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 1 望诊-38_课件.ppt
中医诊断学,苏州大学药学院 李笑然,第一章 诊 法,诊法,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为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的诊察方法。中医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为中医诊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中医诊法的内容与特点,望诊是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的一种诊法。闻诊是从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由病体排出的气味,来辨别病变的诊法。问诊是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的询问,了解病人平时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的诊法。切诊是通过切摸病人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情况,测知其体内外变化的诊法。,古代文献论述,难经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医宗金鉴 四诊心法要诀曰:“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第一节 望 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法。望诊可分三部分:1.全身望诊 包括望病人的神、色、形、态;2.局部望诊 包括望头项五官九窍、望皮肤、望指纹、望排泄物与分泌物;3.望舌 又称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一、全身望诊,望 神 望 色 望形体 望姿态,2失 神(无神),失神是指神出现了严重的病理变化,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属病情严重阶段。临床表现:面色晦暗,大肉已脱,目暗睛迷,瞳仁呆滞,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神志昏迷,语无伦次,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临床意义:说明脏腑功能衰败,预后不良。,3假 神,假神是指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临床表现: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两目呆滞突然目光转亮;神志不清突然意识清楚;语声低微,时断时续,突然语声高亢,滔滔不绝;不思饮食而突然饥不择食。临床意义:属阴阳离绝之证,亦称“回光返照”,病人生命危在旦夕。,4神气不足,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临床表现: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临床意义:正气不足。心脾两虚则健忘,倦怠乏力,肾阳不足则精神不振、嗜睡;正气不足,气不充身则声低懒言。,5神 乱,神乱是指神志异常的一类病证,常见以下几种。(1)癫病:临床表现为精神抑郁,沉默寡言,表情呆滞,闷闷不乐,喃喃自语,哭笑无常,不思饮食。多由痰蒙心窍所致,属阴证。(2)狂病:临床表现为躁扰不安,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少卧不饥,喜动恶静。多由痰火扰心所致,属阳证。(3)痫病: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醒后如常。多由肝风挟痰,上蒙心窍所致,(二)望 色,望色,是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借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内经有关于望色的详细记载。古人把颜色分为青、赤、白、黄、黑,称为五色诊。灵枢曰:“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五色的变化,以面部表现最为明显,所以望色主要指诊察面部色泽。,1常 色,常色是指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中国人健康的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由于时间、环境的变迁,及体质的差异,常色又可分如下几种。(1)主色:主色亦称正色,是指其面色、肤色终生不变的颜色(2)客色:根据自然气候,生活条件等变动,人的面色、肤色出现相应变化的颜色。,2病 色,病色是指疾病反映于面色的色泽。由于病情轻重,色泽的不同,病色又可分以下两种。(1)善色:凡五色光泽明润者为善色。(2)恶色:凡五色晦暗枯槁者为恶色。,3五色主病,(1)白色:主虚证(气虚、血虚、阳虚),主寒证,失血,夺气。(2)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3)赤色:主热证(实热证与虚热证),亦主戴阳证。(4)黄色:主虚证(黄胖、萎黄),主湿证(阳黄、阴黄)。(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寒证、痛证。,(三)望形体,1形盛气虚:临床表现为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乏力气短。此即所谓“肥人多痰”。2形气俱虚: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胸廓狭窄,少气懒言。多为精气虚衰所致。3形瘦多食: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能食易饥,大便干结,多由中焦有火所致。4肉消著骨:临床表现为骨瘦如柴,眼窝深陷,卧床不起,动转艰难。多见脏腑精气衰竭之危证。5畸形(鸡胸、龟背、“O”型、“X”型或“K”型腿):(1)先天禀赋不足,肾之精气亏损;(2)后天失养,脾胃虚弱。,(四)望姿态 1,1坐 位(1)坐而俯首,少气懒言,多为肺气虚弱。(2)坐而仰首,喘促痰多,多为肺实气逆。2卧位(1)卧时面里,头身屈团,重衣复被,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寒虚证。(2)卧时面外,仰面伸足,揭衣去被,躁扰不宁,多为阳热实证。,(四)望姿态 2,3但坐不得卧: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水气凌心。4但卧不得坐: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多为气血俱虚,或夺气脱血,气血俱虚,不能上荣清窍,则昏眩。5抽搐颤动:抽搐颤动在临床上可见于全身与局部(口、眼、面、鼻、手、足)二种。(1)热极动风: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即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2)血虚生风:眼睑、唇、指、趾不时颤动,多见久病筋损,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四)望姿态 3,6手足拘急,屈伸不利:在临床上见肝血亏损,筋脉失养;风寒湿痹,寒凝经脉;肾精虚竭,阴寒为患。7肢体不用:(1)手足肩膝,软弱无力,多见痿证。痿证多由热病肺热叶焦不能敷布津液,或胃气虚弱,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2)单侧肢体,麻木不仁,多见偏瘫。多由风痰或痰火为患,阻滞经络所致。,二、局部望诊,(一)望头面颈项与发(二)望 目(三)望 耳(四)望 鼻(五)望唇、齿、咽喉(六)望皮肤(七)望小儿食指络脉(八)望分泌物与排泄物,(一)望头面颈项与发,1望头面2望颈项 3望 发,1望头面,主要观察头面的形状与动态,借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与先天不足。(1)头形: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中藏脑髓,髓为精化,精藏于肾,故望头形的大小可以判断肾精的盛衰。多用于儿科,在临床上常见三种。(2)囟门:囟填、囟陷(囟门下陷,多属虚证)、解颅(囟门迟闭,多属肾气不足)。(3)头摇:头摇不能自主,多为风病,或气虚衰。(4)面肿:阳水(肿起眼睑头面,肿势迅速)、阴水(肿起下肢腹部,肿势缓慢,后见面肿)、大头瘟(头肿如斗,目不能开)。(5)腮肿:常见痄腮,表现为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喉部不肿痛,或发热,多由风热火毒所致。(6)口眼歪斜:表现为肌肤不仁,患缓健急,患侧目不能合,口不能闭,不能皱眉鼓腮,饮食言语皆不利,为风邪中络,风痰痹阻所致。,2望颈项,(1)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可随吞咽移动,多由肝郁痰凝所致。(2)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所致,或见风火时毒,气血壅滞。,3望发,发为肾之外荣,又为血之余,中国人头发为黑色。望发主要判断肾气的盛衰与精血的盈亏。(1)发稀脱落,干枯无泽:为精血不足。(2)斑秃:为血虚生风。(3)发结如穗:见小儿疳积,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脾胃虚损,(二)望 目,1五轮学说:是眼科常用的一种辨证理论。肉轮指上下眼睑,属脾;血轮指内外眦血络,属心;气轮指白睛,属肺;风轮指黑睛,属肝;水轮指瞳仁,属肾。2望目内容(1)色诊:目眦赤:心火;白睛赤:肺火;白睛黄:湿热内盛;眼睑红赤湿烂:湿热脾火;眼睑红肿热痛:肝经风热。(2)形态:胞肿如蚕:水肿之兆;目睛凹陷:脏腑精脱津竭;睛肿眼突:见于瘿肿与肺胀;露眼昏睡:小儿久泄脾虚;瞳仁散大:脏气绝竭。(3)动态 两目开闭:见于中风,开目为阳,闭目为阴。睛视:可见于横目斜视,目睛微定,目翻上视,戴眼反折,瞪目直视。多由肝风内动,或痰热内闭所致。,(三)望 耳,耳为肾窍,又为宗脉之所聚,与整体有密切的关系。1耳 轮(1)干枯焦黑而薄:肾精亏极。(2)甲错色青不荣:久病血瘀。(3)耳轮红肿:少阳相火上攻,或湿热火毒上蒸。2耳 道(1)耳内流水流脓而臭:肝胆湿热,或肾虚相火上攻(2)聆耳:耳垢阻塞重听。,(四)望 鼻,l鼻形主病(1)鼻翼煽动,发热喘促:邪热壅肺。(2)鼻翼煽动,肢冷气短:久病肺绝。(3)鼻头色红或见丘疹:肺胃热盛。(4)鼻柱溃烂:麻风或梅毒。2鼻之分泌物(1)流清涕而身恶寒:外感风寒。(2)流浊涕而身热者:外感风热。(3)浊涕腥臭,久流不止:鼻渊。,(五)望唇、齿、咽喉,1望齿与龈(1)齿黄而燥:热盛伤津。(2)齿燥如骨:肾阴枯涸。(3)齿松稀疏:多属肾虚,虚火妄动。(4)龈痛而肿:胃热伤络。(5)牙龈淡白:多见血虚。2望 唇(1)唇色淡白:血虚不荣。(2)唇色深红而干:热盛伤津。(3)唇色青黑:多见于寒证,瘀血。3望咽喉(1)咽部红肿、疼痛:实热证,多由肺胃热毒壅盛所致。(2)咽部鲜红,肿痛不明显:属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3)咽部肿甚溃烂,附有灰白膜,擦之不去,重剥出血:白喉,属外感疫毒所致。(4)咽后壁或一侧红肿,吞咽困难,伴有身热恶寒:喉痈,属风热痰火上壅。,(六)望皮肤,1斑疹:斑疹皆属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在临床上要注意。2白瘖:白瘖又称瘖癳,发在皮肤的小颗粒,状如水泡,晶莹如珠,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见于头、颈、胸部,其病理为湿热羁留于气分,郁蒸皮肤,多见于湿温病。3痈、疽、疔、疖:均属疮疡一类外科疾患。,1斑疹,斑疹皆属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在临床上要注意。(1)斑疹的区别: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下,摸之不碍手。疹,形如粟米,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2)斑疹的顺逆:临床上见发热,身有微汗,疹出透彻,色泽红活,依出现的先后顺序回隐,热退神清为顺证。临床上见壮热无汗,斑疹不能透发,色淡红或白,晦暗无泽,伴有神昏喘息,身热不退为逆证。,2白瘖,白瘖又称瘖癳,发在皮肤的小颗粒,状如水泡,晶莹如珠,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见于头、颈、胸部,其病理为湿热羁留于气分,郁蒸皮肤,多见于湿温。(1)晶瘖:晶莹饱满,颗粒分明,身有微热,瘖出后热退神清。说明湿邪外达,预后佳良,属顺证。(2)枯瘖:空壳无津,色如枯骨,四肢冷,胸腹热,瘖出后身热不减,神志不清。说明津液枯竭,正气大虚,邪不外达,预后不良,属逆证。,3痈、疽、疔、疖,属疮疡一类外科疾患。(1)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煅热疼痛,属阳证。(2)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属阴证。(3)疔:如粟如米,根深而硬,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属阴证。(4)疖:疖起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化脓,脓溃即愈,属阳证,(七)望小儿食指络脉,望小儿食指络脉,适应于3岁以下小儿。正常小儿络脉色泽浅红,红黄相兼,隐见于风关之内。,(七)望小儿食指络脉,有病时络脉可见以下变化。1浮沉:络脉浮露,病在表;络脉沉滞,病在里。2深浅:色深为重,色浅为轻,色淡为虚,色滞为实。3色泽:色紫红,主内热;色鲜红,主外感表证;色青,主风、主痛,色淡主虚;色紫黑主血络闭郁。4部位:络脉见于风关,为邪气入络,病浅而轻;络脉从风关至气关,为邪气入里,邪气深重,疾病轻重;络脉显于命关,为邪气深入脏腑,疾病严重;若络脉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多属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八)望分泌物与排泄物,通过观察排出物形、色、质、量的异常变化,来了解有关脏腑的病变与邪气的性质。1痰涎涕唾 2呕 吐 物,1痰涎涕唾,(1)痰:痰是由肺和气道排出的粘液,其浊而稠的为痰,清而稀的为饮,都属有形之痰。若痰黄粘稠,坚而成块,属热痰。痰清稀而多泡沫,为风痰。痰白而清稀,挟有黑点的为寒痰。痰少而粘,难于咯出,为燥痰。痰白而量多,易咯,属湿痰。痰中带血,血色鲜红,为热伤肺络。(2)涕:涕是鼻腔分泌的粘液鼻流清涕为外感风寒鼻流浊涕为外感风热。久流浊涕不止为鼻渊。(3)涎:涎是从口腔流出的清稀粘液。口流清涎为脾冷;口吐粘液为脾热;口中涎多多见脾胃虚寒;口涎自流,睡时尤甚,多属脾气虚或胃热虫积。(4)唾:唾是从口腔吐出的带泡沫的粘液。唾液增多,常见于胃寒、虫积、湿邪、宿食、肾虚、肾寒。,2呕吐物,呕吐是由胃气上逆所致。吐物清稀,多为寒呕;吐物秽浊酸臭,多为热呕;吐物酸腐夹杂不消化物,多属食积;呕吐清水痰涎,常为痰饮;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或肝胆郁热;呕吐鲜血,多属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瘀血内阻;呕吐脓血混杂,多为胃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