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赫斯坦奶牛的来源.doc

    • 资源ID:3925975       资源大小:809K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赫斯坦奶牛的来源.doc

    一、 赫斯坦奶牛的来源福建黑白花奶牛是福建奶牛良种。福州饲养黑白花奶牛已有百年历史,是该品种奶牛的起源地。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籍医生连尼和荷兰人太兴引进荷兰牛及爱尔夏牛约30头,饲养工人利用引进公牛与当地黄牛交配,此为福建花白奶牛的发端。民国7年(1918年)连尼回国后,将奶牛卖给福州仓山观音井“积善堂”药店主人高泽,杂交奶牛数量逐渐增加。民国13年后,高泽把这批奶牛转售给附近农民,杂交奶牛达到一定数量。民国17年,福建省农村电化部从青岛引进56头荷兰牛进行杂交,奶牛生产性能有很大提高。民国38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接受联合国救济总会赠送的奶牛,拔给福州80多头,主要有荷兰、短角、娟姗、爱尔夏等品种,用国外良种公牛配种,对福州的奶牛杂交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又继从南京引进荷兰公牛进行杂交,杂交奶牛的数量和生产性能都有很大提高。福建黑白花奶牛因形成时间甚长,公牛品种繁杂,其杂交代数已难查考,但较纯种荷兰牛更具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特点。毛色有黑白花、红白花之分。1952年全市饲养量达1100头,每头奶牛年均产奶量273.5公斤。1970年全市饲养量增至3005头。1978年每头奶牛年均产奶量增至3000多公斤。1980年全市饲养福建黑白花奶牛5007头,每头奶牛平均年产奶量达4000公斤。1990年全市共饲养奶牛10029头,10年期间翻了一番。90年代后,由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村副业生产门路增加,奶价上涨跟不上饲料价格上涨,饲养奶牛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挫伤农民饲养奶牛的积极性,一批奶牛饲养专业户逐步缩小生产规模或改行,奶牛数量减少。1994年全市饲养奶牛9128头。2000年又减至8000多头,但由于在奶牛管理上普遍利用补充精料或配合饲料,注意环境卫生和防疫灭病,实行工厂化生产管理办法,每头奶牛年均产奶提高至4500公斤。二、美国牛仔要说美国牛仔,得先说说美国的牛。美国人是欧洲移民的后裔,美国的牛则是欧洲的后代。美国的牛最早是由哥伦布带去的。当时,他把西班牙牛带到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沿海一带。1525年,西班牙种的牛开始从西印度群岛引入北美大陆。1611年,英国人又把数量众多的牛运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城,从此英国种的牛便在北美大陆广泛繁衍,那里出现了很多养殖点。1540年,西班牙探险家科罗纳多横渡大西洋去北美寻找传说中的“瑟博拉七宝城”,他还带了500头牛,这些牛被运到今天墨西哥北部和今天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一带。此后,牛群不断繁殖,逐渐遍布今墨西哥北部和哈利斯科州,到17世纪初,哈利斯科的牛已达到10万多头。总之,美国的牛从东面和南面两个方向进入,逐渐流布全国。18世纪初,牛群出现在美国的俄亥俄和肯塔基。肯塔基在印地安语中意为草地,又称青草州。与肯塔基相邻的伊利诺伊州则被印第安人称为“草原之国”,这里是牛的乐园。到19世纪中期,那里驯牛养牛的技术已经十分高明。南北战争之后,牛群又向西推进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广大草原,那里成了“牧牛王国”。从南边墨西哥进入的西班牙牛也大量繁殖,19世纪后期,德克萨斯州已有5000万头牛,是美国养牛最多的州。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得克萨斯人便把大量牛群往北驱赶到堪萨斯的铁路边,然后转销美国各地。当时还有专门的“牛道”和“牛镇”,“牛道”是“牛群”走的道路,“牛镇”则是沿途的歇脚站。牛群长途跋涉,跨州越县,当然需要人带领、照管,这种人就是“马背上的英雄”牛仔。在漫长艰辛的旅程中,牛仔必须能吃苦耐劳,同时还要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能应付途中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故和危险。首先要管束半驯服的牛,特别是性情凶野的西班牙牛,牛仔跟在牛群旁边,紧紧盯住它们,一刻也不能放松。沿途还要留意狼群等野兽和毒蛇、毒虫的袭击,防范印第安人的冷箭、标枪。有时候可能会突遇大雷雨,电闪雷鸣往往会导致惊群,牛乱奔乱窜,牛仔就要沉着地兜转它们,围成圈子,消除惊恐。三、狄仁杰骑青牛斩九龙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狄仁杰在任期间,“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纷纷赞颂他的德政,并勒碑铭记。传说狄仁杰在宁州任刺史时,这里有一个老龙和九个龙子,经常在川河兴妖作怪,祸害百姓。每年二月二日,为龙抬头的日子,妖龙一抬头就要当任刺史送去一对童男童女吞食。宁州的历任刺史都为此事发愁,但不敢违抗,不然要水漫宁州。狄梁公到宁州任职后,一心要为民灭灾除害,便买来了秦川青牛和宝剑,准备与妖龙奋战。这年二月二日已到,妖龙等候狄梁公送童男童女来,结果没有等到。妖龙一气之下,带上九个龙子发来大水要淹宁州城。半夜子时,狄仁杰爬上城头一看,洪水将要漫过城墙,吞没全城。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狄仁杰骑上青牛,手执宝剑,跃入洪水,与妖龙奋战。青牛力大无穷,横冲直撞,直奔妖龙,妖龙敌不过青牛,只得逃跑。狄仁杰骑牛紧追不舍,妖龙向东逃窜,青牛八纵上山,追上了老妖和龙子,狄仁杰挥剑斩了妖龙和龙子,为民除了害。后来人们为感谢狄仁杰斩龙除害的恩德,便把相传狄仁杰买青牛的地方叫青牛村,把青牛八纵上山的地方叫八纵坡,把斩龙的地方叫九龙川。而青牛也因疲劳过度,在完成使命后倒地气绝而亡。但它的精灵却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后裔四、有关牛的典故 1、庖丁解牛:魏惠王时,庖丁解牛的技术令人赞叹,挂牛头卖马肉的故事见于晏子春秋。而弦高贩牛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佳话。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谋败露,便撤 兵而回。 2、牛衣对泣:牛衣对泣说的是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3、九牛一毛:出自于太史公司马迁。汉朝名将李陵带后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4、牛角之歌: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为穷士自求用。5、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许多人都熟知的名句,出自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的“孺子牛”是个历史典故,源于左传·哀公六年:“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意思是:你难道忘了齐景公为儿子当牛而折断了牙齿的事了?孺,音ru,指幼儿、小孩。孺子牛:儿子的牛,此指齐景公心甘情愿做小儿子的牛。 春秋时期,齐国的景公十分宠爱自己的小儿子荼(tu),常跟荼一块儿玩耍,做游戏,让小儿子乐。一天,荼在景公面前撒娇,没完没了地哭闹,景公想了不少办法,都无法阻止小儿子哭闹,于是他慌了神。一会儿,他想到这样一招:给儿子当牛。他口衔绳子,趴在地上,让小儿子把他当牛,骑在背上,牵着“牛”绳赶。儿子骑在景公背上一边赶,趴在地上的景公一边爬,还时时装老牛“哞哞”叫,逗小儿子乐。小儿子看到父亲的滑稽相,不禁破涕为笑,牵赶着“老牛”到处逛。玩得正忘乎所以,小儿子突然跌倒,“牛”缰绳随之一绷拉,竟把正摇头摆尾爬走得欢的景公的牙齿拉折断了。齐景公为“孺子”当“牛”的故事,这下在历史上出了名。 人们因此用“孺子牛”表示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后经鲁迅先生引用于自嘲,“孺子牛”的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孺子”成了人民大众的代名词。“孺子牛”从此有了“做人民大众的牛”这一层含义,借来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6、对牛弹琴:汉·牟融理惑论:“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 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 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 孤犊之鸣 即掉尾奋耳 蹀躞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7、牛鼎烹鸡 这个典故 源自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东汉末年,汉灵帝重用何进为大将军。何进把名气很大的边让抓去当一名 小小的令史,文士蔡邕对何进说,边让是难得的奇才,不能用牛鼎烹鸡的方法对待,大材小用了。8、牛腹之书“正龙拍虎” 汉武帝曾 一度喜好神仙之说,有一个叫少翁的人主动求见,自称能与鬼神交流。他很快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并被封为文成将军。可是,少翁的各种把戏用完了也没有把神仙 请来,汉武帝渐渐不悦。后来,少翁便悄悄地在一张薄绸上写一些“火星文”然后喂给牛吃下去,假装不知,对皇帝说这头牛很奇怪,说不定它肚子里有天书。汉武 帝命人杀了这头牛,发现了所谓的“天书”,但心存怀疑。不久汉武帝果然察觉了“天书”是少翁的手笔,因为怕传出去让人笑话,便悄悄地将他杀掉。少翁本想借 牛腹书继续“蒙”的故事,谁料弄巧成拙,反丢性命。 9、牛骥同皂这个典故源自史记·邹阳传:西汉时齐人邹阳很有才学而被谗言 所陷,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其中有这样的话:“当今皇上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讲究奢华漂亮;他是如何对待人才的呢?有才之士好比骏马,他却把骏马跟一般的 牛拴在同一个牲口槽。”老黄牛给人的印象总是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精神虽然可嘉,但也让人觉得它才能一般;骏马驰骋沙场,志在千里,人们常觉得它才能卓 越。所以,饲养骏马要投以精细饲料;饲养牛,则只需粗陋草料。如果把老黄牛和千里马拴在一个牲口槽边喂养,给予它们相同的待遇,虽然饲喂起来方便,但是那 样体现不出一般人才和高级人才的区别了,骏马难免会心有怨意,不再好好效力。难怪如今的公司管理者深知牛骥同皂的消极影响,所以都喜欢搞一些拉开不同人才 待遇差距的激励机制,让骏马自我陶醉,让老牛更加卖力。 10、牛饩退敌“牛饩退敌”的故事是战国时期一个有名的冒充国家干部反而受 到表彰的事件。秦国要攻打郑国,这次军事行动本身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郑国毫不知情。可是,秦军出征途中,遇到了一个名叫弦高的郑国商人,他当时正要贩牛 到周地去卖。弦高在此偶遇秦军,出于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急中生智,自己封自己为郑国官员,说是奉命在此迎接秦军,并把贩运的牛作为礼物送上,意思就是你 们别折腾啦,我们郑国知道你们的行动,早有准备,你们回去吧!秦军还真让他给蒙了,也没看看他的身份证或者官员名片什么的居然就信以为真,取消了原定的军 事行动。弦高虽然冒充了一下国家干部,但是他使郑国化险为夷,功劳不小,郑国不但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予以表扬,写进了春秋左氏传。 11、牛山之木这个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意思是说:“牛山上的树木曾经是郁郁葱葱非常美的, 可是因为地处大城市的郊外,许多人都去砍伐,那又怎么还能保持它的美呢?”有人曾调侃说这是先秦历史上最著名的环境事件,因为它竟然引起了“亚圣”的注 意。当然孟子的原意是用来比喻每个人生来都有仁义之心,如果不注意保护就会逐渐丧失。细想之下,孟夫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谁是生来的坏人呢?我们美好 的品性为什么会缺失呢?那是因为有人在用斧子砍削,一点一点地把我们与生俱来的美好天性砍削掉了。是谁在砍削?是我们自己还是别人?“牛山之木”,是 不可乱砍滥伐的。12、火牛阵。齐国名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据史记·田单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率兵伐齐,很快便席卷了齐国大地,只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没有被攻陷。后来齐用反间计,乐毅被解除兵权,前去赵国。田单守墨城,看到燕军放松警惕,便于城中聚积千余头牛,在它们身上披起画有五色龙形花纹的彩衣,在牛角绑上利刀,在牛尾上束起芦苇,浇以油脂,然后点着芦苇,牛怕烧便愤怒冲出城来,五千壮士紧随其后,城上士兵击鼓呐喊助威,所触皆死,锐不可当,燕军一败涂地。13、刘宽让牛。东汉刘宽,以仁厚谦和著称。“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故而“海内称为长者”。累官至大尉,勤于职守。他的最有名的故事是“让牛”,被范晔写进后汉书。说的是一次刘宽乘牛车外出,走在路上,有人丢了牛,认定眼前拉车的牛就是自己的。刘宽并不争辩,下车步行而归。过了些时候,丢牛者得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了回来,叩头谢罪说:“真是对不起您这位长者,请责罚我吧!”刘宽说:“物有相似,事会出错,亏你能把牛送还,为什么要谢罪呢?”此事一经传开,州里都佩服刘宽的宽厚仁慈。    14、    吴牛喘月。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有这样一则故事:晋人满奋,字武秋,官至尚书令。一次他在晋武帝身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但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见此情景,满奋面现难色。晋武帝笑着问他为什么犯难,满奋回答说:“臣好比吴地的牛,一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原来吴地(今江淮一带)的牛,多为水牛,最为怕热,太阳一晒它就发喘。久而久之,一旦看见月亮,便误以为是太阳,也喘息不停。对于这一典故,诗人们极感兴趣,时有吟咏。如李峤诗“在吴频喘月,奔楚屡惊风”,李白诗“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等。       15、 挂角读书。据新旧唐书记载:隋末李密年轻时,听说包恺在缑山,欲前往寻之。于是便骑牛外出,挂汉书于牛角,一面手握牛鞭,一面翻书阅读。恰巧被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看到了,催马紧随其后问道:“何处书生,如此好学?”李密认识杨素,乃下牛再拜,自报姓名。杨素问所读何书,李密回答说是项羽传。杨素与之交谈,很是惊叹。从此,李密“挂角读书”便流传开来,乃至与悬梁、刺骨、囊萤、映雪、负薪等被写进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妇孺皆知。    16、     骑牛过关。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被尹喜发现,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后来老子离开函谷关入秦,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讲学,传播道教思想,他写的道德经,成为了道教的经典。老子死后葬槐里,就是现在陕西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     17、   弦高贩牛。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谋败露,便撤兵而回。       18、 牛衣对泣。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19、    仲文断牛。讲的是南北朝后周时,有个聪明的少年叫于仲文。这天,村子里的任姓和杜姓人家各丢了一头牛。两户人家派人去找,但只找回了一头牛。任家、杜家都说这牛是他们家的,告到州里,州官无法断案,有人建议请于仲文来帮助处理此案,于仲文叫人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那头牛,他在一旁冷眼观察,见任家的人很心疼,而杜家的人蛮不在乎。他随即向州官说明了看法。接着,让两家都把自家的牛群赶来,把被打的牛放开,只见那牛直奔任家的牛群。于仲文立即宣布,那头牛是任家的。20、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 ,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公元前682?前626)知道了消息,觉得齐国是毫无道理的侵略,一边集合大军准备迎战,同时也决定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质问齐国。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就是源于这一次交战前的唇枪舌剑。     据左传·僖公四年载:“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溃败后,接着又进攻楚国,楚成王派屈完为使者,对齐军说,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马和牛与同类发生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风”在这里是作动词讲的,意思是“放逸、走失”,一说是兽类雌雄相诱叫“风”,因马与牛不同类,不会相诱。这里是形容齐楚两地相距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境内。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马走逆风,喻齐楚不相干也。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楚大夫屈完质问齐军后,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也历数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等“罪状”,向屈完逞威风,并威胁说:“你看,我们联军这么强大,你们怎么能抵挡得了?”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要是凭武力的话,我们楚国以方城(楚长城)作城墙,用汉水作濠沟,你们就是再来更多的军队,也未必打得进来。”屈完一席话,把素以善辩著称的管仲也驳得无话可说,齐军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就撤兵回国了。         “风马牛不相及”是后世使用得非常广泛的一则成语,汤显祖南柯记第二十九曲:“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几种论调:“其实民主政治与散漫无政府状态是风马牛不相及,乃是一种极寻常的常识。”21、.“吹牛(皮)”的由来 “吹牛(皮)”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一个俗语,今义是指“说大话,夸口”。那么,这一俗语及其用法是怎么来的呢?据专家考证,“吹牛(皮)”一词起源于我国的黄河上游一带。黄河在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境内时,水流湍急,滩险浪恶,很难行舟(木制船只不易操纵,且常被撞坏)。在桥梁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生活在黄河上游沿岸的人们为了解决渡河运输的难题,就想出一个办法:以皮筏代舟。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一直是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的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皮筏子的做法大致如下:在屠宰时,先设法剥下羊或牛的整张毛皮,然后用盐水将整张毛皮脱毛,再以植物油涂抹其四肢和脖颈处,并将其浸水、曝晒,使之变得松软后用细绳将其缝扎成袋状,只留一小孔,待吹足气后将小孔封紧,然后再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而在古代,人们没有打气筒和气泵之类的东西,要想给皮筏充气,办法只有一个用嘴吹。羊皮袋体积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即便是羊皮袋子,一般也只有体格非常健壮、肺活量很大的人才能吹得起。而牛皮袋子由于体积过大,直接用嘴是吹不起来的。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子,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在说大话;而那里的居民在不耐烦别人的夸口言行时,也往往会对其说:“你有本事就到黄河边上去吹牛皮好了!”久而久之,“吹牛皮”就逐渐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并逐渐流传开来。刘书龙22、初生牛犊不怕虎   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意思是说:玄德将为你而显得美好,大道将居处于你的心中,你那瞪着圆眼稚气无邪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而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物。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23、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个神话传说作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牛郎织女”多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24、老牛舐犊后汉书·杨彪传载: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杨修,聪明博学,智慧过人。曹操对杨修万分嫉恨,又因杨修是曹的对头袁术的外甥,怕以后会有后患,所以就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杨修被杀,老父杨彪万分痛惜。一次,曹操问道:“你为什么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悲伤地说:“我像老牛舐犊一样爱我的儿子,现在小牛死了。我这老牛怎么能不瘦呢?”后来,人们以“老牛舐犊”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25、牛刀小试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牛刀”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牛刀,宰牛用的刀,比喻大才;小试,稍微用一下,含初步显一下身手的意思。“牛刀小试”比喻有本领的人初次任职,就已经表现出才干。26、 中外关于牛的传说与神话    早在原始时代,人类的动物信仰和图腾信仰中就包括了牛。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中有人面牛身的神灵形象;苗族、布依族等许多民族都实行过牛崇拜;印度的吠陀及信仰中将牛视为神圣的兽类;古埃及氏族严禁捕杀牛、狒狒等动物,认为这是他们各氏族祖先的亲族;南非许多氏族以牛为图腾;中非有的部落尊称野牛为“父亲”。    在中外各族神话中,牛屡屡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汉族传说中,混沌初分时,是老鼠先咬开天,牛又辟出了地,然后才有了人和万物。在纳西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中,也流传着神牛创世的神话。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妇孺皆知,故事中那头老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有一则民间故事说,牛本来是玉皇大帝殿前的神将,后来自告奋勇到人间去播撒草种,但由于在南天门摔了一跤,将玉帝“走三步撒一把草种”的旨意,误记成“走一步撒三把草种”,结果荒草遍野,牛被罚到人间吃草,还得帮农民种地干活。牛到人间后任劳任怨,赢得人们的尊敬。可能受到自然界中野牛凶猛狂暴的影响,神话传说中牛有时也被塑造成凶神恶煞。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有牛头马面,西游记中有号称“平天大圣”的牛魔王,希腊神话中的弥诺陶洛斯是半牛半人怪,住在克里特迷宫中吃进贡的童男童女,后来被斩杀。27、中国历史上关于牛的故事也蛮多的,五代时的另一位才子皇帝前蜀的后主王衍,他的醉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是胜炙人口的名句。他爱好文学也喜欢看戏,自己还会唱戏,常有一些伶人在他身边玩乐。28、南唐中主李憬也有此同好,有一次他正玩得高兴,见原野上一头牛,悠闲地吃着草,画面很美,他顺口就称赞那头牛很肥。晚唐以后的伶人现在叫作明星的,有一些真是了不起的。这时他身边有一位伶人李家明,听见他称赞这头牛以后,就立刻作了一首咏牛的诗:“曾遭宁戚鞭敲角,又被田单火燎身;闲向斜阳嚼枯草,近来问喘更无人。”四句中,三句说到牛的典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秦国的名相宁戚,在他未发迹以前,曾经替人放过牛,也许在他牧牛的生活当中,磨练了自己,也许在牛的身上得到过什么启示,而结果成为名臣。反过来说,牛对宁威是曾经有所贡献的。次句田单的故事,用火牛阵,一举而复国,牛的功劳可大得很。第三句指眼前的这条牛,可就可怜了,在日落黄昏的斜阳下吃草,吃的却还是枯草,连嫩草都没得吃。最后一句就厉害了,“近来问喘更无人”,这是汉代名宰相丙吉在路上,遇到杀人事件,他理也不理,后来看见一头牛在路边喘气,他立即停下来,问这头牛为什么喘气。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关心牛命,而不关心人命。丙吉说,路上杀人,自有地方官吏去管,不必我去过问,而牛异常的喘气,就可能是发生了牛瘟,或者是其他有关民生疾苦的问题,地方官吏不大会注意,我当然就必须问个清楚。由于他细察垂询牛喘的事,于是名声流传,而称他为好宰相。李家明的这首诗,等于是说当时的南唐,可惜没有像丙吉这样的贤相。这是李家明对李憬的一种讽谏,另一面看,也就是李中主身边的这位伶人,很大胆地把当朝在位的大臣都骂了。他想促使这个风流才子型的皇帝,收收心,好好当政。29、隋唐之间的李密,早年时,家贫好读,曾骑在牛背上读书。他每次出门,便把书本挂在牛角上,这就是后世挂角读书的典故。30、如佛教或其他宗教、学说,他们谈修养时,也常常谈到牛。四川峨嵋山上,有一座佛教的寺庙,命名为牛心寺。我问庙里的和尚,这寺名的来历,他说是因为这座庙前面的溪水中,有一块大石,被称为牛心石,所以这座庙宇,就据以命名为牛心寺。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佛教中常常谈到牛,如禅宗的大师们,就好几位都是谈牛说法的。因为佛学中本来就有拿牛来比喻心性的故事,所以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百丈和尚,有一次答复他的弟子长庆禅师时,便用牛作比喻。长庆问他:“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百丈说,你这一问,“大似骑牛觅牛”。长应又问,那么,假如“识得后如何?”百丈说:“如人骑牛至家。”长庆又问:“未审始终如何保住?”百丈说:“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会犯人苗稼。”因此长庆便悟到了此心即佛的要旨,再也不向外面去乱找什么佛法了。后来长庆禅师教化别人,也常用牛的故事作譬喻。在宋元以后,禅宗里出了一位普明和尚,把心性的修养,比如牧牛,从一头野牛修到物我双忘,分作了十个步骤。第一是“未牧”,好比恣意咆哮、随意践踏禾苗的野牛。第二是“初调”,已经穿上了鼻子随着人意牵着走。第三是“受制”,不再乱走,牛绳子可以放松一点。“回首”是第四,癫狂的的心境比较柔顺了,但是还要牵着鼻子走。“驯伏”第五,可以自然收放,不必牵了。“无碍”第六,可以安稳不动,不必让人费心。“任运”第七,牧童可以睡大觉了。“相忘” 第八,牧人和牛两无心。“独照”第九,到了无牛的境界,人的一切妄心已除。最后“双泯”,则人也不见,牛心也不见。丹青难写是精神浅谈古代诗歌中对牛的咏赞 31、一提起牛,就被看作勤劳的象征。它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温和驯良,深受人们喜爱。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都曾自喻为牛;郭沫若先生还愿做牛尾巴,茅盾先生甚至愿做牛尾巴上的毛;当代大画家齐白石自称“耕砚牛”,李可染一生酷爱画牛,在自己的画室里挂着“师牛堂”的横幅,所有这些都表明了人们对牛的莫大喜爱。  32、歌咏牛的诗句。这样的诗,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至清代的诗,都能找到。 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写的“日至夕矣,养牛下来日至夕矣,养牛下括”,是颇有诗意的写景名句。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傍晚的景色。 楚辞天问中的“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创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则说明了我国养牛的历史悠远,从商朝已大量的养牛。 以后的诗,多散写牛的形态,如“黄牛黄蹄白双脚”(南宋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明高启牧牛词)。“丝杨影里系乌犍,双脚弯环卧溪碧。”(清顾绍敏牧牛词)。这些,只能算是状物的诗句。 能较全面地写牛的形象与活动情形的,我们可以看诗经小雅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犒。  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与池,或寝或讹。  这首诗歌较全面地描绘了牛的生活、饮食、住处、交配等方面,这首诗也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首对牛所具体描写的诗。 33、古诗中也多次写到牛温顺的性情。如唐朝元结的将牛何处去中写道:“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这里没有点出是牛主人还是牛,我们不妨看作二者皆有。可以与“田父”、“牧童”相伴相欢,自然是最温顺的动物了。 34、唐朝陆龟蒙的放牛诗中写道:“荒坡断堑无端入,背上时时孤鸟立。”清代王恕的牧牛词中也写道:“牛蹄彳亍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牛这样的庞然动物,竟允许小鸟在它的背上歇息,充分显示了牛性情的温和。这是何等温良、宽容和友爱的自然生灵啊! 35、梅尧臣的耕牛诗和王安石的和圣俞农具诗。 看梅尧臣的诗: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 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 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诗的前四句写了牛耕作时环境的恶劣:崎岖坎坷的山谷,异常炎热的天气,耕作时劳动的繁重艰辛“破领”。后四句写了牛的生活情况,耕作时吃不饱,寒冷是吃枯草。诗人一方面赞颂了耕牛的吃苦耐劳精神,另一方面对耕牛的饥寒交迫困境倾注了莫大同情。他通篇比兴,以耕牛的四时辛勤耕耘而不得温饱来比喻广大农民终日劳作而缺少衣食,寄托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牛给农民带来了什么呢?王安石的诗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这首五言绝句,不仅写出了牛耕作的勤劳,还赞扬耕牛虽然对众生贡献很多,而自己却一毛不取的无私奉献精神。读这首诗,很自然的联想到王安石的身影,或许他是借赞颂耕牛来表白自己的心曲的。 36、运输专门写牛拉车的诗,梅尧臣的十九日出曹门见水牛拽车是较好的作品: 只见吴牛事水田,只见黄犁负车轭。 今牵大车同一群,又与骡驴走长陌。 昂头阔步尘蒙蒙,不似绥耕泥陌陌。 一一夜眠头向南,越鸟心肠谁辩白。 这首七律描写的是南方水牛拉车的情景,并借以寄托作者的相思。 牛的运输功能无疑又提高了牛的身价,使农人倍加喜欢它。描写牛驾车的诗篇,从这个方面丰满了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开拓前进的形象。 37、战争 唐人李峤的牛: 齐歌初入相,燕将早横功。 欲将桃林下,先过梓树中。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 不用五丁力,如何九折通。 在这首诗中,与战争有关的是第二、三句,第三句可以从尚书中查到。其中“燕将早横功”是指我国古代的一场著名的“火牛战”,也是指我国战争史上“火牛战”的胜利开端。古代咏牛诗所写的牛战,都是以牛方的胜利与成功而告结束的。牛在这种诗中的形象是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 38、祭祀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祭祀活动在国家中占重要地位。尚书中记载“国之大事,戎祭而矣。”祭祀所需物品是牛、羊、猪,从诗经小雅无羊中“三十维物,而牲则具。”这两句诗,就说明了用牛、羊进行祭祀。礼记里也有许多记载,如“祭天子以牺牛”,“中央土,食稷与牛”之类的话。 39、人对牛的态度 牛的性情如此温顺,而用途有如此之多,农人怎么会不喜欢它呢?诗人怎么会不赞美它呢? (一)农人爱牛如爱子 古代诗人用许多诗篇描写和反映了众生,特别是广大农民热爱牛的感情和事迹,下面就说说农夫如何爱牛,诗人如何赞牛的。 农人爱牛,首先表现在对牛的饲养和保护上,农人饲养牛,总是尽心尽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春秋时期齐桓公的相宁戚年青时作的饮牛歌中看出,其辞中有“短布单衣适至干,从昏饭牛薄夜半。”自己穿这单衣才到小腿,但却顾不得寒,喂牛一直到深夜,可见饲牛之艰辛与勤谨。 农人在保护耕牛上,有很多措施。冬季为了给牛御寒,专门用草麻之类编织成器物给牛披上,称牛衣。古人在诗中多次提到它。如汉代有王章“病卧牛衣”之典,宋代苏轼的词浣溪沙中就有“牛衣古柳卖黄瓜”之句。这种牛衣的使用,反映了对牛的关心和爱护。 农人爱牛,还表现在反对滥杀耕牛,鄙视食牛之人等方面。他们认为牛是对人类有大贡献的动物,人们应当感谢它,爱护它,不应该杀它吃它。即使在饥荒时节,也不忍杀牛来充饥。这方面,清朝蒋士铨的卖牛图歌为两峰作中就明确写道:“田干无处用牛力,田家不忍杀牛食”,“皇天生牛任至劳,饿鬼劫到不可逃”。农民迫不得已要出卖耕牛,其内心的难过和对牛的依恋之情是难以表达的。清朝袁承福老翁卖牛行生动地描绘了人与牛依依惜别“念牛作多年功,洒泪别牛心不忍”,“买牛人自鞭去,老翁泪湿东西路。” 农人爱牛的诗很多,古代咏牛诗中对牛的赞美,描写农夫如何疼爱牛,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北宋梅尧臣的牛衣: 覆牛畏严霜,爱之如爱子。 朔风吹栏牢,御冬赖苜麻。 恶薄将异鞯,贪栖乃同被。 重处不忘劬,老农非可鄙。 40、还有最妙的比喻,无过于著名小说西游记的牛魔王。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阐述修道的一部小说,其中的孙悟空,是表征努力改过,有意向善的人心。而牛魔王,是孙悟空的拜把兄弟,代表了到处乱跑,不易驯伏的狂野之心。因为牛魔王厉害,又是天将,所以孙悟空遇到他也没有办法。牛魔王固然厉害,更厉害的是牛魔王的太太铁扇公主。她厉害的是嘴巴里一样法宝,在牙缝里藏有一把芭蕉扇,这把扇子就是她的法宝。拿出来放大的时候,上可以遮天,下可以盖地。这还不算,更厉害的是,她用这把扇子,正面一扇,天下就清凉起来,反面一扇,全世界就着起火来。所以牛魔王两夫妇如果一合作,孙悟空就赶快逃,深怕一身猴毛都给烧掉。41、诗人赞牛 贴近人民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诗人,能感受到牛的作用,能体会到牛的重要性,所以诗人歌咏它,赞美它。对于劳动方面的赞美,前面已提到了许多,这里不再多加重复。元朝吴澄的题牡牛图,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赞美牛。这首诗刻画了群牛过河的形象,即描摹出了牛的情态,又写出了牛的高贵品质,舐犊之情,“已济伺同队”的集体主义精神等,都显示了牛的精神境界之高。为此,作者发出由衷地赞美:“此牛如人有恩义”。作者又联想到社会上的人,父子相离,不顾他人,只顾自己,于是产生感慨:“人不如牛多有之。”人不如畜,这是对社会上品质低劣之人的批斥,也是对牛的高度赞美。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虽然很多人爱牛赞牛,但总有少数浅薄无知的庸人不惜牛力,虐待耕牛,甚至杀牛食肉。对这些人,使人们惊醒了无情的接露和贬斥。对某些遭遇不幸的牛表示了深情的怜悯和叹惋。如唐朝李家明的咏卧牛,元朝杨果的老牛叹,宋元的老牛等诗,都是催人泪下的产品。杨果在诗中写道:“服箱曾作千斤键,负重致远人所怜。”“而今弃掷非故主,饱食不如盗仓鼠。”他对牛的身后同情和痛惜之情,寄寓在对老牛命运遭遇的描述之中,讥喻人们要充分认识耕牛对人的功劳,从而爱护牛,体恤

    注意事项

    本文(赫斯坦奶牛的来源.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