没有办法把玛格丽特劝说出来,他又故意说错尼罗河的源头将藏在书桌下的对地理很感兴趣的玛格丽特引出来反驳他,并且还用木剑教玛格丽特击剑,逗玛格丽特开心,博得了埃丽诺的好感,使埃丽诺对爱德华的感情产生得比较自然,影片末尾当爱德华来到乡村别墅说明自己没有结婚时,刚开始大家都不说话,显得比较尴尬,这个时候从不顾及礼仪规范的玛格丽特突然非常突兀地谈起天气,爱德华则尴尬的作了回答。两个一向最不擅社交的人用起了社交用语,而所说的话显得生硬又滑稽。电影在省略原著中大量社交场景的同时,却创造了这一段原著里没有的社交场景。4旨在通过这几个小说中没有的情景突出了爱德华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改动不但增加了影片中埃丽诺对他的好感也增加了观众对他的好感。影片在刻画另一个主要人物威洛比时与原著也有所不同,电影中的威洛比乘着敞篷马车和玛丽安一起在城镇中横冲直闯,挽着玛丽安的手和她在林中漫步调情,让她给自己画肖像画,这些都是原著中所没有的情节,影片刻意通过增加这些情节将威洛比刻画成一个热情奔放,放荡不羁,对年轻女子充满杀伤力的英俊青年,而对原著中已有的情节,电影也做了改动,比如威洛比救玛丽安这个场景,在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威洛比端着一支枪,领着两只猎犬,上来搀她,把她抱起来送下了山,然后穿过花园,将她径直抱进屋里。”5在影片中变成在大雨中,威洛比驾着白马飞奔而到,非常绅士的为她检查骨头有没有断,然后把她抱回家,这个雨中浪漫相识的场景显然比原著中平淡的描写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更大,6更具有浪漫色彩,而在刻画玛丽安与布兰登上校结婚时,小说中的描述是威洛比只要一提到玛丽安就对布兰顿上校充满了嫉妒和忿恨,影片中转换为他一个人骑着白马在远处山坡上眺望婚礼,随后默默地骑马离开,这个细小的改动,意图说明威洛比其实内心还是很喜欢玛丽安的,他在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中最终选择了抛弃玛丽安,转而娶了一个富家女,这样的改动直观地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在情节改编外影片在增加浪漫桥段方面也不遗余力,加入了大量的恋爱描写场景,甚至增加了埃丽诺和爱德华在一座拱桥上的吻戏,最后因为导演认为太浪漫了而把它剪掉了,这些具有好莱坞爱情电影特征的浪漫情节无疑是观众所喜爱的,也利用保证票房收入。二、对原著中人物性格的调整改编者在剧本创造过程中,受限于影视媒介的特性必然要对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人物性格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有时候为了符合大众文化审美需求或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影视媒介的长处也会对原著做出一系列的改动,但是在改编中过多的删改和臆造往往会造成原著精神和风貌的缺失,从而丧失原著的艺术魅力,而且容易使那些没有读过小说的观众对原著产生误读,这可以说是已往失败的改编电影中最明显的缺陷,所以改编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极力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电影改编中对于人物关系和性格的处理一般分为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传承方面,这部电影忠实还原了原著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主角埃丽诺的沉稳和理智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当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在遇到亲人去世的打击后,大肆宣泄自己的悲伤情绪时,当妹妹玛丽安被威洛比抛弃后家人都为她伤心落泪时,她都是一个人默默的独力支撑起这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可是谁知道她这个时候也在忍受着心上人爱德华五年前就已经和别人订婚的折磨,面对失去爱人的巨大痛苦她选择了独自忍受,而且在社会交往中还要掩饰自己的伤痛以免被别人看出。对于原著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如有钱有闲的寡妇詹姆斯太太,喜欢给年轻男女做媒人,对别人的隐私喜欢捕风捉影,任何八卦都能够引起她的兴趣。詹姆斯太太的大女儿夏洛特,没有自知之明,常常被自己的丈夫帕尔默刻薄地讥讽,却毫无觉察,天真愚蠢的达西伍德太太,她完全没有尽到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没有约束自己的女儿玛丽安与威洛比交往,使得玛丽安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影片对于这些人物的处理也是照搬他们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创新方面,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有着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般都是作品中的主角,对他们形象改编和塑造是否成功决定了影片的改编质量。7但是这些人物早就在几代读者中留下了一个稳定的艺术形象,所以对于这些经典人物的改编难度非常大,在改编过程中既不能够对原型一味的全盘继承,也不能天马行空地进行臆造,而是要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调整。原著中的埃丽诺和玛丽安分别代表了“理智”与“情感”这两种情绪,埃丽诺知书达理,温柔善良,懂得如何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属于那个时代的传统女性。妹妹玛丽安则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开朗活泼、浪漫率真、藐视社会习俗,不遵守礼仪规范,毫无节制的释放自己的感情。缺乏女性应有的涵养,喜欢感情用事。性格上的差异导致姐妹俩在待人接物和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上截然不同,比如在恋爱方式上,埃丽诺理智含蓄,压抑自己地情感,明明对爱德华报有好感,还是刻意与他保持距离,并且劝说玛丽安对待感情要理智,不能毫无拘束的释放自己的感情。而玛丽安却讨厌对待爱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她对浪漫的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向往,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年轻放荡的威洛比。两姐妹处理情感挫折的方式也大不一样,8被爱人抛弃后,玛丽安整日情绪低落,悲伤不已,对别人不理不问,为了抒发自己的情绪甚至去淋暴雨,结果大病一场,让家人担心不已。而姐姐埃丽诺在获悉恋人已经与别人订婚的消息后,选择了克制隐忍,独自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将自己的私人生活抛在脑后,将对爱德华的感情深埋于内心,为了不让家人尤其是已沉浸在失恋痛苦中的妹妹伤心,她一直隐瞒这件事,在家人面前只字未提。作者在小说中极力表现这种为了家人幸福而牺牲自己利益的美德,与她的妹妹玛丽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小说中的埃丽诺是一个出色完满的女人,但在电影中如果将焦点都集中在她身上,那么观众就会发现埃丽诺这个角色太完美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找到这样的人,因此他们就无法与电影形成共鸣,而没有情感共鸣地电影是很难打动观众的,考虑到这一点编剧汤普森对于她在片中所演的埃丽诺相对于原著做了一些改动,没有刻意的突出埃丽诺,而是巧妙地平衡姐妹两者之间的戏份,使得观众有心去欣赏玛丽安的表演,欣赏其自由豪放的美。9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编剧对埃丽诺的人物性格特征做了一些调整,比如在对待他人的态度方面,小说中面对讨厌的人埃丽诺对他们发表的观点一概以沉默表示同意,她认为她没有必要去据理反驳,那些人不配受到这样的待遇。对人只在内心里进行评判,不做任何口头上的评论,心中越是对其反感,和他的对话就越少,如果一句话都不说就代表对这个人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而电影中的埃丽诺由小说中的冷眼旁观,沉默不语变成了冷嘲热讽,显得更率直也更尖刻,比如当露西洋洋得意地吹嘘爱德华对她一往情深以及爱德华一家如何热情款待她时,电影中的埃丽诺讽刺地说“:你幸运得很,订婚这么长时间从没怀疑过爱德华对你的感情。也许幸运的是他们没人知道你订了婚。10而小说中具有极强自控力的埃丽诺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在感情表达方面,原著中当埃丽诺得知爱德华并没有与露西结婚,而是与她解除婚约,虽然这时爱德华还没有向埃丽诺表达求婚意愿,可她已经悲喜交加激动万分,按那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这有些失态,所以为了顾及礼仪规范,她跑到另外一个房间才开始哭泣。电影在此的改动是,埃丽诺喜极而泣,可是不是轻轻地抽泣,而是一种长期压抑的情感大爆发11,她当着爱德华的面大哭起来,使得爱德华手足无措,立刻向她道歉并下跪求婚。这种感情表达方式的改动旨在提醒观众,感情积累到一定阶段时热烈释放比理智的倾述更有效。影片的这些改动使得埃丽诺这个形象不同于小说中的那样高高在上,显得更加的丰满真实。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和叙述方式的不同影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上别具一格。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时候,影片习惯将不同人物各自的表现放在同一画面里,让其各自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色,达西伍德太太一家做客米德尔顿爵士家时,宴会上八卦的詹姆斯太太追问埃丽诺是否名花有主,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后仍然对她穷追猛打,追问不止,耐不住寂寞的玛格丽特说出了爱德华名字的首字母和工作后立刻引进了米德尔顿爵士和詹姆斯太太一唱一和没有礼貌的胡乱猜疑,影片通过不断转换的人物表情特写将这几个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表露无遗,而在玛丽安听爱德华念诗这个场景里,电影没有直接通过玛丽安本人的语言来体现她的豪放和不拘礼节,而是通过她与爱德华念同一首诗时在感情和动作姿势上的巨大反差表现来做对比,爱德华念诗时平静沉稳,而玛丽安却手舞足蹈表情夸张,这样的对比暗示出她只顾自己的情感抒发而不顾及他人感受的缺点。相比姐姐的从容沉静,妹妹玛利安喧闹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诠释,玛利安热烈地感情流露和真情告白与埃丽诺的坚贞隐忍形成强烈的对比,把性格的巨大落差渲染到了极点。在次要人物的塑造方面,影片对于假情假意的约翰太太和轻浮虚荣的露西小姐的演绎极具代表性,一开始露西的阿谀奉承让虚荣的约翰太太非常喜欢她,并邀请她到诺兰庄园做客,可是当她们在餐桌旁说悄悄话时,露西向她要揭示了一个极重要的秘密-爱德华是她的未婚夫,当约翰太太知道露西这个一无所有的穷女人的未婚夫既然是自己心爱的弟弟时怒发冲冠,一反常态,把露西折磨的痛哭流涕,扫地出门,影片在这里运用漫天飞舞的羽毛和两人之间夸张的打斗来塑造两人在对待彼此的态度上巨大的前后落差,极富喜剧效果,两人丑陋的嘴脸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文学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等等,这些表达方式和电影时共通的,尽管电影和文学同属于叙事艺术,但是它们使用不同的传播手段和艺术语言,文学是以文字来叙事,而电影则以影像来叙述。不同的媒介决定了叙事方式地不同,小说主要通过语言,即由叙述人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讲述故事,更具时间性。而电影则主要通过场景变换、镜头画面来表述故事,更具空间性。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是小说的一项最基本的叙事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心理描写直接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但电影的影像讲述难以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演员动作、表情特写、音乐渲染等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不能完整地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因此观众看到的不是原著,而是编剧、导演对原著的理解。12例如影片在表现埃丽诺和玛丽安的不同性格时,习惯将他们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为了表现埃丽诺的理智,经常把她放在封闭的环境中,她心情低落时,但是又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流露,就把自己关进房间里低声抽泣。封闭的环境刻画出她理智沉稳,善于压抑自己的情感。玛丽安与此相反,她不加掩饰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影片在表现她的感情波动时,往往放在开阔的环境,就像是她时刻对外敞开心怀。心情愉悦时,她所处的环境就是一片开阔的田园美景,心情坏的时候,背景就是一片阴郁地森林。奥斯丁的作品大多数都是采用的第三人称视角,理智与情感也不例外,埃丽诺的视角在小说里有一种统领的地位,值得注意地是艾玛?汤普森身兼编剧和埃丽诺的扮演者两职。所以她充分利用了埃丽诺在影片中的特殊地位,让她在片中发出一些较重要的观点,呈现一个近似小说中旁白的作用13,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也能大概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利于电影主题的表达。四、音乐元素的加入小说中没有音乐,而在一部影片中,有时某个场面表现的是人物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是喜悦或是哀伤、惊恐或是轻松,音乐元素的介入,使电影中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或者是为影片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从而达到深化影像效果、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14 好的电影配乐是一部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片的配乐做得非常出色,电影片头轻灵的钢琴旋律加小提琴伴奏,节奏舒缓,一开始就营造出悠远宁静祥和的乡村氛围。或许是因为原著中的玛丽安弹得一手好钢琴,影片中大部分的音乐都是围绕着玛丽安的,电影讲的是情感与理智的挣扎,电影配乐完整地给我们展示了体现在玛丽安身上的心理挣扎,当埃丽诺愁眉不展地算计房租和帐单时,玛丽安还憧憬在对暴风雨式爱情的向往之中,她的不切实际使她最终为此付出惨重地代价,被威洛比抛弃后,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嫁给了布兰登上校,玛丽安在影片中先后两次弹唱歌曲,她第一次唱歌,是在做客米德尔顿爵士家的时候,当中途到场的布兰登上校听到她天使般的歌声时,立即就被这位美貌纯洁的姑娘所征服,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人到中年却孤身一人的上校对于得到青春可爱的玛丽安的喜爱并不报多大希望,他在与米德尔顿爵士的对话中伤感地表示玛丽安不会考虑他这样的人做她的丈夫,此时悠扬低沉,节奏缓慢的配乐响起,很好地刻画出布兰登上校对于这段美好感情的向往以及自身陷入无望爱情的伤感。威洛比是玛丽安理想中的王子,英俊潇洒,热情奔放,他们沉迷于诗歌朗诵和坐着敞篷马车兜风,当威洛比和玛丽安游玩时,这时候的音乐同样也是玛丽安歌声的旋律,但不同于遇见布兰登时的沉闷,而是富有激情,节奏欢快、活泼,表现出了这对年轻人的青春活力。电影的片尾玛丽安开始第二次弹唱,那时侯玛丽安遭到打击后淋雨染上重病,为了失败的爱情险些丧命,康复后的她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和活力,对待爱情的态度开始变得理智起来,在布兰登送她的新钢琴上弹出的音乐,在一片静谧的乡村景色衬托下给人以安宁祥和的感觉,表达出玛丽安接受了命运,虽然会很幸福却再不会有从前那种欢乐,也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情感被抛弃,理智获得了胜利。自始至终,悠扬婉转的电影配乐都在渲染气氛,推动剧情发展和增加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深化了电影的主题。五、如何忠实原著在我看来忠实原著应该是指经过改编的电影应该保留原著的精神风貌以及其独特的风格特色,这是评价改编影视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忠实原著不是对原著的生搬硬套,而是强调忠实于原著思想精髓,弘扬原作的思想内涵,改编者是否能够在利用原著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影特性 ,通过影像的设计、调度和组合重现原著的精神与风格,关键在于改编者能否抓住将要转换的内容的特征,在这一点上理智与情感做得比较成功。为了体现原著的思想内涵,改编者巧妙地利用了原著中的人物对话作为电影台词。例如约翰夫妇在讨论如何资助四母女这个问题时的对话,约翰认为他答应了父亲照顾她们,所以准备给她们三姐妹每人1000英镑,他的妻子一心只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甚至他们儿子将来的收入。她认为同父异母子女之间历来不存在什么感情,可他为什么偏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同父异母妹妹,也毁了他们可怜的小哈里 ?” 15约翰太太非常清楚她丈夫继承来的遗产对他们夫妻和他们的儿子意味着什么,所以她不同意这个建议,于是约翰又提议给她们年金,每年100英镑,约翰太太又说有年金领的人会长生不老,对于这些荒谬的言论丈夫却一直附和,最后两人的讨论结果由最初的给她们每人1000英镑变成他们认为达西伍德太太有闲钱给他们,影片完整复制了原著中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对话,精彩绝伦地讽刺了这对夫妇一致的自私冷酷,吝啬贪婪。那个时候的英国有一条苛刻的法律,规定父亲的遗产只能由儿子继承。父亲亨利死后,房产只能够归属于同父异母的哥哥约翰,由于约翰的食言,他的继母和他的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得到遗产很少,母女们不但经济拮据,还得寄人篱下,最终达西伍德太太一家搬到了德文郡一座乡间别墅,达西伍德家的三姐妹离开了庄园就代表着她们一无所有了,在讲究门当户对的那个时代,这意味着她们不可能攀上一门好亲事。姐姐埃丽诺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并担起了维持家庭生活的重任,妹妹玛丽安则不管不顾地感情用事,在新居她遇上了精力旺盛,英俊潇洒的威洛比并深深地爱上了他,而对方在得知玛丽安没有财产供他挥霍后,就无情的将她抛弃并娶了一个有钱的女继承人。巨大的打击使玛丽安大病一场,险些丢掉性命。但玛丽安并未屈服,她不仅战胜了疾病,还在姐姐的帮助下,克服了自己以前天真的恋爱观,克服了自己醉心于上流社会的浮华以及喜欢花花公子的毛病,认清了玩弄自己感情的威洛比的丑恶面目后,她明白了一直默默爱着她关心着她的是布兰登上校。经过一番思考,她嫁给了比她年长许多但一直忠心爱着她的布兰登上校。理智战胜了情感,玛丽安找到了幸福。16婚姻观和女权主义思想在影片中的体现延续了奥斯丁小说的主旨,把婚姻的重要性放在感情之上,强调女性需要的不是一个男性,而是一桩明媒正娶的婚姻,以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生活的保障。女性在论及婚姻时,理智比感情更重要。影片中爱德华的母亲一心希望她的大儿子能和上流社会的莫顿小姐结婚。而他本着信守当年对露西的承诺,拒绝了他母亲的精心安排,母亲一怒之下把那份财产传给了小儿子罗伯特。这时自私狡诈的露西马上抛弃了爱德华,和刚刚得到财产继承权的罗伯特结婚了。对于露西来说,她嫁给爱德华或是和罗伯特结婚,本质上都一样,她追求的只是结婚所带来的稳定和保障。17影片在最后描述玛丽安结婚时,布兰登上校将大把大把的钱币撒向人群,隐喻玛丽安接受了金钱的征服,从感情变得理智了。可以说影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原著中理智与情感在物质社会中不断挣扎这一思想内涵,这是本片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结 语文学名著通过电影传递给大众,一方面充实了电影内容,使观众看到了更加绚丽多姿的故事,体验到了作家所描述的世间风貌。另一方面,由于电影媒介庞大的受众群体,使得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大范围地传播和普及。将文学经典搬上银幕离不开编剧和导演的辛勤劳动和艺术创作,出色的改编是对原著精神和风格的还原,电影史上有大量出色地改编电影,如傲慢与偏见苔丝悲惨世界等,它们能够获取巨大的成功都是因为建立在对原著精神风貌地深刻认识上。把电影与原著进行比较不是为了让他们分出高下,而是为了让所有热爱简?奥斯丁小说的观众或读者更加完整地体会和鉴赏简?奥斯丁小说的艺术魅力。原著与改编电影是密切关联的,但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要求电影分毫不差的将原著转化为影像是不切合实际的,电影可以有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但是对原著的精神与风貌的忠实再现是最重要的。在改编过程中如何避免因为对原作的误读或一知半解导致电影作品出现缺憾,18 是一部改编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根据电影媒介本身的特质运用恰当的形式对原著进行改编,才能够真实还原原著的精神和风貌,才能称得上是出色的改编电影,才能为后续改编电影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启迪。参考文献1蒋承勇英国小说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4.2蔡小松(译).爱玛?汤普森理智与情感J.世界电影,1997,(2):197-198.3 、9、11何跃敏.理智与情感:小说与电影J.当代文坛,1996,(5):42、43.4 、6、13邱瑾.论理智与情感小说和电影中的反讽J.外国文学,2004,(6):86.5、15黄慧敏(译) .理智与情感M .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41、9.7于卫平. 情节的重构简析悲惨世界的电影改编J.安徽文学,2009,(10):235.8刘霞敏对立与和谐: 论理智与情感的人物塑造艺术J. 怀化学院学报,2006,(10):117.10艾玛?汤普森.理智与情感电影剧本J.当代电影,1997,(1):120.12赵光平.思想内涵的丢失谈文学经典电影改编的缺撼J. 电影评介,2009,(10):25.14段兰芳音乐对电影主题的深化作用 J.艺海,2009,(10):72.16费娟.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与统解读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J.安徽文学,2009,(10):245.17 池洁.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试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6):55.18吕洋.电影苔丝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J.电影评介,2006,(10):14.致 谢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设计暂告收尾,由于缺乏经验以及自身能力有限,论文的写作是充满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周仁成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此我要衷心的感谢他。首先从论文的选题和如何采集文献这两方面他就给我做了细致的讲解,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对于论文的框架结构,行文的用语和论文格式的教导也给予了我极大地帮助和启迪,从最开始选题到最终论文定稿,周老师都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完成毕业论文,周老师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可以说没有周仁成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所以我向他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 杨 钦 201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