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3131.网络传播行为失范与空间伦理构建.doc

    • 资源ID:3925168       资源大小:2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131.网络传播行为失范与空间伦理构建.doc

    网络传播行为失范与空间伦理构建【摘要】本文将失范这一社会学概念引入对网络传播行为的分析,探讨网络空间失范的原因,提出通过构建网络空间伦理来制约网络失范行为并提出网络空间伦理构建途径。 【关键词】失范; 网络空间;制度伦理;实名制2008年,起始于网络的“艳照门”事件,轰动了整个华人世界,引发人们对于网民群体道德伦理的关注。网络媒体在毫不顾忌个人隐私和社会公德的状况下,对艳照进行主动或者默认地传播,引起社会对网络媒体自由与责任的探讨。从网络传播管理的缺失,以及此后引发的一系列网络模仿行为,可以看到网络空间中行为主体的自律性极低,因此在呼吁网络行为个体和网络媒介组织加强道德伦理自律的同时,预防和应对更多的“艳照门”事件,必须从制度伦理出发,把个体行为、网络媒介组织行为、网络空间伦理运行规则,统统纳入到可以明确的制度化体系中,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网络公共生活秩序,打造和谐网络空间。1 失范“失范”被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称为“少数几个真正的社会学概念之一”。学界一般认为,“失范”一词最先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使用。针对此前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里·居友强调失范对道德进步具有的正功能的观点,涂尔干鲜明地提出了失范对社会秩序具有负功能的观点。他认为,“失范是所有道德的对立面”,规范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规范与个人自由始终是一对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在微观的个人活动领域,失范就是个人自由的无度而对规范形成了冲击。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减弱甚至失控的状态,即社会失范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网络空间正在崛起,个体和群体组织在网络空间中的失范行为受到关注,而其与传统社会中的失范行为相比又有所差异。所以,本文将失范的概念借入到网络传播,在网络空间中考察道德伦理领域的失范行为。2 网络空间失范:双重道德“真空”同时作用所谓“真空”,是指旧的规范正在或已经失去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功能,而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范尚未建立,或虽已建立但不具备制约人们社会行为的能力。“真空”状态并不是没有规范,而是社会没有为其成员提供清晰的规范,多种规范杂然并存,而且互相冲突。人们在“真空”状态中,可以遵循原有的规范,也可以遵循新的规范,还可以遵循自己创造的规范,而无论遵循何种规范,其结果都会受到其它规范的排斥甚至制裁。社会失范行为,基本上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找到原因。宏观层面,社会在不断发展中,传统因素的解体速度与现代因素的形成速度之间的不同步性在社会生活中造成包括价值观和道德在内的一系列“真空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社会生活的种种紊乱。其主要表现即是社会失范行为和大量越轨行为的发生。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的增长削弱了集体意识,缩小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从而为个人的独立和发展自身的独特能力开放了活动的场所。由此潜藏着特殊的危险是,由社会分工所推动的结构变化与道德规范的变化并不总是同步的,在新旧道德规范交替时期,可能会出现道德的真空状态。微观层面来看,正是由于这种“真空状态”的存在,社会转型中失范行为的外在约束和惩罚机制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个体和群体组织失范的“成本”较低。这样就造成了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传统社会至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规则“真空”;二是传统社会道德规则约束无法有效转移至迅速崛起的网络社会,网络空间出现道德规则“真空”。两个道德规则“真空”的同时出现和作用,使得网络传播一旦出现失范行为,便会在网络空间和传统社会中形成“共鸣”和“合流”,网络行为主体在虚拟性特点和匿名性特征的掩盖下集体“狂欢”,其影响力和破坏性也远远超过传统社会的失范行为。这是网络空间行为失范的最重要特征。参照传统社会失范行为的类型,网络空间的失范行为表现在信息安全的问题、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络中人的异化以及引发的数字鸿沟问题等方面。“艳照门”事件就是网络空间行为失范,引发对个人隐私权侵害的案例。隐藏在浩瀚网络空间中的“奇拿”不断抛出艳照,戴着面具的网络空间行为主体欣喜若狂地守在电脑旁浏览和下载,网络传播媒介组织有意或无意地大规模传递。虽然香港和内地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这样泄漏和传播个人隐私、不雅照片都有相关规定,但这样的规则在公权力和法律规则未有效介入的起初显得相当无力。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对于隐私等道德规范的认同性出现分化,这样的规则不能对当今的行为主体产生普遍的约束作用,新的道德规则还未出炉;另一方面,迅速崛起的网络空间将个人主体行为的匿名特征扩展至极致,将组织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扩展至极致,而同时缺乏有效的道德规则监督和制约。在两个道德“真空”中,网络空间狂欢和行为失范显然无法避免。3 构建网络空间伦理的模式选择克服道德伦理失范,构建公共生活秩序,社会实践和学术界提供了三种主要模式:权力模式、德性模式和制度模式。3.1权力模式强调权力在维持社会生活公共秩序运行中的绝对作用,每当社会公共秩序出现问题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权利的威慑作用,企图通过权力系统的强大来使脱轨的生活秩序重新进入原来的轨道。撇开权力性质的善与恶来看,现代民主社会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空间主体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精神,使得这种依靠权力威慑来到达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惩治社会失范行为的目的,甚至有时候反而会产生反作用。同时,现代社会对绝对权力和权力自律一直存在着警惕和防范,权力的无限膨胀和滥用同时可能对社会公共秩序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权利模式显然不适合现代社会,更不用说适用于网络空间。3.2德性模式将社会生活公共秩序的有序良好运行基于社会成员的良好道德素质上,把社会成员的德性看作维持公共秩序的最重要甚至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这种基于道德本性和道德人格的预设与人的本性和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本性相驳,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的匿名性使得其行为主体隐藏在巨大的虚拟空间中,脱离了传统社会的角色制约和道德伦理约束,对其他社会个体隐私无所顾忌的窥视,脱离了原有角色的异化性格使得其道德水准直线下滑,人的道德本性在此大打折扣。因此,网络空间公共生活秩序的重建,网络空间伦理的构建不能单单依靠道德的感召和约束。3.3制度模式强调制度是形成和维护社会生活公共秩序的根本力量。在这种模式下,制度既是一种规则、规范体系,也是一种规则化的行为模式,指向公共领域,指导和规范公共生活。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制度化的社会,一个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维持,社会的运行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在这里,制度成为具有工具理性的社会技术和社会能力。既然以德性为预设的传统伦理道德,以个体伦理的支配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伦理形式缺乏“惩戒”力量,无法解决网络社会中网络传播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足以支撑网络空间、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同时考虑到网络空间的双重道德“真空”状态,为解决传统道德过于柔弱,培养崇高的道德意识,解决网络空间的虚拟特征、匿名性带来的道德失范倾向,借鉴法律的精神,成为网络空间伦理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制度伦理”应运而生,它的提出是克服传统社会道德局限性的需要,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4 制度伦理及其与道德伦理、法律概括地说,制度伦理是指把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法律化、政策化,将其提升、规定为制度,强化伦理的制度管理和制度约束。它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上升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使道德具有了与法律同等效力的作用,它有助于提高个体的道德觉悟,强化个体的道德意志。在这里,法律的强制是实现道德理想的工具。可以看出,制度伦理是道德伦理和法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其功能是以其强制性完成某些伦理功能而言的, 使伦理规则规范化、明确化、现实化。按照层次高低的标准划分,制度伦理分为两个层次:比较低的基本层次和比较高的超越层次。前者是能够被法律化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认的社会道德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道德基本的层次。后者是道德超越的层次即提高生命质量的层次 ,属于比较高的道德层次,无法由法律来表达,更不能由法律来强制。据此,有一部分的道德规范可加以法律化,并表现为和法律相衔接,我们称之为制度伦理的下限;而有另一部分制度化的道德可以上升到道德层面,升华为道德意识,我们称之为制度伦理的上限。如下图所示。1、道德范围制度伦理上限 A一部分道德的法律化制度伦理下限B3、法律范围由此可见,在克服网络空间失范、构建网络空间伦理上,制度伦理一方面克服了传统道德规范带来的惩戒力量缺乏,也避免了将道德领域失范行为动辄诉诸法律解决的复杂性。使它既具有道德伦理对社会主体的道德感召、伦理约束作用,也具有某称程度上的法律强制管理约束作用。成为构建网络空间伦理的有效模式。5 网络空间伦理构建的途径5.1制度伦理设计借鉴涂尔干关于道德秩序重建的思想,构建网络空间伦理,也要设计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包括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多层次制度伦理体系。5.1.1规范个体行为的制度伦理,推行有限度的网络实名制等措施。明晰的伦理准则将使个体有法可依,个体对其进行反复践履,就逐步将这种外在的准则化为自己内在的自觉道德意识。因此,针对网络空间中行为个体的制度伦理准则必须尽快推出,以制度化的方式明确告知网民哪些行为是制度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违背制度规定要受到相关制度惩罚的。有限度的网路实名制即在保障公民传播自由的前提下,在网络社区注册发言时必须要进行实名认证,网络社区有责任保障网民的信息隐私和安全,除法律规定的情况以外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权查询网民注册信息。这样既能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又能对网络空间中网民道德失范行为起到一定的预设威慑作用。5.1.2规范组织群体行为制度伦理。在保障网络传播自由的前提下,参考社会治安条例出台网络社会治安管理条例等类似文件。此部分制度伦理主要针对包括新闻网站、网络论坛在内的网络媒介组织。从“艳照门”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艳照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和扩散,网络媒介的不作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经济利益诱惑下,单靠媒介自律显然不能起到防止网络空间失范的目的,本文建议制定类似网络社会治安管理条例等网络管理法规,将媒介的道德伦理制度化,增强惩戒作用和价值引导作用。5.1.3社会层面做到制度伦理惩戒和道德引导相结合。在西方一些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通过道德立法,推行“道德制度化”已经收到实效。社会层面的制度伦理设计便可以借鉴这种做法,设立专门的制度来实现特定的道德价值。如在一些地方设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就是为了鼓励扶危救困的行为。如美国的公务道德法、公务员道德法。“不仅对公务员道德赋予了法律意义, 而且对上至总统、国会议员,下至最低一级公务员的行为在道德上作了详细而严密的规定和限制。”当然, 这主要是用奖励、荣誉等引导与鼓励人们的道德行为, 这是扬善的过程, 并适当依靠强制性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对现有的有关网络传播、网络社会的道德伦理准则,进行有选择地强化,推向制度层面,加强其惩戒作用。在这里,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5.2制度伦理运行道德与伦理是依靠内心信念和外在舆论来实现其调节、批判和整合功能的;而制度则是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实施其减损与补偿的。制度伦理要达到克服网络空间行为失范,构建网络空间伦理的目的,必须在制度伦理设计之后,创造其可以有效运行的环境。宏观环境上,建立配合网络空间制度伦理实施的政策和法规环境,操作层面上则可以在设立社会各领域内具体制度时, 将道德性与效益、经济等制度目标加以融合,以明确的形式形成制度的内容, 并通过强制性力量来促使其得到遵守。参考文献1郭星华.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1):35-36.2 朱力.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131-133.3 埃米尔·涂尔干著,渠敬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4-15.4 P. Atteslander, B. Gransow, J. Western.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DevelopmentPolicies/P.Attes-lander,B.Gransow,J.Western.ComparativeAnomieResearch. M.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td., 1999:216.5 刘秀芳.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伦理维度J.宿州学院院报,2007(8):7_8.6 唐凯麟,曹刚.论道德的法律支持及其限度J.哲学研究,2000(4):60-65.7 龙静云.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1(1).43-45.8 马宁.网络空间的虚拟性J.改革与战略,2003(12):14-15.9 张海洋,陈韦帆.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M.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1.10 郑杭生,郭星华.当代中国犯罪现象的一种社会学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1996(4).76-77.11 彭定光.制度伦理:建构当代公共生活秩序的优先课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4(2):26-27.12 刘秀芳.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伦理维度J.宿州学院院报,2007(8):7-8.13 颜卫青.制度伦理的边界、功能涵涉及其意义J.求实,2004(9):37-39.

    注意事项

    本文(3131.网络传播行为失范与空间伦理构建.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