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质勘查工作方法.doc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方法手册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野外地质勘查工作方法手册(测制地质剖面和地质填图及槽、钻探编录)编写人:王硕单位:内蒙古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编写日期:2012年11月第一部分地质剖面测量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一、目的任务详细研究地质体(地质单元)各类地质特征,包括:产出状态,时代及与周边地质体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及其变化,各类岩石之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含矿性等。为开展面积性地质测量(填图)及解释“异常”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二、分类(一)为解决基础地质问题而测制的剖面地质剖面,包括:地层剖面、侵入岩剖面、火山岩剖面、构造剖面、第四系剖面等。(二)为解释“异常”配合物化探剖面而测制的剖面综合地质剖面之地质剖面。三、位置选择和布置选择在基岩露头好、目的体发育完整、界线清晰地段,剖面线方向尽量垂直目的体走向或长轴方向。四、测制方法以罗盘测量导线方位和坡度,以皮尺或测绳丈量斜距(结合测量已知点及地形图进行校正)。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认真分层、分段、取样并系统登记(剖面登记表)、详细记录(剖面记录本)和准确绘制(剖面图、柱状图)。(一)剖面登记表:是绘制剖面图、柱状图的必备资料。要求绘制剖面图、柱状图所需的各类要素必须齐全,包括:导线号、方位、斜距,坡度及换坡度位置、斜距,分层(段)的位置、岩性,产状及测制位置、样品及采集位置,计算岩层厚度所需其它参数等等。(二)剖面记录本:是剖面图、柱状图的详细说明书。除记录剖面导线号、方位、斜距,分层(段)的位置、岩性,产状及测制位置、样品及采集位置外,要详细叙述各分层(段)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各地质体之间接触关系及其证据,以及剖面所见其它重要地质现象(断层、脉岩、化石、蚀变、矿化等)的描述。(三)剖面图、柱状图:是测制剖面的成果图件。按剖面登记表全部内容结合剖面记录本,用规定的格式(规程规范)和表示方法(图式图例)绘制成图。有“展开法”、“投影法”两种方法,建议用“展开法”。五、技术要求(一)据比例尺,图上1mm的单层均应单独分出,具特殊意义的还可夸大表示。(二)地层剖面尽量控制到顶、底,火山岩剖面尽量穿过火山机构中心,侵入岩剖面尽量多的控制不同单元侵入体及与围岩接触关系。(三)剖面线方向与地层走向(目的体长轴方向)夹角应不小于60°。(四)样品。原则上要逐层取标本、薄片、原岩光谱等样品,厚度大时按比例尺图上1cm间隔取一套样品,但侵入岩每个单元取23块薄片即可。其它样品视需要而取。六、具体格式剖面记录本:首先填写日期、天气、剖面测制目的、参加人员及分工。记录正文:起点坐标01导线方位:120°斜坡距:1800m接着逐层(段)记录地质特征、岩性特征、产状及测制位置、样品及采集位置、各地质体之间接触关系及其证据、以及剖面所见其它重要地质现象(断层、脉岩、化石、蚀变、矿化等)。如:0100m,第四系坡洪积,由坡积碎石、洪积砂砾石及亚沙土、腐植土组成的松散堆积物,地貌上为坡脚与洪积扇结合部位。100190m,灰色灰白色绢云石英片岩,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它形晶粒状,含量约70%)、绢云母(雏晶片状,含量约25%)及少量长石、绿泥石等,绢云母呈集中定向“片状”排列,片状构造明显。150m测片理产状:340°70°150m取P1B1绢云石英片岩 b1 y1190200m,褐黄色凝灰质砾岩,凝灰砾状结构、块状构造。砾石成分主要为绢云石英片岩,其次为石英岩和少量大理岩,磨圆中等,呈次圆状次棱角状,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粒径2.510mm,含量约70%,凝灰质胶结。190m 测接触面即砾岩层面产状:120°20°褐黄色凝灰质砾岩明显不整合覆盖在灰色灰白色绢云石英片岩之上,依据:1、二者产状相差很大,形成明显的不协调关系,且无断层接触迹象;2、褐黄色凝灰质砾岩岩层产状与下伏灰色灰白色绢云石英片岩界面产状协调一致,且凝灰质砾岩之砾石成分主要为下伏绢云石英片岩,即属不整合间断而形成的底砾岩。195m 取P1B1凝灰质砾岩200235m 灰黄色凝灰质粉砂岩,2200m测片理产状:340°70°2200m取P2B2凝灰质粉砂岩 b2 y2n-1800m 12导线、方位、斜坡距依此类推剖面小结:剖面长、样品、地质成果等内容。(1)剖面登记表:见“地质剖面登记表(表1-1)”,具体示范。(2)剖面图、柱状图:见“剖面图(图1-1)、柱状图格式示意图”,具体示范。 表1-1 实 测 地 质 剖 面 登 记 表工作区(矿区) 剖面编号 剖面位置或起点坐标 第 页/共 页地质观察点号导线号导线方位导线距坡度角±()产状导线方向与走向的夹角()样 品 编 号分层代号分层厚度(m)(D)累计厚度(m)岩性名称(描述)备注斜距(m)(L)平距(m)累计平距(m)倾向倾角()12345678910111213141516 注:D=L×(sin×cos×sin±cos×sin) 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用号,反之用号。登 记 人: 年 月 日 图1-1 剖面图式样第二部分 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一、地质填图目的任务(一)概念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一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概括地垂直投影到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二)目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工作区基础地质问题。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矿产地质研究程度,大致查明区内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分布、岩性组合、岩相变化、形成时代及相互接触关系和矿化特征,基本查明测区主体构造格架及主要控岩控矿构造特点,了解各地质体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研究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发现新矿 (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二、地质填图工作方法地质图是由地质人员经野外实地填制而成,即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地质填图的主要方法就是路线地质调查。(一)填图单元的确定在进行正式地质填图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填图单元。确定填图单元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是:根据区内已有地质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比,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经野外实地踏勘后,初步确定工作区基本填图单元后,再通过测制剖面最终确定填图单元。并确定各填图单元特征、主要标志及相互接触关系等。同时,填图人员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沉积岩区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到组作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其中与成矿有关的岩层、含矿层、标志层等应以非正式单位单独表示。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尤其要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对岩相带、蚀变带等要表示在图上。火山岩可采用地层加岩性综合划分填图单位,一般划分到组。对其中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中含矿层、标志层等可以非正式单位单独表示。浅沉积变质岩系的沉积接触关系和示顶标志清晰可靠,可参照沉积岩区地层单位划分填图单位;对区域性深变质岩系,可划分岩群、岩组、岩段。第四纪地层根据成因类型和时代划分地层填图单位,对含矿层位单独划分表示。 每个填图单元都要有12条剖面控制。通过测制剖面,大致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合、岩性、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和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大致查明侵入岩体、脉岩的形态与规模、产状、主要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现象、同化混染现象、分异现象特征及接触带产状等;对火山岩要划分火山岩相,研究火山机构、断裂、裂隙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对中、深变质岩系要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研究变质岩内的含矿层、含矿建造、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等。剖面综合整理后成“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二)路线地质调查1、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尽量垂直工作区主构造线,即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索法。另外,路线应布置在可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和露头区。路线要统一布置,布置时要充分考虑:地质体及异常、矿(化)点分布、主构造线方向、基岩出露情况、地形地貌、交通等综合因素。不同区域其路线间距应有所不同,不同性质路线其人员安排和观查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一般先布主干路线,再布辅助路线。路线布置必须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即必须将已有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包括区域资料(成矿地质背景)、地、物、化、遥等。 首先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地层、岩浆岩、构造),然后熟悉工作区已知化探异常、物探异常、矿床(包括周边地区)点、矿化点基本特征及遥感初步解译成果(环形构造、线形构造及各类构造交汇部位)等,同时,要经野外实地踏勘(选择主干路线,进一步了解主要地质体出露及分布情况、主构造线方向、交通、露头分布山脊、沟谷、山坡等那里能见到更好的基岩出露)。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再系统布置路线,异常区、成矿有利地段(部位)要有目的地加密路线,做到每条路线都要目的性很强,带着问题去跑路线,这样才能使每条路线真正达到目的和解决地质问题,并能有新的发现。即:尽量垂直测区主构造线、穿过已知异常区及矿(化)点、尽可能多的观察到基岩或残坡积露头、目的性强、有疏有密不能等间距同方向机械地布置。总体设计要求附“路线布置图”,属工作部署内容。2、路线间距基本路线间距1:5万为500m左右,1:1万为100m左右;点距不大于线距。但不能机械地等间距布置路线,基岩区及异常区、成矿有利地段要适当加密;第四系覆盖区或大面积岩体等简单区要适当放稀,任何地质工作都以达到地质目的为前提。(1:1万草测现做的比较多,其基岩区一般为100200m,第四系覆盖区为200400m即可)。3、野外路线地质调查(1)手图手图是地质填图的最基础、最原始的图件,最终要归档,使用同比例尺或放大一倍的地形图,要进行裱糊。一般一个填图组固定一套手图;与记录完全对口,是路线上所有地质及实际材料的综合表示。包括:路线观测点、路线、地质体花纹、界线、接触关系、构造、脉岩、矿化蚀变、产状、样品等(见图2-1)。图2-1 地质填图路线手图表示示意图(2)记录本:首页(即扉页)的内容要逐项填写,如编号、姓名、时间、单位等。目录:第一部分是观察地质点点号、路线小结、页码。 第二部分是索引:重要地质点、地质素描、地质摄影。封面:野外工作结束后统一印制标签,逐项填写(见表2-1)。表2-1工区编号第×册路线号D3001-3089记录×××日期×年×月×日正文:日期: 天气: 地点: 地质手图:点号:D2001,“2001”中的“2”代表组号,后三位当点号。点位:GPS坐标(写全):4220251,18240225。点性:界线点、岩性分界点、构造点、脉岩点、矿化点、化石点、控制点、露头点、碎石点。描述:从宏观到微观,要求层次清楚、写真写实、描述详细、文理通顺、整洁美观、概念准确、重点突出、产状测量正确并说明测的何种产状(层理、层面、流理、线理、断层面、接触界面、岩性界面、叶理等)、在何处所测、文图对口。取样:取样物质(体)、取样位置、取样目的。“定点描述”:首先进行详细观察,将点周围(至少半径50m范围)各类地质现象看清楚,在综合分析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系统、客观、真实、准确的描述,如同一篇短文一样,要求观查准确、描述正确,使用科学术语(专业用语),不能用白话和土话,“定名和结论”与“现象”一定要对应。同时要取必要的样品代表性标本必须取,以便连图,如发现矿化蚀变带除采集标本外,一定要取光谱或化学样品。必要时(重要地质现象)要进行素描、摄影及追索。路线地质:属点间的一种连续观察和记录,首先写明路线方向、行迹及沿途露头情况,然后再记录路线上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及所测产状、所取样品等。下一个点:“点号”、“点位”、“点性”、“描述”、“路线地质”使整条路线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记录。路线小结:是对整条路线一个系统归纳及综合分析、研究的过程。从所见到的各地层、侵入岩(脉岩)、构造及矿化蚀变及接触关系等各类特征总结出一个“四维”空间模型,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结论,与本条路线的“目的任务”相对应 ,必要时做信手剖面。内容包括:工作量:路线长、地质点、样品。取得成果:地层、侵入岩、构造、矿化,接触关系。存在问题:本条路线未能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建议通过相邻路线或进一步工作加以解决。结论:针对本条路线的“目的任务”和解决的地质问题而言。(3)连图地质观测路线进行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连图”,即由“线”“面”。相邻路线要连接起来连接成“地质图”,包括:地质单元(地质界线)、构造(断层)、脉岩、矿化蚀变带等。要求标本连图,即每条路线要采集代表性标本。相邻路线连不上时要进行野外实地补课,认识不统一时也要进行认真讨论、研究,必要时野外实地重新观察、认识,最终统一认识到科学、合理、真实、客观的水平上。(4)实际材料图是“地质填图”中重要的基础图件,与手图同比例尺的完整地形图做底图,除地质内容外,主要反映实际材料,包括:地质点、路线、剖面、产状、样品及工程等。此外,要将工作区地质剖面(综合剖面)测制位置、大比例尺地、物、化测量范围及其它反映本项目工作程度的实物工作量等。(5)三对口记录、手图、实际材料图一定要对口,三者为最基础的原始资料,要同时归档。(三)野外地质总图 从实际材料图中综合出“地质图”,即地质图中的每个单元、界线、构造、接触关系、脉岩、矿化蚀变等均有控制(从实际材料图中一看即很清楚)。同时,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及时修改和完善(如:剖面成果、地表工程成果、矿产检查和异常查证成果等)。(四)地质图 对野外地质总图进行综合,按比例尺不同面积太小(图面无法表示的直径不大于2mm)地质体及长度小的断层和线状地质体(长度不大于5mm)等可以不表示,但有特殊意义的可夸大表示。连同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剖面图(可图切)及图例等完善成完整的地质图。三、地质填图研究内容(一)沉积岩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大致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大致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厘定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 (二)侵入岩大致查明侵入岩体、脉岩的形态与规模、产状、主要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包体、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大致查明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现象、同化混染现象以及分异现象特征,并圈定接触带、捕虏体或顶盖残留体,测量接触带产状。探讨侵入体的侵入期次、顺序、时代、演化规律、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 (三)火山岩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研究火山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层面构造和接触关系。大致查明火山岩层的层序、厚度、产状、分布范围、沉积夹层及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划分和厘定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火山岩相,调查研究火山机构、断裂、裂隙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 (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要研究各种类型变质岩石的特点和变质作用。浅变质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注意运用相应的填图方法进行工作。中、深变质岩系根据变质、变形作用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接触变质岩石应着重研究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带的分布、物质成分、规模、形态、产状和强度及其主要控制因素。大致查明变质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变形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恢复原岩及其建造类型。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层、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化的控制作用。 (五) 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地质体大致按时代、成因类型划分填图单位。含矿层位为第四系时要大致查明第四纪沉积物的物质成分、厚度及时空分布。 (六)构造大致查明构造的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探讨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观察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新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 (七) 矿产观察研究含矿层、蚀变带、矿化带、矿体以及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接触变质带、构造带以及矿化转石等的种类、规模、展布范围、产状、形态及其空间变化,并取化学分析样和采集标本。观察研究矿石质量特征、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等。四、地质填图精度要求(以1:5万比例尺为例)(一) 实测地质剖面实测地质剖面应选择地层和其它地质体出露相对齐全、层序完整、化石丰富、顶底清楚,接触关系、标志层、相带清晰,岩性、岩相及厚度具有代表性,基岩露头较好、构造简单的地段。一般在一个测区按沉积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填图单位要求测制 2-3条代表性实测剖面,比例尺以不小于 1:1万,一般以 1:5千为宜。对与成矿有关的主干构造带,也要测制代表性构造剖面。视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岩矿鉴定样或岩石化学样、岩石地球化学样等必要的样品。如已有符合要求的实测剖面,可部分或全部参照使用。测制沉积岩地质剖面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结构、岩相、构造特征、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正确划分地层,建立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研究岩层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含矿性和相互关系。测制侵入岩剖面目的是了解不同侵入体的岩石学特征,研究其序次关系、含矿性和侵入时代等。测制火山岩剖面目的是研究火山构造、划分火山岩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序列、喷发旋回等基本特征,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测制变质岩剖面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层(岩层)或构造 -岩石地层填图单位。研究各填图单位的岩石类型、矿物组份、接触关系、序次、变形变质特征。根据实测剖面测量的结果,编制综合地层柱状图。 (二)地质体标定地质图中应标定直径大于 1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 50m、长度大于 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 25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于含矿蚀变构造带及其它矿化地质体,厚度不论大小,均应在图上表示。厚度较小者,可用适当的花纹、符号放大或归并表示。基岩区内面积小于 0.5km2、河沟谷中宽度小于 100m的第四系不予表示,按基岩填制。一般地质点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不得大于 20m。 (三)地质填图观察路线间距及长度未开展过 1:5万区调的地区,观察路线的布置以解决地质找矿问题为原则。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索路线。对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应尽量沿走向进行追索,并定点控制,路线间距原则上 500m,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应视需要适当加密。一个图幅内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在 600km-800km。已开展过 1:5万区调的地区,路线以追索路线与穿越路线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地质路线布置应以成矿有利地段为主,路线间距视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图幅内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不少于 500km。矿产地质测量的路线间距可视工作区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宜机械地按网度布置或无根据地任意放稀。路线间距及布置原则应在设计书中具体规定。(三)地质填图观察点间距点距以控制地质填图单位为原则,点距较大时,中间用 GPS测制示踪点,以反映观察精度。对重要含矿地质体应进行追索。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重要地质现象、矿化蚀变应有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四)地质填图野外地质观察记录记录内容应丰富翔实,真实可靠。地质现象观察要求仔细,描述要求准确,除详细描述岩性特征外,对于沉积岩石的基本层序、火山岩石的相序特征、侵入岩石的组构特征、露头显示的构造特征、接触关系、矿化蚀变现象等均应有详细描述记录,并有相应照片或素描图。点与点之间的路线亦应有连续观察记录;每条路线应有路线小结。重点穿越路线、重要含矿层位、矿(化)带、矿(化)体、蚀变带的追索路线应有信手剖面。格式应统一,点位准确,记录与手图要一致。第三部分探槽编录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一、探槽施工目探槽是地质工作的辅助手段,属地表轻型山地工程,其目的是揭露被地表覆土或残坡积物掩盖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体,以便准确观察和取样控制。一般用于重要地质现象和界线确定其性质和产状;物化探异常区或高值点寻找异常源;矿化蚀变带或矿(化)体查清其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等。二、探槽布设与施工1、槽探工程的布设方位尽量垂直将要控制的地质体(界线),探槽长度以贯通所控制的地质体为原则,即控制到边部正常岩石。2、在施工过程中,应该经常关注施工进展,长度不足时,适度延长,深度达不到要求时,可以局部加深,探槽原则是小于3m,揭露基岩深度不小于30cm,槽底宽不小于60cm。三、探槽地质编录和素描图编绘1、编录工作的准备包括:小图板、方格纸及图夹子、记录本(记录表)、三角板、量角器、铅笔(中华铅笔2H、HB)、红油漆及毛笔、样品袋(化学样、标本、薄片、光谱等)、皮尺、钢卷尺、挂尺铁钉、取样钢钎、4磅手锤、取样布、样标尺等。2、地质编录参加编录23人为宜,一人分层,一人记录,一人制图。编录之前,首先分层人员要组织大家共同观察反复研究,统一认识,初步确定化学样品采取位置。然后用皮尺设置编录基线,一般是从探槽一端到另一端,当探槽过长或有拐弯时,可以分段设置基线。(1)做图按所测量坡度角,在方格纸上用铅笔(最好使用HB中华铅笔)轻轻画出一条基线,并在方格纸上预线计划好槽壁、槽底、及书写图名、比例尺、起点坐标、方位、坡角的位置,准备作图。测量人员在皮尺的不同位置,再用钢卷尺测出特征点(槽型变化、地质界线、构造线等)的相对位置,同时参看地质体的出露形态,连接各点成图。例如在基线0.3m处,(基线) 0.0、-0.25、-0.50、-0.90m分别为地表、腐植土层与残坡积层、残坡积层与基岩、槽底槽壁交点;基线3.70m处,(基线)+0.20、-0.35、-0.60、-0.9m分别为地表、腐植土层与残坡积层、残坡积层与基岩、槽底槽壁交点,也是矿化破碎带的槽底开始点;基线5.50m处,(基线) +0.20、-0.35、-0.60、-0.9m分别为地表、腐植土层与残坡积层、残坡积层与基岩、槽底槽壁交点,也是矿化破碎带的槽底结束点依此类推。这些测点按自然形态连接即可成图。(2)分层与记录分层是探槽编录最重要的环节。探槽位置往往是地质内容复杂、地质现象不易观察和辨认的地段,所以编录之前首先必须详细观察宏观和微观各种地质现象、准确测量各类数据尤其是产状要素,收集各类地质矿产信息,结合探槽所在地质背景,进行“立体观察”, 并利用地质成矿理论认真分析研究,做到科学的恢复“探槽形成及演化历史”;然后进行系统描述和形象、客观、准确的“素描”。记录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首先记录松散层(腐植土层、残坡积层),然后记录基岩层。基岩层记录起点最好从地表槽头开始,因为测量的起点坐标大部分是从这里开始的(见上图)。描述实例如下:××矿区TC3探槽素描记录起点坐标:X=4856223,Y=20688985,H=897探槽方位:50°坡角:斜坡距08.6m,+8°;8.611.30m,+4°。探槽开工结束日期:2010年8月25日2010年9月15日编录日期:2010年9月25日编录人员:×××(分层)×××(记录)×××(制图)×××(采样)腐植土层:由灰褐色(黄褐色或黑褐色)亚砂土、少量岩石碎块和植物根须组成。此层厚约2030cm。残坡积层:由黄褐色(灰褐色或黑褐色)亚砂土、岩石碎块组成,其中岩石碎块约占30%,碎块大小为10cm×20cm者居多,个别可达30×50cm。碎块成分由粉砂质板岩、花岗斑岩及土状褐铁矿等组成。此层厚约3050cm。(此残坡积碎块与本地段出露岩性有关)。基岩层(水平米距):0.000.50m探槽开始端斜坡投影0.503.70m暗灰色粉砂质板岩暗灰色,局部褐灰色,变余粉砂状结构,厚层状块状构造,岩石内节理较发育,节理间距5080cm,产状为230°80°。此层不易测到地层产状,上图借用槽外填图时本粉砂质板岩与变质细砂岩夹层产状150°65°。1.20m处采取标本薄片TC3B1、b1(粉砂质板岩)。薄片批注:3.704.80m褐铁矿化挤压破碎带褐红色,岩石受力强烈破碎,褐铁矿化较强,破碎角砾呈浑园状次棱角状,直径一般在1050cm之间。破碎角砾有定向排列迹象,见挤压片理和断层泥,延裂隙还可见有1mm宽细小石英脉充填,岩石破碎角砾成分有花岗岩和粉砂质板岩,褐铁矿化大部分为土状,少量可呈蜂窝状,可能为铅锌矿物氧化流失所致。在较大的浑园状破碎角砾中亦见棱角状无定向排列小角砾,说明该破碎带至少经历了先张后压的两次构造活动。3.70m处测量断层产状240°70°4.80m处测量断层产状240°80°4.00m处采取标本、光片:TC3B2、g2。(氧化矿石) 批注:4.807.90m花岗斑岩灰白色,斑状构造,基质呈微晶隐晶质结构,斑晶约占1520%,成分由石英和长石组成,颗粒直径约11.5mm,岩石较坚硬,性脆。7.90m处见与粉砂质板岩侵入接触,产状240°80°。6.00m处采标本、薄片,光谱TC3B3、b3、GP3。批注:薄片(花岗斑岩)光谱7.9010.50m暗灰色粉砂质板岩岩性特征基本同0.53.70m一段,所不同是,岩石内节理发育弱,此段仅见两条,产状亦为230°80°10.5011.30m探槽结束端斜坡投影(3)布样与采样揭露矿化蚀变带和矿(化)体的探槽,除采集代表性标本和光、薄片样外,必须系统采集化学样品。化学样品布样与采样工作应该放在制图和分层描述之后,此时分层观察已经确定,不会再有变化,原则是层位要控制全,不能跨层取样,样长视矿化的均匀程度而定,不均匀时应该分段布样,样槽方向要与矿体厚度方向(或探矿工程方向)一致。对不同矿体应区分不同矿石类型和品级分段连续取样,认真确定围岩、矿体、夹石的界线,避免人为贫化,甚至贫化而成非矿体。探槽采样主要采用刻槽法,其次使用刻线法,连续打块法代表性较差,基本不用。另外还有网格法、剥层法、全巷法等很少用。(4)检查与校对主要检查要素是否齐全,分层产状位置是否准确等。(5)室内整理与图面修饰素描图上墨,样品整理、送样单,分析结果批注,完善各项未完善内容。四、探槽地质编录技术要求文图要对口,符合探槽工程编录规范,主要要求:1、分层合理性:探槽施工忌讳过深,造成浪费工作量;过浅,没挖到基岩,仍然为残坡积层,达不到地质目的。纵向和水平分层都要符合地质理论。2、要素齐全性:图名、比例尺、方位、坡度角、起点坐标、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纪录米距)、地层产状、断层产状、其它界线产状、图例及其排序、化学分析结果表、简易责任签等一应俱全,缺一不可。3、样品合理性:不能跨层取样、控制层位要全、分析元素准确,编号要符合规范要求。图上不能随手画,宽窄不一,很难看的。4、表达准确性:图内花纹大小要符合规范要求,分层米距要严格,样品宽要适度,1:100的画1mm。化学分析结果表中含量单位要明确,大部分为百分含量,个别为克/吨(金、银等)5、文图美观性:图例花纹组合要合理,字体要规整,线条要均匀,图面分布美观大方,蚀变及断层用红色,矿物用相应颜色表示。图54探槽素描样图五、需要说明的几个具体问题1、当探槽方位与产状走向不垂直时,槽壁上倾角用假倾角表示。2、探槽较长且坡度较大时,可以采取槽壁分段描述,槽底连续描述,此时在图上应注意各段之间地质现象和探槽轮廓要严格扣合,要标明分段之间的高差关系。图55槽底连续槽壁分段错动3、当探槽拐弯时,要标明方位,当拐角小于15°时,槽壁槽底连续描述,当拐角大于等于15°时,采取裂开法。裂开壁或底视探槽拐弯方向而定,当拐弯方向背离素描壁时,槽底裂开,槽壁连续;若向着素描壁方向弯转时,槽壁、槽底同时都要裂开。4、编录记录表,应有内封面,项目名称、工程编号、起点坐标、方位、坡角、开工及施工结束日期、编录日期,编录人、审核人等。5、采取的化学分析样品,记录中应该单独附取样登记表。6、其它样品,如薄片、光谱等,应准确反映在相应位置。图56 拐弯探槽裂开画法7、对编录中采取的样品,应该及时批注在野外编录资料中。8、记录表(本)最好使用2H中华铅笔,严禁擦改,可以勾划修改。第六部分钻探工程编录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一、钻孔原始地质编录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一)准备工作1、技术准备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编录人员一般一台钻机1人。2、编写钻孔设计书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钻孔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2)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由上至下)(3)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4)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心等的采取率要求(以矿区设计为准)。(5)孔深校正及要求(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6)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等。(二)钻孔地质编录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综指导,确保钻探质量。1、检查整理岩矿心(1)检查钻孔施工记录在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钻探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见附录B中表6-1)“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见附录B中表6-2)中记录的回次进尺、井深、有关水文观测数据等是否齐全、准确。(2)检查整理岩矿心在施工现场,将岩心箱依井深顺序排列。仔细检查岩心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心摆放有无拉长现象,发现岩矿心顺序有颠倒的,应予以调整,发现破碎的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时,应恢复到正常长度后重新丈量,并通知机长当班记录员更正班报表。(3)检查岩矿心样品签确保岩矿心样品签(见附录B表6-3)的孔深、进尺、岩心长度、回次号等数据准确无误。(4)岩矿芯编号将10cm 的岩心及5cm 的矿心编号,用红油漆(或防水符号笔)写在岩心或矿心上。岩心编号用代分数表示:分数前面的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中有编号的岩心总块数,分子为本回次中第几块编号的岩心。例:某孔中第5回次,有7块编号的岩心,其中第3块编号为5。(5)岩矿心拍照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2、观察记录(1)分层尽可能对全孔或较长井段的岩矿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按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进行岩矿心分层。例如:某钙芒硝矿区ZK402孔中,按不同的岩性、矿石类型划分出:第四系冲洪积层、紫红色泥质白云岩、紫红色白云质粉砂岩、中细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构造角砾岩、粗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岩、紫红色白云质泥岩等8种岩性的17个分层。在第一分层结束后放入一个分层标签(见附录B中表6-4)或分层隔板,如遇分层界线刚好在某一段完整的岩心中时,则用钉锤或劈样机自分层处将岩心劈开后放入分层标签,见图6-1。图6-1完整岩心分层示意图(2)记录回次数据1)填表。由浅入深,依次将每一个回次的编号、起止孔深、岩心长度、残留岩心、进尺、采取率等记录与附录B中表6-5“钻孔回次记录表”的相应栏目内。其中:“止孔深”应为经过校正的孔深;“岩心长”应为经过编录人员检查、整理并认可的实际岩心长度。2)残留岩心的处理。残留岩心的长度一般以施工人员测量为准,当未进行残留岩心测量或残留岩心测量不准,使其岩心长度大于进尺时,残留岩心可按下面办法由编录人员进行处理。见图6-2。图6-2残留岩心处理图在岩心完整时,以本回次岩心采取率为100%计,将超出部分推到上回次计算,如继续超出可继续上推,最多只能上推三个回次。例:第9回次进尺4m,岩心长4.9m,大于该回次进尺0.9m的岩心作为残留向上推到第8回次(第9回次采取率现为100%)。第8回次原进尺4.5m,岩心长4.2m,现加上第9回次上推的0.9m残留岩心,则岩心长为4.20.95.1m,超过进尺0.6m继续上推至第7回次,则第8回次采取率现为100%(该回次原采取率93%应更正为100%)。第7回次原进尺4m,岩心长2.9m,采取率73%,现加第8回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