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毕业论文.doc
西 安 理 工 大 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设计)题目Title Of Thesis(Design)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分院(系别)Department经管学院MBA教育中心 专业Specialty 会计专业硕士 班 级Class1228 学 号Number1212531509论文(设计)作者Author of Thesis(Design) 论文完成日期Date2012年10月5日浅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2年10月5日October 5, 2012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成果“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矛盾目 录一、社会整体发展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1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理论2三、社会矛盾解决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4四.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5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认真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源头,对于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同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社会整体发展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马克思的社会整体发展思想源于对人类社会基本特征的把握,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社会整体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石和逻辑基点。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组成的,它表现为这些个人所具有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类社会并不是旧唯物主义所认为的是个体的人的机械组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整体。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也明确指出:“现实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l】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社会机体”或“社会有机体”,是指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切关系”构成并相互作用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的论述说明,“整体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社会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是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根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特征是人类社会在宇宙世界中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从社会有机体理论出发,进一步阐述了社会整体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关于社会整体发展思想,是对人类社会系统思想的表述,是辩证法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而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就是对人类社会有机体(社会整体)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过程的理论再现。,我们应把“社会”理解为两种不同内涵的概念: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整体社会或社会母系统;作为主体间关系的总和,是主体社会或社会子系统。通常所说的社会有机体、生活共同体,一般都是指整体社会。因此,所谓社会,或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2】.显然,这是整体社会的概念。哲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都采用了这个概念。例如,社会学对“社会”概念的解释:“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由于社会有机体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构成的,这就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应该表现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检验社会发展的标准也应该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整体标准,社会发展规律应该体现各种要素的矛盾运动,所以,那种把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简单地解读为像物理、化学定律那样的机械决定论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3。这是对马克思社会整体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形态。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理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必须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首先,马克思的历史主体论是从社会的主体性及其实践活动的视角,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意义,是探求社会发展“质”的历史进程,强调的是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问题,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主体,并依此为坐标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评价。因为,在社会发展的有机演进机制中,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内在动力。虽然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自然过程,但这一过程最终要靠人们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推动、来实现,人在历史发展中是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像一根红线一样,贯彻于马克思的历史主体论之中。是他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理论核心。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来说,更应该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这是因为,人类追求社会发展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力量,而其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就是人,先进的生产力是由全面发展的、具有先进素质的人创造出来的。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人的发展越全面,就越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与人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强调发展以人为本,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应该是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发展同人的关系、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的关系辩证地统一起来,突显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仅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要相应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素质,最大程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利;健全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人才的成长,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制度、体制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七大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体来说,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发展的主体地位上,坚持人民群众是发展的创造者,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使群众不但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体制,健全发展机制,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发展的检验标准上,坚持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惠为标准,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小康质量,保证人民群众政治生活的当家作主,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改善人民群众环境生活的舒适安全,促进人民群众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三、社会矛盾解决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要达到社会的和谐,必然需要解决社会的矛盾问题。首先,从矛盾的角度看,马克思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动力并不是和谐,而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和谐社会是以社会矛盾的性质类型为客观依据,通过对社会根本性质整体把握,由全体社会成员彼此合作,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确立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及其有机关系,以及人的处境和生活状态。它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社会和谐达到的程度和范围的总体性判断4。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的和谐,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处在社会改革深化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现期和多发期。之所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因为社会并不和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方面存在的多种不和谐因素需要认真对待。从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结构性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上寻求社会的和谐,要积极协调好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妥善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各种关系基本协调,政局基本稳定,社会基本和谐。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人民内部一些关系和矛盾趋于复杂,存在着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全社会的协调发展。例如:社会差别问题、收入分配差别问题、城乡差别问题、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以及社会就业问题等等。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也正因为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必须有效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5马克思说:“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要协调利益关系就要兼顾各方面的群众利益,运用经济方法,“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最后.认识到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性,就要求我们要始终贯彻“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站在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方式,促进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不断实现,使全社会的活力持续迸发,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有效的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逐步构建政权良性运作的最佳制度,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谐。四.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社会和谐应该是社会系统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正是强调在社会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改革、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解决了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以及怎样更好地发展等问题。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1-B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中国大百全书(哲学卷)(K)【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o53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01(1).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9).5王伟光.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J.理论参考, 200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