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医学ppt课件 中医 1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ppt
-
资源ID:3910189
资源大小:165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6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年制医学ppt课件 中医 1中医学导论阴阳五行.ppt
中 医 学,第一章 导论,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它确定了中药的理论基础。,(二)丰富独特的学术内容1、独特的理论体系(1)对人体的认识 中医称为藏象学说(2)对病因的认识 它归纳为六淫,七情,疫疠,饮食,劳逸等因素。(3)对预防的认识 A 未病先防 调情志“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常锻炼“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慎寒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节饮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B 既病防变,2 丰富的诊疗特色(1)诊法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诊察疾病,其中舌诊、脉诊最具有中医的特色。(2)辨证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二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 1 人体自身的统一性(1)形体结构 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关系密切,相互影响。(2)基本物质 精、气、血、津液,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产物。(3)机能活动 脏腑功能各异,但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2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中医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1)季节昼夜的影响(2)地理区域的差异 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机能影响极大,不良的精神状态常常使人生病。,(二)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从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病例初诊: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清涕,微咳痰稀,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辨证:风寒表证。再诊:症见高热汗出,面赤心烦,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象洪数。辨证:胃火亢盛。2、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三、常用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一)司外揣内法(二)援物比类法四、如何学习中医(一)按中医体系理解认识(二)结合临床实践去体验(三)吸收现代的科学成果,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基本特性古人以生活中最易接触到的“水”与“火”,代表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再用援物比类法,进一步推演、引申,从而概括出具体的阴、阳基本特征。,(三)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相关性 指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内进行。相对性 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变更而发生改变。可分性 指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永无止 境。(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概括为“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中医认为仅管人体组织结构较为复杂,但都可用阴阳来划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阳 上部 体表 背部 外侧 六腑 阳气 阴 下部 体内 腹部 内侧 五脏 阴精(二)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主要体现在属阳的机能活动(脾气、肾气、肺气、经络之气等)与属阴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虽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三)、说明疾病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时,体内的阴阳是处于相对平衡的,当其因这样或那样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关系,人体就导致发病,这就是中医对发病的基本认识。人体是否患病,与两方面密切相关,即机体抗病力(正气)与致病因素(邪气)的相互斗争。当其邪气盛时,临床上就会出现实证;正气虚时,临床上就会出现虚证。a.因邪气有阳邪与阴邪之不同,产生的病证就有实热证与实寒证的差别。b.因正气有阴精与阳气之不同,产生的病证就有虚热证与虚寒证的差别。,1、阴阳偏盛 是实证发病的机理(1)阳邪(热)阳盛于阴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证)临床常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便秘尿赤,或腹胀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亢盛的症状。(2)阴邪(寒)阴盛于阳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证)临床常见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腹痛拒按,大便结燥或或肠鸣腹泻,小便清长,苔白厚腻,脉弦紧有力等一派阴寒至盛的症状。,2 阴阳偏衰 是虚证发病的机理(1)阳虚阳不制阴阳虚则外寒虚寒证(阴证)临床常见畏寒肢冷,腹疼喜暖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气短乏力,舌淡脉微等症状。(2)阴虚阴不制阳阴虚则内热虚热证(阳证)临床常见潮热盗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四)用来指导疾病诊断 诊察疾病,始自四诊。在分析症状、体征时,色泽、声息、部位、脉象等都可借助阴阳进行属性归类。如:色泽鲜明,语声高亢,言多而躁动,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脉强而数等多属阳;色泽晦暗,语声低微,少言而沉静,呼吸微弱,动则气喘,脉弱而迟等多属阴。,(五)用来指导疾病治疗 1 归纳药物性能中医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就阴阳属性而言,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属阴;温、热药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属阳。2确定治疗原则既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是阴阳失调,其治疗原则就是调整阴阳,通过“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达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以恢复阴阳平衡之目的。(1)损其有余 是实证的治疗原则 实热证(阳证)清热(寒凉药阴)实寒证(阴证)祛寒(温热药阳)(2)补其不足 是虚证的治疗原则 虚热证(阳证)养阴(寒凉药阴)虚寒证(阴证)补阳(温热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