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件.ppt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你能从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中读出什么信息?,半坡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六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房屋和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集中分布在村落的中心,约占3万平方米。围绕居住区,还有一条深宽各约56米的围沟。遗址北部是氏族公共墓地,东部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和墓地、窑场明显分开。,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地穴式的房屋,骨制的箭头、鱼叉、鱼钩,纺线、织布、制衣服,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 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呢?,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能通风防潮、防虫蛇猛兽;房屋下面还可以饲养家禽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聚落遗址,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居住区高于地面,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功能,还可以防御猛兽虫蛇的侵害。这种房屋适合于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你从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中读出了哪些信息?,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居民房屋复原图,河姆渡居民主要以什么为食?,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是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水稻是当时河姆渡一带的主要农作物,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两种房屋有何不同?为什么?,半坡:一半地上、一半地下,冬暖夏凉。,河姆渡:当地气候潮湿,防止水淹,适合水乡居住。,阅读书本第6页第9页,填写表格,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活动,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背景: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2.兴起和发展的概况:(1)作物栽培:人工栽培稻、粟(2)主要地点:黄河、长江和淮河等(3)耕作方式:3.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刀耕火种、用耒耜等工具进行耕作,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