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 结课论文 完美版.doc
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究 信电学院自动化100205王隆帅摘要工程伦理是从事工程类职业尤其是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工程设计当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带有特定职业(工程师)的特征。它包含了职业道德的所有准则和标准之外,还包括了技术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等层次的道德标准。工程伦理教育受到很大的重视,既有工程职业谋求提高自身地位的需要,更是由于工程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作用,尤其是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的正面及负面双重作用,使得工程师的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展望21世纪,技术创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系统日益复杂,势必出现以往工程师所不曾碰到的伦理问题。这不仅限于工程师个人的行为是否恰当,而且关系到工程职业整体的行为是否恰当。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研究如何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问题,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结合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对我国的工程伦理进行加强和改进。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工程活动成为中国现代化里程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和发达国家一样, 中国在生物工程、核能工程、计算机工程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工程的成本以及给社会和各种人群带来的利益和风险; 那么, 在传统的工程活动方面,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似乎存在更多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 计划经济正在被市场经济所代替, 原来的经济运行模式被取代, 新的制度还不完善, 监督管理机制不规范, 存在种种漏洞和缺陷, 人们的许多观念和习俗还适应不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欣欣向荣的工程活动极快地增强了我国的国力, 使我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但是, 毋庸讳言, 这些工程活动中存在许多伦理问题。比如:在工程的设计中, 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单纯考虑经济因素, 不注意对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或单纯考虑政治需要, 不计成本和效率( 例如“形象工程”) 。在工程的决策中, 不通过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 而凭长官意志, 拍脑袋; 或考虑地方保护和小团体利益而不顾全局和公众利益。在工程的实施中, 规章制度不健全, 因偷工减料而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 因管理漏洞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工程的评估中, 形式主义、等级主义和本位主义限制工程师发挥独立的作用。同行评议因利益冲突而流于形式, 不能真正对工程的利益、成本和风险作公正客观的评价。知情者揭发工程内部问题往往受到打击报复和不公正的待遇。在诸如旧城改造拆迁工程中商业利益优先, 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 或者不顾及生态环境保护。以上种种问题的产生, 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体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习俗惯例、社会风气、传统观念等。然而, 作为工程活动主体的工程师对所有这些问题有没有责任?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泛滥与他们有没有关系? 他们能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 这涉及到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工程师伦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从国内实践看,主要期望通过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工程师伦理道德。但就培养工程师伦理而言,目前国内高校的工程教育似乎只是做了“应该做的”,现实依然是“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对基本的伦理原则和工程师的责任、义务和道德原则不明确,对工程领域的不良现象麻木不仁”。原因何在?除工程教育本身“偏重训导式教育,联系实际不紧密,脱离个体需要”等原因外,更主要是由于工程师伦理培养面临着严峻的制约和挑战,工程师伦理的概念和标准尚未完全弄清楚。工程伦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工程师伦理是什么,以及其规范、标准是什么,学术界和工程界尚未形成共识,存在许多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观点和认识,往往令人无所适从。现有的一些“标准”往往又过于感性化,几乎没有讨论要求工程师具体做些什么。因此,特别需要结合我国工程活动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接轨”的工程师伦理概念和标准,更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现代工程往往更具有社会化、综合化和整体化特性;现代工程技术对社会与自然界的影响(包括效益与风险)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工程师的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工程伦理教学日显重要。当前我国工科学生普遍重理轻文;对工程技术有许多含混和错误的理解,例如技术中性论、技术统治论;对基本的伦理原则和工程师的责任、义务和道德底线不明确;在对国内工程领域现状的态度上,虽然痛感问题严重,但多数认为与已无关、无能为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高校普遍缺乏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中国的理工科高校要切实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加强对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开设课程,包括正规化、常规化的工程伦理课程以及在专业基础课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公共课中加入工程伦理内容;培训工程伦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以往我们大学里的伦理道德教育,比较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尤其缺乏针对工科学生(未来的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而且我们的道德教育往往流于一般性的道德要求,没有紧密结合工科学生和工程实践的实际,知识教学效果不理想,道德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在这方面,美国工程伦理教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和借鉴是要恰当地定位伦理道德教育的作用和目标。工程伦理教学目的的设定,既要务实,能够实现,又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使工程伦理教育能够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1)增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责任意识。工程学生、工程师对伦理教学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伦理与工程与我们有何相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道德敏感性。美国学者奥古斯丁发现,在伦理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工程师大多数不是由于人品不好,而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所面临的是一个伦理问题。也就是说,伦理意识淡漠是导致工程师不能处理好工程中事关社会伦理的重大问题、酿成严重后果的一个重要根源。工程伦理教学首先就要改变学生伦理意识、责任意识淡漠的局面。(2)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行为规范。我们过去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往往都是原则性的,没有紧密结合工程职业特点,落实到职业实践中区去。例如,我们常讲从事科学和工程工作要实事求是,但是,把这样的原则性要求落实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具体职业行动上,是需要中间环节的,即要把它变成一系列职业行为规范。例如,实事求是的要求在实验中的行为规范就是不能伪造、篡改实验数据,要如实报告实验结果等等。了解了职业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就可以有更明确的行为标准来遵循。(3)掌握解决现实道德两难问题的方法。过去我们常常认为职业伦理知识已有道德原则的具体应用,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大量伦理问题,往往是几个不同的道德伦理、道德规范给出的不同的行动方案,即所谓伦理两难局面。这时,不是简单地应用伦理准则就可以解决问题。例如,再以雇主的命令为一方与事关公众安全、福利的职业、道德或法律规范为另一方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这常常是令工程师头疼的“工程师困境”。国外工程伦理已经研究开发出解决伦理两难问题的一系列方法。其实,解决伦理两难问题,是一种与工程创造类似的过程,同样需要工程师发挥聪明智慧,做出明智的抉择。工程伦理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方法。综上所述工程伦理教育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一是单独设课,集中教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理论教育,让学生了解工程伦理产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工程伦理教育、修养的方法,从而对工程伦理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这对于大学生较好地接受工程伦理教育和自觉地进行工程伦理修养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课程整合,有机渗透。就是将伦理问题有机地融入诸如工程导论、高年级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或环节,而且这样进行工程伦理教育也是有成效的。具体而言,将与技术内容密切有关的工程伦理案例分布、贯穿于某门课程的全过程。当然,这两种教育形式并非水火不融,恰恰相反,两者并行不悖、互为补充。正因如此,美国MIT等院校在单独设课的同时,十分重视通过隐蔽课程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伦理教育一靠言教,二靠身教。在给大学生灌输了应有的工程伦理规范教育之后,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教育学生。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对理工科教师进行工程伦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使他们在专业教学中注重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把课堂教学作为工程伦理教育最主要的途径。 最后是产学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工程伦理。工程伦理教育不能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学生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实践。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经常性地请一些企业的老总、工程师等为大学生进行一些工程伦理方面的讲座,用具有现实性的例子去教育学生,让他们从中受到启迪;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大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让他们有机会到工程活动的第一线去亲自实践,参与工程设计、管理、考核与评估等方面的工作,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亲自感受和认识到工程活动对人类生活、对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领悟到工程活动中蕴含着的伦理价值。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工程伦理学教育能很快解决我国目前工程活动领域存在的种种伦理问题, 但这项工作一定要做, 而且一定会有成效。因为, 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工程师应该从全球和全社会的视角理解工程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影响, 理解工程师的职业职责和伦理责任; 应该知道工程师的工作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 应该知道本专业的伦理准则以及适用于本专业的法律和安全标准; 应该具有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选择; 应该知道一些重大的工程实践案例, 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案例。这些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工程伦理学教育获得, 而在传统的专业课程中很少涉及。这样就能最大可能的帮助未来的工程师们确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加深“对工程职业和实践的伦理性质的理解”,“能够熟练地辨识出工程中的道德问题”,并从内心限制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具备如何使工程伦理准则适用于具体的现实环境的知识和能力,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奠定坚实基础。参考文献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李世新: 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朱高峰:面向21世纪的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2000年第1期。西南交通大学精品课程信息中心:工程伦理学课程发展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