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doc

    • 资源ID:3924405       资源大小:83.5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doc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的雨雪和低温冷冻天气,给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带来严 重影响,造成重大损失。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此高度重视,胡主席、温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做出重要批示。为响应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号召,贯彻落实 胡主席、温总理指示精神,军事医学科学院紧急组织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具有多年冻伤防治经验的专家,精心编写了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希望能给冻灾地 区群众和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战胜这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贡献绵薄之力。一、预防寒冷损伤的重要性与可行性1.决定户外作业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人。要在严寒环境中取得户外作业的成功,关键的问题是使作业人员保持旺盛的脑力和体力,以强健的体魄战胜恶劣环境条件的干扰。 2.寒冷对户外作业有重大影响。寒冷使户外作业的难度增大,但并非不可能完成。应充分了解与寒冷环境户外作业有关的基本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避寒冷造成的损害,这是完成任务的重要前提。 3.预防寒冷损伤是各级领导的责任。各级领导不仅要组织、指挥好户外作业,还要科学 地组织指挥抵御严寒侵袭,搞好防寒防冻工作,减少寒冷损伤发病率。各级领导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有效的防冻措施,鼓舞斗志、树立信心,增强纪律性和凝 聚力,消除严寒环境造成的孤独感与压抑感。各级领导要有高度的进取心,发挥表率作用。 4.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确保落实,是作好寒冷损伤防治工作的关键。 本手册介绍寒冷环境对人员健康和作业能力的影响,以及消除寒冷环境不利影响的方法与措施。 二、寒冷环境的基本知识1.寒冷环境对人体健康和作业能力的直接影响 正常人体的体温波动在3637之间。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大量散热。如果防护不当会导致局部或全身温度降低、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引起寒冷损伤。 寒冷环境常伴有风、雨、雪、冰和潮湿,这些因素加剧寒冷的影响,加重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损害。 寒冷环境若伴有强阳光辐射,也可造成损伤。 2.寒冷环境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间接影响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对食物与饮水的需求量增加,但因供应困难常引起食物与饮水短缺。 在寒冷环境中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有诸多困难,如缺少淋浴设施难于定期洗澡、更换内衣裤;无热水供应,户外工作后不能热水泡脚,常导致寒冷损伤病人增多。 人体的抵抗力降低,伤病员更容易患寒冷损伤。 冬季室内使用炉火取暖时,可引起烧伤或一氧化碳中毒。 在寒冷环境中工作,服装和用具经常出现问题。笨重的冬装限制运动、导致行进困难,影响视线,降低协调能力,妨碍手的灵活操作能力,使完成工作任务的难度加大。 3.人体的御寒机制。 人体使用衣服和掩蔽场所避免或减少冷暴露,防护寒冷侵袭。 当衣服和掩蔽场所不能满足保暖需要时,人体还能利用自身的防御机制(如皮肤血管收缩,寒颤等)维持正常体温,因此皮肤血管收缩和寒颤是衣服和掩蔽场所保暖不足的信号。 寒冷暴露后皮肤血管收缩,可引起局部感觉迟钝、疼痛、手(手指)灵巧作业能力丧失,这是引起寒冷损伤的前兆。 4.低温可以改变服装和装备材料的性质,橡胶、塑料、人造纤维甚至金属都更易碎裂,影响使用。 5.湿气凝结是寒冷环境中工作时诸多问题的起因 出汗或呼出的湿气聚集在衣服或睡袋中凝结,降低服装保暖性。 湿气凝结在帐篷上会增加帐篷重量,届时更难打包、运输。 暖湿的呼气吹过车辆的挡风玻璃时,很容易形成雾,影响行车观察。 6.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许多因素影响工作人员的视觉,妨碍操纵车辆和设备。 湿气凝结在眼镜或风镜上,造成视物不清。 头巾、兜头和其他头部用品可影响视力,特别是四周的视力。 当气温低于-18和/或风速超过4.5米/秒时,视物的距离感减退;空气温度低于-29和/或风速超过9米/秒时,视觉敏锐性降低;视物距离大于6米时,影响尤其明显。 在寒冷无风条件下,湿气停留形成雾。雾、雨和吹雪影响视力。 7.在严寒环境中,赤手触摸金属物体或液体燃料有冻伤的危险。 极冷的金属可快速吸收皮肤的热量,引起冻伤。湿手直接接触冷金属时,皮肤可与金属冻结在一起,强力挣脱可致皮肉撕裂。 严寒环境中的汽油、柴油、酒精等为超冷物品,人体直接接触时可立即引起冻伤。在严寒环境中处理油料应极其小心,裸露的皮肤不能与油料或油料分发系统的金属咀、闸门直接接触。 8.风加速身体热量散失 在有风的寒冷环境中,风加速皮肤散热、使皮肤温度快速降低。评价寒冷环境引发寒冷损伤的危险时,不仅要考虑环境气温,还要考虑风速。如-30的无风环境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较小,但在气温-30、风速10米/秒的环境下,暴露的皮肤在30秒内即可发生冻伤。 敞篷车船在行进中、飞机螺旋桨或直升飞机水平旋翼工作时,会产生人造风。例如,步行时可产生1.4米/秒的风,跑步时可产生约2.8米/秒的风。在寒冷环境中,即使无自然风或自然风很小,人造风也能增加寒冷损伤的发生。 风将砂粒等吹入眼睛可引起刺激、损伤和感染。 9.水加速体热的散失 雪、雨、溅水或汗液弄湿衣服后,人体散热加快,如气温4.4时湿衣服散热为干衣服的2倍。 在25的水中游泳或作业,会散失大量热量;突然进入冷水时可能出现心律不齐和呼吸通气过度,可引起心衰和溺水。 10.戴手套降低手的灵巧作业能力 戴手套时,不容易操纵常用的肘节开关、按钮开关和控制旋钮。手指灵巧作业能力减低时操作者可能摘掉手套,摘下手套后手部血流减少、手指变冷,最终降低手指灵巧作业能力。 向手套内吹热气并不能起到暖手的作用。由于人的呼出气中有水汽,水分凝结后弄湿手套衬里使手温降低。 11.干燥有风天气的影响 干燥、有风的天气使鼻、口和喉粘膜干燥,导致鼻出血、喉痛甚至轻度呼吸困难,易患感冒。戴口罩或使用围巾盖住口鼻,可减轻粘膜的干燥。 干燥和风可使皮肤干燥、龟裂,增加发生晒斑和擦伤的敏感性。外涂唇膏可预防口唇和皮肤皲裂。 三、寒冷损伤的诱发因素1.外环境因素 气温:严寒季节气温低,易发生寒冷损伤。气温低于10的潮湿地区,可患冻疮和战壕足,气温长时间低于0可引起冻伤,长时间严寒暴露可引起低体温。 风速:风速越大、人体散热越多,越容易发生寒冷损伤。 湿度:服装鞋袜因雨、雪、出汗、涉水等原因变潮湿可增加散热,是寒冷损伤的重要原因。 海拔高度: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因此高海拔地区气温常年较低,更易发生寒冷损伤。 辐射:夜间,特别是晴空时,人体向外环境辐射的热量明显增多(如在寒冷的车辆中),成为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之一。 2.人体因素 患慢性病、营养不良、饥饿、疲劳、创伤等全身抵抗力降低的人员易发生寒冷损伤。 既往有寒冷损伤史者,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较大。 服装不适、鞋袜狭小、负荷物压迫局部均可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促进寒冷损伤发生。 思想麻痹大意,未及时采取防寒措施,易导致寒冷损伤发生。 饮酒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散热、尿量增加导致失水,而且饮酒使感觉迟钝、损害判断力,更容易出现寒冷损伤。 香烟中的尼古丁减少皮肤血流,增加寒冷损伤易感性。 皮下脂肪有很好的隔热作用,身体消瘦者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性增大。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适应能力降低,发生寒冷损伤可能性随之增大。 3.工作因素 户外作业时活动受限或作业时间过长,如在车辆内运动受限或驾车时间过长,使寒冷损伤的危险性增加。 身体直接接触极冷的金属、燃油等物品,可使局部组织温度突然下降或冻结,引起冻伤。 防寒服装损坏、保暖性差等均易发生寒冷损伤。 乘坐无蓬车、船等行进时,形成的人造风易引起寒冷损伤。 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涂伪装色,难以发现冻伤早期的变化。 四、注意收听气象预报1.收听气象预报十分重要。布置工作任务时,应考虑寒冷环境(气温、风速、湿度)对人员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影响,注意增强服装防护。 2.在利用气象台发布的气象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等对气温、风速等的影响,使得地面相距不远的地区的气象条件可能有较大的变化。 3.注意风的影响。风破坏身体表面相对静止的空气保温层,加快体热散失。风速越大人体散热越快、越多。如气温-15°C、风速6米/秒的环境,相当于无风时-30°C气温下的寒冷程度。风速在18米/秒之间时对人体散热影响最大。 4.注意海拔高度对环境温度的影响。如果环境温度由低海拔气象台测得,评估高山作业人员的天气条件时,需充分考虑海拔高度的影响。 五、寒冷环境中行进的注意事项在寒冷环境中行进是寒冷损伤的多发时段。 1.行进前应做好准备 了解气象预报,避免因天气骤变而长时间受冻。 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发烧者不宜参加。 准备好防寒物品,带足干粮和饮水。 整理好鞋袜,穿着要合适,以减轻疲劳。 出发前要吃好,休息好,途中要吃饱、干稀搭配。 2.应掌握的原则 行进时应两头慢、中间快,低抬脚、迈大步。 掌握夜间道路的识别。夜间路面是白的,坑洼壕沟是黑的,反光的地方是水。 掌握不同道路的走法:夜间行进要低抬脚、快步走、防踏空,下陡坡时侧身斜脚“迈横步”,选好落脚点,注意慢和稳;走冰路迈小步、身前倾、全脚踏冰。 鞋带、裤脚带不宜扎得过紧。 能见度低时应减慢行进或行车速度。 不要在交通繁忙区域停留,以防交通事故。 军途中发现步态不稳、面色灰黄或潮红者应及时减轻其负重,给与干粮和热水。 3.宿营后尽可能用热水烫脚,并作局部按摩,睡觉时将足部垫高。 4.夜间行进 夜间能见度差,注意防止摔伤和冻伤。不要突然开、闭手电筒,以免影响视力。应注意照顾视力差者。 行进中注意辨别道路情况,遇有险路要互相提醒,以防摔伤。道路不平、身体疲劳、精力不集中以及鞋大或鞋带太松时,夜间行进中易扭伤脚踝关节。 行进途中小憩时,尽量不要坐在雪地上,严禁在道旁睡觉。 雪深30厘米以上时,应穿雪鞋或乘坐雪橇。 休息后开始前进时,应清查人数,防止有人掉队。对掉队的人员要做好收容。 5.逆风行进 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和腰带,颈部围围巾,戴口罩,调整好帽耳方向。 侧脸行进并及时揉搓耳、鼻与颜面部,避免暴露部位冻伤。 行进途中无避风保暖处时,切勿停留休息。 6.雪天(雪地)行进或作业 扎好裤脚和领口,防止降雪或积雪灌入体内,沾湿内衣和鞋袜增加散热。 雪盲:白天雪地行进、作业时,雪、冰和浅色物体反射的阳光损伤角膜引起雪盲。 雪盲的主要症状:异物(沙粒)感,怕光、流泪、眼睛疼痛,视物模糊和头痛。潜伏期0.524小时(多为68小时),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疼痛消失前不能参加工作。 雪盲治疗:患雪盲后应在暗处休息或闭眼休息、戴防护眼镜以减少光线刺激;用湿冷毛巾盖住眼睛冷敷可减轻充血和疼痛,使用0.5%1.0% 的卡因滴眼液滴眼止痛,数日可愈,或送医院治疗。禁用可卡因液滴眼,以免加剧角膜上皮的剥脱。 预防:戴能阻断紫外线的防护眼镜有助于预防雪盲。紧急情况下可采用简易防护措施,如用硬纸片剪一水平缝隙固定在眼前通过缝隙视物,或放低帽沿、眯眼、戴伪装帽,看前面人员的衣服或注视远方,有利于预防雪盲。 晒斑 长时间强日光照射,特别是冰雪反射强日光照射,容易引起晒斑。晒斑的症状包括:暴露部位如口唇、眼睑、鼻子及其周围最先感觉不适,皮肤红、肿胀、热、疼痛,可出现水疱。防晒霜可预防晒斑。但在冷环境中,慎用含乙醇的遮光剂,以防增加散热发生寒冷损伤。 7.在冰上行进时应注意冰层厚度,人员之间不要靠得太近,以防冰层断裂落入水中。注意冰雪覆盖处可能掩盖了自然存在的斜坡。 8.乘车旅行 保持鞋袜干燥,必要时车厢内可铺垫干草。 长时间乘敞蓬车应背风而坐,行车途中不能睡觉,手指、足趾经常作屈伸活动以防受冻。 途中小休息时,车辆不能熄火,乘客应下车活动。 昼夜兼程时,应按时唤醒乘客进行活动,以防受冻。 晕车的人应在靠前的座位上就座,行车前服晕车药。因汽油味引起不适者,可戴涂抹有清凉油的口罩。已晕车者可口服镇静剂。 9.行车或行进途中出现意外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保持镇静、确定方位、迅速报警。设置观察人员以尽早发现救援人员,尽早获得营救。 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全体乘员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严禁个人行动,避免再次发生意外。 在等待救援时,应利用随身携带的衣被保暖防冻;严格食物和饮水用量,尽可能保证等待救援的数日内的食物和饮水供应。争取一切可能尽快补充食物、饮水。 安排好休息。在等待救援时,除必要的值班人员外,其余乘客要尽可能休息好,不仅可减少食品的需要量,也可减少体能消耗、减少疾病发生。 保证救生安全。自行脱离危险地区时,应明确行进方向,青壮年每人携行重量不超过15公斤;避开悬崖、崩落的岩石或雪(山)崩地区;路经结冰的河流、湖泊时,应靠近岸边站立、且不要站到一起,避免冰面断裂落入水中。 10.常用确定方位的方法 指南针:为最常用方法,使用中注意勿受车辆、地下及人身上金属物品的影响。 观察太阳照射物体的影子,中午物体的影子落在物体的北面。 使用手表:使时针指向太阳,12点钟刻度与表盘中心的连线和时针构成一个角,此角的等分线指向南方。 六、寒冷环境中作业的注意事项1.人员安排。既往有寒冷损伤史、雷诺氏病、外周神经疾患的人员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性较大。应仔细挑选执行临时作业任务的人员,以减少寒冷损伤的发生。 2.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应建立工作小组,人员新老搭配,指派有在寒冷环境中工作经验的同志带队。工作人员应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并互相检查寒冷损伤症状,以有效地预防寒冷损伤发生。 3.增强工作计划性。避免工作人员长时间在寒冷的户外站立不动或等待运输车辆。无掩蔽场所时,应选择避风、向阳处短暂休息(时间不宜过长),并不断活动手脚。 4.实行作业轮换制。根据作业环境的寒冷程度确定每次的作业时间进行轮换,安排下岗 人员在有供暖的掩蔽场所短暂休息,以使身体恢复温暖。带上手套短暂的保暖也可使手指保持灵活的操作能力,减少寒冷损伤的发生。避免疲劳,因疲劳时人们往往 忽视寒冷损伤的预防,甚至面对危险默然处之。 5.加强对分散作业人员的防寒指导。应选派有在寒冷环境中作业经验的同志到分散作业单位工作,做好寒冷损伤预防。 6.在雪、冰或沼泽地工作非常消耗体力,应尽可能使用机械(重型装备)施工。 7.可在作业部位放置干草、树枝等垫脚,使双足与地面或冰、雪隔离,减少散热。避免在冷风中站立或坐卧不动,经常揉搓手和颜面,跺脚,促进血液循环。 8.拆卸、维修车辆时,不宜赤手直接接触铁器、燃油等,避免冻伤。应抓紧时间快干、快修,工作期间注意勤搓手、跺脚。 七、寒冷环境中的睡眠在寒冷环境中睡眠时,要尽可能利用各种保暖房屋、车辆、帐篷等设施,这是降低寒冷损伤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1.在寒冷环境中入睡时需特别注意防寒保暖。 建议使用睡袋或被子。睡觉前抖动睡袋或被子使其蓬松,以便增加其中的空气含量、增强保暖性。 睡袋、被子或睡垫下面铺垫多层树枝、干草或垫子,尽量使身体远离积雪覆盖、湿冷的地面,减少散热,也可预防因积雪融化而陷入淤泥中。 在无供热的车辆内睡觉时,只需脱下靴鞋和最外层衣服穿长衣裤和袜子睡觉,可将并指手套套在双足上使足部保暖。把衣服放在睡袋或褥子下增加隔热、避免湿气困扰。 使用被子睡觉时,可两人头足相对,彼此用体热取暖。 不应将头包在睡袋或被子内,以免呼出的潮气聚集在睡袋或被子内弄湿内衣。环境温度极低时,睡眠时应戴头套,以保护耳、颈和面部。 起床后,抖动睡袋或被子,尽可能排出其中的空气,以除去潮湿气体。 除去靴子上的冰,从里面擦干,再次穿前应赶出鞋中的潮气。 睡觉前食用少量食品(如糖果或饼干)、排空大小便,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睡眠。 2.由户外进入室内、帐篷或上车前,应清除衣服和鞋靴外面的积雪,以保持地面与车内干净整洁。注意应将雪轻轻掸掉,如用力擦拭则将雪搓入服装内形成湿斑,促进散热。 3.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救治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嗅的有毒气体,可在密闭的空间中聚集而不引起注意。从寒冷的户外进入通风不良的室内(用炉火取暖、睡前加煤过多、烟道漏烟、刮风引起烟气倒灌等),或在发动机空转的车辆中取暖,可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甚至引起死亡。 一氧化碳中毒的早期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意识混乱,头昏或昏昏欲睡。口唇和皮肤呈樱桃红色是其特征。重症者失去知觉,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最终死亡。人员在密闭的房屋、帐篷或车辆中失去知觉时,都应考虑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 急救: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迅速打开门窗,将病人移至(或中毒者自行到室外) 空气新鲜的通风处,解开衣服和裤带,注意保暖。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患者苏醒后,应使其保持安静、温暖,送医疗单位治疗。附近无医疗 单位时,应让病人安静休息直至恢复体力。 加强宣传教育,引起思想重视,加强炉火管理,严防发生意外。保持烟道畅通,空气进入火炉无障碍;房屋和帐篷不应密闭;车辆长时间停车等待时应确保排气管未被积雪阻塞,且应稍稍打开一扇车窗。 4.预防和救治炉火烧伤 接触炙热物体的表面、失火、燃料爆燃可引起烧伤,甚至引起致命的火灾。 加强炉火管理,严防发生意外。 火炉外应设有护栏,禁止在帐篷内打逗,房屋、帐篷、车辆出口的道路应保持通畅以便于逃生。 烧伤的急救:使患者迅速脱离火场,脱掉或剪掉正在燃烧或冒烟的衣服,用灭菌绷带覆盖伤处,及时就医;不要在烧伤处结扎,不要在烧伤处涂抹软(油)膏、冰雪,不要弄破水疱。 5.避风休息处的选择 开阔地风大。房屋或帐篷背风面的积雪厚,需定时清扫积雪,以防将房屋或帐篷压塌。 山地的背风面虽可避风,但易被积雪覆盖甚至掩埋。山谷中的冷空气不易消散,使山谷的气温更低。应在远离谷底的山坡上避风为宜,避开风口及有雪崩或坠岩的危险区域。 八、寒冷环境中的着装 服装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寒装备,着装不当是患寒冷损伤的重要原因。笨重的冬装容易妨碍视线,降低运动的协调性和手指的灵活性,应注意锻炼适应,以利各项工作的完成。 1.分层着装。防寒服装从内到外分别是:第一层紧身汗衫和短裤,第二层长内衣裤,第三层绒衣裤,第四层棉衣裤,注意着装不要过多。穿多层衣服时,衣服间空气含量增加有利于保暖,而且便于根据环境气温、风速、工作负荷等及时增减衣服调节保暖,避免出汗沾湿衣服。 2.保持服装干燥 湿衣服的隔热作用降低,不利于防寒保暖。 防止外衣被雨雪沾湿、内衣被汗湿。 冬季笨重的冬服增加身体能量消耗,从事重体力劳动时更易引起过热、出汗,此时可减少服装层数,定期拉开拉链或解开衣领、衣扣,增加透汽,安排多次短时间休息减少排汗量。 由寒冷的户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注意减少服装,避免内衣汗湿。 室内(车内)要适当通风,防止湿气聚集。 羊毛(或混纺)服装吸湿,不要将其穿在冬服的中层,避免沾湿内衣。 3.保持服装清洁。脏衣服蓬松度降低,服装内空气含量减少,保暖性降低。 4.着装适宜 外出前应检查防寒服装是否完好。不要强行移动冻结或粘住的服装,以防撕裂;不要强行拉动干涩的拉链,可用蜡润滑后再逐步拉动。 服装大小要适宜。服装太紧使血液循环不畅,易发生寒冷损伤。 严寒条件下,头部散热量可占全身散热量的50%,面部暴露散热可占全身散热量的40%,所以应注意头面部保暖。 5.足是冻伤的好发部位,应加强保护。 鞋袜应宽松适度、鞋带不要系得过紧,鞋垫只需垫一双以防鞋子过紧。 足部最易出汗,要尽可能保持双脚干燥,及时更换干净袜子(建议每天至少2次)和鞋垫(建议每日至少1次)。备用的鞋袜要保持清洁干燥。 每次外出工作后用温水洗脚,擦干后按摩揉捏至双足发热再穿上干净的鞋袜。即使无温水,每天也应洗脚。如无条件洗脚,可将鞋袜脱掉,按摩双脚并保持干燥。 6.手是冻伤的好发部位。 并指手套(连指手套)的保暖性比分指手套好,手套不能过紧。非精细工作时可戴并指手套握拳,或不停地做握拳和松开动作,以达到保暖目的。 可在线手套外加用棉手套。工作时脱掉外层棉手套,定时重新戴上棉手套使手指复暖。 将户外工作任务分为几段,中间安排休息复暖,使手指保持灵巧的活动能力。 严禁向手套内吹汽。呼出气中的湿气凝结使手套衬里潮湿、保暖性降低,若冻结则手套变硬,保暖性更差。 手冷时,可将手放在衣服内腋窝下或上腹部,帮助手复暖。 手部的主要血管流经手背,首先温暖手背有利于较快地使手复暖。 7.慎用面霜或软膏。 外涂面霜或软膏不能预防冻伤。 长时间严寒暴露时,面霜或软膏中的水分蒸发增加皮肤散热,软膏中的某些成分刺激局部血液循环,更容易受冷。 九、寒冷环境中的饮食与饮水温暖的服装和舒适的房屋、帐篷是预防寒冷损伤的第一道防线,适宜的饮食和饮水供应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饮食、饮水不当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健康和作业能力。 1.搞好饮食供应、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营养,是预防寒冷损伤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寒冷环 境中旅行或作业时散热增多,保持身体温暖需要更多的热量。而且穿着笨重的冬服在雪地或湿滑的地上行走或在寒冷环境中作业,耗能增加。环境气温每降低10 人体摄食量增加5%,在冷环境中作业时机体的热量需求比温暖环境增加25%50%,重体力劳动时需提供更多热量。冷环境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量无明显变 化,高脂饮食有利于机体耐寒并促进冷习服建立。 2.寒冷环境中的进食量可能不足,造成进食量不足的原因有: 口粮冷透甚至冻结,难以食用。 连续食用方便食品及冷的食品使食欲大为降低。 食用干燥的口粮(如饼干等)时缺少足够的饮水。因此,尽管摄食需求量增加,但实际进食量可能会明显减少,造成进食量不足。 3.供应热饮、热食是提高抗寒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寒冷环境中,人们易于接受热饮、热食。食用热饮、热食可补充过多的能量消耗、有利于保暖,提高士气。应每日至少供应一餐热饮和热食。 睡前给寒冷环境中作业的人员补充一顿热餐,有利于睡觉时身体温暖、安静入睡。 最好供应平衡膳食,多吃淀粉类食物有益于长途跋涉。 寒冷环境中食物的色、香、味变差。缺乏供应热饮热食的条件时,工作人员仍应互相鼓励,尽量多食。 4.注意寒冷环境中的失水问题 在寒冷环境中,着装过多、从事重体力劳动可致出汗,失水增多。同时,水瓶(壶)或 容器中的水冻结,限制了水的供应;方便食品含水量少,摄入方便食品时伴随摄入的水量减少。天气严寒和/或多雨雪时人体排尿量增加,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减 少饮水,以尽可能减少排尿的次数,也造成饮水量不足。失水增加、摄入量不足将引起脱水。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的口渴的感觉不像在热环境中那样难以忍受,明显脱水前大部分人不会感到口渴。 寒冷环境中,脱水不仅降低工作能力、食欲和警觉性,引起便秘、肾功能紊乱和尿路感染,还增加人体对寒冷损伤的易感性。 饮水不足、由于外环境寒冷而推迟大便可引起便秘。预防方法是多吃蔬菜等含丰富纤维素的食品,多喝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5.保证充足的饮水 每日至少饮水34升,即使不渴也必须饮水。推荐早餐、中餐、晚餐及睡觉前各饮500毫升水(半水壶)。 每日清晨自检尿量和尿液颜色,判断饮水状况。黄色或深黄色尿液表示饮水量不足、必须增加饮水量。 为避免饮用水冻结,可将水壶放在保暖的车辆内或帐篷内,或用带子将水壶系在颈上盖在衣服内,亦可放在脱掉的大衣袖内。 6.供水 应选择合格的饮用水。瓶装水或自来水供应量不足时,可采集冰、雪化水饮用。采冰应 选择在清洁、透明、杂质少的河段或塘面;采雪应选择远离居民区的洁白的自然积雪处,变色的雪不能使用。不能用未融化的雪冰替代饮用水。直接饮用冰雪不仅刺 激口腔、浪费体热,使体温降低,还可引起肠道传染病。 化冰的方法:将少量冰打碎放于锅内加热,待融化后再逐渐加入碎冰。冰雪化水用布过滤、煮沸后方可饮用。 使用消毒剂消毒冷水需延长消毒时间,饮用前最好多放置15分钟,以减轻水中异味。 7.建立临时厕所 在人口临时聚集集中的区域,搭建防风雨、避严寒的临时厕所,有效地防止因怕上厕所而不敢饮水的现象发生。临时厕所应远离水源。 及时处理粪便和垃圾,以防野鼠等破坏衣服和装备、传染疾病。遗弃不用时,要彻底清理掩埋。 清除通往厕所道路上的冰雪,防止滑倒摔伤。特别注意新的降雪能掩盖其下的碎冰或其他隐藏的危险。 十、寒冷环境中的心理卫生 1.克服恐惧和麻痹心理。未曾在严寒地区生活过的人听说“冬季可冻掉人的耳朵、鼻子”,就对寒冷产生了畏惧心理。而有严寒地区生活经历的人,觉得寒冷并不可怕。我们要在战术上重视寒冷,战略上藐视寒冷,就一定能克服寒冷带来的种种困难。 2.树立战胜寒冷环境的决心和信心。中国人在战胜寒冷方面创造了不少世界奇迹。现任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刚义,曾在沈阳军区政治部服役,自1990年(34岁)开始经过8年奋斗创造了五项基尼斯冬泳世界纪录:2001年1月26日在南美麦 哲伦海峡6水中游泳30分钟,次日在1.5的智利大冰湖中游泳35分钟,2月7日在南极长城湾1.4水中用51分42秒17游完1500米,同年 12月22日用27分23秒横渡韩国汉江(水温1,1200米);2003年11月24日在水温0的日本北海道冰海畅游了31分30秒。2004年1 月19日,又在泰坦尼克号邮船失事海域0.7水中搏击37.5分,再次震惊世界。王刚义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3.无严寒地区生活经验的人员要树立从容应对严寒环境的决心,认真学习防寒知识,搞好自我防护,并通过在严冷环境中完成作业任务或旅行积累经验,建立战胜严寒的信心。 4.有丰富严寒地区生活经验的人,对寒冷损伤的威胁也不能疏忽大意,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 5.吸烟、饮酒不利于防寒,应禁止吸烟、限制饮酒。 十一、普及寒冷损伤知识,掌握自救互救措施1.普及寒冷损伤知识、开展自救互救措施教育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环节。寒冷损伤是寒冷 及其它诱因共同引起的一类全身或局部病症的总称。通过防寒教育了解什么是寒冷损伤,寒冷损伤的病因、症状、急救、治疗、预防以及伤员后送等一系列问题,掌 握在冷环境中生存、作业的基本技能。 2.在寒冷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应通过培训和演练学习,掌握有关寒冷损伤防护与急救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习惯。 3.寒冷损伤的分类 寒冷损伤包括全身性寒冷损伤(即低体温,亦称冻僵)和局部性寒冷损伤,局部性寒冷损伤又分为冻结性冻伤(即通称的“冻伤”)和非冻结性寒冷损伤,非冻结性寒冷损伤包括冻疮、战壕足、浸渍足。其中以冻伤和冻疮最为多见。 4.冻伤 人体的末梢部位长时间裸露在0以下的环境中可引发冻伤,有风时尤甚。 冻伤多发生于身体末梢部位,以足部最多(约占一半以上),其次为手,耳、鼻、面部也占一定比例。 冻伤可分为轻度冻伤和重度冻伤。面部冻伤多为轻度冻伤;手足冻伤的情况一般比较复杂,常为轻度和重度冻伤混合存在,远端损伤多较重。 皮肤表面冻结、红、肿胀、疼痛,称为冻损,是最轻的冻伤。 冻结经皮肤和肌肉向深部扩展即为冻伤。冻伤局部皮肤麻木、呈蜡样灰色或白色,冰冷僵硬。冻结融化后,皮肤充血呈红、暗红、紫红甚至青灰色,肿胀,出现浆液性或血性水疱,局部感觉过敏或迟钝。 一旦冷暴露局部的疼痛消失或出现麻木感等为冻伤的先兆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设法温暖受冻局部。 冻伤预防:穿着合适、干燥服装,避免着装过多出汗,保持血液循环通畅,身体的末梢部位要保暖、不断活动。 5.冻伤的急救 冻伤急救治疗采取的方法是否正确,对预后的影响极大。伤员获救后应尽早脱离冷环境,进入温暖避风场所,采取保暖措施。详细询问受冻时的气象条件、冷暴露持续时间、着装情况等,以便估计伤情。 条件允许时应立即送医疗单位救治。如受冻部位已融化,后送途中一定要注意保温,避 免患部再次受冷冻结,冻-融-再冻可造成不可逆转的组织损伤。如后送途中有再次冻结的可能,则不要复温而保持冻结状态,到达医疗单位后再开始复温。严禁用 已融化的冻伤肢体行走,以免造成水疱破裂和创伤、增加感染的危险。 无后送条件只能就地救治时,最好作温水浸泡快速复温治疗。方法是将患部浸泡在4042°C水中,直至冻结融化、远端皮肤尤其是趾(指)甲床红润为止(一般为1530min)。颜面冻伤可用42°C的湿毛巾局部热敷。 无快速复温条件时,可由他人或伤员本人怀抱冻肢利用体热复温,如将轻度冻伤的手指放在腋窝下、腹部或大腿根部复暖,将冻伤的脚踝放在伙伴腹部衣服下复暖。其次的方法是在室温下自然融化复温。复温时出现疼(剧)痛是正常现象,患者要有思想准备,必要时可服用镇痛剂。 对于冻结部位已融化的冻伤,温水浸泡快速复温治疗无效。应采用40 1洗必泰溶液浸泡复温,每日两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67日。此法对融化72小时以内的冻伤有显著疗效。 严禁用冰雪揉搓、冷水浸泡、按摩捶打患部的方法复温,禁忌用明火烘烤复温,这些复温方法的预后极差。 保持室温:室温保持在2025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提高疗效。 民间流传的许多方法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的不多,使用应慎重。 6.冻疮 在寒冷(100)、潮湿的条件下,如手足不能保持温暖干燥,冷暴露数小时即可发生冻疮。 症状:皮肤红肿、柔软、局部热、痒感,疼痛、重时可出现刺痛,此后麻木。不造成永久性损害,但易复发。 冻伤与冻疮的区别:冻疮与冻伤的发病原因、症状和体征不同。冻疮系长时间湿冷环境 暴露引起的非冻结性损伤,而冻伤是短时间严寒环境暴露引起的冻结性损伤;冻疮皮肤紫红、肿胀、硬结,可形成溃疡、糜烂,而冻伤融化前局部苍白、冷、硬,融 化后红肿、有水疱。冻疮与冻伤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冻疮发生时皮肤无冻结。 治疗:冻疮不治疗亦可自愈。做好保温,防止进一步冷暴露。脱掉潮湿、紧身的衣服,换干燥、洁净、舒适的服装。轻轻洗涤伤处并使之干燥。抬高患肢,用温暖松软的服装覆盖使之复暖。有条件时可外涂冻伤膏,如呋喃西林霜或磺胺嘧啶锌霜,可促进痊愈。 7.战壕足 战壕足是湿冷环境暴露引起的一种损伤。穿胶靴在潮湿地区作业,或靴子太紧时,汗液 在靴中积聚导致足部湿冷暴露,暴露12小时或更长时间多面临发生战壕足的危险。战壕足早期,患足和足趾发白、感觉麻木、冷、僵硬,行走困难。如不及时采取 措施,双足将肿胀、疼痛,皮肤呈淡红、蓝或黑色,有时有渗出或出血。战壕足往往有一明显的水线,与靴中积水的高度一致。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截肢。由于 战壕足早期无疼痛感,须注意观察,以便早期发现。 战壕足的治疗:须送医疗单位治疗,不应揉搓或按摩,不要让患者靠伤肢行走。 战壕足的预防:穿防水靴时,应保持足部的清洁与干燥。足部潮湿后,应尽快擦干、按摩足部使之温暖,并换干燥的袜子。如暂时无干鞋袜更换,应不断活动足趾与脚踝部。 浸渍足常见于海员、船员和水上作业人员。其发病原因、症状和治疗原则与战壕足基本相同,故不再赘述。 8.低体温(冻僵) 人体冷暴露时,如散热量超过产热量,则体温下降,当直肠温度低于35时即为低体温。 在身体健康、活动、衣着适宜的情况下,一般连续冷空气暴露数小时后机体的直肠温度 才会下降。然而在多风、衣服潮湿和/或不活动的情况下,体温会很快下降。老年人肌肉萎缩、产热减少,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表面积/体重的比值增大,他们更 易出现低体温。此外,许多疾病如代谢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败血症、药(毒)物中毒、创伤等患者,也易患低体温。 浸泡在冷水中散热速度加快。人体在水温低于7.2的冷水中浸泡1小时即可出现低体温,在稍冷的水(如15.5)中浸泡数小时也可引起低体温。 低体温威胁生命,不救治可引起死亡。在低体温的早期阶段,很难识别疾病的存在,需注意患者常有孤独或古怪的行为,暴躁,神志混乱,讲话缓慢,发音不清,视觉改变,运动失调甚至昏迷。 低体温病人的诊断主要依靠直肠温度测定。低体温病人尚未真正死亡时,可无心搏、无呼吸,或对触摸、疼痛刺激无反应。有时,低体温病人的心搏和呼吸很微弱,可能检查不出来,此时不要放弃对其救治。 9.低体温的急救 让患者尽快脱离冷环境,脱掉湿衣服。用毛毯、睡袋、棉被包裹病人,防止进一步受冷。 冷水浸泡引起的低体温,应立即送医院作心肺复苏术。对于陆地上发现的低体温病人,应由医师决定是否需要做心肺复苏术。 低体温病人就地复温或立即后送须由医师决定。在治疗和后送途中,处理低体温病人的动作要轻柔,否则可引起室颤威胁患者生命。 所有低体温病人(包括那些似乎已经死亡的低体温病人)都必须由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后送。 10.寒冷损伤伤员的快速后送 医疗单位应准备好寒冷损伤伤员后送的车辆、人员和必要的医疗设备。 后送时,救援者(如担架员)面临着过度疲劳和冷暴露,应预防寒冷损伤。使用非封闭车辆后送伤员时,伤员也面临着过度冷暴露,应使用额外的衣服和毛毯等包裹保温。 后送途中经常检查病人有无寒冷损伤。 十二、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发生的创伤、疾病和损伤1.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创伤、疾病和损伤的发病率增高,而且寒冷环境严重妨碍了现场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后送,必须关注这一问题。 降雪、积雪与结冰,使道路湿滑、泥泞。常见因滑倒、跌倒、车辆事故造成的创伤。 从房屋入口处散发出来的热量可造成土地表层反复融化/冻结,使得这些地方特别湿滑、泥泞,易造成危险。 疲劳,笨重的冬服,头巾、帽子对视线和听觉的影响使行动笨拙,也易引起跌倒和事故。 2.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通常难以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可导致疾病的爆发流行。 临时掩蔽场所中人员密度大、接触密切,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蔓延。 寒冷环境中热水供应受限,难以保证手和餐具的卫生洁净,易造成疾病传播。 直接饮用未曾加热煮沸的融化雪水或冰水,其中的致病物质可引起疾病。 3.伤病员的抵抗力降低,治疗和护理面临更多困难。 冷暴露时,伤病员可迅速出现休克。失血和休克降低伤病员的抵抗力,更容易发生寒冷损伤,而且伤病员往往感觉不到冻伤的发生。 后送困难。经结冰、积雪道路或沼泽地后送伤员,担架员极易疲劳,后送速度缓慢,救援者和被救援者同样面临着过度消耗和冷暴露的危险;车辆难行,空运往往也受道路和气象条件的限制;在运送过程中,非封闭车辆和飞机产生的人造风也给救援者和被救援者造成寒冷损伤的危险。十三、寒冷环境中作业的准备1.防寒服装与防寒基本知识 在寒冷环境中作业的人员必须配备配套、合适的防寒服装,并学会穿着笨重的冬服完成作业任务。 学习寒冷环境中生存与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尤其要做好培训。 2.在寒冷环境中作业,要求工作人员的身体处于最好状态 3.各级领导应做的准备 尽量不安排有寒冷损伤史的人员参加寒冷环境中户外作业,如必须参加作业应密切监护。 建立作业小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增加人员的凝聚力、减少孤独感。 经常进行寒冷损伤症状检查(包括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尤其是静止不动或不戴手套工作者。 对出现冻伤症状/体征的人员,应立即送医疗单位救治。 在严寒条件下,应尽可能供应热饮热食;预料食物饮水供应可能出现的困难,建立紧急补给品储存和转运

    注意事项

    本文(《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