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
第三讲 阴阳五行学说,讲授提纲,传统哲学(上)一、气一元论;10 二、太极学说;15三、阴阳学说;20 四、五行学说;35 五、介绍形神合一与天人相应论;10,一、气一元论,起源于先秦道家的宋尹学派,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气”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元。世间万事万物均在于一气之变化,物的产生与灭亡是气之聚、散,全字宙只是一气而已。,“气”没有一定形状,也没有明显的质量,凡是视之不见的物质形态均称为“气”。气也是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原气”、“元气”、“真气”。气遍布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气的运动形式是“气化”“升降出入”。疾病治疗的关键,即在于调整失调之气机、气化,使之复归平衡。,聚气、养气、练气、平衡气,通过气来调控人体,成为古人认识和把握自身生命运动的重要环节。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摸索出多种形式的自我调控体内气化过程的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专门学科气功。,二、太极学说,“太极”之说,源于周易。太极即大一,指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的本始,指原始混浑之气。易,是宇宙变化的过程。太极是宇宙变化的开始。,原始混沌之气运动而分为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由阴阳而生春夏秋冬四时,产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进一步则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太极即是理,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代表着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的从产生到衰亡的过程。,在人的生命进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逐渐转化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不断耗竭,则人体逐渐衰老,生命即告终止。气功修炼能够使人体的阴阳逆化;“顺则人,逆则仙”,三、阴 阳,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概念、养生理论基础“一阴一阳之谓道”衣食住行处处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两极转化的太极原理是宇宙间万物运动变化的最高规范、最基本的形式。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医易同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互贯传统文化的特色。,穿衣:上为衣,下为裳天玄地黄饮食:水与火;地上水(露水)、地下水;酒有水火二性;畜类的肉食为阳性,鱼虾为寒性;面(小麦)为阳性,米(水稻)为阴性;筷子的两根;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居处:高处多阳,低处多阴;阳宅、阴宅;行走:抬起的脚为阳,落地的脚为阴;人体:男女、上下眼皮、头脚、上下、前后?动物的爬行、脏腑。,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等。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1、阴左阜右邑象形字“山之北,水之南”说文解字“圣人不重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光阴“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肺经和脾经;厥阴心包经和肝经;少阴心经和肾经,2、阳山之南,水之北“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3、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如下:阴阳的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的消长:会发生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偏盛偏衰的不平衡状态。阴阳的转化:可以互相转化;如:水云雨;人体功能与物质(气与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事物异常发展到极点,必然向着对立面转化。,(三)阴阳学说在养生锻炼中的应用:1、选择锻炼功法应顺应季节阴阳;2、锻练时应顺应时辰阴阳;3、选择锻炼项目应区别体质阴阳;4、辨别病情阴阳去养生锻炼;5、练呼吸调和明阳;6、用意念平衡阴阳;7、不同的锻炼姿势可以协调阴阳。,阴阳和合而为人,气血的偏失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嫉)而无恩。”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喜欢住大房子),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少阳之人“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比较自恋、好面子。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俱,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而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气血平和,为人中正。,一个成功的人应具备以下特点:锐气藏于胸:生命力与持久力和气浮于面:打开广阔的空间才气行于事:做人做事义气施于人:乐善好施、学会担当。“万事先为他人想,自有荣华在己身”认识自己、认识别人,阴阳之道教我们做人做事!,“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初生绿叶为先导,次发红花阴后随;常道即斯为日月,真源反此有谁知;寄语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宋】张伯端,四、五行,五行中的“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乘相侮则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克太过”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又称为反克或反侮。,乘:有乘虚侵袭之意;侮:有恃强凌弱之意。阴阳五行经常结合应用,成为古代医学、养生学的重要理论,表现出古代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取势、思辨力量,至今令世人惊叹不已。因受种种限制,未能臻成严密的科学体系,在实际运用中发生捉襟见肘、牵强附会问题。,五行结构实际上包含了两套自我调节机制:一是正常状态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运动机制;二是非正常状态下的修复机制。正是这两套机制的特殊功效保证了五行系统处在整体动态平衡的循环运动状态之中。,五行属性 脏腑特性:木肝-胆;怕郁结,要像树木般得到舒展。火心-小肠;心推动气血温暖整个人。土脾-胃;脾主消化吸收,滋润身体,如大地孕育万物;金 肺、大肠;肺主声,肺气宜清,如金属般铿锵有声。水肾、膀胱;生命的本源来自水,而肾属先天的本源。,(四)阴阳五行在其他领域的运用,在战国后期,齐国人邹衍把阴阳和五行两种学说结合起来,用以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变化,形成了一个学派阴阳家。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阴阳五行思想就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宗教、巫仙、看相、算命、抽签、卜卦、画符、念咒以及看风水、择吉日等民俗活动中。,“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把握住“天人相应”的哲学观,就不啻于掌握了一把开启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养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除了自然界之外,人体的生理状态也有自身的规律,“庖丁解牛”。黄帝内经倡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追求的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五、形神合一论,形,是指形质、形体、身形而言。包括了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其间的精血,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属自然范畴的物质实体。神,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狭义的“神”,指意识思维。,“神”的概念,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在诊断疾病时,强调神的盛衰与有无,“四诊”中的望与切,就是以之断其神的。有“神”:面色红润而有光泽,两眼炯炯而有光亮,毛发润泽、皮肤光洁、四肢有力、神志清楚、反应敏捷、声音洪亮、脉搏柔和有力等等;无“神”:神疲乏力、举目无光、精神疲惫、行为呆钝等等。,“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欲养神必先养形。“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欲康健形体必须重视养神,否则“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运用形、神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生命活动本质的理论,即为“形神合一论”。,养神为首务。“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为全身脏腑经脉气血津液之主宰。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又作用于形而成为“形之主”、“身之制”,主宰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运动。淮南子:“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黄帝内经主张“形神兼顾”;提出了“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口号,主张“养神为先”。,六、天人相应论介绍,天人相应是指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共同的变化规律。运用“天人相应”的观点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指导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即为天人相应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气血运行与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相关:天热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则气血凝滞沉涩。与月盈亏密切相关;人体阳气之行则与昼夜节律变化相关;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1、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2、人体的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3、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都是天地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思考题,1、阴阳五行学说的优缺点有哪些?2、如何指导养生实践?3、对体育锻炼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