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加紧创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促进我国物流业再上新台阶.doc
加紧创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促进我国物流业再上新台阶 加紧创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促进我国物流业再上新台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加紧创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促进我国物流业再上新台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加紧创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促进我国物流业再上新台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配送中心是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新世纪如何搞好配送中心建设,保证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与其他国家一决高低,本文从力图创新,优化配送中心的目的出发,根据调查总结出了发展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策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坚持创新与实用是本人一贯的立场。关键词 配送中心 问题分析 发展策略一、物流配送中心的内涵对于“物流中心”的认识,国内外有不同的解释,日本市场术语词典对配送中心的解释是:“一种物流结点,它不以储藏仓库的这种单一形式出现,而是发挥配送职能的流通仓库,也称作基地、据点或流通中心。”配送中心的目的是降低成本、减少销售机会的损失,为此建立设施、设备并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王之泰教授在现代物流学中对配送中心定义为:“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不论国内外如何认识配送中心,定义如何不同,但对于配送中心的现实功能和功能目的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配送中心是配送活动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其功能目的是按照客户的要求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供货服务。至于配送中心是一种物流设施还是物流活动组织则要看配送中心的经济功能地位。二、物流配送中心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物流配送中心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成长,到7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到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物流组织形式,并成为现代物流的标志。究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可总结以下几条:1.新型业态发展对进货提出新要求大型超市、商品销售连锁店是20世纪流行的新型业态模式,它们多选址于闹市繁华区和居民集中区。它们一般经营的商品品种多,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要,经营也十分灵活。但这种新型业态对传统进货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如果按照传统的分商店、分批次、分种类的方式单独组织进货,势必造成进货成本的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在客观上要求采用新型的集中进货和集中配送的方式进货,这样就促进了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2.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物流的集结之地。城市经济的发展,对配送中心的形成及类别、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需要较大的物流场所与之相对应,那种较小的单一功能的仓库也就被较大的多功能的配送中心所取代;其次,城市中心仓库由于地价昂贵、交通不畅、车辆追尾、装卸不便、噪音污染等原因导致从城市内部不得不迁往郊区,在迁建或新建过程中,更新、添加了设备,扩大了规模,形成了配送中心。3.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物流成本增加20世纪中叶,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迅速发展起来,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货物流通范围也不断地扩展,使货物运输量大幅度上升,使物流成本显著增加。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人们引人了物流配送中心这种低耗费、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物流形式。三、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分析1.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回顾我国政府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商品物流配送的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1990年,原国家物资部和国家体改委在经济较发达的无锡等11个城市进行了以发展配送制为重点的物资流通综合改革试点,建立了一批配送中心。另外,商业企业的商品物流配送,也随着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和连锁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为连锁企业和零售商提供全方位商品物流配送服务的配送中心。1992年,原商业部印发了关于商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形式、条件、发展步骤和政策措施,并组织广东、上海、杭州等地分别进行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试点建设。国内贸易部成立后,总揽流通领域商品物流配送工作,并进一步完善组织、加强领导,加大了工作力度。2.我国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配送中心建设遍地开花,这并不代表我国的配送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相反,相对于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我国的物流配送业依然严重滞后。主要的问题如下:(1)对于配送中心的认识不足。多数企业建立的配送中心与传统的零售店仓库在功能、布局、作业流程、作业方式、管理方法上无明显差别。企业对如何建立符合自身营销战略和发展目标的配送中心思路不清,经验不足。(2)配送规模小,未形成经济规模。配送中心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取得效益。我国连锁业的一个配送中心平均配送20个店铺,而日本的连锁业一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70个店铺,只需45辆车。香港百佳的一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100多个店铺。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连锁企业规模与配送中心规模都太小,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现有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的人员、设施利用率还很低,需要扩大规模,在提高配送效率方面下功夫。(3)配送经验缺乏。几乎所有企业的配送中心只是充当储存商品的仓库和按规定简单送货的运输工具的角色。而设立配送中心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整个企业的物流总成本来实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这不是传统的仓储和运输所能实现的目标。这其中需要很多配送方法和技巧,比如实施共同配送和准时制配送、从供应链与需求链角度组织物流配送等。(4)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极低。许多企业缺乏现代物流与配送的观念,配送中心在作业和管理方面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物流作业不规范,各种编码缺乏标准化,自动化程度低;配送中心缺乏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存在单纯模仿原有手工系统的现象。总之,我国商业配送中心离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主要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还有几十年的差距。由于我国配送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连锁经营的发展。因此;应在采用新技术、提高配送现代化水平方面努力。四、我国发展物流配送中心的策略建议1.积极创建适应配送中心发展的政策环境传统物流管理体制机构臃肿,设置重叠,效率低下,运行条件分割,各自为政。应尽快建立高效、精简、统一的管理机构;积极创建能够推动配送中心发展的政策环境。配送中心建设虽然是企业行为,但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为配送中心发展提供良好环境。2.重视配送先进技术的应用配送中心建设应树立机械化、自动化的观念,注重先进设备、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开发。建立自动分拣、存取的配送现代化系统,开展机械化作业。3.积极转变配送中心的经营机制配送中心的发展必须转变经营机制。首先要做到决策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在系统管理技术、决策管理技术;质量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要不断提高水平;其次是强化动力激励机制,重视人本管理,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次,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竞争意识,建立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发展机制。4.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技术改造发展现代配送中心我国现有仓库多为平房,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技术改造,实现少投资金、多出效益,加快配送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将配送中心和传统储运企业结合起来,完善商品配送中心的功能;将集货、分货、仓储、运输、包装、咨询等结合起来,尤其是应当重视发展先进的信息处理功能。5.重视配送专门人才的培养配送中心必须高度重视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只有在配送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不断增强配送发展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加强配送中心职工教育培训,努力学习 加紧创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促进我国物流业再上新台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加紧创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促进我国物流业再上新台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加紧创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促进我国物流业再上新台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与应用国外配送先进技术,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配送中心。6.积极创建物流配送中心网络单独的物流配送中心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起作用,其有效益的作用范围有限。对于大范围甚至全国的经济区域来讲,多个物流配送中心进行合理布局才能满足组织物流的需要。这种多个物流配送中心的合理布局,及合理分工、合理衔接,就是物流配送中心网络。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网络,就是要确定各个物流中心的宏观布局,以及据此而确定具体配送中心的任务规模。为此,必须遵循下述原则:(1)以城市为中心组织物流配送。物流配送中心的设置,必须首先满足城市生产及消费的需要,要以城市为中心考虑其布局问题。其次是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即受城市经济影响和辐射的区域。在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网络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物流配送中心和城市的结合。(2)物流配送中心网络同时应是有效的情报网。现代物流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报水平,每一个物流配送中心,都应是情报网络的一个分支或终端。(3)物流配送中心网络应在商物分离基础上形成。商业交易中心往往需要处于市区繁华场所,以利于联系客户及谈判交易,而配送中心则不同,由于主要考虑本身合理化,往往和商业交易中心不是合一的,而是分离的。物流配送中心的设置原则是:宜处于城市范围内,但不宜处于繁华场所;宜处于运输方便处,但又不适于在繁华市区的交通要道。这两方面正好和贸易中心相左。(4)按经济区城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经济区域是在经济上有较密切联系的地区,我国尤其指交通联系便利的区域,这种区域往往是跨行政区域的。按经济区域建立物流配送中心,能借助物流配送中心将区域内的企业密切联系起来,物流配送中心的工作可以和区域发展相结合,同时在具体组织物流时可以排除不合理运输,实现物流配送的优化。参考文献: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2吴清一:物流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3王建宇:实施“零库存”的几种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5)4刘向红:通用型物流配送中心信息系统设计【J】.物流管理,2007(3)5余政锋:物流中心选址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物流管理,2007(5)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