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哲学课教学初探.doc

    • 资源ID:3925962       资源大小:38.5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哲学课教学初探.doc

    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哲学课教学初探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哲学课教学初探 内容简介: 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哲学课教学初探 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立了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高级国际汉语人才,要求学生不但要系统掌握汉语言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而且要对中国的政治、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设立了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高级国际汉语人才,要求学生不但要系统掌握汉语言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而且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针对上述目标,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语言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还应包括一些中国文化、历史、文学等人文课程。笔者所在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自201X年起开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中亚,还有少部分来自韩国和东南亚。除了汉语基础课和专业课,学院还开始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概况、古代和近现代文学、书法等人文类课程,中国哲学课是本科四年级上学期的通识选修课之一。 一、中国哲学课的意义与目标 为什么要开设一门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哲学课?调查显示,促使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然而本科阶段开设的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课程,只是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俗等有了一个表层的大致的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及其他各类文化现象的根源,不了解这些哲学思想就无法深入了解各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另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一些对现代社会、对人生极具启发性的瑰宝,学习并体悟这些智慧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心胸,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与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各种哲学思想进行开放的讨论思考,或与自己国家思想文化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平等对话交流的能力。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可以让学生们逐渐发展出较为理性的思维方式,学习以平等的开放的心胸对待不同的思想与文化。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哲学课与针对哲学专业的哲学课有很大不同,经过三年的汉语学习,这些学生大部分已通过HSK五级,已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了解还有限,理解专业的哲学词汇更为困难。所以首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本适合学生的哲学教材。目前公开出版的哲学教材基本都是针对哲学专业的学生,难易程度和内容不太适合留学生。最终,笔者选取了一本北京大学留学生哲学专业预科教材中国哲学专业汉语教程,这本教材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语言较为简单,且对一些哲学专业词汇有注音和解释。根据学生反馈,教材难易程度较为合适。 但是,要将哲学课开展得较为生动活泼,仅靠教材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只是将这本教材作为参考,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内容,并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专题进行课堂讨论。作为一门针对来华留学生通识选修课,本课程在介绍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哲学思想时,不具任何宗教性,同时尽量做到避免中国文化本位思想,鼓励不同文化间平等对话沟通。课程的内容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方法力求轻松活泼,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如下: 为了建立一种能够自由平等交流的氛围,建立一种多元理解的文化态度,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在第一堂课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并就授课内容、方式方法、课外作业等内容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大部分学生反映因面临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压力,希望可以通过较为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哲学课,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可以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的建议,笔者在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上做了调整。首先,在内容上,参考中国哲学专业汉语教程,将第一课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第二课中国的哲学家及其理念改为东西方哲学思想对比,从哲学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简单介绍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差异,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在授课形式上,为了让学生更直观体会中国哲学的精神,采用了较为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讲授方式。如在学习道家的无为思想时,学生很难理解无为的深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深奥的哲学理念,笔者给学生播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视频。这样,学生就可以体悟到无为不是消极地旁观或等待,而是极具智慧、力量和远见的思想。一些精彩的电影也蕴含深奥的哲学精神,鉴于学生非常喜欢中国的功夫电影,在学完先秦道家哲学和法家哲学之后,带领学生观看李连杰主演的太极张三丰,讨论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这部电影中的体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佛家思想中无我的概念,让学生去思考眼前的一张纸或是自己身上的一件衣服的制造过程,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学生就会直观地感受到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存在。 除了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也是哲学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philosoph一词本义即是爱智慧,而通过营造一种可以宽松和谐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就某些专题或观点展开谈论,在这种自由的开放的讨论中,通过各种观念的碰撞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打破一些僵化的观念,逐渐学习以一种更平等更包容的心胸对待不同的思想观念。笔者尝试通过一些游戏营造这种开放的平等的讨论氛围,如在授课之初将一些不同文化的名人苏格拉底、耶稣、孔子等的名言放在一起请大家归类。这个游戏可以让大家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不同,又有一些共通之处,可以彼此交流学习。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有些学生对某些传统的哲学观点提出质疑,有人开始质疑由父母、国家甚至宗教灌输的价值观,开始依据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正是哲学课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同时也为了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课外作业。在学习某种哲学思想后,在生活中观察这种哲学思想在各方面的表现或应用,23人一组,通过制作PPT课件向大家展示。如在学完道家哲学思想后,为了让大家体会道家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深意,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智慧,体会人类可以从自然中学习到什么,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制作PPT向大家解说。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去仔细观察自然,体会自然的奥秘与智慧。每个小组探索观察的角度不尽相同,但是都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讲解作业的过程也变成了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中国哲学课作为汉语言本科选修课,每周只有两课时,在这短短的十几节课中,不可能系统地学习中国哲学的各个流派和思想。但是,经过这十几周学习,从学生的作业和学期论文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变化和收获。有的学生开始反思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有的学生结合所学的哲学观点思考本国的一些社会现象,也有的学生开始想一些深奥的问题,如自然是为谁而存在的?对于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得出结论,但这种不断追寻不断思考的精神,正是哲学的精神。正如罗素所说: 哲学的目的就是在不确定和怀疑中继续讨论,使人们保持思考的兴趣, 总之,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思考过程本身。哲学本是对智慧的追求和探讨,因此,在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哲学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是哲学课的主要目标。要培养学生以平等、理性的态度对待不同的哲学思想,教师首先要做到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与哲学思想,若教师以中国文化本位的指导思想教授中国哲学,很难期待学生能够以平等开放的心胸对待不同的思想及文化。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意识到,当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不同或者与主流观点不符时,笔者也曾试图引导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主流观点。 但是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很容易破坏课堂上学生自由探讨和思考的热情。若只是灌输一些现成的观点和知识,而不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并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哲学课也就丧失了自由探索与思考的精神。因此,对笔者来说,哲学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的过程。 内容简介: 谈孔子“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 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很多时候,中国哲学思想重视艺术在德性方面的感染作用,所以在美学方面便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而且,中国哲学思想倾向于把善作为至高追求,最终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善与美,尤其是在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待音乐乃至对待艺术审美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将它们分别作为两个概念用在不同的审美维度。可见,虽然美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的思想中,美与善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统一,而是既有相通又有独立之处,同时还能共同营造一种尽善尽美的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 一、善的含义 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 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善在辞源中,有如下含义: 1、美好,与恶相反; 2、亲善、友好; 3、喜好; 4、爱惜; 5、大、多; 6、 擅长、善于; 7、改善; 8、揩拭; 9、熟悉。在论语中,善字一共出现了42 次。其中,善可以指好人,如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也可以指善于做某事,如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还可以指好处和优点,如愿无伐善,无施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还可以表示好好地去做事,如善为我辞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又可以指善良和善意,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善还能表示完整、全面,或者保全、使完整。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另外,善还表达出一种良好的道德取向的意义,善表达的好主要在于内在德性的好。比如在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子张问善人之道中,善人是一种有操守、德行高的好人。 更重要的是,因为与德性相通,孔子所言的善在某些时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与仁相通。在子欲善而民善矣中,就表达出孔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这里说统治者要为民众带头向善,就是说统治者要忠行于仁道。又如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这句说明智慧要用仁心来维持,行动不符合礼制则不属善。明显能看出,仁礼善存在联系,仁是内在的精神追求,礼是外在的形式规范,通过内在的仁心外化出礼,从而达成善的效果。孔子虽然没有对于善的完整和直接的定义,但是从孔子对于韶、武两种音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眼中歌颂大舜美德的韶乐是尽善的,而武乐中表现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可见,孔子美的是一种体现伦理道德美的文艺作品。更重要的是,善与不善的价值判断体现着孔子所追求的仁道。因为仁道不是尚武的,所以表现暴力武功征战天下的音乐才会与孔子的智慧象违背。因此,孔子所说的善关乎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人伦德性,更关乎艺术作品传达和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和大道追求。 二、美的含义 美,在说文中释为: 美,甘也。从羊,从大。徐铉等曰: 羊大为美。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疑象人饰羊首之形。在辞源中,美的含义有: 1、指甘美,引申凡事物美好者皆称美; 2、指美好,特指容貌、声色、才德或品质的好; 3、指向善的含义,与恶对称; 4、指美。在论语中,美字一共出现了14 次。在篇章中,美的含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首先,美代表外观好看、外形美丽。其中,美丽可以是指人的形貌美好,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也可以是指衣服的华美,如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还可以指建筑好看,堂皇壮美,如不见宗庙之美。其次,美又能表达一种内在美,指的是人的品质或者才能优秀、出众,或者是物的质量、成色出类拔萃。比如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指的是周公的才能出众;而有美玉於斯,韫匵而藏诸中的美玉则除了好看,还因为其质地和成色优秀、出色。再次,美也常用作美善的意思,这种能够情况下的美与善的意义是十分接近甚至是相通的,表示恶的相对一面。比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中的美是好事,与恶相对。孔子还讲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这里的五美就是指五种美德,它们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五美可以说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是相通的。这种美德,同时也就是善德,美与善实现贯通联系。除此之外,美还表示中和之美,是合乎礼仪和仁道的美。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可见,合乎中和、中庸之道的礼乐传统,才能是美的。而孔子提倡的礼乐传统又是由孔子之仁道所规定的,所以美与和相关联,与礼相关联,更是与仁道相连。 可见,孔子认同的美是一种有条件的外观形式之美,但另一方面却常常认为美也在于内在本质,带有一种有道德内容和性质评判的审美观。但是在八佾篇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句话又明确区分了美与善,让美作为纯粹感官愉悦美妙的意义得以彰显,而让德性和道义上的意义隐去。所以,虽然美既和善一样能通向德性与礼乐,但在孔子看来它又是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意义。 三、善与美的关系 1、美与善相和 以美在中国古代的起源看,它是同味、声、色直接联系的。即能够在这些方面直接给予人们感觉官享乐的对象,常常就成为美的对象。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淆的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色而言的。 但是,纵观历史上对善美的理解可以发现美与善在一定程度上常常是统一的。从善与美两字本身的解读来看,它们都是与羊字_相关联,羊大为美这个说法反映了美是以社会功利满足为基础的。而羊是当时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重要事物来源,同时又是富足吉祥的象征,因而被认为是好的、善的。这样,羊大就既美也善,美善同意。另一种关于羊人为美的解读则认为,原始时代的人带着羊形冠或者面具等装饰进行图腾舞蹈或者无数活动被认为是很美的,这种舞蹈和无视活动又和社会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功利性目的紧密相联,所以美有着功利性的意义,与之关联的是社会功利色彩的善。众多资料可以确认,当时羊人为美羊大为美的审美观念中饱含着善的内容,与善不可分割,反映了中华民族美善同意的审美特色。在春秋以及春秋以前的时期人们说的美并不是单纯指的形式美,从孔子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一句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将美与和善等字联系在一起理解的思路。美与善的这种统一,可以说就是一种和。和这一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观念。在论语中也曾8 次出现和的概念,如礼之用,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无寡等。孔子论和时强调用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并紧密地围绕着礼乐问题而展开,带有浓厚的政治与伦理色彩。孔子在评论另一部音乐作品时说道郑声淫,这里淫的原因就在于指情绪发展得太过,以至于让人流连忘反,走上淫乱之路。这里的郑声估计也不可谓不够动听优美、引人入胜,但是得到孔子较低评价的原因就在于其在善方面不够达标,更不符合孔子和的礼乐观。 这种和在孔子看来,是礼应有的形式,同时又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了追求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修身过程中能起到很独特的作用,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之间也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为了使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必须对艺术本身进行规范,艺术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仁是成人的本性,仁使人成为人。而要追求仁,就要向着善,因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所言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这就是要求人居住在仁之中,因为仁是善的,所以这种居住是善的;因为美善合一,所以这种居住是美好的;因为里仁是合于真理的选择,所以这种居住也是智慧的。 2、美与善独立 孔子博学多能,对许多艺术问题也有着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对于音乐,孔子对不同的音乐进行过特别的评价。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明确得把美与善区分开来了。根据孔子这里的论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于音乐的善与美的评价其实会有三种可能: 尽善尽美、尽善不尽美、尽美不尽善。很明显,美和善在此处是两个维度的衡量标准,一部艺术作品可以同时符合两个标准,也可以只符合一个而不符合另外一个,这两个标准互不干扰、互相独立。对于此处的音乐来说,善是指音乐的内容,包括感情和主题等内涵;美则体现出孔子对于音乐形式美的肯定,美是在评价音乐艺术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形式部分。 韶武皆为纪功乐舞,是宗庙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场面宏大,节奏舒缓,声音平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皆尽美矣而韶乐又以其内容上的道德性因素取胜,具有美之实,符合善的标准。二者由于思想内容的不同,在孔子看来,就有了在善的境界上的高下之分。可以说,尽善与否的背后首先牵涉到了孔子忠君尊王的政治主张,还掩藏了孔子爱人之人道主义思想原则。但是,就纯粹艺术形式的美感来说,孔子提到的两种音乐都是美的。这种美的概念或许更能涉及到美感的实质,美是外在的艺术形式激发人的感官愉悦,是无需考虑功利判断的单纯的审美享受。孔子在对韶武两部音乐评价时,美所指的方向是足够明确的,它并不是仅仅能给人低级的物质满足感的概念,也不是被伦理和政治裹胁的概念,美善同意的观念在此被打破,美的范畴里而指向了真正的审美对象,即艺术作为其自身存在之美。 这种对形式美的肯定甚至褒奖,在论语中不单只提到音乐艺术,辞达而已矣是强调文学作品中言辞之美;宗庙之美是形容建筑之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形容女子的形貌优美。这些美感都是以独立自在的感性形态进入审美领域,是主体以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引起人们感官愉悦的艺术对象进行观照和欣赏之时,专注地将心灵投入到对象自身中去体验审美对象的美感。美作为一种能给人既有精神性又是感性的愉快的对象,在孔子之前已为人们所认识。孔子对美的价值做了充分肯定,明确地把美与善从含混的状态中相独立出来,在肯定美所具有的超越世俗功利和伦常道德的审美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美与善在更高的层次上,亦即审美境界中的和谐统一,这是孔子对中国古代艺术做出的独特贡献,当然也成为儒家艺术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四、作为审美理想的尽善尽美 所谓尽善尽美,现在看来,就是要让美与善在更高的层次上,即审美境界中达到和谐统一。通过这样的境界,人们能够确立个体与社会、道德伦理之善与艺术感性之美、人生态度与美感境界相容与共的审美理想。 孔子提倡的尽善尽美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即内容与形式都要出色,在道德教化方面和审美自律方面合二为一。在孔子那里,美善的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美中有善,善中有美艺术境界。也就是说,单纯的形式美是不能打动孔子的,艺术作品还需要具备从生命根底所散发出的对善即终极意义的追求。在八佾篇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很明显,是用仁道来规定礼乐文化精神。按照孔子仁道的规定,音乐和其他艺术的美感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性的东西,更要传达出符合仁所规定礼乐精神。也就是说,道义上的美应该是优先于单纯的形式上的美感的。假若善和美不能兼备,则宁可尽善而不尽美,而不是先追求尽美却忽视尽善。钱穆在论语新解说: 遗其本,专事其末,无其内,徒求其外,则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孔子之所以因音乐而忘我地投入和沉醉,恐怕并不仅仅是因为音乐本身的形式美所带给他的一种感官享受和满足,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在艺术世界里承载了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终极体认,并由此而引发了精神上、情感上的强烈共鸣。1孔子在艺术和人生境界方面,除了赏美的事物和美的感受,更需要追求伴随着美感体验而产生的生命终极之道,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生至高境界。 孔子不仅将音乐理解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更理解为人生的一种境界,甚至是最高的境界乐者,乐也。美与善兼备的事物,确实能让人体验到一种快乐,而这种乐的体验正是无上的审美境界。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美好的艺术让人流连其中,深受其中善的影响,让主体抛开凡俗中各种外在束缚,完全投入到当下的生存境域中,真正从内心体验到快乐。这种快乐不单单是情感上的快乐,更是一种与大道同在的乐。而孔子的大道就是仁道,尽善尽美就是一种体味和达到仁的快乐,也是一种仁者之乐。孔子提倡为己之学,也就是主张完成自己的理想人格,提高自己的心灵境界。具体地说,一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人格,实现仁的抱负;二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享受,从中体验到快乐。这两层意义是互相联系的,实现了仁的境界,自然能产生心中之乐,而心中之乐必须是心灵境域的自我体验,且是最高体验。而要成为仁者,孔子认为应该做到文质彬彬,也就是要求仁者的言动、容色、生活各个方面的美和文化教养,与君子内在地具有的仁义道德品质这两者的统一。 文与质与美与善基于内在的思想联系和外部的同构关系而联袂,共同相辅相成地组成了儒家的审美理想一一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这可以说是一种道德之美与艺术形式之美的完美融合,也是人生境界与艺术情怀的相得益彰。与天同一,与人同聚。这正是乐的精神。乐的核心在于欢乐。与道同在,正是乐的本性之所在。 内容简介: 讨论洪七公形象的道教文化印记 观看周星驰电影功夫的观众,在影片中出现袁祥仁扮演的乞丐时,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只因这位传授主角如来神掌的乞丐让他们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小说人物金庸先生笔下最著名的乞丐洪七公。自金老先生在明报上创作连载射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观看周星驰电影功夫的观众,在影片中出现袁祥仁扮演的乞丐时,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只因这位传授主角如来神掌的乞丐让他们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小说人物金庸先生笔下最著名的乞丐洪七公。自金老先生在明报上创作连载射雕英雄传以来,洪七公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就以其鲜活的个性广受读者好评。其深入人心的程度,即便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依旧让人回味无穷。以至于五十年来无数小说、电影在塑造隐士高人的形象时,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洪七公的影子。 但很少有人知道,洪七公这一艺术形象并非金庸先生凭空杜撰而来。倘若对中国古代文化或古典文学有所涉猎,便能知道洪七公在中国的古典文学史上早有原型,其性格行止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早有渊薮。细究起来,洪七公的形象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历经半个世界而不衰,就在于他的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显化。 要特别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的创立者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学者,他对宇宙、对人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于是把这些思考写在书里,于是创立了道家学说,仅此而已。老子并未建立任何宗教。道教的建立是老子死后好几百年的事情了。在东汉末年,张道陵等人综合道家的理论、民间的方术和神话传说等内容,创立了道教。因为道教借用了大量道家的哲学思想,所以张道陵等人把老子奉为本教的祖师,称老子已经成为了神仙云云。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力,道教各宗门在历史上不遗余力地将各类知名人物纳入道教神仙的体系之内。甚至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被纳入其中,就连墨子这本书,也被收录入道藏这部道教的宏大经典之中。之所以说洪七公的形象是道教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显化,主要依据有三: 洪七公的形象与文学史上的道教神仙有很强的相似性; 洪七公的行止与道教思想有很紧密的联系; 洪七公的武功招数大多出自道教经典。 一、洪七公的形象 洪七公首次登场,是在书中第十二回亢龙有悔: 两人都吃了一惊,怎地背后有人掩来,竟然毫无知觉,急忙回头,只见说话的是个中年乞丐。这人一张长方脸,颏下微须,粗手大脚,身上衣服东一块西一块地打满了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手里拿着一根绿竹杖,莹碧如玉,背上负着个朱红漆的大葫芦,脸上一副馋涎欲滴的模样,神情猴急,似乎不将鸡屁股给他,就要伸手抢夺黄蓉摇了摇头,突然见他握住葫芦的右手只有四根手指,一根食指齐掌而断 我们总结一下洪七公的形象特征,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五点: 衣着破旧、持杖、背葫芦、残疾、行止不羁。再联系其绝世高人的身份,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道教八仙中的铁拐李。如果仅举铁拐李这一例,似乎还不足以说明洪七公与道教神仙在形象上的相似性。我们再来看清代小说红楼梦和绿野仙踪之中关于双真和火龙真人的描写。双真亦即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作为书中拥有主宰人物命运能力的神仙,这两人在书中屡次出现。但书中对他们形象的描写,却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一类如第一回中,他们出现在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的顽石面前,作者写他们生得骨格不凡, 风神迥异,短短八字,一派神仙的出尘风姿跃然纸上。这样的形象,我们姑且称为神仙们的本相。而等到他们下了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就完全变了模样。这一类形象,我们且将其称为神仙们的法相。 那么,双真的法相是什么样的呢?书中对他们的法相有通过林黛玉等人的言语进行的侧面描写,也有直接描写。直接描写较少,仅见于第一回和第二十五回。第一回中,作者描写他们的法相: 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第二十五回中则用两首诗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分别描写为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这两位神仙虽然不是乞丐,但与洪七公一般衣着破旧、身患残疾。洪七公身为四绝高人,与郭靖、黄蓉刚一照面就要抢他们的鸡屁股,毫无高人风范,言行举止可谓不羁。而双真比之洪七公可谓有过之而不及。他们在现世中与甄士隐见面,一上来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 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 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可谓怪诞不羁之至。而与红楼梦几乎创作于同一时期的绿野芳踪对于下凡度化主人公冷玉冰的火龙真人也有类似描述。绿野芳踪第九回冷玉冰食秽吞丹药火龙氏传法赐雷珠中,写到冷玉冰被和尚劫骗后,到西湖边游历,将走到天竺寺门前,见寺旁有一人倚石而坐。于冰见他形貌腌脏,是个叫花子于冰也将那花子一看,见他面色虽焦枯,那两只眼睛神光灿烂,迥异凡俦作者对于这位火龙真人的描写虽仅有寥寥数语,但腌臜贫病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但火龙真人的本相又是如何呢?民间传说中的火龙真人本就俊逸非凡,小说中的描写也不差。在绿野仙踪第五十回温如玉时穷寻旧友,冷于冰得道缴天罡中这般描写: 于冰将洞内景物大概一看,遥见火龙真人穿一件大红百花无袖仙衣,戴一顶扭丝八宝束发金冠。蚕眉河目,赤面红须,端端正正坐在上面。可见也是仪表堂堂之人。 洪七公虽然不是神仙,没有随便变幻相貌的本事。可他也并非一直做叫花子打扮。小说中说他为不偏袒净衣派污衣派纷争, 故而一年穿净衣一年穿污衣, 与这些神仙在本相与法相之间不断变换的行事风格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道教神仙性喜以腌臜面目示人,是受到其哲学本源老庄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对道教影响极大。庄子一书之中,描写了很多品德完美,却身患残疾的人物。比如庄子德充符中的连孔子都要拜他为师的王骀,就是一个断了脚的残疾人。同一篇中的哀骀,则长得十分丑陋,却因为品德高尚而让所有人都愿意亲近他。这正和传说中的铁拐李、红楼梦中的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以及绿野仙踪中的火龙真人一样,外貌丑陋、身有缺陷,却身怀大德。此外,道教另一位神仙天师钟馗,相传也长得面目可憎,以至于生前参加科举因丑陋而未能及第,怒而撞柱而死,这才成了神。道教神仙的故事已远,而作为现代人创作的当代传奇人物洪七公的身上,却显然融入了这些神仙们的形象特征。 二、洪七公的行止 洪七公身为小说中的大侠,做得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事情,这更接近于古时墨家弟子的行为方式。冯友兰原儒墨一文中认为墨家源自武士,即最初的侠,其摩顶放踵, 以利天下极为符合后世所说的大侠的风范。而且洪七公身为天下四绝的武林高手,却依旧过着乞丐的生活,就很有些禹墨精神了, 很像墨子弟子曹公子自述在老师门下, 穿着短褐之衣, 吃着黎瞿之羹, 朝得之,则夕弗得, 即喝野菜粥, 早上吃了, 晚上还不一定吃得着。但这是否意味着洪七公就一定违背了道教的思维方式或行为准则呢?其实不然。要知道,墨子一书得以保存, 还是借靠道藏的东晋道士葛洪等道教理论家将墨子附会为道教神仙, 把墨子一书编入道藏。由此看来,洪七公无论是行侠仗义还是破衣烂衫,其实都是道教思想的某种体现。 三、洪七公的武功 洪七公的武功除丐帮代代相传的打狗棒法之外,小说中提及的另有两门降龙十八掌、逍遥游掌法。前者来来回回只有十八招,而后者却是招式繁复,变化多端。逍遥游掌法,一见其名,就知道脱胎于庄子逍遥游。庄子被道教尊为南华真人,其著作庄子也被尊为南华真经,与道德经一样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仅从这一门武功,我们就不难看出洪七公与道教的渊薮。 而他的另一门绝世武功,传授给郭靖的降龙十八掌,从第一招亢龙有悔到第十五招见龙在田,招数名称全部来自于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卦爻辞。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经典,儒家尊为五经之一,而道教也将其列为重要经典。如果仅有降龙十八掌而无逍遥游掌法,我们或许还能说,洪七公的武功与道教无关。因为在教郭靖降龙十八掌的过程中,洪七公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就是自然,所谓先天,是对方行动中没有破绽,我们要先瞧了出来,这招亢龙有悔,要料敌机先,击向他即将露出来的破绽。如他已经露出破绽,那就良机莫失,更当攻其弱点。我的的武学道理,跟道家不同。道家老子说: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主张不可抢先进攻,一味退守以柔克刚,我们是当刚则刚,应柔则柔。但结合逍遥游掌法,我们就不能说,洪七公武功的源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道教思想或道教经典了。 无论是从形象外貌、行为举止还是武功招式上来看,洪七公都与道教文化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虽然如前段所引文字所言,洪七公并不十分同道家或道教的思想,但从金庸在这里对老子的引用,我们也可以管窥金庸对于道家典籍老子的一些看法。金庸并不是全盘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而是有选择的接受的。所以即使是直接引用中国古代典籍,金庸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的。正所谓: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金庸在创造洪七公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未照搬照抄古代道教文化,而是加以批判吸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想象,这才有了洪七公这样一个既有着传统文化深刻烙印又极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经典人物的出现。 关键词: 浅析,交际,中心 摘要: 师资培养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环节之一。以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工作的现状为切入点,从教学、实践和开拓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新方式三方面着手,探讨了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的师资培养问题,以期构建更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关键词: 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视角下的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建设研究 摘 要: 高校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籍的多元化,让高校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学生工作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工作内容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探讨如何避免跨文化冲

    注意事项

    本文(谈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中国哲学课教学初探.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