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doc
编号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国佛教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管 系 旅游管理 专业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 (职称: )二一二年五月摘 要在当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佛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可缺少的一支,也是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旅游文化是我国核心旅游文化之一,我国的佛教旅游资源风格独具,佛教旅游历史悠久。旅游使佛教走向世俗化,使中外游客了解到佛教文化的真谛。但是旅游也使佛教文化在普及中鱼龙混杂、真伪参半。我们应以入世度生的精神,整合佛教文化资源,为旅游发展服务。在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由于人们对佛教旅游文化存在模糊认识,导致佛教旅游文化开发出现了种种问题和认识误区。主要在于佛教旅游文化同质化严重;佛教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商业气息过重;各种形式的迷信诈骗活动大行其道;佛教旅游文化同质性积聚;轻视佛教文化导游等方面。本文在分析我国佛教旅游景区现状的基础上,从佛教文化旅游讨论中国佛教旅游景区存在问题、经营模式以及对佛教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意见。关键词:佛教;佛教文化旅游;旅游业;问题和误区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posi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s Buddhism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a kind of carrier, is human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country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indispensable a, also is the tourism culture in the important part. Buddhism tour culture is one of the core tourism culture in China, China's Buddhism tour resources with unique style, Buddhism tour has a long history. Tourism make Buddhism toward secular, mak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buddhist culture. Tourism make Buddhism toward secular, make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buddhist culture. But tourism also make the Buddhism culture popularization in good and evil people mixed up in the authenticity, mixed. With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should be born of degrees spirit, the integration of buddhist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servi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practice, because people to the buddhist tourism culture exists fuzzy know, lead to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ppeared a variety of problems and misunderstanding. Mainly lies in the Buddhism tour cultural homogenization is serious; Buddhis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culture serious threat; Commercial breath overweight; All forms of superstition fraud is popular; Buddhism tour culture homogeneous accumulation; Contempt buddhist culture tour guide,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uddhism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ourism scenic spots, from buddhist culture tourism to discuss China Buddhism tour scenic spot problems, the operation mode and the buddhist tourism resources protection is proposed as preliminary opinions.Keywords: Buddhist culture tourism; Tourism; Problems and the erroneous zone目 录第1章 绪论11.1二级标题11.1.1三级标题1第2章 字体字号与页面设置32.1 字体字号32.1.1 标题写法32.2 页面设置3第3章 图与公式的格式要求53.1 图53.1.1 图及图题标注53.1.2 公式及其标注5第4章 表的格式要求74.1 表的格式74.1.1 表74.2 表的内容7第5章 结论与展望95.1结论95.2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9参考文献11致 谢12附录A: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13附录B:14第1章 绪论1.1 写作背景本文选择佛教文化与旅游方向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笔者本人长久以来的兴趣爱好,更主要的是学习了佛教的知识后,更新了原本的佛教文化观念。随着研究方向的确立,唤起了我对佛教与旅游更多的思考。佛教史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目前虽然对于佛教的研究者众多,但是在旅游方面,大都是有关各个佛教旅游景区的导游词样式的介绍和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而少有文献史料性的考据研究,这样大同小异的重叠下去,从抽象文化意义上讲,有可传承价值的内容会变得越来越少。笔者尝试从探讨佛教与旅游的相关信息出发,对当今佛教旅游景区开发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些看法,对佛教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尽一份绵薄之力。1.2 研究意义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由于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不仅如此,如今国家级政府对佛教旅游大力支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佛教旅游事业,1997年江苏无锡灵山大佛的建成,成就了华夏大地上五方五佛的格局,近年,灵山的游客络绎不绝,好评率也不断提升,促进了无锡的经济文化发展并且提升了无锡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可见佛教文化旅游对于旅游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 国内研究概述我国佛教旅游开展的极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西行求法,遍游印度,归国后著有佛国记。唐宋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旺盛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佛教旅行家玄奘、鉴真等。玄奘游历印度19载,回国口述大唐西域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李世民敕令笔受编集而成)。此书实际上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书中除生动描述了印度雁塔传说以及诸如佛祖成道、佛陀涅磐等无数佛陀圣迹,还有很多佛教传说故事,是研究佛教史,旅游史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广义上讲,这些高僧的游历路程都可以称为“佛教旅行”,今天,这些文献资料对佛教旅游业的发展仍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系统的宗教旅游研究则开始的较晚。查阅文献,相对于其他旅游形式,旅游学界对佛教文化旅游研究方面的专门概念论述不是很多,与佛教有关的旅游概念也主要有佛教旅游、佛教朝圣旅游、佛教观光旅游及佛教文化旅游,且相互之间混用的情况较多。此后,对佛教旅游的研究在国内引起更多学者的注意,主要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佛教旅游概念研究,佛教文化与旅游关系研究,佛教旅游功能研究,佛教生态旅游研究,区域佛教旅游开发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在佛教旅游方向上的观点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虽然有的在一些概念性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规定,但确是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相关内容提出见解,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学习资源,从而化无形资源为有形生产力。本文对佛教文化旅游的诠释为:信仰或非信仰宗教者以宗教文化为依托,以游览宗教景区自然、人文风光,欣赏佛教文化的艺术美感,体验佛教内涵或参与佛教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1.4 研究思路及方法本人对无锡佛教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查,走访本地学术性较强的专家学者和知名导游,了解有关佛教旅游的诸多问题。在全面收集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经济指标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探讨未来的开发战略。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大量查阅文史文库材料,以史实为依据,在数据引用和事件描述上都有可查可信可靠的出处。借助宗教学理论、旅游学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佛教文化旅游开发进行调研。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比前人的研究方法,弥补自己“认识论”上的不足,力图突破思维上的局限,为研究佛教资源及其旅游价值提供“方法论”。从选定课题时起,就从基础开始学习宗教学理论、佛教哲学等相关学科,并向专业人士请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拓宽了知识范围,也矫正了许多原本“自我”认为正确的概念。并多次身临其境,到寺庙景区进行心理角色模拟导游或游客,体验佛教文化旅游,以实际感受真实写作。第2章 佛教与佛教旅游2.1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印度。当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个小国的国王叫净饭王,生有一太子名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因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的痛苦,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大行圆满,最终悟出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世人称他作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阐明了人生真谛宇宙真相,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视为经典。相传佛陀于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说大乘佛法经典约三千部,小乘经典约二千部。佛陀于八十岁时,度缘已尽,即入涅槃。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创立、传播与发展给人类社会和历史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名族特色的宗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甚至是名族文化性格。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中国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的佛教文化艺术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一成为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凭依,作为一种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正以其鲜明的特色,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独特的意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2.2 佛教旅游开发价值第一,开发佛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及佛教资源的保护。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我国一些地区通过积极开展佛教教文化旅游也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不仅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效益,还能给佛教部门本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佛教活动场所可以通过添油款、捐款、佛事法事收入、赠品、门票收入等途径改善经营状况。同时,随着佛教游的开展,政府和人民对佛教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很多地方政府不惜花重金保护佛教寺院,庙宇。建立佛教主题景区供大众游玩,从中了解佛教,学习佛教知识,从而意识到佛教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带动大众一起投入到其保护进程中。第二,开发佛教文化旅游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佛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佛教学中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集文学、艺术、语言、民俗、哲学、史学等之大成。佛教充满着智慧和哲学以及蕴含着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引导民众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关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第三,开发佛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佛教旅游的不断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中外友人接触并了解佛教文化,消除偏见与误解,从而更好的保护和开发佛教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佛教既是一门宗教,更是一种认识论。它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对万事万物的认识,比如,唯物主义者把认识万事万物的方式和途径概括为“五官”,即眼、耳、鼻、舌、身。而佛学则概括为“八识”,在“五官”之外,还多了“三识”。其细致、深刻程度令人惊叹。这里我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只是讲佛教自创建以来一直能存在、发展到今天,足见其生命力之强劲。目前,我国十分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在文化领域也同样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命题。对玉华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无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以玄奘法师在印度、东南亚各国乃至国际范畴的巨大影响,做好玉华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工作,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发展同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2.3 中国佛教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中国佛教经过了多年的恢复与发展,已经基本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现在,包括四大名山、佛教胜地在内的全国重点寺庙,均已先后修复开放。在一些旅游的风景区,还有计划地修建了一些寺庙,以适应游客的需要。总之,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各地寺庙均已修缮得焕然一新,信徒、香客、游人众多,僧众的素质也逐年有所提高,管理寺庙的水平也一年比一年进步,目前我国除了原有的佛教胜地外,还开辟了许多旅游景区,还有在一些新的开发区,增设旅游景点的。如无锡的灵山大佛,在一个新兴的工业区,现在已成为一个新的佛教文化象征,每天香客、游人云集,所在地的原有寺庙,也已修复扩建,成为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寺庙。目前,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已经形成了一些精品旅游项目,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融宗教建筑、节庆活动、宗教修学、宗教养生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第3章 佛教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分析3.1 商业气息过重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刊出评论说,中国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缺点是忽略文明而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甚至把数千年文明古迹也商品化了。中国建设旅游业“软环境和硬环境”还必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配套,不然就只有新“金玉其外”而没有“金玉其内”了。的确,在旅游业蒸蒸日上的中国,很大一部分的旅游景区都存在着商业化过重的问题。而对于佛教旅游景区来讲,这类问题也常常见到。长久以来,佛教圣地都是信徒香客们自愿自发,真心诚意向寺院、庙宇捐助香火钱、功德钱,求佛陀、菩萨保平安的纯洁之地。然而,现如今,景区和商贩多有欺骗,愚弄的嫌疑。提高香火价格、哄骗游客买价格高的香、高价求平安符、“算命”骗财等情况时有发生!许多开放的寺庙宫观内,充满着浓厚的商业色彩。商贩在宗教场所的买卖经营活动极大影响了景区的神圣与庄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宗教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仓促建设了一些宗教旅游项目而收益甚微,同时一些旅游项目的建设对于周边生态环境和宗教文化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在江苏无锡灵山大佛景区,这类情况不多见。但是“不允许外来香进入景区”却让人难以接受,并且景区内的请香点价格偏高。除此之外,在灵山大佛的宣传上,“重金打造”在人们心目中印象较深!比如大佛脚下的莲花瓣捐款100万以上可以刻字留名,梵宫内的黄金、白银、珍宝、都让人眼花缭乱。灵山门票价格的增长无疑增加了一部分游客的负担。虽然,灵山给人的感觉不失佛教圣地的庄严。灵山大佛的恢宏,梵宫的华丽与梦幻,吉祥颂的精彩呈现。九龙灌浴的奇特展现。但是给人仍有商业气息偏重的感觉。3.2 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一直以来,旅游业被人们认为与污染不沾边。早期还甚而称其为“无烟的工业”。大多数的以创汇为首要目的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旅游业更是持此种态度。而随着在大众旅游兴起并很快达到高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止,各个景区的旅游承载力逐渐呈现下降趋势。对这种现实的密切关注同样也源自于“绿色”环保意识的形成。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诞生了一份被知识界称为布伦特兰报告的对于环境的全面系统的评价。该报告中对于“可持续性”的概念做了简短而明确的解释,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人们从社会发展观和生态环境观以及经济发展观三方面对其做了研究。可持续性很快被人们接受并进而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这样,正当人们为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正愁得不可开交之时,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观进入了旅游业者及政府部门的思路当中,并成为了对旅游发展进行重新评估的中心议题。佛教旅游的许多景点有待进一步开发,一般性的观赏风景一天就完成了,而由于旅游产品开发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文化和科学内涵发掘不够,游客逗留的时间较短,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缺乏高品味的旅游文化拳头产品,加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相对较少,购物环境及条件还不够配套,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欠缺,以致旅游者花费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开发时有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倾向,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佛教寺庙一般修建在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的名山大川之上,是与自然紧紧融合的,人们对佛教的向往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追求自然,追求解脱的表现。然而许多佛教景区在开发是却忽略了佛教的根源是自然性。修建道路和建筑时对景区破坏严重,不注重自然和谐、给排水系统不完善等等,存在问题很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是对佛教教义的一种背叛。3.3 旅游项目单一且同质化严重差异与新奇是旅游者永远的需求动机,旅游产品的雷同是景区自取灭亡的表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大的现在,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对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者更加要求旅游项目参与性,娱乐性。因此我们的开发方向应着眼于现有的资源,尽量走多样化,精品化路线,但要保留民族性、自然性!尽管佛教文化资源各有特色,但其毕竟同属于宗教文化类型;而且同一类型的佛教文化无论在宗教内涵上还是在宗教形式上都具有相似性。这就容易使佛教旅游文化产生同质化问题。以河南白马寺、少林寺和相国寺这三座河南郑、汴、洛黄金旅游线路上的佛教景点为例,发现少林寺与白马寺各自十座主要殿堂中有六座是相同的;从整体上看,三座寺院的建筑同质性达到50%。在河南这个区域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上,三处有代表性的佛教景点有如此高的雷同建筑,从寺院的角度看无可厚非,但从佛教旅游文化的角度看,存在严重同质化问题,最终使旅游者形成河南旅游单调乏味的印象。据笔者长期带团实践的观察,旅游者在三所寺院的停留时间依次是少林寺50至40分钟、白马寺40至30分钟、相国寺30至20分钟,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表3-1 少林寺常住院、白马寺和相国寺主要建筑对比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景点山门山门山门天王殿天王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大佛殿藏经阁立雪亭接引殿罗汉殿千佛殿毗卢阁两侧附属殿堂钟鼓楼钟鼓楼钟鼓楼锤谱堂法宝阁大师堂六祖堂祖堂紧那罗殿藏经阁如果再从三所寺院所供奉的内容方面进行考察,发现在具体的文化设置上,重复情况更为突出。三所寺院最重要的16种供奉内容中,竟然有13种是重合的,同质性高达81%。因此,如何解决寺院的宗教功能与旅游功能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应充分重视。3.4 各种形式的封建迷信诈骗活动大行其道目前中国大多数宗教景区伴生迷信行为,如看相算命、销售迷信书刊用品等。这一事态会误导人们对佛教文化的正确理解,其中最普遍的是“烧香”和“开光”。“烧高香得好报”、“去灾得福”等等宣传,有时会给旅游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人不自觉地认为来到庙里,不烧香可能会有灾难,还是“破财免灾”吧。从本质上讲,这是对烧香宗教意义的严重曲解。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菩萨的敬仰、感激与怀念,还有去染成净,燃烧自身,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的意思。果真如法而行,怀有这样意念烧香的“因”,自然会带来福慧具足,心想事成的“果”,而单纯一个烧香“动作”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至于“开光”本身也没什么神秘,只是一个佛教仪轨。严格来说,“开光”只适用于寺院落成、佛塔落成、佛像落成与安放、以及佛经安放等佛教活动上。释迦牟尼佛在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中讲:“复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如点眼相似,即诵开眼光真言二道。”在事师五十颂中称“开光”为“圣住”,“圣住”是非常标准的称呼,意思是请佛和菩萨的化身与般若智慧安住于佛像内。而给佛教“物件”开光,也是向人们传递佛法常住于世的信息,提醒大家不忘佛恩,精进修行,以佛菩萨的形像表其智慧,借佛的般若之光,开启我们自性的智慧之光,这是佛教开光的真正意思。有的人进寺庙把随身饰物或是日常用品“开光”,如果按照佛教制度讲,这些“仪式”还不可以成为“开光”,可以叫做“加持”。正信的佛教也不讲算命,某种程度讲,佛教是科学的,是佛陀对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说明。3.5 轻视佛教文化导游的作用导游员是佛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但是,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对导游员的关注却远远不够,甚至社会上有妖魔化导游员的倾向,导游问题事实上被认为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问题,这难以保证佛教旅游文化内涵能被顺利地传递给旅游者。在我国旅游院校中,接受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生数只占10%左右,而接受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约占90%。这就造成我国导游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难以生动诠释佛教景点的旅游文化内涵。而在旅游业实践中,佛教旅游文化的导游讲解工作由定点导游和地陪导游共同承担。定点导游是佛教景点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其对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入领会和理解,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传递佛教文化内涵,然而遗憾的是,佛教景点大多没有定点导游,即使有定点导游,也存在知识面窄、局限性强的缺陷。地陪导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佛教旅游文化的最大传递群体,由于行程内讲解任务繁多,大部分地陪导游对具体佛教景点的了解缺乏深度,他(她)们带给旅游者的往往只是程式化的泛泛而谈。如何提高这两类导游承载和传递佛教旅游文化的能力,是佛教旅游文化发展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第4章 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分析4.1 商业化适度发展4.1.1 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1)解决旅游规划的非专业化问题。旅游的开发尤其是佛教要切实做好旅游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编制单位需要专业化,可由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或专业的旅游规划机构来承担,并通过权威专家的严格评审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高质量。旅游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需受到政府的重视,佛教旅游的开发活动应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发展,以确保旅游规划的权威性。(2)旅游规划需要做认真细致的资源调查。佛教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历史性和文化性,这就要求佛教旅游发展规划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细致深入的旅游资源调查就尤为关键。旅游资源调查需要对佛教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节日、养身之道进行深入的考察,立足本地特征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4.1.2 政府的积极干预(1)建立政府引导的市场运作机制。正如上文所述,在缺乏外力的作用下,市场法则的盲目性容易使佛教旅游陷入“过度商业化”的局面,故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调控作用就变得不可或缺了。特别是政府的前瞻性措施将成为限制旅游商业化发展的有利手段。政府的干预作用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引导和管理,在借鉴其他地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管理和保护条例来规范旅游经营市场,通过限制商业活动的范围来控制商业因素的投入规模和发展速度,从而促进旅游业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发展。(2)处理好佛教景区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关系。景区管理是政府行为,属于公益事业;而旅游经营则是商业性的,以营利为目的。佛教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协作关系。景区保护者应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收入尽可能地用于佛教景区保护,可通过建立保护基金来提供长远的资金保障。4.1.3 限制商业范围目前,许多景区在旅游开发中都出现过度商业化倾向,多数游客批评喧嚣的商业气息破坏了佛教原有的宁静、祥和与神秘。因此需要对佛教景区内商铺经营的范围进行限制,将商业活动控制在旅游核心区内。4.2 加强开发中对资源的保护只有坚持旅游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使用相结合,并坚持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把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才是景区得以成功开发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做好景区开发中的保护问题,应遵守旅游法规中的规定去开发旅游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佛教的教义来向游客宣扬资源保护观念,在佛教的教义和教理教规中,都渗透着发扬仁爱、维护稳定的原则,在佛教中的“不杀生”可体现出他们保护自然环境是一种自觉行为,是符合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在旅游者中弘扬佛法教义,使得我们更好地保护文物环境,有助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永续旅游”。除此之外,景区还需要丰富佛教旅游的内容。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而不满足既有的浅层次开发。这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文化的挖掘与传播的过程就是一项保护工作的实施。通过对佛教文化的宣传。让跟多的游客来了解佛教,这其实就是对佛教文化及资源的一种保护。因此,我们还要在文化的宣传力度上多下一番功夫。4.3 打造景区特色旅游产品首先要做好规划,根据规划去着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其次就是对已有的重复性和无序性的旅游项目进行重新的整合,减少重复建设。还有开发资源中的创新意识很重要,应该在开发资源时做好与别人的比较,在比较中去发掘出自己的特色。应该做到能够提供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我们还需强化佛教旅游品牌,深度挖掘佛教文化。品牌代表着旅游景区的品位、实力和服务质量。景区品牌建设的成功就是景区建设成功的第一步,良好的旅游品牌是建立在旅游产品有高质量、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认知度的基础之上的,要创立品牌景区首先要有品牌营销理念,品牌营销不但可以提高景区的高层次地位,更是可以扩大其知名度。此阶段旅游景区的竞争已不在是传统上的客源、设备、服务等竞争,而是综合起来的一个品牌竞争,有了好的品牌就证明了好的质量与服务。在灵山景区,“九龙灌浴”就是一个巧妙且新颖的特色产物。通过一组铜造动态景观将佛经上记载的佛祖出生是的故事展现在游人面前。让游客直观的去感受佛祖出生的全过程。并且辅以广播讲解让游客身临其境。不仅如此,还通过圣水的接引来满足信众的需求。可为别具匠心。再来看看无锡灵山大佛的景区布局分布:图4-1 无锡灵山大佛景区示意图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灵山景区的布局虽然大体上还是沿中轴线展开,但是很明显,景区内部增设了许多与一般佛教景区不同的亮点。虽然符禅寺内部也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钟鼓楼等常见的佛教建筑。不过相对应的比重较少,并且有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戏弥勒、阿育王柱、降魔铜雕、九龙灌浴、五明桥等小景点。除此之外,随着灵山三期、四期工程的不断开展,梵宫、曼飞龙塔、五印坛城也相继面世。可见灵山景区在同质化问题上的重视程度。灵山大量附属景点的增设,给游客在其景区内游玩时带来新鲜感。4.4 积极正面的宣传佛教文化知识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对封建迷信和欺诈活动还是明令禁止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正面的宣传佛教知识。在佛教景区宣传和管理上,不能只注重在佛教的神秘方面做文章。要本着服务信众、服务游客的原则。将佛教原本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就像大多数人认为出家人是戒荤的,其实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成xun,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梵网经讲得更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如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洋和尚,中国蒙、藏、傣等少数民族的和尚,都允许吃肉。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萧衍笃信佛教,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经书里规定:“戒杀生”。萧衍想,就杀生管杀生,肯定管不彻底,还是要从根本上抓起。活学活用,干脆不准吃肉!肉不能吃,看你杀生还有什么用?一经决定,立即行动。紧急传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天地神明祖宗,享受和尚待遇。何谓和尚待遇?即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准再用三牲猪头,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金口一开,一呼百诺。一时,素食者“天下户口,几去其半”。 可见,和尚不准吃肉,完全是萧衍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因此,景区在佛教宣传方面对佛教起源和佛教文化的介绍还是应该多下功夫。不仅如此,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比如高僧讲座和一些佛教仪式的举行,这样能让大众更加直观的去了解佛教,从而促进佛教旅游项目的展开。4.5 重视旅游从业者尤其是导游员的作用加强佛教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佛教文化旅游作为特殊的文化旅游产品,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佛教旅游从业人员应有一定的佛教知识基础和历史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向游客更好地宣传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从而激发游客的兴趣。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可以有计划地在中专、高职和高校的旅游专业中,增设关于佛教文化旅游的专业课程,加强对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宗教文化知识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聘请景区附近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中熟悉佛教的专家、科研人员担任导游。由于他们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知识,可对游客进行基本的景观介绍、佛教思想阐述等。第5章 结论首先,从我国乃至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佛教历史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缺乏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没有竞争力的,大部分还是形同于观光旅游,目前这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其次,在科学认识佛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佛教文化的旅游价值、生态价值及和谐价值,以佛教物象文化为依托,在欣赏佛教文化艺术性的同时,感受佛教氛围的神秘性、体验佛教提倡的理念价值观。通过佛教历史文化遗产资料的分析,针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诸如宣传力度、挖掘程度、文化理解层次等问题,提出佛教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和开发策略,侧重于佛教文化的功能,吸引游客。对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在资源、产品、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具体构想。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渗透到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佛教资源丰富,文化内涵丰厚,开发优势明显,但从总体看,我国丰富的佛教旅游资源还能够进行更好的开发与利用。我国佛教旅游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客观现实,而且其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佛教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是当务之急,不能因为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因噎废食,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只要我们正视开发中形成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佛教旅游文化就一定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健康形象。它不但不会削弱佛教自身的功能,反而能对佛教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社会教化功能的发挥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这样一种清醒认识,在佛教旅游文化的开发中,不能人为地鼓励宗教狂热,因为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是完全背离的。所以,佛教及其文化本身不能作为产业,但是“它可以用来作为旅游资源,为发展经济服务”。本人对一些佛教景区这些佛教资源的物象是熟悉的,但上升到以佛教历史文化层次进行研究,却是一个挑战,对写作中涉及的佛学知识颇感吃力。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即便从其中一方面的一点研究,也难免挂一漏万,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体现佛教文化内涵并把这些内涵再现给欣赏者是一项很难的工作。怎样从旅游角度透视佛教历史文化,也是我写作中的难点。虽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努力不同程度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遗憾,但还是感到本文有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时间、资料及本人研究能力上存在的限制,在承德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理解及其资源开发上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考文献致 谢致谢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或单位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比如:本文是在导师XXX教授和XXX讲师的悉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