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食品冷链物流专项调查报告091126.doc
-
资源ID:3886212
资源大小:140.5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北京市食品冷链物流专项调查报告091126.doc
北京市食品冷链物流专项调查报告食品冷链物流对保障我市食品安全、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刘淇书记、程红副市长在科技工作者建议第7期“关于开展食品冷链物流调研的建议”上的批示,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与北京物流协会对我市食品冷链物流进行了调查,了解了我市食品冷链物流的基本现状,总结了成功经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我市出台有关规划、政策、标准以及进一步推进我市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依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食品冷链物流的内涵及特点食品冷链物流是指食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冷冻冷藏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并保持食品始终处于维持其品质所必需的可控温度环境下,从而满足用户要求的过程。由于食品冷链物流有保证易腐食品品质的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所以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也更加复杂。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 (一)食品冷链物流安全首要性由于食品的特殊性,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的运行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必须要首先考虑食品安全,然后在物流服务水平、成本之间寻求平衡点,提供最佳的物流服务。(二)食品冷链物流时间敏感性冷链物流中的时间敏感性指食品物流周期短,要严格控制温度、速度与时间。食品在特定的温度下有一定的保质期,超过了温度范围,保质期就发生改变,食品的质量、口味、品质就得不到保证。(三)食品冷链物流系统高成本性食品冷链物流的运营,需要配有专门的制冷设施设备的物流网络支持。冷链物流需要有冷藏车、保温车、冷冻仓库及其他配套设施和相关技术的投入。一般情况下,冷库建设和冷藏车购置的总投资是普通仓库和干货车辆的3至5倍。这些设施设备不仅购置成本高,而且能耗高,导致高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四)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多样性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因而食品从生产到最终的消费都应当处于信息追踪系统的监管之下,从而实现食品的可溯源。食品物流的可溯源是食品可溯源的基础和保障,其实质是信息的可追溯。在食品冷链物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分散信息,这些信息具有信息量大、来源多样化、更新快的特点,并且和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关系紧密,因此对这些信息及时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并提供给消费者,是非常必要的。(五)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复杂性冷冻冷藏食品的物流环节对物流运作的要求十分严格。这是因为食品在常温下的易腐性质使得它对温度环境的要求比普通食品的要求更高,它需要对整个冷链全程进行温度监控,确保食品必须始终处在合适温度的环境中,达到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冷链物流需要冷链技术的支撑,除了一般的现代物流技术,还包括制冷技术、保温技术、制冷保鲜技术、生物技术等。(六)食品冷链物流空间分散性首先是作为多数食品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地的分散与消费地相对集中的空间差异。农产品的生产地分散在广大农村,而城市才是这些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其次,食品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大规模转移。最后,从食品的集中地向分散需求场所流入创造价值。二、北京市食品冷链物流基本现状本次调查采用查阅文献和统计年鉴、发放调查问卷、现场调研企业、召开座谈会、咨询市农委、交通委等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等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食品冷链的供应链特性,将调研对象分为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等类别,针对各类企业,发放回收了51份调研表,并现场调研了其中规模较大的30家企业。具体调研情况见表1。表1 调研对象分布情况调研方式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物流企业其它合计调研表1411814451现场调研55313430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法、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各种冷链物流标准的相继出台以及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逐步提高,我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较快,冷链物流需求的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我市冷库、冷藏车等冷链物流资源大幅增长,冷链相关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各类食品采用冷链物流系统的比例逐渐增大。(一)食品冷链物流资源现状冷链资源主要包括仓储资源、运输资源、信息系统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根据调研,我市各冷链物流资源基本现状如下:1. 仓储资源冷库冷库是冷链物流中最重要的仓储资源,是冷链中不可缺少的物流节点。近年来本市冷库容积增长速度较快,但制冷设备状况不容乐观。(1)冷库容积增长较快。据北京食品科学研究所不完全统计,北京市2008年冷库总容量为130万立方米,折合容积为39万吨(假设全是冻结库)。目前本次调研确认的冷库有42.63万吨,加上其它没有调研的冷库,业内专家估计本市冷库资源总量约为5060万吨。按50万吨计算,2009年比2008年增长28.2%。(2)冷库功能不完善。我市大部分冷库是在原有的储备型冷库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比例高。为了满足低温配送需要,冷库需要温度控制的分拣区和封闭月台。据调研,13.95%的企业能够对冷库分拣区进行温度控制;冷链企业88座冷库共有封闭月台68个,平均每个冷库拥有0.77个,其中66座冷库没有封闭月台,常温露天装卸,做不到冷藏车与冷库的无缝衔接。(3)冷库制冷系统面临环保问题。大型冷库制冷系统大多采用氨制冷系统,但近几年新建的冷库多采用氟制冷系统。在调研的能够确定制冷剂的67座冷库中,45%的使用氟制冷剂,55%的使用氨制冷剂。氨制冷剂是绿色制冷剂,也是国际发展趋势;氟制冷存在环保问题。(4)我市人均冷库占有量较低。按本市冷库容量上限60万吨计算,我市2009年人均冷库占有量为0.035吨,仅为美国的5%左右。2. 运输资源冷藏车近年来本市冷藏车增长度较快、且其制冷机质量较好,但人均冷藏车占有量低。(1)本市冷藏车增长较快,冷藏车的制冷机质量情况较好。截止到2009年9月底,本市拥有冷藏车2405辆,约为2007年的1.8倍,2006年的2.3倍。在本次调研的841辆冷藏车中,82.8%使用的制冷机为价格较高、质量较优的国外品牌,17.2%使用国内品牌;50%的冷藏车拥有温度监控设备。(2)冷藏车运输业务以市内配送为主。2吨(含)以下的冷藏车(见表2)1882辆,占比高达78.25%。表2 各类冷藏车数量及占比车辆类型2吨(含)以下2吨-4吨(含)4吨-8吨(含)8吨以上总计数量(辆)1882239189952405占比(%)78.259.947.863.95100(3)我市冷藏车占全部货车的比例较低,人均冷藏车拥有量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06年冷藏车占全部货车的比例为0.60%,2007年为0.74%,远低于美国1.5%的比例。我市约7200人使用一辆冷藏车,而美国约1500人、日本约867人使用一辆冷藏车。(4)市内配送业务中每辆冷藏车平均每日配送点较多。冷链食品物流企业每辆冷藏车平均每日配送26个网点,网点以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和餐饮企业为主。物流企业冷藏车每次配送网点多、每个网点配送食品数量少、停车开门次数多、冷量损耗大,配送效率较低。3. 信息资源信息系统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促进了我市食品冷链企业信息技术的提升。参与奥运会服务的食品冷链企业能做到仓库温度数据自动采集、作业现场操作摄像监控,冷藏车运输途中温度监控和GPS车辆监控。(1)调研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较高,但行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据调研,我市冷链相关企业冷库管理中有40%拥有仓库管理系统(WMS),49%的企业拥有仓库温度自动记录监控设备,56%的企业能进行摄像监控,9%的企业应用了射频技术。在冷藏车的管理中,26%的企业拥有运输管理系统(TMS),37%的企业能做到运输途中的温度监控,30%的企业能做到GPS车辆监控。所调研的企业都是行业内规模较大的企业,信息系统仍有待完善,可见整个冷链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2)企业间信息共享程度低。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独立,相互分割,缺少一个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不畅造成企业间协作困难、效率低。4. 人力资源(1)本市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的从业人员学历水平略高于全国其他行业。据调研,我市冷链物流相关企业中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所有从业人员比例为27.2%。2008年我国所有行业专科以上学历为24.33%,其中物流行业专科以上学历占21.56%。(2)员工培训水平有待提高,培训内容有待丰富。冷链相关企业为70%以上高中及以下员工提供的培训多为岗位技能的简单培训,缺少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此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小,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一线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人员流动增加了企业培训成本,加大了管理难度。(二)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现状根据供应链理论,食品冷链物流运作的主体包括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物流企业等。1. 生产企业生产企业是食品冷链的源头,主要包括初级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两种类型。本次调研的14家生产企业中有3家是初级农产品生产基地,11家是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初级农产品生产基地3家企业均有冷库,没有自有冷藏车。这3家企业平均冷库容量为540吨,平均使用时间为6年。其中2家企业有仓库温度自动记录监控设备,1家企业使用了摄像监控。没有企业使用WMS,物流信息化水平很低。通过各种认证的比率较低。只有1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ISO9001认证,没有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HACCP认证。(2)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冷链运作比较规范。与批发零售企业相比,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的冷藏车和通行证数量相对较多。全部拥有冷库,冷库种类齐全,采用自营的管理方式。平均冷库容量为6115.5吨,平均使用时间为10.45年,64%的企业使用WMS,73%有仓库温度自动记录监控设备,18%应用了RF,82%使用了摄像监控。10家企业拥有冷藏车,1家没有冷藏车。11家企业平均自有冷藏车33.2辆,86.2%的冷藏车使用国外品牌的制冷机。11家企业中,36%使用了TMS,64%使用了运输途中的温度监控,45%使用GPS车辆监控。平均拥有通行证15.9个,占全部冷藏车的47.9%。通过相关认证的比例较高,管理比较规范。64%的企业通过了QS认证,27%通过了ISO9000认证,45%通过了ISO14000认证,64%通过了ISO9001认证,91%通过了HACCP认证。2. 批发企业批发企业是外省市食品进京的主要中转站,是联系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的主要枢纽。近年来北京市批发市场不断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冷链食品的交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次调研调查了11家批发企业。(1)企业采用把冷库和摊位出租给经营户的运营模式。11家企业均有冷库,容量平均为8053.9吨。冷库由经营户分散管理。(2)平均拥有冷藏车10.6辆;平均拥有通行证1.6个,占冷藏车的15.1%。(3)经营户冷链物流运作不规范,存在用常温车运送冷藏食品的现象。3. 零售企业零售企业是冷链的终端,经营模式以连锁方式为主。本次调研的零售企业共有8家。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零售企业食品储存量小、温度需求差异大,冷库无封闭月台,通常在常温下收货。(1)6家零售企业拥有冷库,2家零售企业没有冷库,冷库容量分布不均匀。在有冷链配送中心的连锁超市中,冷库最大容量可达7387吨,没有冷库的零售企业依靠供应商对冷链食品进行直配。连锁超市面积较小的门店几乎没有冷库,用冷柜和冰箱来保持食品温度。8家零售企业平均冷库容量为1728吨,平均使用时间为7.86年。63%的企业使用WMS和摄像监控系统,13%有仓库温度自动记录监控设备,没有企业使用RF。(2)5家企业有冷藏车,3家没有。平均自有冷藏车数量为3.6辆,93.1%的冷藏车使用国外品牌制冷机,平均拥有通行证3.4个,占全部冷藏车的94.4%。25%的企业使用TMS,没有企业使用运输途中的温度监控及GPS车辆监控。(3)通过各种认证的比例不高。38%通过了ISO9000认证,38%通过了ISO9001认证,13%通过了ISO14000认证,13%通过了HACCP认证。4. 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衔接上下游企业,在冷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次共调研10家物流企业。本市冷链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冷链仓储和市内配送,部分企业也从事干线运输业务。物流企业的运作比其他类型的企业规范。(1)8家物流企业有冷库,2家物流企业没有冷库,冷库分布不均匀。这8家企业平均冷库容量为12590吨,企业冷库容量最大的达到51800吨。冷库平均使用时间为14.5年,在所有的企业类型中时间最长。50%的企业使用WMS,80%有仓库温度自动记录监控设备,20%应用了RF,50%使用了摄像监控。(2)9家物流企业有冷藏车。10家物流企业平均自有冷藏车数量为32.5辆,91.2%的冷藏车使用的是国外品牌的制冷机;平均拥有通行证27.3个,占冷藏车的84%。50%使用TMS,80%使用了运输途中的温度监控,80%使用GPS车辆监控。(3)通过各种认证的比率相对较高。调研的企业中, 40%通过了ISO9000认证,10%通过了ISO14000认证,30%通过了ISO9001认证,30%通过了HACCP认证。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三)各类产品冷链物流现状采用冷链系统的相关食品主要有水果和蔬菜类、肉禽蛋类、乳制品类、雪糕、冰淇淋类、速冻食品类和水产品类。1. 水果和蔬菜类目前北京市蔬菜消费量中90%是靠外埠供应。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我市蔬菜在批发市场的成交量从2003年的56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104万吨,增长96.6%,年均增长14.5%。由于成本的关系,蔬菜在运输过程中基本上不使用冷藏车,只有部分价值高的特种蔬菜在夏季运输时为了减少损失,使用冰袋、冰壶(塑料瓶装冰)来达到降温保鲜的目的,冬季则通过加盖棉被防止蔬菜受冻。果品的冷链物流系统情况比蔬菜要稍好一些。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我市果品在批发市场的成交量从2003年的281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619万吨,增长119%,年均增长17.0%。北京市果品约有40-50%能够做到冷藏储存和冷藏运输,但在销售环节,出于成本的原因,90%以上的水果在常温下销售,只有一些极少量的进口水果能够做到全程冷链。2. 肉禽蛋类近几年我市肉禽类交易量增长很快。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我市肉禽类在批发市场的成交量从2003年的28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7.8万吨,增长103.1%,年均增长15.2%。通过近几年我市定点屠宰政策的实施,私屠滥宰现象在我市得到根除。据对四家北京市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市的肉类从屠宰、预冷到运输,基本都能做到温度控制,到超市或大卖场也能够做到低温销售,但是进入到批发市场的产品,则通常是在常温环境下交易,是冷链的主要断点。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我市鲜蛋类在批发市场的成交量从2003年的1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6万吨,增长156.7%,年均增长20.8%。据北京市禽蛋公司提供的数据,除鲜蛋的消费外,蛋液和冰蛋的储藏和运输已经全部采用冷链系统。3. 乳制品类乳制品中约有50%左右的产品需要采用冷链系统,其中包括:巴氏消毒奶、酸奶、奶酪等。由于乳制品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9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三元、伊利、蒙牛和光明等几大品牌所垄断,这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高,完全可实现产品全程冷链的要求。4. 雪糕、冰淇淋类该行业的集中度较高,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先进,产品冷链基础和运行情况较好。5. 速冻食品类速冻食品是在25以下迅速冻结,然后在18或更低温度条件下贮藏运输、长期保存的一种新兴食品,主要包括速冻米面食品和速冻调制食品。在北京市的超市中销售的速冻食品主要是三全、湾仔、思念等大的外省市品牌。从速冻食品的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基本上能做到冷链。6. 水产品类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我市水产品在批发市场的成交量从2003年的22.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1.5万吨,增长128%,年均增长17.9%。由于水产品的特殊性,需要较好的冷链体系做保证,但在销售过程中,不同卖场冷链的保持情况不完全一样。超市和大卖场由于冷冻冷藏设备设施比较齐全,水产品能够做到低温销售;而在批发市场和社区菜市场,普遍都存在水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交易信息不透明、场地缺乏规划、基础设施落后、交易环境差及冷冻产品出现回化等断链的现象。(四)农超对接中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2008年12月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 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部署。通知要求加大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设施投入,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冷藏冷冻设施投入,对部分鲜活农产品试行强制性冷链流通,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保障鲜活农产品质量;增强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能力。市商务委积极协商市农委等相关部门,部署本市农超对接工作。截至目前,物美、京客隆、超市发等九家重点大型连锁超市企业在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建立了果蔬采购基地,与85个基地、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北京京郊有39家,占45.8%。据不完全统计,在市农委网站上公布的涉及食品的67个专业合作社中,只有8个建有冷库,占11.9%,具有冷藏车的专业合作社寥寥无几。三、北京市食品冷链物流资源供求分析从总体来看,目前冷链物流的资源供不应求。通过冷链物流供给和需求的发展趋势分析,冷链物流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加。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08年北京市相关冷链食品生产量是:蔬菜321.3万吨、干鲜果品89.8万吨、猪牛羊肉25.9万吨、禽蛋15.2万吨、水产品6.1万吨,总计458.3万吨。2008年北京市各类与冷链有关的食品的批发市场成交量为1859多万吨,是我市生产量的4.04倍。(一)冷库供求分析根据调查结果,现有冷链食品库存的平均周转率一般在30天以上。按照2008年我市冷链相关食品批发市场成交量计算,至少需要冷库108万吨,而北京市现有冷库储存能力为5060万吨,仅能满足食品储存需求的46%55%,在节假日等需求高峰时,储存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二)冷藏车供求分析以现有的北京市冷藏车运输能力计算,按照冷藏车每天配送两次,全年满负荷运作,总运载能力可以达到约527.63万吨,四环内的运输能力按70%计算约为369.34万吨。以2008年北京市冷链相关食品批发市场成交量为计算基础,现有冷藏车最多仅能满足约24%运输需求。以2008年北京市冷链相关食品产量为计算基础,现有冷藏车能满足约80.6%的需求。现有冷藏车不能满足冷链的运输需求。四、北京市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本市生产的农产品采用冷链物流比例低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缺乏冷库、冷藏车等冷链基本设施设备,绝大多数农产品无预冷,或预冷后在运输途中又使用常温货车代替冷藏车,导致了农产品的损耗,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缩短了农产品货架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二)现有冷库功能不完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我市的大部分冷库是在原有储藏型冷库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大多只有低温仓储功能。75%的冷库很难实现温度控制以及与冷藏车无缝衔接,难以满足冷链企业全程无缝低温配送的要求。冷库中制冷设备陈旧、能耗高,冷链企业运作成本高。(三)食品冷链物流断链现象普遍我市采用冷链物流的食品主要集中于价值较高、客户要求较为严格的食品。约90%以上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是在常温环境中储存,或虽然在冷库中储存,但在常温环境下运输,断链现象在运输和零售环节最为普遍。另外,在调研的企业中,超过40%的冷藏车没有市内通行证,冷藏车的配送能力无法完全发挥。(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缺乏共享调查中55.2%以上的企业都拥有管理信息系统,但是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是独立的,仅在订单管理部分有衔接,缺少一个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平台。(五)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占比低本市生产企业自营物流所占比重大。调研数据显示,只有14.3%的冷链食品生产企业外包部分业务。在调查的14家生产企业中,未来2到3年内只有2家企业有部分物流业务外包的意愿。冷链物流需求方寻求物流业务外包的意愿明显不足,第三方物流占比难以提高。(六)法规不完善,企业贯标不到位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中规定运输、销售需低温保存的食品,应当使用冷藏车辆、冷藏设施。冷藏温度应当符合食品标签明示温度以及食品安全要求。虽然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了冷链的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和罚则,但是没有明确低温食品及其温度范围,需要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同时,管理部门监管缺位现象严重,造成批发零售企业的食品冷链断链严重,冷链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国家、地方及行业制定了243个有关食品冷链物流的标准,但冷链相关企业对标准不重视,不了解,使标准得不到有效贯彻,冷链物流得不到有效规范。(七)食品安全常识宣传力度不足,消费者对冷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据调查,大型超市冷柜都有温度显示装置,但是温度达不到低温食品的要求。由于食品安全常识宣传力度不足,消费者对食品温度关注不够,也不了解温度变化对食品品质的影响。五、北京市冷链物流企业经验借鉴(一)生产基地附近建有冷库方便农产品实现预冷,带动农户增收八达岭绿野菜蔬公司在延庆县建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建有大型蔬菜预冷中心,接近蔬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所有蔬菜采摘后先进行24小时的预冷,再做进一步的加工或存储。由于进行了预冷,基地有效保障了蔬菜的新鲜度和品质,延长了保存期,市场辐射范围也得以扩大,除延庆县80%的蔬菜在该市场成交以外,北京市其他区县、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也来此进行交易,市场使当地70%的农户从事蔬菜生产,带动5600户农户致富。市场的建立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如包装、运输、劳务、经纪人等)的迅速发展,解决了农民就业和种植结构单一的问题,为农业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位于大兴区的北京圣泽林梨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冷库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现有农户500户,主要产品是大兴精品梨,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销售量在1500吨左右。合作社投资350余万元建设1000吨冷藏保鲜库,进行采摘后预冷、气调温控储存,梨的储存期延长了9个月。经过冷藏配送到超市的梨价格净增80%-100%,每年为农民增收80万元以上,平均每户农民增收2500元。(二)采用共同配送模式提高配送效率,减少配送企业排队等候时间北京市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北京三新冷藏储运有限公司采用共同配送模式,提高配送效率。东方友谊为华普超市的18家门店配送由35家供应商供应的冷藏食品,由原来的独立供应商配送模式发展到物流中心的共同配送模式,每日减少配送次数577次。(三)设立冷藏分拣区和封闭月台保障冷链的延续性快行线公司、顺鑫物流等企业在冷库和装卸平台之间设有专门的低温冷藏分拣区,并使用封闭月台,保证了食品从冷库运出、分拣、装车过程中温度控制的延续性。(四)建立信息平台实现经营户信息共享,减少资源闲置北京大红门京深海鲜批发市场建立的网上信息平台,每天能提供各种水产品的价格、外观图片以及经营户信息等。信息平台新增功能包括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信息的整合,便于经营户共享冷库、冷藏车资源。(五)采用蓄冷模式运输实现小批量集装化和节能北京松冷冷链物流公司、华夏通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蓄冷箱。松冷公司采用“保温箱+蓄冷剂”的保温方式,实现货物之间的完全独立运输,满足客户小批量、特定温度下的运输需求。在夜间利用低价电力进行蓄冷,而不是采用燃油制冷,降低成本。(六)研制新食品在保障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前提下降低对冷链的需求进军世间美食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研制了可在常温保存的食品。公司在延长食品、农产品原料的货架期,产品的色、香、味、型、营养的保质期这两个世界性难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食品安全和食品品质可以兼得。六、北京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一)制定食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优化冷链物流资源布局针对我市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食品冷链规划,加强对食品冷链行业的政策引导,优化资源布局。(二)加强冷链物流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冷链信息化水平,完善食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鼓励企业应用货物温度实时跟踪、蓄冷箱等新技术,支持企业进行冷链技术更新改造,推动冷链物流企业节能减排,提高我市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建设食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实现信息共享和食品可追溯,提高冷链的信息化水平。增加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资,加大食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三)培养推广“农超对接”冷链物流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提高郊区农产品附加值完善鲜活农产品储存、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建立一些“农超对接”冷链物流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逐步引导全市的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企业建立农产品冷链系统,提升基地农产品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四)扶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物流模式鼓励商贸企业释放物流需求,支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完善物流网络,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推动共同配送的发展。(五)研究调整冷藏车辆交通管理政策,保障城市冷链物流需求加强冷藏车分类管理,按照实际需求发放市区通行证,满足食品冷链物流需求,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品质。(六)借鉴奥运物流成功经验,鼓励超市夜间收货借鉴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成功经验,鼓励超市实行夜间收货,减少送货企业排队等待时间,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城市物流效率。(七)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法规,强化宣贯相关标准完善北京市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低温食品及其温度范围。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宣传贯彻冷链物流相关标准,规范冷链各个环节的作业制度和作业标准。鼓励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合作,改善冷链物流运作机制,提高冷链物流规范化水平。普及冷链知识,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冷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八)加大冷链物流相关数据统计工作力度,建立冷链物流行业监测体系健全我市食品冷链物流基础数据统计、调查等制度,提供准确、全面、时效性强的食品冷链发展数据,科学、客观地反映我市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和特点,为行业监管提供依据。附表1:冷链企业的基本情况汇总表类别所有企业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总量平均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初级农产品生产企业总量平均量总量平均量总量平均量总量平均量总量平均量总量平均量冷库吨位(吨)272027.56326.2268890.94920.7867270.96115.5416205401007201007288592.68053.87138241728冷藏车数量(辆)84119.5636526.0736533.1851.6732532.511710.64293.63通行证数量(辆)49711.5617512.517515.9151.6727327.3171.55273.38国内品牌制冷机数量1152.67373.08323.5651.67252.78514.6420.44国外品牌制冷机数量55312.8620016.6720022.220026028.89666273.38是否通过QS认证(1是,0否)120.2870.570.640020.220.1810.13是否通过ISO9000120.2840.2930.2710.3340.410.0930.38是否通过ISO1400070.1650.3650.450010.10010.13是否通过ISO1800000.00000000000000是否通过ISO9001180.4280.5770.6410.3330.340.3630.38是否通过HACCP认证150.35100.71100.910030.310.0910.13冷库已使用时间(单位:年)44110.761339.511510.4518611612.8913712.45557.86是否使用WMS170.4070.570.640050.50050.63是否使用TMS110.2640.2940.360050.50020.25仓库温度自动记录监控设备210.49100.7180.7320.6780.820.1810.13使用运输途中的温度监控160.3780.5770.6410.3380.80000是否应用RFID40.0920.1420.180020.20000是否用GPS车辆监控130.3050.3650.450080.80000是否使用摄像监控240.56100.7190.8210.3350.540.3650.63封闭月台数量/个681.58443.1444400222.20050.63冷库分拣区(有1,无0)60.1440.2940.360010.10010.13