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doc
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杜石然(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100010 )摘要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潮 ,而元代实堪称为其顶峰 。文章探讨了元代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 ,及其与元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 、哲学 思想 、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 ,从而探讨元代科技发展起伏的社会原 因 。关键词元代科学技术社会忽必烈紫金山集团中图分类号N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20224 ( 2007 ) 03 20293 2101206 年成吉思汗 建 立“大 蒙古 国 ”, 简称“大 朝 ”。大 蒙 古 国 的 第 五 代 大 汗 忽 必 烈( 1215 1294 年 , 1260 年即帝位 )接受汉人刘秉忠建议 ,附会易经 ·彖传 中的“大哉乾 元 ”,改国号为“元 ”。“元朝 ”也就是“大朝 ”。人们对元朝的时间涵盖有着不同的理解 : 一种是 1271 年以“元 ”为国号时算起到 1368年覆亡为止 , 10帝 ,不及百年 ;另一种是以成 吉思汗 1206 年建国时起算到 1368 年覆亡 , 14 帝 , 162 年 ; 第三种则是以蒙古灭金 ( 1234 年 )起算 ,即从开始入主中原时算起 ;当然如从南宋灭亡 ( 1279 年 )算起 ,其享国时间就更 短了 。元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从政权的决策人来考量 ,关键人物乃是忽必烈汗 。因此本 文的时间主轴即是围绕着他来进行的 。当他还没有即位尚为藩王时即已高度注意吸收汉 文化 ,特别是当他于 1251年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元史 ·世祖本纪一 )之后 就更是如此 。当然 ,北方辽金时代以及金元之际的人文积淀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汇等等 ,也 拥起并且成就了元代传统科技发展顶峰的形成 。正如当代元史专家陈高华先生所指出的 :“对于元代文化 ,历来评价不一 。在相当长 的时间内 ,除了元曲 (这得力于王国维先生的研究 )之外 ,元代社会黑暗 、元代文化衰敝 的看法 ,是颇为流行的 。元朝君主多不习汉文化 ,元朝儒生地位极其低下 ,甚至有九儒 十丐 之说 ,是得出上述看法的重要论据 。 20世纪下半期以来 ,随着中外学术界有关研究 的不断深入 ,现在完全可以说 ,元代是继唐 、宋之后我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时期 。在 元代 ,文化的多数领域都有很好的成就 ,有些甚至超越了前代 。” 1 按陈先生的理解 ,科技 并不属于其所界定的“窄义 ”的“文化 ”范围之内 ,而本文则拟对元代的科技发展也做一类似的探讨 ,并试图对元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原因进行一些讨论 。1 元代堪称宋元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发展高潮之顶峰元代在天文历法 、数学 、农学 、医学 、水利 、地理 ,以及技术学科等诸多领域 ,均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 2 。首先让我们来观察元代的天文历法 。元代天文历法的成就 , 集中体现在授时历 ( 1280年颁行 )的编制工作之中 。学术界公认 :授时历 乃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最杰出的 一部 。它是由忽必烈的汉人智囊团领军人物刘秉忠所倡议 ,由其成员郭守敬 ( 1231 1316 年 ) 、王恂 ( 1235 1281年 )具体操持下完成的 。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同集团的张文谦 、张 易等人 。授时历 “不用积年 ,不用日法 ,创始用招差法来推算太阳 、月球的运动速 度 ,用弧矢割圆术来推算黄道经度和赤道经度 、赤道纬度的关系 。” 3 授时历 的编制者 们研制改创了观测仪器 ,从而“采用了一批经由实测而得的较准确的天文数据 。该历法 是中国古代最精良的历法 。” 4 其次在数学方面 ,元代有朱世杰所著算学启蒙 ( 1299 年 )和四元玉鉴 ( 1303 年 ) 两部杰出的著作 。四元玉鉴 继承并发展了当时在我国北方发展起来的设立 、求解一元 高次方程的“天元术 ”,以及设立 、求解多元高次方程组的“四元术 ”,此外还在高阶等差级 数求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世界数学史上较大的成就 。授时历 表明 : 这一高阶等差级数 求和方面的数学成果 ,已经在历法计算中得到应用 。而算学启蒙 一书 ,简明扼要地讲 述了从入门的运算知识直到一元高次方程解法等较高层次的数学知识 。除了它是一部很 好的启蒙性数学教材之外 ,该书还继承了当时在我国南方发展起来的商用算术 、筹算的各 种简捷算法等等 。正如清代学者罗士琳所评论的 , 与宋元数学大家秦九韶 、李冶相比 : “汉卿 (朱世杰 )在宋元之间 , 与秦道古 (九韶 ) 、李仁卿 (冶 ) 可称鼎足而三 , 道古正负开 方 ,仁卿天元如积 ,皆足上下千古 ,汉卿又兼包众有 ,充类尽量 ,神而明之 ,尤超越乎秦李之 上 ” 5 因此 ,“朱世杰的工作 ,在一定意义上讲 ,可以看作是宋元数学的代表 ,可以看作是 古代筹算系统发展的顶峰 。” 6 另外同为传统数学宋元四大家之一的李冶 ( 1192 1279 年 ) 所著测圆海镜 ( 1248年 ) 、益古演段 ( 1259 年 )两书 ,都是关于“天元术 ”的代表著作 ,而且都是在进入蒙元管 辖之后发表的 。李冶本人也曾作为学界名流数次接受过忽必烈的召见 。再次在农学方面 ,在宋元时期四大农书之中 ,元有其三 。这四大农书是 :( 1 )陈( 1076 ? 年 )的陈农书 ( 1149年 ) ,它是一部南宋农书 。( 2 )农桑辑要 ( 1273 年 ) ,是元政府“大司农司 ”组织人力遍求古今农书编写的 。该书“博采经史及诸子杂家 ,益以实验之法 ,考核详瞻 ,而一一切于实用 ,当时绝贵重之 ” 7 ,是我国现存最早由政府编辑出版并在全国推行的一部农书 。( 3 )王祯编写的王祯农书 ( 1313 年 )“全书包括农桑通诀 、农器图谱 和谷谱 三个部分 。农桑通诀 屡屡提到南北操作方法的异同 ,对于必须因地制宜 、交 流经验 、再三致意 ,仍是言之有物 。 农器图谱 则是作者在传统农学上的突出贡献 , 在份量上 ,构成全书的基本组成部分 ,内容也极为精彩 ,在传统农学著述中 ,确可称空前绝后 。” 8 “对后 魏 (齐 民 要 术 ) 以 来 中 国 南 北 精 耕 细 作 的 优 良 传 统 经 验 进 行 新 的 总结 。” 9 农器图谱 中除各种农用器械之外还记录了各种利用水力的机械 ,甚至还包括有 纺织机械 。在元代 ,种棉和棉纺技术得到普及 ,王祯农书 中的“黄道婆 ”就是元代棉纺 技术发达的一位民间传奇人物 。( 4 )鲁明善 (维吾尔族 )所编农桑衣食撮要 ( 1314 年 ) ,是一部月令体的农书 ,比较 通俗 ,还包含有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些农事活动情况 。在传统医学方面 ,则有金元四大家的出现 。四库全书总目 ·子部 ·医家类 ·前言 说 :“儒之门户分于宋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医学门户 、流派的出现 ,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医 学的发展 。传统医学金元四大家是指 :( 1 )以刘完素 ( 1110 1200年 ,河间人 )为代表的“寒凉派 ”;( 2 )以张从正 1156 1228年 ,睢州 (今兰考 )人 为代表的“攻下派 ”; ( 3 )以李杲 1180 1251年 ,真定 (今正定 )人 为代表的“温补派 ”;( 4 )以朱震亨 ( 1281 1358年 ,义乌人 )为代表的“养阴派 ”。 其中张 、李二人生活年代可归为金元之际而且都出自北方 ,而元人朱震亨则出身于统一后 的南方 ,他“兼收并蓄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三家之长 ,提出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的医学 理论 ,并以补养阴血 为主要治疗原则 。撰有医学著作多种 。 其说在明初影响很 大 ,师从者众多 ” 10 。元代的水利工程也很出色 。天文历法学家郭守敬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学家 。 他曾出任过各种管理政府水利工程的官职 ,前后向元朝政府提出 20 多项水利工程的建 议 ,治理了大小数百处河渠堤坝等工程 ,包括南北大运河北段的诸多工程 。 1291 1293 年北京地区通惠河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完成 ,可以被看成是郭守敬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 通惠河工程中勘察 、选线 、闸坝 、水门的布局设置都体现了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 是中国传统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现在的京杭大运河全长 1789 公里 ,沿途经过 18 个城 市 ,就是以元运河为基础的 。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 (M a rco Po lo, 1254 1324 )的马可 · 波罗游记 ,详细记载了他经过的运河城市 。他说当时的北京城 ,繁华超过他在其他国家 见到的城市 ,而杭州则是更加繁华的一个城市 ,令他感到十分震惊 。在地理志书方面的成就 ,在元代则可以举出大元一统志 的编纂 。大元一统志 是 元代官修各地方志的总志 ,至元三十一年 ( 1294 年 )开始 ,大德七年 ( 1303 年 )完成 ,前后 历时 17年 ,规模空前 。书中按元代各路 、州 、县 ,分别记述了各地区的建制沿革 、坊郭 、乡 镇 、道里 、山川 、土产 、风俗形势 、古迹 、官迹 、人物 、庙宇等门类 。书中保存了大量宋 、金 、元 时所修方志书中的史料 。书中对元代各地的社会经济等人文状况 ,以及地理 、地质 、考古 等有较多的记述 。可惜 ,此书在明代即已散失 ,现存仅有后人的辑本 。此外朱思本绘制的舆地图 、汪大渊的地理学专著岛夷志略 等也都很有价值 。 元代的各种技术学科也比较发达 。例如 ,元代青花瓷器 、航海技术 、制盐业 、兵器制造等等都有超过前代的发展 。特别是火器制造在南宋和金代已有成就基础上 ,铜炮 (又作 “火筒 ”)的铸造有更大的进步 。现存至顺三年 ( 1332 年 ) 铸造的铜炮 (藏中国历史博物 馆 ) ,长 35. 3厘米 ,口径 10. 5厘米 ,重 6. 94 公斤 。和金代火炮以纸十六重为筒比起来 ,进 步之大是很明显的 。另一只至正十一年 ( 1351 年 )铸造的铜火铳长 43. 5 厘米 ,口径 3 厘米 ,重 4. 75 公斤 , 是一种用于射击的管状火器 。前者很可能就是元末杨维桢所描写的“龙井炮 ”或“铜将军 ”之类 。此外 ,元代还出现了折叠弩 、叠盾等经过改进的武器 。2 元代传统科技发展顶峰的社会原因从社会因素来看 ,我们认为辽金元时期北方文化中心的逐渐形成 ,以及元代政府决策人 ,特别是与忽必烈汗以及他身边汉人智囊团 ,与元代传统科技发展顶峰的形成有着十分 重大的关系 。2. 1 北方文化中心的逐渐形成从 10 世纪起 ,在两宋续存的 300年间 (公元 960 1247 年 ) ,在中国的北部地区 ,陆续 出现了少数民族所建立的辽 (公元 916 1125年 ) 、西夏 ( 1038 1227年 ) 、金 ( 1161 1234 年 )等国家 ,最后还是由蒙古族所建立的元王朝统一了整个的南北中国 ,结束了南北长期 对峙的局面 。在长期的南北之间民族 、军事 、政治的冲突 、对抗 、征服过程中 ,多民族文化 的同化和融合也无时不在进行着 。当金兵南下 、北南宋交替之际 ,全国的文化中心 ,从表 面上看 ,自关洛一线 (以张载 、二程为代表 )南移至杭州 (南宋都城临安 ) 、福建 (以朱熹为 代表 )一线 。必须注意的是 ,在北方 ,由于辽 、金 、元诸王朝的连续出现 ,以河北 、河南 、山 西 、山东为中心的另一个文化中心逐渐形成 ,这不但为金元时期科学技术在北方的发展提 供了经济 、政治 、文化氛围 ,以及人才培养等社会总体发展的平台 ,而且为北京将在其后的 七八百年间持续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首都奠定了基础 。例如作为当时文化发展标志之 一的出版印刷业 :在山西 (临汾等地 ) 、河北 (燕京 )等地 ,都形成了可与南宋都城临安 (杭 州 ) 、福建 、四川相抗衡的印刷出版中心 。佛藏 、道藏以及经 、史 、子 、集各个方面书籍 ,均 多有出版 。冶金技术在北方也有所发展 ,辽金时期就有较发达的冶金业 ,元代仅燕南 、燕 北即有铁冶提举司 17 所 ,煽炼户 3万余户 (元 ·王恽秋涧集 卷 90省罢冶铁户 ) 。两宋时期在北方首先出现的强大国家是由契丹族的贵族所建的辽 。辽最盛时的疆域 东临日本海 ,西至天山 ,朝贡国有 60余个 ,与北宋对峙的西夏一时亦向辽称藩 。辽亡于金 的前一年 ,辽一部分贵族西迁 ,建立了西辽国 (即“哈剌契丹 ”,“哈剌 ”是黑色之意 ) 。西 辽国在加强中世纪的东西文化交流方面 ,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 11 西夏是党项族贵所族建立的国家 ,以宁夏的银川为国都 。 金是女真族所建立的国家 。女真族世居中国的东北地区 ,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 。 12世纪初灭辽和西夏 ,进兵中原 ,使北宋覆亡 ( 1161 年 ) ,在北方广大地区享国一百余年 ,现 今的北京当时是金的中都 。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的国家 。蒙古族本来散居在鄂嫩 、克鲁伦 、土拉等三条河流上 游 ,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以东一带的地方 。自元太祖成吉思汗时起 ,四出征战 ,除 了本民族内部的统一之外 ,还进入到长城以南的广大中原地区以及中国以西的西亚 、中 亚 、西南亚 ,甚至跨过亚洲大陆西端而进入到欧洲 。在中国 ,成吉思汗的后继者们 ,元太宗 窝阔台于 1234年灭金 ,元世祖忽必烈于 1279年灭掉南宋 ,完成了全中国的统一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对内对外都比较开放的时期 ,多种宗教共存并且能够包容各种思 想 。中国人可以走出去 ,外国人也可以走进来 。元代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虽然其过程经历了太多的杀戮和民族压迫 ) 。从 1271 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到 1368 年明朝建立 ,不过百年时间 ,强悍 、质朴的草原文化 (游牧文化 )与成熟 、丰富的中原文化 (农耕文化 )相互碰撞 、融合 ,虽常有民族压迫 、民族歧视的痛苦 相伴 ,但在历史上却也是特色独具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史融汇了许多新鲜的篇章 。西夏 、辽 、金 、元等政权都是由来自北方的骑马民族所创造 ,可以说他们都是得天下于 马背之上 ,一统天下于战乱之中 。但是正如元世祖身边汉人智囊团代表人物之一的刘秉 忠所说 :“以马上取天下 ,不可以马上治 ” 12 。在那个时候谈论“治 ”, 说穿了 , 都离不开 “汉化 ”一途 。随着他们对汉族地区的征服 ,征服者本身立即被被征服者的较高文化所同 化 ,而且是迅速的汉化 。其程度之快 ,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金的太祖 、太宗是如此 ,元 世祖忽必烈更是如此 。忽必烈早在他尚为藩王时 ,即对汉人儒生比较亲近 。元史 ·世祖本纪 中记有 :“岁 甲辰 ( 1244 ) ,帝在潜邸 ,思大有为于天下 ,延藩邸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 ,问以治道 ”,在这 些人之中就有刘秉忠 、赵璧 、王鹗等人 。其后 ,姚枢 、窦默 、许衡等汉人儒士也相互援引纷 纷加入 。忽必烈在“南征 ”、“避祸 ”(蒙哥汗曾怀疑其有野心 ) 、“靖难 ”(与其弟弟争夺皇 位 )“登基 ”等一系列关键时刻 ,无一不是因为采纳了汉族儒士的正当建言而获得成功 。1260年 ,忽必烈称帝于开平 ,汉族谋士 ,特别是刘秉忠 ,出力尤多 。无论是典章 、制度 、开 国国号 、都城兴建 、官制章服 、朝仪礼制 ,均肇自这位亦儒亦释亦道的汉族文士 。为了以儒 治国的政治方针得到贯彻和延续 ,忽必烈还要求其独生子真金也接受儒学教育 。忽必烈 在灭金 、亡宋以及“立储 ”等方方面面 ,所依靠的都是这一汉儒智囊团 。2. 2 忽必烈身边的汉人智囊团 紫金山集团在元代初起 ,即元世祖忽必烈尚为藩王时 ,忽必烈的身边就曾经存在过如上所述以刘 秉忠为首 ,包括张文谦 ( 1217 1283 年 ) 、郝经 ( 1226 1278 年 ) 、姚枢 ( 1203 1280 年 ) 、 许衡 ( 1209 1239 年 ) 、窦默 ( 1196 1280 年 ) 、郭 守敬 ( 1231 1316 年 ) 和 王 恂 ( 1235 1281年 )等人为中心的汉人智囊团 。元代的科学和技术得以持续地发展 ,也大都得力于 这个智囊团 。这个智囊团的中心人物是刘秉忠 。刘秉忠出仕之前曾在河北紫金山 (邢台 市西南 65 公里 )隐居讲学 ,创立了紫金山书院 ,上述人物大都跟随他在书院中学习过 。刘秉忠 ( 1216 1274 年 ) ,邢州 (河北邢台 ) 人 。他先入全真教 ,后又出家为僧 ,法号 子聪 ,自号藏春散人 ,隐居紫金山中躲避战乱 。他广学博览 ,潜心研究 , 博鉴儒 、释 、道三 家 ,史称他“凿开三室 ,混为一家 ” 13 。此外他还精通天文 、历法 、水利 、算学等等 。他创建 紫金山书院 , 弟子中有张文谦 、王恂 、张易 、郭守敬诸人 , 皆为元代著名学者 。刘秉忠于1242年受到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的推荐 ,进入忽必烈王府 ,由于学识渊博 ,深受忽必 烈信任重用 ,“参帷幄之密谋 ,定社稷之大计 ”。忽必烈登基后 ,曾建议定百官爵禄 、减赋 税差役 、劝农桑 、兴学校等 。在与忽必烈接触过程中“顾问之际 ,遂辟用人之路 ” 14 , 1247 年经他推荐被忽必烈征聘到王府的就有张文谦 、窦默 、李德辉等人 。而忽必烈也因此慕 “唐太宗为秦王时 ,广延四方文学之士 ,讲论治道 ,终致太平 ” 15 据王恂墓志 载 :“岁己 酉 ( 1249年 ) ,太保刘公自邢北上 ,取道中山 ,方求一时之俊 ,召公 (王恂 )与语 ,贤其才 ,欲为大就之 ”。王恂也是刘秉忠所推荐的 。 转引自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 卷 9太史王文肃公 16 。以刘秉忠为首的紫金山集团的成员大都通晓天文 、数学 、水利等各种科学技术 ,同时又多为元初名臣 。刘秉忠本人官拜光禄大夫 、太保 、参领中书省事 ,汉人文武官员位居三 公者仅刘一人 。其他如张文谦曾任枢密副使 ,官至左丞相 ;张易累官枢密副使 、知秘书监 ; 王恂曾为太子赞善 ,官至太史令 ;郭守敬曾任都水监 、太史院同知 。2. 3 百科全书式人物和他们的用世态度我们已经注意到 ,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 ,在宋代就曾经出现了大批的百科全书式的人 物 ,而这种趋向应该被看作是“宋学 ”得以发展的新的时代精神 、新的学习风气 2 。和两 宋时代一样 ,在元代 ,这种新的风气依然得到继续 。战乱频仍 ,异族间的矛盾 ,科考断续无 常 ,知识人避乱 、逃荒 、隐居 、迷惘 、沉思等等 ,使得博学 、经世 、百科全书式人物继续成为社 会需要 。上述紫金山集团的成员大都是这样的学者 。例如领军人物刘秉忠就曾是一位凿空儒释道 ,精通文 、史 、哲 、经 、天 、数 、水利 、占卜等 等多才多艺的人才 。有资料说他是“通晓音律 , 精算数 , 仰观占候 、六壬遁甲 、易经 象 数 、邵氏皇极 之书靡不周知 ” 17 。再如许衡 ,他也是“天文 、地理 、典章 、制度 、食货 、刑法 、字学 、音韵 、医经 、数术之说亦 靡不该贯 ,旁而释 、老之言 ,亦洞究其蕴 ”,而且许衡“博学 ”的理由竟然和王安石惊人的一 致 ,他曾经说过 :“学者孰不曰辟异端 ,苟不深探其隐 ,而识其所以然 ,能辨其异同 ,别其是 非也几稀 ”( 18 , 4318 页 ) 。他认为学者如果不“深探其隐 ”,就不能“知其所以然 ”,就不 能“辨其异同 ”。还有的资料说 :许衡“与 (姚 )枢 、窦默相讲习 。凡经 、子 、史 、礼乐 、名物 、 星历 、兵刑 、食货 、水利之类 ,无所不讲 ”( 18 , 3717页 ) 。而且窦默还通医术 19 。郝经的经历以及他和他父亲的对话或者可以诠释何以会在当时出现如此的社会风 尚 。郝经年少时喜好诗文 。 1238 年 ,蒙古统治者在中原首次考试儒士 。郝经曾有心“决 科文 ”应试 。但父亲教导他说 ,“汝学所以为道 ,非为艺能也 ;为修身 ,非为禄养也 ”。郝经 于是转而以“道德之理 ,性命之原 、经术之本 ”为其先务 20 。于是他“上溯洙泗 ,下迨伊洛 诸书 ,经史子集靡不洞究 ”,为其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并树立了“以复兴斯文 、道 济天下为己任 ”的远大抱负 。他曾自述其志说 ,“不学无用学 ,不读非圣书 ,不为忧患秽 , 不为利益拘 ,不务边幅事 ,不作章句儒 ” 21 。郝经的治学态度和用世精神很大程度上代表 了当时汉族士人们的普遍观念 。再如一般的读书人 。金履祥 ,也是“凡天文 、地形 、礼乐 、田乘 、兵谋 、阴阳 、律历之书 , 靡不毕究 ” 22 陆文圭 ,字子方 ,江阴人 ,他“博通经史百家 ,及天文 、地理 、律历 、医药 、算术 之学 。” 23 还有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詹思 ,“邃于经 ,而易尤深 ,至于天文 、地理 、钟律 、算 术 、水利 ,旁及外国之书 ,解究极之 。” 24 除开提倡博学多能的学习风气之外 ,读书人从亲身经历中对战乱以及女真人 、蒙古人 征服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极为痛心 。例如郝经就认为“金元以来纪纲礼义 ,文物典章皆已 坠没 ”,“天下之器日益弊而生民日益惫 ” 25 。但他们依然相信“天之所以兴不在于地而 在于人 ,不在于人而在于道 ,在于必行力为而已矣 ” 26 。同时 ,读书人也清醒地意识到 ,蒙古人君临中原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他相信蒙 古人也是可以像元魏 、辽 、金那样“附会汉法 ”、“致治成化 ”的 。而蒙古统治者只要“能用士 ”、“能行中国之道 ”也便可以为“中国之主 ” 27 。郝经之类仕元的读书人期待着能“乘几挈会 ”,“用夏变夷 ”,以儒家的安邦经国之道去影响较为开明的蒙古统治者 ,借他们之力“挽回元气 ,春我诸华 ” 28 ,以便逐步使乱世走 向治世 。这种治学态度和用世思想 ,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大多数 (特别是北方 )汉族士人们 的思想观念 。应该认识到 ,这种思想观念 ,对金元之际以及后世清代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 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的一面 。2. 4 较宽松的文化氛围以及科举制度的“失常 ”科学技术在元代得以持续发展的另一个社会原因 ,就是元代为人们所提供了一个思 想控制相对开明 、宽松的文化环境与比较自由的创作空间 。人们在元代似乎尚未发现中 国历朝历代所常见的文字狱 。自唐宋以来文化向平民 、向基层倾斜的动向 ,在元代依然得 到继续 。与汉赋 、唐诗 、宋词一并称著的“元曲 ”,以及三国演义 、水浒传 之类人们喜 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还有戏剧文学的发展等等 ,都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 ,辽金元轮流改朝换代 ,而且科举考试在元初全面叫停 ,一般读书人“平步青云 ” 的步入仕途之路 ,断续“失常 ”。还有 ,两宋即已开始的私人讲学 、学院制度等等 ,在金元 之际 ,在北方 ,得到发展 。这一切对“经世致用 ”、“博学多能 ”人才的出现 ,提供了充分的 社会条件 。至于有些人认为元代有“八娼 、九儒 、十丐 ”之说 ,并以此作为说明元代科技不昌的社 会理由 。这实在是一个误解 。正如元史专家们所指出的 :“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 ,元朝统 治者推行汉法 即中原传统的各种制度 ,尊崇孔子和儒术 ,兴办儒学 ,中期以后还推行科 举取士制度 。过去有元代人分十等 、九儒十丐之说 。其实这是误传 。元朝将全国居民按 职业和民族分成各种户 ,称为诸色户计 ,儒户是其中之一 。按照国家的政策 ,儒户的主要 义务是有人上学读书 ,却可以免当杂泛差役 ,地位与僧 、道户相近 。元朝没有十等户的区 分 ,当然也不存在九儒十丐的问题 。从政策规定来说 ,儒户 (元朝士人多数属于儒户 ,亦 有一部分属于其他各种户 )和军户 、站户 、民户等相比 ,是受优待的 。” 1 元代士人多半承袭宋儒尤其是朱熹的思想 29 。朱熹对元儒的影响颇大 。朱熹本人对于科举制度早就有所批评 ,他说 :“今郡县之学 ,官置博士弟子员 ,皆未尝考其德行道义 之素 ,其所受授 ,又皆世俗之书 ,进取之业 ,使人见利而不见义 。”(衡州石鼓书院记 )他 还说 :“大抵今之学者之病 ,最是先学作文干禄 ,使心不宁静 ,不暇深究义理 ,故於古今之 学 ,毅力之间 ,不复察其界限分别之际 ,而无以知其轻重取舍之所宜 。所以诵数虽博 ,文词 虽工 ,而只以重为此心之害 。”(朱子语类 卷 13 )总观朱熹生平大部分时间 ,都是在个人 的“书院 ”里授徒讲学 。朱熹的这类思想和行为 ,正也是与宋学得以形成的社会风气 、学 术氛围密切相关 。而宋儒们的这种价值观取向 ,被一部分元代的学人所传承 ,特别是金元 之际 ,战乱频仍 ,隐居讲学 ,学院之风盛行 。于是便有了刘秉忠的紫金山讲学和“紫金山 智囊团 ”,于是便也有了数学家李冶的封龙山 (河北藁城 )讲学 ,于是便还有了著名数学家 朱世杰“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矣 ,四方来学者日众 ” 30 ,“周游四方 ,复游广陵 , 踵门而学者云集 ” 31 。2. 5 兴也忽必烈 ,衰也忽必烈众所周知 ,元代传统科学技术发展顶峰的状态并没有得到较长时期的持续 。究其原因 ,应该说和忽必烈这一政权决策人的关系甚大 。真可谓 : 兴也忽必烈 ,衰也忽必烈 。如前已述 ,元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从忽必烈采纳汉化政策开始的 ,而且与汉人智囊团 紫 金山集团关系甚大 。但是随着忽必烈地位上升 ,特别是当他登上皇位之后 ,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尤其是在中统三年 ( 1262年 )春发生的李王文统事变之后就更是如此 。王文统 ( 1190 ? 1262年 )金大定府 (今内蒙古宁城 )人 ,金元之际 ,以所学权谋之术游说于各地权贵之间 ,最后依附益都 (今山东胶东地方 ) 李,被留为幕僚 ,结交甚厚 ,并将女儿许配李。后又经刘秉忠等介绍 ,王文统深得忽必烈信任 。忽必烈即位后 ,即被任命为中书省平章政事 ,主管中原汉地政务 。 1263 年 ,李发动叛乱 ,被忽必烈相机迅速镇 压 。因与李的关连 ,王文统以同谋罪被处死 。李 以汉人世侯身份发动叛乱 ,并有宰相级人物王文统的“内应 ”,严重地引起了忽 必烈对汉人的猜忌 。于是他废除了汉人世侯的世袭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严加对汉人的防 范 。此外 ,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 ,使之与汉人官僚相互制衡 。而前此王文 统与紫金山智囊团成员 (窦默 、姚枢 、许衡等 )汉人官员之间早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窝里 斗 ”,这也加剧了忽必烈的不信任感 。在元代的法理体制之中 ,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 ,忽必烈既推行“汉法 ”即中原传统的 各种制度 ,尊崇孔子和儒术 ,兴办儒学 ,但是同时又有“国俗 ”(蒙古法理 ) ,为了民族主义 的利益忽必烈也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政策 ,集中表现为将全国居民分为蒙古 、色 目 、汉人 、南人四个等级 ,予以不同的待遇 。蒙古人 、色目人享受种种特权 ,汉人 、南人则处处受歧视 ,尤以南人为甚 。李王文统事变之后 ,忽必烈更加重用色目人阿合马 。阿合马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巨贪大奸 。由于在财政方面 ,他能多方搜刮 ,甚得忽必烈欢心 ,权势日重 ,以致独擅朝政 。与此同时 ,忽必烈自身的那些蒙古贵族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嗜利 、黩武等性格 (与 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都有所发展 。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两次远征日本 ,还发动了进攻安 南 、占城 、缅甸与爪哇等战争 ,但都以惨败告终 。虽然医学 、水利 、建筑 、制瓷 、造兵等方面仍然不断获得发展 ,与其他文化领域继续创 造共襄大德年间的辉煌之外 ,天文历法 、数学等研究方面几乎停滞不前了 。这和紫金山集 团成员飘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无关系 。此外 ,天文历法 、数学一类学科自身发展的一些 内在的原因 ,内在的规律性 ,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的阶段性 ,也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 问题 。正如明末徐光启在论及天文历法之所以在元代以后较长时期停滞不前的理由时所 做的推论 :“元郭守敬兼综前术 ,时创新意 。授时 既就 ,以为终古绝伦 ,后来学者谓守此 为足 ,无复措意 。三百五十年来并守敬之书亦皆湮没 ,即有志之士殚力研求 ,无能出守敬之藩 则是历象一学 ,至元而盛 ,亦至元而衰也 。” 32 也不无道理 。参考文献1 陈高华. 元代文化史绪论 J . 文苑 (网刊 ) , 2004 , ( 4 ) .2 杜石然. 中国科学技术史 ·通史卷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3. 936 946.3 钱宝琮. 授时历法略论 A .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 M . 卷 9.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 399 425.4567891011陈美东. 郭守敬 A . 杜石然.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C . 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93. 673 677.(清 )罗士琳. 朱世杰 A . 罗士琳. 畴人传续编 C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55.杜石然. 朱世杰研究 A . 杜石然. 数学 ·历史 ·社会 C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 2003.(清 )永 ,纪昀 ,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农桑辑要 M .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83. 中华书局 , 1965王毓湖. 中国农学书录 ·王祯农书 M . 北京 :农业出版社 , 1964. 111.郭文韬. 王祯 A . 杜石然.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C . 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93. 713.廖育群.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 ·医学卷 M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6. 114 115.杜石然. 试论宋元时期中国和伊斯兰国家间的数学交流 A . 钱宝琮. 宋元数学史论文集 C . 北京 : 科学出版 社 , 1966. 248 251.(明 )许濂 ,等. 元史 ·刘秉忠传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6.姚枢. 祭文 A . (元 )刘秉忠. 藏春诗集 ·附录 M . 卷 6.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集部 ·金元别集.(元 )张文谦. 刘秉忠行状 A . (元 )刘秉忠. 藏春诗集 ·附录 M . 卷 6.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集部 ·金 元别集.(元 )苏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 ·内翰王文康公 M . 卷 12.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5. (元 )苏天爵. 元朝名臣事略 ·太史王文肃公 M . 卷 9.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5.(元 )王磐. 刘秉忠神道碑 A . (元 )刘秉忠. 藏春诗集 ·附录 M . 卷 6.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集部 ·金 元别集.(明 )宋濂 ,等. 元史 ·许衡传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6.(明 )宋濂 ,等. 元史 ·窦默传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76. 3730. 郝经年谱 A . (元 )郝经. 陵川集 C . 卷首.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北风亭记 A . (元 )郝经. 陵川集 C . 卷 26.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明 )宋濂 ,等. 元史 ·金履祥传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6. 4316.(明 )宋濂 ,等. 元史 ·陆文圭传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6. 4345. (明 )宋濂 ,等. 元史 ·詹思传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6. 4353. 思治论 A . (元 )郝经. 陵川集 C . 卷 18.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时务 A . (元 )郝经. 陵川集 C . 卷 19.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立政议 A . (元 )郝经. 陵川集 C . 卷 32.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元 )苟宗道. 郝公行状 A . (元 )郝经. 陵川集 C . 卷首.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清 )黄宗羲. 宋元学案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6.(元 )莫若. 序 A . (元 )朱世杰. 四元玉鉴 M . 中国历代算学集成本.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4. (元 )祖颐. 后序. (元 )朱世杰. 四元玉鉴 M . 中国历代算学集成本.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4.(明 )徐光启. 徐光启集 ·崇祯历书 ·历书总目表 M . 王重民辑校.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3.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Sc ien ce an d Techn o logy D ur in g the Y uan D yna styan d The ir Soc ia l Ba ckgroun dDU Sh iran( Institu te for the H istory of N a tu ra l S cience, CAS , B eijing 100010, C h ina )A b stra ct D u ring the Song and Yuan D yna stie s, Ch inas trad itiona l sc ience and techno lo2 gy we re a t h igh tide, w ith the ir p eak occu rring du ring the Yuan D yna sty. Th is p ap e r a im s to b ring up the en tire leve l of the sc ience and techno logy of the Yuan D yna sty, exam in ing the ir po litic s, econom y, p h ilo sop h ica l way of th ink ing, cu ltu ra l in te rac tion and soc ia l co rre la tion.A lso, the soc ia l rea son s fo r the rise and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