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塔河油田区奥陶系油藏第七能建设环评报告.doc
-
资源ID:3889188
资源大小:1.72M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塔河油田区奥陶系油藏第七能建设环评报告.doc
EIA国环评证甲字2014-018第4003号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第七期产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简本)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西北油田分公司二一四年十二月目 录一 工程概况21.1 工程地点及背景21.2 工程基本情况2二 建设工程周围环境现状42.1 建设工程所在地的环境现状4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5三 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63.1 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概况63.2 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73.3 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83.4 拟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10四 公众参与194.1 公众参与方法194.2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23五 评价结论25六 联系方式256.1 建设单位256.2 环境影响评价单位26一 工程概况1.1 工程地点及背景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位于塔河油田6区的西部,10区及托甫台区的北部,行政区划属库车县境内,坐标范围:东经83°2084°27,北纬41°0041°35。塔河油田12区从2001年开始部署第1口探井S85井,到目前已历经12年。截止2013年02月底,12区奥陶系油藏共有采油井361井次(316V+45C),开发井295井次(274V+21C),探评井66井次(42V+24C),其中完钻井360井次(315V+45C),投产360井次(315V+45C),建产310井次(272V+38C),未建产50井次(43V+7C),正待钻井1井次(1V),(212V+30C)。日液能力7088t/d,日液水平5894t/d,日油能力5819t/d,日油水平5169t/d,平均单井日油水平29.9t/d,综合含水12.31%,累计产油595.06×104t,动用地质储量17401×104t,采油速度1.09%,采出程度3.42%。1.2 工程基本情况工程名称: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第七期产能建设项目建设性质:扩建建设性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石油分公司建设规模:本项目部署油井42口,其中7 5/8直下的三级直井37 口,7直下的三级直井2 口,穿盐井1 口,水平井2 口。钻井总进尺26.3万米;单井日产油能力18吨/天,新建产能16.07万吨。扩建各站场阀组;单井出油管线116.58km;掺稀管线97.36km;燃料气管线44.19km;修复单井道路46.2km;以及项目配套的电力、给排水及消防、结构、通信、暖通、自控、机制、防腐、热工等配套工程。工程投资:方案总投资为138444.47万元,新增建设投资为136791.43万元,其中钻井工程投资97557.08万元,采油工程投资20137.50万元,地面工程19096.85万元。本工程新增占地情况详见表1.2-2。表1.2-2 工程占地情况序号工 程 内 容占地面积(hm2)备注永久临时112区新增井场15.1225.9442口,永久占地60×60m,临时占地115×85m2单井集输管线(出油、掺稀、燃料气)093.26以最长的单井出油管线116.58km计,扰动范围8m3单井道路00修复单井道路46.2km4站场扩建00站场内部扩建,不新增占地合计15.12119.21.2.1 钻采工程根据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第七期产能建设方案总体要求,本次方案共部署42口井,其中7 5/8直下的三级直井37 口,7直下的三级直井2 口,穿盐井1 口,水平井2 口。三级(7 5/8直下)直井设计钻探深度为6237m,三级(7直下)直井设计钻探深度为6389m,穿盐直井设计钻探深度为6690m,水平井设计钻探深度为6550.51m。钻井周期平均约为110天,井身结构三开和六开。钻进采用套管、尾管射孔完井。设计钻井总进尺26.33×104米。1.2.2 地面工程本工程采用井口站场联合站的三级布站集输工艺流程。单管油气密闭集输进站场计量后,密闭集输进入联合站处理。本项目原油由塔河油田二号和四号联合站处理。1.2.3 辅助工程站内地面管线外防腐采用“无溶剂重防腐环氧涂料+彩钢板”,采用防水复合硅酸盐管壳保温。本项目站外外防腐采用“无溶剂重防腐环氧涂料+黄夹克”,采用聚氨脂泡沫保温层,燃气管线采用环氧涂料(干膜厚度200m)+聚乙烯胶粘带的防腐结构。10区电源及区块10kV配电电网建设较为完善,可以满足用电需求,单井10kV电源均T接自附近已建10kV电网。原有砂石道路经过多年使用,路基局部沉陷较为严重。本次对42口单井钻前道路修复工程。1.2.4 依托工程本项目采出原油主要由塔河二号和四号联合站处理;掺稀用稀油依托塔河一号联合站和塔河三号联合站的混配油。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废弃泥浆排入废液池固化填埋处理。运营期产生的井下废水采用专用废液收集罐收集后运至塔河油田2#液废处理场处理。含油污水在二号和四号联合站分离后,通过联合站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注地层,含油泥(砂)运至塔河油田污油泥处理站。根据目前依托工程的年处理量,完全可以满足拟建工程的原油、油泥(砂)处理。二 建设工程周围环境现状2.1 建设工程所在地的环境现状2.1.1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项目区属于塔里木盆地暖温荒漠及绿洲农业生态区(IV),塔里木盆地西部、北部荒漠及绿洲农业生态亚区(IV1),塔里木河上中游乔灌草及胡杨林保护生态功能区(59)。塔里木河流域的乔灌草及胡杨林植被是保护绿洲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区域内的油气资源丰富,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已开展多年。据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本项目评价区域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等生态敏感区。整个评价区域以荒漠景观为主,生态系统主要是荒漠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为中覆盖度草地。主要植被类型为刚毛柽柳群系和多枝柽柳群系,总盖度为25%左右。评价区野生动物种类及分布均很少,目前油田开发区偶尔可见到塔里木兔的踪迹。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较差,环境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及一定的承受干扰的能力及生态完整性。2.1.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区域内SO2、NO2、PM10、H2S和非甲烷总烃5项污染物指标均低于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限值。2.1.3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区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根据监测结果,所有监测指标均可达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中的III类标准,石油类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III类标准。2.1.4 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现状调查结果,项目区范围内居住人群距离井场较远(200m以上),本项目施工和运营主要影响的人群为油田的工作人员。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声环境质量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3类标准的要求,厂界噪声监测中各个监测点的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类标准的要求,声环境质量良好。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本项目的评价范围以油田勘探地面建设范围为准,包括钻探区、输油输气管线、道路及相关站场建设区等,各环境因子的评价范围如下。空气环境评价范围: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按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不小于5km的原则,评价范围以站场、井场为中心,以5km为边长的区域。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油田开发区域内的地下水。声环境评价范围:井场、站场自厂界外200m范围内;油田路中心线两侧200m范围内。生态环境评价范围:油田开发区域向外扩2km的范围。根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本工程的环境风险评价范围是以井场、站场为源点,半径5km的区域,以及管道沿线两侧各500m的范围内。三 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3.1 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概况3.1.1 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本工施工期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钻井柴油机产生的燃料燃烧烟气、施工作业车辆尾气、施工营地取暖锅炉烟气和炊烟等,主要污染物为烟尘、SO2和NOx等。油田开发建设投产后,在正常工况下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加热炉产生生的烟气、油气集输、处理及外输过程中的烃类挥发以及油气处理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拟建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3.1-1。表3.1-1 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时段废气名称消耗量污染物项目烃类CONOxSO2施工期柴油机废气9240t排放量(t)215.412.72580.86.64运营期加热炉燃烧16.9×106m3/a排放量(t/a)0.8910.88.960.68管道集输烃类挥发排放量(t/a)70.71/3.1.2 水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本工程的水污染物主要包括钻井废水、井下作业废水、采油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其中,施工期废水主要为钻井废水和钻井队的生活污水;生产运营期废水主要包括井下作业废水、含油废水等,闭井期无废水排放。拟建工程废水产生量及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3.1-2。表3.1-2 工程废水排放量统计废水名称来源废水产生量去向施工期钻井废水1.3×104m3废液池固化填埋生活污水10296m³化粪池自然蒸发生产运营期采油废水2.14×104m3/a处理后回注井下作业废水8400m3/a运至塔河油田二号液废处理场3.1.3 噪声源及源强分析本项目在施工期的噪声源主要为井场钻机、发电机、泥浆泵和柴油机等,噪声源集中在钻井井场,各噪声源声压级一般在90100dB(A),其中钻井过程产生的噪声最大,可达105 dB(A),经过加隔声罩处理后,可降至8085B(A)。在生产运营期本工程的噪声源主要是连续稳态噪声源和流动噪声源。前者以站场和井场的各类泵机、加热炉等噪声为主,后者主要是机动车辆等造成的噪声。项目区噪声源主要集中在井场及站场,噪声源主要为机泵、分离器、加热炉等。详见表3.1-3。表3.1-3 油田开发的主要噪声源及源强统计表时段地点设备名称噪声值(dB(A))工作情况施工期井场柴油机95105连续钻机98连续柴油发电机8595间歇泥浆机90间歇压裂车100间歇车辆90100间歇运营期站场各类机泵8095连续井场、站场加热炉6075连续3.1.4 固体废物来源及污染特征分析本项目各阶段的主要固体废弃物有:勘探开发期产生的钻井废弃泥浆、岩屑及施工队生活垃圾;生产运营期产生的落地原油和含油污泥。详见表3.1-4。表3.1-4 固体废物排放情况时期污染物种类产生量去向施工期钻井岩屑30282m3置于废液池中,固化填埋废弃钻井泥浆21084m3置于废液池中,固化填埋钻井队生活垃圾71.5t统一运至塔河油田1号固废、液废处理场运营期含油泥砂58.67t/a塔河油田污油泥处理站3.2 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区地处荒漠,无人群居住地,主要为荒漠生态系统,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如下:大气环境目标:保护评价区范围内大气环境质量保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的二级标准;水环境保护目标:防止石油开采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确保地下水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的III类标准;声环境保护目标:控制工程建设产生的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类标准;生态保护目标:保护评价区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缓项目实施对土壤的扰动和植被破坏,预防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保护工程开发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影响工程影响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三级标准。3.3 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结果3.3.1 生态影响预测由于油田开发导致区域内植被覆盖度降低,同时人类活动的加剧也降低了自然生物的生存空间,使物种的抗阻能力减弱,从而加剧了区域景观的不稳定性,使油田开发区域连通度增加,破碎度加大,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塔河油田12区七期项目对区内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及景观的影响。拟建项目新增永久占地面积15.12hm2,临时占地面积119.2hm2。施工活动和工程占地在井区油气集输范围内并呈点、线状分布,对土壤、植物、野生动物等各生态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对原有景观结构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影响。3.3.2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1)本项目生产运行期油区内行驶车辆产生的污染物源强较小且污染源流动性较强,项目所处地较为空旷,环境容量较大,加之项目所在地风速较大,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因此本项目车辆尾气产生的影响较小。(2)钻井作业柴油机烟气排放集中在钻井施工期的短暂时段,而且平均日排放量不大,加之评价区范围内基本无集中固定人群,地域辽阔扩散条件较好。钻井作业柴油机烟气排放及总烃挥发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3)本工程加热炉每年排放SO2 0.68t/a、NO2 8.96t/a、烟尘 2.03t/a、CO 10.8t/a、烃类 0.89t/a。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可以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燃气锅炉时段限值要求。由于本项目加热炉燃料为处理后的天然气干气,且加热炉规模小,因此对项目所在地的空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小。(4)H2S浓度呈现随距井场距离的增加,浓度值递减的趋势。井厂界H2S的监测浓度可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新改建项目厂界二级标准限值要求。井场厂界外均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要求。(5)项目区非甲烷总烃的无组织排放量较小,均在排放周界外限值4.0mg/m3以下,对空气环境质量影响较小。3.3.3 水环境影响分析3.3.3.1 地表水环境影响项目区域内没有常年地表水系,英达力亚河(渭干河汊流)尾泄洪道流经项目区西北部,油区北5km库车河汊流萨依艾肯,均属于季节性河流,根据中国新疆水环境功能区划,萨依艾肯和英达力亚河主要水体功能为灌溉,水质目标为III类。3.3.3.2 地下水环境影响(1)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钻井废水在钻井作业期间排入井场防渗废液池内,固化后填埋处理;生活污水集中在临时生活区的化粪池内进行干化处理后,不外排。本项目施工期正常情况下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2)本项目运营期产生2.14×104m3/a采油废水进入二号、四号联合站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经处理达标后回注地下。废液作业废水8400m3/a,采用专用废液收集罐收集后运至塔河油田2#液废处理场。3.3.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项目位于油田生产区,所在地主要为为空旷地带,距离周围居民点较远(1900m),施工期的施工活动为短期行为,噪声影响范围只局限在施工场地周围一定区域,不会产生噪声扰民问题;运营期产生的噪声影响范围有限,根据监测数据生产油井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不会产生扰民现象。3.3.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及措施钻井废弃泥浆、岩屑存放在井场防渗废泥浆池内,钻井结束后直接进行固化填埋处理,处理后平整井场,恢复自然原貌。各填埋处理设施均进行防渗处理,可以有效防止对地下水和周边土壤环境的污染。因此,可有效地防止钻井废弃泥浆和岩屑对环境的影响;钻井期施工队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统一运至塔河油田1#固废、液废处理场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含油污泥集中收集后运至塔河油田污油泥处理站。因此,本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均可以得到有效的处理,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可以接受。3.4 拟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 3.4.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3.4.1.1开发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钻井过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钻井期大气污染主要为钻井场柴油机燃油产生的废气,可以通过采用高质量设备,减少污染物影响。 钻井期间定期对柴油机、柴油发电机等设备进行维护,并且采用高品质的柴油、添加柴油助燃剂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柴油燃烧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使其污染物达标排放。 钻进中发现地层有可燃或有害气体, 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井涌井喷,并把可能产生的气体引入燃烧装置烧掉。 若钻遇硫化氢,硫化氢安全与防护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与规定执行。 井场内严禁燃烧可能产生严重烟雾或刺鼻臭味的材料。 井场应采用密闭下料系统,防止粉尘污染井场环境。 针对油气藏的含硫化氢特征,钻井过程中目的层钻进安装剪切闸板,完井期间三开安装钻采一体化四通,以减少硫化氢的无组织挥发。 钻井过程中,加强深井钻具的管理,严格执行钻具检查和倒换使用制度,及时发现钻具事故隐患,避免发生因钻具不合格导致井喷事故, 致使硫化氢泄漏。(2)地面施工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运输车辆进入施工区域,应以中、低速行驶(速度小于 40km/h) 。 井场设备的放置进行合理优化,尽可能少占土地,对工作区域外的场地严禁车辆和人员进入、占用,避免破坏植被和造成土地松动;作业场地保3.4.1.2运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同步建设计转站伴生气回收管线,以确保伴生气的回收,加强伴生气的回收;(2)采用技术质量可靠的设备、仪表控制、阀门等,烃类机泵采用无泄漏屏蔽泵;(3)站场内油泵房、计量间、罐区等处均应设有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浓度报警后可及时进行维护修理,可有效地控制伴生气的泄漏。3.4.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3.4.2.1开发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对可能受噪声影响的钻井队人员发放噪声个人防护器材、消除噪声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影响。(2)钻井场柴油机装设消声装置。3.4.2.2运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2)对噪声强度较大的设备进行减噪处理,根据各种设备类型所产生噪声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3)尽量将发声源集中统一布置,采用吸声、隔声、减振等措施。(4)切合实际地提高工艺过程自动化水平,本项目各站场均采用自动化控制,实现站场的无人值守,定期巡检。3.4.3固体废物防治措施3.4.3.1开发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1)提高泥浆的循环利用率,减少废弃钻井泥浆产生量应提高泥浆的循环利用率,减少固废产生量,不能回用的废弃泥浆与岩屑在钻井期间存放在防渗泥浆池中固化后, 上层覆土 60cm 填埋处理, 避免二次污染。在丰水年雨季,完井的泥浆池应及时填埋,恢复地貌避免废物流失。妥善存放泥浆材料等化学品,不得失散在井场。废弃包装袋等应及时加以回收。(2)其它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井下作业时按照“铺设作业,带罐上岗”的作业模式,及时回收落地油等废物,在油管管桥下等部位铺塑料布,防止原油落地,同时辅以人工收油方式,减少进入环境的落地油数量。建议采用“绿色修井技术和配套设备”,以原油不出井筒为目标,达到“三不沾油”,即井场不沾油、设备不沾油、操作工人身上不沾油。3.4.3.2运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1)对产生的油泥砂进行及时回收,并加强监督力度,最大限度控制油泥砂的产生。井下作业时应带罐操作,且在作业井场地面铺设彩条布,使油泥砂回收率达到100%。(2)油泥砂拉运至塔河油田油泥砂处理场统一处理。(3)运行期生活垃圾收集后由专人将垃圾集中在垃圾清运站,利用密封垃圾储运设施统一清运,并交由塔河油田1#固废、液废处理场处理。3.4.4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3.4.4.1开发期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对钻井废水的污染防治,应从源头减量化和处置两方面加以考虑。对钻井、试油修井作业的防渗泥浆池,须按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的要求采用环保型防渗膜(HJHY-3型)进行防渗处理,以满足环保要求。(1)节水减少污水排放量钻井过程中设备清洗、冷却等需消耗大量清水,采取有效节水措施,不仅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减少了钻井废水的产生量,减少了废水存储设施的负担和后续处理的负荷,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因此,要在源头上节水降污,使钻井废水予以减量。在工程和技术管理上采取以下节水减排措施:以钻井队为单位,在保证正常作业的情况下,确定各类施工作业条件下的合理用水量,以控制清水用量。动力设备、水刹车等冷却水要循环使用,要安装泥浆泵冷却水循环系统;振动筛的污水循环系统,以减少用清水直接冲洗设备,尽量采用擦洗的方法清洗设备。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4050%。做好供水阀门和管线的安装、试运行工作,杜绝水的跑、冒、滴、漏。(2)废水处置措施钻井作业期间,各井场设置防渗泥浆池,钻井废水排入防渗处理的泥浆池自然蒸发,完井后对泥浆池进行固化覆土填埋平整处理。钻井期各单井生活污水量少,且较分散,各井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沉降处理,自然蒸发。(3)地下水保护措施钻井过程中严格按照钻井施工工艺,施工规范进行操作,防止钻井过程中,由于施工不当,导致井喷、原油泄露以及油水地层窜层等事故污染地下水。钻井过程中产生的钻井废水,废弃泥浆、岩屑等按照规范统一集中处理,避免对地下水产生影响。运营期油藏采出水回注必须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2012)中的有关标准后方可回注地层,防止由于油藏采出水达不到回注要求,而污染地下水。3.4.4.2运营期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本工程生产运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井下作业废水、油藏采出水和生活污水。(1)本项目油藏采出水输往塔河二号联合站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2012)中的有关标准后用于回注地层。(2)井下作业废水需收集后运至位于塔河油田二号液废处理场集中处理。(3)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依托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现有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用于厂外周围荒漠植被绿化。3.4.5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3.4.5.1 井场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1)各类井场选址尽量少占植被茂密的区域,严格控制井场占地面积。施工时,要求施工单位在永久占地范围内施工,减少对植被环境和周围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干扰。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现场回填平整,清除残留的废弃物,切实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2)施工结束后立即对施工现场进行回填平整。并尽可能覆土压实,基本程序是回填“平整覆土压实”。工程回填物应首先考虑弃土、弃石和弃渣,并力求做到“挖填补平”。对未回填的弃土必须运走用于其它井场或道路的建设。(3)应对井场永久占地的地表进行压实并覆盖砾石、碎石等,以防风蚀。控制井场占地面积,单井永久占地面积不大于60m×60m,减少扰动面积,减少林木砍伐。井场设置防渗的废液池,避免污染土壤。井场废液池做到掩埋、填平、覆土、压实,以利于土壤、植被的恢复。项目设计时尽量减少林地的占用和对植被的破坏。(4)平整施工迹地。对管沟回填后多余的土严禁大量集中弃置,应均匀分散在管线中心两侧,并使管沟与周围自然地表形成平滑过度,不得形成汇水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管线所经地段的原始地表存在的局部凹地,若有集水的可能,需采用管沟多余土或借土填高,以防地表水汇集。对敷设在较平坦地段的管道,应在地貌恢复后使管沟与附近地表自然过渡,回填土与周围地表坡向保持一致。(5)尽快进行生态恢复。选择柽柳、骆驼刺等乡土物种。管线附近区域不宜选用深根植物进行恢复。(6)有效回收清管作业时排放的残渣,集中收集,统一运至塔河油田1号固废、液废处理场,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7)管道维修二次开挖回填时,尽量按原有土壤层次进行回填,以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8)井场占地避让胡杨和农田。对拟建井场内零星胡杨进行保留区,废弃泥浆和岩屑暂存于防渗废液池中,钻井结束后废液池固化后填埋处理。(9)加强井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严禁施工人员猎杀野生动物。(10)本项目所涉及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都应按有关土地管理办法的要求,逐级上报有审批权的政府部门批准。对于永久占地,应纳入地方土地利用规划中,并按有关土地管理部门要求认真执行。(11)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禁止施工人员对野生植被滥砍滥伐,严格限制人员的活动范围,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12)确保施工人员和车辆在规定范围内作业,严禁砍伐森林植被作燃料;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植被的影响;工程完工后,要对沿线管线占压林地面积进行调查,尽量恢复,优化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绿地占有水平。3.4.5.2管线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1)项目充分利用现有油田道路,减少对地表和植被的破坏;施工中,管线作业范围控制在8m内。管线采用埋地敷设,埋设深度为管顶1.5m。管线开挖时,挖方的堆放应避开植被较密的地带,以便于施工结束后挖方的回填和减少对植被的影响。燃料气管线、掺稀管线与单井采油管线同沟敷设。(2)根据地形条件,尽量按地形走向、起伏施工,减少挖填作业量。(3)管线施工作业结束后,立即对现场进行回填平整,恢复地貌原状,并覆土压实,减少水土流失。(4)对管沟回填后多余的土严禁大量集中弃置,应均匀分散在管线中心两侧,并使管沟与周围自然地表形成平滑过度,不得形成汇水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管线所经地段的原始地表存在局部凹地时,若有集水的可能,需采用管沟多余土或借土填高以防地表水汇集。对敷设在较平坦地段的管道,应在地貌恢复后使管沟与附近地表自然过渡,回填土与周围地表坡向保持一致,严禁在管沟两侧有集水环境存在。(5)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禁止施工人员对野外植被滥砍滥伐,破坏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6)禁止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动物的滥捕滥杀,作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7)对本项目涉及的油井集输管线穿越农田段,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季节,尽量避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期,减少农业当季损失。本项目如需占用林地应向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偿和恢复。3.4.5.3 农田保护措施拟建项目区中部的7-30以及西部的7-37和7-42有单井集输管线穿越耕地,耕地为垦荒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1)本项目所涉及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都应按有关土地管理办法的要求,逐级上报有审批权的政府部门批准。(2)严格限定施工的工作范围,将施工带范围严格控制在8m之内,严禁自行扩大施工用地范围。(3)管道施工中要采取保护土壤措施,对农业熟化土壤要分层开挖,分别堆放,分层复原的方法,减少因施工生土上翻耕层养分损失农作物减产的后果,同时要避免间断覆土造成的土层不坚实形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4)管沟开挖外的施工带内,施工结束后应该增加作业带有机肥料的投入,增加有机质含量,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减轻对土壤的压实效应,同时及时进行田间耕作,疏松土壤,尽快恢复耕地的生产力。(5)临时占用的农田,使用后立即实施复垦措施;可与农民协商,由农民自行复垦。(6)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以保持耕作层肥力,缩短农业生产季节的损失。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季节,尽量避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期,减少农业当季损失。3.4.5.4重点公益林保护措施工程施工占用重点公益林,应向林业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偿和恢复。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禁止施工人员对野生植被滥砍滥伐,严格限制人员的活动范围,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确保施工人员和车辆在规定范围内作业,严禁砍伐森林植被作燃料;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植被的影响;工程完工后,要对沿线管线占压林地面积进行调查,尽量恢复,优化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绿地占有水平。3.4.5.5运营期生态保护措施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为污染物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生产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另外,在生产运营期,可针对看法建设期造成的生态影响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1)提高油田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产活动中杜绝人为破坏胡杨林及其他植被的现象。(2)油井设放喷池,如发生井喷等意外事故,可及时收集溢油,避免原油外泻引起生态破坏。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在事故发生时将事故危害降至最低。(3)遇到井喷首先应防止发生火灾,并及时用土堆圈出反出液预留场,控制流淌范围,回收随井喷气液带出原油,清除被污染的土壤。3.4.5.6生态恢复与治理方案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钻井、集输管线及地面工程等建设将会侵占土地,破坏原有的植被覆盖层,扰动地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施工创面。这些施工创面大多表面无植被覆盖,导致出现次生裸地以及水土流失现象。根据矿山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HJ651-2013,环境保护部)的规定,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应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施工创面的生态恢复主要为创面的稳定和植被的恢复,采取人工措施恢复施工创面原有的植被群落,或栽种新的植被形成群落。1、生态恢复目标通过对施工创面实施综合植被恢复,使施工创面恢复稳定,在施工创面植被恢复实施效果稳定后,油田工程区施工创面植被覆盖度要达到76%以上,使油田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相适应。2、生态恢复原则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想结合原则该项目中的管线施工长度较长,全线采取人工恢复不现实,故管线的恢复可采取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相结合的措施。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区域可采取人工恢复,一般区域只需自然恢复即可。人工植被恢复可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乡土植被。井区道路建设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应及时恢复,与原有地貌和景观协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想结合的原则工程区域部分施工创面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和不稳定的状态,单一的生物措施无法达到创面稳定、植被恢复的目的。首先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创面稳定,进行生态恢复时,应结合创面的立地条件,采取工程防护与植被防护相结合的措施。该项目井场在钻井完成后,井周围60×60m区域要进行地面硬化的工程措施进行恢复,井场的生态恢复可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恢复措施。3、生态恢复方案(1)勘探生态恢复油田勘探爆破、勘察活动结束后,对勘探活动造成的地标土壤破坏进行平整,对地表植被进行恢复,恢复其原有功能。(2)井场生态功能本项目钻井42口,永久占地15.12hm2,临时占地25.94hm2。本项目无新建站场。工程结束后,对井场场的25.94 hm2临时占地内的土地进行土地平整,恢复地貌。施工结束初期,对井场永久占地范围内地表进行硬化,以减少侵蚀量。本项目临时占地不具备绿化条件,应采用砂石等材料覆盖临时占地面积,以防止侵蚀加剧。(3)废弃池生态恢复本项目钻井42口,废弃池池底和池体用粘土压实。然后用土工膜进行防渗。本项目在限定的井场范围内修筑废液池,岩屑和废弃泥浆排入井场内经防渗处理后的泥浆池中。施工结束后,废弃泥浆和岩屑固化处理,对泥浆池进行掩埋、填平、覆土、压实。(4)管线生态恢复本项目建设单井集输管线(包括出油、掺稀和燃料气管线)共计116.58km,临时占地93.26hm2管线施工宽度控制在8m之内。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土壤成分和结构,分层开挖,分层回填管沟,覆土压实,管沟多余土方应作为修路用途,不得随意丢弃。表3.4-1 本项目生态恢复具体投资恢复对象生态恢复方案投资(万元)硬化面积(hm2)恢复面积(hm2)主要恢复措施永久占地井场占地恢复15.12/平整、覆土,进行地面硬化处理,防止侵蚀100临时占地井场占地恢复/25.94土地进行平整,恢复地貌,井场、站场砾石覆盖,以防止侵蚀加剧管线占地恢复/93.26工程结束后,取弃土场及时回填、平整、夯实50固废泥浆池对泥浆池进行掩埋、填平、覆土、压实504合计654四 公众参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及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征求建设项目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为此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4日,环发200628号)的要求,就工程可能产生环境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公众参与咨询活动,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真实的资料。4.1 公众参与方法本次公众参与调查采用了网上公示并发放公众参与问卷调查表的形式。首先向公众说明本项目概况、项目意义、污染防治措施、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等,然后征询意见与建议并获得反馈信息。4.1.1 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此次公众参与问卷调查区域为塔里木乡、英达里亚村。在公众参与调查中,首先对被征询人员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意义、位置、工程内容、可能的不利环境影响、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等,选择与公众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其次侧重征询公众关于本项目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本项目应注意的环境问题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本次评价发放100份公众参与调查表,见表4.1-1。表4.1-1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第七期产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表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联系方式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与项目位置关系居住或工作地位于项目所在地?km范围内。A、0.2km范围内 B、0.2-2km C、2-5km D、5km外一、项目简介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第七期产能建设项目位于塔河油田10区的西部,行政区划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境内。距库车县城约70km处。东经83°2084°27,北纬41°0041°35。区块面积约124.5km2。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第七期产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工程为:油藏工程:部署新井42口,其中直井40口,水平井2口,钻井总进尺26.3万米;单井日产油能力18吨/天,新建产能16.07万吨。地面工程:扩建12-1、12-5、12-7、12-15四座站场;单井出油管线116.58km;掺稀管线97.3 km、燃料气管线44.19km(同沟敷设);修复单井道路46.2km。以及项目配套的电力、给排水及消防、结构、通信、暖通、自控、机制、防腐、热工等配套工程。本工程估算总额为141437.26万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