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瑜伽哲学.doc
浅析瑜伽哲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闫涓涛 1141041【摘要】:瑜伽意为统一、结合、和谐等,是一种古老的生命哲学,但它旺盛的生命力却又使它显得那么年轻而又有朝气。瑜伽哲学在印度的发展就象是中国的哲学流派一样在不同的思想争斗中徘徊演变,于是形成了不同的瑜伽传承,哲学思想也各不相同,但最终的目标却都是一致的。为了达到瑜伽的目标三摩地(天人合一),瑜伽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实践,然后把经验传于后世。【关键词】:瑜伽 哲学 天人合一 宗教1. 瑜伽1.1 基本信息瑜伽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它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传说公元前古印度高达8000米的圣母山上,印度先贤们在深沉观想和静定状态下,从直觉了悟生命的认知。瑜伽一词源于梵文“Yoga”音译,是结合、联合、统一的意思,瑜伽的原意是指用车辕套住牛马,被引申为用个人的意志力束缚住知觉器官的功能,束缚住丛生的杂念,以进入精神和肉体结合的最佳状态,把生命和大自然相结合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印度瑜伽不仅是古印度文明在艺术、哲学、医学领域的奇迹,更已成为世界文明的瑰宝。因其完备的科学性、高度的艺术性和独特的智慧性,已延续5000年并流传至今。20世纪以来,经东西方深入的科学研究,它的神奇功用进一步证实,已被西方研究证明是人类最适宜、最有效的修身习练法之一,这一集文化、艺术、哲学、医学的运动方式再次风靡各国,进入了历史上又一个繁盛时期。1.2 瑜伽运动瑜伽运动是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的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瑜伽的基础建立在古印度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人心是向外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常受外界的刺激,每次受外界刺激心就为之动摇,因此人心常紊乱不安。然而,他们发现,人们可以把浮动不安的心,和真实的自我联结在一起。当本来的自我,在与宇宙的根本存在有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感觉时,这颗心就能获得永恒的安宁。人与宇宙应该是统一的,不是人与宇宙的性状相似,而是它们在本质上的融合。宇宙是浩瀚的,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它化生万事万物既变化无穷又浑然一体。它的本质是广阔、包容、创造、协调。而这些本质缩影到人身上,便是胸怀宽广,忘我无私,朝气蓬勃,助人为乐。当找到真实的自我的时候,这些品格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古代的瑜伽信徒据此发展了瑜伽体系,他们深信通过运动身体和调控呼吸,可以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远健康的身体。瑜伽是生理上的动态运动及心灵上的练习,也是应用在每天的生活哲学。瑜伽的习练目标是达到对自身心灵的良好理解以及调控,能熟知并掌握肉身感官。事实上,缓慢而有保护性的瑜伽运动,能够让人们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安静下来,一面聆听自己的“心声”,一面感觉自己的身体。瑜伽健身法是一种动(练筋、骨、皮)、静(练精、气、神)结合的养生健身法,适合于各种年龄的人练习。当开始练习的那一天起,变异的基因就开始修复,全身的细胞就会活跃起来,从而达到保健、治疗、减肥等功效,使人们不但拥有健美的身材、靓丽的肌肤,更重要的是拥有一种身心愉悦、积极向上、焕发青春活力的感觉。2. 瑜伽哲学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深层表现,文化又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哲学的视野。印度文化底蕴丰厚,浸润着内省沉思的宗教精神:修炼瑜伽、克服私欲,使人的灵魂或本质从肉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原于梵,追求“梵我如一”;超越轮回、不生不灭、崇尚“精神解脱”;“践行达摩”、实现解脱。2.1 瑜伽与宗教思想2.1.1瑜伽与佛教思想瑜伽是一种独特的从肉体到精神的修持方法,能把散乱的精神集中并使之平静下来。瑜伽修首先着眼于身体的强健,然后要求身心融合。从外到内,从感觉到精神、理性,而后到意识,最后把握自我同内在的精神融合。这颇类似于我国佛教的内视与观想。瑜伽的修行要领包括“八支”,即禁制(不杀生、不妄语、不盗、不淫、不贪婪)、劝制(清净、知足、苦行、自习、念神)、坐法、调息、制感、执持、禅定、三昧,都与佛教中的一些戒律与习俗暗合。例如:我国佛教中,佛门弟子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瑜伽起源于印度,佛教亦起源于印度。二者虽不是从属关系,但由于文化的熏陶相似,都有着很多相像的思想文化。2.1.2瑜伽与道教思想道教养生术中行气引导、内观、存想、外丹术、内丹术等等,其要点在于动静结合、少思寡欲,瑜伽的内外净化与此极为相似。此外,代表着道家思想与文化的“太极”也有多处与瑜伽思想相似。首先,两者都体现和谐、自然的思想。太极八卦由伏羲氏观察天地万物规律而创。瑜伽是印度先哲们通过在自然界观察动物的动作、自我救助等行为悟出的道及修持体式。且同属东方文化的太极与瑜伽,都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和谐思想使中印两国的文化取向与整体性取向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如重精神而轻物质,重集体而轻个人,重和谐而轻竞争,重义而轻利,重农而轻商等,与西方的思想绝然不同。其次,两者都有较为严密的的养生逻辑。太极与瑜伽都围绕着修身养性为核心,根据它们的特点自成体系形成了各自运动的原理和方法。虽然健身的理念和方法有异,但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可以看出这两者的健身体系都有着严密的养生逻辑和修炼体系。从内到外,从精神内核到物质表层,从关注练习者的内心世界到其呼吸至饮食等,无不严谨的指导着练习者获得身心健康,这一系列由健身内化至养心的养生逻辑和思想,体现着太极与瑜伽的整体思维特征。再次,养生理念也颇为相似。太极和瑜伽的养生思想都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智慧。瑜伽练习者体位姿势要求的尽力而为和太极的中庸之道、道法自然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它们文化中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取向不无引导着浮躁的现代人回归心灵的宁静,在身体强健的同时内外兼修,使身心合一。2.2 瑜伽与瑜伽经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撰写的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瑜伽的内容、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帕坦伽利创造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帕坦伽利指出,瑜伽不是一种理论,不是存在与理论之上的,它更多的是一个实践,如果要成为一位真正的瑜伽人,不是理论瑜伽,而是实践瑜伽,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瑜伽人。瑜伽经将瑜伽修行分为四个阶段:静坐冥想、实践锻炼、禅定力量、解脱自在。首先,静坐冥想可以使人克服忧虑、紧张、呼吸不匀等情况,使人冷静、镇定、注意力集中、不执着于物,从而获得心境的平和以及由此引发的愉悦。然后,通过实践锻炼,学会对身体加以自律、掌握姿势、控制呼吸,是整个人的知觉与感官统一,也使整个身体更加趋于健康。禅定力量是前两者的进一步升华,是心灵的坚定与皈依。而解脱自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修行与坚持,完全舍弃了各种欲望,也叫做三摩地,即天人合一。到此所有痛苦消除,能排除各种因果的障碍,获得自在。由此可知,瑜伽经是通过对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改造和修行,是人在各种诱惑与纷扰之下保持住本我本心,不为名利金钱所累,无欲求,因而无包袱。2.3 瑜伽的特征2.3.1瑜伽的技术特征瑜伽体现的是一种动静的平衡,动作及呼吸为动,冥想为静,真正的瑜伽高手在练习会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生阴,动生阳,所以瑜伽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达到阴阳的平衡。从这一点上,它就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气功了。黄帝内经曰 :“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平,就是平衡;秘,是固守,不能随意发散。也就是说阴气平顺,阳气固守而不发散时,人体就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2.3.2瑜伽的思想特征瑜伽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智慧。把身体融入自然是修行的必要条件。瑜伽主张自然是内化于人的存在,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果把瑜伽修行从宗教中抽离出来,可以的处于家的隐修使人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的结论。这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智慧,随之而生的是独特而自成系统的饮食文化与养生思想。瑜伽修行者偏好素食,这正应了禁制中“不杀”的要求,把一切生命视为平等的存在。而且,瑜伽练习强调预防疾病与衰老,这种以“防”为主的思想也是对自然的顺应。3. 瑜伽的益处增强身体素质, 预防疾病实践表明瑜伽锻炼可以增强生理机能,提高身体素质。这是由于瑜伽练习强调在动静结合的过程中对身体刺激的部位做出有意识的控制,以此改善受损的身体各项机能,缓慢的动作能有效地增加各个关节活动范围,最大极限地拉伸肌肉,身体的柔韧性也逐渐得到提高。瑜伽运动过程中所采用的腹式呼吸和完全式呼吸可以增加气体的通气量,有助于呼吸肌力量的增强,提高机体的吸氧量,排除浊气;健美身材、塑造均匀体型瑜伽采用各种不同的姿势舒展身体,增强身体柔韧性,调整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同时,加强肌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柔韧和协调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红润有泽,使身体各部位协调发展。瑜伽的静心冥想促进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更加正常化,纠正精神的不安和感情。搭建人际关系平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瑜伽是自我发展的完美实践体系, 最终使我们的身体、心灵得到和谐的发展。在瑜伽练习中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对待,并发展和谐、博爱和平等的情谊,因此瑜伽具有无竞争性。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在瑜伽练习中将爱心和奉献精神贯穿始终,不仅可以增进我们的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符合和谐社的道德文化建设的需要。另有一些资料表明大众传媒和学校体育的介入是瑜伽流行的基石,大众传媒的快速应答和学校体育的积极参与对瑜伽流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4. 结语人们的精神常感到生命中缺少了什么,一种达成目标或满足心愿都无法平息的感觉。每一个人都不停地追求爱、成功和幸福,我们陷在无休止的思想中,对过往的事懊恼,为将近的事担忧,在这种清醒的精神状态中,我们的经验和信念为我们添加了诸多限制。身边的幸福与感受被我们纷乱的思潮所打破和忽略,变得模糊不及,心永远处于焦虑躁乱之中。瑜伽的根本目的在于重新将清醒的意识状态与扩展的意识状态合一,也即将小我与宇宙间的大我结合在一起,“瑜伽”(Yoga)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连接”,与一成不变的真理结合,让精神从一切分离感觉中解脱出来,使之不再受到诸如时间、空间或因果等幻觉的限制,从而获得身、心、灵三者的升华,享受和平与喜悦。【参考文献】1黄心川.印度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042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53孙立彬.印度瑜伽的中医秘密N.中华养生保健.20114夏淼.浅析印度瑜伽的中国流行M.文化视野.20115周末.印度瑜伽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6钟霞.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的对比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7(9):29-307邱服冰.论瑜伽及其心理生理功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