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汇编.doc

    • 资源ID:3901453       资源大小:1.24M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汇编.doc

    学习-好资料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教育学发展 既然教育学这么重要,那么我们现代的教育学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教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No.1 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的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董仲舒、韩愈、王守仁。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之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No.1 荀子的教育思想 No.2墨子的教育思想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No.3老子的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No.4 那杨杨老师就给大家出一道题,看看大家童鞋们都记下来了吗?不仅要记住,还要会用哦 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的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提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人是谁呢? 老子A. 墨子B. C.韩非子 D.孔子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No.1 韩愈的教育思想No.2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朱熹的教育思想No.3 No.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学记的教育思想No.5 杨杨老师温馨提醒:这个知识点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中之重! 教育的发展之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的所有内容,同学们掌握了多少呢? 教育的发展之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教育的发展之科学化阶段 一道题测试一下你掌握的怎么样!别忘了老规矩,好了,咱们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 随后杨杨老师来揭晓答案!把答案留在评论区哦 的教育家是()做中学,主张“”儿童中心教育即生活认为“,强调“ 晏阳初A. 维果斯基B. C.布鲁纳 杜威D.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之科学化阶段现在我们来学习中国近现代教育上周我们学习了凯洛夫和杨贤江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家及其教育思想,拿出笔和本,开始记笔记喽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化阶段的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都有哪些了, 教育学流派都有哪些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学发展状况就我们先记到这里, 展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好了,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下面继续出两道题考考大家学的怎么样哦No.1 年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教1912 )育观和美感教育的是( 梁漱溟A. 黄炎培B. 蔡元培C. D.陶行知No.2 ) 开展教学过程最优化与教学质量提高实验研究的教育家是( 马卡连柯A. 赞科夫B. C.奥苏伯尔 巴班斯基D. 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知识框架 了解了本章的知识框架,下面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的学习。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又起着促进作用: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它反映着社会的根本性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一定社会的教育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积极的影响作用。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三、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特性; 2.学校文化的分类; 3.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四、教育与人口 教育对人口相互制约和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迁移等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节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掌握了多少呢? 来来来,做两道练习题告诉我你有多棒吧 No.1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两者之间的关系。 A.教育与经济 B.教育与政治 C.教育与文化 D.教育与科学技术 No.2 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有( ) A.传承与传播文化 B.保存和活化文化 C.选择与整理文化 D.交融与创新文化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第三章都有哪些考点 那梳理完这一章的考点之后,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学习,由于第一节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让童鞋们更好的消化吸收每一节课的内容,我们把教育目的这一部分的笔记分两节课来学习童鞋们可要耐心地拿下每个知识点哦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上)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 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从内涵上看, 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以及课程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知识拓展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 经济的要求, 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 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但各级各类学校有各自人才培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实现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一般来说, 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构成。要由国家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1.也为教育工作者指 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 预定发展结果,又称定向功能, 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 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都必须 以及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 教育内容的选择, 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 激励作用2.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具有理想性的特点,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 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着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 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为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 也激励着受教育者自觉地、 3.评价作用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 选择功能4.需要培养多种多样的技能 可供受教育者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而复杂,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需要发展方方面面的智力、能力。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技巧, 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范围, 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四、教育目的确立依据同时又受多方面的制约。 对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能对社会、必须考虑社 促进人的发展, 人们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会和人的因素。 社会依据1.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有着密切联系。教育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依据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 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而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又无不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 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 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 培养什么样的人, 不仅要反映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的要求, 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的制约。 2.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包含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 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来确定, 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来确定。 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 (或培养目标) 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 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 就必须以此为依据, 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 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认识, 会使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需要, 使其围绕社会要求来设计、 建构自我发展的素质。 3.理论依据 五、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 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 也是确定教育内容、 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2.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 对教育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3.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好了,今天的笔记内容我们就先记到这里,下面做两道练习题来巩固一下今天学的内容吧 1.下列概念按照范畴由大到小逻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 C.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 D.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2.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人们通常认为持个人本位论的学者有( ) A.涂尔干 B.卢梭 C.裴斯泰洛奇 D.福禄贝尔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下)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的各类表述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 1996年,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 即教育要使学习者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 并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年,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在德育、 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 并提出了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教育方针。 1981年, 中共中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提出: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又红又专、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 这个教育方针表述与50年代毛泽东的提法不完全一样, 但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1982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 少年、 儿童在品德、 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这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将 “三个面向” 写入教育方针,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 都应该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 具有实事求是、 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 这一教育目的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 反映了新时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1986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儿童、 少年在品德、 智力、 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 这里首次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到教育目的的高度。 1993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 智、 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最早的表述。 1995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这个教育方针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最规范的表述。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明确指出: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 智、 体、 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06年, 第十届人大二十二次会议修改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 少年在品德、 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 3.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指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教育开始了历史性转变, 被赋予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 反映社会主义性质和需要的教育目的, 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及教育发展发挥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 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 适应建设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需要, 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概括起来,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有如下几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所揭示的人的发展观, 为教育目的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方*, 指明了教育目的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历史制约性。 2.培养 “劳动者” 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这里所说的劳动者, 既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也包括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 3.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我国教育目的反映出来的这一基本精神,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 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源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 5.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以此为目标, 对课程、 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 综上所述,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 培养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的, 具有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同时, 这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即: 第一,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第二, 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第三,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 资本论 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四)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一般认为, 我国现在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 德育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 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 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始终强调把德育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2) 智育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 才能的教育活动。智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3) 体育 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保健知识, 增强体质, 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 (4) 美育 美育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发展他们感受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的作用。 (5)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指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 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综合德育、 智育、 美育和体育的作用。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五育” 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 “样样都好” 的平均发展, 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同 “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并不是对立的、 矛盾的。人的发展应是全面、 和谐、 具有鲜明个性的。在实际生活中, 青少年德、 智、 体、 美、 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 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强调。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 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 它们互为条件, 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 (五)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定义依据国家教委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的解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 教育法 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 活泼、 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 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在素质教育中, “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同时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 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 素质教育要求平等, 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 要求德、 智、 体、 美等各方面并重, 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 轻视德育、 体育和美育;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3)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 还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 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素质教育要完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优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的基础之上, 因此, 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 另一方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 使学生活泼地成长。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 素质教育要把学生看做知识的主人, 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 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 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面貌。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 素质教育必然要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 3.素质教育的特点 (1)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所谓 “全体性” , 广义地说, 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任何一名社会成员, 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 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地看, 素质教育的 “全体性” , 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全体性的特征由以下几点决定: 国民素质、 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求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受教育者; 所有受教育者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全体性” 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 最根本的要求。它要求学校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不能因种族、 家庭、 经济、 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 而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2)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所谓 “全面性” , 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 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 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 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 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规定的 “德、 智、 体、 美、 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 在目标层面上,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受教育者的素质全面发展、 整体提高, 培养其合理的、 完善的素质结构; 在内容和方法层面上, 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全方位的, 只有全方位的教育, 才能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是某种单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必须坚持全面教育、 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过程中, 要实现全面性的要求, 必须做到几个结合: 认知、 意志与情感相结合;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最终实现德、 智、 体、 美、 劳等全面发展与知、 情、 意、 行和谐发展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 (3)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 (职业) 性、 定向性而言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 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 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 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当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积极、 主动的精神, 挖掘和调动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 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从根本上说, 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 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这是教育的前提, 也是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教会学生学习, 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 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 家庭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 建立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5) 素质教育的未来性 所谓 “未来性” , 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 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要。一般来说, 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 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 生活和工作方式, 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 往往批评它是根据 “昨天” 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 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6) 素质教育的合作性 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 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民族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 积极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 (2) 转变学生观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 教育 (3)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 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 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育方法。 (4) 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5)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建立学校内部管理机制, 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 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过程。 (6)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 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 不少学校和家长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教育, 只要加强了音乐、 体育、 美术课等就是素质教育了。要减轻负担, 让孩子轻松, 引着孩子玩就是了, 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娱乐教育。其实, 艺术素质只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 而且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让学生身心愉快, 学得轻松, 只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 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促使学生思想品德、 文化水平、 身体健康、 艺术审美的发展, 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误区二: 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 中小学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和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以及心理负担,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但是, “减负” 不等于不要一点负担。一味减负, 减过了头, 只能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从中小学阶段推移至成年阶段, 这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学生负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应该在他们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劳动, 只有刻苦勤奋地学习, 才会学到丰富的知识。 误区三: 素质教育是无需教师的教育 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 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教师像卸了 “包袱” 一样, 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 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 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就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是讨论或争论, 不需要教师讲解, 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无休止无边际的讨论, 看似气氛活跃, 却收效甚微。 学生不会天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没有教师的传道、 授业、 解惑, 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误区四: 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兴趣, 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健康迅速地成长, 其不是学生成长的阻力而是动力, 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里, 将更加赋有创新精神, 教育将会更加多、 快、 好地培养人才。 误区五: 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 有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课内搞应试教育, 课外搞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 并成为中考的优录条件。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受教育者的德、 智、 体、 美、 劳等方面都应得到良好的发展; 发展特长是重要内容, 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它主要是从实际出发, 以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为前提进行开发, 二者缺一不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素质教育的关键即主渠道是要建立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 改变 “应试教育” 那种单一和呆板的结构, 建立系统化、 多样化的结构体系, 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 还要有环境课程, 并注意它们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开展系列课外活动, 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六) 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1.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1) 初步具有爱祖国、 爱人民、 爱劳动、 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初步养成关心他人、 关心集体、认真负责、 诚实、 勤俭、 勇敢正直、 合群、 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 养成讲文明、 讲礼貌、 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 具有阅读、 书写、 表达、 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一些生活、 自然的社会常识, 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 思维、 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 具有健康的身体、 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4) 初步学会生活自理, 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2.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1) 热爱集体, 热爱家长,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讲究文明, 遵纪守法, 了解公民的权利、义务和基本的国情、 国策。 (2) 具有语文、 数学、 外语和其他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 有阅读、 表达、 计算的能力和初步的实验、 自学能力; 努力学习, 善于提出问题,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 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有一定的兴趣、 爱好和审美能力, 初步具有自制、 自理能力, 有积极进步的精神。 (4) 具有强健的体魄、 顽强的意志, 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职业意识、 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5) 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他人, 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 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 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 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 要求、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学校的构成要素 (三) 学制的类型 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1.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是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 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学制。以英国的双轨学制为典型代表, 法国、 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笔记整理版汇编.doc)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